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良华的新父母学校的读后感(家庭教育是生命成长的根基)

发布时间: 2024-03-07 01:39:3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8

教师博览读后感,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

刘良华的新父母学校的读后感(家庭教育是生命成长的根基)

教师博览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教师博览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博览读后感1

  学校给老师发了几本《教师博览》的书,我先冒着试试看的心情,开始阅读《教师博览》,初次翻阅就让我深深地喜欢上了它。细看发现书中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关于教育前沿咨询的栏目“视野”,有关于各个领域的名家名人介绍栏目“人物”,有关于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手记栏目“耕耘”,还有关于人生、人文、科技、健康等方面的知识。

  从这本书中,我认识到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是神圣的,但更是平凡的。把教育看的过分神圣,会忽视它的平凡,远离它的真实。把教育看的过分平凡,又会忘记它的神圣,丢弃它的使命。作为教师,我们每一天都在神圣与平凡中行走,应该认识教育的这种特性。我们在感受教育的普通和平凡的同时,也领略了教育的伟大与神圣。

  《教师博览》有一篇陈永林写的文章《上学的路有多远》。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叫梅子的小女孩,生活在重男轻女的时代,哥哥和弟弟都上学了,梅子也想上学,就自己卖雪糕挣钱。有很多善良、有爱心的人。如梅子的妈妈、哥哥、弟弟、村长、小石头、小南瓜、陈福根老人等等,他们每个人都无私地对梅子伸出了援助之手,特别是王婆婆,她一辈子没生育,吃五保。王婆婆从不舍得乱用一分钱,如今却花一角五分钱买妹子的冰糕。

  虽然他们单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所有人的力量加在一起,帮助梅子实现了上学的梦想,并让梅子有了个后来的成功。正如梅子说的:“如果没有你们的帮助,那我的上学路遥远得看不到头,是你们,让我的上学之路变得这么近,近得只要走几十步”。生活中,当我们碰到需要帮助的人,我们也应该毫不吝啬地伸出自己热情的双手,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们。一个人的爱心或许只是一滴水,但无数个爱心交织在一起,就能汇成一片爱的大海!

  《教师博览》让我们能够深入教师的情感世界与智慧世界,看到了教育的一种境界、一种风景,也激励更多的教师能够象这些普通的老师作者一样,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读书是幸福的事,读书人是幸福的人!

  教师博览读后感2

  《教师博览》原创版讲述的是教师自己的故事,有教育名家自己撰写的专业发展历程,用刘良华教授的话说,是“教育自传”,也有对热点教育问题与现象的讨论或深度报道,还有展示教师教学之余丰富精神生活的故事、随笔等。非常喜欢本期《教师博览》的刊首语中的这段话:“我们认定,做了教师,一辈子就必有不离不弃的三件事:教学、阅读与思考。教学是教师的本职,阅读是教师的本分,思考则是教师的本能。

  教师的生命在教学中丰盈,在阅读中强大,在思考中深刻。”这段话,道出了教师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三件事,也告诉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其实就取决于这三个方面。每一个有追求的老师,都应该记住这段话,让自己拥有一种明智、沉思、有德性的教育人生。

  《教师博览》每一期都会有一篇班主任工作札记,这期有南京市的郭学萍老师的一篇《四季如歌》。有人说,做班主任最辛苦,操心着四五十个人的大事小事;有人说,做班主任最幸福,感受着四五十个人的成长快乐。郭老师说:“和孩子们在一起,就是和快乐在一起。”也许正是她的这种心态,所以她的四季如歌。她的一系列革新措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秋天,新接手一个班级使,她让孩子自己决定班级的大小事务,她对孩子说:“你们才是班级的主人。”她让孩子自己找同桌,然后绑定评比红星小组。冬天,她带孩子玩雪,然而乐极生悲,孩子们打了起来,她别出心裁地让孩子写“怎样克服自己情绪”的小论文。在她的带领下,班级充满了活力和凝聚力,在夏天的时候,孩子们秘密写起了“班级小说”。

  孩子们边写,边回忆童年里的人和事,回忆着童年的酸甜苦辣。郭老师用她细腻的笔触告诉我,孩子毕竟是孩子,哪有孩子不犯错呢?真羡慕郭老师,羡慕郭老师的学生,他们共同演绎着完整的生活,而我们,眼中似乎只剩下成绩,甚至总是被教育过程中的些许无奈折磨得焦头烂额。读完此文,突然觉得,不管做不做班主任,只要用心教育孩子、关心孩子,总是能体会到教育的幸福感吧。只要我们释放自己内心的教育热情,也能拥有完整的教育生活。

  教师博览读后感3

  学校每日的晨读,我总是喜欢看《教师博览》。因为她内容广博,风格清新,品位高雅,常常能我的引起共鸣。

  近日在《教师博览》中看到一篇文章,名为《老师的样子》,面对这篇趣文,我不禁哑然失笑,也为长久以来教师为自己定格了的形象而失落。

  文中这样写道:

  在超市,碰到学生,问:“作业做完了吗?”——这是老师的样子。

  “六一”节,在欢乐谷碰到排着队准备玩过山车的学生一家,摸摸学生的头说:“你看你多幸福,爸爸妈妈这么陪着你玩,要用好成绩来回报哦!”——这是老师的样子。

  暑假,在丽江古城遇见父母带出来旅游的`学生,老师擦擦学生鼻子上的汗珠问:“好玩吗?”“好玩!”学生答。老师说:“好玩回去要写日记把它记录下来和同学分享哦!”——这,也是老师的样子。

  朋友强烈抗议:“拜托,老师能不能不要总是这个样子?”于是,再和这位朋友出门,我提醒自己换个样子。一进电梯,一个学生便对我行了个队礼,我点头回礼。看着他手中拿着的两本漫画,我表现出孩子一样的好奇:“这本书好看吗?”学生诚惶诚恐地回答:“我的作业做完了!”

  字里行间,虽说也表现出老师对学生殷殷关切之情,但却也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教师关注的更多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在学生的眼中,老师永远是教学者,而非朋友。为什么会这样,我想是老师一贯夫子式的教导使自己在孩子们的心目定格了,“师生平等”早已被这种夫子式的教导淡化掉了。朋友相见,学生会举着手中的漫画书:“可有趣了,你想看吗?”而师生相见,回答却只能是诚慌诚恐的“我的作业做完了”。

  以前我不明白:为什么陌生人会那么自信地对我们说:“你们是老师吧?”每当听到此话时我心中总一种被人看穿的窘迫和失落,在这儿我找到了答案:是教学中一向地循规蹈矩让我们失去了个性,教学目标的单一在我们所有教师的面颊上打下同一的烙印;以前我也曾疑惑,为什么平易近人的老师还是让学生敬而远之,我想还是我们不分分场合的“谆谆教导”拉开我们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我们没有成为孩子们的“共同遭遇者”,没有真正成为课上与学生同学,课下与学生同玩的伙伴,教师的形象在孩子心中已形成了定格。这是我们做教师的一种失败,也是我们做人的一生中失败。为什么时候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形象,做生活中普通人,而不再是教师呢?

  教师博览读后感4

  几年前,源于一次教研会上一位周校长向我推荐了您——《教师博览》。翻开她,呵!里面那数不清的学问、道不尽的经验、讲不完的故事,给我浮躁的心送来丝丝凉爽,让我日久紧张的神经产生缕缕愉悦。我,如同聆听智者的教诲,与一切伟大的、平凡的思想交流着。

  从此,信赖上您了,几年来,一向把能猜透我的心境的您当作我的良师益友。

  汲取《教师博览》营养几年,发觉她不像其他教育杂志那样过于单调,她立体、多维、丰满、博大,这源于她立足于教育、面向社会、博览中外、荟萃精华的办刊宗旨。

  心累时,《耕耘》走进了我的思想世界,告诉我工作的美丽和教师的快乐。教育我、鼓励我,正视现实,找准自己的位置,适应教育的全面的改革,用心进取,努力工作,更新知识,以知识性,从成功的体验中获得满足和激励。与学生建立融洽和谐的伙伴关系,以爱和宽容,以平常平等之心理解学生,接纳学生,尊重学生。善待自己,善待别人,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自我减压。调节好紧张的生活节奏,丰富自己的业余爱好,加强体育锻炼,开阔视野,增强心理承受潜力,提高生活和工作质量。

  在我失望时,您劝解我“很多东西都是一种人生经历,而错误失败往往给得更多”;当我得意时,您又告诫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还给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勉励。您总能使一切愿和您交朋友的老师都能得到满足,得到智慧,得到力量,得到激情;是您带着我认识了好多优秀的同行,《人物》里让我欣赏了很多有着鲜活个性的著名的人物,还有我喜欢的有创新有情感的好文章;是您引领我在课堂上,以充满遐思的语言、表达富有好处的新课改的新理念,以充满智慧的对话,催生出富有创意的新结果;是您让我深深感悟着教育的幸福!

  更喜于《读书》里一篇篇古诗文的重读,让我对以前熟悉或不熟的古诗更近的接触,使我更加喜欢古诗的韵味。让我了解很多人士是怎样读书的。

  每当想起这些,我心中涌起的便是对您深深的感激之情,我在校园里处处都能听到对您——《教师博览》的赞扬。有这样的良师益友,我怎能不感到骄傲和自豪!

  教师博览读后感5

  在南港中心小学任教一个月来,可以说这是最迷茫的一个月,没有人的带领,只有自己摸索和年长教师的已有经验。对于充实自己却没有实质性的提高。但自从看了教师博览之后,我对我的教师这一终身的职业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教师博览,博览群书,这本书及各大家之名作,他们对教育的现实批判,也是我这个初出茅庐者对教育又一个深层次的看法。但这里更多的是许多名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这里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所学习到的几个观点。

   1、对学生的认识

  我们所教的是一群小学生,一群处在贪玩年纪的孩子,我们应该最大的去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引发他们的积极性,这一点我想大多数老师都明白并能做到,但是最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的管理方法,很多老师用的是强制性的管理模式甚至是粗暴的行为方式,靠这种方式是能管到这群活泼的孩子,但是同时也抑制了他们多方面的发展,致使他们以后只能成为一名的普通人。

   2、对老师的认识

  对于教师自身,我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教师,教书育人,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教育做人。而在这种教的过程中要充满着爱的氛围。才能使老师开心教学生自觉学。说到爱学生,我想每位老师都会说我们爱学生啊,对,我们是爱他们,但是有几个学生是知道老师是爱他们的呢,老师爱他们为什么学生不知道呢,这或许就要体现在老师和学生平时的相处的点点滴滴中了。

   3、对学生成绩的认识

  从一开始当老师的时候,我不知不觉就会受教师的氛围和自己成长过程的影响,把学生的成绩看做第一,现在仔细想来是我错了,或许不是我一个人错了,学生的成绩体现的只是他学到的部分知识,是不是学到心里去了。并不能展示其他的,我认为在学生时代最重要的是学习正确的思想,怎样做人,终身爱国主义思想。次之才是知识。这并不是说知识不重要,而是现当代的教育模式问题了,应试教育,致使现在很多教师看重的是成绩,所学的知识也是要考试的内容,对于学生兴趣的开发,课外知识的补充少之又少,这也是学生上课无聊的重要因素,学生上课感到无聊,就会有其他的动作,课堂纪律就会乱,一乱老师要讲的内容就会讲不完,老师就会用最直接粗暴的形式来管理学生,这样纪律是会好多了,但也会在学生的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在老师方面来讲,这都是为学生好,是爱学生的表现,可是学生接受我们的这种爱吗?这又回到了爱的问题上,所以我个人觉得要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教育改革,只有彻底的改革,适应我们现在孩子的发展。,切实的从孩子和教师的角度出发,引领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潮流。

  以上是我阅览教师博览之后的最真实的感受。在这个资源匮乏的乡村教学,能带给我们知识的只有教师博览了,让我们在片狭窄的天空中,能看的更广阔。走的更远!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博览中的开心幽默值得称赞,在眼睛疲劳的时候看一看笑话,是个不错的选择,也有让老师看下去的欲望。希望教师博览能越做越大,继续让老师看到一个新的视野,新的方向!

  教师博览读后感6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在这纷繁浮华的人世间,我认为最富有爱心的人莫过于两类人:

  一是医生,医者父母心,救死扶伤是他们的天职,医生拯救的是人的生命,所以人们称其为“白衣天使”;

  二是教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铸就的是人的灵魂,所以人们赞其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需要一颗充满爱的心,尤其是我们教师更要时刻准备着奉献我们的爱心,因为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灵魂。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而应对形形色色富有个性又有差异的学生,如果我们的教师不能爱生,就会出现偏爱好生,歧视差生,甚至出现工作敷衍塞职,讽刺、体罚学生,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所以教师职业必然要求每个教师要真心实意去爱每一个学生,要个性“偏爱”、个性关注那些所谓“双差生”,用爱心换取学生的真心,尊重、理解学生,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只有做到热爱学生,我们的教师才会真正的去关心每一个学生,才会真正体会到当教师的苦与乐,去忧虑着学生的忧虑,关心着学生的关心,期望着学生的期望,快乐着学生的快乐;才会更加热爱教师职业,教书育人,忠诚奉献;才不会出现诸如以教谋私,热衷于搞有偿家教的事件发生。更多的是为了学生带病上班;为了转变一个后进生费尽心机;为经济困难的学生排忧解难……学生调查证明,令学生终身难忘的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文化知识,而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关心、爱护的事例,如雨天教师借给的一把伞;一次语重心长的谈话等……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爱学生,是一种发自灵魂,深入骨髓的甜蜜,久而久之,这份情感就会演绎成一团幸福,时刻慰藉着我们的心灵。几年的教育教学经历,让我渐渐地理解了教师职业的内涵,也让我深深领悟到——教育是爱的事业。只有爱学生,学生才能爱我们,只有用爱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古语说得好:“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作为21世纪的教师,我们更就应懂得这样的道理,多一分真诚就多一分关怀,多一分理解就多一分温暖!只要走上那三尺讲台,应对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应对那一张张神情专注的面庞,你的心中自然而然的有一种情绪在涌动,那就是——爱,至高无上的师爱!

刘良华的简介

已出版的学术专著5部: 《西方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教育研究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2版) 《校本行动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校本教学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有效教学论》(与高慎英合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叙事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翻译:《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与邝红军等合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散文集:《教育自传》(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202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 1.《教师专业成长:刘良华教育讲演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新父母学校:刘良华家庭教育讲演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教师专业成长》读后感

《教师专业成长》读后感范文1

  这学期,我们全镇教师专业成长读本是华南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的《教师专业成长》讲演录,虽没看完,但给予我的启发感受还是挺多的。

  教师成长需要三个要素:

  1、什么是一个好老师?

  2、什么是一个好学生?

  3、什么是一堂好课?

  而要成为一个好老师就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要素:

  1、追求有效教学。

  2、成为有效教师。

  3、过有主题的生活。

  追求有效教学要靠有效备课、有效讲课、有效管理来完成。这三者缺一不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有效备课为有效讲课打基础,有效讲课为有效管理铺道路。

  那如何成为有效教师呢?首先,这个教师要有主动精神;其次,这个教师要有乐观心态;再次,这个教师要有生活情趣。只有具备了上述的三个条件,我们的教师才有可能成为一名有效教师,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好老师。

  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我们还应当学会规划自己的未来。规划即研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非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所以我们教师要通过继续学习,实际的行动研究,亲身的叙事研究来努力实现自己的规划。

  手捧刘教授的讲演录,阅读着一行行有灵性的文字,让我深深的感受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乃至优秀的人民教师,所要付出的太多太多,但是对我们的回报却是丰厚的。因此,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努力增强自身的知识能力,积极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学会与学生的交流,学会与教师的交流,努力成为一名好老师。

《教师专业成长》读后感范文2

  这个月我在闲暇时认真阅读了刘良华老师所著的《教师专业成长》一书,感受颇多,下面浅谈一二。

  在导言中,刘老师通过一些影视剧和电影中的角色来阐述”最受学生欢迎的十种老师“,这些经典电影和影视剧中的形象非常深入人心,活灵活现的展现出不同人格魅力的老师,特别是在提到《大长今》时,我很意外,”韩国的电影就能让人感觉到人性的美好。“我很有同感,里面的长幼有序,礼貌周到都让人印象深刻。在讲到”有真才实学的老师“时他提到了《大宅门》里面的二奶奶和季宗布,二奶奶一介女流却把这么大一个家族管理的令人心服口服。

  白景琦从小就天不怕地不怕,是出了名的混世魔王,请了无数个老师都被他气走了,直到季老师来,先从武功上压倒他让他佩服,再从骑马的本领上让他拜服,这样季老师再从文化课上提什么要求,白景琦都乖乖地听话了。由此可见,当学生真正信任你,佩服你时,你再提出什么要求他们就会信服的听从了,就会好管的多。

  在第三讲——教师应具备哪些管理智慧?中,他提出了民主管理,管理技巧,教师威信这三个方面,他讲了万玮老师的几个管理事例,刚柔并济,流动班干部,等方法,非常有意思。一个好的学科老师,表面上没有当班主任,实际上他是”看不见“的班主任。第一、教师要培育学生的民主精神。第二,教师要有一些管理技巧。第三、教师要有威信。

  这本书刚看了第一遍,还觉得意犹未尽,稍后再抽时间再次拜读,相信会有更多的感悟。

《教师专业成长》读后感范文3

  书中说:学生只有树立主人翁意识,才会对班级、对学校有责任感。衡量一所学校是否被学生所认同,就是看放学后学生的表现。倘若学生在放学后都是匆匆回家,没有丝毫在校园多做停留的意愿,那么,在我看来,学生对学校是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这是校方的失败。学校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更是他们玩耍的地方,因此,学生每天应该是恋恋不舍地离开学校才对。但让我很难理解的是,难得有学生在学校玩耍,老师却总是要催促他们赶紧回家,尽管时间还早。学生只有爱上学校,才会爱上学习。

  我校是初中学校,自搬入新校区五年来一直坚持,放学铃声一响,通校生得按班级举着班牌排队离校,为了维持学生离校的队伍校方还安排了门卫、校保安、值周领导、二位值周老师专门看管,一直看管到离学校约200米远的地方才解散队伍学生自由回家。这样一来,通校生一放学得排队离校,想在学校再玩一会儿都没有时间,如果有通校生值日生的也只能匆匆扫一下地也得跟着队伍回家了,换句话来说,通校生扫地都来不及,有些班级只好把晚放学的打扫卫生安排给住校了。

  学校这样做也有自己的考虑:我们这里有一个地方特色,在一些学校门口移动摊点特多。学校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至少让距离学校200米内没有了移动摊点。

  学生每次排队离校心理是怎样想的呢?我想排队的学生心理肯定是不舒服的,不认同的。大大的校门口,宽宽的马路,来往的车辆又很少,遇到大热天、下雨天的还得让学生排队离校,队伍还要走的整整齐齐的,迟一点的要等上八九分钟,一天要等两次。我不知道我校这样的安排是不是违背了教育规律,学校多数老师也一直反对这样的制度。也向学校反映了,但学校坚持要这样,老师想想也就算了,反正轮到自己值周一学期也就一二次,辛苦一下也就过去了。

  面对曾老师的观点,我也很想学校取消了这样的制度,让学生在学校多玩耍,让学生爱上学校,爱上学习。

《教师专业成长》读后感范文4

  读着刘良华教授的《教师专业成长》,感觉受益匪浅,特别是对“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教学智慧”这一讲有着深刻感触。

  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有的时候甚至可以与父母的影响力相提并论。学生喜欢某个教师,就会对这个教师所教的学科感兴趣,就能提高该科学习成绩。所以,教师能否与学生很好的沟通,对他们的成长有很大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注重自身形象,注重自己的人格和道德方面的修养,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就如刘教授所讲,教师应该有人格魅力,也就是教师要有美好的内在形象。如果说较好的外在形象是学生对老师的感性认识,那么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广博的知识等内在的.素养,就是学生对老师的理性认识。后者远比前者更为重要,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刻和久远。一个教师仅仅具有潇洒的外表,而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那么他的形象是不可想象的。“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应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因为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其自身的言谈举止、道德风貌、敬业精神、工作态度、生活作风,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榜样示范的力量。一般说来,教师的学识越丰富,教学水平越高,学生所付出的时间越少,得到的东西越多,学生学得越易,兴趣越高,效果也越好。这样的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自然是不同一般的了。

  此外,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既要注意到自己的外在仪表形象,也要具备美好的内在形象。然而如果除了上课,绝少与学生接触,不尊重学生,不关心学生,学生就会对你敬而远之。那么,这样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也是不完美的。为此,教师应有博大的心胸、豁达的心态,要常与学生接触交谈,善于倾听学生心声,虚心接受学生意见;尊重、关怀和理解学生,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与学生沟通的必要途径。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从不满足的执着精神,他们始终用胜不骄败不馁的形象去感召学生追求卓越。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强者。他们不会陶醉于成功之中而不思进取,更不会沉溺于暂时失败的痛苦中不能自拔。他们会反思,并从反思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确立新的奋斗方向和目标,用勤奋和智慧浇灌出更丰硕的成果。实践告诉我们,要想做一名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做一个充满美好的人格魅力的人。

  以上是我读过《教师专业成长》后最为深刻的感想,我将会以此为目标,提升内在修养,努力早日成为一个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教师专业成长》读后感范文5

  时间都是挤出来的,这话一点也不差,感谢学校给我们每位教师赠送的刘良华教授的《教师专业成长》一书,趁着早读和班里的阅读课,在孩子们看书的时候我断断续续读完了这本书。书名很”理论“,书里却运用了大量鲜活的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法。没有一点晦涩、枯燥的感觉,让人爱不释卷,书里讲的道理我深有体会,印象最深的是第四讲:教师应具备哪些人格魅力。

  一个好的老师,他在学生的心中的影响,当然首先是看得见的专业智慧,还有一种看不见的人格魅力。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常具有向师性,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如果喜欢某个老师,就会对这个老师所教的科目产生兴趣,会努力学好这门学科,进而提高学习成绩,有的甚至会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所以,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一个有魅力的老师,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那么,如何做一个有魅力、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呢?读了刘良华教授的《教师专业成长》一书,我觉得首先要做一个爱学生的老师。无论对学生严厉或是慈爱,温柔或是宽容,都基于对学生的爱。老师的爱会换来学生的信任,爱心永远是好老师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其次是教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言谈举止、工作态度、道德风貌、生活作风、敬业精神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每个教师都像上帝一样,在以自己为原型捏着泥人。“第三是教师需具有渊博的知识储备。教师的学识越丰富,教学的水平就越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也越高。能帮助学生找到多、快、好、省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也越发高大。第四是做一个不断追求进步的教师。真正能够带着学生读书的,是那些自己有阅读习惯的老师。教师只要有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就会发现问题,会反思,并从反思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确立新的奋斗方向和目标,用勤奋和智慧浇灌出更丰硕的成果。会以执着的精神,去感召学生追求卓越。

  博大的心胸、渊博的知识、豁达的心态、执着的精神,是一名成功的教师必须具备的条件,我将以此为目标,提升内在修养,努力成为一名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教师专业成长》读后感范文6

  为了更好的提高老师们的专业水平,学校为我们每个老师订购了刘良华老师著作的《教师专业成长》——教育讲演录,这本书共有五讲,分别为教师应具备哪些课程智慧、教师应具备哪些教学智慧、管理智慧和人格智慧,怎样通过行动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讲教师应具备哪些管理智慧?因为我认为管理智慧是一个老师应该必备的。

  管路智慧分为三部分,民主管路、管路技巧和教师威信。

  民主管路,什么叫民主?就是尊重学生。刘老师提供的一个案例,是魏书生老师的讲座,很多老师做班主任,遇到问题的时候,在学生面前流眼泪的时候,回到家里就开始看魏书生的书——看魏书生究竟是怎么跟学生交往的。民主管理的核心精神是“让学生自己做主”。辅助的办法是让学生帮老师,然后是学生之间相互帮助。

  教师是否有管理智慧,是否有管理的“大智慧”,就在于这个教师是否能够培育学生的民主精神,让学生“过民主生活”:让他的学生自己做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我说话有人听”的体验。

  最后一点是教师威信,一个教师在学生那里是否有威信,取决于这个教师是否能够让他的学生敬畏而喜欢。我们可以询问自己:我要让学生敬畏我,我做到了吗?如果做到了这一条,紧接着可以询问第二条:我要让我的学生喜欢我,我做到了吗?

  这就是刘老师所理解的教师的管理智慧,作一个总结:教师要培育学生的民主精神,教师要有一些管理技巧,教师要有威信。

  该放手时就放手“,”老师不是保姆“,我们要学会”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一片湛蓝的天空!

[转载]刘良华: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教学智慧(授业解惑)?

在讨论“教学智慧”时,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传道”。这是借用韩愈的说法: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三个词语可以有多种解释:第一,传道。我们把它理解为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构成影响。第二,授业。“授业”指的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传授一些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生活技能,等等。我这里所理解的“授业”,主要是传授“学业”,传授基础知识和相关的技能。谈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时,我把它跟“授业”联结在一起。第三,解惑。这意味着引起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有困惑之后,再引导学生解决困惑。总是有人喜欢“新概念”,我个人比较喜欢把“新概念”跟已有的“经典概念”联结起来,不把它完全分开。不必把经典概念推倒之后,再建立一些新概念,这样不太好。我讲教师的教学智慧时,首先想到的词语是“传道”。我把它跟“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结起来。我觉得这样是有意义的。接下来,我们开始讨论“授业”。对于老师来说,对于家长来说,他们最重要的期望就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他们认为这是最重要的。我不想回避这个问题。我们家长和教师最期望的是授业,就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关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我提出几个教育比喻,或者叫做教育隐喻。第一个隐喻我们把它叫做“游戏”。什么是学习呢?好的学习有游戏感,它就是一种游戏。好的学习应该是像玩一场游戏。现在校长都遇到两个比较大的难题,尤其是初中校长,其实现在小学校长也遇到这个难题了。第一个难题是“早恋”。现在校长就害怕这个事。有校长跟我说:“我们学校现在已经不是什么学校了,是一个集体恋爱的地方。有些小女孩们回去跟家长哭。哭什么呢?她说:妈妈,没有男孩给我写信,别的女孩都有男孩给她写信。没有男孩给她写信,她很伤心。有些老师自己就是家长,他就跟我谈这个事情,说:“这个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变得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学校,不懂学校了。怎么学校变成这个样子了?”这是第一个难题。中国家长对早恋,中国老师对早恋的态度,现在看来,有点不人道:凡是中学生谈恋爱,都叫早恋。凡是早恋,都不正当。然后邀请一帮很笨的老师去作个讲座。什么讲座?就是“青苹果是涩的”。可是,学生说:“我就喜欢吃青苹果。”还有的学生说:“我们早就不是青苹果了。”看来,所谓“青苹果是涩的”,不具有说服力。另外,也有专家说:“啊!早恋不是坏事。国外的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就学会接吻,到了初中就有很多的舞伴,很多的partners,不断的交换。到了高中,就有好多怀孕。这不是一个什么坏事。到了初中,很多老师和家长就给学生发避孕套。”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教育谣言。我不鼓励家长和老师用不人道的办法去处理学生“早恋”问题,但我也不怂恿学生恋爱。曾经有家长给我提问:“如果你的女儿在读初中的时候,她带了一个小混混男青年到家里来,说,这是我的男朋友,今天晚上他就住这了,你怎么办?”我说:“我就把他踢出去!”你看,这确实是一个难题。第二个难题就是学生到网吧里面去打游戏,网络游戏,网瘾。对于游戏,网络游戏,网瘾,也不可简单。华东师范大学吴刚平博士是研究课程论的,他的孩子读小学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小孩问:“你是研究课程的吗?”他说:“对。”小孩说:“我给你提个建议,你看以后能不能把中国小学的课程都变成漫画式的,把中国的中学课程都变得像武侠小说那样,那我们都喜欢学习了。”说的多好啊。但是,这个问题很难解决。网络游戏意味着什么?我为什么关注这个事?也许再过几年,我会系统关注这个事,现在我没法拿出完整的时间去给予关注。我对游戏的基本理解是:那里面隐含了学习的秘密。为什么孩子那么喜欢游戏?我们还有一些没出息的成年男人也是坐在电脑面前打一个接龙扑克的游戏。你知道为什么?就那么一个很简单的扑克接龙游戏,坐在电脑面前竟然可以玩一个晚上?游戏里面有学习的秘密,它牵着你往前走,它让你卷入进去。它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呢?最重要的是,做游戏的人,他没有其他的功利,他从这个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成就感。这个成就感是怎么来的呢?很多游戏具有不确定性,你介入,你参与了游戏之后,你一定会得到某种奖赏。你即使有失败的时候,你也可以不断地看到反馈和矫正。这次失败了,但是,它给你另外一种可能,你下一次可能成功。你下次又失败了怎么办?它还给你一种可能,下下次可能就成功了。它不断的让你有希望,不断的给你反馈。电脑游戏最初很简单:你打对了一个字,做对了一道题目,电脑里面马上就出来一个声音:“你太棒了,你真棒!”后来,我们中国的老师也学到了:“棒棒棒!你真棒!”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奖赏,一种强化。这种强化可能是奖励,正面的鼓励。有时候你也会失败,游戏能让失败者看到,只要你愿意坚持,你下一步很可能就成功。它永远不让你绝望。没有哪一个游戏是让游戏者绝望的。而且,游戏很简单,比方说你去打乒乓球,一拍挥过去,你立刻得出一个结论。你看得到你这个挥拍的姿势,这个力量到底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看得很清楚。可是,我们现在的学习看不到这个反馈的效果。我们的学生做了一个练习题,不知道自己做的对还是不对。我们老师让课代表把练习本收到办公桌上去,有时候一放就是两天、三天,有的放五天,放一个月。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多么渴望老师给我一个评价。可是,等了很久之后,等下次作文本发下去的时候,他的感觉全忘了,学生不知道当时写作文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全忘了,因为没有及时的反馈。游戏的一个很重要的秘密是及时反馈。通过及时的反馈,让你看到下一步的希望。这是所有学习里面遇到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难题。我们不要小看这一条很简单的结论,很多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与这一点强化不够、反馈不及时、没有得到及时矫正有关系。你可以想象一下学自行车:一个孩子读书不怎么样,考试成绩不怎么样,但是他有可能学自行车很快。你知道为什么吗?你去让他学开汽车,他很快会学会,你知道为什么吗?技能跟学习跟游戏有一致的地方,就是它能让你有看得到的反馈。你开车踩错了油门,你踩吧,让你吃一点苦头,你就知道了。你骑自行车,该转弯的时候,该往左拐的时候,你要是用力不均衡,你就会摔倒。它立刻让你有反馈。我们现在小看、轻视技能的学习了。我所理解的知识学习,它的秘密就隐藏在技能学习那里。你如果想知道知识学习有什么秘密,请你想象一下,孩子是怎么学会骑自行车的?成人是怎么学会开汽车的?你说:“那跟知识学习不一样啊!”是有差异,但仍然有很多是一样的。不要因为差异而掩盖了它们之间的相同。技能学习还有一个秘密:它是整体学习。比方说,一个游泳教练教你学游泳。他说:“现在,手打开,手伸过去,用什么动作,这个手再过来,用什么动作,然后这个手飞起来,再用什么动作,他可能分解这些动作。”但是,你一旦进入水里面,你用什么动作?你全身的动作都用上,还有教练没有讲的腰部和肚子都用上了。这种学习是整体学习。我再重复一遍。技能学习隐藏一个秘密,它可以把很多技能分解,但是,一旦进入真实的学习,它就成为整体学习。这就是我提交的第二条教育比喻,或者叫教育隐喻。什么隐喻呢?学习就是“认地图”。地理老师,优秀的地理老师,简直就是所有优秀老师的楷模。不要小看了地理老师。地理学习隐含了很多教育秘密,隐含了学生学习的秘密。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座的各位老师,我现在给你布置个任务,一个星期之内,把北京市地图上的所有街道都能弄明白。如果我有时间,我愿意做这个试验。一个星期,甚至不需要一个星期,你就能够知道北京市的每一条街道。我询问任何一条街道,比如安外大街88号。你说:“我知道。从哪里出发,经过几环路拐到安定门,再往哪个地方绕过去,就到了安外大街88号。”我如果询问:北京地坛公园在哪里?你说:“我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就可以去那里了。”你知道你是怎么学会的吗?如果办法不当,你永远学不会。比如,今天你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学习北京地坛公园周围的路线……”明天你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今天学首都机场的交通。”你让学生去学吧。你一条街道一条街道地教,学生一条一条地学,学生永远无法掌握北京地图。怎么才能够学会呢?第一个秘密,确定自己在哪里,这很重要。确定我现在站在哪里。比如说我现在住在北京大兴黄村的“校长大厦”。第二个秘密,确定北京市有几条主干道?东西走向有哪几条,南北走向有哪几条……这是干什么呢?这就是整体学习。我现在询问任何一条主干道,你要能够告诉我,从黄村“校长大厦”这个地方出发,怎么可以到达那个地方。主干道掌握之后,接下来再开始学习分支,分叉的街道。如果你是反过来,你去学地图:先学分叉的街道,学很细节的街道,然后再学主干道,这当然也是一个办法,但你很难学会。老师们,你如果学画画,你会知道徐悲鸿这个人。徐悲鸿的太太写了一本书:《徐悲鸿传》。书里面有一句话,我很感兴趣:“致广大而尽精微”。画画的老师都知道,他绝不允许你先画具体的部位。画画的老师是不会允许你这样做的:首先,画一个眼睛,把这个眼睛画得非常好。一只左眼画好之后,再去画右眼。右眼画好之后,再去画鼻子……这是不允许的。画画的老师会告诉你,先确定他是一个国字形的还是一个圆形的脸。如果是一个国字型的脸,先画一个长方形,再把四个角切割成脸的形状。接下来,确定眼睛在什么地方,相当于交通的主干道,那是东西走向的。然后,确定鼻子在哪里,那是南北走向的,画一条线。首先画一个长方形,然后在中间画一条线,人的眼睛就出来了。然后上下画一条线,人的鼻子出来了。下面再画一条线,那是嘴巴。上面有一条线,那是鼻子的方位。再画一条线,确定眉毛在什么地方,耳朵在什么地方。顺着眼睛的地方延伸过去,把耳朵的方位也画出来了。一直画整体,怎么能够把那张脸变成像个具体的人脸呢?你当然不能一直画整体嘛,你也要画细节。在某个时候你肯定要把眼睛画得很像一只眼睛嘛。什么时候画呢?当你把整体的主干道确定之后,你才去画细节。这就是徐悲鸿说的那句话:“致广大而尽精微”。首先要把“广大”的那些主干道确定下来,然后你再努力去把很精微的细节部分画好。这就是学习的秘密。我再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孩子们很害怕考数学,我也害怕。在我的《教育自传》这本书里面,我写到我的高中老师——一个姓金的老师——怎么教我们数学。她讲任何一道题目,都会首先告诉你:这道题目在考你什么主题的知识,它在课本第几册里面第几页,还有第几册的某一个章节也跟这个知识相关。这道题就在考你这个相关的知识。金老师会告诉我们:这道题,它可能是由一道什么样的母题变过来的。就是说,每一个知识点都有一个母题:就像一个母亲,生出很多小孩。你遇到任何一道数学题,你必须知道它在考你什么知识,它的母题是什么。我们的数学老师就给我们总结出十几个母题。她说:高中数学就这十几个母题。你只要把这十几个母题学会了,相关的变式你也学会了,你就再也不用担心数学高考怎么考了。我数学成绩那么差,走向高考考场的那天,浑身是胆,大义凛然,根本不害怕数学。因为我的老师说了,只要把这十几个母题搞明白了,就不用担心。我觉得我是差不多都搞明白了。我的数学成绩那么糟糕,一百二十分的满分,那年我竟然考了一百一十八分,只丢了两分。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整体学习”。任何一个细节知识,你一定要能够整体地教、整体地学。请老师们记住学习的这两个比喻:第一条,学习就是“打游戏”。第二条,学习就是“认地图”。“整体教育”和“及时反馈”,这两条很重要。为了解释“及时反馈”,我再推荐几个案例。中科院的卢仲衡先生曾做过“自学辅导教学”实验。什么叫“自学辅导教学”呢?有几个步骤:第一,启发。就是“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什么,大概要学哪些知识。”他把它叫做“启发”。第二步,阅读课本。老师并不着急课本,好你去读课本吧。他把它叫做阅读课本。第三步,练习。读了课本之后给你一个练习本,练习本里有你应该做的那些题目,而这些题目跟课本的题目很像。既然你读懂了课本,你就差不多可以做这道练习题了,这是第三步。第四步,当时知道结果。你不是说做了练习吗?怎么办呢?当场知道结果,你到底做对了没有。我们以前学外语的时候,有一种配套的练习,前面是试卷,后面是试卷的答案。我们有些老师们整我们的学生,把后面的答案用剪刀剪掉,然后把练习册发给你。为什么呢?他担心我们看后面的答案,不认真做练习。但你不知道这个答案,它有它的意义。就是我做了这个练习之后,我再去核对答案,看我做的对不对。这是很重要的。第五步,小结。卢仲衡先生做“自学辅导教学”实验,他就把这几点守住了:第一,启发;第二,阅读课本;第三,练习;第四,当时知道结果。第五,快要下课了,老师稍微总结一下:“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出现了哪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注意什么事。”总结之后,大概就下课了。他们当时规定得很机械,每节课,老师的讲课时间不能超过十五分钟。还有半个小时,一定是学生自己看课本,自己做练习。这种比较机械的规定受到很多人的批评。但后来其他人也有类似的做法,也规定老师讲课不能超过多长时间。湖北黎世法先生也做过一个实验:“异步教学法”实验。“异步教学法”是什么?跟“自学辅导教学”很类似。首先是“自学”。自学什么?就是看课本嘛。学生不是有课本吗?让学生自己去看课本吧。第二步,“启发”。看了课本之后,有没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讨论?有问题提出来,就提供相关的解释。第三步,“复习”。就是重新复习一下,我刚才学了什么。第四步,“作业”,其实就是“练习”,跟卢仲衡的做法很类似。你不是有课本吗?课本上面不是有例题吗?有一道练习题跟例题很像,你既然读懂了例题,你就应该会做这个练习题了。第五步,“改错”。作业之后呢?黎世法把它叫做“改错”,当堂改错。怎么改错呢?同学之间相互改错。老师不可能很快地改那么多同学的作业,同学之间相互改错。交换试卷或者交换练习本,相互评改。学生要学会使用红笔,学会怎么去给别人改错误,怎么去跟别人交流。最后一步,跟卢仲衡的一模一样,叫“小结”。自学——启发——复习——作业——练习——小结,一共“六步”。卢仲衡的是“五步”。卢仲衡的是:启发——阅读课本——练习——当时知道结果——小结。现在看来,这些做法都比较机械。但是,这些做法里面都隐含了教育最基本的秘密,隐含了有效学习和有效教学的最基本原理。就是说,一定要通过及时反馈与矫正,让孩子们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学习。一旦出错,要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否则,错误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学生将不再学习,他会放弃。这就叫“反馈与矫正”。后来,中国教育界出现了一个很著名的教学实验,很多老师们可能听说过。它叫“目标教学”实验,也叫“掌握学习法”。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目标教学”是干什么的?一般认为,目标教学就是先确定一个目标:我们今天要学什么,然后,下课之前,我们看看这个目标到达了没有。这就是目标教学吗?不是。目标教学的真正的秘密在于:今天要学习某一些知识,这是一个目标。接下来,它要做一个事情,就是通过老师的讲解或者学生自己的学习之后,有一个“现场作业”,有一个现场练习,看你这个目标到底掌握了没有,理解了没有。如果没有理解怎么办呢?目标教学提出一个很重要的策略:重新再做一次。它允许你有第二次练习的机会。第二次怎么做呢?在第二次做练习之前,老师再给你辅导,或者同学之间相互帮助,把这个问题弄明白了,再学下一个单元。如果不明白,不学下个单元。所以,目标教学实际上是中国近代三十年代做的“单元教学法”(也叫“莫里逊单元教学法”)的一个延伸和更新。“单元教学法”就是一个单元学完,再学下个单元。这个单元没有达到掌握水平,永远不学下一个单元。我们现在的孩子怎么在学习?你今天没有学会,你明天也要学新的内容,谁让你不会的?别人怎么都会了?于是,我们的孩子们今天没有明白,明天又没有明白,到后天永远不会明白了。今天爬楼梯掉了一坎,明天看到别人爬上去了,把楼梯也抽掉了,掉了两坎。你让他怎么爬上去呢?我们现在的教育,一不小心就变成了“飞人式”的教育、“超人式” 的教育。它希望我们的孩子不经过爬楼梯就飞上去。显然是飞不上去的。现在能够解决问题的唯一的简单的办法就是:“回到原点”。孩子们成绩不好怎么办?没有别的办法,“回到原点”吧。你的原点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你哪一步知识点没有学明白,一定要回到那个知识点去。这个知识点没有弄明白,下个知识点你肯定就受影响,尤其是数学。你知道为什么那么多学生害怕数学吗?语文课不用怕,他住院半年,回来之后,照样学语文,还可以听得明白。数学课不同,不要说半年,一个星期之后,你就听不明白了,跟不上了。它的逻辑非常清楚。学数学就是一道梯坎一道梯坎地往上爬。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教学”提出一个原则,叫做“小步子教学”。就是说,你的步子要一步一步的,比较小。你不能大步,否则,学生学不会的。这个太重要了。从游戏这个地方,我们找到“反馈与矫正”的秘密。它很重要。为什么?因为学习就是这样的:它就是一步一步的,不可能一下子让学生跳跃,更不可能在学生学不会的时候,我们只要训斥他,他就能立刻跟上。那样他是跟不上的。此外,我提出两个概念,第一个叫细节教育,第二个叫整体教育。你如果听了有关英语教学的报告,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英语教学的报告,都会强调整体学习。英语怎么学呢?他告诉你:很简单嘛,英语学习就是“多听”。英语教学不是记单词最重要吗?我们考试很看重记单词,尤其是考托福和GRE考试,单词是最重要的。但是,英语教学法专家会告诉你:英语应该整体学习。我给老师们提供一个英语教学的报告,放几个片段。你看看英语教学的专家们为什么强调“整体学习”,“整体学习”究竟意味着什么。(播放杜子华先生主讲的《成功英语学》)让我们记住录像里面的最后一个结论:“简单,就是好的;越简单,越好;最简单,最好。”你知道什么叫“简单”吗?我刚才讲北京的交通,我讲怎样画一个人的脸,一个人的脸就是一个交通系统:哪是南北走向的,哪是东西走向的,你要分出来。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结构。然后,就可以画出来完整的图像了。学英语的秘密是:表面上是学语法,学单词,其实不是,实际上是整体学习。你有整体观念,你就获得了“简单”结构。科学里面讲的“简单”更奇妙。什么叫科学呢?科学就是从“复杂”的现象中寻找出“简单”,这就叫科学。你知道是怎么找出来的吗?它是从整体上找出一个或者几个结论出来。还得回到整体。中国的英语学习现状是:学生们先学单词,然后学句子,然后学段落,然后学一篇一篇的课文。有没有一种可能?老师们想像一下,能否直接先学文章?由文章再来促进学句子,由句子再来带动学单词?你说,不可能的,没有人这样学会的。你知道小孩学语言是怎么学会的吗?爸爸妈妈是否会说:“宝宝,苹果,香蕉……”一个单词接着一个单词地教?没有哪一个爸爸妈妈是这样教的。爸爸妈妈都是不断的训小孩:“过来!吃苹果!苹果不好吃?吃香蕉……”然后,不断地跟他们说话。我们都是整体地说话,孩子慢慢就记住了句子。记住了句子,慢慢地就记住了某几个关键的词语。它是这样学语言的。这就是细节教育与整体教育的区别。学知识的时候,为什么孩子们慢慢地学不会了?更可怕的是,为什么孩子们一步一步的知识点都掌握了,但最后还是不不会考试?孩子们一个单词一个单词都记住了,那怎么就不会学英语了呢?孩子们这道数学题会解决,那道数学题也会解决,但是怎么考试就不会了呢?不奇怪,因为他解的这些数学题都是一个一个的细节的知识点。他没有把这个知识点放到一个更大的背景中去。这是我们推荐的几个案例。我做一个总结。教师在“授业”的时候,第一,要能够“及时反馈”。第二,要重视“知识结构”。“知识结构”这个词语被很多人丢弃掉了。“知识结构”为什么在中国曾经那么大张旗鼓的谈论,怎么现在很多人不怎么讲了呢?甚至有人到了国外考察,回来之后,就讽刺与“知识结构”相关的问题。讽刺什么呢?“知识结构”这个词语是与美国专家布鲁纳这个人相关。我们中国人到了国外,就问美国的专家:“你们美国的布鲁纳先生是不是很厉害?”结果美国人问:“布鲁纳是谁啊?”于是,中国人回来就宣扬说:“你看看,我们中国人把某一个外国人当作神来崇拜,其实,美国人根本不把他当一回事。”我也问过美国的校长、美国的专家:“你们美国校长看不看杜威的书啊?”结果那些人说:“who is Dewey?”我说:“杜威你不知道?我们中国人都看杜威的书,学教育学的人都看他的书。比如《民主主义与教育》、《我的教育信条》、《明日之学校》,那些都是我们中国教育界的经典文本。我们都看他的作品。我们中国教育界有几个很厉害的人都是杜威的学生,比如陶行知,比如胡适,比如蒋梦麟,都是杜威的学生。我们觉得杜威是很重要的人呐!”他说:“我们美国人基本不看杜威的书,我们都不知道杜威是谁。”但是,老师们,千万别把这件事情简单化。不要以为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美国人他不懂布鲁纳,不懂杜威,就以为布鲁纳、杜威在美国根本没有影响。杜威不止在美国有影响,他在世界很多国家,都是有影响的。至于布鲁纳,他领导的课程改革据说不太成功。我们中国人马上说:“在美国都不成功,我们怎么能够在中国做那样的实验,怎么能够那样强调知识结构、结构课程呢?”各位,我提出一个结论,你可以考虑。我刚才讲那么多,说学习就是“认地图”。什么叫“认地图”?就是一定要找到整体的知识结构,否则你永远不会学习。我也讲学习就是“玩游戏”。游戏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及时反馈”。这两点加起来,就构成了学习的关键秘密。当然除了这两条之外,还有一条秘密,它一起构成有关学习的三条隐喻:第一,学习就是“打游戏”(当然我是打引号的,不是说让孩子们真的跑到网吧里去“打游戏”);第二,学习就是“认地图”;第三,学习就是“学走路”。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学习。我重复一遍,什么叫学习呢?第一,学习就是“打游戏”;第二,学习就是“认地图”;第三,学习就是“学走路”。“打游戏”它意味着反馈与矫正是重要的;“认地图”它意味着我们一定要掌握整体的知识结构,否则你会迷路的;第三个更重要,学习就是“学走路”。三、解惑“解惑”意味着先让学生有困惑,然后教师才去引导。“解惑”实际上是引起学生“主动学习”,这是一堂好课的最高境界或终极使命。帮助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真正的帮助是让学生“摆脱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依附”。由此,我推荐一个教育隐喻:“学习就是学走路”。“学走路”意味着:没有人能够代替你走路,你只能自己经过爬行,然后跌跌撞撞,然后就学会了直立走路。走路只能自己走,不能由别人“抱着走”或“背着走”。尝试、摸索、跌倒、摔交之类的错误是成长的正常代价。如果不付出尝试、摸索、跌倒、摔交的代价,人就不会掌握走路的技巧。“学走路”可以作为一条经典的教育隐喻。这是说,学习是自己的事,别人只能提供帮助,但无法代替。成人在某个时候可以“牵”着孩子的手往前走,但这种“牵手”也是需要克制的,在必要的时候需要“放手”。这个秘密至少在叶圣陶那里已经被识破。1962年,叶圣陶在给教师的通信中提出:教学如“扶孩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3]。如果说“学习就是学走路”可以视为一条经典的教育隐喻,那么,“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可以视为一条经典的教育口号。你知道你的小孩怎么“学说话”、“学走路”的吗?我刚才举了个例子说整体教学就是学语言。什么是学习?学习的秘密很简单,第一,学习就是“打游戏”;第二,学习就是“认地图”;第三,学习就是“学走路”。有没有哪一个孩子是爸爸妈妈一直抱着,他就会走路了?有没有哪一个孩子是爸爸妈妈一直背着他,他就学会走路了?有哪一个爸爸妈妈笨到如此的程度,孩子已经会走路了,还一定要抱着他?现在有没有哪一个爸爸妈妈,孩子一旦走路的时候摔倒了,就说:好,再也不要走了。以后爸爸抱着你走。有没有这样笨的父亲?在“学走路”的问题上,有几个简单的比较研究。据说,美国的父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学走路的时候跌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孩子不是在哭吗?让他哭够了之后,自己爬起来,然后再接着往前走。中国的爸爸妈妈怎么做的呢?看到孩子摔倒了,赶紧上去把宝宝抱起来,说:“宝宝别哭哦!都是‘地’太坏了,我们把‘地’打一下好不好?打‘地’一下好不好?再打一下。这个‘地’太坏了!”等到我们孩子长大之后,他一遇到什么不高兴的事情,就会觉得全是别人的坏,不是自己的问题。现在看来,这样的爸爸妈妈不多了,但是,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的孩子是怎么学会走路的?人类最初像猴子那样,在地上爬,慢慢地学会了站立。孩子也是这样。孩子先在地上爬,然后慢慢地站起来了。一个巨人就这样站起来了,很了不起。他跌跌撞撞,不断的摔倒。我们要允许学生摔倒,允许学生有错误,这就是“学走路”的暗示。“学走路”让我们明白,学习就
本文标题: 刘良华的新父母学校的读后感(家庭教育是生命成长的根基)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602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青铜葵花4到6章读后感200字(青铜葵花第四五章读后感200字)红岩第四章读后感(红岩第四章读后感 4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