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明十五讲每讲读后感(欧洲文明十五讲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5-22 23:58:4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7

欧洲文明十五讲读后感200个字左右就行用了一个星期不到的时间,把《欧洲文明十五讲》这本书读完了,感觉收获还是挺多的。首先使我大概了解了欧洲国家的...

欧洲文明十五讲每讲读后感(欧洲文明十五讲读后感)

欧洲文明十五讲读后感

200个字左右就行
用了一个星期不到的时间,把《欧洲文明十五讲》这本书读完了,感觉收获还是挺多的。首先使我大概了解了欧洲国家的文明,同时也明白到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甚至整个欧洲社会的影响是有多大的!
这本书是一本大学里讲解欧洲文明的讲义合集,是北大出版社出的“十五讲”丛书(即“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的一本,主要是面向大学生的。本身这本书比较薄,很快就可以看完。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很口语化,读起来很省力,其中的内容也很容易理解,所以我觉得通俗易懂是这本书最大的妙处,使我读起来不怎么费劲!但是笔法通俗、“口语化”跟内容的深浅没有关系,语言晦涩的不一定言之有物,清楚明了的不一定内容空洞。陈先生这本书的内容就很给人启发。比如,陈先生认为,如果对欧洲文明进行高度概括的话,那么它的核心可以说有两个,一个是科学,一个是民主。当然,这不是他最早提出的,但是他花了很大工夫说明为什么是这两个。还有,陈先生提出,近世欧洲的文明,主要受三个影响,一是“17世纪”,二是启蒙运动,三是“自由”或“自由主义”。再有,陈先生说,要想真正了解欧洲文明,要从三方面下功夫,一是欧洲通史,二是欧洲思想史,三是艺文史。这些是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能一下子记下来。另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启发,比如强调文明的连续性,强调不能非黑即白,强调精神的力量等等,但是这些不好提炼,是溶在他的整个讲义里面的,能够影响人的观念。这位老师,用十五讲的内容把欧洲文明做了个基本梳理,大致讲了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20世纪、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简单而深刻的语言很让人印象深刻,不会觉得读完之后还是混乱的,这样就能够从整体上把我对欧洲文明胡乱的思绪梳理了一遍。
  读完这本书,除了学到一些有关欧洲文明的东西以外,还有一点个人的感受,就是觉得很遗憾吧!对自己大一这一年没怎么读书的遗憾。看看书里面北大的本科生在课堂上向陈先生提出的问题,真的很有深度,也很会思考问题。反思一下自己,实在是汗颜啊!不仅没读过什么书,而且似乎对自己的中华文明了解甚少,这让我很惭愧啊!陈先生在《欧洲文明十五讲》里不止一次跟学生说要珍惜大好时光多读书,特别是大学四年的时间,应该好好利用图书馆这个资料充实自己!看了这本书之后之后真的使我很受触动,以后有时间还要多读这方面的书,接触有关方面的知识!

欧洲文明十五讲主要讲了什么

主要讲了以下内容:
前言
第一讲 开场白
第二讲 希腊--欧洲的"精神家园"
第三讲 罗马兴衰一千年
第四讲 从罗马帝国到封建时期
第五讲 中世纪在欧洲历史上的地位
第六讲 走向近代--文艺复兴
第七讲 走向近代--宗教改革
第八讲 话说"启蒙"
第九讲 英、法革命
第十讲 欧洲文明的辐射
第十一讲 20世纪的欧洲(一)
第十二讲 20世纪的欧洲(二)
第十三讲 欧洲文明与世界史
第十四讲 欧洲文明与中华文化的"自主性"
第十五讲 结束语

欧洲文明十五讲的内容简介

欧洲的文化传统在传承中同源而分流,有批判、有扬弃,但在批判和扬弃中有创新。
从15世纪以来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自由民主理念的从胚胎孕育到发芽和生成,这条道路在”精神的历史“里可谓历历在目。

读书笔记《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

本书重点知识
1.西方哲学是怎么从近代走向现代的?

近代西方哲学面对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开始质疑自身理论根基的可靠性。之后,在培根与笛卡尔的怀疑主义的推动下,突破了经院哲学的影响,确认了理性的地位,并论证了人作为理性主体的可靠性。然而,从康德、斯宾诺莎、费希特、谢林一直到黑格尔,关于人如何能够获得可靠的知识,哲学家们并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2.现代西方哲学的两条主线是什么?

现代西方哲学两条最重要的线索,一个是从尼采到海德格尔的意志哲学和存在主义思想,另一条就是从胡塞尔到维特根斯坦的现象学与分析哲学。

(1)尼采哲学延续的是康德哲学中本体世界的这一支,他并没有通过逻辑实证的方法去演绎规律,而是直接思考表象世界背后的决定性力量,也就是他哲学的核心概念:权力意志。

(2)尼采将康德哲学的外在本体转向了生命本身;而海德格尔彻底终结了形而上学,将研究深入到了生命内在,对后来的存在主义思潮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3)胡塞尔现象学彻底解决了近代西方哲学陷入的二元困境,超越了主客体的对立关系,把人与世界看成一个整体。

(4)维特根斯坦沿袭着理性主义倾向的路子在进行哲学研究,把对康德所说的现象世界的理性探究走到了极致。他从语言分析的角度,给哲学的目标画了一张“勘测图”,把哲学与科学严格区分,不再让哲学跑偏。

小结

1.在19世纪中叶,现代西方哲学开始了,人们对抽象思辨的兴趣减弱,哲学从思辨转向实际,关心的对象变成了具体的人。

2.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给近代哲学带来了危机,这才带来了西方哲学从近代向现代的过渡。基督教圣经作为知识和真理的来源这个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动摇。

3.康德的理论并没有完全解决人怎么追求真理这个问题。即使斯宾诺莎、费希特、谢林一直到黑格尔,关于人如何能够获得可靠的知识,哲学家们也并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4.就在哲学被科学肆意碾压时,科学的内部发生了重大变革。先是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出版了,“无意识”闪亮登场,人们发现,原来人根本不够理性,理性的世界被打破。而后“电子”和“相对论”的提出,对传统的物理学造成了冲击,让人们开始质疑经验与常识。

5.康德关于本体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划分,形成两条路,一条是沿着本体世界的思路,发展出从尼采的意志哲学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理论,另外一条是具有明显唯理主义倾向的胡塞尔现象学和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学。

6.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不同,尼采并不认为人生是无价值的,反而认为生命归根结底是美的,具有不可摧毁的力量,他认为好的艺术作品里蕴藏着狂放的生命冲动,通过精致优雅的形式可以把人从苦海中拯救出来。在尼采看来,西方文明的没落与希腊悲剧的没落是一样的,简单来说就是因为理性代替了感性,冷静代替了激情。

7.胡塞尔想要通过找到确定可靠、普遍的、永恒的东西,来找到科学的基础,从而重新给文明奠定基础,这里具有明显的康德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倾向。而他为实现这一目标,所采用的方法就是现象学方法。

8.胡塞尔认为世界不是被认识的,而是被给予的,它是人的一个“意向性”的关联项,二者相互依存,都不能孤立存在。就像一个鱼塘,这是一个生态,把鱼剥离出去研究鱼塘,那么鱼塘也就不再是鱼塘。

9.维特根斯坦主张哲学的任务就是进行语言分析,从这一点看,他仍是沿袭着理性主义倾向的路子在进行哲学研究。只不过他自觉地让哲学与科学保持距离。他反对人们总是用自然科学的思维来回答哲学问题,所以他从语言分析的角度创立了“概览式的描述”理论,相当于给哲学的目标画了一张“勘测图”,不再让哲学跑偏。
本文标题: 欧洲文明十五讲每讲读后感(欧洲文明十五讲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622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报效祖国的书籍读后感500字(求一篇描写中华儿女报效祖国的读后感500字)贝利的故事读后感简短(求典范英语6球王贝利的故事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