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读后感读后感(高二论陶渊明的乐天安命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5-25 13:33:3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7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800百文百库归去来兮辞读后感800百文百库今天学完了《归去来兮辞》,才慢慢的开始有了对“隐士文化”的初步了解,在没学这篇课文之...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读后感(高二论陶渊明的乐天安命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800百文百库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800百文百库
今天学完了《归去来兮辞》,才慢慢的开始有了对“隐士文化”的初步了解,在没学这篇课文之前,我对陶渊明也是非常不理解,明明是那么的才华横溢,明明以前有那么大的雄心大志——大济与苍生,可到最后他却放弃了,为此,我不得不对他,他这个人有着莫名的好奇心。

读归去来兮辞有感600字

读归去来兮辞有感600字
品读《归去来兮辞》,我们深深为陶渊明的自然品格所折服。做人自然、自然做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很难,难就难在人有七情六欲,容易为物欲所困和名利所累。陶渊明真正做到了自然。陶渊明确信,自然是他的血脉、他的生命和他的全部,只要回归自然,他才会有幸福。这种自然是质性自然,不是作秀的自然,更不是作伪的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有了质性自然,陶渊明才会感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像天上的云,云卷云舒,自由飘荡,无所系羁;像空中的鸟,飞来飞去,翱翔蓝天,依恋树林。这种自然是田园风光。田园是最真切的自然,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大地。在陶渊明看来,田园代表着宁静、和谐、安详,代表着温情、善良、真诚,代表着对世俗的拒绝和对权力的蔑视。田园是他质性自然的载体,是他安身立命的处所。因而《归去来兮辞》正文一开篇就动人心魄地喊出“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真是天籁之音,在历史上的苍穹久久回荡,深深震撼着士大夫的心胸。这种自然是平淡语言。陶渊明的诗文几乎找不到怪僻字,用的都是农家语,以致同时代的文学批评家钟嵘认为不够高雅。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用语是否高雅,有没有怪僻字,而在于是否有真情,是否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有了真情,田园可以显现为风光,农家日子可以提升为诗意,简单事物可以唤起美的享受,这正是陶渊明诗文最大的特色,也是他质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人评价《归去来兮辞》是“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之痕”;评价陶渊明的诗文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有木有《归去来兮辞并序》的 读后感?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以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参见钱钟书《管锥编》1225~1226,中华书局,1979)如此说来,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吗?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语言十分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趁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最后说明一点,就是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且不论他这种做法是积极还是消极,但他毕竟不同于劳动人民。他写《归园田居》也罢,写《归去来兮辞》也罢,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现象,归隐田园的也并非他一人。然而他的归隐造就了一个文学家,形成了一种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此话虽过,但可以见出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苏轼对归去来兮辞的评价

一曲归去来在各朝各代的文人心中烙下了不可替代的印记,而在两宋与民国时期更是出现了大量追和之作。这篇文辞能受到如此之大的关注与文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子曰学而优则仕,然而仕途又常坎坷,在面对黑暗的现实之际,文人士大夫常常徘徊于入仕与隐逸之间,而《归去来兮辞》则为知识分子们做了一个范本,文人们也能借此表达自己的高洁志趣。文学大家苏东坡更是对这篇辞作先后作了三次在创作,能够得到苏东坡的如此喜爱,陶渊明应是会叹惜当时少了一位知己吧。

一、《归去来兮辞》的抱真隐逸思想

陶渊明在宦海浮沉了十几年,弱冠之年就开始游宦,以谋求生路。沈《传》:"弱年薄宦, 不洁去就之迹。"然则渊明任州祭酒之前尝为生活所迫出任低级官吏,这种低级官吏虽能亲近百姓,但却更让人无力,因为小吏权小力微受制于人,只能违背本心强迫自己去做一些伤害百姓的事情,这种生活让陶渊明痛苦不堪。"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在那种环境下无法保持本性的真淳,只有"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回归田园才能找回本心,"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首归去来便是在这种心境下出生的。

陶渊明一贯以隐士形象出现,以真诚、淳朴的性格示人,希望时事如他所愿,但重视难以实现,"大伪斯兴",正直之士反而"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陶渊明自诩"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说自己的刚强胜过玉石,这种坚贞高洁之志就是陶渊明所追求的"真朴",这种不仅体现在遣词造句的质朴自然上,更溢于文辞的精神感染之中。当时晋宋时期的文学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以仿谢灵运的大方巧妙但冗长拖沓的、以故事堆砌对偶成篇的讲求雕琢的、与音律相配的智注重辞藻艳丽的风格,其实这三类可归于一类,即之中形式而忽略诗歌情感功用的文学风气,而陶渊明的作品超出了但是的文学风气,成为独立于一时的佳作。

苏轼行书《归去来兮辞》

二、两宋时期苏门群和

陶渊明则以他毫无掩饰的真挚人格、简朴自然的语言风格成为一股清流,在当时虽然没有得到重视,但在苏轼的推崇下成为了隐逸的代名词,"渊明文名, 至宋而极。"而《归去来兮辞》不仅是陶渊明作品的高峰,更可称得上是隐逸作的顶峰。

苏轼一生酷爱陶渊明诗文, 对《归去来兮辞》尤其钟情, 先后三次进行仿、改、和等再创作,"东坡酷爱《归去来辞》, 既次其韵, 又衍为长短句 《般涉调哨遍》,又裂为集字诗《归去来集字十首并引》 "而对陶渊明其他作品只作一和。苏轼对《归去来兮辞》的钟爱是由于苏轼自感与陶渊明处境相似、感受相近。苏轼当时受到的政治波及,几番被贬,三次和陶都是作于遭贬谪期间,历经乌台诗案、洛蜀党争,苏轼心力交瘁,深感宦海深沉,直叹 "归去来兮, 吾方南迁安得归","悟此生之何常, 犹寒暑之异衣",苏轼已看淡朝堂之上的种种阴郁诡谲, 其倦游思归之心境与陶渊明无比相似,是故有"我其后身盖无疑"之叹。苏轼作的《和陶归去来兮辞并引》序云:"子瞻谪居昌化, 追和渊明《归去来辞》, 盖以无何有之乡为家, 虽在海外, 未尝不归云尔。"遭贬的自己无何有之乡,连可"归去来"的家都没有,比之陶渊明更悲切,看似旷达实则凄凉 "已矣乎,吾生有命归有时,我初无行亦无留。"

苏轼邀苏辙同和, 苏辙又辗转邀请秦观、黄庭坚、张耒、李之仪、晁补之、李廌等苏门文人共和。这场文学活动持续了五年,苏轼逝世时仍在持续,苏门诸人及其他文人通过和陶来追悼怀思苏轼,这场和辞可算是浩浩荡荡,在当时形成了不小的影响,而"'陶渊明'纷然一日满人目前矣。"和陶辞从北宋中后期到南宋后期形成了热潮。苏门和陶辞成为文坛佳话流传,后代文人纷纷效仿,每代都出了和陶渊明《归去来兮》的辞作,然而再没有一个朝代再出现苏门群和陶辞那种盛况了。

本文标题: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读后感(高二论陶渊明的乐天安命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664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农夫与蛇读后感600字(《农夫与蛇》读后感)风流去读后感800(《风流去》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