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焦衣弊肤见文中词类活用现象

发布时间: 2021-07-29 14:58:4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故事 点击: 99

求西汉·刘向《新序·节土》原文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焉。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禹往见之,则耕在野,禹趋就下位...

鲍焦衣弊肤见文中词类活用现象

求西汉·刘向《新序·节土》原文

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焉。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禹往见
之,则耕在野,禹趋就下位而问焉,曰:“昔者尧治天下,吾子立为诸侯焉,尧授舜,吾子
犹存焉。及吾在位,子辞诸侯而耕,何故?”伯成子高曰:“昔尧之治天下,举天下而传之
他人,至无欲也,择贤而与之其位,至公也。以至无欲至公之行示天下,故不赏而民劝,不
罚而民畏,舜亦犹然。今君赏罚而民欲且多私,是君之所怀者私也,百姓知之,贪争之端,
自此始矣。德至此衰,刑自此繁矣,吾不忍见,以是野处也。今君又何求而见我?君行矣,
无留吾事。”耕而不顾。书曰:“旁施象,刑维明,及禹不能。”春秋曰:“五帝不告
誓。”信厚也。
  桀为酒池,足以铉舟,糟丘,足以望七里,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逢进谏曰:“为
人君,身行礼义,爱民节财,故国安而身寿也。今君用财若无尽,用人恐不能死,不革,天
祸必降,而诛必至矣,君其革之。”立而不去朝,桀因囚拘之,君子闻之曰:“天之命矣
夫。”
  纣作炮烙之刑,王子比干曰:“主暴不谏,非忠臣也;畏死不言,非勇士也。见过则
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进谏,三日不去朝,纣因而杀之。诗曰:“昊天太怃,予慎
无辜。”无辜而死,不亦哀哉!
  曹公子喜时,字子臧,曹宣公子也。宣公与诸侯伐秦,卒于师,曹人使子臧迎丧,使公
子负刍,与太子留守,负刍杀太子而自立,子臧见负刍之当主也,宣公即葬,子臧将亡,国
人皆从之,负刍立,是为曹成公,成公惧,告罪,且请子臧,子臧乃返,成公遂为君。其后
晋侯会诸侯,执曹成公,归之京师,将见子臧于周天子而立之。子臧曰:“前记有之,圣达
节,次守节,下失节,为君非吾节也,虽不能圣,敢失守乎?”遂亡奔宋,曹人数请晋侯
谓:“子臧返国,吾归尔君。”于是子臧返国,晋乃言天子归成公于曹,子臧遂以国致成
公,成公为君,子臧不出,曹国乃安,子臧让千乘之国,可谓贤矣,故春秋贤而褒其后。
  延陵季子者,吴王之子也,嫡同母昆弟四人,长曰遏,次曰余祭,次曰夷昧,次曰札。
札即曰季子,最小而贤,兄弟皆爱之。既除丧,将立季子,季子辞曰:“曹宣公之卒也,诸
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遂不为也,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义。君义嗣
也,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才,愿附臧,以无失节。”固立之,弃其室而耕,乃
舍之。遏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季子必不受,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诸侯乎
季子。”皆曰:“诺。”故诸其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若有吾国,必疾有祸
于身。”故遏也死,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而国宜之季子也,季子使而未还。
僚者,长子之庶兄也,自立为吴王,季子使而还,至则君适之。遏之子曰王子光,号曰阖
闾。不悦曰:“先君所为,不与子而与弟者,凡为季子也,将从先君之命,则国宜之季子
也,如不从先君之命而与子,我宜当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
子。季子曰:“尔杀吾君,吾授尔国,是吾与尔为乱也。尔杀我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
相杀,终身无已也。”去而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故号曰延陵季子。君子以其不受国为
义,以其不杀为仁,是以春秋贤季子而尊贵之也。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
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
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
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
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
以剑带徐君墓即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许悼公疾疟,饮药毒而死,太子止自责不尝药,不立其位。与其弟纬专哭泣,啜餰粥,
嗌不容粒,痛己之不尝药,未逾年而死,故春秋义之。
  卫宣公之子急也,寿也,朔也。急前母子也。寿与朔后母子也,寿之母与朔谋,欲杀太
子急而立寿,使人与急乘舟于河中,将沈而杀之,寿知不能止也,因与之同舟,舟人不得杀
急。方乘舟时,急傅母恐其死也,闵而作诗,二子乘舟之诗是也。其诗曰:“二子乘舟,泛
泛其景,顾言思子,中心养养。”于是寿闵其兄之且见害,作忧思之诗,黍离之诗是也。其
诗曰:“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
哉?”又使急之齐,将使,盗见载旌,要而杀之,寿止急,急曰:“弃父之节,非子道也,
不可。”寿又与之偕行,寿之母不能止也,因戒之曰:“寿无为前也。”寿又为前,窃急旌
以先行,几及齐矣,盗见而杀之,急至,见寿之死,痛其代己死,涕泣悲哀,遂载其尸还,
至境而自杀,兄弟俱死,故君子义此二人,而伤宣公之听谗也。
  

  鲁宣公者,鲁文公之子也,文公薨,文公之子赤立,为鲁侯。宣公杀子赤而夺之国,立
为鲁侯。公子肸者,宣公之同母弟也,宣公杀子赤而肸非之,宣公与之禄,则曰:“我足
矣!何以兄之食为哉?”织履而食,终身不食宣公之食,其仁恩厚矣,其守节固矣,故春秋
美而贵之。
  晋献公太子之至灵台,蛇绕左轮,御曰:“太子下拜。吾闻国君之子蛇,绕左轮者速得
国。”太子遂不行,返乎舍。御人见太子,太子曰:“吾闻为人子者,尽和顺于君,不行私
欲;恭严承命,不逆君安。今吾得国,是君失安也,见国之利而忘君安,非子道也;闻得国
而拜其孽,非君欲也。废子道,不孝;逆君欲,不忠。而使我行之,殆欲吾国之危明也。”
拔剑将死。御止之曰:“夫禨祥妖孽天之道也;恭严承命,人之行也。拜祥戒孽,礼也;恭
严承命,不以身恨君,孝也。今太子见福不拜,失礼;杀身恨君,失孝。从僻心,弃正行,
非臣之所闻也。”太子曰:“不然,我得国,君之孽也。拜君之孽,不可谓礼。见禨祥而忘
君之安,国之贼也,怀贼心以事国,不可谓孝。挟伪意以御天下,怀贼心以事君,邪之大者
也,而使我行之,是欲国之危明也。”遂伏剑而死。君子曰:“晋太子徒御使之拜蛇,祥犹
恶之,至于自杀者,为见疑于欲国也,己之不欲国以安君,亦以明矣。为一愚御过言之故,
至于身死,废子道,绝祭祀,不可谓孝,可谓远嫌,一节之士也。”
  申包胥者,楚人也。吴败楚兵于柏举,遂入郢,昭王出亡在随,申包胥不受命而赴于秦
乞师,曰:“吴为无道行,封豕长蛇,蚕食天下,从上国始于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莽,
使下臣告急曰:‘吴,夷狄也。夷狄之求无厌,灭楚则西与君接境,若邻于君,疆埸之患
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图之,若得君之灵,存抚楚国,世以事君。’”秦伯使辞焉。曰:
“寡君闻命矣,子其就馆,将图而告子。”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休,下臣何敢即
安。”倚于庭墙立哭,日夜不绝声,水浆不入口,七日七夜。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言兵今
出。包胥九顿首而坐,秦哀公曰:“楚有臣若此而亡,吾无臣若此,吾亡无日矣。”于是乃
出师救楚。申包胥以秦师至楚,秦大夫子满,子虎帅车五百乘,子满曰:“吾未知吴道。”
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会之。大败吴师,吴师既退,昭王复国,而赏始于包胥。包胥曰:“辅
君安国,非为身也;救急除害,非为名也,功成而受赏,是卖勇也。君既定,又何求焉?”
遂逃赏,终身不见。君子曰:“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不受
赏,不伐矣。然赏所以劝善也,辞赏,亦非常法。”
  齐崔杼者,齐之相也,弑庄公。止太史无书君弑及贼,太史不听,遂书贼曰:“崔杼弑
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又嗣书之,崔子又杀之,死者二人,其弟又嗣复书之,乃舍之。南
史氏是其族也,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将复书之,闻既书矣,乃还。君子曰:“古之良
史。”
  齐攻鲁,求岑鼎,鲁公载他鼎往,齐侯不信而反之,以为非也,使人告鲁君,柳下惠以
为是,因请受之,鲁君请于柳下惠,柳下惠对曰:“君子欲以为岑鼎也,以免国也,臣亦有
国于此,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所难也。”鲁君乃以真鼎往。柳下惠可谓守信矣,非
独存己之国也,又存鲁君之国。信之于人,重矣,犹舆之輗軏也。故孔子曰:“大车无輗,
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此之谓也。
  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
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
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白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
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
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觕,其取弥觕。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
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蒿,蓬户瓮牖,揉桑以为枢,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子
髋闻之,乘肥马,衣轻裘,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原宪冠桑叶冠,杖藜杖而
应门,正冠则缨绝,衽襟则肘见,纳履则踵决。子髋曰:“嘻,先生何病也?”原宪仰而应
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宪贫也,非病也。若夫希世而行,此周而
交,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舆马之饬,宪不忍为也。”子髋逡巡,面有愧色,不
辞而去。原宪曳杖拖履,行歌商颂而反,声满天地,如出金石,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
而友也。故养志者忘身,身且不爱,庸能累之。诗曰:“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
不可卷也。”此之谓也。
  晏子之晋,见披裘负刍息于途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曷为而至此?”对
曰:“齐人累之。吾名越石甫。”晏子曰:“嘻。”遽解左骖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不
辞而入,越石甫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可
邪?”越石甫曰:“吾闻君子诎乎不知己,而信乎知己者,吾是以请绝也。”晏子乃出见之
曰:“向也见客之容,而今见客之意。婴闻察实者不留声,观行者不几辞,婴可以辞而无弃
乎?”越石甫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晏子遂以为上客。俗人之有功则德,德则骄。
晏子有功,免人于危,而反诎下之,其去俗亦远矣,此全功之道也。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于郑子阳者曰:“子列子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
国而穷,君乃为不好士乎?”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
去,子列子入,其妻望而拊心曰:“闻为有道者,妻子皆佚乐,今妻皆有饥色矣,君过而遗
先生食,先生又辞,岂非命也哉!”子列子笑而谓之曰:“君非自知我者也,以人之言而知
我,以人之言以遗我粟也,其罪我也,又将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且受人之养,不死
其难,不义也;死其难,是死无道之人,岂义哉!”其后,民果作难,杀子阳。子列子之见
微除不义远矣。且子列子内有饥寒之忧,犹不苟取,见得思义,见利思害,况其在富贵乎?
故子列子通乎性命之情,可谓能守节矣。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大夫。有博通之知,清洁之行,怀王用之。秦欲吞灭诸侯,幷
兼天下。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秦国患之,使张仪之楚,货楚贵臣上官大夫靳尚之
属,上及令子阑,司马子椒;内赂夫人郑袖,共谮屈原。屈原遂放于外,乃作离骚。张仪因
使楚绝齐,许谢地六百里,怀王信左右之奸谋,听张仪之邪说,遂绝强齐之大辅。楚既绝
齐,而秦欺以六里。怀王大怒,举兵伐秦,大战者数,秦兵大败楚师,斩首数万级。秦使人
愿以汉中地谢怀王,不听,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曰:“以一仪而易汉中地,何爱仪!”
请行,遂至楚,楚囚之。上官大夫之属共言之王,王归之。是时怀王悔不用屈原之策,以至
于此,于是复用屈原。屈原使齐,还闻张仪已去,大为王言张仪之罪,怀王使人追之,不
及。后秦嫁女于楚,与怀王欢,为蓝田之会,屈原以为秦不可信,愿勿会,群臣皆以为可
会,怀王遂会,果见囚拘,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怀王子顷襄王,亦知群臣谄误怀王,不察
其罪,反听群谗之口,复放屈原。屈原疾闇王乱俗,汶汶嘿嘿,以是为非,以清为瘘,不忍
见于世,将自投于渊,渔父止之。屈原曰:“世皆醉,我独醒;世皆瘘,我独清。吾独闻
之,新浴者必振衣,新沐者必弹冠。又恶能以其冷冷,更世事之嘿嘿者哉?吾宁投渊而
死。”遂自投湘水汨罗之中而死。
  楚昭王有士曰石奢,其为人也,公正而好义,王使为理,于是廷有杀人者,石奢追之,
则其父也,遂反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成政,不孝,不行君法,不忠。弛罪废
法而伏其辜,仆之所守也。伏斧锧命在君。”君曰:“追而不及、庸有罪乎?子其治事
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以死罪生,非廉也。君赦之,上
之惠也,臣不敢失法,下之行也。”遂不离鈇锧。刎头而死于廷中。君子闻之曰:“贞夫法
哉!”孔子曰:“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矣。”诗曰:“彼己之子,邦之司直。”
石子之谓也。
  晋文公反国,李离为大理,过杀不辜,自系曰:“臣之罪当死。”文公令之曰:“官有
上下,罚有轻重,是下吏之罪也,非子之过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下让位;受
禄为多,不与下分利。过听杀无辜,委下畏死,非义也,臣之罪当死矣。”文公曰:“子必
自以为有罪,则寡人亦有过矣。”李离曰:“君量能而授官,臣奉职而任事,臣受印绶之
日,君命曰:‘必以仁义辅政,宁过于生,无失于杀。’臣受命不称,壅惠蔽恩,如臣之罪
乃当死,君何过之有?且理有法,失生即生,失杀即死,君以臣为能听微决疑,故任臣以
理,今离刻深,不顾仁义,信文墨,不察是非,听他辞,不精事实,掠服无罪,使百姓怨,
天下闻之,必议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积怨于百姓,恶扬于天下,权轻于诸侯,如臣
之罪,是当重死。”文公曰:“吾闻之也,直而不枉,不可与往;方而不圆,不可与长存,
愿子以此听寡人也。”李离曰:“吾以所私害公法,杀无罪而生当死,二者非所以教于国
也,离不敢受命。”文公曰:“子独不闻管仲之为人臣邪?身辱而君肆,行污而霸成。”李
离曰:“臣无管仲之贤,而有辱污之名,无霸王之功,而有射钩之累。夫无能以临官,借污
名以治人,君虽不忍加之于法,臣亦不敢污官乱治以生,臣闻命矣。”遂伏剑而死。
  晋文公反,酌士大夫酒,召咎犯而将之,召艾陵而相之,授田百万。介子推无爵齿而就
位,觞三行,介子推奉觞而起曰:“有龙缫缫,将失其所,有蛇从之,周流天下,龙既入深
渊,得其安所,蛇脂尽干,独不得甘雨,此何谓也?”文公曰:“嘻!是寡人之过也。吾为
子爵,与待旦之朝也;吾为子田,与河东阳之间。”介子推曰:“推闻君子之道,谒而得
位,道士不居也;争而得财,廉士不受也。”文公曰:“使我得反国者,子也,吾将以成子
之名。”介子推曰:“推闻君子之道,为人子而不能成其父者,则不敢当其后;为人臣而不
见察于其君者,则不敢立于其朝,然推亦无索于天下矣。”遂去而之介山之上。文公使人求
之不得,为之避寝三月,号呼期年。诗曰:“逝将去汝,适彼乐郊,谁之永号。”此之谓
也。文公待之不肯出,求之不能得,以谓焚其山宜出,及焚其山,遂不出而焚死。
  申徒狄非其世,将自投于河,崔嘉闻而止之曰:“吾闻圣人仁士之于天地之间,民之父
母也,今为濡足之故,不救溺人,可乎?”申徒狄曰:“不然。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
子比干而亡天下;吴杀子胥,陈杀泄治而灭其国。故亡国残家,非无圣智也,不用故也。”
遂负石沈于河。君子闻之曰:“廉矣乎,如仁与智,吾未见也。”诗曰:“天实为之,谓之
何哉?”此之谓也。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接履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
执饮曰:“嗟!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此也。”从而
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东方有士曰袁旌目,将有所适,而饥于道,孤父之盗丘人也见之,下壶餐以与之。袁旌
目三哺而能视,仰而问焉。曰:“子谁也?”曰:“我孤父之盗丘人也。”袁旌目曰:
“嘻!汝乃盗也,何为而食我?以吾不食也。”两手●地而欧之,不出,喀喀然,遂伏地而
死。县名为胜母,曾子不入,邑号朝歌,墨子回车。故孔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不饮
盗泉之水,积正也。旌目不食而死,洁之至也。
  鲍焦衣弊肤见,挈畚将蔬,遇子贡将于道。子贡曰:“吾子何以至此也?”焦曰:“天
下之遗德教者众矣!吾何以不至于此也。吾闻之,世不己知,而行之不己者,是爽行也;上
不己知,而干之不止者,是毁廉也。行爽廉毁,然且不舍,惑于利者也。”子贡曰:“吾闻
之,非其世者不生其利,污其君者,不履其土。今吾子污其君而履其土,非其而将其蔬,此
诸之有哉?”鲍焦曰:“呜呼!吾闻贤者重进而轻退,廉者易丑而轻死。”乃弃其蔬而立,
槁死于洛水之上。君子闻之曰:“廉夫刚哉!夫山锐则不高,水狭而不深,行特者其德不
厚,志与天地疑者,其为人不祥。鲍子可谓不祥矣,其节度深浅,适至而止矣。”诗曰: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公孙杵臼,程婴者,晋大夫赵朔客也。晋赵穿弑灵公,赵盾时为贵大夫,亡不出境,还
不讨贼,故春秋责之,以盾为弑君。屠岸贾者,幸于灵公,晋景公时,贾为司寇,欲讨灵公
之贼,盾已死,欲诛盾之子赵朔,遍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贼乃弑君,子孙在
朝,何以惩罚?请诛之。”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
请君将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君不闻,是无君也。”屠岸贾不听,韩厥告赵朔趣亡,
赵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予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
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
匿。公孙杵臼谓程婴曰:“胡不死。”婴曰:“朔之妻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
也,吾徐死耳。”无何而朔妻免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朔妻置儿■中,祝曰:“赵宗
灭乎,若号;即不灭乎,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杵臼曰:“今一索不
得,后必且复之,奈何?”杵臼曰:“立孤与死,庸难?”婴曰:“立孤亦难耳!”杵臼
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吾请先死。”而二人谋取他婴儿,负
以文褓匿山中。婴谓诸将曰:“婴不肖,不能立孤,谁能予吾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
皆喜,许之,发师随婴攻杵臼。杵臼曰:“小人哉程婴!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
儿,今又卖之。纵不能立孤儿,忍卖之乎?”抱而呼天曰:“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
杵臼也。”诸将不许,遂幷杀杵臼与儿。
  诸将以为赵氏孤儿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儿乃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居十五年。晋
景公病,卜之,大业之胄者为祟,景公问韩厥,韩厥知赵孤存,乃曰:“大业之后,在晋绝
祀者,其赵氏乎?夫自中行衍皆嬴姓也。中行衍人面鸟嶵,降佐帝大戊及周天子,皆有明
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缪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绝祀。今及
吾君,独灭之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筴出现,唯君图之。”景公问赵尚有后子孙乎?韩厥
具以实告。景公乃以韩厥谋立赵氏孤儿,召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病,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
将,而见赵氏孤儿,孤儿名武,诸将不得已乃曰:“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缫以君命,
幷命群臣。非然,庸敢作难?微君之病,群臣固将请立赵后,今君有命,群臣愿之。”于是
乃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遂俱与程婴赵氏攻屠岸贾,灭其族。复兴赵氏田邑如故。赵武冠
为成人,程婴乃辞大夫,谓赵武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思立赵氏后,今子
既立为成人,赵宗复故,我将下报赵孟与公孙杵臼。”赵武号泣,固请曰:“武愿苦筋骨以
报子至死,而子忍弃我而死乎?”程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皆先我死,今我不
下报之,是以我事为不成也。”遂以杀。赵武服哀三年,为祭邑,春秋祠之,世不绝。君子
曰:“程婴公孙杵臼,可谓信交厚士矣。婴之自杀下报亦过矣。”
  吴有士曰张胥鄙,谭夫吾,前交而后绝。张胥鄙有罪,拘将死。谭夫吾合徒而取之,出
至于道,而后乃知其夫吾也。辍行而辞曰:“义不同于子,故前交而后绝。吾闻之君子不以
安肆志,不为危易行,今吾从子,是安则肆志,危则易行也。与吾因子而生,不若反拘而
死。”阖闾闻之,令吏释之。张胥鄙曰:“吾义不同于谭夫吾,故不受其任矣,今吏以是出
我,以谭夫吾故免也,吾庸遽受之乎?”遂触墙而死。谭夫吾闻之曰:“我任而不受,佞
也;不知而出之,愚也。佞不可以接士,愚不可以事君,吾行虚矣。人恶以吾力生,吾亦耻
以此立于世。”乃绝颈而死。君子曰:“谭夫吾其以失士矣,张胥鄙亦为未得也,可谓刚勇
矣,未可谓得节也。”
  苏武者,故右将军平陵侯苏建子也。孝武皇帝时,以武为栘中监使匈奴,是时匈奴使者
数降汉,故匈奴亦欲降武以取当。单于使贵人故汉人卫律说武,武不从,乃设以贵爵,重禄
尊位,终不听,于是律绝不与饮食,武数日不降。又当盛暑,以旃厚衣幷束之日暴,武心意
愈坚,终不屈挠。称曰:“臣事君,由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守节不移,虽有鈇钺汤
镬之诛而不惧也,尊官显位而不荣也。”匈奴亦由此重之。武留十余岁,竟不降下,可谓守
节臣矣。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苏武之谓也。匈奴绐言武
死,其后汉闻武在,使使者求武,匈奴欲慕义归武,汉尊武为典属国,显异于他臣也。
这里可以免费下载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判断句式和倒装句式是什么?

要简洁点的
这些都分了很多类的,简洁的话就是定义了,但没有实际运用功能。
词类活用 http://baike.baidu.com/view/312420.htm
判断句式 倒装句式 都是古文中一种句式。
例如:判断句式——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倒装句式——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都是初中的。(我才初中,高中就不知道了,具体的“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什么的都听老师讲一遍就过。)
在学习初中文言文时会初步涉及,高中就是判断具体的分类了。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①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二.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①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C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人性本善中的词类活用

还有仁义与仁政中的词类活用..rn 要有通假字.特殊句式.古今异义等
本单元还是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单元,课文难度比较大,教学时间紧,估计在教学实践中还要探索更好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围绕本模块的教学重点“关注社会”,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放在了学习古代先贤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他们关怀人生关注社会的人生理想。当然在此之前还是要解决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现简单设想如下:
  一、 单元教学重点
  1、学会借用工具书,自主学习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2、学会寻找分辨课文中的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并进行整理归纳。
  3、熟读背诵名篇名句,学习先贤们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他们关怀人生关注社会的人生理想。
  二、单元教学设计
  1、课时:12课时:14课3课时,15课16课17课各2课时,18课19 课 各1课时,最后1课时总结
  2、方法:建议学生做每一课的读书笔记,内容包括基础知识要点(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寻找分辨,教师上课整理归纳)课文论证结构论证方法分析(教师上课分析,学生做好笔记)课文观点之我见(了解课文观点后寻找现实材料小议)
  3、注意事项:学生个人完成读书笔记可能有难度,注意循序渐进,建议首先由学习小组进行集体读书,合作寻找知识要点,然后老师上课点播分析整理,课后学生分头整理好笔记,并写下个人感受,教师在最后一节总结课上进行点评和分析。
  《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2、能够归纳出“疾、止、见、过”四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3、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2、对孔子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1、孔子介绍 2、背景介绍 3、解题
  二、学生翻译课文,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把握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省略句、判断句等特殊句式,“无乃……与”“何以……为”等固定格式及“是、疾、止、见、相、过”等词语的意思。(见辅助课件)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何以伐为?
  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⑤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三、讲解课文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二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准备。然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当听到这个消息后,孔子的反应如何?(求,无乃尔是过与?)大家体会一下,这句话传达了孔子怎样的感情?
  孔子平时称呼学生一般是在名字后面加语气词“也”,如回也、求也,语调显得舒缓而亲切。这里对冉有的称呼却省去了“也”字,直呼其名“求”,语气急促,紧张严肃,把孔子当时那张深恶痛绝的神态全部传达出来了。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先王以为东蒙主 (不可伐)
  孔子反对讨伐颛臾 在邦域之中 (不必伐)
   是社稷之臣 (不当伐)
  孔子首先引用周任的话,指出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也不应该尸位素餐。孔子认为,季氏伐颛臾是“无道”,冉有、季路不能进行有效的阻止,这本身就是错误,现在二人不仅认识不到这点,反而推卸责任,这是孔子不能容忍的。孔子用了三个形象的比喻教育冉有和季路认识自己的失职:“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虎兕出于匣,龟玉毁于椟中”。一用辅相应尽的责任作比,一用看守柙和椟的人作比,说明冉有、季路不能推卸讨伐颛臾的责任。
   引用 周任之言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孔子驳斥冉有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比喻
  虎兕出于匣,龟玉毁于椟中
  由于孔子的批评抓住了要害,使冉有、季路难辞其咎,所以,他们只好实话实说,亮出自己的观点:“不是我们存心要消灭那颛臾,而是因为它曰渐强大,又靠近费,对季氏的领地构成威胁。现在不消灭他,今后必将成为季氏的大患啊!”由此可见,冉有和季路实际上是参与了季氏的军事谋划的。
  冉有替季氏开脱,显然是赞成季氏讨伐颛臾的,但 前面他却说:“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憎恨这种口是心非、遮遮掩掩的两面派态度,于是他直接对冉有说:“君子疾夫舍曰‘ 欲之 ’而必为之辞”。
  接着孔子提出他的政治主张:“有国有家者……既来之,则安之”
  这里就折射出他的政治主张了。文中的哪三个字能体现出来?(均、和、安)这可以用一个字加以概括——仁。注意:这里的均,并不是现在的平均主义。它是按不同的等级不同的身份来分配社会财富。
   训斥
  孔子再驳冉有 均
   政治主张 和 仁
   安
  
  四、评价孔子的政治主张
  五、结语
  本文是一篇语录体的议论文。通过孔子与冉有和季路的对话,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
  孔子虽然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是面对原则问题时,他却又有“当仁不让”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格。
  六、布置作业:1、背诵;2、预习《寡人之于国也》3、课外阅读《论语》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和掌握有关实词的意义,归纳多义词义项,了解某些句式。
  【教学重点难点】
  1、孟子和孔子思想的传承
  2、辨析多义词:数、兵、直,掌握文言句式
  3、孟子语言的雄辩风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课文
  1、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
  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
  二、导入新课:由成语“五十步笑百步”这句话的出处导入
  1、学生复述课文。
  2、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三、介绍作者、作品。
  四、文章梳理问答。
  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平等。
  2、试概括本文的结构
  (1)提出问题:尽心焉(移其民,移其粟)→而民不加多。
  (2)分析问题:以“五十步笑百步”设喻(梁惠王=五十步者,邻国之君=百步者),指出数量不同,实质相同,所以“民不加多”。
  3、解决问题:行仁政,则斯天下之民至焉。
  
  五、总结: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既标明三个部分的联系,又将每段议论的要点点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二课时
  一、讨论题:
  1、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
  2、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集中在文章的第3部分,即第3—5自然段。这里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
  二、以训练式,完成分类归纳古汉语现象。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词
  3、一词多义: 于、 王、 以、 食、 之
  4、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谨庠序之教 然而不王者
  5、古汉语句式:非我也,岁也。/ 未之有也 /可以无饥矣
  三、总结:文言文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准确地解释文言实词,是学好文章的关键。判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应做到以下几点:
  (1)牢记实词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及课文中例句及文言词法句法。
  (2)从字形、字音入手推求字义。
  (3)利用文言句法特点判断词义。
  (4)利用词的构成方式判断词义。
  (5)从具体语境出发,顾及上下文去判断词义。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做好知识小结
  3、课外阅读《孟子》
  《劝学》
  【教学目标】
  1、掌握《劝学》中“学”的含义;
  2、在掌握基本字词知识和熟悉文意的基础上,对荀子关于学习方面的先进思想进一步深刻体悟,掌握通过重点句子纵向把握文章主旨的学习方法;
  3、通过对孟子思想的了解,让二者思想进行比较,掌握课外横向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大胆发言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介绍作者。
  2、荀子的思想主张
  3、解题
  二、整体感知
   课文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的,但这篇课文却形象清新、脸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就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因此,分析比喻中寄寓的道理就是理解课文的关键。
  三、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注意字音,找出有哲理的句子。
  由此引出作者的观点,本文的论点:学不可以已
  四、承接上文,进入文章的论述,分析第2、3段。
  1、朗读。
  2、学生将难点、重点列出来,老师提问,同学回答,老师强调并补充。
  五、请学生谈一下对于这两段的认识,老师最后给以总结。
  这两段从学习的意义和学习的作用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学习的意义是改变自己(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提高自己(君子博学而曰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学习的作用是弥补不足(第3段五个比喻皆是围绕这个论点进行)。
  六、作业:整理课堂笔记,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荀子的《劝学》,对课文的基础知识已经掌握,对荀子的思想已经能够有个大致的了解。本文的题目为《劝学》, 那么“劝”与“学”分别是什么意思呢?在对待学习的问题上,我们还能深入了解到荀子的那些深刻思想呢?在人类步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荀子和其他儒家大师的主张又能给我们带来那些启示呢?今天,我们就来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一下探究式学习。
  二、关于对上节课内容的补充与回顾
  1、播放朗读录像,让学生跟读,并思考:文中运用了设喻的论证方法,分析这些比喻句的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鼓励学生发言,最后教师点拨总结。
  3、回顾本文的行文结构,让学生进一步明晰文章的说理脉络。
  三、引导学生进入课内研究性探讨阶段
  步骤: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教师点拨,鼓励学生大胆讲话,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设置问题:
  1、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他到底劝人们学什么呢?
  2、“君子博学而曰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与孔子主张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是否矛盾?
  3、“吾尝终曰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是否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相同?你对于学与思的关系,是怎么看的?
  4、荀子主张学习的态度,一言以蔽之,即“勤奋”、“刻苦”,难道仅有如此学习 路径就畅通无阻吗?除了具备“刻苦”、“勤奋”之外,要想在学业上有所成就。还要讲究那些内容?
  5、《劝学》中有这样的文字:“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强调环境对成功的重要意义,即:“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你认为环境真的那么重要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外部环境(假于物)?
  四、引导学生进入课外拓展研究性探讨阶段
  过渡:前几天我们刚学过孟子的文章了解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的有代表性的观点:“人性本善”。那么,同为儒家的大师,荀子却有着截然相反的观点。他认为人性本恶,人必须经过外界改造才能变得有礼。下面就请同学们围绕“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这个辩题先开始展开讨论,准备材料,然后进行辩论。
  《过秦论》
  【教学目标】
  1、归纳掌握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加强诵读,学习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在诵读中积淀语感。
  4、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教学设想】
  1、这篇文章比较长,可以让预习或用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疏通文句。
  2、本文的结构比较复杂,最好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让学生明确。
  3、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
  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由李商隐的《贾生》、毛泽东的《贾谊》诗导入
  二、 作者、背景介绍
  三、自学文章:让学生通过自学,对文章中的重要字词和文章的内容、论点,有一定的了解并完成自读练习。
  三、 内容分析
  1、文章牵涉到了几种力量?这几种力量的对比情况如何?
  2、在力量对比中,六国的力量如何?秦国的力量又如何?按理,秦国弱于六国,但是秦国为什么能战胜六国?
  分析一、二段:理解文中的重要字词,先让学生诵读,然后指名一个学生翻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斗、蒙、因、南、弱、致、从、延、追亡逐北、因利乘便……
  3、对于六国和陈涉的力量强弱,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对比?
  并诵读、理解第五段中的重点字词:尊、于、铦、谪、抗、向时、同年而语、致、序、朝……
  4、从力量的对比中,陈涉弱于六国、秦朝强于秦国,可见,陈涉远远弱于秦朝,可为什么强大的秦国会一败涂地呢?
  并诵读、理解第三、四段中的重点字词:奋、烈、以为(桂林)、委、乃、却、言、愚、隳、以为固、陈、瓮牖绳枢、阡陌、疲弊、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
  5、从各种力量对比中,秦国以弱胜强,而秦朝以强败弱,那么,秦国“打天下”胜利靠得是什么?秦朝“守天下”失败又因为什么?
  6、既然“守天下”不能靠“武力”,那么要靠什么呢?
  四、 结构分析
  事实论据: 论点:
  秦创业――雄心勃勃
  秦曰盛――所向披靡 仁义不施而
  秦统一――势如破竹 攻守之势异
  秦灭亡――一败涂地
  五、 借古讽今
  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对于这个道理,古人很早就懂得。贾谊就说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他的史论《过秦论》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他这样做,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复辙。这是贾谊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为他们谋画“长治久安”之道,事实上只能是一种幻想。
  六、 评价贾谊
  有人说:贾谊施行仁义的主张,是从维持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出发的,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为他们谋画“长治久安”之道;而且对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评价,明显地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这是他的阶级局限性。对于这种看法,你有自己的看法吗?
  八、作业设计
  1、文中并没有直接把陈涉与秦国的力量进行对比,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列表对比:
  2、做好知识小结
恨:古义多表遗憾,不满意;今义则表仇恨怀恨。

我要苏教版初一文言文总结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词类活用等等 特殊的标注一下

一、《伤仲永》
1.出处: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2.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也被称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代表作:《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宦新义》残卷、《老子》若干条。
4.内容理解: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5.字词句:
A.字音:环谒〔ye〕 泯〔min〕然 称〔chen〕 夫〔fu〕
B. 词义:
⑴.通假字: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②.贤于材人远矣: “材”通“才”,才能。
③.未尝识书具: “尝”同“曾”,曾经。
⑵.古今异义:
①.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
②.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eg: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
③.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eg: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⑶.一词多义:
①.自:a.自己,eg:并自为其名;b.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闻:a.听说,eg:余闻之也久;b.名声,eg: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其:a.这,eg:其诗以养父母;b.他的,eg:稍稍宾客其父。
④.并:a.连词,并且,eg:并自为其名;b.副词,全,都,eg: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名:a.名词,名字,eg:并自为其名;b.动词,说出,eg:不能名其一处也。
⑥.宾客:a.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eg:稍稍宾客其父;b.名词,客人,eg: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⑦.就:a.动词,完成,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b.动词,从事,做,eg:蒙乃始就学。
⑧.然:a.代词,这样,eg:父利其然也;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eg:泯然众人矣。
⑨.于:a.介词,此,eg:贤于材人远也;b.介词,在,eg:与厅事之东北角。
⑩.为:a.动词,作为,eg:其读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动词,成为,eg:卒之为众人。
⑩.夫:a.指示代词,那些,eg:今夫不受之天;b.名词,丈夫,eg:夫起大呼。
⑷.词语活用:
①.忽啼求之(啼,哭着,动词作状语。)
②.父异焉(异,奇怪,形容词作动词。)
③.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④.父利其然(利,作动词。)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作状语;环谒,四处拜访。)
⑸.重点词语翻译:
①.世隶耕(隶,属于。) ②. 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③.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④.通悟:通达聪慧。
⑤.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⑥.彼其:他。 ⑦.泯然:完全。
⑧.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全局表判断。)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务农。
②.省略句:a.不使学。(即“不使之学”,省略宾语)
不让方仲永学习。
b.令作诗。(即“令其做诗”,省略宾语)
我叫方仲永作诗。
c.还自扬州。(省略主语“我”)
(我)从扬州回乡。
d.受之天。(“之”后省略“于”)
先天得到的。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同乡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币求仲永题诗。
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县里的人,不让他学习。
⑤.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⑥.其诗以养其父母,收族为意: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诗,他立即写成。
⑧.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叫他做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跟以前听说的相当了。
⑨.今夫不受之天,故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之成为普通人就完了吗?

备注:文章属于一篇随笔,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写法。
二、《木兰诗》
1.出处:又叫《木兰辞》,这是南北朝时北方名歌中的一首 叙事诗 ,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首诗后经文人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互相辉映,对后代的文学艺术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2.字词句:
A.字音:机杼〔zhu〕 鞍鞯〔an jiang〕 辔〔pei〕头 鸣溅溅〔jian〕 金柝〔tuo〕 阿姊〔zi〕 霍霍〔huo〕 可汗〔ke han〕 贴:军帖〔tie〕;贴〔tie〕黄花;字帖〔tie〕
B.词义:
⑴.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粘贴。 ②.出门看火伴:“火”通“伙”。
⑵.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⑶.一词多义:
市:a.集市,eg:东市买鞍马;b.买,eg: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a.买(东西), eg:东市买骏马;b.雇,租,eg:欲买舟而下。
⑷.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⑷.重点词语翻译:
①.旦:早晨。 ②.溅溅:流水声。 ③. 胡骑:胡人的战马。
④.强,有余。 ⑤.不用:不愿做。 ⑥. 扶将:扶持。
⑦.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财物。
C.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 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跨越关山岭(疾行)如飞。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 寒冷的月光照射着铠甲。将军(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壮士(转战)多年(凯旋而)归来。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对着窗户,梳理着乌云般(美丽)的头发,对着镜子(在前额)贴上花黄。
D.备注:本课出现很多句式,如复沓句、顶真句/联珠句、排比句等。内容上详略处理得当。
三、《孙权劝学》
1.出处:选自《资治通鉴》
2.作者: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
3.文学影响:司马迁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重要的 编年体通史 ,共294卷,记述了公元前403年(战国时期)至公元959年(五代时期)共1362年的史实。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讲经济、文化,长于描写战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本书描写战争的代表作。这里“资”是“帮助”;“治”是治理;“通”是“通史”;“鉴”是“借鉴”;整个书名的意思是:以历史上的得失为鉴戒来帮助加强政治。
4.字词句:
A.词义:
⑴.古今异义:
①.但,古义为只,eg:但当涉猎;今为转折连词。
②.治,古义为研究,e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为治理。
③.博士,古义为官职,e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为学位。
⑵.一词多义:
①.以:a.用,eg:以军中多务;b.与“为”译为“认为”,eg: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当:a.掌管,eg:当除掌事;b.应当,eg:但当涉猎。
③.见:a.知道,eg:见往事耳(了解历史罢了。);b.认清,识别,eg: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看见,见渔人,乃大惊。
④.若:a.动词,比得上,eg:孰若孤;b.介词,好象,eg:仿佛若有光。
⑤.之:a.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eg:大兄何见事之晚乎?b.助词,的,eg:于厅事之东北角。
⑶.重点词语翻译:
①.当涂:当道,当权。 ②.辞:推托。 ③.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
④.才略:政治或军事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⑤.涉猎:粗略地阅读。
⑥.刮目相看: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⑥.更:更新。
⑶.成语
①.吴下阿蒙:比喻学识尚浅。
②.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见事”应“见事何”,疑问句宾语前置。)
老兄你为什么看事情的变化这么晚呢?
②.省略句:肃遂拜蒙母。(“拜”后省略介词“于”。)
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是想让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博士吗?
④.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不过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懂得过去的教训罢了。
D.备注:本文以对话为主,语言形象,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是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详略得当。
四、《口技》
1.出处: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人。①.
3.代表作:《铁崖文集》《秋声诗》《虞初新志》
4.文学影响:《虞初新志》是清张潮编选的 笔记小说集 ,共二十卷,多数作品文字优美,有些也对当时社会不合理现象有所反映。
5.字词句:
A.字音:少顷〔qing〕 呓〔yi〕语 齁〔hou〕 曳〔ye〕屋 许许〔hu〕声
B.词义:
⑴.通假字: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这里指座位上的人,即宾客;全场静悄悄的。
⑵.古今异义:
①.但:古义为只,eg: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今表转折连词。
②.闻:古义为听,eg:微闻有鼠作作索索;今义用鼻子嗅。
③.股:古义为大腿,eg:两股战战;今为屁股。
④.走: 古义为跑, eg: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今为步行。
⑤.虽:古义为即使,表假设连词。eg:虽人有百手;今义虽然,标转折连词。
⑶.一词多义:
①.乳:a.动词,喂奶,eg:妇抚儿乳;b.名词,乳头,eg:儿含乳啼。
②.绝:a.副词,极,eg:以为妙绝;b.动词,尽、消失,eg:群响毕(全,都)绝。
③.妙:a.名词,妙处,eg:众妙毕备;b.形容词,美妙,奇妙,eg:以为妙绝。
④.指:a.名词,指头,eg:手有百指;b.动词,指出,指明,eg:不能指其一端。
⑤.作:a.拟声词,eg:有鼠作作索索;b.开始,文中是发出声音,eg:…百千其作。
⑥.间: a.动词,夹杂,中eg:间有里拉崩倒之声;b.动词,间断,eg:遂与外人见隔。
⑦.是:介a.词,这,eg:当是时;b.判断动词,eg:问今是何世。
⑷.词语活用: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京城中有个擅长口技艺术的人。)
②.不能名其一处(名,名词作动词,说出;不能够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
③.会宾客大宴(宴,名词作动词,举行宴会;会,适逢;正碰上有家人大摆宴席请客。)
⑸.重点词语翻译:
①.少顷:一会儿。 ②.既而:不久,紧接着。 ③.是时:…的时候。
④.未几:不久。 ⑤.一时:同时。 ⑥.呓语:说梦话。
⑦.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 ⑧.中间〔jian〕:其中夹杂着。
⑨.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少,稍微;舒,伸展、松弛。
⑩.稍稍:渐渐。 ⑩.倾侧:翻倒倾斜。 ⑩.齁:打鼾。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会宾客大宴。(应为“会大宴宾客”,宾语前置。)
正碰上由家人大摆宴席请客。
②.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有尽有。文中形容声音之杂。
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在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
五、《短文两篇》——《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
1.出处:《山海经》;《列子》
2.作者:第二篇选自作者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
3.文学影响:《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地理著作,共18篇,内容包括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及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等,并保存了不少远古神话传说。《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4.字词句:
A.词义:
⑴.通假字:“知”通“智”,eg:孰为汝多知乎?
⑵.古今异义:
①.汤:古义热水,eg:日中如探汤;今常用于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②.汝: 古义为代词“你”,eg:孰为汝多知乎?今为姓氏。
③.去:古义为离,eg:我以日始出时出人近。今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⑶.一词多义:
①.为:a.动词,是,eg:此不为远者;b.动词,说,eg:孰为汝多知乎?c.作,eg:化为邓林;d.认为,eg:孰为汝多知乎?
②.其:a.介词,那,eg:问其故;b.介词,它,eg:及其日中;c.介词,他的或他们的,eg:弃其杖。
⑷.词语活用:
①.孔子东游(东,名词作状语,到东方。)
孔子到东方游历。
②.而日中时远也(远,形容词作动词,离人远的。)
正午时离人远。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孰为汝多知乎?(应“孰为汝知多乎”,谓语前置,起强调作用。)
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②.省略句:未至,道渴而死。(“未至”前省略了“夸父”)
夸父还没有赶到太湖,就在半路渴死了。
日中如探汤。(应“日中如于之探于汤”;省略介词和宾语;)
正午时像(把手)伸(向 )热水。
③.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译:夸父和太阳赛跑,他一直追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这时,他口渴想要喝水;他就到黄河、渭水去喝;
黄河与渭水的水都不够夸父喝,于是,他又到北边大湖去喝。 (逐走:竞跑,赛跑)
④.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 (以:认为。 去:距离。)
译: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们要近一些,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要距离人们远一些。
⑤.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译:太阳刚出来的时候,人们感觉非常的清凉;到了中午,就好像伸热水一样烫人;这难道不是因为近一点炎热而远一些清凉吗?
六、《狼》
1.出处:选自《聊斋志异》
2.作者: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详情见7年级上册《山市》。
3.字词句:
A. 字音:缀〔li〕行 苫蔽〔shan bi〕 *〔kao〕尾
B. 词义:
⑴.通假字:“止”通“只”,只有,eg:止有剩骨。
⑵.古今异义:
①.耳:古文言文中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eg:只增笑耳。今为耳朵。
②.股:古义为大腿,eg:身已半入,只露*尾;今为屁股。
⑶.一词多义:
①.止:a.只有,eg:止有剩骨;b.停止,eg:一狼得骨止。
②.敌:a.动词,敌对,文中是胁迫、攻击,eg:恐前后受其敌;b.名词,敌人,eg:盖以诱敌。
③.之:a.补充音节,无义,eg:久之,目似瞑,意暇甚;b.代词,指狼,eg:又数刀弊之。
④.意:a.神情、态度,eg:意暇甚;b.动词,企图,打算,eg: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⑤.前:a.前面,eg:其一犬坐于前;b.动词,上前,eg:狼不敢前。
⑥.恐:a.担心,eg:恐前后受敌;b.恐怕,eg:不治将恐深。
⑷.词语活用:
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②.一屠晚归(屠,动词作名词,指屠户,一个屠户傍晚回家。)
③.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④.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状语,“钻洞”的意思,企图打穿柴草堆钻过去…)
⑸.重点词语翻译:
①.顾:回头看,文中指往旁边看;eg:顾野有麦场。 ②.苫蔽:覆盖、遮蔽。
③.少〔shao〕时:一会儿。 ④.弛:放松,文中指卸下;eg:弛担持刀。
⑤.久之:过了一会儿。 ⑥.暴:突然;屠暴起。
⑦.意暇甚:神情很悠闲。意,神情、态度;暇,空闲。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装;“以”介词,译为“把”介词结构后置。)
②.省略句:a.投以骨(应“投以骨”,之,代狼。)
把骨头投向(狼)。
b.场主积薪其中(应积薪其中,省略介词“于”。)
场主在那里堆积了柴草。
c.一狼洞其中(一狼洞其中 ,省略介词“于”。)
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d.屠户乃奔倚其下(屠户乃奔倚其下,省略介词“于”。)
屠户就跑过去背*在柴草堆下面。
③.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骨头已经(扔)光了,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④.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的)前面。
⑤.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屠户)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对方的。
七、文言文中的时间短语
表示突然发生:忽 忽然
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少顷 未几 俄而 少时 久之
本文标题: 鲍焦衣弊肤见文中词类活用现象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gushi/15110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有没有男主把女主拉下神坛的文新人小说写成这样真的很烂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