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盖集》读后感200字(鲁迅的华盖集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3-15 09:18:4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3

华盖集读后感200字华盖集读后感,昨晚一直在看《华盖集》。,晚上便做了一个梦。,我在一间小教室里,前面竖了一个简陋的黑板,那样小的教室却挤了...

《华盖集》读后感200字(鲁迅的华盖集读后感)

华盖集读后感200字

华盖集读后感
 昨晚一直在看《华盖集》。  晚上便做了一个梦。  我在一间小教室里,前面竖了一个简陋的黑板,那样小的教室却挤了很多人,然而位置也不嫌挤。我与鲁迅并排坐着,前面好像有人在讲话,也不知道讲的什么,可是那声音让我很难受,我便突然和鲁迅说起话来——在梦里我仿佛并不认识他——只是我和他讲,他始终带着似笑非笑的表情听着,好像听到了,又好像没听到。我不知怎的害怕起来,越说越急,越说越绝望,几乎要哭起来,我便伸手出去抓他的手,好像要唤醒他……接下来便模糊了。  这一年不知怎么了,总是梦到这些奇奇怪怪的人,孙中山我就梦了两次,可怜得很。  《华盖集》里满满是先生的悲痛。鲁迅的文笔不算好的,那样尖锐的思想在当时固然有唤醒的作用,可放到现在,也“看得马棚风一般了”。从某种程度来说,是民国乱世成就了鲁迅。他的老辣当然让我震撼,但更让我动容的,是文字背后的悲痛。  新文化运动是鲁迅已不年轻了,可又是第一代醒在铁屋子里的人。他有年轻人的不平,却也有中年人的沉郁。我时时刻刻在他的文章里见到他的矛盾和痛苦。我今天看到的鲁迅,不是那个被包装得像革命斗士一样的鲁迅,不是那个不苟言笑的鲁迅。  是一个痛极的鲁迅。仿佛是无法了,明知唤不醒沉睡的人,但出于悲天悯人的良心,只能呼唤到嗓子出血,而心里也想着:或许总有人醒的吧,总有人能击碎这铁屋子的吧。  那样的疼痛,大概也和我的噩梦相似吧:无论如何述说都无人听懂,然而还是要说,说到眼泪都哭不出来,说到嗓子冒出血来,还是要说。即使拖着枷锁一路泣血还是要走。  我对鲁迅到中山大学来是有一点遗憾的:因为他在这里和许广平真正相爱了。许广平让鲁迅变成了斗士,但同时也抹煞了鲁迅其他的可能性。那以后的鲁迅更加激越,却少了沉痛的思考。  昨晚的梦足可以叫做噩梦——因为连先生也已经“隔了一层”,仿佛这个世界只有我,但明明又有这样多的人在身边。我只是不知道我最后是否握住了先生的手——我总感觉他这个人是一碰就要碎掉的,既硬且脆。  我总觉得中学的教育误读了鲁迅,所以居然越来越多的人厌恶他,用幼稚的口吻。  茨威格说每一个时代在终结的时候,总要为自己找一个代言人。民国找到了鲁迅,因为他是那样一个在痛苦中跨越一个时代的人,而且能知能言。  据说对长辈称“君”是不礼貌的,然而诗人要这样写,我总不能改成“几回魂梦与公同”。  据说梦到了一个人,就是这个人的灵魂千里万里来和你相会了。那先生的灵魂居然要跨过这样广大的时间和空间来看我么——虽然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  我不知道要怎样说,只是我对鲁迅确实很喜欢,也确实很心疼。  

鲁迅的华盖集读后感

鲁迅的华盖集读后感
  读《鲁迅选集——华盖集》后的一些感想
  读你,真难懂你
  而你那颗炽热的爱国心,满腔的抱负却又仿佛很容易被读懂。
  读你,有时候很有快感,真真扬眉吐气
  而我仿佛又看到你在黑暗中淌着鲜血,说不尽的苦痛
  读你,迷惘;读你,怅然;读你,激愤;读你,感叹
  一遍一遍,我还是达不到如你高深的境界,而且是相去甚远,只是一次一次,我回到你生活的那个硝烟弥漫,乌烟瘴气的时代,看到你“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傲然,“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甘于奉献;看到你笔下的文字犀利如匕首刺进敌人的胸膛;看到你永远挺直腰杆,扛着“改革、民主、救国”的大旗在锋芒中伟岸、屹立不倒;看到你冷酷的外表下藏不住的一颗为祖国而跳动不息的炽热的心和满腔如江海翻滚的汩汩热血。
  这下,我不得不称你为“您”了
  您赞叹壮烈的战士们,鄙夷龌龊的贼恶势力,你把他们说成是苍蝇,《战士和苍蝇》中苍蝇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以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死去的战士之上,可殊不知,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您愤慨那些虫貂们。您也会嘲讽愚人的无知,“中国人还不知道苍蝇能够传播病菌,捕蝇运动大概不见得兴盛。它们的命运是长久的,还要更繁殖”。
  您会说“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您真是在说长城吗?我想不然,“这长城的构成材料,是旧有的古砖和补贴的新砖。两种东西联为一气造成了城壁,将人们包围”,还“徒然役死了许多人”,所以真真可气。中国的封建社会加上新引进的一些外来的残风败俗,将人民围困其中,屠杀了不知多少生命,多少青春哪!
  从您的文字中,我又仿佛听到了您的阵阵叹息。叹息中国改革的阻挠重重;您感叹在“从不像您似的常常‘碰壁’的青年学生的眼睛看来,中国也就如此黑暗么?然而他们仅有微弱的呻吟,然而一呻吟就被杀戮了”;哀叹为何多数人就是麻痹到了如此难以被唤醒的地步。
  “问,金人有狼牙棒,宋有什么?却答到‘有天灵盖’,于是结果也只能以固有而不假外求的天灵盖自豪,也就是以自暴自弃当作得胜”,您害怕当时的中国要复古了,但是您却说您相信鸦片和扑克是不会在排斥之列的。哼,我也只能苦笑了,也许您那时候心也在滴血吧!您讥笑中国的老先生们,包括二十岁上下的老先生们,就是将女人孩子看得太低,同时又看得太高,因为这太不公平,太不民主了。而在你那个浑噩的时代,也就只有您这样一批人还清醒着吧。
  真的佩服您,五体投地

名著读后感1500字

  读《鲁迅杂文选》有感
  鲁迅先生是个笔锋尖锐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在其大量的文学作品当中,读者时常感受其“痛心疾首”的言论,呼唤麻木不仁的愚昧国民能早日清醒。最直接讽刺当时落后封建的社会现状的莫过于鲁迅的杂文。《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热风》《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等杂文集均能体现鲁迅“哀国人不幸,怒国人不争”的思想。而《鲁迅杂文选》则把其中多部杂文集中的名篇收录其中,以一百余篇的别具一格的文章反映鲁迅民初时期的思想革命论调。
  鲁迅的杂文自我中学就被收录到语文教材中,此番重温《鲁迅杂文选》,依然感受到隐藏在鲁迅笔锋下的一腔热血。在书中,我还发现鲁迅不仅仅是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还很会演讲,曾到上海、香港等地给知识分子分享个人见解。
  鲁迅的杂文都贯穿着“哀”和“怒”两种基本精神,而笔调大多以讽刺为主。事实上,鲁迅为人幽默,洞察力强,谦虚待人。如书中《论“他妈的!”》《论睁了眼看》两文,观点敏感,语言辛辣,但更显示出作者的机智幽默,并且直穿“敌人”的“死穴”。《论“他妈的!”》一文中鲁迅把国人常说的脏话提升为“国骂”,然后引用俄国的类似情况来加以对比,指出发明这一句话的人物“确实算一个天才,然而是个卑劣的天才”。人们不能蔑弃扫荡我的余泽和旧荫,而硬要去做别人的祖宗,无论如何,总是卑劣的事。鲁迅指出:“中国人至今还有无数‘等’,还是倚仗祖宗。倘不改造,即永远有无声的或有声的‘国骂’。”这恰恰道出了文章的写作目的。
  《论睁了眼看》一文,作者点出中国人丑陋的一面——懦弱,这也是其小说中经常反映的国人的一种劣根性。文中写道:“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文章的题眼为“睁了眼看”,实际上讽刺的是我们缺乏勇气不敢正视前方。刚开始我以为作者又把政治拉上了,但看完全文才发现文章所批判的是中国文艺,尤其是封建性质的。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大力提倡白话文而批判文言文,他认为中国文学在当时唯一的出路就是语言的变革。关于文艺如何发展,作者曾到香港、上海进行深刻而精彩的演讲。《无声的中国》是鲁迅于1927年2月16日在香港青年会讲。读罢其演说词,大受启发。里面说到当时提倡文学革命,其实就是文学革新,本该平和进行却有不少人反动。假如现在我们还说着古代的话,说着大家不明白的话,已经弄得像一盘散沙,痛痒不相关了。于是,鲁迅主张青年们“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如此鲜明的观点在演讲中确实能扣人心弦,但以辩证的角度来看,我跟作者不同的是,古文不必全盘否定,它的存在也代表了过去的历史价值。所以,抱着古文而死掉,舍掉古文而生存这一说法我不敢苟同,但不得不佩服鲁先生坚定的立场。而尤其引起我共鸣的是,他提出我们要说些较真的话,发出较真的声音,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
  刚才说到鲁迅关注中国文艺的道路,而在他于上海暨南大学发表的演讲《文艺与政治的歧途》当中,更是独到而尖锐地探讨政治如何“破坏”文艺的问题。政治想维系社会现状使文艺统一,文艺催促社会进化使他渐渐分离;文艺虽使社会分裂,但是社会这样才能进步起来。这既符合不能固步自封的道理,又吻合了马克思哲学的原理。作者强调文艺和人一样,不能安于现状,否则就是“挨打”。这种怒气,浸透在演说词里,丝丝入扣,“怒国人不争”,这就是鲁迅一贯的观点。
  “文艺催促旧的渐渐消灭的也是革命(旧的消灭,新的才能产生),而文学家的命运并不因自己参加过革命而有一样改变,还是处处碰钉子”。中国碰钉子、碰壁的人太少,仅靠鲁迅一人去“碰”,还是不能碰出什么气势。但这个“碰”,意味着我们不乏先见者。
  知识和强有力是冲突的,不能并立的;强有力不许人民有自由思想,因为这会使能力分散。《关于知识阶级》的演讲里,鲁迅的语气分明温和了,转而利用巧妙论证法道破知识阶级能否存在的问题。鲁迅自嘲:“有一班从外国留学回来,自称知识阶级,以为中国没有他们就要灭亡的,却不在我所论之内,像这样的知识阶级,我还不知道是些什么东西呢。”一巴掌拍向所谓的知识阶级,看来鲁迅的哀愁已达到悲壮的程度了。
  因为中国人陋习不少,鲁迅认为这是个要不得的习惯。常言道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倘若“习惯”停留在不思进取的思想上,便要不得。《习惯与改革》一文,作者主张给“体质和精神都已硬化了的人民”进行一点改革。但改革就必须革新,而不是复古,这点与作者“摒弃古文”的思想是一致的。最终,此文同样成为讽刺封建愚昧的刀具,剖开停留在“习惯”或大喊未来而依旧怠慢的革新的事实。仅大叫未来的光明,其实也是欺骗怠慢的自己和怠慢听众的,至少我这么认为。
  如此看来,鲁迅的杂文无不外乎是论述政治落后和文艺需要革新,只不过形式上稍有不同而已。对于一个弃医从文的意欲救治国人愚昧思想的文学大家,其一哀一怒的慨叹和激愤始终是万变不离其宗的。
  就算说到家庭这个原本带着“和”的气息的概念,鲁迅先生并没有强调家庭对人的一种正面影响。活在当时的社会,民不聊生,处于抗战的前夕,家庭在中国来说是个可贵的概念。《家庭为中国之基本》里,作者还是老调子地讽刺现状,抨击社会,鞭策有良知的人。“家是我们的生处,也是我们的死所”这句结语恐怕是暗含不少读者的潜意识。在国人赌牌九,吸大麻,吃喝玩乐嫖吹赌时,鲁迅并不能以一己之力改变些什么。他能做的,就是玩文字游戏,在《南腔北调集》里揭露部分丑陋的国人的面目,求的是他们能痛改前非,做个清醒的人。每一篇文章的内核都不外乎“先哀后怒”,结合社会,提倡改革。从这个角度看,鲁迅也称得上是半个革命家。
  “文人学士究竟比不识字的奴才聪明,党国究竟比贾府高明,现状究竟比乾隆时候光明:三明主义”。读懂鲁迅的文字,不难,但要读透,恐怕不是件易事。每看此诸如形象的讽喻时,我都深受教育。的确,他的目光超出了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他是个前卫的先锋实验者。
  哀国人不幸,就如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窘迫潦倒,却无计可施。有时,不幸是自找的麻烦而非恶势力造成的,关键是心态问题,但作者最感悲哀的莫过于国人心态摆不正。他揭露了无数次丑,如《二丑艺术》一文里,鲁迅把国人的丑比喻成二花脸艺术——身份比小丑高,而性格比小丑坏。如此彻底的尖锐的讽刺,无非也是打自己人屁股,让自己人反省。
  近来一部电影作品《孔子》引起轰动,倒不是电影多么优秀,而是电影开创中国电影业首例公关危机。面对狂潮般的争议声和是是非非,甚至再次出现世人对国学、孔子的重新审视和研究。孔子是文圣,但要还原在银幕上恐怕难上加难。几十年前就连鲁迅也讨论过孔子这一形象在大众心里其实“地位不高,甚至陌生”,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其实已被误读不少,鲁迅认为一般民众对于他是恭谨的但不亲密,因为太远了。倒有那么一些“愚民”,主张“复古”“尊孔”,而儒家思想作为古代文化,是否应全盘继承或抛弃,值得我们深思。鲁迅的文章恰好给了我们深思和反思的空间。
  这注定鲁迅不会受多数人追捧。“毒辣”的文字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可是中国又有多少个能像他一样说真心话写真心文的人呢?因此,《鲁迅杂文选》一书是那些追求革新的人的必看之书。感受当年的死寂,或许会看见死寂中乍现光芒。那是有良知有思想有智慧的人拯救新中国而发出的信号。
  即使到现在,“哀国人不幸,怒国人不争”也是我们道德修养中甚是宝贵的一环。
本文标题: 《华盖集》读后感200字(鲁迅的华盖集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731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小偷家族读后感1000字(《小偷家族》观后感)科学哲学读后感(关于哲学的书籍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