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学的读后感(《管理学》读后感(500字))

发布时间: 2024-02-21 22:54:1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4

学习管理学原理的感想第一篇,绪论,主要是讲管理和管理者及迄今为止的管理理论;第二篇,没有题目,因为主要讲现今环境下管理的一些影响要素,包括组织文...

学校管理学的读后感(《管理学》读后感(500字))

学习管理学原理的感想

第一篇,绪论,主要是讲管理和管理者及迄今为止的管理理论;第二篇,没有题目,因为主要讲现今环境下管理的一些影响要素,包括组织文化,全球化环境,社会责任和管理道德;后四篇,按照管理过程论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顺序,分别讲解。每一篇后面都要插入一个创业单元,也按照职能顺序分析;每一章后面的习题部分都有一个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这样一个思考单元。书里讲了很多理论,但让读者思考的东西更多,比如道德和责任的问题,就像小标签一样,时不时出现提醒你,电子商务也是,现在的新趋势嘛,拓宽了读者的视野,而创业单元,就像一步步手把手教你创业一样,循序渐进,这让我想起另一本书的名字,《从优秀到卓越》,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学到了点东西。书的结构安排合理,写的好不枯燥,让人有兴趣读下去。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没有案例,无论是对教的还是对学的,都是不完整的。
说到这里,有一些很重要的问题,虽然扯的有些远,但我个人认为,其实是十分重大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在这里介绍书的结构?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教材没有这么好的?为什么在很多领域,比如计算机还有这个管理学,经典的教材都是外国的?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文化的影响问题。中国的管理学学术方面一直没什么成果,一来是因为天生的劣势,二来,最重要的是,一缺态度,二没方法。缺乏做学问的基本态度,据说有一个中国某大学的教授一年出了13本书,乐得不得了,觉得自己很行,可在外国呢,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个教授可能13年才出一本书,人家出的书里有多少价值是不言自明的吧。现在中国的社会整体都处在一种十分浮躁的心态下,有写手枪手,计算机的书最好看外国原版的,翻译的有的说的根本不是人话,不如不看,国内的书都是互相抄,抄点字,截个图就出书了,没有半点自己经验的总结。大学里也是如此,实在不应该,论文互相抄袭,而教材竟也是这样,某大学的管理学教材,以为还不错,是自己学校编的出版的,翻开看里面的内容,基本上就是照这本《管理学》扒下来的,当然话是讲的更本土一点,但实质内容没有什么差别,这样怎么教书育人啊!你可能水平差一点,但你能研究出什么就写多少,这样一个理论体系才能慢慢的构建起来,中国现在确实没有管理实践很好的企业,但毕竟都在慢慢探索改进,这样才能找到适合中国的管理理论。二是没方法,中国企业的实践在不断的印证这些经典理论,但缺乏足够的论据,有太多说不清的东西,关系了,人情了,这些在中国社会远比法和理更好使,没有法制观念,这是一个社会文化的影响,不是几本书几个人就能改变的,可这种文化及其严重的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在学术领域就是没有使用定性定量研究的习惯,还有教育体制的问题,总是在读别人的书,学别人的经验,没有创新。所以,结论就是——我们写不出这样的书来。很难看的一个答案,但事实就是如此,以上的话可能说的重了点,也夸张了点,但,就像我一开始说的那样,这是一个基本问题,尤其是对于管理学这样一个实践性学科,没有态度没有方法,你研究什么啊?扯远了,打住不说了。
第二,核心概念。管理当然要从管理的定义和管理者讲起。这本书对管理的定义是:一个协调工作的活动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这个定义可以分成几个层次,第一,管理是一个过程(引出管理职能理论)。第二,管理要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有人说管理过程的核心是领导而领导的核心是激励)。第三,管理既要有效率又要有效果(做正确的事和正确的做事)。第四,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什么是组织和怎样实现目标就是决策及战略管理等)。这个定义是高度概括和总结性的,包括了最重点的理论。但定义这个事嘛,很有意思,因为,尤其是管理学,全世界恐怕有不下100种不同的定义,西方也没有定论,所以,定义这种东西是不宜深究的,理解他真正要说的就可以了,因为每一个定义都有它的侧重点,罗宾斯强调的,或者说看重的,是上面说的第二点——别人,他强调组织,领导,激励的作用,强调协作,团队。这一部分是中国的企业最缺乏的,独生子女从小就没有团队意识,文化上还很喜欢窝里斗,正所谓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啊。还有一些概念,管理者,组织等等就不想抄写在这里了,没什么太大意思,因为这些概念都大同小异。
第三,特色概念。罗宾斯写的这本书,一是对前人概念的总结,其次就是他自己对这些理论的发展,提出了他很多自己的观点,这些我觉得有创建值得拿出来说说。
你研究研究!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读后感1

  人类管理实践活动几乎是与人类曙光同时出现的,探索规律的研究公作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中国和古希腊。一般认为,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美国人泰罗开始使用秒表研究如何如提高工作效率,而法国人法约尔一直在思考组织管理活动的普遍性和独立的规律,这标志着管理学的诞生。管理是人类各种活动中最普遍和最重要的一种活动。近百年来,人们把研究管理活动规律所形成管理基本原理与方法,统称为管理学。

  关于管理必要性的观点,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已经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

  1、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资金、能源、原材料往往成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2、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和现代企业建立的基础。

  4、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和任何社会组织发展的预期目标,都需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协调的过程。这一简短的定义包含了丰富的内涵。

  1、管理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4、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管理有五大基本职能,分别是: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1、决策: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借助于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从两个和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并组织实施的全部过程。决策具有目的性、可行性、选择性、满意性、过程性、动态性等六个特点。决策受到环境、过去决策、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伦理、组织文化、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2、组织:组织设计的实质是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劳动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工。它坚持因事设职和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权利对等的原则和命令统一的原则。它受到外部化境、经营战略、技术企业发展阶段、规模等因素的影响。

  3、领导:是领导者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运用权力向下属施加影响力的一种行为或行为过程。领导工作包括五个不可少的因素:领导者、被领导者、作用对象、职权和领导行为。领导具有指挥、协调、激励作用。

  4、控制:是为了保证企业计划与实业作业动态适应的管理职能。控制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确立标准、衡量绩效和纠正偏差。控制的目的是保证企业活动符合计划的要求,以有效地实现预定目标。为此,我们应该适时控制、适度控制、客观控制、弹性控制。

  5、创新:是一种思想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及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它的基本内容是目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环境创新。

  通过三个星期对《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的阅读,我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管理与我们是息息相关的。一个学校能够蓬勃发展,久立不倒离不开校长等各级领导的管理;一个院系能够积极竞争,为院争光离不开院领导及分团委的管理;一个班级能够能够团结向上,通力协作离不开辅导员和班团的管理。我们要更好的生活下去,就必须适应各种各样的管理制度。

  首先,我们要有计划性,计划是我们从事一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好的计划能够是我们的工作事半功倍,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我们要服从领导,这里的服从并不是一味地盲从,要在坚持大方向的前提下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再者,我们必须是有组织性的,良好的团体协作总是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真正将自己融入一个集体可以体会到管理带来的许多趣味;同时,我们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创新精神、实践精神。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向管理化方向发展,为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为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读后感2

  管理学,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现代社会科学的骨干和核心。它不但使许多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基础和支撑,也能从许多的现代社会学科处吸收养分并为它们的生长反哺养分,在一所综合性的大学中,大概半数以上的专业都很需要开设管理学这门课程,无论是工业工程管理、金融工程管理,还是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术业各有专攻,但终究离不开管理学这个源头。

  什么叫管理学,什么叫管理。有一个说法非常简单粗暴,但很有道理:“管理就是管得住,理得顺”,管理的目的就是如此,对被管理群体施加控制,令其服从管理者的调整和调配,这是管得住;而对被管理者所施加的一切控制、调整和调配,做出的安排和制定的.限定,即管理方法和措施,最终能够促使管理者所掌握的群体或组织、机构向良性的,积极的,条理清晰的,前景明朗的方向发展,起码是对组织和多数组织成员有利的发展方向,这是理得顺。

  而如何管得住,理得顺,正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要达到管得住的效果,实现理得顺的目标,就需要管理学提供的理论来支撑,管理学透视现象,抓出原理,并提出应对和解决的方法。

  首先是原理。我们对成功的,经典的管理案例津津乐道,某位杰出的管理者,在什么时间,面临或接受了一个什么样的状况,根据什么特殊的实情,提出了什么具有创造性的管理措施,取得了什么样的伟大成功,这是一般的,广泛采用的,我们所熟知的管理类书籍的标准样式,这种东西更准确地讲应该叫“管理学知识故事书”,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管理学知识故事书,一千套管理学理论,其中有多少能够准确把握管理学的精髓,有多少存在或多或少的偏差,这些偏差又将导致多走多少弯路,何时才能得以修正?因此,出现一部专门讲解管理学理论原理的,直接为管理者提供必需的思想工具的管理学专注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其次讲方法。原理的发现和总结对实际的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启发和促进作用,但要方便的,具有一般性的,足以推而广之地对管理工作产生实效性推动作用,还需要根据原理来提出具有实用性的方法,如果说原理是学,那么方法才是用,这种方法不是管理学故事书所详尽而刻板地记录的一条条公司新措施,政府新规定,而是一种方法论,当什么形式从什么角度入手,向什么方向推动,这种方法类似于指导思想与行为准则,有一部专业著作能够向读者全面精细且通俗易懂地讲解这种方法论,对管理学的推广和应用都有极重大的意义。

  管理学领域不断在发展与拓宽,原理与方法相互促进,掌握这门正在飞跃性进步的学科,一手抓住原理,一手抓住方法,这是实现管得住,理得顺的必备素质。

《管理学》读后感(500字)

通过对《管理学》这门课的学习,我思考了很多东西,也对一些东西进行了总结,下面是我对学习这门课后的感想和体会。管理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可以说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没有学习管理学之前,一直以为管理就是小到对自身日常生活的计划,大到国家对各个事物的领导与规划。

学习了管理学后才开始明白,管理学上所研究的管理是指发生在组织中的管理活动,是组织中的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对组织成员施加的影响的行为。管理活动贯穿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管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一项活动。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活动变得越来越重要,离开了管理,国家将无法运转,社会将无法前进,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将停滞。

因此,对于企业而言,管理的好与坏,管理的有效与否,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前景;对于社会而言,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健康发展;对于国家而言,管理的好与坏,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安定团结,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在竞争激烈的互联网时代,企业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国家要强大都要靠有效的管理,都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在21世纪,管理已经与科学技术一道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双轮”,二者不可缺一。

如果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素质:第一,管理者要有效地履行管理职能,具体是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即首先确定组织的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其次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

扩展资料:

由于人类社会越来越依赖集体的努力以及越来越多的、有组织的群体规模的扩大,管理人员的任务也就愈发重要了。因此,管理者必须具有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还要有解决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靠得住,会办事,能共事,不出事等各方面的素质。

管理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即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作为当代大学生,我认为管理学同样与我们息息相关,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管理工作适用于各种大小规模的组织。

盈利与非盈利的企事业单位、制造业以及服务性行业;因此,学好管理学对于我们现在的学生会工作乃至今后步入纷繁的社会,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都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学好管理学对于我们现在的学生会工作乃至今后步入纷繁的社会,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都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校如何运转读后感题目

近日,在读《学校如何运转》一书,目前前四章内容已经读完,作者以“战略高层”、“教育教学一线”、“中层与中层管理者”、“支持人员”四个题目作为章节题目,个人认为,这是作者这么多年做校长自己深度思考和实践探索的提炼,是作者运转学校的基本组织结构,今晚读了第五章“研发平台”,更深刻的感受到了按照功能的角度把学校的组织结构进行了合理拆分。
我们都知道结构的意义,无论是语文老师带我们分析文章,还是物理老师带我们认识世界,结构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然而,当我们进入真实社会时,却往往会把结构忘掉。比如:当一位校长进入一所新学校任职时,最关注的和首先想要改善的是什么?绝大多数是制度,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行政例会等讨论制度的合理性可行性等等,但往往是如愿后却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我想其原因就应该是没有思考是不是组织结构自身的问题。或许是思维定势,我们粗浅的认为,学校的组织结构是由上级部门确定的,作为校长怎么轻易改变?加之编制,职数……一系列的问题也常常困扰和束缚我们,决定无法无力。
想要让一所学校焕发生机,高速运转,只从皮毛入手是不行的,应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无须触动原有体制下的条例,在组织结构方面下点功夫。作者运行的学校处于优渥环境下的优质学校,我们是无法比肩的,但他设计组织结构的思路是值得借鉴的,他是根据人员的职能职责不同,来界定他们在组织中各自的定位,进而通过制度把他们联结起来,以发挥组织效力的。
我校从建校初就确定了“管理重心下移,领导工作下沉,低重心管理”的思路,目前是在不断优化组织结构,实施的是以年级部主任为核心的级部管理负责制,以此来实现学校管理模式的全面更新。各年级部是以学科组为核心,以教研会为平台,以教学过程为终极目的的动力系统,从教学角度来说,决策、执行、监控三个子系统有机结合,成为年级部内各学科组运行的不竭动力。
目前在运行的过程中,我认为最大的平衡点和挑战在于清晰年级部与处室的工作职责范围。虽然实行了行政人员年级部包抓制度,但仍感觉到会有错位,越位,空位,叉位等问题,期待在后面的阅读中能得到答案。一种组织结构有效的关键因素,第一是制度本身的合理性科学性,第二一定是全体教职员工的认可和执行。

教育管理学理论节选(读书笔记)

一、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

从管理理论的发展来看,经历了科学管理理论、科层管理理论行为主义管理、系统管理理论等理论的发展过程。科学管理的代表泰勒和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对人的控制过程,强调标准化的管理和严格的管理目的及管理制度.达到提高管理效率的目标。这种思想引起了,人们对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关注,促进了教育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定量化、程序化和高效化。但这种管理思想,强调管理的指挥作用,和管理的管理权威,忽视被管理者的能动性和内心精神世界的激励。而德国学者马克思.韦伯提出的科层管理理论则认为,管理是一种科层结构式权力关系。科层体制是指以权力为中心,理性为基础,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组织模式。强调职位等级、权力分层、资格法定、规章制度、各负其责、理性化、固定薪金。这一理论促进了学校领导阶层的管理权威,和管理的制度化,如校长负责制、结构工资制、岗位责任制等改革。然而,这些管理思想由于排斥了人的主体性,最终没有取得成功。在这种情况下,管理理论出现了新发展,产生了人际关系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这些理论批判传统管理理论忽视人的管理倾向,开始注重人的价值,如西方管理学家洛蒂认为:“教师是相当自发地发挥作用的。虽然行政人员努力通过评估,修正授课安排和制订管理计划控制教师的教育实践,但教师们几乎不受这些努力的影响。而且教师是通过个别学生的积极反馈而不是通过组织提供的补偿得到奖励的.行为科学理论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它的前身是人际关系理论该理论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强调激励因素、领导行为、组织行为等方面的协调关系,促进了学校的民主化管理,提高了教师管理主体地位,协调了学校内外的人际关系,增强了学校组织的群体意识和凝聚力。

现代管理还出现了更大的发展,如系统管理理论就是其中的重要表现。巴纳德于20世纪上半叶首创的社会系统管理学派,他将社会的各级组织看成是一个由物质的、生物的、个人的和社会的几方面要素组成的一个协作系统,组织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这几方面要素的协调。在系统管理理论影响下,管理者更倾向于将教育组织视为置身于社会之中的整体,更注重教育组织整体的协调性、结构的合理性、运行的有序性和环境的适应性。此外,当代教育管理还出现了开放式管理、混沌无序理论和松散结构系统理论,等等,管理理论越来越个人化和富于创造性。强调管理过程,非正式组织、个人自主性、不确定性和无序中求有序的的组织管理思想。管理的个人主义思想强调学校组织中的“气氛”的形成和管理意义,管理学家霍伊和米斯克尔认为学校集体就在于“努力使社会系统的组织问题和个人问题达到平衡,气氛是学校集体的最后结果。”同时强调非正式组织中的那种同情和关爱所产生的积极效应②。开放理论把学校教育组织看作一个开放性的集体,希望“那些来自环境的资源能通过开放而能自我维持”,把环境的不确定性作为管理的要素看待,“开放系统模式承认环境是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管理学家卡尔森批评传统管理忽视学校组织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对教育管理的影响,因此,他认为教育管理必须向环境开放。混沌无序理论,强调教育管理的流动性和模糊性,反对管理决策的预设化和规范化,强调在行动中不断变化,以及适应和随机应变的重要性②。
二、教育管理的类型与模式
英国管理学家托尼布什在《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一书中探讨了教育管理模式问题。在他看来,研究教育管理模式对于批判经验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他尖锐批评那种单纯靠经验进行管理的逻辑,理由是“依据经验来解释现象并根据经验来作出决策,这样的决策依据具有很大的狭隘性,因为它无视他人的经验。”③。为了超越于个人经验,布什认为必须借助于管理模式的实践指导,“学校和学院生活的复杂性使得管理实践者无法仅仅根据事情本身作出决策,而需要一个参照框架来洞悉重要的管理事务。”他借用另外两位管理学研究者鲍尔曼和迪尔的话说‘‘我们必须建立模式和框架,从而使我们复杂的日常管理活动具有意义。”⑤教育管理模式是对管理理论的分类,也是进行管理思维的框架性基础。然而给管理模式作确定的解释又是件困难的事情,布什在自己著作的首篇“什么是教育管理”中就抱怨很难理清教育管理的分类问题。他写道:“教育管理是涉及学校日常运转的实践活动,问前,同时教育管理也是一门学科。 这一学科至尚无人们能普遍接受的定义。”而另一位学者瑞斯. 杰肯斯则说“我们是在寻求一个介于不同学科之间具有很大灵活性的管理学研究领域。”②可见,要想获得确定的教育管理的类型和模式是困难的,在理论上,只能寻求某种视角的划分,而不能作最终的结论。

布什在书里向我们提供了六种教育管理的基本模式,对于我们认识教育管理的基本框架是极为重要的,也是我们学习和掌握教育管理理论可资借鉴的资源。他的六种模式是正规模式学院模式、政治模式、主观模式、模糊模式和文化模式。他首先向我们介绍的是正规模式,这一管理模式强调管理的目标性,突出用目标的管理作用实现教育管理的效率。布什把传统管理的结构理论、系统管理、官僚化风格、理性思想和等级化模式,等等,都划归正规模式的类型,突出教育管理中强化管理目标制定、管理权威的执行管理计划的预定等规范管理的作用和意义。正规模式也不是人们想像的封闭压抑的管理风格,许多学者一方面强调管理规范在提高管理效率方面的意义,另一方面 也倡导管理权威开放性和目标的自由性,如管理学专家哈林认为:“纯粹的正规模式对组织管理来说是不够的,但是它的存在还是很有必要的。”①其次是学院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注重权力的分享性,专业权威在学院模式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参与和首创精神是学院模式的理想,然而“学院模式更多的是个理想化的模式而不是种牢固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模式。”②但是学院模式对于我们改善当今学校管理的专权传统和封闭式特征是有现实意义的。比如,对于美国的基础教育,教育当局对学校没有人事权和直接决策权,学校基本上是自律的管理主体,甚至可以拒绝教育当局的行政指令,教育当局只是一个协调组织,这对于发挥学校自己的能动意识肯定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与显示集权管理的政治模式相比,无疑是极为不同的,其中的利弊也各有自己的特点。没有必要-一一介绍不同的管理模式,但在理解教育管理模式时,一定要懂得不同管理模式可能适应于不同的管理场域,如正规模式适应于那种初始阶段组织成员比较缺乏自律性,或者那些不强调创造性,只关心工作效率的教育机构;而学院模式和突出个人意志的主观模式可能适应于自律性较高的教育机构;政治模式所关心的社会政策和国家意志,可能在宏观教育管理和学校的大政方针方面发挥作用,尤其是对于集权制的国家来说,政治模式可能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选择;模糊模式尊重和相信管理中不确定性因素所要求的不可预测的管理思想,它反对确定的管理目标和管理中的等级层次和控制关系,它对松散和混沌的偏好,对于随机和变动的组织关系的理解,关注短期计划的管理特点,可能会帮助适应对付复杂情境下的管理问题,增强学校应对可能随时出现的教有问题的曲力。
本文标题: 学校管理学的读后感(《管理学》读后感(5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349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古琴价高寓言读后感(古琴高价寓言的启示是什么)安徒生童话红鞋读后感200字(《红鞋》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