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的艺术读后感(《戏剧导演》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4-25 15:15:0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9

话剧的观后感,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到中国。以下是我收集的话剧观后感,欢迎查看!,学生话剧《地质师》观后感...

编剧的艺术读后感(《戏剧导演》读后感)

话剧的观后感

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到中国。以下是我收集的话剧观后感,欢迎查看!

学生话剧《地质师》观后感

《地质师》是我今年看的第二部由学生主演的话剧,八月份的时候在胜利剧院看了由黄岳杰老师指导的《雷雨》,黄老师把《雷雨》中“左翼”的部分都抹去了,以感情戏为主,所以那部话剧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剧情改的特别好,情节紧凑,一气呵成。《雷雨》是部家喻户晓的作品,对故事情节我们都略知一二,可《地质师》我只知道是部正剧,对情节一无所知,看了宣传册的故事简介之后,感觉这种故事应该对我们这种年轻人没什么吸引力吧,时代也比较久远。抱着欣赏浙江传媒学院表演系学生演技的目的去看了这部话剧,看完之后,我发觉吸引我的还是剧情。有趣的剧本在某种程度上,让生涩的演技显得不那么尴尬。

演出结束后,桂迎老师回应学生们的几个笑点,她说她能理解学生们为什么会对演员的对白感觉好笑,因为他们肯定不相信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人存在。之后,她又特别强调,这个故事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在那个年代真的有一大群愿意为祖国石油事业付出青春的年轻人。桂迎老师的语气很感慨,在台下的我听的也有些激动,我觉得那个年代未曾远离。每个年代的年轻人都是热血澎湃,都有情怀,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或许时代会变化,但是“美好”——作为人类社会推崇的主流价值观会一直存在,八零九零的我们也依旧有属于我们的“骆驼”牵引着,走向阳光。

《地质师》讲述了六十年代北京一群石油地质专业毕业生的人生故事。女一号卢敬,成绩优异,心地善良,性格温婉,一心想和昔日的同学一起奔赴一线工作,但却被安排做了一名地质专业的老师。她深受两个男主角的喜爱,洛明和罗大生,很明显她更爱的是洛明,可洛明更爱的是石油事业。在命运的安排下,罗大生利用了洛明的学术成果调回了北京,如愿抱得美人归,但二十多年来却深受这件事折磨。回京后的工作也做的不是很开心,终日如陀螺般忙碌,却毫无建树。洛明历经千辛万苦,爱石油事业甚至爱过他的生命,最后成了国内有名的石油地质专家,可婚姻生活却相对平淡,用他自己的话说:结婚嘛,不就找个人过日子。同学刘仁命运颇为坎坷甚至是凄惨,不幸因伤残疾,但幸运的是妻子曲丹对他不离不弃,俩人相依为命,谱写真挚的爱情。

除了这些主要演员以外,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那位邮递员,她是个勤恳踏实的好工人,工作态度热情饱满,退休时依然对这份工作充满了依依不舍之情。我觉得她才是最能代表那个年代的普通人。她反映了某种阶层的固化,她是接了妈妈的班成了邮递员,她的孩子又接了她的班,在这个岗位上重复着生活。我觉得那个年代的人就是这样,她们习惯于体制内的生活,习惯于付出,她们真诚又热情。处在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浪潮之下,那一代工人身上更多的都是“集体”的痕迹。

既然当初是想看他们表演的,我就说下我对演员表演的感受吧。

总体来说,我觉得人物特点表现的都有,但是不够精彩,台词功底没看出来是专业的,男生演的比女生好。在老年人物的'扮演上,除了罗大生和洛明,我觉得只有他俩演出了老年人的气质和人物该有的内心戏,其余诸位感觉变化不大。比如,铁英的年龄跨度是从二十多岁到五十多岁,可我在那个姑娘笑靥如花的脸庞上,没看出太多的差异。

人物特点鲜明的刘仁,他是很爱耍宝的人,但是演员似乎耍的不够贫,台词讲的也不顺溜,没有把刘仁的特点表现出来。刘仁的性格是属于比较倔强的,又面临了人生的巨变,从一个活泼好动的青年变成了一个终日与轮椅为伴的人,他老年时的状态其实是该有些落魄和无奈的,但是我只看到演员抖动的“帕金森”手,在眼神里未捕捉到那种该有的情绪。还有洛明,中老年时期的演绎比青年时期更出彩一些,可能是宽大的军大衣把男主角有些发胖的体型遮掩了。

舞台布置,基本还是还原了那个时代。道具、音乐和灯光,我觉得都还不错,毕竟是毕业大戏,四年的学习就在这一出戏展示,学生们都很用心。军绿色的球鞋、肥硕的棉裤、水瓶茶缸,满满的八十年代风貌。贯穿整个话剧的音乐也很流畅,为幕后人员点赞。悠扬的长笛恰当的舒缓了剧情的节奏。灯光的调度我也没看出什么缺点。毕竟,我看的话剧也不多,懂得也不多。

《地质师》,我感受最深的是命运的无常。在变化多端的命运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渺小的如同蜉蝣一般,时间也总是毫不留情的在我们身上留下印记。剧目开始前那个扎着两个麻花辫子青春俏丽的姑娘,恍惚间,岁月就给了她满头白发,容颜不再。三十年的人生故事浓缩在短短的一部剧中,让人心底不禁生出一丝苍凉。同样的学习生涯,有人安安稳稳当了一辈子教师,生活无忧无虑,但还是留下了遗憾;有人成了残疾,却收获了真挚的爱情;有人看似得到了爱情和事业,但内心却饱受折磨;有的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么多故事交错在一起,才有意思,才值得人去回忆。上天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更没有什么所谓的人生赢家,因为,你始终赢不了命运。

话剧《活着》观后感

天空下着雷阵雨,脚下趟着水,但这丝毫没有冲淡我们激动和憧憬的心情。话剧,我很少欣赏,这还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明星话剧。黄渤和袁泉都是我很喜欢的演员,不过现场观看演员的临场发挥,还是很刺激、很期待的。

进入剧场,不得不说现在我国的演出市场真是红红火火,不仅很多消费者都有很高的需求,而且演艺市场的品牌意识和市场营销意识也很值得赞叹,仅从娱乐衍生产品的销售可见一斑。

《活着》是一部很经典的小说,也广受导演们的青睐。光是我就看过两个改变的版本。与电影不同,话剧的舞台形式对小说的展现存在局限,但是对这种局限的解释和处理恰恰成为话剧的可看之点。观众甚至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判断导演的意图、布景的用意、演员动作的内涵,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话剧广受大家喜爱的原因之一吧。

看过电影《活着》之后,我曾经感触良多。因此话剧《活着》并没有让我太过激动和感伤。可以说,导演和编剧的改变让这部戏苦中有乐、苦中作乐。正像明信片上所写:“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有所感触。而未经历过战争、革命和运动的我们这一代,只有靠艺术家的诠释来感受。

我从《活着》中看到了珍惜:当人们富贵时不会在意钱财的增多,因为这对于富人来说,边际效用已经递减,钱财不会给富人带来更多的快乐,因为快乐也开始边际效用递减。而当富人成为穷人,巨大落差带来的挫折历练了原本不能理解穷人的富人,这时一分一厘的钱财也会带来快乐,甚至精神的满足、亲人的团聚等非物质的财富会带来更多富人以前不屑一顾的快乐,这份快乐叫做“珍惜”。

我从《活着》中看到了坚持:剧中主人公福贵借用战友的话说,“如果你不想死,你就死不了”。是啊,很多的事情,坚持坚持再坚持,时间会解决一切问题,她会让你忘掉忧伤、度过恐慌,所以一定要坚持,因为只有坚持的活着,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希望。

我从《活着》中看到了人生命之常态,那就是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生命中波峰和波谷是交替存在的,每个生命都会经历各样的快乐与痛苦,快乐不会一直乐,痛苦也不会一直苦,它们就像过山车一样交替上升和下降,交替主宰生命中某段时光,所以当快乐来临时你不要乐极生悲,当痛苦将至时要想到否极泰来,人生经历的越多,你就越坚强越成熟越淡然越潇洒,你的人生也就越丰富越饱满。

即使这是我事先看过的剧情,但我还是流下了眼泪。毕竟人的一生世事难料,太多痛苦和挫折集中于主角身上,让人从中体味生命之不易、生活之艰难、命运之多舛、幸福之难得。所以什么是幸福?虽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触,但幸福一定与奋斗之后的分享、患难之后的珍惜相关。

让我们好好活着吧!不仅要好好活着,还要活得充实和无悔!

《戏剧导演》读后感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有关戏剧导演的理论研究,也是一部较全面的教材。
  《戏剧导演》正是为有志于成为这样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青年而编写,力求告诉有志者,如何认识戏剧本体,如何掌握戏剧的种种艺术手段,并详细阐述导演艺术创造规律与工作方法。
  《戏剧导演》按教学的程序写,不把它写成纯导演理论著作,也不是写只讲操作的技术教材。体例上从元素解析、创作过程到导演观念的阐释;论述上注意顾及初学者,注重理论和操作相结合,列举大量演出实例,深浅适宜;内容上注意吸收和融汇国内外各家导演学派之长,力图把它写成一部视野开阔、能为导演教学和导演创作人员有所遵循的教材型学术著作。
  《戏剧导演》尽管没有深奥的理论表述,但视野开阔、立论中肯、论域系统、实例丰富,是一本帮助青年学生学习导演的好教材。
前言
  导演艺术在戏剧中究竟创造了什么?
  坦率地说,我在戏剧学院学习时,这个问题始终令我迷惑不解。那时,导演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脾气特大,动不动在排练场就训人。后来,读了丹钦柯的《文学·戏剧·生活》后才知道导演原来就是演出的“组织者、解释者和演员的镜子”。
  导演是演出的组织者,这是不言而喻的。查一下英语辞典就可知道,英语“导演”(Director)一词还可以解释为:“指导者、处长、局长、署长、主任、总监”等。他之所以能训人,因为他是演出群体的头。但是,导演是演出的组织者,这只能说明他是一个对演出负责的人,并未回答他在戏剧中究竟创造了什么?
  从梅宁根以来的现代导演史表明:导演已从一个监督演出的权威成为演出本文的作者。
  导演是演出本文的作者。这不是什么新的命题。20世纪初,梅耶荷德早就表述过这一命题。但是,对于这一命题在理论上却缺乏充分的论证。难道导演作为演出的组织者就自然成为演出的写作者了吗?要知道,组织者与写作者并不是两个可以互换的概念。难道说,导演作为演出的作者是由于他可以随意地增删和修改剧本吗?如果说,因为导演承担了某些编剧功能才成为演出的作者,那岂不是说,导演本身并不是演出的作者吗?承认导演是演出的作者,就必须说明,导演是如何写作的。
  台词是剧作家写的,动作是演员创造的,布景、道具、灯光、服装、化装是舞台艺术家设计的,音乐是作曲家编的,导演在演出中究竟创造了什么?如果我们用分析的思维模式解构戏剧演出的整体,即将演出整体分解为它的各别成分,我们将永远发现不了导演创造的踪迹。系统论告诉我们:一个系统并不等于它的构成元素之和。除了它的构成元素之外,它还包括元素与元素的关系,即结构。如一个系统有A与B两项元素,那么,这个二元系纺必然存在第三项,即A与B的关系。否则,A与B构成不了一个系统。
精彩书摘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戏剧动作进行的时间,与观众观赏的时间处于同一层次,即处于基本的连续形态。时间的扩张与省略,时间的流失与停留,时间的顺延与倒错,都不能违背连续性的特点。过于频繁的时空交叉与跳跃,在戏剧中应予避免。
  戏剧的场面调度总具有同时性的特色。即事件发生,在场人物一齐作出不同的反应。
  电影中放映时间是连续不断的,不象戏剧每幕之间有个停顿。但是在它的每个镜头之间,时间差是相当明显的。同样在场四个人,听到一声巨响,导演用几个反应镜头来表现这四个人的反应。哪怕每个镜头只有两秒,第2个镜头已比实际生活中的反应慢了两秒。第三个镜头就差了4秒……
  聪明的导演利用电影的时间差来表现自己的意图。比如伯格曼导演的
  《人》中护士阿尔玛陪同依丽莎白来到海边疗养所,有一长段阿尔玛向依丽莎白回述过去经历的一件秘事的戏。台词是完整的连续的,在一个空间中即可表现。但伯格曼却用了至少五个空间。空间的直接切换,似乎取消了叙述间断。但时间差(即被省略的人物从这个空间到那个空间所需时间)却透露给观众一个信息,两个人的沟通是有一个过程的。
  由于时间差,电影导演就可以运用平行蒙太奇来叙述同时发生于不同地点的事,就可以运用交叉剪辑来强调时间的作用。导演还使用各种镜头的性能来造成舞台上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比如《黑炮事件》中,李任重与周玉珍两人在矿区公路上的谈话,是李任重的回想。导演用了长焦来拍摄。两人走在画面的左半边,身后有两辆百吨的翻斗装卸车,轮子比人还高,人与车同方向前进。由于是长焦,人总是走不近,那车轮老在右边转,驶不出画面。这就造成了与一般处理迥然不同的感受:起用不起用赵书信这么一个小问题,被漫无休止地搁浅,令人愤慨。

谁能给我写几篇读后感

要从哈里波特、小王子、秘密花园中选一本书写读后感,不是观后感,要500字左右还有一本爱过主义书籍的读后感,要500——600字左右要表明是什么书的读后感回答的好加分
亲爱的李安——《十年一觉电影梦》读后感

亲爱的李安:
您好。
想了半天,还是无从知晓如何称呼您,叫先生、叫老师、叫导演,似乎都不合适。您并不认识我,而我不过是一个热爱电影,坐拥二十年华而不知如何是好年轻人,在诸多理想与现实的雾气茫茫中仰起头,期望能够从您关于电影的梦想光芒里感受到一丝亮度与温热。我之于您是一种不存在,您之于我,因为我的热爱电影,而成为一个巨大而晃眼的存在。看到李安这个名字,多少有点偶像崇拜的意思,而偶像是没办法称呼的。比如我崇拜莫扎特,我不能称呼他为莫扎特先生,或者莫扎特大师,或者莫扎特神童,这都像是在给偶像戴一顶顶鸟尾巴一样花俏滑稽的帽子,我只愿意称他莫扎特。
看过张靓蓓女士为您整理编著的《十年一觉电影梦》,看的过程很兴奋,因为您的坦诚,我学到很多东西。书的行文挺奇特,并非您亲手所写,而是根据张女士与您的谈话整理,用第一人叙述。仿佛您亲口在我耳边絮絮叨叨了许久,而我在听的时候又仿佛有诸多疑问和回应要向您倾诉,却自知如果对着封面上您微笑的照片说话,多半是自讨没趣。而我又没有钱钟书先生的想象力,可以用文字组织成魔鬼来夜访他,我无力用文字组织成一个李安来夜访我。想来想去,干脆写一封有个想象的倾诉对象而没有现实的收信对象的信,把对于书的感想,或者说对于您这些絮絮叨叨的感想写出来,算作读后感,也算呼应这本书使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方法。虽然这行为和对着您的照片自说自话一样傻得可以。而且,许久没正经写过信,写信能力一定退化得要命,因为现在与人交流,只有编辑短信的能力了。

《十年一觉电影梦》有很多种读法,有很多种读法的书并不多,因为字里行间需要变化出许多层意思,有这样功效的字句组合,必要用心,必要有真东西来发酵的。您说的洋洋三十万言中,我可以读到一本电影教科书,读到一本散文集,读到一本生活的心灵鸡汤,读到一本对中西文化、社会纠葛的论述文集,当然,也读到一本传记,不过我想,传记是这本书的最后一种读法,虽然书的副标题赫然写作“李安传”。

作为教科书,您居然向我们全面讲解了关于电影的所有操作步骤,包括编剧、导演、独立制作、摄影、演员、音乐、武打场面、宣传策略,并可以看到你在做这些步骤时的感悟和经验总结。
导演的方法、构思、镜头、以及拍戏时的坚持,您说的最多。摄影方法的部分,您对运动镜头进行了尝试和教训总结。编剧的部分,我看到父亲三部曲中对剧情直线顺序发展的考量,也可以看到《冰风暴》对一种立体结构的实验,您对剧本中剧情着力点的“力学结构”分析,说的是很深的道理,却直观好懂;我还可以看到《卧虎藏龙》中怎样解决对白的现代古代,中方西方调和的问题,再有,您对电影改编小说忠实不忠实原著的问题,一针见血。您选择“毁掉原著拍部好电影”而不是“忠于原著拍部烂片”。您看中的是原著小说的素材和题材,而不是故事、精神。我很佩服您可以理直气壮地对《冰风暴》的原著作者直接说破:“这是我的电影,不是你的书,It's not your story anymore”,甚至对简·奥斯汀在改编时也需要某种程度的轻视。而我们的编剧教材还在讨论“忠于原著精神基础上的改编”,而这已经是五十多年前夏衍同志的理论,五十年后居然一尘不变,腐朽的可以。
对演员的调教您也十分有一套,您让还是新人的章子怡练毛笔字,以练她拿剑的腕力,并将浮躁的心气沉下去;您故意给凯文·克莱恩和爱玛·汤普森设置障碍,甚至打击他们的自信,让他们分神,以调动他们纯熟演技之外久违的纯真。您对武打画面的见解,甚至把八爷袁和平恼得摇头叹气。您关于音乐选择的意见,喜欢在电影中用民族乐器融合西方乐器体现感性与理性的交融,让我很受启发。您对父亲三部曲制作过程的描述,就是独立制作活生生的例子。您配合索尼经典对《卧虎藏龙》进行的一年宣传过程,完全可以拿来当作电影宣传营销策略的案例来解读,让我了解到一部电影如果需要打入不同阶层的市场,需要使用多少种不同的宣传策略和具体形式。
记得在电影杂志工作的时候,同事就说过,李安是真的什么都懂,所以片场没人可以糊弄他。确实,一个能够分得清楚十六分之一档光圈亮度变化的导演,能在交响乐团演奏的配乐里听出几个错误音符的导演,谁能糊弄的了呢?
这本“教科书”,有着谦虚与骄傲并存的骨气,您一直用一种共同学习的语气来叙述自己对事情的总结和见解,而不是把观念强加于人。比如您说自己到了《喜宴》还是小孩,到了《理智与情感》就变为成人,开始与独立制作不同的大联盟制作方式,要学会为观众、为片方、为投资人担负一个导演的责任。您不断自省独立制片与大联盟的不同,并将之总结成一种可以遵照的经验。
其实只有拍电影之前那么多年的准备,才有对这些类似教科书经验总结的可能。您很多话一出口,就让人了解厚积薄发的意义。
作为散文集,书里我们看到您的童年往事,您对父亲一直“恨铁不成钢”的愧疚,您在学校闷声不响的性格,您挨老师的打,您不停转学;以及您在艺专和大学里的戏剧式生活,看到您的恋爱。等您开始拍电影,又可以看到您和演员之间的感情,和爱玛·汤普森成为知己,并且真心的说“I love her dearly”。和好机器公司、制片人詹姆斯一起成长的友谊,都有趣极了。
当作心灵鸡汤来看,可以在书中感觉到励志,感悟您的人生感悟。您会描述将近中年还居家六载的日子,直言其中的寂寞和压力,甚至羞赧得想到日本男人的“切腹”。看您从推手开始转运,开始不断走向一条上升之路,看到您第一次拿奖,都不由自主地感到一丝奋进。您在功成名就之时,却也没有一丝解脱、舒展的气息,没有从六载寂寞中跳脱的快意,您只是告诉我,人生不论如何“命定”,只要努力,命定的结果也会很不一样。
您给自己定位为“外人”的说法,您关于中原文化在台湾的传承,您关于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比较,让人深思不同社会、文化间的差别、影响和纠结。您在台湾是外省人,在美国是外国人,在大陆又变成台胞,这导致您缺乏归宿感,只愿把电影当家。您在书里带着这种尴尬奇怪的“外人”目光,审视着美国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入侵,并让您有了令东方文化回流美国的努力,并关注着年代发展里中国、美国家庭、社会的变革。这些都在您的论述之列,并且有很多渗入您的电影,放到大银幕上,继续引起我们的思考。
作为传记,这一本的态度最可贵。您在大陆版的序言里说:“其实这本书有个特点,它不神秘,我们从头道来,蛮老实的”。现在的世道,不老实太容易,老实太难得。您是个坦率的人,把值得说的,自己所有的经验与体验都拿出来,对权力、荣誉,实荣或者虚荣的感想,也都不避讳。

分析了很多之后,您说了一句,电影就是要“好玩”的。电影、拍电影的意义在哪里,这一个简单的词实际上说了很多。我想起陈丹青在《退步集续编》里对鲁迅的评价,就是一个“好玩”的人,陈丹青说好玩是一种极高级的境界与人格,绝不只是滑稽可笑,“……好玩的人懂得自嘲,懂得进退,他总是放松的,游戏的,豁达的,‘好玩’,是人格乃至命运庞大的余地,丰富的侧面,宽厚的背景;好玩的人一旦端正严肃,一旦愤怒激烈,一旦发起威来,不懂得好玩的对手,可就遭殃了”。我觉得您深知这种“好玩”,虽然书里全篇的叙述态度都如您在电视里给世人的映像,温和谦逊得仿佛没有一点好玩的影子,但光看您为了《卧虎藏龙》的武术所作的种种努力,就知道您的“好玩”,您钻研武书,研究拳法,剑法、刀法、枪法,研究内藏的劲道,绘声绘色地给我讲述刀枪剑戟斧钺勾叉,猫窜狗闪兔滚鹰翻,甚至到纽约找到武术大家,拜师取经习武。一个文人,做这些有趣的事情,目的仍旧很文人:期望能让华语银幕上不总是那些不能入主流的武打表演,而是把真的武术、以及武书中与人生相合的道理带上大银幕,以此提升武侠电影的层次,不再停留于B级制作。虽然不断被深知武打场面如何出效果的八爷骂“文人说大话”,也要厚着脸皮去试验,好在,您研究许多武功道理,不至于像很多功夫武打片导演那样反受武指控制,文戏归文戏,武戏归武戏,甚至不能衔接顺畅,您事前修炼的力道与功夫,足可以控制武戏场面的效果,让武打场面真的展示出儒雅的境地,即便让八爷苦恼于无法拍得尽兴也在所不惜。好的导演,控制欲一般都强烈得无法自拔,所有事情都期望把握在自己手上,一如您每部片中的事事躬亲。丰富的侧面,宽厚的背景,大约就是这样。
而电影要“好玩”,也很难。大多数电影,仅只技术性的“好看”而已,好玩需要的是情怀。一个导演也经常会从好玩变得不好玩起来。比如拍《红高粱》和《有话好好说》的张艺谋是好玩的,而拍《黄金甲》和搞奥运会开幕式的张艺谋就显得不那么好玩;拍《黄土地》和《荆轲刺秦王》的陈凯歌是好玩的,而拍《和你在一起》或者《无极》的陈凯歌就显得不那么好玩;拍《小武》和《站台》的贾樟柯是好玩的,拍《世界》和《三峡好人》的贾樟柯就不那么好玩;拍《甲方乙方》和《手机》的冯小刚是好玩的,而拍《夜宴》的冯小刚就不那么好玩。每个导演都会有这么一种好玩的时候,保持好玩的境界,很难,因为电影拍得越多,可供进步和回旋的地界越狭窄,经常一个转身,就会退步。而您即便是到了极高的地步,每一部电影所做的探索和转变,仍会把您带向更高的境地。
至于拍电影中的好玩之处,还是您自己的言语最能说出:“它是我与幻想扭斗,企图将他显象过程中的一抹留痕。它是我将思想表达在纸张,胶卷,音符等媒体上的一个烙印。它是一种颠倒众生,真情流露的做作。它是我的青冥剑,使我心里的玉娇龙,是我心底深处那个自作多情的小魔鬼。它是我企图自圆其说所留下的一笔口供。他是我想要了解这个世界的一点努力。”我越深知好玩的意义,越沮丧于自己的不好玩,或者说沮丧于修炼到好玩境界的难度。不过好在,至少我可以感受您的好玩,尽管这边的电影院经常把您的作品搞得很不完整,给您的好玩打个折扣。

《十年一觉电影梦》,书在五年前就完成,那时《卧虎藏龙》刚刚告一段落。但您的梦远未到醒来的那一天,《卧虎藏龙》之后,又有《绿巨人》、《断背山》和《色戒》,而您又拿了两次金狮,拿到了《卧虎藏龙》时期望但没能拿到的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终于面对十亿观众用中文说出了对父母的感谢。 从Imdb上知道,您下一步作品的计划可能是《小游戏》(A Little Game),一个有趣的夫妻假冒分手的故事。尽管这边关于《色|戒》的争论还没有完全停息,还有人在说些“美化汉奸、色情污染”之类的扯淡话,而您,想必已经计划着进入一个新梦境了。
看到您拍摄和宣传《卧虎藏龙》时身体垮掉的段落,很希望您的梦不要每次做起来都让您那么苦闷,搞到《卧虎藏龙》里那种“死过去”、或者在拍《色戒》时痛哭不已的状态。不过更真心的话是,假如您不受苦了,我到哪儿去看画面中那些最真切的情感,到哪儿去体会假戏中的真情。苦闷来源于您的经验、您的生活、您对现实生活中情感的体会,您得以打动我的原因,也就是你所发现并在每一个电影梦中所展示的生活之苦以及无可奈何。从一开始的父亲三部曲,父亲对儿女种种期许的失落与无可奈何;《理智与情感》和《卧虎藏龙》中企图超越规矩来获得情感,但自知不可得的苦闷与压抑;《冰风暴》里家庭情感不可维持的迷茫;《断背山》里人人心中都珍藏而非同性恋独有的对真爱的求不得;直到《色|戒》,也还是再说得不到的那份爱,只不过这一部最极端。说来说去,您讲述的都是我们身上最普通的,这一辈子必会经历到的感情和失落,谁不做儿女呢,谁不想把家庭维持好呢,谁心中不藏一个遗憾一辈子的爱呢,所以您会文艺得如此大众。您真的是处处考虑观众,而不是仅仅顾及自己爽快的导演,就像在书里讲述拍摄电影的每一个章节里,都会看到你对广大观众反响的预测和反思。“广大观众”这个词在您那儿,显然是一个重要的存在,而不是嘴上的口号。
看完这本书,看完您原原本本将每一部电影里的痛苦和挣扎说出来,才完全理解张靓蓓在序言里的话,“写李安,当初想得很单纯、很简单!我没想到自己选上的是一座这么难爬的山。”
这书的繁体字版五年前在台湾出版,那时刚进大学不久,看电影还仅是找乐子的事情,尚不懂电影究竟是何物,不懂蒙太奇,不懂镜头还要调度,不懂电影还有叙事结构,不懂分辨表演的好坏。现在知道一些,也学会给电影指手画脚,做些大而无当的分析,甚至靠这点本事吃了一段时间杂志编辑的饭。但总觉得电影还有太多玄机。所以之于我,这书现在于大陆出版,恰好能够让我提升对电影的理解,仿佛一条坚实的阶梯出现在陡峭而无路的半山腰。当然会有很多理解电影深刻得多的人,会觉得这书都是老生常谈,毫无新意,但我觉得总还可以通过您对片场故事的描述,体会到您那份坦诚,体会到拍电影时的兴奋,至少看到您获奖的情节,可以激动一番。

您让我吃了鸡蛋,又惊喜地看到了鸡下蛋的历程,我万分感激。
此致,

崇拜您的,灰土豆

二零零七年十二月

又及:
拉拉杂杂扯这么多闲话,无非想写一篇读后感,居然莫名其妙地用了第二人称的信件格式,写完检查语句的时候,看得简直自己都要笑出声来。通篇的“您”不但没有像原先企图的那般拉近我和李安的距离,反而更遥远了,因为信通常是寄给远方的人,这一封,大约是要寄到我大脑里另一个遥远的思维世界去。
对我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难得的精神财富,比很多死板的电影教课书和无聊的影片资料堆砌书籍更值得收藏。对出版市场来说,也是难得的一种认真态度,在这个几天就能编辑出一本厚厚的“变态/另类/色情/同志/电影鉴赏”的出版市场里,能够承载电影真谛的新书越出越少,好的还是翻炒“电影馆系列”等等那些久远的经典,而电影随着技术的迅速刷新,也飞速刷新着自己的面孔。
这本书也是现在名人出书大潮中难得能沉下心来讲出很多真东西的书,现在很多名人的书,赚钱第一,故作高深第二,自恋第三,居然也不觉得自己已经像被扒掉衣服光着屁股,赤裸裸并且丝毫不脸红地表现自己的没水平。
还有一个关键是看书的时候,能不能深入这个十年一觉的电影梦,并体会出其中并不难触及的深意,而不仅仅当作浮光掠影的采访和八卦来猎奇。这书值得沉下心来,心悦诚服一回。这世界上值得心悦诚服的人,越发少了,李安是值得珍惜的一个。

《京剧猫》观后感

   《京剧猫(上)》观后感(一):《京剧猫》:国粹传承从娃娃抓起

  相对许多古老的表演艺术而言,京剧确实是比较幸运的,因为它生活在一个媒体逐渐发达的时代,使得一些艺术家的优秀的表演艺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纪录保存下来。虽然如今国粹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京剧专业演员、表演剧目和受众都存在断档,热爱京剧艺术的普遍以老龄观众居多,市场更是十分狭小,相比流行文化,现代群体对于传统戏剧的关注和相关知识层面的储备更显逊色,这其中的种种原因值得我们深思,而如何解决则显得尤为迫切。

  从小对于京剧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音乐课里的那首《说唱脸普》,而事实上这并非直正的京剧,只不过是一首京味歌曲。近来年,观看过许多与京剧有关的电影和综艺节目,但接触最多的还是郭德纲时不时开嗓唱那么两场。对于80后90后之两大群体欣赏更多还是已经通俗易懂的二人转,相比之下00后10后就比我们要幸福的多,有《京剧猫》这样传承国粹的动画片伴随着他们成长,事实上国粹传承这种事就是要从娃娃抓起,能有《京剧猫》这样传承国粹的动画片出现,算是国产动画的进步。

  相比《喜洋洋》、《熊出没》等系列低龄动画片,《京剧猫》就显得尤为珍贵。《京剧猫》是的中国首部将传统文化中的京剧元素与动画相结合的国产原创动画IP,剧情以猫为主角,融入了国粹京剧,在热血的剧情中向大家灌输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京剧猫》讲述的是无父无母的主角白糖,年幼时曾被京剧猫所救,立誓长大要成为伟大的京剧猫。在一次与魔物的斗争中,它结识了星罗班的京剧猫末裔武崧、小青、大飞,并加入星罗班拜金婆婆和唐明为师,并与小伙伴们前行,净化邪恶势力,拯救猫土,解救家园!

  《京剧猫》之所以会吸引我这样一个已经快要奔三的人,便在于人物设置,在剧中除了主角白糖这个喵星人萌的不要不要的之外,最吸引的我便是武松和小青这两个人物,很多人会意外这样一部动画片,为什么会有武松和小青这样两个大家都熟知的人物呢?原因很简单,武松是京剧中武生较具代表性的人物角色,小青则是较具代表性的旦角,除了这两个个性鲜明的京剧人物融入外,个人最喜欢剧中的配乐,当京剧中的锣鼓声一敲响便会很有气势,将动画与京剧完美结合别有一翻韵味。

  《京剧猫》利用全新的艺术形式传承国粹经典,完成了儿童及青少年对国粹京剧的科普和熏陶。 这样一部承载着浓浓京剧风情的动画片,它带给我们的感动,可能是一年、两年、甚至更久远。总之国粹的传承之路仍旧是任重道远,而求变创新是国粹传承的必经之路,国粹传承从娃娃抓起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期待《京剧猫》的系列作品的陆续推出。

   《京剧猫(上)》观后感(二):热血、童趣与经典元素的化学反应

  聊一个真事,前一阵子一直为给孩子看什么样动画而烦恼,通过电视和PAD,孩子能看到大量的动画,各种各样的,可是我却看不下去,内容太粗糙,故事雷同,形象雷同,没什么营养,给孩子买了两套经典的连环画,他却看不下去,故事稍嫌复杂了,对孩子太说太烧脑了。

  后来不经意看到《京剧猫》,这才有一部我俩能喜欢都爱看的动画剧,孩子为什么喜欢,他说不出个门道,就从我的理解来说,故事是第一关键,这是一个新奇有趣,简单但并不单调的故事,流浪猫白粮跟着一群京剧猫学艺,终于成为一只真正的京剧猫,大家一起去行侠仗义,有成长题材的热血和冒险,还有小伙伴们温馨的情感相处,幽默笑料,能让人欢乐,自然好看。

  孩子爱看当然最好,《京剧猫》能让家长也爱上看,就不得不说是国产动画剧的一次重大突破了,就我来看,在这部剧里太多大小通吃的情节了,如果说前半部是小猫白糖进入星罗班学艺的成长故事,到后来一群小伙伴长途跋涉,又有了几分西游记的感觉,一路打怪伏魔的冒险,童趣与热血形成了巧妙的化学反应,产生了人见人爱的效果。

  看过的朋友都知道,这部剧里还蕴含了很多其它元素,例如武术元素,白糖学艺的地方是厨房,把碗扔上摇晃的架子练的是打击点的准确性,筛米练的是眼力,吹火练的是气,往葫芦里倒油练的是步伐和准度,丰富的练功方式中融入了生活化的场景,使得这个阶段特别有趣,和经典的《少林寺》不谋而和,从情节来说比《功夫熊猫》还生动。

  除了武术,《京剧猫》中呈现的文化元素还有很多,例如象棋、山水画作为故事重要元素融入到剧情中,毫无说教色彩,能顺其自然的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对剧中所诠释的传统文化产生兴趣,除了这些,当然还有京剧,剧中几个重要角色都是京剧猫的成员,英勇的武崧,乖巧的花旦小青,大花脸的大飞,班主金婆婆,显然都是对应着京剧中的不同行当,而能够把京剧行当以如此生动的动画角色加以诠释,无疑是给当代国产动画影视剧提供了确实有效的新思路。

  现在的家长,热衷于给孩子报上各种培训班,琴棋书画舞蹈声乐各种乐器百无禁忌,外语都不在话下,更别说国学种种,可是孩子们却很难接受这种填鸭式的超前教育,大多数时候都视基为苦差事,别说是学有所成,往往起到的是逆反心理负作用,而《京剧猫》反其道行之,把文化元素融合到有趣的故事里,甚至是人物的形象上,看过几集以后,孩子都主动去了解几个角色的脸谱分别是什么意思,这就是主动和被动的区别,强扭的瓜不甜,而顺藤摸瓜,两厢情愿都喜欢。

  《京剧猫》通过精良的制作,温馨柔美的画风,把这些文化元素投入到一个丰满的奇幻世界里,也给当下国产动画剧注了一股清流。目前,该剧的第一季第二章正在北京卡酷卫视播出,在高收视和硬口碑的推动下,相信第二季离我们也不远了,希望这部剧能越拍越好,一直拍下去,陪伴孩子们快乐的成长。

   《京剧猫(上)》观后感(三):中国风的皮,日本动漫的骨架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制作团队完全是按照90年代日本热血动漫的标准来制作这个动画的,先不要说剧情的走向,单说战斗的变身就是当年非常流行的手法,另外每集的片名“xx!xx的xx”这是日本热血动画一贯的风格,京剧猫大抵是想走热血番的路线,各种细节都模仿的头头是道,比如剧情里面都有一个传说中的人物,主角从一个及其崇拜偶像的战五渣开始闯荡,路上必然会结识各种伙伴,结局也必然是继承了偶像的衣钵,这些都是热血番的套路,也就是说,一个框架定好了,就看你怎么把对应的剧情套进去了,可以说京剧猫套的还是有模有样的,加上用心的人物刻画、动作、配乐都算得上是国产动画里面优秀的作品,但是剧情的幼稚和俗套严重影响了这部动画更好地发展,并不是很适合给成年人观看。

   《京剧猫(上)》观后感(四):戏曲在儿童群体的尝试——跨越宿命的平庸

  第一次写剧评有点小紧张哈~整体还是主角和伙伴们一路打怪升级,不断强化自身技能,最终打败超级大boss拯救世界的套路。白糖真的是我见过的最傻的主角,正是这种傻让笑点密集而自然,白糖的口头禅(也算是这部剧的中心思想吧)“只要有信念,就一定能成功”出现次数太多有点硬,不过对于小朋友来说,这样重复的话语才记得更深刻吧。

  在这样的故事中,主角身上都有着强烈的主角光环,比如身份的神秘和尊贵、血液的神奇能力,白糖的光环来自于修送他的念珠,白糖的性格让我怀疑真的不是弄错了主角吗,危难时刻念珠的力量证明我们的白糖才是妥妥的主角啊。很喜欢白糖没有京剧猫血统的这个设定,在三个伙伴面前,他的出身没有任何优势,正是这样才要努力打破血统和出身的偏见,要有更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能力才能继续走下去。(应片头曲歌词的这句“跨越宿命的平庸”)

  白糖、武崧、大飞、小青,四个角色的设定很有特点,四种个性的碰撞很有看头,增加了很多自然的笑点。

  正好是在世界“慰安妇”纪念日那一天看白糖闯录宗。被魔化的录宗宗主要篡改史书上修的记载,若一旦修改成功,猫土居民的记忆也会随之改变。这不正是现实的写照吗,某些国家和地区企图通过修改历史书来否认历史上犯下的罪行,最后不过自欺欺人。

  “京剧猫”三个字是吸引我来看这部动漫的原因。片头曲将戏曲的唱腔融入得很好听,十二宗的设定也都是与京剧息息相关,身法、步法、水袖等戏曲元素反复出现、人物的话语配上锣鼓的节点,这些浓浓的京剧元素是这部动画片区别与其他打败黑暗、拯救世界套路动画片的重要原因。7月初参加了一个戏曲培训班,戏曲正在努力让年轻人喜欢上它,注入年轻力量。《京剧猫》是戏曲在儿童群体一次很棒的尝试。

   《京剧猫(上)》观后感(五):从小学到大学,少有的惊喜

  本人今年22,仍是一位爱看动画片的"小屁孩"

  前两个星期,偶然在微博的推荐上看到了京剧猫的微博,在翻阅了一会儿微博文章后,我百度了一下这部动画,然后我点开了B站,想见识一下这传说中的“国产爆帧狂魔”

  当我看到标签里有写明“子供向”时,我的内心是拒绝的,毕竟一个马上大学毕业的人看动画会被嚼舌根的。。。。。。

  可让我没想到的是,只看完前几集,我的手不受控制的点下了追番按钮(误)

  接触动画片十余年,这部动画让我不禁大呼“国漫崛起”,上一次有这种感觉还是每天下晚自习追《星游记》的时候

  这部动漫的剧情严谨,逻辑严明,三观不知比某羊与某熊正到哪去了{+1s}

  且这部动漫的CV让我知道什么叫投入真正的感情在配音---白糖的调皮,武松的沉稳,小青的清秀,大飞的憨厚,西门的闷骚,瞳瞳的稚气,纳兰宗主的老成以及其他人物的性格展现的活灵活现

  整部剧主题明确,却又发人深省,特别是白糖的口头禅-----只要有信念,就一定会成功。甚至帮我撑过了那段噩梦般的高考岁月。

  再提到前面说到的“国产爆帧狂魔”,30-40FPS的帧数让我吃惊,正是高帧数让动画画面流畅不卡帧,仔细对比一下:《京剧猫》30帧/秒 VS 《X羊羊》5帧/秒,这画质不言而喻

  在B站,大家每集开头关注的焦点就是编剧,还开玩笑的调侃:“每集都有谢编啊。”

  all in all,这部动画给了我太多惊喜,本人在此也就不多废话了

  最后,我只想说:"第二季什么时候才能出啊!!!!!!!!“

   《京剧猫(上)》观后感(六):值得一看的国漫佳作

  感想短评写不下,于是暗搓搓写了我的第一份影评,给这部不错的国漫。

  有剧透注意。

  三天前深夜闲来无事,又看到一个好友转京剧猫的'东西,就好奇地点开了第一集,半小时后,我就激动地放了九张截图上微博推荐本作。当时我的话是“上次对国漫这么有感觉还是星游记”。

  确实,看第一集就感受到了诚意,设定非常很吸引人,在服饰、打斗方式巧妙融入了中国风,场景也超美超好看,OP、配乐都十分用心,接片尾时变水墨的画面一秒圈粉。

  还有个重点是,全是喵呀!喵呀!不看还配当铲屎官吗!!(误)

  再往后看,剧情也挺下功夫的,每集片头结束有写编剧,简直有每集的编剧都不一样的错觉(其实不是啦。

  剧情多数是单元剧的形式,每集都有一个完整的、别出心裁的故事,又蕴含着一些道理,作为一个面向儿童、少年的动画非常出彩,虽然偶尔有BUG或者生硬的地方,但是总体看还是不错的。

  讲讲我最喜欢的几个片段:

  1.合力打开城门那集,四喵的团队合作训练。每次尝试都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喵们通过调整位置、充分运用自己能力、相互照应,最终完成了运水的任务。这里非常精彩,只有五分钟但是值得反复看,有点“信息量巨大”的感觉。

  2.分宗试炼中,白糖拒绝了假考官“作弊”的帮助,说这是不公平的,假考官喊“这个世界从来都不公平,你早就输在起跑线上了”。话一出口就惊呆了,现实中经常听到的呀,来来我们可以谈谈学区房小升初等等等等。而能坚持反驳考官,说要靠自己努力去赢的白糖,这里的嘴炮,非常赞。

  3.在小青的十二宗基本常识补习班之后,白糖到屋顶背书,与叽里咕噜碰到谈话。这段又燃又感动,白糖在叽里咕噜面前最像个孩子,真把他当老师啦。

  4.和录宗宗主的象棋大战,虽看不懂但你来我往十分紧张精彩,师父关于责任和落子无悔的一番话很棒。

  再来谈谈不足吧。

  看到17集其实是略微失望的,突然地发现这集白糖真的有些烦人了,这种失望也让我头脑冷静下来想了想本作的缺点。

  最大的问题当属主角白糖的人设问题吧,可以理解,白糖在小喵团队中是负责“闹”的角色,大多数少年漫的主角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正直勇敢热血没头脑型。我是个标准的少年漫主角控,一般也喜欢这样的型。

  白糖还是蛮讨喜的,并且有他的闪光点,如找元初锣时傻傻的坚持、分宗试炼笨手笨脚还坚决不作弊、为保护同伴能激发出最大的能力。同时,白糖也不是完全的笨蛋,他也有小机灵,能在询怀镇发现画师猫的破绽、在象棋之战用激将法刺激武崧振作起来。最惹人喜爱的,他还是一个淘气、贪吃、贫嘴并且能为我们贡献表情包的小猫。

  但是经过了那么多困难磨练,按理说白糖已经懂得了半瓶醋的道理、学会团队合作、坚定了保护同伴拯救猫土做一只大好京剧猫的理想。都到了17集,在师父和武崧都被俘的紧张情况下,进了录宗白糖还要去用他不靠谱的方法带路。——你说,这是不是十分闹心。

  这当然不是角色的锅,那其实也不能全赖制作人员,因为白糖的人设就是一个需要用在这种地方的角色,诚然这样是增加了动画的搞笑度,但是塑造的角色并不是可持续发展的。

  顺着这个思路仔细一想,本作的角色塑造都或多或少有些僵化,为了搞笑,小猫们的交流模式好多就是白糖搞怪,其他人吐槽,略不走心。

  甚至有感觉剧情只是走个过场,讲的道理们对小猫们的成长没用什么大作用。可能也是因为单元剧剧情走的太快+能展现猫们的内心的戏较少。所以说我尤为喜欢叽里咕噜和白糖谈论京剧猫的意义那一段嘛,那段白糖显得十分鲜活。月黑风高谈人生谈理想绝赞。

  顺便就说几点自己对京剧猫接下来几章的期盼:

  1.想多看到人设跟着剧情一起成长,多一些责任和担当,主角团人物形象能更加鲜活。

  2.过场求其他喵!小青喵!大飞喵!师父喵反派喵也好!(被萌化成一滩

  本来开写之前是想打四星的,但回想全片,剧情、美术、音乐都有诸多用心的细节,后面发展也值得期待,改了五星。★

  京剧猫们,夏天见。

本文标题: 编剧的艺术读后感(《戏剧导演》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047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是抚松第一章读后感(《为什么是抚松》读后感)五色梅的读后感不少于500(小学五年级作文500字:五色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