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古代社会史读后感(《故事海之故事缘起 [印度]月天》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2-29 05:04:2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7

2023人类简史读后感,2023人类简史读后感5篇,看完人类简史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人类简...

印度古代社会史读后感(《故事海之故事缘起 [印度]月天》读后感)

2023人类简史读后感

2023人类简史读后感5篇

看完人类简史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人类简史读后感了。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023人类简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人类简史读后感(精选篇1)

听名字《人类简史》是一部叙述人类历史的书籍,然而,它又却与我读过的历史叙述截然不同,大多数历史书,喜欢把目光集中在某朝某代,或某一重大的历史事件,他们写作的重点在于主线鲜明。还有一些则是以文明更替为单位讲述过去,宏观概括,重点在于文明的发展与更替。但《人类简史》的作者,所描述的则不同以往,他的脑洞很大,他的关注点不是国家,也不是文明,而是人类,人类如何从弱小变成能站在食物链顶端物种,人类又将走向何处?作者将为你一一阐述。

围绕整部书,都绕不开一个词“认知”,在传统的认识中因为自然选择,人类学会了进化,但作者却认为是因为有了“认知”,智人淘汰了所有的竞争者,同时“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让智人从食物链底端一步步到顶端。但更令我震撼的是作者的观点,例如在作者看来,“农业革命”是史上最大骗局,“农业革命真正的本质:让更多的人却以更糟的状况活下去。”农业革命所带来的并非是充满希望的新时代,反而让劳动人民承受着不该有的辛苦与过着比原始的采集者更辛苦、更不满足的新生活,它促使人类从原本悠闲且丰富多样的日子变得单调沉闷又辛苦。

换个角度设想一下如果农业出现在现代社会,现代人会选择现在的舒服安逸还是辛苦沉闷,它还会像回顾历史一样得到认可吗?我无法想象。但,尽管有太多缺失,农业已经是我们现代文明的根基。正如历史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作者的观点独到之处在于他强调了“智人”的幸福感,他痛心作为社会细胞的个体,“人”在历史长河中的失语,一如他在书中,常常切换视角,从被人类圈养牲畜的眼光,被人类培育农作物的眼光,向占据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发出声音。

当我们以“智人”的身份存活于世时,我们应以感恩与卑微的心情再次看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奥秘才会像一朵美丽的花,静静绽放于希望的阳光之下。

2023人类简史读后感(精选篇2)

读《人类简史》已经有近一个月之久了。本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书,但由于作者扎实的历史学知识,加上独特的视角切入,导致我读起来并没有一览而过的囫囵,而是“细嚼慢咽”的边读边消化,这样的一个月下来才读了一半。

对于此书的点评,我想引用封底的话:

这是此类大历史中最好的一本;规模宏大但绝非泛泛而谈;具有时代性又不花哨,观念惊世骇俗但绝不是个简单的反对者。每个人都能在书里找到一部分和另外的人开始讨论,但是弄清楚是哪部分、为什么,对我们都有好处。 ——斯蒂文·刚尼 牛津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下面是一些阅读感受和摘记:

第一部分:认知革命

45亿年前地球形成,250万年前开始出现了非常类似现代人的人类。250万年啊,这是对于每个人类个体来说不敢想像的数字,但在人类诞生后的200万年间人类并未有大的飞跃,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演化所需要的时间线过于漫长,也可能是需要某个契机。因此在最初的200万年之内,人类进化的进度与工业革命以来相比简直像是在原地踏步,甚至那时的人类竟需要以食肉动物进食完的残羹剩饭果腹。推测出这一点的证据是早期石器最常见的一种用途就是把骨头敲开,人类才能吃到里面的骨髓。而后在40万年前才有几种人种开始固定追捕大型猎物。这一切在10万年前智人一跃成为食物链顶端时才打破了平衡。这一转变不仅让生态系统猝不及防,更让人类本身也不知所措。以后人类史上的众多灾难,不论是生灵涂炭的战乱还是生态遭逢的浩劫,其实都是源于这场过于仓促的地位跳跃。

我们现在全球的人类皆是“智人”的后代,而在250万年前到3万年前之间地球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人类,已知的比如:

分布在欧洲和西亚的尼安德特人 距今40万~3万年之间

分布在亚洲的直立人,也是存续最久的人类 200万年~5万年

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梭罗人

印度尼西亚佛罗里斯岛的佛罗里斯人,他们是身高不超过1米的侏儒

西伯利亚的丹尼索瓦人

东非的鲁道夫人 距今200万年

学会使用火,无疑是人类进化中的一大飞跃。火不止会让食物起化学反应,还会起生物上的变化:经过烹调,食物中的病菌和寄生虫就会被杀死而且吃熟食也大大减少了人类对食物的咀嚼时间。从一开始的无意中认识火,到熟练掌握用火技能,这段时间大约经过了60万年左右。直到30万年前直立人、尼安德特人及智人的祖先才能熟练用火。

认知革命起源于大约7万年前,是历史从生物学中脱离而独立存在的起点。智人在认知革命期间争霸了全球,消灭或者说取代了其他所有的人类。智人之所以能够统治地球,我们认为和智人拥有比较大的大脑、会使用工具、有超凡的学习能力还有复杂的社会结构这些巨大优势有关。发生认知革命的原因我们无从得知,但普遍认可的理认为,某次偶然的基因突变,改变了智人的大脑内部连接方式,让他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来思考,在发展出了语言后又赋予了这个语言最独特的功能--“讨论虚构的事物”。这种种集于一身的演化使7万年前智人从东非扩张到阿拉伯半岛,并且很快席卷整个欧亚大陆。

讨论和编制虚构的事物,使人类越来越适应于团结合作。最开始的“八卦”让人类产生凝聚力,逐渐人们编制出更多故事、规则使得人类群体、村落、甚至国家运行起来井然有序。

农业革命前大部分人生活在小部落里,每个部落少则数十人,最多不过数百人,人们以采集为生。智人在采集食物和原料的同事也在不断的增长知识,比如对生存范围内环境的了解、食物营养与否、有毒和无毒植物的区分、动物生活习性、简单工作的制作等等。远古采集者由于食物的多样式,使得他们较少有饥饿或营养不良的问题。

32000年前的“德国施泰德”象牙制狮人雕像;12000年前以色列北部50岁女人和一副小狗的骸骨;15000~20000年前拉斯科洞穴的一幅鸟头人身男子壁画;9000年前阿根廷“手洞”壁画,从这些考古发现中我们推测远古采集者的生活和想法,可能他们那时已有了模糊的宗教、政治、战争概念,可惜这幅沉默的帷幕就这样罩住了几万年的历史。在这些年间,可能有战争和革命,有灵性激昂的宗教运动,有深刻的哲学理念,有无与伦比的艺术杰作。但即便我们猜测的再接近事实,也无从得知。

智人称霸全球的过程中,必然会闯入一些以前无人涉足的处女地。大约45000年前住在印度尼西亚群岛的智人发展处第一个能够航海的人类社会。在此基础上,就有了第一批移居澳大利亚的人,正是这些人为当地的大型动物带来了灭顶之灾。大型动物本身繁殖就十分缓慢,加上他们对人类的袭击根本来不及防卫,更何况智人抵达澳大利亚时已经掌握了火耕技术,在他们大肆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造就了我们现在的澳大利亚。桉树植物因为耐火,在灾难中幸免于难,而以桉树植物为生的无尾熊理所当然的成了幸运儿。

很多人认为工业革命之后加速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力度,从而导致生物大量灭绝。但事实是智人征服地球开始,各种动植物就已经脱离了自然的选择或淘汰,从古到今生物灭绝就没有停止过,人类是地球最智慧的生物,却肆无忌惮的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从这一点来看,人类真的聪明吗?

地球每十万年就有一次冰河世纪,我们是否可以这么设想,会不会哪次冰河世纪会将人类推向灭亡之路。几万年过去后,人类存在于地球上的痕迹将消失的无影无踪,再过几百万或几千万年,如果地球上又出现了新的智慧生物,他们会不会对我们存在过地球上一无所知?

2023人类简史读后感(精选篇3)

对于快乐,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释:或许,快乐在于追求幸福;或许,快乐在于有目标,有理想,并为共奋斗……但在《人类简史》这本书中,我找到了它的真谛!

现在许多人只看了我们表面的发展,却没有深究:我们是否真的比祖先过得快乐了呢?《人类简史》讲的是智人7万年的进化史。其实,我们自认知革命以来,一直生活在一个虚幻而缥缈的世界中,所谓的金钱、帝国、宗教都是源自人类的想象。这些想象使我们得到了发展,却也让人类的野心愈发膨胀,进而跃入欲望的深渊,无法自拔。欲望不仅会给人带来压力和痛苦,更有可能会使人类因此而灭绝!

子曰:富贵于我如浮云。在我看来,我们何必要因那些功名利禄而约束自己,迫使我们劳累终生呢?我们缺乏的只不过是一个知足常乐的心态罢了。书中写道:“现在埃及人民比他们的祖先有更完备的医疗系统,更舒适的房屋,但却仍有许多人在抱怨生活的贫苦,命运的不公”,原因正是在于他们有一颗永远也无法满足的心,不断给自己施加不必要的压力。

事实上,我们不仅要学会满足,更要寻求本真,做一个真正的自己!我们无需因成功而欣喜,更无需因挫折而悲伤,这样只会耗费心神。我们根本就不必要去追求那些主观上的感受。长此以往,自己的心灵就会变得澄净明洁,即不受外界喧嚣的污染,也不受所谓“快感”的影响,自然也不再有什么痛苦可言。

快乐就是知足常乐;快乐就是静观花开花落,笑看云卷云舒;快乐就是寻求本真,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2023人类简史读后感(精选篇4)

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简史三部曲”《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我都非常喜欢。古罗马有一句名言:“一个不懂的自己出生前的历史的人,永远都是孩子。”历史上的每一个时间点,都像是一个十字路口。虽然从过去到现在已经只剩单行道,但到未来却有无数岔路可走。所以在疫情居家时,我就想到了重读《人类简史》。

《人类简史》是一部不长的书,却按时间顺序梳理了从智人出现到当今又到未来的人类发展全过程。书中确定了人类历史的三个关键节点,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

认知革命是指在距今7万到3万年间,人类出现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能够通过语言传递事实和信息。认知革命以前,人类是灵长类动物的一种,与其它动物并无太大区别,风餐露宿,捕猎、采集为生,要躲避其它猛兽的袭击。认知革命以后,传说、神话、神及宗教出现,人与人之间通过这些虚拟的想象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纽带,协作和活动的范围大幅扩张,部落的规模扩大、能力提升,开始成为自然界的主导力量,甚至具有灭绝其它物种的能力。认知革命以前人类只有生物学上的特征,之后便产生了历史学,有了文化意义上的人类历史。

关于农业社会,书中提出了两个有趣的悖论。

第一个是到底是小麦利用了人类,还是人类利用了小麦?人类大规模的小麦种植活动对人类的繁衍和发展的确有很大作用,但同时小麦自身也因此获得了物种的大发展。我们可以说是人类利用小麦加快繁衍生息,但从小麦的角度来看,却是小麦利用人类扩张到全球。这是个很新颖而有趣的角度。

第二个是人类大规模耕种到底增加了幸福,还是减少了幸福?一方面,大规模农业耕种使得人类拥有更多的粮食,免于饥饿的痛苦,也使人类得以定居并发展出商业和文化,无疑是一件好事。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农业耕种使得人类牢牢地被土地和作物束缚了,不得不日复一日地面朝黄土背朝天进行农业生产,比游牧采集为生的辛劳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看来,人类原本为了增加幸福而进行的农业活动,反而使得农民劳累不堪,难言幸福。一连串为了让生活更轻松的“进步”,最后却成为人类身上一道又一道的沉重的枷锁。这确是件吊诡的事情。

科学革命是近代以来,尤其是17、18世纪以来,伴随着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这两大引擎,科学技术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进步,使得人类逐渐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并征服世界。科技如今不仅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也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人类甚至可以通过生物工程等手段扭转自然的力量。未来世界的模样必然是由科技所塑造的,也必然是值得期待的。

读完书你仿佛纵横穿梭在时空隧道中之间,清晰地看见我们人类如何从动物成为主宰世界的上帝。在7万年前人类还不过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动物,在非洲的角落自顾自的生活,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千年间,智人就变成了整个地球的主人、生态系统的梦魇,时至今日,智人似乎只要再跨一步就能够进入神的境界,不仅有望获得永恒的青春,更拥有创造和毁灭一切的神力。但遗憾的是智人在地球上的所作所为实在没有太多令人自豪,虽然我们主宰了环境,但却并没有减少地球的痛苦,虽然饥荒和战争都在逐渐减少,然而其他动物的生存条件,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恶化。我们这次的冠状病毒的疫情,不就是从人类口中的一只小小的蝙蝠所开始的吗?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近期我也在读《中国哲学简史》,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须反身而诚。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程颢也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生”的真正意义是“生命”,他们认为万物都有对“生命”的倾向,就是这种倾向构成了天地的“仁”。面对这次疫情,作为人类,我觉得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思,我们现在拥有的力量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强大,但我们似乎仍然感到不满,为了寻求自己的舒适和娱乐,对周遭的动物和生态系统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灾难,一个人可能在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我们有很多中国古代哲学家都在讨论“宇宙发生论”,其中孟子提出“天民”这种说法,就是说我们人类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我们要有这种觉解,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其实,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美好都来自于我们每一个人,我们自然界的每一个生物,包括我们赖以生存浩瀚而无私的宇宙。天人合一,让我们放下贪婪,尽自己所能,去书写人类更辉煌的历史,去创造属于我们人类的更美好的未来。

2023人类简史读后感(精选篇5)

书籍介绍从人类诞生到如今的发展史,其中包括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人类融合、科学革命等几个阶段,以及每次重大变革对人类的影响。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会对世界有另一种认知。

下面内容想什么就写什么吧!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影响逐渐加大,自然法则或许会因为人类而改变。同时人类自身的发展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是被其他生物取代?还是被战争毁灭?或是被人类亲手创造的某种东西奴役?

科技的种类越来越多,而哪些才是人类进化真正需要的。科技的发展为了金钱?还是为改善人类生活?

人类的生活空间从小族群到“地球村”,在活动范围扩大、视野变广的条件下,可以寻找全世界同样爱好的人,可我们在拥抱精神的想象的“社群”时,同时也疏远了身边的实际的“社群”。想象的“社群”难道会比实际的“社群”让我们更加不寂寞吗?

现在比以往更加“安全”,不用担心被野兽吃掉,战火也只在少部分地区燃起。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可能没有一个朝代有现在这样安全和“自由”。

说到自由,自由与平等生来就是在矛盾的对立面。个人的自由与人类的平等似乎从进入农业革命开始就无法解决。并且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我们可以自由的选择信仰,一个资本家、一个佛教徒、一个回族穆斯林、一个共产主义者、一个犬儒主义者……现在看来,这些人坐在一起吃饭并不会让人觉得有什么不妥,但回望过去,不用说中古欧洲十字东征,即使是上个世纪,这个场景都可能让人无法想象。现在面临的或许不是信仰之间的冲突,更多的是不知道自己相信什么。

历史已逝,未来可期,珍惜现在。

《泰戈尔传 [印度]克里巴拉尼》读后感

【作品提要】

泰戈尔1861年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在父兄影响下,13岁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一生共写了《吉檀迦利》等50多部诗集,还有大量小说和剧本,并于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闻名世界文坛。他在民族解放运动进入 *** 时,投身运动,慷慨激昂,写出大量爱国诗篇。他与甘地改革的思想颇多分歧,但是二人却结下了真挚、永恒的友谊,甘地称他为“伟大的保卫者”。泰戈尔先后10余次远涉重洋,访问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和平友谊,对世界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

【作品选录】

父子俩在那儿度过了旅行的最初一些日子。桑地尼克坦这个空间和守在父亲身边的这个机缘,在孩子的精神和道德的发展上,起着最有建设性的影响。他第一次获得了在空旷的大自然里自由遨游的感受,壮丽的景色慑服了他,使他心花怒放。泰戈尔对它的回忆是值得一提的: 

“我们抵达鲍尔普尔时,已是黄昏时分。我坐进轿子,眼睛就阖上了。我想完整地保存那全部美好无比的景象,以便清晨在我惺忪睡眼面前重新展现。我担心,可别在黑暗朦胧中丧失它的完整形象,减弱自己的新鲜感。清晨,我起身走到户外,我的心高兴得快要跳出来了……这里没有‘仆人统治’。束缚我的唯一围墙是地平线上的淡青色树木,这是森林女神把它镶在这旷野四周的。那时我还是个孩子,父亲对我的走动,从不横加阻拦。”

在阿默尔特萨尔的旅行里发生的一桩事,是“大仙”的自尊心和贵族自傲的绝好见证,它也在孩子心灵上投下了深刻的影响。在途中的一个车站上,检票员对“大仙”的孩子不满十二岁表示怀疑。他认为不购全票,买半票是错误的,他把站长叫来。站长从头到脚打量了孩子,仍坚持要孩子买全票,因为孩子看上去超过十二岁(从印度标准看,泰戈尔家族的人都是非常高大和结实的)。“大仙”无法忍受别人对自己的怀疑,顿时气得满脸通红。他二话没说,拿出一叠钞票,递给站长。当把多余的钱找回时,他顺手把它扔在月台上。站长顿时感到无比羞愧。他哪里知道,这位旅客不是别人,正是曾经还清他父亲所欠每一个铜板的大名鼎鼎的“大仙”,尽管“大仙”对父亲的债务不负有任何法律的责任。

父子俩日夜兼程,朝西边的喜马拉雅山进发。抵达目的地时,已是阳春四月了。平原上,夏季业已开始;而山区,春季却姗姗来迟。他们最终的目标是德尔豪杰,它位于海拔七千英尺的地方,那里有一片小别墅。攀登到那儿,要经过几个宿营地。他们或者步行,或者骑马,或者让轿夫抬着。山路两旁,古松参天,春花竞艳。这一切景色对罗宾来说都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皑皑白雪在峰巅上熠熠闪烁。山路从下盘旋而上,沟壑万丈,层林叠翠。涓涓溪流,淙淙作声,宛如净修林中的姑娘在打禅入定的梳髻仙人的脚上戏谑的欢笑声。此时此景,使一颗怀着无比惊奇和陶醉心情的十一岁孩子的心灵体验着迦梨陀娑所经历的感受。“在白天,简直目不暇接,一点也得不到休憩。总担心,别把哪儿的美景遗漏了……我饥渴的心灵大声疾呼:‘我们为什么要放弃这样的地方,我们为什么不能终身居住在这儿?’”

最后,他们到达位于伯卡劳达的自己的小屋,这间小房修在山顶上。现在,孩子有了自由走动的权力,有了享受喜马拉雅山的美和骄傲的充分自由。他手里握着装有铁尖的棍子,随心所欲地在山间漫游,父亲对此不设置任何阻碍。

对他父亲感恩戴德的儿子作证说:“父亲一生不干涉我们的自由。有几次我的作为,违背他的情感和理智,他只要稍加暗示,就可以制止住的,但他没有这样做。他认为,内心禁忌的力量未产生之前,最好还是等待;消极地接受某种意见,是不会使人痛快的,他希望我们全心全意热爱真理。他深知,没有爱而单纯地执行命令是虚假的。他懂得,真理的道路迷失了,还可以失而复得,但用外力强迫一个人或使一个人盲目地接受真理,最后倒会阻碍他走上真理的道路。”

不过,在那儿并非除了享乐和游戏之外就无所事事。尽管儿子盛赞“大仙”的宽容,然而,“大仙”毕竟是位严纪守规和一丝不苟的人。天破晓前,他总是叫醒儿子,与他一块背诵梵文颂词,“抛开温暖舒适的毛毯,在刺骨寒晨中起床”。“大仙”自个儿起得更早。儿子记得,有时他还睡意朦胧时,看到“大仙”裹着红披巾,手擎油灯,轻手轻脚从他床沿走过,坐在院子里,打禅入定,那是“什么时辰,很难说准”。背诵梵文之后,父子各饮一杯牛奶。然后,“大仙”又吟唱起《奥义书》的经文,孩子静静地谛听着他那优美的歌声。当太阳从东方的峰巅喷射出万道金光时,他们已经在户外散步了。回到屋里,父亲教他读一小时的英文,以后“到冰凉的水里沐浴”。下午仍是读书。傍晚,两人在院子里促膝而坐,儿子给父亲唱他所喜欢的颂神曲,“大仙”却给罗宾讲述初级天文学的知识。为了孩子学习天文,还有什么课堂能赛过晴朗夜空底下的教室呢!如果说,天文学是罗宾德拉纳特毕生所喜爱的课程,那又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呢!

他从父亲那儿所获得的纪律教育成果保存得很久。尽管清晨时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他仍按时从暖和的床榻上爬起来;不管他冻得如何发抖,牙齿如何格格作响,如何心惊肉跳,仍然潜入水中沐浴。后来,他一直为这种健康和纯朴生活的磨炼而感谢他的父亲,这种生活习惯给他以毕生的帮助。迎接喷薄的朝阳和倾听鸟儿的第一声啁啾声,对罗宾来说不再是一种礼仪,而是一种快乐。他在自己漫长的生活岁月里从未抛弃过这种快乐。当然,患病时自当另作别论了。这样,他脱离学校和家庭的枯燥无味的道路而在同父亲一起度过的四个月,成了他童年生活中最幸福的日子,也是他最有价值的感受和最初教育的源泉。它们的直接影响是,当他回得加尔各答时,他已不是一个孩子了。 

他十分羡慕自己的小姐姐。小姐姐即使不背熟功课,家庭教师也不会惩罚她。在男孩准备上学时,她就甩着辫子,悠哉游哉地步入闺房。

自从一位新媳妇跨进闺房的门槛以后,闺房就格外引人注目了。那位“柔软手腕上戴着金灿灿的细手镯”的媳妇,是他哥哥乔迪楞德拉纳特的妻子,名叫迦登帕莉。她的年龄比罗宾德拉纳特稍大些。罗宾德拉纳特渴望和她相处在一起。“我一直在安全的距离上在她四周兜转,但不敢靠近她。”外来的这位女子已经深深地铭记在他心里。虽然陌生,但有亲切感,而且出奇地吸引着他,他急切地想同她友好。可是,每当他走近她一步,她的小姐姐马上气势汹汹地嚷道:“你们野男孩来这儿有何贵干,滚开。”这种辱骂使他很沮丧。

但是,如今情况发生了变化。从前,人们讨厌的调皮鬼,现在突然成了众人喜欢的有趣客人。他所遇见的人,都希望听他讲述旅行的趣闻。而这位英勇的小主人公为了使故事趣味盎然,免不了添油加醋,“我不能保证我头脑没有发昏。”黄昏时分,在闺房的阳台上,参加他母亲组织的妇女聚会的所有人都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他娓娓动听地讲述自己的见闻,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卖弄从父亲那儿贩买来的天文知识,这一切使妇女们听得入神,惊愕不已。但是,这只小孔雀尾巴上的最长羽毛是用梵语朗诵瓦尔米基写的《罗摩衍那》,而妇女们迄今只知道《罗摩衍那》的孟加拉译本,梵文原作神秘得只有婆罗门学者能够懂得。自豪的母亲执拗地说:“小罗宾,朗诵一下《罗摩衍那》,让我们洗耳恭听!”其实不必要求,聪慧的孩子原本就急不可待,想朗诵一番,以使四座震惊。听众中有那位最年轻的新媳妇,罗宾德拉纳特最希望博得她的喝彩。他朗诵了从父亲那儿学到的几首颂诗,并译成孟加拉语给她们听。他忘记了其中一些艰深的词语的意义,“……所以,我讲解的意思与瓦尔米基的原意有着天壤之别。坐在天国里的怀有慈善之心的那位‘大仙’,一定会宽恕那个对母亲的要求感到骄傲的孩子的任性。”不过,当时在场的人谁也不可能指出这种差异。母亲对他大加称赞,说:“再讲给德维琼德拉听听!”一听这话,孩子的心顿时凉了半截。博学的兄长可别一下子戳穿这位年轻的冒牌学者。德维琼德拉听到妈妈的呼唤,便走了过来。妈妈说:“你听听,罗宾朗诵瓦尔米基的《罗摩衍那》,朗诵得多么娓娓动听啊!”幸好博学的兄长正忙于自己的事——也许正影响他写作——他心不在焉地听了几首颂诗以后,就说了声“很好”,便离开了。他没有留下来听他的孟加拉语翻译。这一下,在妇女的眼里,罗宾的威望非但没有降低,相反,由于兄长深奥简洁的评语而更加提高了。

当年逾古稀的泰戈尔被问到他的最大优点是什么时,他答道:“自相矛盾。”而当被问到他最大的缺点是什么时,他说:“仍是它。”这绝不是信口开河,他所说的正反映了他的思想。虽然,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十分真诚的,但却无从知道明天他会说什么、做什么。他可能是个自相矛盾的人,因为他诚实,坚持真理,相信自己的天才,并愿意响应生活与神明的召唤,抛弃自己从前的成就和信奉,走不熟悉的路。一八九三年五月八日,他在一封信里写道:“在诗歌里我从没有说过一句假话”,然而,也正是在他的诗歌里充满了看起来是相互矛盾的感情和心绪之间的挑战与格斗。

“诗人有说假话的毛病。”小帕利尼曾这样说过。的确,一个真正老实的人在许多场合下似乎会成为一个说谎者,就如貌似忠厚诚实的人,会成为一个撒谎者一样。所以当罗宾德拉纳特写作时,不希望在生活中得到比从泛舟河上所观察到的迷人景象更多的东西,然而他始终为无数生气勃勃和人群拥挤的存在而焦虑。他十分害怕市场码头的喧哗和纷争,然而它一次次吸引住他,他也无法长时间地摆脱它。他谴责那些家中就有上帝,仍旧抛弃家园,外出寻找上帝的苦修者,然而他自己也在到处寻觅上帝。

如果说,“大仙”对年幼的儿子所施加的影响,总的说来是十分健康和鼓舞人心的,然而,它没有在诗人心灵的解放方面,给以充分的帮助。特别他要把罗宾德拉纳特培养成像他那样的社会保守主义者。值得注意的是,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从许多方面来说是泰戈尔一生中最富有成果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相对而言,罗宾德拉纳特未能提供充足证明,说明他自己的生活已从社会的禁欲和传统的偏见中解放出来。难道能说伴随着精神和道德上的敏感性的增长,掩藏着的腐朽阶级的自以为最有道德的情绪也要逐渐袒露在大庭广众面前?也许爱国主义的新 *** 引起了对往昔的向往。这无疑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观点,它把古代印度视为主要由热爱正义的君王、女英雄和独居林中思考永恒真理的大仙们所居住的那个世界。任何人不能完全超脱所处的环境。罗宾德拉纳特尽管有非凡的、独特的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了所处环境的陈腐成见和教条的影响。与其他时期相比,这时期受到的影响更多些。

否则,我们就不能理解: 一个坚定不移地信奉个性发展的人,一个如此痛恨印度教社会制度的残酷性的人,竟然如此急不可待地要为他两个女儿完婚。他的长女玛吐莉勒达(即贝拉)当时只有十四岁,次女莱努迦(即拉妮)还不满十二岁。一九○一年,两个女儿的婚礼都在前后相差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举行完毕。贝拉十分迷人、活泼、聪颖,而拉妮是位具有独立见解的非凡姑娘。罗宾德拉纳特十分喜欢她俩。虽然他大部分时间放在社会活动和写作中,但罗宾德拉纳特确实是位忠诚的丈夫,慈爱的父亲。在上述的年代里,他不仅有精神上的危机,而且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不久以前,他在古希迪亚开始经商,但没有成功,负了债。同时,他又忙于为朋友杰·西·鲍斯(以后成为闻名世界的人物)去英国继续研究植物学,筹备必要的资金。不仅如此,他还要为在桑地尼克坦所从事的自己的教育理想计划筹资。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迫使他在如此众多的重要事务之间,要匆匆忙忙地办完女儿的婚事呢?更何况在这之前,他自己以十分明确的语言谴责过童婚。

的确,在那个时代和在他出身的阶层和社会里,女子一过青春期还不成婚,就被认为是件不寻常的事。但这也不是特别罕见的现象,因为他在长篇小说里描绘过那个时期的一些家庭里富有教养和品质优秀的姑娘自己挑选了情侣。诚然,泰戈尔家族曾经受过侮辱,曾被划为比拉利婆罗门种姓,这个种姓被认为是堕落的。对于他来说,与富有传统观念的其他婆罗门家庭建立无阻碍的婚姻关系是不容易的。但是,这仅仅对维护种姓纯洁性的人来说是个问题,而对嘲笑所有迷信的人并不存在这种问题。然而,一个人在其他所有方面都是那么非凡超群,唯独在这样一件事上成为凡夫俗子,究竟有何必要呢?回答这个问题是困难的。好像他也猜度过这样的问题。在这段时间里(在读了艾尔弗莱德·丁尼生的传记之后),他写了一首诗。他在诗中告诉自己的读者: 不要在凡夫俗子中去寻找诗人。我们应该尊重他的意愿。

顽固的印度总督寇松爵士在任期的最后一年即一九○五年,宣告了孟加拉分治,引起了必然出现的愤怒和挑战。这样,在全国两个主要教族之中开始出现了分裂,这个分裂最终于一九四二年后导致了国家的分裂,酿成了印度历史上空前的屠杀和恐怖活动。罗宾德拉纳特早先就对同胞发出提防这一危险的警告。现在,他投身于战场,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说,创 *** 国歌曲,领导规模巨大的反对分裂国家的游行示威。一些学生只是因为唱爱国歌曲的那种莫须有的罪名而被撵出了学院。为了组织他们的学习,罗宾德拉纳特和其他一些教育家一块制定了一个民族教育计划,并组成了一个专门委员会。它的第一任主席就是著名哲学家——瑜伽信奉者奥柔宾都·考什。泰戈尔为这个委员会进行了一系列有关文学理论的演讲,后来以《文学》一书出版。他希望,在激发人民起来反对外国殖民统治之后,为了民族独立,把那种新的觉醒热情,成功地组织到民族复兴的创造性事业中去。他在一系列出众的演讲和文章里提出了这个活动的计划和纲领。他在文中几乎展示了后来成为圣雄甘地领导下的非暴力、不合作的全国范围内民众运动基础的那些理论原则。

但是,泰戈尔毕竟不是甘地,在他身上没有甘地那样的无限的忍耐、平静的探索、坚定不移的意志力、战略策略的才干和独一无二的领导天才。他在某段时间里驾驭着风暴,高昂地前进;而一旦风暴发出血腥的咆哮,他就临阵脱逃了。这个经验既增添了他的失望,也增加了他的认识。他用自己的歌激励过那场斗争,但他放弃那场斗争的行动却遭到了严厉的批判。不过应该赞扬的是,公众的咒骂永远没有使罗宾德拉纳特从自己的职责道路上逃之夭夭,这也是一种英雄行为。其实,他做得对,因为他不是那些企图利用他参加斗争以谋私利的政治家的对手。罗宾德拉纳特从那些政治家中幸运地了解到自己土地上所进行的战斗。他在后来的长篇小说创作里光明磊落地从事战斗。他那充满爱国主义的歌曲一直鼓舞着民族斗争。这些歌没有煽动 *** 的冲动,没有高呼空泛的豪言壮语,那些歌词表达了他的真挚的爱国热情。

不合作运动的某些方面的情况引起了泰戈尔的忧虑。他对围在焚烧外国衣服的火堆四周的人群的疯狂情景,深感不满。当看到学生离开学校和放弃了学习,成了政治家手中任意摆布的棋子时,他对他们产生了怜悯之心。他拒绝承认,手工纺纱是医治印度经济疾病的一贴良药,虽然他一贯支持复兴手工工业,当然其中也包括手纺。有一次,他取笑道,与纺纱线相比,他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吐出言语之线。他把国大党有关纺线的宣传看作是一条长长的政治线。既对甘地深厚爱戴、又对泰戈尔极为虔诚的安德鲁斯是这样概括泰戈尔的反对意见的:“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感到,人民用这种狂热冲动的态度来取代深刻的道德信念,正如他用一句贴切的话说: 这不是歌唱,而是吵闹。这不是自我力量的节制,而是压抑感情的爆发,它扼杀了诺言和事业。……决裂的另一个原因是,诗人不可能参加手织粗布的运动,因为它是以医治印度贫穷的一贴良药形式出现的,而诗人只想把它当作一种取得帮助的次要方式。”

泰戈尔在加尔各答的一个公众集会上,没有直接提到圣雄甘地和他所领导的运动,但他强有力地表达了自己对西方和印度之间的道德和理性合作的必要性的信念。这个题为《文明的汇合》的报告是在八月十五日作的。泰戈尔是那么孤立,孟加拉人民——包括当时受到人民欢迎的孟加拉长篇小说家萨拉特钱德尔·查特吉,不赞成他的观点。为了回答泰戈尔的那个演说,查特吉写了《文明的斗争》一文。但泰戈尔没有因此而消沉,他在另一篇公开演讲《真理的召唤》里坚定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这个演讲是他信念的光辉例证。为此,甘地亲自写了一篇著名的反驳文章,题为《伟大的保卫者》,登在他的政治周刊《青年印度》上。

不久,甘地亲临加尔各答,于一九二一年六月,两人进行了长时间的单独讨论。这次会晤是在乔拉桑戈的诗人住宅里举行的。那时只有一个旁人在场,那就是安德鲁斯。这两位伟人讨论了什么,更多的描述没有见到。但可以认为,甘地向泰戈尔要求,积极支持自己的政治运动。然而也可以认为,当两人分别时,仍像朋友一样承认了双方观点的分歧。在这期间,人群聚集在住宅外面,疯狂的人群为了对甘地的目的表示同情和支持,为了教训世界诗人,从附近商店弄来一捆一捆的外国布匹,在靠近泰戈尔住宅的露天院子里,加以焚烧。伦纳德·埃尔赫斯特写道,过了一些日子,泰戈尔亲自简要地告诉了他有关那个难忘的日子里同甘地交谈的情况。似乎当甘地强调他的整个运动是建立在非暴力原则基础上时,泰戈尔说:“甘地先生请过来,瞧瞧我凉台下面的情景。你的非暴力追随者正在干着什么,他们把从吉特普尔马路上的商店里偷来的布匹,放在我的庭院里加以焚烧。像放荡的人一样,在火堆的四周,狂呼乱舞。难道这就是非暴力?”

埃尔赫斯特接着写道,甘地说:“先生,二十年前,你自己是印度独立运动的领袖和捍卫者。你一直希望: 印度在自己脚底下站起来,不成为英国佬的追随者。我的自治运动正是你独立运动的自然儿子。请与我一起给它以力量。”泰戈尔答道:“甘地先生,今天整个世界由于自私和狭隘的民族精神而蒙受着痛苦。印度应该永远同所有国家亲善。我还相信,我们印度人现在应该向西方和它的科学学习更多的东西。通过教育,我们应该学会相互间的合作。”最后,当甘地坚持要求诗人从事手工纺纱劳动,以便其他国家从他的榜样中得鼓舞。诗人笑着说:“我只会织诗,织歌,但甘地先生,假如我开始用手纺纱,我不知如何使你的贵重棉花不受损害!”

泰戈尔一直把甘地当作圣徒看待,有许多次我听到泰戈尔怀着虔诚的感情谈论甘地。当提到圣雄时,我提出可与其并驾齐驱的托尔斯泰的名字,泰戈尔就向我指出——现在我也理解了这句话,因为我已很好地了解了甘地——与托尔斯泰相比,甘地的生命是由无数光亮点缀起来的。对甘地来说,一切都是自然、谦和、真诚和纯洁的,他的整个斗争由于宗教的宁和而光彩照人。而对托尔斯泰来说,一切都是反对欲望的自豪叛逆,托尔斯泰的一切都是暴力,他的非暴力的原则亦是如此。

尽管两人之间的鸿沟不可避免地日益扩大——那时泰戈尔不仅是位“诗人”,而且是亚洲派往欧洲的精神大使。在欧洲,他向欧洲人提出要求,请他们为在桑地尼克坦建立一所最有权威性的大学,提供帮助。命运是如此捉弄人,正是在那时,一方面甘地进行不合作宣传;另一方面泰戈尔在宣传东西方之间的合作精神。

但是,泰戈尔丝毫不怕圣雄的排外精神——他知道甘地是能超越它的——他害怕的是甘地的追随者,他们为了点燃民族情绪的烈火,毫不犹豫地煽动任何冲动和偏见。他对桑地尼克坦的学生讲述过自己的那些忧虑。有一些学生的脚,由于参加甘地的不合作请愿而被打断。“学校和学院的变革结果是什么呢?——不是为完全的教育而牺牲,而是为无教养而牺牲。”他一贯反对把学生推向政治泥坑里去。十年前当他自己是孟加拉独立运动的领袖时,一群青年学生到他那儿说,如果泰戈尔希望,他们就准备为了国家放弃学业。罗宾德拉纳特反驳了他们,他们于是对泰戈尔的爱国性表示了怀疑,愤然离去了。

(倪培耕译)

【赏析】

有人说,印度是一个“诗之国度”,诞生在这个诗之国度的泰戈尔,由于其诗歌方面的突出成就,被很多人看作是一位神秘的诗哲: 用诗歌为神编织美丽的花环。但印度也是一个苦难重重的国度,诞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泰戈尔,并不是独善其身的隐者。他总是一再中断自己平静的生活,用强有力的声音支持一切正义的事业。泰戈尔以诗人的理想精神介入到现实中,依靠诗人的感觉评判是非,凭借诗人的气质保持着面对现实的勇气。这是《泰戈尔传》最初给人的印象。

传记作者克里巴拉尼是泰戈尔的孙女婿,曾经与泰戈尔共同生活过八年,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的翔实材料。并且,传记作者本身力求客观公正的写作态度,有力地保证了这本传记的真实性。克里巴拉尼把泰戈尔的生活与他的作品丝丝入扣地结合起来,不仅增加了传记优雅抒情的气质,同时也使这本传记成为不可多得的解读泰戈尔作品的宏篇大论。克里巴拉尼在泰戈尔的现实生活、内心世界及其文学作品之间游走,或评价、或叙述、或引用,全面展示了“圣人”泰戈尔的光辉和快乐,也全面解析了“凡人”泰戈尔遭受的坎坷磨难,为他的卓越和缺陷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答。

首先,克里巴拉尼以朴实而优美的散文笔法,介绍了诗人具体生活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他那人数众多也人才辈出的家庭,诗人幼时的天真与调皮,他那微小的情绪波动,对大自然的幻想与好奇,以及和嫂子的友情。这些生活琐事被不少传记作家所忽视,然而克里巴拉尼却处理得极为细腻传神,看似无意,实际上正是在这些细节中,泰戈尔日后的倾向初露端倪。特别是泰戈尔幼年时期随父亲去喜马拉雅山的经历,小泰戈尔那种喜悦、骄傲,那种对父亲的崇敬、渴望,那皑皑雪峰、朗朗星空带来的陶醉和惊奇,为泰戈尔的一生奠定了基调。

当晚年的泰戈尔被问到他的最大优点和最大缺点是什么时,泰戈尔回答:“自相矛盾。”克里巴拉尼紧紧抓住这一点,为我们全面展示了泰戈尔复杂而又矛盾的内心情感,并试图对这种矛盾性进行深层的探究和解释。泰戈尔强烈地痛恨、反对印度童婚的社会风俗,并多次在演讲中号召废除童婚;然而现实中,他却急不可待地让自己的两个女儿早早结了婚。泰戈尔对神充满了虔诚,某一时期甚至过起了隐居生活,这时他的诗歌也蒙上了浓厚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而在那个急剧变革的时代,他又关注现实,参加反英政治活动,歌颂民族英雄,宣扬爱国主义,提倡印度民族大团结并积极投入民族解放斗争,作品中充满了正义的 *** 。特别是在1942年反对国家分裂的活动中,泰戈尔的自相矛盾达到了顶点。他先是热情洋溢地投身战场,“在某段时间里驾驭着风暴,高昂地前进;而一旦风暴发出血腥的咆哮,他就临阵脱逃了。” 克里巴拉尼没有为圣人讳,为尊者讳,而是以严肃公正的态度解释这种种行为背后复杂的性格原因、历史原因。他详细地介绍了泰戈尔开明的思想,也不断地提醒我们注意他同时受到的传统文化的浸染。泰戈尔所受到的来自父亲的影响,以及他在读同为诗人的丁尼生的传记后的失望与他写下的诗篇,让读者感到,无论是积极进取,还是妥协退让,这些都是最真实自然的“泰戈尔式”的选择。他的“慈眉善目”、“光风霁月”和他“金刚怒目”、“狂风暴雨”在克里巴拉尼笔下皆栩栩如生。

传记还大量叙述了泰戈尔与甘地之间的对立及友谊,克里巴拉尼创造性地发掘了两人针锋相对之下的异曲同工,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泰戈尔的伟大品格。泰戈尔是最早领会圣雄甘地非暴力主义的意义并予以支持的人,在甘地尚未广为人知时,就向他发出贺电,对他在南非进行的反种族主义斗争表示敬意。后来,甘地在印度政治舞台上占据支配地位,在若干问题上,泰戈尔与甘地意见相左。正如作者所说,泰戈尔的理想精神是超前的,他反对殖民主义的侵略,但却拒绝抵制西方文明;他支持革命,他爱自己的国家和自己的传统,却反对民族主义的偏见和冲动,诗人的理想使他在新旧两个方面,总想做到不偏不倚。但是在当时那个时代,他的完美理想不能为民众所理解,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冲突,致使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被国民理解,并受到侮辱和打击。但泰戈尔同甘地本质上殊途同归。他们尽管在行动方式上存在分歧,但他们寻求真理、为民族谋出路的目标是一致的,克里巴拉尼认为,这就是两位政见不一的伟人可以保持长久友谊的基础。“他们之中一个是圣贤,努力把政治变为神圣的东西;另一位是诗人,努力把神圣变为美。甘地的实践永远走在他思想的前面,而泰戈尔则展开理想的翅膀,凌空翱翔。”特别是泰戈尔思想中的博爱、宽容和平静地面对各种矛盾和挫折的态度,使他更能体会甘地的意义,体谅甘地事业的艰难。克里巴拉尼通过描述泰戈尔对另一位伟人的敬佩和信任,更加充分地体现了泰戈尔自身的伟大。

(郑歆)

《故事海之故事缘起 [印度]月天》读后感

【作品提要】

湿婆大神应妻子波哩婆提的要求,为她讲述新奇的故事。湿婆的一个侍从布湿波丹多出于好奇,偷听了湿婆讲述的七位持明的故事。为此,波哩婆提罚他下凡人间。湿婆的另一位侍从摩利耶凡为布湿波丹多说情,也受到同样的处罚。只有当布湿波丹多遇见迦那菩提,并把偷听到的故事复述给迦那菩提听后,才能返回天国;而摩利耶凡一旦听到迦那菩提向他复述这些故事,他要把这些故事流播人间之后才能返回天国。

【作品选录】

说罢,湿婆住口。而女神十分生气,说道:“你这骗子,尽管我求你,你也没讲个叫人高兴的故事。你托住恒河,礼拜晨曦薄暮,不可战胜,哪里把我放在心上!”一听这话,湿婆安慰她,答应给她讲个神奇的故事。这样,她消除了怒气。她亲自下令谁也不准进入。于是,南丁守门,湿婆开始讲故事:“天神始终幸福,凡人永远痛苦,而半神的行为无比迷人。因此,我就给你讲持明的故事。”

正当湿婆给女神讲故事时,来了一位优秀的迦那、湿婆宠爱的侍从布湿波丹多。他被南丁挡在门外。他纳闷:“今天怎么无缘无故阻挡我?”他好奇心切,立即施展瑜伽力,隐身进入。他进去后,听到了湿婆讲述的七位持明的全部故事。这些故事新奇绝妙。他听后,回去讲给妻子阇耶听,因为谁能对女人隐瞒住财产和秘密呢?阇耶听了,惊奇不已。这位女门卫又在波哩婆提面前讲了这些故事。谁能指望女人守口如瓶呢?

波哩婆提很生气,对大神说道:“你讲的故事并不新奇,因为阇耶也知道。”湿婆通过沉思,知道了真相,说道:“布湿波丹多具有瑜伽力。他进来听了这些故事。是他告诉阇耶的。亲爱的,别人有谁会知道?”

听了这话,女神怒不可遏,召来布湿波丹多。布湿波丹多惶恐不安,女神诅咒道:“你不守规矩,降为凡人。”另一位名叫摩利耶凡的迦那为布湿波丹多说情,也遭到女神诅咒。他俩和阇耶一起跪在女神脚下,恳求给个咒语的终期。女神慢慢地说道:“有个药叉名叫苏波罗底迦,由于财神俱毗罗的诅咒,成为毕舍遮,现在住在文底耶森林,名叫迦那菩提。见到了他,你会记起前身。布湿波丹多啊,你向他讲述这些故事,就能摆脱这个诅咒。而摩利耶凡将从迦那菩提那里听到这些故事。迦那菩提获得解脱后,摩利耶凡宣讲这些故事,也将获得解脱。”说罢,女神住口。那两位迦那顿时像闪电一样消失不见。

光阴流逝。一天,波哩婆提怀着怜悯之情,询问湿婆:“大神啊,那两个被我诅咒的优秀侍从在人间何处?”湿婆说道:“亲爱的,布湿波丹多降生在繁华的赏弥城,名叫婆罗如吉。另一个摩利耶凡降生在优秀的苏波罗底湿提多城,名叫德富。女神啊,这就是他俩的情况。” 湿婆说罢,女神想起这两个长期忠于职守的侍从遭到贬谪,心中不免后悔。湿婆为了让妻子高兴,与妻子一起住在盖拉瑟山坡上、用如意树藤建造的娱乐宫里。

德富这样说后,迦那菩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了由七个故事组成的神圣故事。而德富也用那种毕舍遮语记下故事,花了七年时间,写成七十万颂。这位大诗人为了防止持明偷走这部作品,在树林里书写,没有墨水,就用自己的鲜血。悉陀、持明等等神灵不断前来听故事,空中仿佛张着顶幔。迦那菩提看到德富写成《伟大的故事》,便摆脱咒语,回到天国自己的位置。那些陪随他游荡的毕舍遮听了这个神圣故事,也都升上天国。

然后,大诗人德富思忖道:“我的这部《伟大的故事》必须留传人间,因为这是女神在谈到咒语终期时提出的条件。怎样才能留传呢?把它传给谁呢?”他随身带着的两个学生,一个名叫古纳提婆,另一个名叫南迪提婆。他俩对老师说道:“把这部诗作交给吉祥的娑多婆诃那。他是惟一合适的人选,因为鉴赏家流播诗作,犹如清风传播花香。”德富说道:“好吧!”便把写本交给这两位品德高尚的学生,派他俩去见国王。他本人也去,只是呆在波罗底湿达那城外,约好在女神建造的那座花园里会面。

两位学生到了娑多婆诃那国王那里,呈上这部诗作写本,说道:“这是德富的作品。” 国王听到他俩说毕舍遮语,又看到他俩的毕舍遮模样,怀着学者的傲慢,轻蔑地说道:“七十万颂是够有分量的,可是毕舍遮语是乏味的,字又是用血写的,去它的毕舍遮故事!”于是,两位学生拿着写本,原路返回,把情况如实告诉德富。德富听后,顿时陷入悲痛。确实,得不到内行赏识,有谁会不感到内心痛苦呢?

于是,德富带着学生,到不很远的山里,在一个僻静而又可爱的地方,搭了一个火坛。他将故事念给鸟兽听,当着两个学生的面,含着泪,将写本一页一页扔进火里。由于两个学生渴望得到那罗婆诃那达多的生平故事,德富让他俩留下了这个十万颂的故事。当他边念边烧这部神圣故事时,所有的鹿、野兽和水牛等等动物都不吃草,不觅食,走上前来,围在那里,一动不动,含泪谛听。

这时,国王娑多婆诃那身体不舒服,御医说病因是吃了萎缩的肉。厨师们受到责备。但他们解释说:“猎人给我们送来的就是这种肉。”于是,查问猎人。他们说:“在离这儿不远的一座山里,有位婆罗门一页一页地念诗,念完后扔进火里。所有的动物都聚在那里听故事,不吃食,不走动。由于饥饿,它们的肉都萎缩了。”听了猎人的话,国王出于好奇,让猎人带路,亲自前往德富那里。

德富由于过着林居生活,头发蓬松披散,仿佛是即将熄灭的咒语之火的余烟。他呆在含泪的众兽中间。国王认出了他,向他行礼,询问事情原委。聪明的德富用“鬼语”向国王讲述了自己作为布湿波丹多遭到诅咒的经历和必须将这部故事留传人间的情况。国王得知他是迦那下凡,便向他行触足礼,请求他赐予湿婆亲口讲述的这部神圣故事。德富对娑多婆诃那说道:“国王啊,我已经烧掉六个故事六十万颂,现在还剩下一个故事十万颂,你拿去吧!我的这两个学生会帮你讲解。”说完,德富告辞国王,运用瑜伽力,抛弃身体,摆脱诅咒,回到天国自己的位置。

国王拿着德富赠送的讲述那罗婆诃那达多经历的《伟大的故事》,返回自己的京城。他赐给这位故事诗人的两个学生古纳提婆和南迪提婆土地、金子、衣服、车辆、宫殿和财宝。依靠这两个学生的帮助,娑多婆诃那恢复了这部故事,并写了“故事缘起”,说明它为何用“鬼话”流传下来。这部故事生动有趣,津津有味,人们被它吸引,甚至忘却了诸神的故事。它的声誉传遍全城,随即又传遍三界。

(黄宝生 译)

注释:

恒河女神从天上下凡时,湿婆用头顶的发髻托住恒河,让她分成支流,缓缓流向大地。

南丁是湿婆的门卫。

药叉属于半神类,是财神俱毗罗的侍从。

毕舍遮是一类魔鬼。

【赏析】

印度古代民间故事极为丰富,有一部印度古代故事总集——《故事海》,其名直译为“故事的河海”,即故事河流汇成大海,故事数目之多,可见一斑。这部书是保存至今的印度古代规模最大的民间故事集,也是最为著名的故事集之一。在更早的时候,印度有一部故事集——《伟大的故事》(亦译《故事广记》),作者叫德富。由于年代久远,俗语的《伟大的故事》现已散佚不见。后来出现了三个文言改写本,分别是《大故事花簇》(安主著)、《大故事诗摄》(觉主著)和《故事海》(月天著)。三部作品均出现于11世纪左右。较之前两部,月天的《故事海》内容更丰富,流传更广,是今人想要了解《伟大的故事》最好的途径。

《故事海》采用诗体,集印度古代民间故事之大成。全书共有十八卷,第一卷《故事缘起》交代故事的来龙去脉,以下各卷故事主干是优填王和那罗婆诃那达多父子两代人的故事。从第二卷到第四卷以优填王为主要人物,从第五卷到第十八卷主要写优填王之子那罗婆诃那达多,如《那罗婆诃那达多的诞生》、《那罗婆诃那达多和摩陀那曼朱迦姻缘》和《那罗婆诃那达多和舍格提耶娑姻缘》等。印度文学研究专家金克木先生认为,那罗婆诃那达多的故事仅仅是线索,作用是贯穿许多小故事。相比之下,优填王故事要更完整一些。

《故事缘起》相当于一篇“楔子”,作者详细描述了整篇故事的由来。故事描写大神湿婆身边的侍从布湿波丹多偷听到了湿婆给妻子波哩婆提讲的故事,惹恼了女神,布湿波丹多和为他求情的摩利耶凡一起被贬下凡。然而,女神在诅咒的同时,也给他们指明了解除诅咒的方法——通过同样受诅咒的迦那菩提将这些故事传播到人间,即布湿波丹多看到迦那菩提后记起前身,并将听到的故事传给迦那菩提;而迦那菩提讲给摩利耶凡,再由摩利耶凡将其传播到人间大地。惟有如此,三人才能解脱,重归天庭。

在第八章中,摩利耶凡在人间化身为名叫德富的婆罗门,他花了七年时间,用毕舍遮语记录下了布湿波丹多向迦那菩提转述的《伟大的故事》。然后,他参照弟子的建议,打算将故事传给国王娑多婆诃那。没想到,后者嫌《伟大的故事》是毕舍遮语作品而拒绝接受。德富失望之余,含泪将故事焚烧。后来,国王由于好奇前去探访究竟,德富讲述了作为迦那的前生,终于感动了国王,国王将《伟大的故事》剩下的十万颂传布于四方,而摩利耶凡(德富)也终能回归天上。

从叙事形式上看,《故事海》采用了“框架故事”的结构手段,即《故事缘起》部分相当于一个大的框架,第二章以后的故事都是在这个框架中展开。并且,以优填王和那罗婆诃那达多父子两代为主干,又穿插了大小若干个故事,形成多层叙事的形态。这一结构继承了印度古典叙事文学的传统,《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这两大史诗以及《五卷书》等故事文学都是这种写法。

在《故事缘起》中,我们发现起先由于布湿波丹多偷听到湿婆讲给妻子听的故事而触怒了女神,而女神在发出诅咒令后,又准许布湿波丹多和摩利耶凡下凡将故事传播四海,也就是不可外传、加以禁止的内容又按照神意指示以特殊方式传播,禁忌的解除竟然是禁忌本身,这实在耐人寻味。

印度故事文学异常发达,两大史诗、规模浩瀚的往世书、《五卷书》、《故事海》等都是经典之作。在《伟大的故事》、《故事海》的时代,故事讲述仍然凭借某一现身叙事者的形式。现身叙事者经历了从广博仙人(《摩诃婆罗多》)、蚁垤仙人(《罗摩衍那》)到毗湿奴舍哩曼(《五卷书》),再到《故事海》中布湿波丹多、迦那菩提和摩利耶凡的漫长轨迹。可以认为,信息的制造与传播悄然起着变化,故事缘起的叙述形式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

史诗的叙事者(这里指主干故事的叙事者)属于婆罗门仙人,他们亲眼目睹了史诗的发生,甚至直接参与其中,如《罗摩衍那》中的蚁垤仙人帮助调节罗摩和悉多的关系。在文本内部,这种叙事的权威性毋庸置疑,叙事者可以充分操控信息,选择便于讲唱的技巧,并亲自予以传播,口传性质非常突出。如蚁垤仙人在《罗摩衍那》的末尾四处流浪,讲唱故事。叙事者的作用不在于讲故事的技巧,只是提供某一视角来展现故事。《五卷书》中的毗湿奴舍哩曼也是婆罗门,按照书中的记载,他向王子所讲的五卷故事来自他智慧的头脑。在这些故事中,毗湿奴舍哩曼是不出场的。相比史诗的叙事者,信息的权威性并未受到多大影响,只是叙事者从台前走向幕后。带来的结果是,《五卷书》各卷故事更具独立性,比史诗更能体现“框架结构”的形式特色。同时,口传性质减弱了,故事朝着利于文本阅读的方向发展。

《故事海》的叙事方式又有所不同,叙事者的功能继续变化,出现信息制造者和传播者的分离。根据书中的叙述,故事来自大神湿婆,他是真正的信息制造者,但是想要故事从天上传到人间却不得不借助更多的媒介(即传播者),于是出现了布湿波丹多等人被贬下凡的情节。信息的制造与传播过程在神话遮掩下悄然起着变化,故事缘起的经典叙述形式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在故事中,表面上看仍然是神力无边——大神肆意惩罚下属。但在故事背后,分明是神力下降的事实。神与人之间多出了一个叙事层,而这个叙事层在故事中真正地起作用——信息传播者是信息制造者的代言人,信息传播者取代了信息制造者在文本中的地位,大神制造信息更像是一种名义上的权力。

这种不被注意的叙事更迭,正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历史动因。透过《故事海》多姿多彩的故事表层,我们发现,在以婆罗门为绝对权威的主流叙事中,随处可见对刹帝利王族的歌颂,对婆罗门的嬉笑怒骂,以及对城市平民智慧的礼赞。这些故事都表明日益发展的经济生活、市民社会和民众思想不断冲撞、砥砺着“婆罗门至上”的主流意识,并时刻寻找着破围之途。“天赋神权”的婆罗门虽能继续保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处于较低社会地位的人群(如作为象征的持明身份)也不失时机地参与话语权的构建与执行。叙事者从台前走向幕后,这一悄然变化正是意识形态交锋过程中社会意识变迁的投射。

文学从来都不仅仅是文字艺术,文学也可以是精心打扮或改头换面的历史叙述。《故事海》如此复杂多层的叙事者设置,正是文学表达、参与历史建构的精彩之处,需要细心体会。

(王鸿博)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对现代印度社会有什么影响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其实质是一种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对印度几千年的社会历史发展都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对现代印度社会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消极影响。

印第安神话故事读后感,怎么写?

  “我的第一套最美神话故事”包括《霍桑给孩子的奇书神话》、《霍桑的丛林别墅神话》、《银色大地的传说》、《美洲印第安神话故事》四本书,每本书都是国内首译,原版插图。倡导万物有灵,尊重自然、帮助孩子培养好奇心和想象力,塑造乐观、勇敢、善良和仁爱的天性。
  玛格丽特.康普顿(1852--1903) ,并非印第安人,她只是吸收了众多不同印第安部落地区可信的口头传说,集结成册。编纂过程中,作者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故事中奇形怪状的怪物和异族服装的穿着特点,以及原汁原味的古印第安人部落风俗。完整地将印第安万明呈现给了世界各地的小读者们,从此成为百年不衰经典儿童读物。
  这次我收到的是《美洲印第安神话故事》,史上首部北美洲印第安民间神话传说,百年畅销不衰的儿童不读神话故事集。一个多世纪以前的古印第安民间神话故事集,最具有异域和猎奇色彩的儿童神话故事。16个故事散发着浓厚的美洲印第安土著味道,原汁原味地再现了美洲古印第安先民对天地以及自然界万物的早期认知和无限幻想。这些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充满了无限想象力——美丽的精灵、凶狠的巨人、神秘的巫师、勇敢的印第安英雄以及各种神奇的巫术魔法,共同为孩子们编织了一幅绚丽而神秘的画卷,让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了一次愉快而新奇的体验。
  这是我第一次阅读关于美洲印第安的神话故事,以前就是在电视上和书上了看过印第安人,觉得他们很神秘。他们的名字、穿着、发型以及涂抹的颜料和佩戴的羽毛,都笼罩着神秘的光环。通过阅读此书,让我了解到他们政治朴实、勇敢、讲信义,他们主要以狩猎为生,具有勇敢和善良的精神。他们从一出生,就有很多名字,并多与天地、动物有关。男人,正式的名字要在他们第一次能够征服猎物之后才能赋予。本书中男主人公的名字多半是“棕熊”、“白鹰”、“疯野牛”这样的动物名称,他们要么勇敢强壮,要么智慧过人,都被赋予了某些神圣的任务和使命,体现出了印第安民族对勇敢善战的重视和推崇;女人的名字则通常会以美好的动物名字来命名,比如“雪鸟”、“绿薄荷”、“弯柳”,印第安民族女性柔顺、勤劳、深明大义。古印第安人是世界上最爱装饰自己的民族,他们喜欢在身上涂抹颜色,喜欢在头上插羽毛。
  这是一本很好看的故事书,这里的精灵、勇士、巨人和巫师都带着神秘的印第安色彩。这里的生灵都千回百转、磨难无数,他们的经历是那样曲折,他们的故事是那样起伏,让人看了总是深呼吸,忍不住读下去。
  这不仅是一本故事书,通过故事让我们了解了印第安的生活,对他们的神秘有了大概的了解。
本文标题: 印度古代社会史读后感(《故事海之故事缘起 [印度]月天》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476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再见小刺猬》读后感带评语(再见小刺猬读后感100字)糖人沼读后感200字(儿童文学《小糖人》的读后感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