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拗敏感期的读后感(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3-23 11:01:5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6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执拗敏感期的读后感(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

  古人云:“开卷有益”,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让我们的头脑有知,明智而知不足,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对于教师而言,读书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辛燕研修共同体每周推送成员读书笔记一篇,使成员之间形成追赶超越积极读书,读好书的读书氛围!

  有多少父母知道,婴幼儿喝了糖水后为什么拒绝再喝白开水?他们为什么爱吃手,还对非常微小的东西感兴趣?让他听磁带,他的兴趣为什么不在听上,而是在来回装卸磁带上。

  在读了资深幼儿教育学家孙瑞雪编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后,我才了解,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敏感期。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这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长或老师记录,通俗易懂,孙瑞雪老师针对每个不同案例都作了点评,她认为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它就像一把打造了10年的金钥匙,引领我们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它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期而至。成长中的儿童有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但很多父母、老师都不太了解,一直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他们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儿童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儿童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自闭症的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因此,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

  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

  在这本书中,有大量孩子敏感期的照片:从口的敏感期到手的敏感期,再到空间敏感期、人际敏感期等,使我一下子对敏感期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全书的述说对儿童种种发展都充满了由衷的赞叹和崇拜,言语中充满了爱和包容,尤其对儿童某些“恶劣”的行为和言语的冲撞,都能那么宽大的包容和理解。这也是我们每一名老师要做到的。

  在读这本书后,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儿童成长的每一个重要时期和生命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认识到教师重要的品质是会观察,不去干扰孩子,充分给孩子爱和自由的空间。学会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如何在关键时刻给予孩子科学的教育和关注是如此重要。不但可以在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还可以在家长提出的疑问的时候给予正确的与指导,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2

  相信很多的父母在看到孩子在吃手的时候,在孩子喜欢抓住什么都要放嘴巴里面的时候,在孩子喜欢往衣柜里面装的时候,在孩子喜欢不断地扔掉自己手里面的东西的时候都会去阻止的。

  因为父母觉得自己这么做肯定是对孩子好的,但是却不知道在自己无意之间的行为破坏了孩子的什么。

  这里的敏感期就是在孩子0到6岁的时候,身体遵守生命的驱使,在某一个环境吸收了一种新的特质,而且不断地去重复的过程。如果说顺利的通过这一个敏感期的话,那么孩子的心智水平也是会提高的。

  而且根据作者的发现敏感期也是会有弹性的,如果说在0到6岁的时候没有实现的话,那么在6到12岁的时候也是有可能实现的。但是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有一个爱和自由的成长的环境,但是到了6岁以后孩子的学习压力是比较大的。在这个时候他们得不到自己父母的尊重,也是没有父母的宽容和疼爱的。

  其实每一个父母都是疼爱自己的孩子的,所以在孩子出现问题以后家长就会不断地责备自己,为什么自己不能够多多的关心自己的孩子。甚至有一些家长是可以做到脱胎换骨的,能够用全新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3

  这个假期,为了教育女儿,阅读了一本书《捕捉儿童敏感期》,发现又学到不少东西,理论联系实际,很多知识和她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了解一些关于孩子的敏感期,帮助她顺利按时度过每个敏感期,对她的智力水平发展是很有好处的。以下是我摘抄了一些典型的观点,给大家分享一下: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1、儿童都有喜欢旋转的时期,科学家的研究也同样证明,旋转对大脑发育很重要,它提高平衡感和协调性,对写作、阅读也有帮助。

  2、细小事物——对极小而精致的事物感兴趣,八九个月的孩子就非常喜欢抓捏软的物体,手的活动不只是简单的动作,而是有智性的目标。成人常常因为无知剥夺了幼儿用手的自由,也剥夺了他认识世界的机会。童年锻炼用手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成年人不会用手或者很笨拙,不会拿筷子,不会点钞……和他们童年这方面的发展受到障碍有关。

  3、儿童的执拗敏感期。可能来源于秩序感。在建构秩序感这个特殊品质时,儿童的过分需求往往被认为是“任性”和“胡闹”。很多家长难以理解儿童的执拗。当成人不能保证儿童的顺利度过这个阶段时,儿童必定受挫。解决儿童的执拗问题,一是要理解,而是要变通,三是要成功。执拗的敏感期过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接踵而来。

  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有时大人也不能完全依着儿童的某些“执拗”。希望摸小洞洞,肯定是这个时候孩子的一大特性,电源插座成了最大的危险,这时候,也许就需要变通一下了。买了几个电源插座盖,大人费点劲儿可以把盖子拔下,小朋友怎么抠都拿不下来的。这样既满足她的探索,又保证了安全,等她发现毫无收获,就再也对那儿没兴趣了。

  4、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给不给别人自己有决定权;拿别人的东西要征得别人的同意。这是儿童交往的主要原则。儿童的物品应归他自己所有,不能强迫他放弃自己的东西,“分享”不适用于5岁之前的孩子。我们可以提供分享的机会,有的孩子正处于“我的”占有敏感期,他要靠拥有自己的东西将“我”于“他人”区分开来。如果强制这个时期的儿童分享他的东西,会给她造成巨大的恐惧感和危机感。等孩子到了4、5岁时必然会愿意分享,因为他的心理已经发展到了另一个层面。赠送、交换也是儿童交往得到物品的方法,平时要给儿童一些玩具、食品,使他们拥有赠送和交换的条件。

  这时期的孩子对敏感的对象因为感兴趣而投入,因为投入而专一、持久。成人千万不要打断孩子,而是应该先观察再判断,否则会扼杀孩子敏感期的萌芽。虽说孩子失去的敏感期有些可以弥补回来,但毕竟有缺憾。希望老师一定要细心观察,要多给孩子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更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和自由。

  这本书会让我更爱我的孩子,我也会把我的爱传递给我遇到的每个孩子。我呼吁所有父母不要光用嘴说爱孩子,要用实际行动来表示吧:多抽出时间陪孩子,多观察孩子,多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多关注并捕捉孩子的每个敏感期,让我们的孩子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4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是资深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老师所编著,该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的敏感期真实案例,通俗易懂,并针对每个不同个案例作了详细的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读了这本书后,使我清楚地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以及孩子顺利通过各个敏感期的关键所在,从而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征和本质。0—6岁的儿童,而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发展的孩子,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帮助和关怀非常的少。

  自己对儿童的密码了解的太少,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的孩子为什么会蛮不讲理,因为在执拗敏感期的那段时间里,家长没有耐心的疏导,认为是孩子任性,对孩子没有很好的理解、变通……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的、痴呆的、焦虑的、自闭的等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

  常常听到老师们抱怨说某某幼儿难管难教。当遇到“问题”儿童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老师们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相信孩子能够在我们老师的教育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读完书我发现,因为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一旦他们意识到,自己就会反省,孩子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老师要耐心的等待孩子改正错误,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过程,有时孩子会故意犯个错误,用明知故犯的方式来试探老师和承认的态度,来验证和体验爱和宽容的感觉。儿童犯了错误是很难为情的,尤其是承认错误的时候,如果能让孩子体面地承认错误并改正,那是最好的。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5

  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是大学的时候,音乐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孙瑞雪的这本书《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她说很遗憾是在她女儿快3岁的时候才接触了这本书,错过了很多她家宝贝的成长时刻,这本书很适合幼儿教师、家长们阅读,因为书中详细的例子描写,向我们展示了每一个敏感期的不同表现,通俗易懂。而且还有对于每个案例的点评,深入的揭示了孩子成长的规律。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敏感期是培养孩子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只有敏感期得到发展了,这个孩子才会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等。

  作为一名幼儿老师,我们每天都会不断地听到孩子们的“告状声”,“老师,XX打了XX小朋友”“XX拿了别人的东西”……曾经我为这些“告状声”苦恼,也曾经为这些“告状声”应付。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了,儿童和成人不同,成人都有别人闲事不管的心理。而孩子天生就有内在的秩序感,他喜欢遵守规则。只有孩子和一些保持了这份美德的成人,才会把规则融入生命。如果孩子内在的秩序以及外在环境的秩序被权威替代,那么决定孩子内心的就是成人。孩子就会产生惧怕的感觉,这种无序的环境是孩子丧失了安全感,最终,这种环境会培养和滋生出懂得丛林规则的孩子,人格就会沦落。

  正如韩寒的《后会无期》里有一句话说: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们只看利弊。其实真正的小孩子连对错也不分的,他们只重感受。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两个小孩分一个蛋黄派,一个孩子拿到大的那块,一个孩子拿到小的那块,拿到小块的孩子不乐意,拿到大块的孩子就说,你等我先吃一口你再吃,这样你的就比我的大一点了。于是他们这样做了,两个人都很开心。

  书中说的秩序敏感期是在2岁半左右,执拗敏感期被认为是在秩序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被破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我认为这两个时期可以在一起谈感想。小朋友有自己的内在秩序,需要你的尊重。小时候,我最不喜欢听的两个字是:听话。所以,我理解为孩子需要被尊重,他的内在秩序被尊重了,被发展了,才会和你认为的秩序或者规则配对。你单纯的强调听话,他不懂自己为什么要听话,为什么要遵守某些规矩。孩子自己的秩序都没有被尊重,如何叫他遵守环境秩序,也就是所谓的规则?所以,表面上看起来任性的孩子,很多都是因为自己的内在秩序被破坏,被误读为任性固执,如果用暴力制止的话,他会混乱的,以后所有的秩序对他来说都是无用的。秩序敏感期是最容易被误读,被破坏的,在孩子处于这个敏感期时,要多理解,多尊重,并尽力创造好的有秩序的外部环境。

  对于孩子,我们始终要记住这三个词:耐心、宽容、正面引导。耐心是指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对于未知世界,孩子需要花时间去适应、学习。对于教师家长来说,理解他们、耐心的等待他们是最好的支持。宽容,人们获得经验都是不断的尝试、犯错、再次尝试。允许孩子犯错,不要限制他们的行为,更不要对他们的错误进行批评纠正。正面引导,我们需要以身作则,用合适的语言正确的行为当孩子的榜样。对于孩子们的小问题,正面回应。对于孩子不当的行为和言语,正面引导。尊重孩子,尊重个体,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是最美的存在。我们只需慢慢等,静待花开。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6

  寒假里,在朋友的推荐下我阅读了孙瑞雪老师编著的《捕捉儿童的敏感期》这本书。之前只听说过青春期,更年期等,对于儿童敏感期还是第一次了解。原来儿童的成长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构成的,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平就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而敏感期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孩子能否成长为一个正常的,优秀的人。

  回忆女儿的成长经历,我恍然大悟。以下是我根据此书对女儿的成长经历回忆和刚刚一岁的儿子处于儿童敏感期的一些案例分享。

  进入口腔敏感期时,潼潼喜欢在床上抱着大可乐瓶翻滚,并尝试用嘴咬开瓶盖。当时她还不到一岁,做这个动作有些费劲,但她并不气馁,可以持续做十几分钟,时常把自己累得气喘吁吁;潼潼有一只黄色的小熊,每次给她小熊,她都会去咬小熊的鼻子。去超市看到娃娃时,也是抓过来咬一通;有一次,家里的地上放了一袋芒果,潼潼抓起来就往嘴里送,芒果皮的味道可不好吃,她马上做出难受的表情,迅速的把嘴里的东西往外吐。但是当时自己是没有儿童敏感期这一概念,总觉得有些不耐烦,觉得这孩子挺调皮的。哈哈哈,现在我知道了,小家伙口的功能已经建立并独立起来,正在用口来认识世界呢!

  儿子现在已经一岁了,恰好家里的沙发破了一个不起眼的小洞,他发现了,便开始用手指去抠。小洞被抠大了,棉絮露了出来,他便把棉絮往外掏,于是那段时间他总是专注于这份工作,乐此不疲。总结潼潼的成长经历,我知道这是孩子的手敏感期到来了,接下来我发现他对纸箱子很感兴趣,于是便把他放到纸箱子里,他时而蹲下,时而站起,有时还会扶着箱子不停地摇晃,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一不留神,箱子摇晃得太厉害了,他就面朝地板摔了个大马趴,继而哇哇大哭。无奈,我开始为他留心更安全的地方。然后我发现,每次打开洗衣机时,他都喜欢往洗衣机里扒拉,但是他个子够不着,什么也看不到。于是我把他抱进去,当然我事先拔掉了电插头。进入这个空间,他有时手舞足蹈,有时又安静得出奇,他可以自己在里面玩上30,40分钟。很显然,他对这个空间很满意,这种状况持续了一个星期左右吧。当时,我只是想带他的时候省些力气,没想到恰好满足了他在空间敏感期时对空间探索的要求。

  以上是我对潼潼处于部分敏感期的一些记忆,但是当时自己是没有儿童敏感期这一概念的。完全是处于保护孩子爱好的心理。因为,小时候,妈妈总是限制我做这做那。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多痛苦,我不会忘记。所以,我不希望女儿、儿子和我一样,在没有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于是,我会尽量满足她的想法和要求,这么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弥补自己儿童时期的遗憾。

  很感恩能读到这本书,使自己有机会探索儿童成长的秘密。从前不明白女儿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沙子?不明白儿子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水?更不明白表哥的儿子为什么每天早晨起床都要看同一集奥特曼?现在总算是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了。当然这些都不足以让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和把握去指导处在敏感期的孩子做些什么。但至少会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有更多的宽容和爱意去善待每一个孩子,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最终长成正常的,快乐的人,感恩!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7

  假期已接近尾声,同时进入了收心阶段,为新学期的开始做好准备。在假期的读书活动也已进入书写感悟阶段,身为幼儿教师的我,虽然接触了一些前沿的教育理念,但是,在阅读了《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后,才使我对敏感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使我深深的意识到,每个敏感期的发展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在阅读此书时,我边看边与班中幼儿或者是女儿的情况与书中介绍的情况进行对比,脑海中再现着种种“令我头疼的事件”。一般的小孩出生后就会把手放到嘴里,而女儿一直是小手离嘴巴远远地,受家庭以及社会理念的影响,我还庆幸女儿从小就讲卫生,没想到,到了中班,反而是经常把手放在嘴巴里,为此经常挨骂,越大越不讲卫生。至此才知道,原来是女儿迟到的手的敏感期才补上来,我的不断阻止,不知给女儿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秩序的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坏了这一秩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第一时间想到了之前中班的一名男孩子,如果一件事没有按照他的想法和意图去办,他的情绪就会产生剧烈的变化,发脾气、哭闹,非常难以变通,有时会到难以理喻的地步。这些都被我们这些成人定义为“任性”、“胡闹”,殊不知,他是到了执拗的敏感期。

  作为一名幼儿老师,我们每天都会不断地听到孩子们的“告状声”,“老师,XX打了XX小朋友”“XX拿了别人的东西”……我曾经为这些“告状声”苦恼,也曾经为这些“告状声”应付。如今才知道,儿童和成人不同,成人大都有别人的闲事不管的心理。而孩子天生就有内在的秩序感,他喜欢遵守规则。只有儿童和一些保持了这份美德的成人,才会把规则融入生命。如果儿童内在的秩序以及外在环境的秩序被权威替代,那么决定孩子内心的就是成人。儿童就会产生惧怕的感觉,这种无序的环境是儿童丧失了安全感,最终,这种环境会培养和滋生出懂得丛林规则的孩子,人格就会沦落。

  孩子的成长伴随着一个接着一个的敏感期,我们应学会耐心等待孩子,会为孩子的完美需求提供理解和支持,会为孩子的每一种状况欣赏和陶醉,为孩子们开拓一个崭新的成长环境。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8

  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捕捉儿童敏感期》,该书收录了一百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而且作家还针对每个不同个案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六岁前儿童会出现的各种敏感期,在敏感期阶段,儿童接受某种刺激的能力是异乎寻常的。儿童对某种事物的特殊感受性一直持续到这种感受需求完全得到满足为止。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敏锐的把握住这些敏感期,适时地从各方面促进儿童的成长。相反,如果忽视了幼儿的敏感期,一味的按照我们自己的规划去安排孩子学习我们希望他掌握的知识,只会让教育南辕北辙。假如这种情况始终得不到改善,将为孩子成年后会有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埋下隐患。

  对于幼儿的一些不正确行为,我们不要一味的去指责孩子,而要深入去了解这种行为出现的原因,做好引导教育,帮助幼儿一起去改正,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大多数家长都为孩子小时候咬东西甚至“咬人”烦恼过,其实这是孩子正处在用舌头、牙齿探索环境的敏感期即“口腔敏感期”,大人应当给予合理的指导帮助孩子度过这一敏感期,提供一些可以咬的、尝的、干净的食物或牙胶、磨牙棒之类的物品来满足孩子口腔的味觉和触觉,假如限制过多欲望得不到满足,咬皮肤就会成为替代,也就极有可能出现孩子咬人的现象。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紧密配合,家长应该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园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籍,我看了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在幼儿敏感期如何进行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家长工作的开展也有很大的帮助。通过阅读我希望能学以致用,在工作中对家长提出的疑问提出正确的分析和建议,共同努力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贝贝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让我情不自禁的记笔记,牵动着我的情绪,时而欢笑、时而感动、时而惊喜、时而心疼……五味杂陈,突然内心一扇窗口打开了,我终于明白为何我会对教师一职情有独钟,《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从这本书中,我发现宝贝们的成长原来有这么多的秘密。成长中的宝贝有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很多父母对儿童的密码了解的太少,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的孩子为什么会蛮不讲理,因为在执拗敏感期的那段时间里,家长没有耐心的疏导,认为是孩子任性,对孩子没有很好的理解、变通……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的、痴呆的、焦虑的、自闭的等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而判断孩子是否进入了某个敏感期,看的不是年龄,而是孩子的表现,所以孙老师认为蒙氏教师重要品质之一是会观察,不去干扰孩子,充分给与宝贝们爱和自由的空间。 记得有一次去托管所辅导小学生工作的经历,我被分配到四年级,孩子们一放学来到此就得写作业片刻不得休息,我当时很心疼孩子们,在学校里一天的学习,主课的老师经常夺走孩子们的文艺课是常有的事,放学马上写作业,该有多累啊!和我一起的老师已工作一年有余了,她说:“你不能对他们太好,要凶一点。”但我不认同,每天的工作就是辅导孩子们作业,听着老师对学生的训斥、吼叫,甚至是否定和谩骂!工作了一天半之后,隔天我毅然决然的向老板请辞,那样的环境如此地狱般枯燥、可怕的生活,我不想向他们那样麻木不仁,也不想看着孩子们这样痛苦的生存着,读后感《《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其实整个中国教育不管是幼儿园、小学、初中…….仿佛有个定律:不能对学生好,他们会骑在你头上,要凶到让他们怕你,才是好老师!林老师说了一句话,我的总结是:“这样扭曲、迂腐甚至变态的应试教育下,衍生出来的附属机构(午托班等)其对待孩子的方式,更加令人心中发怵!”然而这些教师们打着“这是对学生好”的旗帜而变本加厉!我本身也是这样教育下的结晶,但我希望宝贝们能够不再那么痛苦的成长! 因缘际会我来到了爱如是,面试时和林老师有聊不完的话,整整说了一个多小时,感触良多,当下就感觉这里会是我一直寻找的地方,没有多做考虑就接受了这份工作,非常感恩林老师能给我机会,其实应该说是自己给了自己机会吧,呵呵~ 边看着书一边牵动了我许久不曾触碰的回忆——我的童年。父亲脾气暴躁、传统、又大男子主义,非常注重学习成绩,我的成绩一般常不能让父亲满意,有时总是拿着考卷哭着回家,因为回家要挨打,父亲经常会说“你看隔壁的文文和你同班都考第一”,我开始变得自卑没有力量,羡慕那些所谓的好学生,否定自己恨不得变成文文。因此我的童年没有感受到真正的爱,甚至认为爱应该就是这样的,长大的我虽然明白这是不对的,但也甚少表达自己的爱和感激。 来到爱如是,林老师要求我每天要抱抱每个宝贝并说“我爱你”,刚开始我好不习惯,很变扭说不出口,但当我说出来时,宝贝那天真的笑容伸手让我抱的举动,让我十分感动,原来这一点都不难!来到爱如是已过去了两周时间了,而我向宝贝表达爱时变得那么自然畅快,是宝贝们教给我如何去表达爱,并慢慢释放内心想要爱人和被爱的小孩,那种感觉很柔软、很甜蜜,就像孙老师说的“幸福会像空气一样包围着我们。” 这两周时间让感觉如此幸福和满足,被老师们对孩子的用心和关爱吸引着、被这样充满爱和感恩的团队不断激励着、被宝贝们天真快乐自由的生活影响着!惊叹和喜悦于宝贝们每个转变,让我内心那个成长不全的小孩每天都得到修复,我不是以老师的身份在教育孩子,而是放下身段和宝贝们共同成长! 园长嘉许: 亲爱的贝贝,谢谢你的到来!这个团队因你的加入而更加有力!你那么聪慧,对教师这份职业这么向往,象我一样矢志不渝(抱抱你)。我们不象从未谋面的陌生人,更象是失离多时的家人,一切都那么默契,那么美好! 甚至在短短的十几天里,你就清楚地知道自己生命的方向,愿意把你这艘小船憩栖在爱如是这个港湾,我非常欣慰!爱如是的老师队伍中又多了一个精神的追求者!短短几天,你就迅速读懂孩子的心,一言一行,就象来了许久一样,那么的“爱和自由”,那样温暖着我和孩子们的心,谢谢你!这里有一番天地,你可以尽情地挥洒你的智慧,你的才能,你会成长得非常快,非常好的!来吧,你可以超越我,你可以做你自己生命的主人! 亲爱的贝贝,我爱你,宝贝们也爱你!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

  每一次读孙老师的书都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一次也不例外。之前只听说过青春期,更年期等,对于儿童敏感期还是第一次了解。原来儿童的成长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构成的,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平就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而敏感期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孩子能否成长为一个正常的,优秀的人。

  以下是我根据此书对哥哥的女儿——睿嫣,处于儿童敏感期的一些案例分享。

  进入口腔敏感期时,睿嫣喜欢在床上抱着大可乐瓶翻滚,并尝试用嘴咬开瓶盖。当时她还不到一岁,做这个动作有些费劲,但她并不气馁,可以持续做十几分钟,时常把自己累得气喘吁吁。睿嫣有一只黄色的小熊,每次给她小熊,她都会去咬小熊的鼻子。去超市看到娃娃时,也是抓过来咬一通。有一次,家里的地上放了一袋芒果,睿嫣抓起来就往嘴里送,芒果皮的味道可不好吃,她马上做出难受的表情,迅速的把嘴里的东西往外吐。哈哈哈,小家伙口的功能已经建立并独立起来,正在用口来认识世界呢!

  睿嫣一岁左右时,恰好家里的沙发破了一个不起眼的小洞,她发现了,便开始用手指去抠。小洞被抠大了,棉絮露了出来,她便把棉絮往外掏,于是那段时间她总是专注于这份工作,乐此不疲。接下来我发现她对纸箱子很感兴趣,于是便把她放到纸箱子里,她时而蹲下,时而站起,有时还会扶着箱子不停地摇晃,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一不留神,箱子摇晃得太厉害了,她就面朝地板摔了个大马趴,继而哇哇大哭。无奈,我开始为她留心更安全的地方。然后我发现,每次打开洗衣机时,睿嫣都喜欢往洗衣机里扒拉,但是她个子够不着,什么也看不到。

  于是我把她抱进去,当然我事先拔掉了电插头。进入这个空间,睿嫣有时手舞足蹈,有时又安静得出奇,她可以自己在里面玩上30,40分钟。很显然,她对这个空间很满意,这种状况持续了一个星期左右吧。当时,我只是想带她的时候省些力气,没想到恰好满足了她在空间敏感期时对空间探索的要求。

  3岁左右,睿嫣到了剪纸敏感期。每次握起剪刀,她都会拿起纸张剪个不停。我们会拿一些废报纸给她剪,有时她会要求要一些白纸,我们提供的条件应该是满足了她的需求,所以她并不会拿剪刀去剪衣服啊,窗帘之类的东西。其实,我并没有认真看过她剪的过程,只是每次剪完,她都是一副很满足的样子,我觉得这样就够了。但我妈妈是个爱干净的人,面对睿嫣剪了一地的纸,妈妈会不高兴,会不允许。但我不这么想,因为小时候我也喜欢剪纸,我喜欢把纸张先剪成一条一条的,不完全剪断,然后再一排一排的剪下去,剪得碎碎的。我喜欢听剪刀剪在纸上的“沙沙”声,让我觉得很舒服。我不知道睿嫣是出于什么目的来剪纸,但我看得出剪纸带给她的愉悦感。于是,为了保护我们感同身受的愉悦感,我和睿嫣约定,自己收拾掉废纸是允许她剪纸的唯一条件。睿嫣爽快答应了,也如约做到了。就这样,我俩共同帮助了她自己度过这段剪纸敏感期。

  以上是我对睿嫣处于部分敏感期的一些记忆,但是当时自己是没有儿童敏感期这一概念的。完全是处于保护孩子爱好的心理。因为,小时候,妈妈总是限制我做这做那。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多痛苦,我不会忘记。所以,我不希望哥哥的女儿和我一样,在没有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于是,我会尽量满足她的想法和要求,这么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弥补自己儿童时期的遗憾。没想到,却误打误撞的帮助了睿嫣。真是让人欣喜。

  很感恩能读到这本书,使自己有机会探索儿童成长的秘密。从前不明白哥哥的女儿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沙子?不明白哥哥的儿子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水?更不明白表哥的儿子为什么每天早晨起床都要看同一集奥特曼?现在总算是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了。当然这些都不足以让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和把握去指导处在敏感期的孩子做些什么。但至少会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有更多的宽容和爱意去善待每一个孩子,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最终长成正常的,快乐的人,感恩!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2

  好评声一片,貌似我是出来唱反调的。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儿童敏感期不过是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内,儿童特别热衷或执着于某件事情或某条规则,并没有特定的发展规律,即儿童错过该敏感期,还可能在以后的阶段再次出现这个敏感期也可能不出现。觉得这本书的作者有点神化“敏感期”这个概念,打着蒙氏教育的幌子鼓吹儿童发展敏感期的重要性,其实家长只要做到一点:不要打扰儿童的兴趣也不要刻意去引导儿童的行为准则就对了。

  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岁到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长或老师记录,孙瑞雪点评。看这些案例是一种很大的享受,你会发现,原来我们孩子从那么小起就开始构建我们一生的行为准则,而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又是那么独特。记得韩寒《后会无期》里有一句话说: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们只看利弊。其实真正的小孩子连对错也不分的,他们只重感受。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两个小孩分一个蛋黄派,一个孩子拿到大的那块,一个孩子拿到小的那块,拿到小块的孩子不乐意,拿到大块的孩子就说,你等我先吃一口你再吃,这样你的就比我的大了。于是他们这样做了,两个人都很开心。

  其实我比较担心的一点是所谓“敏感期”的不干预原则,不好的敏感期比如“执拗”、“模仿”、“追求完美”等,一段时间过去了还好,但对于那些好的的敏感期比如“数学逻辑”、“绘画、认字、音乐、书写”等,这些敏感期按照书里的记录,一般也是持续几天到几周不等,如果我们任其发展,会不会让孩子养成三分钟热度,不能对某一兴趣从一而终的坏认知呢?后来去网上搜了下,没有找到相关论述。

  其实对于某些敏感期,比如0~2岁经常出现的口的敏感期,3~4岁经常出现的追求完美的敏感期,以及4~6岁经常出现的婚姻敏感期,跟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期可以对应起来,口的敏感期对应的是口欲期,这个期应该给孩子提供足够多食物(一般是奶汁),追求完美是肛欲期的表现,而婚姻敏感期很明显是俄狄浦斯期。很有意思,但比较起来会发现,敏感期的理论显然更没有力量,不像性心理发展阶段那样直击人心。其实从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很多敏感期也能得到解释,比如5、6岁一直持续到12岁对书写、数字逻辑的敏感期对应埃里克森的学龄期,0~2岁口、手的敏感期对应的是埃里克森的婴儿期和儿童期。

  仔细体会一下,觉得很多敏感期的概念,比如垒高的敏感期(喜欢把物体垒高然后退到再垒高,以此建立三维空间的感觉)、诅咒的敏感期(喜欢用诅咒的话表现语言的力量)等概念的建构都有点牵强附会,好像儿童做了某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只要把这种行为解释为”敏感期“即可正常化。其实大部分情况下,儿童的某些非常态行为,比如咬人、口吃等可自然消退,家长自然不用过加干涉,但如果把所有的这些行为比如过分专注、暴躁等都解释为敏感期,认为其过了敏感期就会恢复正常,很有可能会错过某些病症的最佳治疗时间(比如自闭症、多动症等)。对于那些不是特别了解婴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家长,本书极有可能造成一些误导。前面也说过了,敏感期并没有严格的规律,有的敏感期被压抑了,未来几年可能会再出现也可能不再出现,而敏感期持续的时间也是不定的,所以我对敏感期概念的科学性存在很大的质疑。

  因为对“敏感期”这样一个概念存疑,特意去网上搜了下儿童敏感期的相关文献,发现大部分文献都跟蒙氏教育有关或者说起码其参考文献中会列出蒙氏教育相关文献,而点击量最多的文献大多是应用性的比如敏感期与社区规划等。因为时间仓促,只看了几篇国内的文献,发现对敏感期的研究还比较重应用,并没有很好地进行系统理论的研究。

  简单评论一下这本书,怎么说呢?其实做家长的还是看比不看好处更多,因为书中传达的很多理念包括蒙氏教育因材施教、爱与关怀等都是很多中国家庭缺乏的。但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好了。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3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是资深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所编着,该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孙瑞雪针对每个不同个案均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我读了这本书以后,受益匪浅。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但是儿童的敏感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小孩会有不同表现,出现的先后和表现程度也各自不同,正因为如此,这书由案例和分析组成,没有很强的连贯性,可以从任何一个章节进入来阅读,所以适合任何时候、在任何地点来读。总的来说,这本书看起来轻松,但要吃透其中的观点则需要靠个人的悟性。

  读了这本书,我认识到孩子的敏感期至关重要。儿童有各种各样的敏感期。各种敏感期结合在一起,陪她度过了6年。这6年内,各个阶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如果各种敏感期的动作没有被外界(家长和老师)所打扰,她就会发展得很全面。否则,孩子自身有一种修补的功能,将占用其他时间、场合弥补。如果6年内都没有弥补,则孩子的发展不全面(可能长大后会出现其他问题——属于潜在的)。

  同时,我对幼儿的各个敏感期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儿童都有喜欢旋转的时期,科学家的研究也同样证明,旋转对大脑发育很重要,它提高平衡感和协调性,对写作、阅读也有帮助。幼儿对细小事物——对极小而精致的事物感兴趣,八九个月的孩子就非常喜欢抓捏软的物体,手的活动不只是简单的动作,而是有智性的目标。成人常常因为无知剥夺了幼儿用手的自由,也剥夺了他认识世界的机会。童年锻炼用手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成年人不会用手或者很笨拙,不会拿筷子,不会点钞……这和他们童年这方面的发展受到障碍有关。还有儿童的执拗敏感期,可能来源于秩序感。在建构秩序感这个特殊品质时,儿童的过分需求往往被认为是“任性”和“胡闹”。很多家长难以理解儿童的执拗。当成人不能保证儿童的顺利度过这个阶段时,儿童必定受挫。解决儿童的执拗问题,一是要理解,而是要变通,三是要成功。执拗的敏感期过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接踵而来。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有时大人也不能完全依着儿童的某些不安全的“执拗”。而且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而且敏感期又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所以,在今后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我会了解到孩子在各个时期可能出现的敏感期,对于一些以前孩子“奇怪”的行为得到了答案。比如不断重复某种动作,学成人的动作或是讲话的语气,孩子在幼儿期都比较喜欢玩水,喜欢去探索观察周围所发生的事情。这说明孩子在这一阶段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此外,让我感到孩子的心里世界原来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我们应该用一颗细腻的心去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真正爱孩子的人,可以从孩子微笑或一个眼神读懂他们的内心想法。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教育更要做到因才施教。“因才施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以“识别儿童的智能强项领域”为前提,以“培育儿童的智能强项”为手段,深度开发人的潜能,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比如在我们的教学上,孩子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动手能力等等存在很大的差异,此时我们该怎么办?一个可行的方法,均衡分组,问题设计难度分层次,任务分层,小组互助等教学措施。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最大发挥孩子潜能,让孩子尝试成功的喜悦,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总之,读完孙瑞雪老师编着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我受益颇深。儿童的敏感期是稍纵即逝的,虽然可以弥补,但是那个令人心动的瞬间却永远过去了,而且即使捕捉到了不能像物品一样握在手里摆弄,还要给予儿童准确的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提供及时的帮助。作为老师,我们也可以得到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范文

《捕捉 儿童 敏感期》一书是资深幼儿 教育 专家孙瑞雪所编著,该书收录了200年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接下来就跟我一起去了解一下关于捕捉儿童敏感期 读后感 范文 吧!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范文 篇【1】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看起来这本书很适合幼儿园的老师看,可是该书中提到: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征和本质。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帮助和关怀非常的少。

而且我们会发现,自己对儿童的密码了解的太少,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的孩子问什么会蛮不讲理,因为在执拗敏感期的那段时间里,家长没有耐心的疏导,认为是孩子任性,对孩子没有很好的理解、变通……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的、痴呆的、焦虑的、自闭的等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

读完书我们就可以发现,小学阶段有些孩子出现的问题都是因为他的敏感期因为被打扰所以滞后了。关系到小学阶段的有这几个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2~4岁)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如果成人没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因此,如果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正是培养孩子具有巨细无遗、综理密微的习性的好时机。儿童对某事物感兴趣的时候,如果长时间不被打扰,就能形成高度专注的品质,老师和家长不会观察孩子,不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就会轻易打断孩子的认知过程,这样孩子很难形成专注的品质。

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兴趣。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仪,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书写敏感期(3.5~4.5岁)、阅读敏感期(4.5~5.5岁)

孩子的书写能力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动作等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就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充满书香的居家环境,即能使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文化 敏感期(6~9岁)

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起于3岁;而到了6~9岁则出现想探究事物奥秘的强烈需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展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因为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一旦他们意识到,自己就会反省,孩子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老师要耐心的等待孩子改正错误,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过程,有时孩子会故意犯个错误,用明知故犯的方式来试探老师和承认的态度,来验证和体验爱和宽容的感觉。儿童犯了错误是很难为情的,尤其是承认错误的时候,如果能让孩子体面地承认错误并改正,那是最好的。

家校共教,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是孩子建康成长的沃土。孩子的培育工作,只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家长的紧密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家庭是学校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应该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 渠道 。家校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书籍,我们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并充分认识孩子的敏感期。我们作为幼儿教师看了之后不但可以在敏感期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做家长工作上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家长提出的疑问也能做出正确的分析,让孩子在充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不过自己的 经验 和学识还有点欠缺,还需进一步的阅读分析。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范文 篇【2】

有多少父母知道,婴幼儿喝了糖水后为什么拒绝再喝白开水?他们为什么爱吃手,还对非常微小的东西感兴趣?让他听磁带,他的兴趣为什么不在听上,而是在来回装卸磁带上……

在读了资深幼儿教育学家孙瑞雪编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后,我才了解,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敏感期。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这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长或老师记录,通俗易懂,孙瑞雪老师针对每个不同案例都作了点评,她认为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 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它就像一把打造了10年的金钥匙,引领我们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解除儿童内心的秘密,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它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期而至。成长中的儿童有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但很多父母、老师都不太了解,一直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他们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儿童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儿童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自闭症的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因此,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

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

在这本书中,有大量孩子敏感期的照片:从口的敏感期到手的敏感期,再到空间敏感期、人际敏感期等,使我一下子对敏感期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全书的述说对儿童种种发展都充满了由衷的赞叹和崇拜,言语中充满了爱和包容,尤其对儿童某些"恶劣"的行为和言语的冲撞,都能那么宽大的包容和理解。

在读这本书后,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儿童成长的每一个重要时期和生命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未来的一名幼儿教师,我认识到教师重要的品质之一是会观察,不去干扰孩子,充分给孩子爱和自由的空间。教师学会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如何在关键时刻给予孩子科学的教育和关注是如此重要。不但可以在幼儿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做家长工作上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家长提出的疑问也能做出正确的分析,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范文 篇【3】

《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是我买的第一本育儿书。吸引我的是书名,还不是作者孙瑞雪其人。第一次知道敏感期这个术语是看央视宝贝一家亲节目中了解到的。后来在当当网上看到这本书,想都没想就买下来了。六月底买的,断断续续地看,直到现在才算是看完。由这本书了解到孙瑞雪,然后是蒙氏教育,又在网上搜了几本书入货,结果麦爸笑我除了武侠书和漫画书,只有育儿书能吸引我。

这本书严格的说是由孙瑞雪编著,而不是由她写的。书的内容由200多个家长和蒙氏教育机构老师写的案例加上孙瑞雪的点评组成。案例是按儿童0-10岁的顺序编排而成。

第一次泛读的时候,我有点失望,习惯了看定义、 总结 的理论模式书让我想象这本书会解释定义什么是敏感期,什么年龄就会经历什么敏感期,会有什么具体表现,成人应按什么步骤来解决应付。拿到书发现不是这样的时候就有点失望。

第二次精读后,我喜欢上了这本书。其实儿童的敏感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小孩会有不同表现,出现的先后和表现程度也各自不同,正因为如此,这本书没有按传统写书模式,观点+事例+总结来传授 方法 。而是以丰富的案例加上就事论事的分析告诉成人如何解读儿童的行为,从而进入他们的世界,和他们一起成长。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不用按章节来读,因为都是由案例加分析组成,没有很强的连贯性,可以从任何一个章节进入来阅读,所以适合任何时候、在任何地点来读。尤其适合翻阅型读者。

这本书最大的缺点也在于它的分散性特点,习惯直接接受理论,喜欢按甲、乙、丙、丁和一、二、三、四点来看书的人不适合阅读这种书,也许会觉得这本书不知所云。

总的来说,这本书看起来轻松,但要吃透其中的观点则需要靠个人的悟性。

我个人观点是这本书值得拥有,且需要反复阅读。

摘抄其中一些论点分享:

走路敏感期...成人该放弃自己走路的节奏去配合孩子。

孩子的心是细腻的,只有当我们尽可能细腻起来的时候,才会有机会感受到孩子细腻美妙的情感溪流。

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让儿童学习他年龄不能承受的东西,用成人的 学习方法 和强制手段给孩子灌输知识。

永远不伤害孩子,相信他们都是好样的。遇到问题就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一种人性的、科学的解决方法。

由此涉及到如何把握爱和自由的问题,这是另外一本书所谈到的,还在阅读中。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相关 文章 :

1. 幼教书籍读书心得体会3篇

2. 幼儿园中班教师读书心得3篇

3. 园长读书心得体会3篇

4. 幼儿教师读书心得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

  有一个小宝贝回家的时候,电梯里的按钮必须他来按,如果妈妈按了,要重新回到电梯间再按一遍,妈妈很抓狂,认为孩子是不是有强迫症。其实孩子是进入了秩序敏感期,他是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如果秩序破坏,一切都要重来。秩序感是规则意识的萌芽,会带给孩子安全感,打破秩序会让他焦躁不安。这个妈妈就是不让他重新按,结果哭闹了很久,把精力用在了无序的抗争中,浪费了宝贵的亲子时光。这小小的强迫症,读完了《捕捉儿童的敏感期》,我们就会理解这个小宝贝,尊重他,倾听他!

  《捕捉儿童的敏感期》这本书主要讲述了0到6岁之间的敏感期,但是并不意味着6岁之后就不会有敏感期出现的现象,敏感期只意味着在某个年龄段某些特征最为凸显,而后这些特征可能还会伴随着孩子成长。而这本书就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证明了几岁会有哪些敏感期,会有哪些特征。

  书中有一个很搞笑的例子。一个小朋友在幼儿园拉了粑粑,在老师去给他拿裤子的时候,他把自己的粑粑包了起来并放在书包里带回了家,在他的父母询问原因时,孩子的回答竟然是:“这是我的”。也许我们听完这个故事哈哈一笑就过去了,可是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真的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们会反思,这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萌芽。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孩子,她们占有欲强、不愿分享、甚至别人碰他的东西就会大声尖叫等。我们会认为这是家庭教养方式的过度溺爱,造成了孩子自私自利的坏毛病。殊不知这是儿童自我意识初步建立的时候,也是他们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当孩子出现了自我意识时,他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行使自己的计划、支配自己的行为。当我们遇到儿童这个时期,我们需要做的是尽可能满足孩子,不能过度苛责,为儿童创造一个温馨充满爱的环境。

  其实,孩子的秘密还有很多很多,当我们不了解的时候,我们要怀着敬畏感恩之心,给他们充分的爱和自由。正如书中给出的我们建议:一、成人放慢速度,注意观察和倾听孩子;二、已经发生了,就陪伴孩子,准许孩子把恼怒哭出去,让孩子把情绪哭出去,孩子自己就会接纳已发生的事实。

  这本书,百读不厌,每一次读都会有新的收获与体会,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宝贝们更多的规律与秘密吧!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2

  春节假期已接近尾声,同时进入了收心阶段,为新学期的开始做好准备。在假期的读书活动也已进入书写感悟阶段,身为幼儿教师的我,虽然接触了一些前沿的教育理念,但是,在阅读了《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后,才使我对敏感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使我深深的意识到,每个敏感期的发展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再阅读此书时,我边看边与班中幼儿或者是儿子的情况与书中介绍的情况进行对比,脑海中再现着种种“令我头疼的事件”。一般的小孩出生后就会把手放到嘴里,而儿子一直是小手里嘴巴远远地,受原生家庭以及社会理念的影响,我还庆幸儿子从小就讲卫生,没想到,到了中班,反而是经常把手放在嘴巴里,为此经常挨吵,越大越不讲卫生。至此才知道,原来是儿子迟到的手的敏感期才补上来,我的不断的阻止,不知给儿子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秩序的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坏了这一秩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第一时间想到了班中的泽泽,如果一件事没有按照他的想法和意图去办,他的情绪就会产生剧烈的变化,发脾气、哭闹,非常难以变通,有时会到难以理喻的地步。这些都被我们这些成人定义为“任性”、“胡闹”,殊不知,他是到了执拗的敏感期。

  作为一名幼儿老师,我们每天都会不断地听到孩子们的“告状声”,“老师,XX打了XX小朋友”“XX拿了别人的东西”······我曾经为这些“告状声”苦恼,也曾经为这些“告状声”应付。如今才知道,儿童和成人不同,成人大都有别人的闲事不管的心理。而孩子天生就有内在的秩序感,他喜欢遵守规则。只有儿童和一些保持了这份美德的成人,才会把规则融入生命。如果儿童内在的秩序以及外在环境的秩序被权威替代,那么决定孩子内心的就是成人。儿童就会产生惧怕的感觉,这种无序的环境是儿童丧失了安全感,最终,这种环境会培养和滋生出懂得丛林规则的孩子,人格就会沦落。

  孩子的成长伴随着一个接着一个的敏感期,我们应学会耐心等待孩子,会为孩子的完美需求提供理解和支持,会为孩子的每一种状况欣赏和陶醉,为孩子们开拓一个崭新的成长环境。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3

  寒假里,在朋友的推荐下我阅读了孙瑞雪老师编著的《捕捉儿童的敏感期》这本书。之前只听说过青春期,更年期等,对于儿童敏感期还是第一次了解。原来儿童的成长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构成的,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平就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而敏感期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孩子能否成长为一个正常的,优秀的人。

  回忆女儿的成长经历,我恍然大悟。以下是我根据此书对女儿的成长经历回忆和刚刚一岁的儿子处于儿童敏感期的一些案例分享。

  进入口腔敏感期时,潼潼喜欢在床上抱着大可乐瓶翻滚,并尝试用嘴咬开瓶盖。当时她还不到一岁,做这个动作有些费劲,但她并不气馁,可以持续做十几分钟,时常把自己累得气喘吁吁;潼潼有一只黄色的小熊,每次给她小熊,她都会去咬小熊的鼻子。去超市看到娃娃时,也是抓过来咬一通;有一次,家里的地上放了一袋芒果,潼潼抓起来就往嘴里送,芒果皮的味道可不好吃,她马上做出难受的表情,迅速的把嘴里的东西往外吐。但是当时自己是没有儿童敏感期这一概念,总觉得有些不耐烦,觉得这孩子挺调皮的。哈哈哈,现在我知道了,小家伙口的功能已经建立并独立起来,正在用口来认识世界呢!

  儿子现在已经一岁了,恰好家里的沙发破了一个不起眼的小洞,他发现了,便开始用手指去抠。小洞被抠大了,棉絮露了出来,他便把棉絮往外掏,于是那段时间他总是专注于这份工作,乐此不疲。总结潼潼的成长经历,我知道这是孩子的手敏感期到来了,接下来我发现他对纸箱子很感兴趣,于是便把他放到纸箱子里,他时而蹲下,时而站起,有时还会扶着箱子不停地摇晃,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一不留神,箱子摇晃得太厉害了,他就面朝地板摔了个大马趴,继而哇哇大哭。无奈,我开始为他留心更安全的地方。然后我发现,每次打开洗衣机时,他都喜欢往洗衣机里扒拉,但是他个子够不着,什么也看不到。于是我把他抱进去,当然我事先拔掉了电插头。进入这个空间,他有时手舞足蹈,有时又安静得出奇,他可以自己在里面玩上30,40分钟。很显然,他对这个空间很满意,这种状况持续了一个星期左右吧。当时,我只是想带他的时候省些力气,没想到恰好满足了他在空间敏感期时对空间探索的要求。

  以上是我对潼潼处于部分敏感期的一些记忆,但是当时自己是没有儿童敏感期这一概念的。完全是处于保护孩子爱好的心理。因为,小时候,妈妈总是限制我做这做那。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多痛苦,我不会忘记。所以,我不希望女儿、儿子和我一样,在没有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于是,我会尽量满足她的想法和要求,这么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弥补自己儿童时期的遗憾。

  很感恩能读到这本书,使自己有机会探索儿童成长的秘密。从前不明白女儿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沙子?不明白儿子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水?更不明白表哥的儿子为什么每天早晨起床都要看同一集奥特曼?现在总算是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了。当然这些都不足以让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和把握去指导处在敏感期的孩子做些什么。但至少会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有更多的宽容和爱意去善待每一个孩子,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最终长成正常的,快乐的人,感恩!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4

  一直在读一本《捕捉幼儿敏感期》的书,最近刚刚读完,这本书收录了一百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而且作家还针对每个不同个案均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让我们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儿童成长的每一个重要时期于生命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在这样关键的时期给予孩子科学的教育和关注,让儿童的心智水平从一个层面顺利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这就需要家长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做一名智慧型家长。教育是一门大学问,教育同时也是一个大智慧!结合孙老师的一个个关于幼儿敏感期的教育案例,对照自己以往的教学,我认识到需要家长在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研究、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形成,拥有智慧才能捕捉儿童的敏感期,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

  我在感觉到幼儿成长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当幼儿出现可能引爆他们思维火花的兴趣点时,不知道该如何把握;当幼儿的探索四处碰壁、走入“死胡同”时,不知道如何挖掘;当幼儿闪出烟花般灿烂而又短暂的智慧时,却未能及时捕捉……在这些教育的面前,就需要拥有一种智慧,一种能及时把握、及时反应、有效生成、有效实施的智慧,而这就是如何正确理解并及时捕捉幼儿敏感期的智慧。

  如何用智慧捕捉儿童的敏感期,结合孙老师的案例,我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握教育的价值。我们每天在生活中都会发生一些小事,大部份的我都会流于形式简单地进行处理,如果能抓住有价值的教育时机,采用智慧的策略,使本来看似平常的事件从中引发出有价值的教育行为。作为家长,善于观察,知道在事件来临时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才是最适合的。及时把握教育的机会,突出教育的价值。

  二是平等的关爱教育。教育是一种帮助,一种平等的关爱。这些我深有体会,因为有了平等的土壤,帮助和关爱才能产生神奇的效果。家长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情是什么?家长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要给孩子自信,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重要,知道自己可以有所作为。所以家长处理事情时要先进行分析,找出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或是直接下判断,不同的事情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其实,在生活的每一种处理方法的背后,隐藏着的都是对孩子的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放手、帮助、提醒和约束……不是吗?“洗耳恭听”,让我们学会倾听孩子;“袖手旁观"是让我们学会放手;“雪中送炭”是对孩子的理解和关爱;“自食其果”是让孩子学会承担…… 三是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善于和孩子进行艺术的交流。 孙老师通过几个案例记录,特别在《人际关系的敏感期》中阐述给予孩子足够自由空间的重要,因为孩子的思维和成人的思维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家长要时时处处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他们的行为,听他们的语言。当他们的言行超出成人认为“正确”范畴的时候,不要激动,千万先沉住气,想想为什么?给孩子充分的发言权就是教育智慧之一。 多听听孩子的想法,或许听完他们的解释,家长的怨气会立刻全消,取而代之的是你的捧腹大笑。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5

  在读这本书以前,我知道人的发展有一些敏感期。比如语言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绘画敏感期、音乐敏感期等。但是儿童在敏感期到底是什么样子,各个敏感期分别在什么时候到来,怎么判断孩子处于什么敏感期,孩子敏感期到来时,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对于这些非常现实的问题,我几乎一无所知。而看了书中的案例,我一下子明白了许多。比如儿童的执拗敏感期。

  在这个敏感期,儿童会很执拗,如果大人不了解,与他们发生争执,孩子就会哭闹。而大人们看到孩子哭闹会很生气!有的认为孩子太任性,可别惯坏了,于是要么采取暴力制服,要么任其哭闹,执拗的敏感期出现在3岁左右。书里关于这个敏感期的内容回答了我心里很久以来的疑问。假如大人知道孩子正处在执拗的敏感期,就应该蹲下身子跟孩子平等地交流,对孩子解释为什么有的事情能做,有的事情不能做。其实,当孩子执拗的`时候,只要不妨碍别人,不出危险,尽管由他去好了。过一段时间就不执拗了。再比如秩序的敏感期。

  儿童严格地按照内心的秩序去做事,不能随意更改,变动,否则他们就会焦虑。其实孩子缠大人是对大人的信任和依赖嘛,为什么就不能依一依她呢?怕孩子变坏吗?那么小就能变坏吗?再比如专注。专注是儿童意志力的基础。没有专注就没有意志。大人要巧妙地保护孩子的专注力。当孩子专注做一件事情时,大人不要打扰,甚至不要表扬,表扬在这时也是一种打扰。要给孩子空间和时间去发展专注力。

  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的专注力,才是对孩子最大的爱护。现在我们看到有的孩子疯疯癫癫,一会干这个,一会干那个,特别好动,集中不了注意力,很可能就是小的时候专注力没有受到保护和培养。事实上,家长们需要做的就是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环境,然后给他时间和空间,呵护他的成长,让他自我发展。孩子是会自我发展的。而你不切事宜的所谓引导、辅导,可能只是干扰。实际上,大多数家长做的恰好相反。当孩子缠着的时候,嫌孩子心烦,没有给他足够的关爱;当他自己玩的时候,大人们又自作聪明地去教。其实破坏了孩子自己探索的过程,影响了他们专注力的形成。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6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是资深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所编著,该书收录了200年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孙瑞雪针对每个不同个案均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看起来这本书很适合幼儿园的老师看,可是该书中提到: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征和本质。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帮助和关怀非常的少。

  而且我们会发现,自己对儿童的密码了解的太少,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的孩子问什么会蛮不讲理,因为在执拗敏感期的那段时间里,家长没有耐心的疏导,认为是孩子任性,对孩子没有很好的理解、变通……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的、痴呆的、焦虑的、自闭的等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

  读完书我们就可以发现,小学阶段有些孩子出现的问题都是因为他的敏感期因为被打扰所以滞后了。关系到小学阶段的有这几个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2~4岁)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如果成人没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因此,如果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正是培养孩子具有巨细无遗、综理密微的习性的好时机。儿童对某事物感兴趣的时候,如果长时间不被打扰,就能形成高度专注的品质,老师和家长不会观察孩子,不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就会轻易打断孩子的认知过程,这样孩子很难形成专注的品质。

  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兴趣。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仪,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书写敏感期(3.5~4.5岁)、阅读敏感期(4.5~5.5岁)

  孩子的书写能力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动作等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就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充满书香的居家环境,即能使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文化敏感期(6~9岁)

  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起于3岁。而到了6~9岁则出现想探究事物奥秘的强烈需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展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因为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一旦他们意识到,自己就会反省,孩子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老师要耐心的等待孩子改正错误,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过程,有时孩子会故意犯个错误,用明知故犯的方式来试探老师和承认的态度,来验证和体验爱和宽容的感觉。儿童犯了错误是很难为情的,尤其是承认错误的时候,如果能让孩子体面地承认错误并改正,那是最好的。

  家校共教,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是孩子建康成长的沃土。孩子的培育工作,只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家长的紧密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家庭是学校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应该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校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书籍,我们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并充分认识孩子的敏感期。我们作为幼儿教师看了之后不但可以在敏感期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做家长工作上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家长提出的疑问也能做出正确的分析,让孩子在充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不过自己的经验和学识还有点欠缺,还需进一步的阅读分析。

本文标题: 执拗敏感期的读后感(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822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四部分读后感(罗恩老师奇迹教育读后感)将自己放入绝境读后感分享(同读一本书《京瓷哲学》分享之二十八 把自己逼入绝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