为什么莫言的小说背景大多数在北方

发布时间: 2022-11-06 08:00:3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故事 点击: 91

莫言怎么成了莫言全文,作家的人生和作品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塑造、彼此影响的。一个作家就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作家也是一部简易的...

为什么莫言的小说背景大多数在北方

莫言怎么成了莫言

全文
 作家的人生和作品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塑造、彼此影响的。一个作家就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作家也是一部简易的文学史。大凡深度参与了一个时代的文学演变的作家,他的作品中一定有着个人内心印痕和时代经验相交织的奇异景象。而今捧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莫言,更是如此。
  2021年10月11日,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0月15日,河南文艺出版社以最快的速度隆重再版《莫言评传》,立即受到市场的紧密追踪。《莫言评传》的再版,为读者找到一扇了解莫言的窗口,看莫言是如何从管谟业成长为莫言的。
  近日,海南日报记者联系了《莫言评传》的策划、河南文艺出版编辑杨莉女士,了解了《莫言评传》(河南文艺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的幕后。
  四年前已预言莫言获奖
  海南周刊:从一种人生际遇里来体察一种文学的生成,这正是《莫言评传》写作独有的优势,也是一出版就受到极大推崇的原因。请问成书过程是怎样的?
  杨莉:读者现在看到的新版《莫言评传》,最初是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推出的“中国当代作家评传丛书”之一,与其同时出版的有《余秋雨评传》(栾梅健著)、《韩少功评传》(孔见著),本来计划还有《张炜评传》的,因为作者一直没能交稿,这本书就没能出版。4年前,该套丛书主编、著名评论家谢有顺曾预言莫言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4年后,此言成真,经莫言本人认真修订的《莫言评传》成为读者了解莫言的最早版本。该书以全新的面貌告诉读者,莫言是怎样炼成的。
  海南周刊:要了解莫言,仅看莫言的作品是不够的,还要看莫言的人生,从一种人生际遇里来体察一种文学的生成,才可能完成对一个作家最深切的理解与对接。然而,对于传记作者叶开,读者知之不多,他所写的《莫言评传》有多少可信度?当初为什么要选择他来为莫言做传?
  杨莉:应该说,由叶开为莫言做传,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叶开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收获》杂志的资深编辑,曾担任过莫言多部作品的责任编辑,莫言的一些重要中篇及长篇小说的首次发表,都是出自他手。工作之外,他与莫言也交情深厚,对莫言的生活、性情和创作都有深入的了解与理解,能很好地“进入”莫言;更便利的是,他的博士论文就是写莫言的,在莫言研究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做过很多的功课;尤为得天独厚的是,叶开本人也从事小说创作,深谙文学创作之道,出版过2部长篇小说和1部小说集,再加上他过目的中外优秀作品繁多,精于文学作品的鉴赏与评论,所以说,叶开可谓写作《莫言评传》的最佳人选。
  海南周刊:据说这套丛书的主编谢有顺曾预言莫言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及的?
  杨莉:说来有趣,当时叶开由于工作忙碌,本不想应承这事的,谢有顺当时就跟他说:“莫言如果获诺贝尔奖,你就是莫言研究顶级专家,谁也绕不过你。”就这样,他被拉入“贼船”。———真没想到的是,谢有顺竟一语成“谶”———这真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谶言。叶开为写作此书,前后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通读了莫言的所有作品和有关他的研究资料,付出了巨大心血。殊为难得的是,这本书在2008年出版前,还得到了莫言本人的校订———莫言在极其繁忙地在各大洲飞来飞去的间隙,花费大量宝贵的时间,一词一句地对这部书的一些细节进行了核准,使书中的诸多谬误插翅飞走了。在编辑过程中,作为该书的责编的我也与莫言通了电话和邮件,他亲自发来了他不同生活时期的70余幅照片,有他7岁时与堂姐的一张合影(他童年时期的唯一一张照片),也有他21岁初参军的照片,有他在集市上买香油的照片,也有他和战友们的合影,还有他和母亲当年为电影《红高粱》剧组做饭的照片,他在北海道滑雪的照片……这些极其珍贵的照片都被收入《莫言评传》中,让读者亲切地看到作家莫言成长的印迹,这些图片为该书增色不少。
  所以说,这部中国当前唯一一部关于莫言的评传,不仅图文并茂,内容也非常权威可信,它全方位解读了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的人生与作品,揭示莫言成长与写作的秘密,既是和作家的人生、灵魂对话,又是具有独特发现的研究专著。
  莫言亲自修订《莫言评传》
  海南周刊:《莫言评传》的再版,历时不过4天。这算不算是一个出版奇迹?
  杨莉:是的。可以说这是本社几十年来从未有过的出版奇迹。2021年10月11日晚7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来,举国兴奋。当晚8点,我就和社领导联系,商议第二天马上动手做《莫言评传》的新版,当晚也与作者叶开取得了联系,请他将书完成后又写到的与莫言有关的文字发给我,好收进新版的书中。美编连夜设计出来了封面,把诺贝尔文学奖的标识、首位获诺奖的中国籍作家等信息元素放入封面。2008年版的封面偏学术范儿,风格沉稳厚重;新版的封面以红色作底色,传达出中国人终获诺奖的喜庆色彩。封底以黑色粗体色醒目地告诉读者:这是“中国当前唯一一部关于莫言的评传,并经莫言本人校订”,以传达该书的令人信服感。
  莫言的小说一直在两个不同的时空中展开:一个是残酷现实,细腻生动地展现当前乡村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风貌,其核心主题是“饥饿”和“不公”;另一个是浪漫世界,以强大的想象力推进到被官方历史严厉遮蔽的微暗世界,关键词是“生命力”和“人性”。这两条藤蔓分别蔓延,各自结出了丰硕果实,并在彼此吸引中渐渐靠近。以莫言自己的说法,在他200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中缠绕在一起,胜利会师。目前,海南图书市场已经购进莫言的系列作品,《蛙》、《红树林》、《生死疲劳》等,《莫言评传》自然成为读者追读的对象。
他的作品表现如下:

一是题材独特。莫言的小说有很深的生活根基,他执着地描写中国北方农村底层,如同福克纳对于美国南方小镇的痴迷的刻画。莫言多部以高密乡为背景的小说连成一气,已经成形一个独立奇异的“文学世界”,那个对现代人(特别是外国人)来说遥远而又神秘的中国乡土世界。题材的独特性让莫言获得如此众多的读者,包括西方读者。不能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但可以说越“土”的,越有欣赏距离,也越引发好奇心,产生美感。
  二是文化体察。莫言迷醉民间文化,那种生生不息缭绕在一代又一代普通子民生活中的文化,并不是字面上或庙堂里张扬的那些文化,他对百年来民间文化的变异与坠落有锥心之痛,他几乎本能地呈现了这种文化之痛楚。这得益于莫言的土生土长,没有接受系统生硬的科班训练,却有丰富的见识(当过兵,入过党),他对文化的感觉几乎是原生态的。在他的文化的体认中又常伴随对人性的挖掘,包括对潜意识、集体无意识的挖掘。读莫言的小说,常常可以照见自己的脸色。中外读者都不喜欢说教,在莫言作品中有文化的体察,却毫不说教。
  三,想象力。莫言自己说在现实中他软弱无力,但拿起笔便力大无穷。这种“白日梦”的心理素质非常适合当小说家。莫言天性就极富想象力,当他阅读和接纳了南美《百年孤独》式的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便找到火山喷发口,让自己的想象不顾一切,驰骋无边。他的小说早就在“玩穿越”,现实与历史,当今与传统常常扭结交错,形成色彩斑斓的炫目图景。那种带有现代派意味的图景,和传统的写法迥然不同,更能刺激阅读快感,是中外读者都乐于接受的。
  四,莫言很会讲故事。讲法奇诡新异,外国人也能懂。和那种偏重语言魅力的作品相比,以故事情节想象力见长的小说更适合译成外文,莫言自然也就占了这个优势。比如贾平凹小说的语言功力不在莫言之下,但翻译成外文,那种特别的语感便不复存在。莫言主要靠讲故事征服读者,他的大部分小说都已经翻译成各种外文,包括瑞典文。莫言小说适合改编电影,早在20年前张艺谋就根据莫言作品改编《红高粱》,曾一度风靡西方世界,谁也没想到这无形中也给这次获奖奠基了。
  五,为评审圈所熟悉。如马悦然教授等,对莫言早有了解,有好感。作品是否摆到评委的桌子上,能否进入评委的“法眼”,极其主要。诺奖毕竟是瑞典文学院十几个评委说了算,是评委的文学判断。莫言的成功也要靠运气。
  六,地缘。虽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看文学性,但毫无疑问也会受其他非文学因素的影响。13亿中国人百年来始终与诺奖无关,那么诺奖的世界性也会有疑义。这些年连西方报刊也都抱怨诺奖老是“西方面孔”了。猜想评委的投票在考虑首要条件的前提下,总多少会受这些考虑左右吧。
  七,修补关系。前年给在中国监狱服刑的一位异见人士授予和平奖,顿然惹恼了中国,瑞典与中国关系至今陷于僵局。西方现在不可能什么都和中国作对,情况变了。这是现实。这次给所谓“体制内”的作家颁发一次诺奖,无论如何也会被人想到有一种修补关系的作用。何况诺贝尔奖往往都想玩点玄的,出乎意料,以显示其独立性。前天发布把和平奖颁给欧盟,世界哗然,甚至以为是愚人节玩笑。可是细想,欧洲经济衰退,困境重重,这时给它奖,正好为之打气,还可以引发全球关注,又何乐而不为?这也是出奇制胜。

以上可以解释莫言成了莫言 ,那是自己努力的成果
希望你满意……!

莫言的小说有什么特点

1、《透明的红萝卜》

讲述的个顶着大脑袋的黑孩 ,从小受继母虐待, 沉默寡言,经常对着事物 ,并对大自然有着超强的触觉 、听觉等奇异功能的故事。

2、《 红高粱家族》

《红高粱》以抗日战争及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高密东北乡的民间生活为背景,主要通过我的奶奶戴凤莲以及我的爷爷余占鳌两个人之间的故事,讲述发生在山东的生命赞歌。

《红高粱》主线是爷爷余占敖率领的武装压击日军,辅线是爷爷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是高密东北乡,从民间的角度给读者再现了抗日战争的年代,展现的是一种为生存而奋起反抗的暴力欲。

在对时代背景进行塑造时,莫言通过狂欢式的语言形式给读者展现了抗日战争初期的时代情绪,既有压抑、荒凉、凄楚、沉闷,又有欢乐、抗争、激愤,在这种复杂的情绪下奏响时代的旋律,在冲突与纠结之间表达一种忧郁的悲剧感,有动荡不安的社会给人民造成的祸患,有因为列强入侵带给人民的毁灭性伤害。莫言竭尽全力的对几乎所有的战争场面都进行了精心的雕刻,无论战争场面的大小,甚至人与野狗在吞噬尸体时的较量也用了极多的笔触,展现了一幅幅尸横遍野、血肉横飞的血淋淋的画面。在这些血肉交汇之中,莫言描绘了一片红如鲜血的红高粱,整个世界都是血红的。

3、 《蛙》

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也反映出中国计划生育的艰难历程。该书秉承了作者乡土文学的一贯风格,以细腻的笔触、朴实的文字,落脚于中国社会的一隅。

4、《丰乳肥臀》

是莫言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热情讴歌了生命最原初的创造者——母亲的伟大、朴素与无私,生命的沿袭的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并且在这一幅生命的流程图中,弥漫着历史与战争的硝烟,真实,不带任何偏见,再现了一段时期内的历史。1997年《丰乳肥臀》夺得中国“大家文学奖”。

5、《生死疲劳》

《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这5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围绕着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并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

莫言有什么精神品质,有什么独特的性格特征???作品有什么特点???

他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典型的山东大汉,憨憨的,用土话说是“有一点儿闷”,人特别朴实,有一种邻家长辈的感觉,就连为人处事都“特别山东”,莫言的出生和成长都在农村,农村的风土人情都体现在了他的作品中。

莫言小说大都取材自高密,像电影《红高粱》里面提到的孙家口战役,是在民间流传的,并且在史志里面有明确记载的。他的作品接地气儿,作为同乡人读起来特别有感触,相比于那些风花雪月飘着的小说故事来说,莫言的作品都给人一种“落地”的感觉。莫言小说中的故事几乎都是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可以说高密本土的故事是莫言取之不尽的写作资源。

你是如何看待莫言作品中独特的儿童视角和 高密东北乡 ?这对于他小说的独特性有

莫言是当代文学巨匠,作品繁多又都具有重量。在我们阅读他的作品时,特别是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的小说,我们会发现他运用儿童视角,弱智视角的叙事方式是最多的。选用儿童视角来讲述故事,一直都是莫言的偏爱。莫言在谈到这一点时说:"以前我没有意识到,后来被别人点破后我才发现采用儿童视角讲述故事原来是我的一种潜意识。我想这可能和一个作家的出身、经历、生长环境及其创作心理有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少年岁月吃的苦,生活环境的寂寞荒凉,无人理睬却又耽于幻想,所有这些都使我从小就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观望和想入非非。而在这种情况下,儿童视角就成为了我讲述故事的首选。然而,尽管我一直采用这一方式来构造故事,但却一直没能将这种方式用到极致。"因此在他的小说里,我们看到了一些精灵似的孩子,《红高粱家族》中的"我爸爸"、《丰乳肥臀》中的上官金童、《檀香刑》中的赵小甲,《透明的红萝卜》中的小黑孩,《四十一炮》中的罗小通,《梦境与杂种》中的柳树根与柳树叶,《酒国》里的一个小妖精等。在莫言的笔下,儿童是美丽的,聪明的,充满智慧的。与对儿童的偏爱相对照,莫言的笔下的其他人物相形见拙。

莫言在小说中融合了齐文化、用耳朵阅读的经验和神怪小说传统,创造出了充满神秘氛围的高密东北乡。万物有灵、灵魂不灭和志怪传奇是莫言小说世界的显著特征。他复归了神秘主义文学传统,表现出对于人性、历史和现实的诗意想象力,使作品呈现出繁复的审美意蕴。
本文标题: 为什么莫言的小说背景大多数在北方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gushi/24523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我们害怕别人优秀是什么原因跪求一篇已完结文,男主很爱女主,女主车祸死了,整篇文都是男主的幻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