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术概论读后感(梁启超的事迹)

发布时间: 2024-02-17 23:58:2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1

古代文论课程总结怎么写课程简介:古代文论与我国古代的学术思潮密切相关,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思想、学术观点都深刻地影响了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清代学术概论读后感(梁启超的事迹)

古代文论课程总结怎么写

课程简介:古代文论与我国古代的学术思潮密切相关,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思想、学术观点都深刻地影响了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及文学创作。因此,对于古代文论的研究必须将其与一定历史时期的学术思潮联系起来,在文史哲相统一的大背景下,才能较为深入、全面地研究和探讨古代文论。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思潮有一定的了解,并进而学习和研究与学术思潮相关的古代文论。
教材及参考资源:
(一)教材:
1、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2、 李建中《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二)参考书:
1、 陈桐生《〈孔子诗论〉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
2、 刘绍瑾《庄子与中国美学》,岳麓书社2007年版。
3、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版。
4、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 钟肇鹏《谶纬论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 余敦厚《魏晋玄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 汤用彤《两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 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 霍然《中国美学主潮—宋代美学思潮》,长春出版社1997年版。
10、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11、周群《儒释道与晚明文学思潮》,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1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佛雏《王国维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教学大纲:
1、儒家“礼乐”与先秦文论 3学时
2、道家“自然之道”与文学创作理论 3学时
3、古代文论与佛教之道 3学时
4、谶纬与文学创作、文学理论 2学时
5、纬学中的诗论与乐论 2学时
6、玄学与魏晋南北朝文论 3学时
7、程朱理学与宋代文论 2学时
8、阳明心学与晚明文学思潮 3学时
9、西学东渐与文论转型 3学时
教学方式:本课程的课堂组织形式有三步骤:
1、 由教师概述每个专题的基本内容和概况,介绍相关的参考文献、书目与论文,并组织安排学生或小组的研讨内容;
2、 根据专题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由学生发言,或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3、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提出观点和看法。
考核方法:平时课堂讨论发言为50%,期末书面报告为50%。

梁启超在我心中读后感怎么写

读《梁启超传》有感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
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少年中国说》

之所以想了解一些有关梁启超的生平事迹,可以说完全是因为《少年中国
说》里的这段话。身为梁启超口中的少年的我们,在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洪流
中,又该如何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做到真正的中国少年呢?或许通过对《梁启
超传》的阅读,了解他的身处的特殊环境,感受他屹立时代前沿的想法,能让
我收获不少吧。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他的名字与中
国近代史上一系列重要的事件,如公车上书、立宪行动、辛亥革命、护国战争
等等紧密相联。他一生多变,受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古今中外各种思潮的影响,
其政治思想和学术观点都极其复杂,且时常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在中国近代
史上,他是争议颇多的人物之一。他的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
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通过他既可以从一些侧面了解中国近
代社会的发展脉络,又可以从一些层面了解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变化的轨迹。

《梁启超传》
是李喜所和元青所著,
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性传记。
一方面对其思想文化建树分析评价;另一方面对他的家庭生活、个人性格、业
余爱好、人际关系,以及后人情况等进行介绍。

读书之前,就曾听说读梁启超,如果能读出忧患,便是读懂了他所处的时
代,甚至也会读懂他身后即今天的中国和世界。确实如此,梁启超一生,可谓
波澜壮阔而事业多艰,这也是跟近代国家之忧患坎坷相合。他的思想,也是在
不断地求新求变,其思想正如他自己所言的:
“以今日之我
,
与昨日之我战;以
明日之我,
与今日之我战。

但其思想的一个核心,
还是爱国,
强国之梦,
忧国,
忧民之心。

梁启超所生于的时代,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世,内忧外患,乱象毕现,
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堕入地狱的底层”
。然而最可悲的还不在此,而在于当
时道德的堕落、
思想的颠倒和民智的固陋,
堕入地狱的底层而不自知,
“哀莫大
于心死”

梁氏师从康有为,
率先睁开了眼睛,
为挽狂澜于既倒,
发动戊戌变法,
创学会,办报纸,达到了其政治生涯的顶峰。然而,诚如梁氏后来所言,
“戊戌
维新之可贵,
在精神耳”

戊戌变法是次很不彻底的改革,
依靠的是绝无寸柄的
光绪帝,方行百日,即为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所扼杀。如何不叫人
感到无奈与惋惜呢?或许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吧。
读《梁启超传》给我新的认识是:一是不能用“维新志士”这样一个简单
的标签来概括梁启超复杂的一生,二是不能把康梁混为一谈,梁启超是常求新
求变的,其后来之发展,远远走在了康有为的前面。如果说孙中山先生是民主
革命的先行者,则梁启超便是民主思想的先行者。他为民主共和冒死冲锋,其
功绝不在武人之下。他自己承认“陈胜、吴广”之功,但天下后世的公评,他
的勤劳、他的气魄、精神、声威,实在比陈胜、吴广高出万倍。

梁启超处国家危亡之时势,奋而欲变法救国。其维新运动之时,思想为学
日本明治维新,实行君主立宪国体。相对于维新运动之前李鸿章、张之洞等洋
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一大进步。中学为体者,封建专制
之政体也,不变则仅用末节之技术又有何用!变法者,变封建政体为资产阶级
立宪政体也,制宪法,立议会,除科举,开新学,变官制,建立近代国家也。
梁启超在其《论变法不知本源之害》中对此有详尽论述。他在北京办《中外记
闻》
,在上海办《时务报》
,发表《变法通议》凡六十篇,震动天下,实是近代
中国开启民智之先声。但百日维新还是迅速被扼杀了,戊戌六君子死难,康梁
避难日本。究其失败,非为变法不对,奈何这些秀才们太天真,变法者,国之
大事也,变法派无政权,无兵权,未能唤醒组织民众,只靠一个自身难保之光
绪帝,靠几个知识分子呼号奔走,最终是什么也无法成功的。但维新运动毕竟
是清王朝黑暗世界里的一丝亮光,
即使运动失败,
但其思想之传播,
已是成功。

梁启超的思想是不断进步的,当他看到清廷预备立宪骗局的破产,看到辛
亥革命的胜利,他终于与保皇的康有为分道扬镳而拥护共和。当袁世凯复辟帝
制时,他冒死愤然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揭露袁氏复辟阴谋,又与
学生蔡锷谋划云南起义,发动护国战争,亲制起义文电。蔡锷起兵后梁启超又
冒险只身孤行,奔走万里而秘至广西,策动广西独立,为扭转护国战争局势发
挥巨大作用。袁世凯兵败被迫取消帝制。护国战争之胜利,梁启超及其学生蔡
锷之功大焉,同为共和护国之英雄!

晚年的梁启超以潜心学术,培养人才为重,其学术论著浩繁精深,举其要
者有《先秦政治思想史》
《韩非子显学篇释意》《清代学术思想概论》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文化史稿》《儒家哲学》
,《佛陀时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研究》等等。我抄这些书目的
时候,心窃慕之,如能为梁先生当个跟班的小厮,听听他讲这些课也不枉这一
世了,
就文史哲学术方面而言,
他涉猎区域之广,
研究之深近代可能无人可比。
他于教育不遗余力,与陈寅格、赵元任,王国维时称清华园四大名教授,同时
他还奔走于南开、燕京、东南等著名大学,时称梁任公巡回讲学。他的学生可
谓是桃李遍天下,
硕学之士不胜枚举。
他讲课时脱口而出一句话:
教育是什么?
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人。
”此语成为影响一代教育家的金言。
通过对《梁启超传》的阅读,也让我对梁启超有了新的了解。他这一生克
己省身,待人宽容、讲求恕道,无论对曾经爱他提携他后来又骂他甚至动手打
他的其师康有为,或是朋辈中人,总是宁肯人负我,不肯我负人。他一生思想
多变,屡遭人攻击,但这“变”恰恰是他可嘉之处,随万事万物之变化而变化,
才不至于陷入康南海后来的顽固不化。而他也有始终不变之衷,即他的“少年
中国梦”
!激动感慨之余,
念如今又有几人仍悉心去了解梁任公,
去继承他未
完成之遗志,解当今中国之病痛。吾辈应当深思矣。
回到开头所说的今日中国少年之责任,或许梁启超一生的所作所为已给了
我们答案,他已用自己的行动去承担起他所处时代的中国少年责任,而我们也
该向他学习,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一切,向全世界证明今日中国少年的担当。
今日的少年啊,你又在何方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急求!2000字左右,谢谢!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更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最早把西方史学与中国传统学术结合起来的学者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重要的著作有《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历史研究法》、《先秦政治思想史》等等,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梁启超先生在各大学任教期间关于明朝末年至中华民国初年(1623~1923)中国学术思想的变迁史演讲的讲义。后来被整理成书,1926年由上海民志书店正式出版。这本书介绍了清代学术理路与乾嘉汉学的具体成就,偏重于具体问题,详细论述了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清初各学派的建设和主要学者及其成就、清代学者整理旧学的总成绩三个大问题。
这本书的1-12章部分主要讲述明末清初学术思想的流派和风气的转变,利用详细的材料,揭示出明末清初学者们的治学精神,实在已开乾嘉考据之风气。13-16章部分则是“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包括经学、小学及音韵学、校注古籍、辨伪书、辑佚书、史学、方志学、地理学及谱牒学、历算学及其他科学和乐曲学。
梁启超讲义的语言平和亲切,他的博识和敏捷思维以及引用的典故都让原本枯燥的历史活跃起来了。梁启超指出清代的学术主潮是“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只可惜当时它的效用并没能尽量发挥;另外,其中还有一个支流,是“排斥理论,提倡实践”。他以现代的理念研究传统学术史,总结近三百年来的学术成果、学术体系形成的过程和各个名学者的成就,凝聚着他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对现实世界的体验反思,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思索。这不仅表现在他以清学为宋明理学的全面反动为理论基础来疏理清代学术史,还表现在他对西学传入和传统国学未曾讨论过的自然科学的关注。
梁启超曾说过:“学问之最大障碍物,莫过于盲目的信仰。凡信仰的对象,照例是不许人研究的。造物主到底有没有?耶稣基督到底是不是人?这些问题,基督教徒敢出诸口吗?何止不敢出诸口,连动一动念也不敢哩。若使做学问的都如此,那么,更无所谓问题,更无所谓研究,还有什么新学问发生呢?新学问发生之第一步,是要将信仰的对象一变为研究的对象,则因问题引起问题,自然有无限的生发。中国人向来对于几部经书,完全在盲目信仰的状态之下。自(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出来,才知道这几件‘传家宝’里头,也有些靠不住,非研究研究不可。研究之路一开,便相引于无穷。”这一番话更反映了他所提出的学术主潮和支流,要做学问就要敢于就别人所不敢的、人们默认的方面提出问题引起问题。敢于突破、打破潜规才会达到高峰,有所成就而不是停留在某一个既定的点上。

对于清代学术,梁启超和钱穆都有什么样的见解,有何不同?

梁启超应蒋方震邀请为其作品《欧洲文艺复兴史》作序,不料洋洋洒洒写成了五六万字的长文,后来只好另行出版。后来在1920年代初又依据课程讲义写成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先生后来在北大的讲义也整理成了与梁启超作品取名相近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概论》,此外,在《国学概论》、《学龠》、《国史大纲》、《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名著》、《中国历史精神》等作品中也散见钱穆对清学史的论述。以上两位学术巨匠都是研究清代学术史的代表人物,那么这位大师对待清学史有着怎样不同的观点?有哪些区别呢?


钱穆先生

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审视清代学术的目光打破了朝代时间的局限框架。他认为清代的学术应该上溯到晚明时期,而此时期的学术是对于宋代“儒学革命”以后宋明理学的批判与逆流。清代学术中在文字语言上缺乏创造,绘画艺术也乏善可陈,而文艺复兴则效法希腊罗马,在美术上颇有进步。清代以后自然科学发展的颓废,梁启超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这些闪光点均是梁启超对清代学术的见解,值得后世参考。

而钱穆的作品对于梁启超的若干观点给予了批判,首先,梁启超认为清代学术史对宋明理学的“反动”,而钱穆认为清代学术恰恰史继承了宋明理学,“故不识宋学,即无以识近代也。”认为二者在学术思潮上史一脉相承、不可对立分割。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目录

第二,对乾嘉考据学派的评价,两人的观点也是天壤之别。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认为考据学派贡献颇大,认为这些考据学家对于整理文明做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赞赏了清儒研究工作中的“科学精神”。全书近一半的篇幅都在论述考据学派及其学术活动、学术成果,足以见得在梁启超心目中考据学家们在清史中的重要地位。而钱穆先生认为清代乾嘉学派只知埋首故纸堆,没有实践“经世致用”,将学术目光局限于考证,而其余领域皆不问不顾,这是值得后人反思和批判的。


穿西装的梁启超先生

钱穆先生对于清儒批判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他认为这些士人逃避现实,躲在书斋,屈服于异族统治,使得学术没有在政治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的学术成果,在钱穆先生眼中是绝不满意的。当然,这样的评判有其自身认知和时代背景的因素,读者们是否认同,大家自有公论。

本文标题: 清代学术概论读后感(梁启超的事迹)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274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童年第10读后感100字(童年读后感第十章)鬼谷子新解读后感(鬼谷子的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