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帝国读后感400字(【读书笔记】棉花帝国|棉花主导的资本主义历史)

发布时间: 2024-02-18 23:45:4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8

帝国的终结读后感500字,帝国的终结读后感500字,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

棉花帝国读后感400字(【读书笔记】棉花帝国|棉花主导的资本主义历史)

帝国的终结读后感500字

帝国的终结读后感500字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帝国的终结读后感5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帝国的终结读后感500字1

  《帝国的终结》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作者意在揭露和批判中国古代帝制的乖舛和荒谬。透过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作者对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帝国体制,给予抽丝剥茧式的剖析。《帝国的终结》承续了作者易中天生动、风趣、见解独到的一贯风格,讨论的是帝国体制命运这样的问题。

  秦最终夺取了天下,只能归结为秦国有当时最管用的制度,或者说,他们把这个新制度建设得最彻底。这就是初具规模的中央集权制。 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的午餐。伦理治国或者说独尊儒术的原则维护了帝国制度,却让我们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 皇帝对官员常有一种复杂的心理。一方面,他离不开官员;另一方面,他又近乎本能地认为帝国的事情会坏在这帮家伙手里。 奇怪,帝国的产权怎么会成为问题呢?“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不是很清楚吗?公元1911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大清,在内外交困中灭亡了。随同它一起被埋葬的,还有整个帝国制度。

  我认为这本书就是对于中国历史的一种解读方式,或者说是对于帝国从形成、发展到终结的历史的一种独特理解。我们如果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便不难发现,“封建”的本意,是对于“天下为公”的“公天下”的理解。

  以“历史为鉴”,我们可以更透彻清楚的理解现在的治国方略。通过读这本书,我对国家和政党体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当今的`政治政策有了更加明了的认识。

  《帝国的终结》是一本值得我们共产党员阅读和研究的好书。

  帝国的终结读后感500字2

  《帝国的终结》这本书给我的总体感觉有点像一篇论文,全书以论析为主,叙事为辅,深入剖析了帝国制度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之原因。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轴心,以作者对人心和人性的理解为根据,层层扒光了帝国制度的外衣,向读者揭示了其产生和灭亡的必然性。并且在全书的最后,指出了续帝国制度之后,民主、共和制度这条出路,在辨析的同时,书中也提供给读者很多很有借鉴意义的思考,是本值得一读的书。不过此书对读者的历史知识要求略微有点高,不但需要对中国整个历史发展的经过要有所认识,而且还要略懂帝国时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变迁线路。对此缺乏了解的人,读起来有些地方会比较难以理解。不过还好,易中天老师还写了《帝国的惆怅》这本书,它们俩应该是姊妹篇,如果你看了“惆怅”,再看来“终结”,会觉得这是一种延续,就能够比较顺畅地看完。而且我个人觉得“惆怅”比“终结”要好看些。

  那么《帝国的终结》这本书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我想它主要是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是帝国制度?帝国制度为什么会诞生?

  2帝国制度的发展路线是什么?它有哪些问题?靠什么来解决这些问题?

  3帝国制度存在什么样的矛盾?它又为什么会灭亡?

  4如果帝国制度注定要灭亡,那么什么制度才是更好的制度?用什么来替换它?

  对这些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好好研究下此书。

;

商文明读后感1000字

  《商文明》是一本由[美]张光直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2,页数:4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商文明》精选点评:

  ●19119.哎,太好看了。

  ●《商文明》从安阳遗址、二里岗遗址以及其他遗址的甲骨文探讨商朝历史的演变过程。作者认为商朝王位的继承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兄终弟及,而是由王族不同派系代表交叉上台,即轮流上位的商王不是兄弟关系。作者这样的观点很大胆,但是仅仅凭借甲骨文上关于商王的名字就做出这样的判断,显然证据还是不够的。此外作者还探讨了夏商周之间的关系,认为夏商周是同时并存,至少夏商或者商周是同时并存的,夏强势崛起时,商是作为夏的方国存在,同样商崛起时周是作为商的方国存在,他们在文化史相互交流,所以夏商周三代文化具有同源性。

  ●不同于《中国青铜时代》大开大阖的论述,《商文明》更像是基于已有的材料对商文化的全面梳理和分析,算是一本殷商史的普及类读物。当然张光直也展现了深邃的思考,比如对马克思主义宏观论述的思索和史料派的借鉴。从出土器物的类型学分析及其时空分布来检索商文化的整体面貌,也是三代史重建的必由之路。然而有一点小失望的是,对商王庙号新考遗留的问题仍然没有解答,比如第三系即位的相关情况与昭穆两系的关系,是否存在元老院或宗伯来保证王位的轮替,等等。如何论证二里头是夏文化而非早商文化,二者区别为何。帝辛之征淮夷与商帝国的东方因素之间的关系等等。

  ●不知道还有多少内容没过时啊

  ●用英文来写中国史……先生如果自己翻译那另说。

  ●有些内容像侦探小说一样刺激

  ●主要是从考古学的角度来分析商文明,对商朝王位继承提出二元集团的观点颇有新意。

  ●视野开阔,叙事严谨。虽然因为专业性缘故,未能体会本书精髓,但仍觉不错。

  ●“乙丁组继承制”、“三代平行说”很有意思

  ●翔实合理。

   《商文明》读后感(一):《商文明》

  《商文明》

  中国人历来信奉三皇五帝是自己的祖先,夏商周是中国人的起源。只是在没有考古依据之时,我们只能将史记里的描述认为是神话传说。

  而随着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安阳遗址,二里头遗址出图的甲骨,青铜器慢慢给我们将商朝勾勒了出来。但是对于我们这些非科班出身的历史爱好者来说,如何阅读这些信息?《商文明》大致给我们将商朝文明描绘了出来。

  作者有着极好的文学功底以及业务能力。许多难以理解的制度背后所隐藏的逻辑,青铜器上的铭文有什么寓意,图案如何划分,乙丁制和昭穆制有个异同,以及最后如何演变成中国之后的政治制度的。这些问题在作者笔下缓缓流露出它真实的样貌。

  夏朝的文明证据不够完备,还留待考古发掘,而同时期同时发展的商国到后来的商朝依然会是我们研究夏朝研究中国历史最好的源头。那《商文明》又怎能不去一探究竟呢?

   《商文明》读后感(二):一部不忍释卷的博士论文

  看完此书,我总能想起《棉花帝国》,因为它像一部超长的博士论文,但比棉花帝国更有可读性,可以做到自觉的从头读到尾,而不像棉花那样需要动用自己的意志力,一方面源于自己对这个题材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张先生的叙事逻辑层次安排,还有就是张先生同为中国人的一些思维习惯吧和。我在想,一部学术性极强的书,能引我(对,这个我字居然源于甲骨文中商王族对自己的称呼,即执戈之人)入胜,原因是什么?仔细想想,可能有这几个因素,首先是作者的研究思路,他有令人信服的方法论,开头先阐述了研究商文明的五个途径,然后先以安阳殷墟这个商王朝最辉煌文物遗藏最丰富的中心开始,再引出安阳外的商文明发现,在这个框架下,辅以详实的考古资料,文物资料,文献资料,勾勒出了商文明的范围,经济状况,资源交换状况,阶级分化状况,王位继承方式,统治阶层关系,军事,祭祀等方方面面,这种先阐明研究方式,再辅以详实论据,层层推进,从中心到边缘,再总结,再升华的论证说明方式,令人受益匪浅,同时这种论证方式也足以反映出作者的严谨和客观,所以,虽然成书已有三四十年,期间不断有新的考古发现,但其结论仍然经受住了考验,让读者,普通人感受到了一个真正学者的做事方法和做事态度,不管你在哪行哪业,如果能从中学的一二,相信都会领你受益终生。说到具体内容,作者提出的夏商周平行发展的观点对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是具有冲击力的,对文明孤岛论的反对也很有说服力,更不用说通过对商的丁乙继承制的开创性研究并联系周的昭穆继承制,再通过夏的天干谥号,得出夏商周的平行存在,又先后继承的上古社会推想,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塞维斯国家起源观点的辩证观点,都令人耳目一新。全书最后的那句“一个文明的衰落,恰恰可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更是从人文,人类的高度看待人类文明和我们自己,令人久久不能平静。

  身为中国人,如果你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文明来自何方,文明应该去向哪里这些问题有好奇心,那此书你不应该错过。

   《商文明》读后感(三):博士论文能写的如此好看

  又一本博士论文一样的书,上一本是《棉花帝国》,不一样的是,这本读起来不忍释卷,而《棉花帝国》需要一些意志力。《商文明》不但可读性强,而且作者做事的态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论都给人以莫大的启发,拿《商文明》来说,首先给出了研究商文明的五种途径,即历史文献,青铜器,甲骨,考古学等,然后以殷墟这个最重要的商文明遗址为重点,阐述了商文明的经济,贸易,继承制度,统治方式,城邑分布等基本架构,再以郑州商城二里岗遗址为线索,阐述了商文明的地域分布,发展历程等,在以上基础上,再探讨了商人的来源,人种,语言等问题,在这种研究框架下,填充以详实的证据和论证,使得其结论经得起考验,虽然本书成书于三四十年前,这期间又有更多考古发现问世,但张先生的结论并无重大颠覆,这就说明了其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态度的严谨和正确性。而且本书并不是一部博采众长的汇总性研究,他在里面有两点很重要的原创性观点,一个是商王继承的乙丁制,这是我看到的目前解释商王名字都带天干的最好解释,而且指出周的昭穆制是其延续,并且猜测夏的继承制度也类似。另一个是夏商周三代是平行发展,而不是先后兴替的串行出现,熟悉中国古代史的人往往根据经验认为王朝都是先后取代向前发展,本书对三代兴替给出了一个全新的解释,即夏商周这三个文明是同时存在,互相存在交流的,夏在山西南部,河南西部,商的根据地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一带,而周的根据地在关中平原,三代平行发展,只是不同时期作为天下盟主而已。全书的最后,作者更是通过对商文明的研究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范式问题,是塞维斯的氏族,酋邦,邦国,国家还是马氏的以生产关系为主线的必然进化方向?这让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模式有了不同的思考,到底只有一种模式,还是多种模式共存,亦或是多重模式混杂,互相影响,通过对此问题的思考,也可以推及其他类似问题,即导致一个系统的发展形成的范式是否唯一?我相信,通过本书如果能领你思考问题有这些改变,那就已经值回票价,更不用说里面还有那么多干货,尤其作为中国人,如果你对我们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是现在的模样,我们将去向何方有好奇心,那这本书是你不容错过的。

   《商文明》读后感(四):#32@2021#商文明

  张光直先生,原籍台湾,生于北京,台湾中央研究院前副院长、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当代著名的美籍华裔学者,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就读于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期间,光直先生曾受教于李济、董作宾、凌纯声、芮逸夫、石璋如、高去寻等考古学泰斗。

  《商文明》是光直先生以1928-1976年商代考古发现为基础,结合历史文献,对商代历史做描绘与还原。

  “商”源于“大邑商”,是商族用来称呼他们祖先的都城的地名,其具**置尚无定论。可以确定的是,商人起源于东,其基础是山东和河南的龙山文化,但龙山文化并没有直接发展为商文化,而早商是这个文化序列的重要缺环。

  作为商年代序列的重要阶段,本书以安阳小屯殷墟与郑州二里冈商城两处考古遗存作为重点,作详尽展开。中国信史记录始于公元前841年,所以关于商的绝对年代,只能通过碳十四与卜辞中月食记录来推断,目前普遍认可的绝对年代:商汤建国不晚于公元前1700年,迁都安阳不晚于公元1300年,周人翦商约公元前1100年。

  商的大致疆域范围:北至豫北冀南、东至山东西部、东南到安徽最北端和江苏西北部地区。而由于与周边方国关系的动态变化,所谓国界疆域也是不断变化的。甲骨卜辞有记载方国近80,其中与商交往接触较多者有8个,周方、羌方、人方均在列。

  殷墟墓葬考古表明,安阳王朝时期商社会分化严重,一边是随葬品数量及质量惊人的作为社会中心人物的妇好,另一边是社会底层的大量人殉。王族占有大量资源,劳动者是“众人”、羌等。安阳人骨属蒙古人种,但没有可用于分析的商王族人骨以判断商人种族。

  关于追溯商文化的一些线索:夏家店下层文化是商代周边最早使用金属的文化之一;考古学上最早的卜骨(鹿和可能是羊的肩胛骨)即发现于辽河上游,年代为公元前3350年;商王的干支庙号及西周的昭穆制或可追溯至夏;汉字或可起源于陶文。

新兴棉花帝国对美国的影响

为美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经济体打下了重要基础。美国南方从沿海狭长地带的破旧烟草种植园,成长为横贯大陆的一个棉花帝国,为美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经济体打下了重要基础。在美国的期货交易所,棉花仍是交易员最关心的商品之一,可见棉花的地位不一般,也注定关于棉花贸易的争夺战惊心动魄。

棉花帝国对中国近代历史有何影响?

19世_末,英国裁缝查尔斯·沃斯在他位于伦敦的沙龙上,首次让后来成为他妻子的法国女郎玛丽·弗内展示他设计的服装,服装模特就此诞生。 这个看似偶然的发明,实际有着某些必然,其意义不仅在于大大提升了人类衣着文明段位,同时还折射出人们衣着文化从传统意义上的满足刚需,转入更具观赏意义的审美情趣。而为这个转变提供强大动力的,正是全球棉花和棉织品的放量增长。或者可以这样说,模特是棉花帝国崛起的产物。 这是一部通过棉花视角,管窥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史书。2021年,本书荣获美国班克罗夫特奖。作者哈佛历史学教授斯文·贝克特在这部跨越400年、涉及七大洲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著作中,勾勒了商人、商业资本家、经纪人、代理人、国家官僚、工业资本家、佃农、自耕农、奴隶等诸多角色。这些人的命运与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同时又在参与中塑造了现在这个存在着巨大不平等的世界。 贝克特通过剖析棉花帝国崛起的战争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全球资本主义三个阶段,让读者清晰地看到资本主义史如何与民族国家史、殖民史、贩奴贸易史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打开“现代世界”之门。 18世纪末的“大分流”,不仅是全球贫富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全球话语力量重塑的重要节点。尽管全球形成了越来越多的棉花生产与纺织中心,但“大分流”后,欧洲棉花中心的地位显而易见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贝克特指出,棉花帝国一开始便驶入全球化的轨道。资本具有流水习性,总是向低成本的贫穷国家流动,以投资当地的棉花种植。在资本力量的主导下,棉花在全球的大规模种植,必定重塑棉花以及其他农作物种植版图,也必将大量劳动力迁入工厂,其中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民后来成为“无产者”。与此同时,棉花种植面积的飚增,又会打破原有农作物种植结构,陡增粮食安全隐患。历史上,埃及、印度等殖民国家,都曾发生过严重的饥荒,死亡人数在棉产区更为集中。还有,棉纺工厂的兴起需要巨大劳动力,一开始吸引的是男性,后来是女性,再后来包括儿童,像中国这样妇女不外出工作的传统也被打破。 事实上,棉花帝国的资本家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们会紧紧依靠国家力量。国家主义最直接的好处是,可以借助比别国强得多的军事力量,快速达成目标,前提是对方屈服或者流血后被征服;国家可以有效保障棉花稳定的种植面积;国家“发起的基础设施项目加速了货物流动”;“国家政府同时使用政治权力和军事力量,保护自己(资本家)进入国外市场”;国家可以通过建立多样化的劳动制度,为社会分工的细化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棉花帝国》笔记/21.05.02

棉花不再由家庭种植并被纺成纱线织成布料,而是由数以百万计的奴隶在美洲种植园里种植,供应数千英里之外的需求极大的工厂,而这些工厂又距离布料的最终消费者数千英里;在世界各大洋装载着美国南方棉花或英国棉纺织品的蒸汽船,取代了穿越撒哈拉沙漠驮运西非棉纺织品的骆驼商队。
为什么是欧洲这个和棉花没有什么关系的地区缔造并支配了棉花帝国?
多样性中的统一性。棉花,这一19世纪最主要的全球商品,把那些似乎截然相反的事物——奴隶制与自由劳动力、国家与市场、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工业化与去工业化——联系在一起,然后以一种近乎炼金术的魔法将其转换为财富。棉花帝国依赖种植园和工厂、奴隶和受薪劳工、殖民者和被殖民者、铁路和蒸汽船——简言之,依赖一个由土地、劳动力、运输、制造业以及贸易组成的全球网络。
第1章 一种全球性商品的兴起
四个在基因上不同的棉花品种:中美洲的陆地棉、南美洲的海岛棉、非洲的草棉和亚洲的树棉。
棉花并不是中国的本地作物。事实上,汉字中的“棉”一词是从梵语和其他印度语言中借来的。
得益于:

劳动力的地理分工已经出现了:北方农民运输原棉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的农民用这些北方运来的以及他们自己种植的原棉生产棉纺织品,其中一些纺织品还会被卖回北方。这类跨区域的贸易非常繁荣,棉布生意甚至达到帝国商业额的四分之一。
当中国人口在18世纪增加一倍达到4亿人口时,中国的棉花产业也仅次于印度排世界第二。1750年,中国的棉花产量约15亿磅,大致相当于美国内战前10年美国棉花产量的总和。
直到19世纪,在整个阿拉伯世界和欧洲,印度一直都是主要的棉纺织品供应地,古吉拉特商人和其他商人运输了大批量的布料。1647年,一位奥斯曼官员抱怨道:“有太多的财富用来购买印度商品……世界的财富聚集在印度。”
实际上,17世纪初,印度棉纺织品就已经成为了历史学家贝弗利·勒米尔(Beverly Lemire)所说的“第一种全球性消费品”。
正如印度圣雄甘地所说,当印度给欧洲供应棉花时,欧洲人自己“还沉浸在野蛮、无知和粗野之中”。
精明的观察家肯定注意到,欧洲第一批棉纺织品生产者,无论意大利北部人还是德意志南部人,失败的部分原因是他们没有征服供应他们棉花原材料的人。这是一个不会被忘记的教训。随着16世纪接近尾声,一个全新的棉花产业崛起,其重点将是大西洋,而不是地中海。欧洲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只有国家权力的介入才能保证在这些新贸易区中获得成功。—— 然后就开始堂而皇之的略夺。
第2章 缔造战争资本主义
对棉花产业的重铸最初并不是来自技术进步,也不是来自生产组织方式的优势,而是源于一个更为简单的原因:跨越大洋投入资本和力量的能力和意愿。
通向工业革命的第一步:武力贸易的力量使欧洲能够建立起一个复杂的、以欧洲为中心的海洋贸易网络;财政——军事国家的缔造使得力量得以投射到世界上遥远的角落;金融工具的创新——从海运保险到海运提单——使得远距离输送资本和货物成为可能;法律制度的发展给予遥远地区的投资以某种安全保障;与远方的资本家和统治者联盟,可以接触到当地的纺织工人和棉花种植者;攫夺土地和贩卖非洲奴隶创造了繁荣的种植园。
“大分流”首先是国家权力、国家和资本所有者之间的特殊关系的分流。在这一过程中,诸多独立的棉花世界转变成了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棉花帝国。
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美洲登陆,这是重塑全球联系的第一个重大事件。这一旅程引发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土地掠夺。最终,殖民者在美洲地区获得了大量土地,使得棉花的大规模单一种植成为可能。

棉花历史上的第二个重大事件发生在5年后的1497年。瓦斯科·达·伽马成功地驶入卡利卡特港,开拓了从欧洲绕好望角到达印度的海上航线。现在,欧洲人第一次直接接触到了印度织工——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生产者——的产品。

随着印度棉纺织品在18世纪更为流行,替代这些进口产品的愿望成了推动英国的棉花生产强有力的激励因素,最终引起了棉织产业革命性的变化。
欧洲人的棉纺织品贸易把亚洲、非洲和欧洲紧密地联系在一个复杂的商业网络中。

当欧洲人涉足生产领域后,他们将其经济命运与奴隶制捆绑在一起。帝国扩展、掠夺土著和奴隶制这三个步骤,在建造全新的全球经济秩序,以及资本主义的最终出现中,处于核心位置。

这一新体系的核心就是奴隶制。欧洲人将数百万非洲人贩卖到美洲,这使得他们迫切地需要获得更多的棉纺织品,从而加强了欧洲与印度的联系。这一贸易还使得欧洲商人在非洲更积极地扩张。这一贸易也使得在美洲获得的大片领土具有经济价值成为可能,从而使欧洲克服了自己的资源局限。尽管这一多面的系统表现出多样性,并随时间推移而变化,但是它与此前的世界如此不同,也与19世纪出现的世界不同,因此,这一体系应当有它自己的名字:“战争资本主义”。

战争资本主义依靠富裕且强大的欧洲人,将世界分为“内”和“外”两个区域。“内”包括母国的法律、体制和习俗,有着国家维持的秩序;与之相反,“外”则受到帝国支配,丧失大量土地,其原住民遭到屠戮,资源遭到掠夺,人民遭到奴役,而且大量土地被私人资本家占据。
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棉花处于中心地位,而棉花生产和分配的形形色色的诸多世界,在这一过程中逐步丧失了自己原来的地位,沦为这个新的全球范围内组织起来的等级森严的帝国的一部分。
英国人对印度次大陆的入侵意味着织工逐步丧失了定价权。

战争资本主义使得欧洲人在主导了全球棉花网络的同时,建造了新型的更强大的国家,而这些国家持续的战争需要越来越多的资源,从而拥抱了国内的产业。45帝国扩张以及欧洲人日益在全球棉花贸易中占主导地位,进一步促使亚洲知识向欧洲转移。欧洲制造商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要求取得这些技术,以在价格和质量上与印度制造商竞争。事实上,欧洲开始制造棉产品,是建立在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工业间谍活动上的。
第3章 战争资本主义的收益
世界棉花种植者、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不断变化的空间安排。第一阶段:公元前2000年—公元1600年,多极,分离。第二阶段:1600年以后,网络越来越集中在欧洲,但生产仍然分散。第三阶段:工业革命后,生产网络集中在欧洲,一个多中心的棉花产业变成单极世界。

工业革命故事的核心:它依赖全球范围内的战争资本主义体系。

我们将会看到,棉纺织业的发展使得其他工业领域的发展也成为可能,包括铁路网、钢铁业以及后来在19世纪被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系列新产业。但是,棉花产业是先锋。正如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所说,棉纺织品领域的工业革命影响了“整个国家经济”。31直到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在数字上来看,依然还是棉花的故事。
第4章 攫取劳动力和土地
满足了出产充足的棉花需要的所有条件:新诞生的美利坚合众国。在那里基于奴隶制的棉花种植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5章 奴隶制盛行
棉花生产的扩大使奴隶制重新活跃起来。棉花生产需要不断地寻求劳动力,持久地争夺控制权。奴隶贩子、奴隶栅栏、奴隶拍卖,以及用来控制数以百万计的奴隶的身体和心理上的暴力行为,对于美国的棉花生产扩大和英国的工业革命至关重要。

1815年到1860年间,美国出口的商品一半以上都是棉花。棉花如此主导美国经济,以至于棉花生产统计“成为评估美国经济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单位”。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上升是建立在棉花的基础上,也是建立在奴隶制的脊背上的。

南方的种植者深信自己在全球经济中的核心角色,他们兴高采烈地宣布,他们掌握着“控制现代文明命运的杠杆”。正如《美国棉花种植者》在1853年所说的:“迄今为止,美国的奴隶劳工给世界带来了,而且仍在带来难以估量的福祉。如果这种福祉想要持续下去,奴隶劳动也必须继续下去,因为说什么用自由劳动力为世界供应棉花根本就是无稽之谈。棉花从来不曾由自愿劳动力耕作成功过。”
第6章 工业资本主义起飞
1780年后棉花的历史有一个确定的方向也就不足为奇了:生产率更高的机器取代了人类劳动,从而完全颠覆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造业。

工业资本主义的核心特征是技术不断创新,这个概念已经蔓延到英国的边界之外,这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壮大的标志。

工业资本主义最终会变得强大起来,在19世纪60年代的大危机中减少对战争资本主义的依赖。

资本家和政治家拥抱工业资本主义所带来的最伟大的制度创新之一就是发明了新形式的劳动力动员体制。资本主义在美洲所需要的广大劳动力是通过奴役非洲人来满足的,制造业巨大的劳动力需求是通过建立一个强大的新的受薪劳动体系来实现的。虽然受薪劳工并不是不存在法外胁迫,但这是动员大量劳动力的新方法。它把劳动者和劳动力放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法律、社会和制度基础上,而这样做的能力是使世界上一些地方不同于另一些地方的下一个因素。
第7章 动员劳动力
世界机械化棉花产业的扩张,不仅要依赖配置新技术和取得资本和市场,还要依赖资本家把成千上万的人变成无产者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突破阻力强加一种全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的能力。

从工厂到种植园,自由的扩张都依赖工人的组织和集体行动。在现代经济学教科书中被理想化了的劳动力市场往往是罢工、工会和骚乱的结果。
第8章 棉花全球化
棉花市场不再是一群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自发地相互作用的场所,而是日益成了一套在市场之外形成的制度运转的场所。

一系列集体表达的公约的结果,一个现代棉花市场正在形成,以利物浦商人的私人协会为核心。资本正在改变着我们看待棉花的方式——它很快就会改变植物本身。资本密集型工厂生产的无休止的压力更移向了棉花种植本身那一端,把资本的逻辑强加于自然的逻辑之上。

棉花标准与另一项发明一起出现,而且事实上带来了这项发明:销售尚未到埠的棉花。

种贸易的日益抽象化在美国内战期间开始繁荣起来,真正的期货交易开始出现。可量化的、稳定和持续的机械化生产的需求鼓励其基本原料的投入越来越抽象,保护厂家免于受到价格波动的影响,以使他们在全球市场制定成品价格。
本文标题: 棉花帝国读后感400字(【读书笔记】棉花帝国|棉花主导的资本主义历史)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293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昆虫记九百字读后感(昆虫记读后感)魏其武安候列传读后感(急求史记中人物传记的读后感或感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