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歌声读后感500字(《大山里的歌声》读后感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4-05-08 19:31:1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4

大山里的人生读后感1200字大山里的人生读后感1200字,沈从文的《大山里的人生》,讲述大山里的人生,被泓泓清泉所缠绕,所渲染。水灵动,山沉稳...

大山里的歌声读后感500字(《大山里的歌声》读后感是什么)

大山里的人生读后感1200字

大山里的人生读后感1200字
  沈从文的《大山里的人生》,讲述大山里的人生,被泓泓清泉所缠绕,所渲染。水灵动,山沉稳。动如脱兔,静如处子。这是山民的性子,无论男女老少带着柔和灵动的外表与野性沉稳的内心,在这天地间静静绽放,带着一颗与土地贴近的内心。
  
  这些,是只有被山和水共同注视下的孩子才得以体会的情感。他是诞生在山水怀抱中的文艺青年,带着一颗淳朴而野蛮的心,以不驯的野性呼唤与拥抱人性之美,骨子里流着柔和而强韧的湖湘气息浓厚的血。
  
  书本·社会
  
  不
仅是一本书,而更像一幅画,一首长诗,世外桃源里的一场梦。或许做了整整一个童年,沈从文将他脑子里的梦表现在文字上,将童年的那些场景一帧帧回放,令那
些受着钢铁森林的污浊气体渲染的读者们艳羡不已。又或许,他从山水环绕的仙境中来到令人失望而世俗的现实,尽管在前辈支持与帮助、个人的努力下得以在城市
立足,终于还是无法抑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将压抑多时的情感倾注于心爱的文字上,黑色的笔迹在白色纸张上铺开,远看宛如泼墨山水画,空出大片留白,柔柔的
质感恰好稳稳接住强忍着却依然滴落的咸涩液体。
  
  总会有一个夜晚他撂笔起身,踱步走到窗前,使劲地想要将北平的强劲的风嗅出湘西的泥土的味道。
  
  就
算感受不到也还会幻想。湘西的泥土的味道,混合着从龙舟船头、苗女耳边呼啸而过的风,像个鲁莽却心地善良的孩子,从窗外跳将进来,一头栽进他依旧柔软的心
窝,然后向他讲述,他出生的地方,他亲手堆积的那些温柔那些野蛮,如今已然成熟,在灼热的阳光下一仰首,就甩下豆大的汗珠。于是他就会觉得,自己又回到了
那个晨起的田间,脚边爬着一只春季的蟋蟀,手边是一只盛着几本小书的书篮,而他手捧一本名叫人生的大书,似懂非懂地胡乱翻阅。
  
  他
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他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开篇他就这样说道,眼里闪烁着澄澈而诚恳的神情。这应该就是沈从文老先生一直保持着坚毅却
淳朴的文风与品性的原因,无论瘦弱坚韧的少年时代还是烽火连天的联大时代还是淡泊直率的垂暮之年。“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还得一个更宽广的
世界。我得用这方面得到的知识证明那方面的疑问。我得从比较中知道谁好谁坏。我得看许多业已由于好询问别人,以及好自己幻想所感觉到的世界上的新鲜事情新
鲜东西。结果能逃学时我逃学,不能逃学我就只好做梦。”
  
  太
多知识与经验无法从书本取得,于是,他转而向这个包罗万象的社会询问了解。包容了各种光怪陆离的人生、满腹感慨与随想的社会自会告诉他,那些真实鲜活、悲
喜交织的故事,激荡了多少女子银铃般的笑声、男人肩头豆大的汗珠,顺着他当年尚算幼弱的人生青石板路一圈圈蔓延开去。而那些就组成这本大书中的铅字,在脑
海中留下各种珍贵烙印。这是他积攒多年的见闻,而当他将其还原给人们,我们似乎还能看到枕榻旁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草药蒸鸡肝,而床上躺着的是面黄肌瘦的作者
本人;听到蝙蝠的声音,一只黄牛当屠户把刀剸进它喉中时叹息的声音,藏在田塍土穴中大黄喉蛇的鸣声,黑暗中鱼在水面拨刺的微声;看到少不经事的作者手举一
柄削尖的竹刀,同凶恶的狗或顽劣的人咿呀叫着斗殴,不觉间扭作一团;看着作者转学到城外第一小学学会了爬树、钓鱼、采笋子蕨菜、认雀鸟果树、掷骰子、编竹
篓、骑马、游泳和救人、塑白泥的人像、看瓷器制造等。像是新鲜出炉的道道佳肴,惹得一众读者两眼放光,垂涎不已。
  
  他
读着这本大书,于是依样画葫芦,仿佛是一报还一报地,将他的人生和这个人生所眷恋的世界写进书中,为那些同样眷恋故乡的淳朴的人们提供参考与榜样。“若把
一本好书同这种好地方尽我拣选一种,直到如今我还觉得不必看这本弄虚作伪千篇一律用文字写成的小书,却应当去读那本色香具备内容充实用人事写成的大书。”
他这样说也这样做。
  
  大山·流水
  
  看
到书名,关于大山,或许城市人第一想到的就是闭塞、愚昧、穷山恶水和封建迷信。不错,现今中国的实际情况与之相仿,何况清末?但他却有这个本事,以充满稚
趣不做雕琢的口吻向我们诉说大山的美、山民的良善与可爱,像是水洗过一般地鲜活生动、栩栩如生。而那些被过滤掉的苦难与悲叹,则成了一江清水下凝固黯然的
淤泥,沉默地等待世人挖掘。无法掩盖的淡淡悲凉,调味剂一般地浮出水面,在读者鼻尖缭绕,使人欲罢不能。
  
  这
里有那些人:吊脚楼上傲娇的少女,船舱里吸烟的青年,放蛊的落洞的卖菜卖米争揽生意的美好年轻女子,游荡在街头准备加入某军阀势力的年轻人;有那些物:日
头的影子直照街心的寂寞的长街,沅陵县河南岸村白华朱实的小株橘子树,濒河的黛色悬崖上人工凿就的古怪道路,凤凰街头小饭铺门口用来尝鲜和少年们填肚子的
蒸鱼和腌菜;更有那些风物民俗:河
街、码头、木筏、吊脚楼、漂滩、呼号、放蛊、筛锣。这里的人们顺应着民俗天然地生存,讴歌大地依赖自然的同时又自发抗争着传统民俗带来的不公。男人吼叫着
厮杀着,裸着臂膀冲锋陷阵;而女人执着地日复一日等在码头,带着乌溜溜的眼珠子遥望对岸,等某个或许永不再回来的爱人。他们生活喜怒分明,人生饱满丰润,
内里含着苍白暗灰的城市人看不到的各种颜色和情感。而这些情趣的作者在他们面前像个出门旅游刚刚返回的小孩子,东张西望地把路上的景色人物老老实实地复述
给读者。没有花哨的形容词和刻意美化的修饰,更没有对时代与环境怨天尤人的愤懑,有的,只是一颗不老的心,和一支淳朴的笔。为了现时代没有梦想生活迷茫的
人们而还原一处并不完美的世外桃源,直到他虎口磨出一层薄薄的老茧,也依然笔耕不辍,倦然而不自知。
  
  汪曾祺在《沈从文的寂寞》一文中说:“他的小说就混和着美丽与悲凉。湘西地方偏僻,被一种更为愚昧的势力以更为野蛮的方式统治着。那里的生活是‘怕人’的,所出的事情简直是离奇的。一个从这种生活里过来的青年人,跑到大城市里,接受了五四以来的民主思想,转过头来再看看那里的生活,不能不感到痛苦。”
  
  不
愧是相近的心境与风格,美丽起来哀愁起来都如此相似。而这却也是对他这本书的最好注解。不只小说,散文里也通篇是乡土的抒情,带着新鲜的未被玷污的野气。
辽远诡谲而神秘的家乡成为他思考与抒情的温床,被给予了充分空间和时间肆意生长直到成型实践,建构了他全部内心世界的框架。无论那之后他的人生受到城市文
化的几重打磨,我们也相信,骨子里的沈从文依然是湘西大山的,在大山雄浑悲凉的根基上荡漾着沅水的温婉美丽,结合成一个特殊矛盾体。而沅水里倒映的粼粼波
光,又何尝没有他的影子?
  
  “夹
河高山,壁立拔峰,竹木青翠,岩石黛黑。水深而清,鱼大如人。”山依水傍的地带,孕育的一定是水一样的女人和山一样的男人。带着和湘西山水一样柔和又强韧
的特质,一个个地从我们面前经过,越走越远,渐渐地,构成山的形状和水的颜色,清亮澄澈、大气地勾勒描边、涂抹修饰。就此,一幅氤氲在万物吐纳呼吸中的泼
墨山水画,终于成型。
  
  人生·梦境
  
  我几乎是带着惊异而赞叹的目光屏气凝神地看着沈从文还原的人生——梦境一般遥不可及,又仿佛是真真切切地曾在我们的童年世界里轰轰烈烈地出现。
  
  赞叹之后是苦笑——这
样的文字,如今内心早已不复当年纯净的我们如何写得出?现今的世界,尽管是和平年代,金钱名利永远是每个人急行的终极目标,哪怕心非所愿也一定会被推着多
少沾染上这些顽疾。于是没有硝烟的战争拉开序幕,而我们每个人不可避免地都将成为战场上厮杀的兵士,怀揣一颗膨胀浮躁的内心发了昏似的踩着各种尸体往前冲
到第一线,因为跑在后面的,无论多么良善灵慧,注定了失败者的命运。
  
  偏偏那个真刀真枪战火连天的时代,独他沈从文还怀着一颗充满希望的思维恣肆的心脏,坐怀不乱。在联大,在北平,在哪里他都是温婉略带羞怯却坚强沉稳的沈从文,脑子里有做不完的故乡梦,笔下流淌的是写不完的故乡情。
  
  青
玉色的天空,他从山谷中的溪涧看向透明清莹的出山涧,而那是那谁谁谁流动不止的眼睛;他听得见穿着旧到将褪色的绿衣裳的青草对着四处飘荡的浮萍唱着“小萍
儿,漫伤嗟!同样漂泊有杨花”;他见过那莺歌儿诗人,带着尖瘦有毛的嘴脸,四处嬉皮笑脸地唱情诗;他看到微微的凉风吵拂了衣裙,淡淡的黄月洒满了一身。星
样的远远的灯成行排对,灯样的小小的星无声长坠;他听到宛若“生着一对银白薄纱翅膀”的歌声,跑到这时天上小月儿照着的一切人们心里,借着这清冷有秋意夹
上些稻香的微风——他听到看到的,仿佛是梦里的故乡给他讲的故事,将真实的人生一遍遍过滤,最后撇去上层浮沫,倒掉渣滓留下最甘甜清冽的汁液,喝一口下去就舒缓到了心里。
  
  多
么像未被商业和利益染指的风物世情!隐藏在山水怀抱最深处,少有那么一两个交心的朋友,大多数时间稚嫩单纯却保持着从容的态度,独自活得无比逍遥自在。谁
都期盼这样的人生,然而唯独他能淡泊而清醒,身体力行,一边奋斗着苦难深厚的现实,一边自顾自美丽着他的梦境。当我们还在咒骂生活的不公和罪恶时,他却坐
在陋室里,泼墨山水,自得其乐。当我们看到这一幕时,又还有什么借口而无法湿润眼眶,默默离去?
  经
过乱世的作家写的文字,每每以社会历史之“变”剧烈敲打着后人的脑袋。而沈从文老先生,还有与他在文字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汪曾祺先生,却总以社会历史中
的人性之“常”不断使我们眼前一亮。而这样的初衷,又决定了讴歌淳朴挚诚的人生、挖掘灵秀坚韧的品性成为其作品的永恒主题。
  
  曾
经屈原在此放歌汨罗、寻芷访兰;曾经陶渊明在此分花拂柳,桃源忘返;曾经范仲淹在此先民而忧,后民而乐。这个被历史多次吟诵的历史空间,从来就不是沈从文
笔下才有的乌托邦。但他为蒙在鼓里的人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带着各种缺陷的本来面貌,而真实的湘西风土才更让人感到亲切,留恋。
  
  何时内心沉静了,就捧起这部书来看罢。面对躲不掉的现实,纵然无法化笔为剑成为革命斗士,我们至少还能坚守这世道仅剩的人性,在那大山中的人生里读一本这样的大书。

《大山里的歌声》读后感是什么?

读后感:

老人粗糙的手抚过女孩的头顶,小屋门前的岩石上,当悠扬的歌声从老人的口中传出,穿过花海,拂过树梢,最终伴着月亮升上天空时,老人头上的那道紫色疤痕显得格外清晰。

女孩很爱她的爸爸,她的爸爸曾经担任过一家乐团的首席指挥,她常和妈妈一起去参加爸爸指挥的音乐会。那神奇的音乐竟然可以唤起她各种各样的联想:毛茸茸的酸杏子、蓝晶晶的冰凌凌、娇嫩的六角形雪花、山坡上的红色小房子等等,直到爸爸谢幕。

可是她十岁那年,爸爸却被指认“犯了错误”一夜之间被解职了,爸爸只好去毛笔厂做推销员,日子一度很辛苦。令人辛酸的是在这样辛苦的日子里,她的妈妈选择背叛了自己的婚姻和家庭。爸爸知道后异常绝望,用原来指向妈妈的猎枪指向了自己,最终爸爸疲倦而安静地永远睡着了。

老人曾经在监狱里呆过十年,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位年轻、漂亮而且很清白的人,老人断定他没有犯罪,他怀里总是藏着一朵蔷薇花。临刑前,他曾对老人说:“早点出去吧,出去做一个好人!”于是,二十年的监狱,老人十年就坐完了。从监狱里走出来,不知不觉间她就走到了悬崖,见到了峡谷,看到了蔷薇花,想到了他,从此住了下来。

女孩绝望地想从悬崖上跳下去,遇到了老人,于是,她又活了下来,老人细致入微地照顾她,直到老人去逝。此后,每当蔷薇花开,女孩必到蔷薇谷小住几日,去感受老人的存在,给予老人以陪伴。

两位主人公的故事看似没有任何联系,可是细细的想一想,其实是蔷薇谷将两位陌生世界里的人联系起来了。老人用生命去呵护那些蔷薇花,又细致入微地照顾着女孩,他们让我看到了各色蔷薇绽放出了极美的景致,同时也看了生命的希望。

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我们都期盼着顺利和快乐,但是生活不一定会按照我们期待的结果出现,那么怎样去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呢?我想,通过阅读《大山里的歌声》我找到了答案:花儿总是会开的,生活总是五彩缤纷,灿烂无比的。只要我们心中有蔷薇,就可以夜夜嗅蔷薇散发的芬芳。

其实只要有希望在,我们就可以持续不断地坚持努力。如同学习和工作,面对强大的学习和生活压力,可能我们会很困惑、很茫然,但是再困惑,再茫然,我们都还需要坚强地向着未来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行。

生活中我们就应该把我们的蔷薇花种下,然后耐心地浇水、施肥,花儿才能茁壮地成长。生命中我们也应该把希望种下,然后不断努力提高自己,向着自己的目标出发。总会有那样的一天,我们如同顽强的蔷薇花一样,美丽了峡谷,绽放了生机,在空中坚挺着,让那一簇簇五颜六色的花,从容不迫地开放着,让香气和美丽历久弥新。

大山里的歌声作者简介

大山里的歌声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写的。曹文轩,1954年1月出生于江苏盐城市盐都区学富镇中兴街道周伙村,中国作家、北京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

大山里的声音

                      文/灯心

    我是大山里的孩子,听惯了山里面的声音,从清晨百鸟啾啾到向晚的牛羊叮当,各自的音律演奏着山里的生活景象。

    大山里,鸟儿们在林间飞上飞下,在大森林的舞台里尽情的歌唱。在百鸟的歌声中,伴着刀斧砍柴的劳作声和砍柴阿哥阿妹的山歌曲调,汇合成一支和谐的交响曲。这一定是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也是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刻,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切都还来得急。

    早饭后,牛羊叮当,人们的吆喝声响起,不用说,这是农民们在上工和放牲口了,从各自的吆喝声中,不用看就能听出放的是什么,当听到的是“哞哞、喳――喳”时,不用听到铃铛也知道是放牛的了,如果是“喂喂喂”那一定是羊,“唻唻唻”那放的是猪咯。白天的牲口场上,叫猪和叫羊的声音交错重复着,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山歌声,那些歌声抒颂着人们对生活的热情,也是人们的传情方式,多少年轻人在山歌中找到了自己的伴侣。

    向晚,山上一片收牲口声,有“喂喂”叫羊的,有吆喝着牛的,那叫猪的就更响了,“唻唻,咧”这样叫的多半是猪儿基本都在身边了,说不定在吃着地上的玉米了,主人在呵斥着那些争抢食物的猪,若是“叻――唻,叻――唻,唻唻”,这样的叫声,那估计没来几个猪,多的还不知道在哪方,回家就要晚了。牛羊已赶在回家的路上了,这个时候已临近黄昏了。人们常唱着一支山歌:

                    太阳落去细细梭,

                    牛马归厩鸟归窝。

                    人家有家归家去,

                    我们无家去哪方?

就知道离黄昏不远了。
    播种和秋收的日子,田地里的声音更热闹。

    三四月,是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小麦才收进家,春种就开始了。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都在为一年的生计奔忙着,田头地脑热闹非凡。地里,老牛拖着犁,在驾牛人的驱赶下负重前行,铃铛悠缓的响着,到了地头驾牛的小哥一声“哦,转,辙回来”,然后调了头,千篇一律的行走在地里,为人们的生活劳碌着。后面翻松的地里,人们的谈笑中夹着嚓嚓嚓的锄头挖地声响成一片,那些声音常常盖过老牛的铃铛声和喘息声。田里面,十几驾牛在忙碌的翻耙着田,牛铃哐当哐当的响得急促而有力,驾牛的小哥熟练的驾着犁,时不时唱上一支驾牛的调子,或是来一句玩笑,大伙都跟着笑起来。翻耙整平的田丘上,是一排排插秧的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手上的秧苗以快得无法看清动作的速度插到田里。他们谈论和闹笑着,一点也不影响手中的活,插下的秧整齐而有序,在多年的劳作中早就行成一体了。这是一曲春的交响曲,有多少的劳力,都展现在田地里了,正如南宋诗人翁卷在《乡村四月》那首诗里写的诗句“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八月金秋,收获的季节。稻田里一片金黄,劳碌的人们终于得到回报。一把把谷把在镰刀的挥舞中有序的排成两行,后面木制的大斗张着大口,麻利的打谷人抬起谷把挥在斗沿上,砸出嘣,嘣,嘣的响声,谷粒蹦跳着洒落在斗心。这种声音响亮而有力,能响出山外去。这声音能让听到的人振奋,因为它宣誓着付出一年的辛劳已到了收获的时候了。然后,人们挑着装满谷子的竹箩往家赶,扁担的两头发着唧咯唧咯的响声,沉重的脚步坚实的踩着路面,“叭嗒叭嗒”,虽然累,但人们的心是快乐的,兴奋的。
    地里的玉米早咧着嘴等候人们的收获了。村民们一家的或是约上一群的在地里忙开了。玉米棒一个个装进背笼里,于是,路上便是一路的送玉米回家的人,男的挑,女的背,在收获的喜悦中,又撒下不少的汗水。这样的繁忙要延续到冬天来临才会渐渐忙完。

    对于我家来说,秋收是喜悦和劳累并存的季节。我家的一块玉米地远,背着玉米爬那些狭小陡峭的山路,一不小心就得摔跤,等到了家汗水把衣服都湿透了。妈妈总是说:“要珍惜粮食啊,我家的粮食是一粒玉米一升汗水换来的。”妈妈的话显然是夸大其词了,也只能说明收获的艰辛,每天得早早吃了饭就上路收玉米,一天两趟都要忙到晚,全家人出动也得忙上个十来天才能收完。我那时候年幼肉嫩,在背箩的重压下,背部都磨破了皮,留下了记忆的疤痕。为了能多添一碗饭,虽然累,还是没有放弃种植那块玉米地,也享受着其中痛并快乐着的滋味。

    这些都是以前大山里的声音,我小时候响在耳旁的声音。

    现在的大山,同样响着声音,只是那声音已变了调,远比从前更响亮。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山林,林中就响起电锯的声音,电锯呜呜呜呜的吼叫着,几支山外都能听到,惊得树枝上陶醉在自己歌声中的小鸟们四散飞去。这样的声音不像刀斧声那般悠远而散漫,一段时间后停止下来,林中又恢复平静,鸟儿们又可以自由自在的歌唱了。叫猪的声音是听不到了,因为猪都被圈在干净的卫生圈里不在放了,偶尔还能听到牛羊的铃铛声,但都微不足道了,那嘹亮的山歌声更是销声匿迹,现在的传情和抒情都在手上巴掌大的手机里了。

  三月,是麦子成熟的季节。割下地的麦子被收成堆后,打麦机就嗡嗡嗡的拉响了。打麦机张着大大的铁嘴,人们只管快速的往嘴里喂麦把。不大一会儿那堆得如山大的麦把堆,就麦粒麦秆分离了。麦粒装进袋子里,只等装上车运回家。在打麦机的此起彼伏中,没几天就收割完毕,大大减少了收割的时间和人力。

    打麦机的声音没消停几天,微耕机的声音又响起来了,不管田野山坡,只要有耕种的地方,都能听到嗒嗒嗒的微耕机的劳作声。这种只吃油不吃草的铁牛,是吃草的黄牛水牛无法比拟的,就是做上一天的活也不知道累,而且翻耙出来的土块均匀细散,根本不用一锄头一锄头的再挖了,加快了播种的速度,省去了不少的劳力,腾去了老牛肩上的重担。老人们可以悠哉悠哉的在宽阔的路上逛来逛去,小孩子可以结帮结队的嬉戏打闹。

    秋天,听不到谷把打捶大斗的嘣嘣声,传来的是打谷机的嗡嗡嗡声。人们肩上的扁担不知道丢到了哪里,谷子早装上车准备拉回家。地里的玉米,早就从秆上掰了下来,集成堆等着上车。曾经那块养育了我的玉米地,现在不用再用人力来运送玉米了,一条公路就在脚下,可以轻轻松松的一边唱着歌一边掰玉米,等都掰完了,小车喇叭一响,全装上车拉回了家,两三天就可以完结。小路上,再也看不到像蚂蚁衔食一样往家里运送粮食的“队伍”,在宽阔的车路上,拖拉机鸣着喇叭,唱着歌,把丰收的谷子和玉米拉回家,卸下了人们肩上的重担,减少了人力,大大改进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晚上的山村,不再是只有狗叫那么单调了,各家播放着电视,还有音响播放着动听的音乐,盖过了狗的叫声,也听不到笨重的石磨磨玉米时摩擦发出的咔咔声了,被嗡嗡嗡的粉碎机代替了。

    现在大山里的农村,一切都变了,声音变了,面貌变了,响的是机械化的声音,面貌是城市化的面貌。这一切的改变离不开党的关怀和帮助,是在改革开放中慢慢变换出来的。

                                                          2021年1月30日

从白云里传来的歌声读后感

从白云里传来的歌声读后感
在这本书里,作者讲述了他那童年的种种不幸。他小时候家里穷,住在一个狭小的三层阁楼里。房子不但小而且地板也很差,走一步响一声,整个房间只有一个老虎天窗。作者在以前唯一的娱乐就是看灰尘“跳舞”。上学了,也因为学费不缴,衣服破烂,被老师数落,被同学看不起,就连放学时也有乌鸦在头上叫。因此作者变的很伤心,感到很倒霉。但在九岁那年,出现了转机。那天,作者的父母外出,只剩下他一个人在家。他看着天窗,忽然发现了一朵白云飘过,像是在向他招手。于是他爬上了屋顶,感觉自己一下子变成了国王,一下子有了无比广阔的天地,海阔的天空。云悄悄告诉他,他的天地是很广阔的,不要整天闷闷不乐的,你看,连在你头上的乌鸦都不能对着你叫了。然后作者对着乌鸦“哇哇哇”的叫,之后,心情愉快了很多。变的性格开朗起来!
  是的,每个人都有烦恼,但当你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不妨也像作者一样,望望天空上的白云,大声喊出:“我不相信什么事能令人倒霉,因为我也能到乌鸦的头上,朝它大叫三声,我也能改变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给你的阁楼上的白云,希望你以后遇到不顺心的事能想起它,之后你的心胸便会开阔,脸上便会泛现微笑。
本文标题: 大山里的歌声读后感500字(《大山里的歌声》读后感是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329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钉钉升旗仪式读后感(课文升国旗读后感)黑胡子读后感(海盗黑胡子读后感45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