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高山仰止读后感300(《论语》十二章从孔子身上学到了什么)

发布时间: 2024-05-24 05:04:5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5

论语,读后感最好是不一样的,基本算是,“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读后感,围绕这句话,600字—800字,论语读后感...

论语高山仰止读后感300(《论语》十二章从孔子身上学到了什么)

论语 读后感

最好是不一样的 基本算是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读后感 围绕这句话 600字—800字
  论语读后感一
  孔子主张勤俭而爱人。勤俭爱人体现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张轻徭薄税,弟子冉求帮助季氏聚敛财富,他愤然宣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一向崇尚节俭,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也“乐在其中矣”(《论语·述而》)。他主张治理国家“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的这些思想,为后世所继承,在中国封建社会为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论语读后感二
  ‘论’理论,理论人生,理论人生沧桑百态,理论孔子儒家思想,理论学而篇,理论为攻篇,理论子罕篇、先进篇、李氏篇、卫灵公篇、子张篇、微子篇等。
  自古文学家孔子,受万民敬仰,成立儒家思想,得意门生队排长龙。自然理论乎,名言乎,不少矣。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去攻读钻研邪说,那就有害了。不践迹,亦不入于室。也有当事人反对之论,唯女子乃小人难养也,可是例时上千年,出了多少女中豪杰,真是多乎,精乎。
  论语读后感三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论语读后感四
  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倍受瞩目。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论语》便是其中精品之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贫穷的人羡慕富豪,因为他有让他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而富豪却羡慕那些平凡的人,因为他们很快活,不会整天杞人忧天地担心钱是否被用光、是否被偷走。 可是,就如孔子说的,快乐的事有很多: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现在的大人们,更注重物质化的世界,却忽略了我国的传统观念:忠、信。 曾子提出的自省方法,却恰似给我们亮了一盏明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我的课外英语辅导班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有关她的学生的故事。那个学生学习很好,很受同学与老师们的欢迎,但是却有同学发现那个学生偷同学们的笔和钱,从此,那名学生开始被同学们排斥,最终不得不转学。 这正验证了孔子的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道德永远是做人的第一,想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没有德与孝不行。 这些便是给我感受最深的语句。读《论语》,令我受益匪浅。今后,我要细读论语,细读这中华悠悠千年智慧,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品尝这暖暖的心灵鸡汤。
  五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可我是学工科的,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兴趣,就草草地看了一点。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滋味。
  论语十则的读后感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论语十则》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及态度的;二是讲思想修养方面的。这十则教给了我如何处世待人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学习了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小学学古诗《枫桥夜泊》时,其中有一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老师给出的解释是:江边的枫树伴着渔家的灯火,带着思想之愁我难以入眠。可是我发现:枫树“性恶湿”,不宜生长在江边。我又查阅了一下,发现“江枫”还有一种说法为:“江边的枫树”且当时就有一座桥名曰“枫桥”。因此,我认为江枫应采取第二种解释。我将我的想法告诉了老师,老师说:“现在大多采用第一种解释,而且这两种说法处于争论之间,还是选择第一种更为妥当。”老师还夸我善于思考、探究呢!既然“学而思”如此有益,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说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这以后才能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凋谢的。我们正应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无论何种境地都应坚贞不屈、高风亮节。文天祥面对着敌人提出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诱惑,义正言辞地加以拒绝,忍受着敌人残酷的严刑拷打,宁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表现得大义凛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应当像他一样坚贞不屈,不畏艰险的环境,保守自己的节操!我们应勇于挑战困难,像松柏一样在寒风中挺立!
  《论语》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有人说过:“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读后感 400

  在5月2日中央电视台热播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作为综合素质评委的余秋雨先生,在点评时引了一句古语“仁者乐山”,他把“乐”字念成了lè.据说有上万观众打电话提出批评:这个“乐”字应当读yào,念成lè是错误的.余秋雨则通过媒体作了辩解,他说:
古代的读音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千多年前孔老先生的确提出的是“乐(yào)山乐(yào)水”,但二千多年过去,我们到底是拘泥于传统的文言,还是用现在的通用语言来读解?
“仁者乐山”的“乐”古音读yào,但我用现代语音读lè也没有错.
这种辩解自在我意料之中.余先生是不会转弯的,任何批评也是多余的.本是小事一桩,作点说明即可,但余先生偏要一“乐”到底,偷着“乐”也好,明着“乐”也罢,让余先生自得其“乐”吧.这里,我只能纯粹从语言的角度谈谈“仁者乐山”的“乐”究竟该怎么读.
大家知道,无论是古代或现代,“乐”字都有两种常见的用法:一是用作名词,义为“音乐”,读yuè;一是用作形容词,义为“快乐”,读lè.但“仁者乐山”的“乐”却有所不同.这句话见于《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意思是说:智慧的人爱好水,仁德的人爱好山.两个“乐”字都是带宾语的动词,义为“喜好,爱好”.为了将这个“乐”字同前面两个常用的“乐”区别开来,大约从北宋开始,官修的韵书《广韵》就专门为它定了个“五教切”的读音,折合成今音就读yào.到了南宋时代,儒学大师朱熹又把这个规范读音写进了《论语集注》.由于朱熹在阐释儒家经典方面的权威地位,他的注音便广泛通行于全国,经过约定俗成,一直传承了下来.
关于《论语》里“仁者乐山”的“乐”字,其读音、意义和用法有没有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而发生很大的变化呢?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既有变,也有不变.所谓“变”,就是“五四”以后白话取代了文言,表示“喜好、爱好”的“乐”字,便不再作为活的语言因素通用于社会了.它只能以一个古义词的身份留存在历史的文献中.《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收录“喜好、爱好”和yào这个义项和音项,原因就在于此.所谓“不变”,就是说:如果你在阅读《论语》时遇到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两句话,需要对人们讲解或诵读,那么这个“乐”字就只能仍然解释为“喜好、爱好”,它的读音也只能仍然读作yào.这里没有什么古义、古音向今义、今音的转变,而是古今一贯,不得随意乱解乱读.如果有谁不知道这个传统的读音,而稀里糊涂地把“乐山乐水”的“乐”念成“快乐”的“乐”(lè),那就只能由于自己的无知而贻笑大方了.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赞美孔子:

孔子的德行如高山般令人景仰,他的正大光明的行为让后人难以望其项背。

在《论语》里,我们能够看到一个真实的孔子,他言辞恳切,温文尔雅,他开怀大笑,痛哭失声。他仿佛就在我们身边,虽是德高望重的圣人,却如邻家长辈一般亲切。

与孔子相处最多的就是他的弟子们了,他们或热烈讨论,或欢声笑语,一派祥和,师徒情谊之深理想之远令人叹服。
孔子说这段话时,正当鲁国季康子执政,欲召冉求回去,协助办理政务。所以,孔子说回去吧,去为官从政,实现他们的抱负。但同时又指出他在鲁国的学生尚存在的问题:行为粗率简单,还不知道怎样节制自己,这些还有待于他的教养。

孔子是一位入世的教育家,尽管他没能在政治上完全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他孜孜不倦地把自己的思想传承给弟子,一个个优秀的弟子走上了政坛。对此孔子既欣慰又担忧。欣慰的是弟子的才华得到了认可,担忧的是在风谲云诡的政坛,更是需要极高的修养。孔子爱护自己的学生,因此希望他们能够时刻小心,用“礼”来保护自己,为自己赢得空间和威望。
站立在老师的旁边,其他弟子都是中正和乐的样子,只有子路仍然是一副刚强的样子,没有丝毫收敛。孔子和子路在年纪上相差不大,相处时间也比较长,所以孔子对子路最是关心。

子路这个人勇武过人,尽管他非常刚强。孔子一方面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特长而高兴,但又担心子路,惟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所以对他很是牵挂和担心。
孔子在提出不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

在学生洋洋得意时,老师要及时泼冷水让他清醒,而不是一味的赞赏,呵护,让他失去理智。
这一段文字记载了孔子对子路的评价。他先是用责备的口气批评子路,因为“子路鼓瑟有北鄙杀伐之声”“子路鼓瑟,不合雅颂”。没想到其它门人听了孔子的话都不尊敬子路,他便改口说子路的学问已经登堂尚未入室,已经有所成就,只是还不够精深。这是就演奏乐器而言的。孔子对学生的态度应该讲是比较客观的,有成绩就表扬,有过错就反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又树立起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

孔子对自己也有严格的要求,他能关注到学生的情绪,和学生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一旦发现自己说错话,就会立即改正。
这一“喜”字刻画出子路洋洋得意的情状。孔子说“好勇过我”,用“我”作比,仍指出子路只是一个有勇无谋之人,但自嘲、爱惜之意溢于言表。

孔子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极力推行他的礼制、德政主张。但他也担心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打算适当的时候退隐。他认为子路有勇,可以跟随他一同前去,但同时又指出子路的不足乃在于仅有勇而已。

孔子与子路师生间总是充满了情趣、出人意料。学生不高兴,老师赌咒发誓表清白,即使是提倡师生平等的今天也是鲜见的。孔子去见南子做什么,没有讲明。所以,孔子在这里发誓赌咒,说如果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的话,就让上天去谴责他。他是为了说服子路而发的誓。

孔子的坦率令我们感动,更让我们感动的是师生间真正的平等,这种平等基于内心的纯净,维护信仰的纯洁,彼此心中坦荡荡,无所谓维护师道尊严,因为尊严自然在。
子路不仅性格独异,而且是政事科之优异者。《论语》有不少篇章提到他与孔子讨论政治方面的问题,由于热心政治,关注社会政治问题的学习和研究,使得子路在政治方面的才能大有长进。对此孔子不止一次地予以称道。

在对待老师方面,子路一方面忠贞不二,极其尊重,但另一方面又不象颜回那样于孔子之言”无所不悦“,总取”不讳“态度。只要他认为孔子的言与行有不正确的地方,总是直率地提出批评和反驳。这是子路直率、光明磊落性格的又一体现。
颜回是孔子最为欣赏的学生,孔子多次夸赞颜回好学: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这样踏实努力的学生被孔子认为是最能传承他衣钵的弟子。除此之外,颜回还有高尚的德行,重义轻利,“其心三月不违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支撑着颜回苦中作乐的正是他内心中同孔子一般的理想和心态:“无伐善,无施劳”、“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孔子这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颜回“不改其乐”,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这两句用叠句和反问句表现出哀伤欲绝的感情,足可催人泪下。
伯牛有很严重的会传染的癞疮,孔子无法进屋探视,只能趴在窗户上把手伸进去。看着学生痛苦,他自己也很痛苦,不禁发出对天命的感慨,天命难违,即便是喜爱的学生也只能眼睁睁看着他忍受病魔的折磨却无能为力,甚是无奈。两句“斯人也而有斯疾也”的呼喊里饱含孔子对学生的爱惜之情。
子游在武城施行了从孔子那里学来的一套礼乐教化。他重视以仁义为根本,使得武城到处充满弦歌之声。

孔子认为,武城这么小的地方还用得着下这么大的力气施行礼乐教化吗?这样的问话可能是孔子在考研子游,也有可能是一时失言。

子游不卑不亢地回答,我按照你教给我的治国策略去做,在武城施行礼乐教化,做到爱人,难道不是在行仁义吗?这难道是错误的吗?如果是这样,那么是老师教我犯错误的;如果不是这样,那老师笑什么呢?

孔子听完,立刻意识到自己说的话有失偏颇,于是郑重其事地声明,承认子游说得对。

这才是真实的孔子,他也会犯错误。这是一位可亲可爱的老师,因为他知错能改,但他也会因不好意思而作小小的掩饰。
在朝夕相处当中,孔子对弟子们循循善诱,倾心相待,于是,在弟子们心中,老师孔子就成了高山景行般的存在。

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比喻老师学问与道德;用“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比喻孔子教学生有耐心,循循善诱。颜渊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此外,他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可见,孔子是一位学问高,道德修养高,又善于引导教育,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追随的老师。
子贡擅长辞令,曾有“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之功,在维护老师的形象上,他是不遗余力的。叔孙武叔借提高子贡而贬低孔子,子贡清楚地认识到他的用心,巧妙地以宫墙作比,指出他不得其门而入,对孔子根本不了解,结尾用反问,表面平和,实为坚决。

子贡作为富豪的祖师爷,深受政客们的喜爱。但他始终不忘初心,尊重师长,以仁义为上。这也是子贡人们尊敬的原因。
子贡对孔子十分敬重,认为他高不可及。他不能容忍别人对孔子的毁谤,因为他已经得夫子之门而入,知其内在的华美、丰富,在他的心目中,他的老师好比太阳月亮,无人可以超越。能得学生如此的热爱、崇拜,可见孔子由内而外散发的人格魅力。《论语》正是弟子们自发地记录下了老师的言行以传其衣钵,并保存属于彼此的永久思念和回忆 。
在林语堂看来,孔子的可爱之处甚多,其中幽默和近情是最为突出的 。他说:

他概括孔子的杰出之处在于:
于丹认为《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读《论语》时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使用和缓的,因循有道德,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子的教学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这样的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的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本文标题: 论语高山仰止读后感300(《论语》十二章从孔子身上学到了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646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读后感手写板图片(读后感的格式怎么写 示范图片)西游记原著12回的读后感(西游记12回的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