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的适与神读后感(读钱穆《人生十论》有感)

发布时间: 2024-01-29 23:58:4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0

钱穆人生三步骤读后感钱穆人生三步骤读后感三个阶段:其一为“生活”,即物质文明;其二为“行为与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人文精神;其三为“德性...

钱穆的适与神读后感(读钱穆《人生十论》有感)

钱穆人生三步骤读后感

钱穆人生三步骤读后感
三个阶段:其一为“生活”,即物质文明;其二为“行为与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人文精神;其三为“德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做人第一要讲生活,这是物质文明。第二要讲行为与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人文精神。德性是个人的,同时也是古今人类共同的。

钱穆 读书与做人 读后感 3000字左右

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我们都不懂,都要经过自己去亲身体会才能懂,可只是单单的懂而不懂怎么表达出来。读书却可以使我们有了更好的突破,不但不用去亲身体会,而且还能在书中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教会了我们怎样用语言去表达得更清楚,教会了我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丑、恶、伪。也教会我们怎样去避免不该发生的错,怎样去处理各种事情。我们做人就要懂得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高,要以和为贵、以谦为怀。和不讲理的人争吵是没什么用的,只会有损自己的形象。读书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强大更有品味更有修养更显气质更懂得处理各种琐事。

钱穆《灵魂与心》读书笔记

《灵魂与心》这本书收录了钱穆先生的十二篇论文,其主旨在于探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异同。钱穆认为西方文化是“灵魂”本位的,所以有灵魂-肉体之对立,继而引出物质世界-精神世界之对立,以尘世-天国为特征的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也是建立在这种二元对立哲学观上的,所以西方人偏重个人主义,主观与客观截然分明,自然科学较发达。而中国文化是“心”本位的,心的特征是“相通”,所以中国没有西方的那种二元对立,强调天人合一,个体与群体融合。钱穆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学,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将来只有中国文化才能救世界。书中不少论断新颖独到,比如钱穆认为中国传统儒家是无鬼论、无神论,并给出了大量证据。本人强烈推荐其中的四篇:《灵魂与心》《孔子与心教》《中国民族之宗教信仰》《中国思想史中之鬼神观》。

西方人对世界始终不脱二元论的骨子,其根柢在灵与肉的对立上。

西方人的不朽,在其死后到别一个世界去,中国人的不朽,则在他死后依然留在这一个世界内。中国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一人的生命,若反映不到别人的心里,则其人早已虽生如死。

西方人求他死后的灵魂在上帝心里得其永生与不朽;东方人则希望在其死后,他的生平事行思想留在他家属子孙或后代别人的心里而得不朽。

西方人观念里,人生常在上帝的爱顾下活着,而东方观念里,则人生常在同时人乃至异代人的爱顾下活着。

孔孟学说,舍弃人的灵魂而直言心。舍弃灵魂,则便舍弃了人生之前世与来生,又舍弃了灵魂所从来与所归宿之另一世界。这便成为只就此现实世界,从人类心理上之本原的与终极的大同处来建立一切人生观与宇宙观。这是儒家思想的主要精神。

西方有灵肉对立,由此发展出物质界与精神界之对立,科学哲学由此起。心随身灭,所以东方则没有身心对立,但是有心物对立。中国文化是人心之一元观。

一到佛教传入,魏晋南北朝隋唐一段,中国人开始懂得出世,开始采用二元论的哲学观点,这是佛教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真影响。

儒教与佛耶回三教之不同处,大端有二:

• 一则佛耶回教皆主有灵魂,而儒家则只认人类之心性(或说良心)而不讲灵魂;

• 二则佛耶回三教皆于现世界以外另主有一世界,在此另一世界里,则有上帝大神或诸佛菩萨,儒家则只认此人类之现世界。

西方宗教与伦理终不合一,儒家融宗教与伦理为一。

人生最大问题,其实并不在生的问题,而实是“死”的问题。

西方的人生是两个世界的,来世的人生是宗教的,现世的人生是法律的。

中国社会之支撑点,在内为仁,而在外则为礼。中国社会可以不要法律,不要宗教。

人我之心之直接相通,即儒家之所谓仁,西方则不认人心相通。

孔子讲人生,常是直指人心而言。由人心显而为世道,这是中国人传统的人生哲学,亦可说是中国人的宗教。

我们可以说西方的宗教为上帝教,中国的宗教则为“人心”成“良心教”。西方人做事每依靠上帝,中国人则凭诸良心。西方有教堂,为训练人心与上帝接触相通之场所。中国有家庭,为训练人心与大群接触相通之场所。故中国人的家庭实即中国人的教堂。

孔手认为培养良心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人孝弟。孝是人与人两心相通之第一步。中国人的宗教,只限于人与人之间,并不再牵涉到人以外的上帝。因此中国宗教亦可说是一种人文教或称文化教,并亦可称之孝的宗教孝之外貌有礼,其内心则为仁,由此推扩则为整个的人心与世道。因此既有孔子,中国便可不需再有西方般的宗教

墨子的思想颇近西方的宗教,兼爱、天志、明鬼,但是没有宗教场所和组织形式,故而儒传墨废。

今日之世界,宗教信仰既渐淡,而法律效能亦渐薄,欲救斯弊,实有盛倡孔子心教之必要。

中国也有宗教信仰。商人信奉上帝,祖先是沟通上帝的媒介。

(1)中国古代宗教的特点

中国古代宗教,有二大特点:

• 一则政治与宗教平行合流。

• 二是中国宗教是理性与自然的调和。

政治与宗教合流,所以中国信奉的是一种有组织有系统的多神。而基督教、犹太教、回教等一神教皆起源于沙漠地带,其一神教信仰与沙漠景色单纯有关。

若以耶教回教为偏理性的宗教,以印度希腊神话为偏自然的宗教(亦可谓之偏人事的宗教),则中国宗教正是理性与自然之调和。

中国古代宗教的缺点:注重大群的凝结,主于等级体系,容易被上者操纵,致使小我个人丧失其地位,最终大群也将解消。

(2)孔学的礼与仁:小我融入大群

孔子力图矫正这一弊端。孔学主干是礼和仁。礼为秩序承袭,仁为孔子独创,是一种群己融洽之本性的灵觉。

小己有限之生命谓之仁,大群无限之生命谓之天。中国古代之以祖配天,以宗庙祭祀为人事最大之典礼,为政治宗教最高精神之所寄托而维系者,夫亦曰惟此可以解脱小我有限生命之苦恼,而使之得融入大群无限生命之中,泯群己,通天人,使人生得其安慰,亦使人生得其希望。

孔门之所谓仁,即吾人对此大群体无限生命之一种敏觉与灵感也。人类生命之延续与扩展,必本于父母兄弟以为证,故孔门言仁,亦首重孝弟。

自有孔子之教,而中国古宗教之地位乃益失其重要。何者,宗教起源,大率本于人类自感其生命之渺小,而意想有一大力者为之主宰。今孔门教仁教孝,人类渺小之生命,已融为大群无限之生命,其主宰即在自我方寸之灵觉。

(3)儒教与基督教、佛教之比较

今试以儒家教义与耶佛两教相比,则有绝大不同者一端。孔子教义在即就人生本身求人生之安慰与希望。而耶佛两教,皆在超脱人生以外而求人生之安慰与希望。此其所以为绝不同也。

孔子教义,重在人心之自启自悟,皆不为小己,以性善为出发点,终极是人世太平,必与政治关涉。耶教教义,一切皆以上帝意旨为归,各人赎罪得救,终极点不在此世而在将来,能超越政治别成一宗教。

耶教并不主于在现实世界为大群体之建立,故既忽视家族之恩情,又忽视政治之秩序。虽曰上帝博爱,而实以个人为骨干。故欧土宗教常与政治对峙,而教育又常屈居二者之下。中国则宗教常与政治交融,而教育又常尊临二者之上。此其不同之较然显著者。若论佛教,虽其陈义,视耶教有浅深之不同,然亦重个人之出世,亦与政治不相协,亦无意于为现世界建大群体。专就此一节论之,则正与耶教相似。

(4)儒、墨、道之比较

中国思想有与儒家鼎立者二宗,曰墨曰道。

墨近耶,道近佛,墨家亦主于现世界建大群体,然不探本心性而崇天志。既信天鬼,则死生为两界。又曰尚同,曰兼爱,抹杀个人以就群体,则群己为两界。又力斥古代传统之礼乐,使中国相传政治宗教相融洽相纽结之点亦为破弃,是仅将建立此大群体之基础筑于天鬼之冥漠,抑且崇天鬼而不尚出世,此盖欲超出古代传统政治及儒家思想之外,别建一现世界之大群体而未得其真实之支撑点者。

道家则不然,儒墨皆求于现世界建大群,道家则主破毁群体以就小我,求于大群中解放小我以就自然。故墨家尊天鬼以统领大群,道家尚自然以收摄小我,二者实处相反之两端。而自有其共通之点,则皆反对儒家之所谓礼。儒家之礼,乃古代宗教政治之所由绾合,而为现世大群体之骨骼者。墨家尊天尚群而亦反礼,则无以自圆其说,故墨义之在中国,终湮沉而不显。道家不信天鬼,不尚群体,其反礼固宜。故中国当儒家思想消沉,政治组织腐败,现世大群解体,小我无所寄托,则必归于道家。

今再就三家对于古代传统宗教之态度言之。

• 墨家尊天尚鬼,为极端之保守派。

• 儒家通天人死生而为一,于上帝鬼神往往存而不论,为中立之温和派。

• 道家则独于传统宗教为彻底之排击,对上帝鬼神之信仰,驳难辨诘,透切无遗,为极端之革命派。

特中国文化大统,在为现世界建大群体。方其群体涣散而有老庄,老庄之不足而有方术,而儒家思想亦往往能于大群涣散之际复振其精神。

中国的宗教容忍性很强。

由上论之,中国儒家之言礼乐,就广义言,固不仅为人生教育之一端,实兼举政治宗教而一以贯之矣。凡使小我融人于大群,使现世融人于过去与未来,使人生人于自然,凡此层层融人,俾人类得以建造一现世界大群体之文化生命者,还以小我一心之敏感灵觉操其机,而其事乃胥赖于礼乐。

(5)迷信与方术

故礼乐乃太平盛世之心情,亦太平盛世之景象。凡其昧于此礼,丧于此乐,囿于小我之幽郁,以自外于大群之和怡悦怿,而不胜其私怖畏、私歆羡、私吁请、私祈求者,此皆谓之迷信。其或仗小我之私智小巧,妄觊役使驱驾,以利用外物,攘窃大群,而暂得逞其私欲者,此皆谓之方术。

(6)黑格尔论基督教、希腊人

按黑格尔论基督教,谓其未能与任何国家制度相联合以造成一种民族性之活的发展,乃为一种道德之失败。故基督教者,乃纯粹一种精神之宗教也。亦可谓是一种个人的宗教。由否定其自己个人权利义务所达到之爱,仍无法扩充成为任何现实生活之南针,于是基督教不得不退回教会,离开现实社会,而求精神之统一。基督教会除宣传信仰外,于人类多方面的生活不能有所满足。教会既不能离世独立,又不能与世谐和。基督教乃造成一种宗教与人生间不健全的对立。反之,希腊宗教能将政治生活理想化。

又黑格尔论希腊人观念,谓希腊人认国家不仅为外在之权威,而为实现个人自由之唯一处所。并认彼辈所崇奉之神灵,非外界一种作威作福之力量,而为自然机构与社会组织之理想的有机合一。我与非我之区别,以希腊人之生活论,殆已在悠扬之乐声中消失于无形。然黑格尔又谓希腊人对于人生与世界之调和薄弱不完备。盖此种调和,并未根据内心生活与外界生活相对立之深彻意识,亦未根据对于征服此种对立之精神历程之认识。换言之,希腊式之合一,并未建筑在理性上,亦未建筑在超过其分别意识之合一上,实乃建筑于对此分别之茫昧无知而已。

厚葬、殉葬的风气在中土,终究不能盛。

(一)郑子产、吴季札之魂魄论

子产认为,若其人生前生活条件优,即所谓凭依厚,则其魂魄强,因此死后能为鬼。反之,未必能为鬼。他并不认为先于形气而有灵魂存在,这可以称之为“无灵魂的人生观”,实为中国人所特有。魄归形,魂属气。

(二)孔子以下儒家之鬼神论

死后之鬼神即是生前之魂魄。

(三)先秦儒家之祭祀义

《正义》云:鬼谓形体·神谓精灵祭又云: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必形体精灵相会,然后物生,故云鬼神之会。

中国经典中所云之鬼神,其代表孔孟以下儒家思想者,均不指俗义之鬼神言。

(四)道家思想与儒家之关系

儒家和道家都主张无鬼论。惟儒家以鬼神字替代了道家的阴阳字,遂把道家的自然宇宙观,又转成为人格化。

(五)荀子的形神论

自荀子之后,多以“形神”二字代替”魂魄“二字。

(六)两汉以降的鬼神观

杨王孙、王充、应劭等亦主张无鬼论。

(七)佛教传入之后与中国传统鬼神观之争辩

佛教有三世轮回之说,虽不主张有灵魂,实无异于主张有灵魂。梁时有范缜,造为神灭论,在当时,实对佛家思想为一主要之打击。

(八)儒道两家对于宇宙论之终极相异处

道家认为宇宙终极是一无,儒家认为宇宙终极乃一神,其神不脱形气,而是宇宙本身内涵之一德性。

(九)周濂溪《太极图说》中之宇宙观

周敦颐主张一种纯形气的宇宙观。

(十)二程的鬼神论

宋儒对鬼神,只当作一种道体看。

(十一)张横渠的鬼神论

张载认为鬼神就是阴阳二气的屈伸。

(十二)朱子的鬼神论

鬼神不过阴阳消长,万物生时皆有鬼神。

(十三)朱子的祭祀论

(十四)朱子的魂魄论

(十五)黄干的祭祀论

(十六)王船山的鬼神论

神乃属一种人生以后日生日长之气,并非在人生前,先有一神,如俗谓灵魂,投入人胎,亦非人生一堕地,即有一神,附随人体。鬼则是人生以后日衰日反之气,亦非人死后才成鬼,即在人生时,已有日衰日反之气,则早有几分是鬼了。

古希腊、基督教、回教皆把灵魂与肉体分开来看。惟有印度佛教不立灵魂义,主张六道轮回。中国认为形死神灭。

神与鬼的不同点:

1. 一就精神感召而言,普通祭祀只限于家庭血属之间。而忠臣义士孝子节妇,可受世人崇拜,虽死犹生,故谓之神。

2. 二就魂气作用而言,古来伟人,身死而德业犹存,其魂虽散如未散,故谓之神。

人能不朽,斯谓之神。人之成神,则全借其生前之一种明德,一种灵性。故既谓之神灵,又谓之神明。

原始人生活,身为主而心为副。人类有语言为一大跃进。人类有文字,乃为心与心相通第二大跃进。

西方人重物质生活,中国人重心灵生活,故重视语言文字。

物质世界,终属分别占有。心灵世界,则属共通享受。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独不自创一宗教。中国人亦无与其他民族同样之灵魂观。此两事乃有甚深关系。

凡中国古籍言及魂魄,皆指其人生前之心知言。惟魄乃附随其身之知,魂乃超越于身之知,此乃其主要之区别。

故小生命归入天地自然则谓之鬼,升进到人生命中而变化无尽则谓之神。中国古人之鬼神观,亦惟如此而止。

灵魂转世说违背中国人道。先有生命后有灵魂。

由身生命转出心生命,乃是生命上一绝大变化,绝大进步。人类的历史文化,便是由人类的心生命所造成。

1.佛家说。人死当归涅槃(虚无寂灭)。

2.耶稣教。知罪修行,灵魂可回天堂。

3.儒家。在人中生,还向人中死,死后亦当还在人生。

人生之两面,一是内在的心灵,一是外在的身体。

在人类生命中,最伟大的一点成就,就是人类能成群。成群也不只是由人类开始,动物间也己慢慢进展到有群,著的如蜂蚁。但人在群体生活中,又有了家庭社会国家和民族,这些全不是其他生命以物质生活为主的所有,而是由精神生活中产生。人的生活,又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对自己生命能够感到快乐。

物质生活是不相通的,精神生活是相通的。

造是造没有生命的,养是养有生命的,两者绝不同。但我们今天只看重造,没有看重养。这在我们现代人的观念里,可说是一个很严重的缺点。而且造出来的物,本是无生命的,只造来给人用,而其结果反会来支配妨害人。今天,造出了许多无生命的物来压在我们有生命人的上面,转使人生受支配,受压迫,受妨害。

“我认为将来的世界,正要中国文化来领导。”

《灵魂与心》,钱穆,2004,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读后感5篇

《资治通鉴》这本书,不管是在史学史上还是文学史上,它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资治通鉴》读后感,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资治通鉴》读后感(精选篇1)

最近,学习了《孙权劝学》这一课,这一篇文章出自《资治通鉴》。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对《资治通鉴》这本书有了很大的兴趣。于是,这几天,我用心阅读了这本巨著。

《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所谓资治通鉴,即“鉴于往事,有资于治世”,这四个字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资治育人意识。司马光自己也说《资治通鉴》是“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

读完《资治通鉴》这本书后,里面的故事让我有许多很深的体会。掩卷回首,无数人物,许多场景,总要在眼前纷然活跃,让我或是赞叹,或是鄙弃,或是激动,或是沉思,从历史事实中得到警悟的启迪,同时很自然地对此书的编辑者司马光油然而生钦佩之心。书中的人物的精神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廉颇的知错就改,苏武的正气,韩信忍受侮辱终于成就大事的胸怀等等。从韩信的故事中,我知道了要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要不然反而自己吃亏。韩信身为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最后却落得了身死家破的下场,全因没有听取正确的计谋,真是可惜。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不常也。君犹 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我最敬佩的就是刘邦,他有怀仁之心,很会笼络人心,最终逼使项羽自刎、创造了拥有四百年历史的汉朝,把我国的文明又推进了一步。不过我觉得项羽太不懂得收买人心了,后来竟使旷古奇才韩信投奔了刘邦。在最后,项羽被刘邦围在乌江时,不听乌江亭长劝:“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可他却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然后就自刎了。这多可惜啊!项羽也是一代英雄,逃回江东之后,好好治国,还是可以反攻的,何必如此呢?

《资治通鉴》是一部至今还无法替代的编年史的历史巨著,问世千余来年,给了后人多少教益和启迪!司马光的劳绩是永远令人敬佩的!

《资治通鉴》读后感(精选篇2)

汉安帝元初三年(公元116年)至汉献帝建安十年(公元205年),跨度89年。

此时,汉王朝传到汉献帝手里,国运已走了400年时间。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来到汉献帝这里,就已经离汉王朝的完全灭亡不远。而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三国乱世不是什么英雄豪情指点江山,而是人间地狱般的灾难要到来了。

但汉王朝最后的灭亡又其前任王朝不一样,并非是因为帝王的暴虐。要说像,倒是和前前任王朝——周朝更像一点。所以即便是在最后几任执政者之下,还是出了很多名士隐士,且也得到了善终。

东汉末年的隐士:公元137年的冬天,汉顺帝巡视长安,有个叫田弱的人向顺帝举荐法真这个人,称法真精通儒家学说,但隐居乡里,不肯出来做官,应该认命他为三公。于是顺帝非常虚心地邀请他,前后四次征召,但法真始终不愿意出来。

公元159年,尚书令陈藩向汉桓帝上书,推荐五位隐居不肯出来做官的士人:徐稚,姜肱,袁闳,韦著以及李昙。汉桓帝对这些人都用非常周全的礼仪去征聘他们,但他们最后无一肯去应聘。

这里说说其中一人姜肱。

此人在乡里以孝敬父母、慈爱兄弟而著称。一次,姜和他的弟弟在夜晚碰到一伙强盗抢了东西准备杀了他们。姜就说,请你杀了我,保全我弟弟,他还小,没有定亲娶妻。弟弟却说,请杀了我,我哥哥品德比我高,是国家的英才,我愿代哥哥一死。强盗听后受到感动,最后只抢了东西而放了他们。等他们回到来,别人都看到这两兄弟什么都被抢光衣服都没有时觉得很奇怪,姜肱则用其他原因推脱不说,不肯指控有强盗。强盗听闻后,感到非常惭愧和后悔,立刻到姜的家拜访他,叩头谢罪,并归还了所有物品。姜不肯接受,还用酒照顾他们。汉桓帝听说姜肱的事迹,就派画工去画出姜的画像(可能是想用来宣传正能量典型?)。但姜听说后就待在房子里不出来,用被子蒙着脸,说自己有病不能吹风,于是最后画工还是没能见到他的面目。

后来,汉桓帝又征召一个叫魏桓的隐士。魏桓家长的人都劝他去应聘。魏桓却这么说:

“接受朝廷的俸禄,追求高官,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今宫女数以千计,能缩小数目吗?御用的好马数以万匹,能减少吗?皇帝左右的权贵豪门,能排除掉吗?”

大家都回到说:“不能。”

魏桓慨然长叹说道:“让我活着前去应聘,死后再送回,对你们有什么好处呢?”于是,他就继续隐居不出。

试想如果是现在,直接送公务员或者编制工作给各位,会有人不要吗?

《资治通鉴》读后感(精选篇3)

《资治通鉴》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和助手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19年编纂而成的史学巨著,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规模空前,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其所记载的历史时段,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涵盖了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多么伟大的著作!我在读他时仿佛自己亲眼看到一个个历史事件。在历史故事中,我了解了古代人民是怎样学习,劳动,生活的,它们有许多困难是现代人感受不到,也克服不了的,“囊萤映雪”的故事让我们无法想象,古人在黑暗的夜晚是借助萤火虫的光亮和月光下的白雪反射出的光亮读书的。

在书中还有许多战争中历史人物的记载,这其中的每个故事都让我深有感触。其中我最佩服的人物之一韩信,非常著名的战术家,其一生英勇善战,善于带兵,为刘邦出谋划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忍受“胯下之辱”,他的雄才伟略、能屈能伸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可见其勇猛骁勇善战、为国捐躯的决心,终一战成名,这是何等的精神和气魄,但他太过自负,优柔寡断,鸿门宴没能击杀刘邦,铸成大败,他的乌江自刎,令我惋惜,暗叹连连!我最敬佩人物的还有三国时期的孔明,他用了一生来辅助刘备,可最终还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未能实现统一,但他留下的《出师表》坚忠精神永远影响着后人。还有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流传至今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为现代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还有令我们痛恨至极的人物,如王莽,他看似谦虚爱民,其实有着狼子野心,为了得到皇位,杀死了看穿了他的平帝,向太后讨要玉玺,最后被人民推翻了。

当我看完这本书时,思绪万千,我们要反省一下自己与古人的差距:先看看古人,他们生活在战争频发的时代,随时都可能面临危险,却从没有过怨言,他们三十而立,治国治家,统领大业!而我们呢?我们在科技发达的新时代下生活,过着养尊处优,尽享其成的生活,很多三十岁人还过着“啃老族”的生活,不思进取,很多学生还嫌学习任务太重、作业太多。到处发牢骚。相比而言,我们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历史是开启人类智慧之门的钥匙”,文中先辈们坚强品质的事迹始终激励着我们奋发图强。《资治通鉴》是古代人民坚强不屈的形象浓缩,更是我成长过程中的导航灯塔!

《资治通鉴》读后感(精选篇4)

《资治通鉴》是一部集中国历史文化之大成的名著,内容丰富而博大,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读完,仅靠白天是不行的。因此,我没有放弃夜读。夜来读书是我多年的习惯,美中不足的是无法利用窗外的景色来调整情绪和精神,唯以提神的就是几种不知名的夜莺的啼叫声。每当此时,便想起国内北方的老家。而今,老家早已不同于20年前,即是白天也很难听到鸟的鸣叫声,夜来更是寂然。这里则不然,有几种鸟通宵达旦地叫。书读困了的时候,静静地听一阵银铃般的鸟鸣声,也是很有情趣的。鸟的啼叫与读书的心绪常常交织在一起,“听夜”也是一种享受,特别是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

就是在这种氛围中,我全面系统地读完了《资治通鉴》,并作了数万字的摘录和评述,特别是有关西北人文、历史、地理与文化的载记。

屈指数来,自87年初读《资治通鉴》始,至今已有十二个年头了,但先前总是根据需要有选择性地读,有些地方早已读过十余次了,有的`章节还未介入,全面而系统地读,这是第一次。要紧的是,读书过程那种独特的环境和氛围,那种心境不同于在国内,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在异国他乡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感受异域风光,会使人感悟到中国历史之绵延悠久;中国历史文化之博大精深;还有那中国古典文化精神的深邃及其独具魅力的创造性。同时,也使人感悟到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对世界历史文化所做出的无与伦比的历史贡献。她是那样的宏大壮阔,那样的深邃浩渺。

在非洲读中国历史典籍,追溯中国文化渊源的同时,就想思索一个问题——人类的起源究竟在哪里?就古人类的沿袭与旧石器考古资料的陆续发现,在世界范围内看,十九世纪,欧洲是人类进化中心的观点较为盛行;但是,1929年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的发现,却是世界古人类化石研究史上的重大事件,使国内外为此而震惊,人类起源欧洲中心说受到质疑。此后,由于非洲一系列考古发现,又出现了非洲起源说。70年代以后,中国旧石器文化的考古发掘与研究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再一次动摇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观点。预示着中国所在的亚洲也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

写到这里,似乎该打住了。在一块完整的时间内集中读完《资治通鉴》,对于我来说,恐怕是终其一生也不会再有的事了。相对于在国内的工作时间,的确是一段难得的时光。在国内上有老下有小,要工作要养家户口,又要忙于生活琐事,读书写字都是挤时间,哪里能觅得这么一段悠闲无虑、一门心思读书的时间呢?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记下了这个不能忘怀的读书环境和这段充满着如春的时光和日子,而今细思起来不由热泪盈眶……。

《资治通鉴》读后感(精选篇5)

编年体开山祖师,读历史必读资治通鉴。虽然只是把资治通鉴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却让我感受到什么叫爱不释手。翻开每一章节,就像是在展开一幅幅千年的历史画卷,色彩艳丽,人物鲜活,让人感受到一波又一波的震撼感及醍醐灌顶般的兴奋。

《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等历时19年编辑完成的一部300多万字的编年体史书。从春秋后期战国的三家分晋开篇到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结束。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年间的历史。叙述了战国、秦、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1362年的历史。记录了期间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经济、思想、重要人物与重大事件。对朝代兴衰与更替做了较客观的叙述;对人性的善恶,策略的得失予以了分析和总结,成就了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巨著。

《资治通鉴》叙事条理清晰,语言简洁精练。如郭嘉十胜十败论,商鞅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刘秀昆阳大捷,谢安东山再起,李靖大破突厥等,叙事真实生动。萧规曹随、房谋杜断、张巡守城等故事讲得精妙绝伦。许多名言警句都出自《资治通鉴》,如,“得财失行,吾所不取”,“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将”;“物极则反,器满则倾”;“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帮助理清了这段历史脉络,能放大读者的人生格局。毛泽东主席这样点评《资治通鉴》:“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本末毕俱,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钱穆称之为“帝王之书、权谋之书、生存之书”。《资治通鉴》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瑰宝。

《资治通鉴》讲述了一段千年历史,这段历史是中华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重要缩影。七雄争霸,云谲波诡;秦统六国,纵横捭阖;大汉立国,金戈铁马;三国风云,天下归晋;八王之乱,祸害四起;隋亡唐兴,中华盛世;五代十国,狼奔豕突;陈桥兵变,宋代后周。纵观中华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外患皆由内乱生,让中华儿女历尽劫难与艰辛。我们应接受惨痛的历史教训。

中华历史波澜壮阔,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之厚重,世界绝无仅有。多读历史,就能感知历史之浩浩荡荡,历史潮流不可阻挡。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有危机意识,有家国情怀,有全局观念。一切以民族发展为已任。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是我们全体国人的责任所在。珍爱和平,抓住国家发展战略机遇期,坚守各自的岗位,恪尽职守,只争朝夕。将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和富有。为实现民族伟大的复兴梦而奋斗!

如何安放我们的心读后感

如何安放我们的心读后感

《人生十论》读后感

人生,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永远也没有结论的研究课题。不仅平常人可以对此大发感慨,而且大学者们似乎也特别偏爱谈人生。我曾经为钱钟书先生《写在人生边上》那深刻的幽默而倾倒,心灵因此而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而当我读到另一国学大师钱穆的《人生十论》时,我又体验了温故而知新、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思想之旅。

 

 

 

这本书所收入的篇章是钱穆先生讨论人生问题的随笔和讲演词,分别作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全书共分三辑,即“人生十论”、“人生三步骤”、“中国人生哲学”。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结合现实生活,把自己的人生感悟以严谨的逻辑进行通俗的表达,而不是流云似的“小语”或“断想”。与钱钟书式的揶揄与嘲讽不同,钱穆先生的风格是和风细雨、娓娓而谈。

 

 

 

该书第一辑《人生十论》包括“人生三路向”、“适与神”、“人生目的和自由”、“物与心”、“如何探究人生真理”、“如何完成一个我”、“如何解脱人生之苦痛”、“如何安放我们的心”、“如何获得我们的自由”、“道与命”。让我们先看看作者在这“十论”中有哪些主要观点吧。

 

 

 

“人生三路向”,即人生追求的三种方向,向外追求物质与权力、向内追求灵魂的安宁、向现实追求当下的幸福。如何将这三种人生观融合起来,则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努力的方向。否则,一味追求物欲和享乐就形成“现社会的放纵与贪污”,形成一种“人欲横流的世纪末的可悲的现象”。

 

 

 

“适与神”的“适”意指人类为适应和改造大自然而对自然物质所施加的种种工业技术,与此相适应的人生价值观就是注重现实利益;而“神”就是宗教精神。大的人生观以大的宇宙观为前提,宇宙与人生密不可分。真、善、美、适、神,既是宇宙的五大范畴,又是人生向往的五大目标。

 

 

 

“人生目的和自由”这篇文章有一个闪光的论点,就是“有目的有意义的人生,我们将之称为人文的人生,或文化的人生,以示别于自然的人生,即只以求生为唯一目的之人生。”宗教、哲学、艺术、文学、科学极大地影响着文化人生的目的以及对目的进行选择的自由。

 

 

 

“物与心”的要点是,生命的价值高于物质,心物交融、生命与物质交融就形成了人类的文化。“而一切由物来决定心的那一种唯物史观,以及其仅懂得生产与财富价值的人生理论与历史观,实在是太偏狭,太卑陋浅薄得可怜了。”

 

 

 

“如何探究人生真理”为读者指点迷津,认为“人类求真理,必当还就人类本身之有限可知中求之,而同时又必知人类本身所知之永远是有限。而此有限之外,永远有一无限不可知者包络之。”理想的境界是天人合一,有限的小我与无限的宇宙融为一体。因此人生一切真理,就是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好人。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如何完成一个我”讲解了人人皆可为尧舜的道理,认为不论是运水搬柴的平凡人还是科学家、电影明星,只要德性和品格高尚,就可以说是完成了自我,而完成的途径就是“我的事业与行为”。

 

 

 

“如何解脱人生之苦痛”这篇文章主张用儒家的伦理观和生死观来解脱“人我之限”与“生死之限”所带来的苦痛。人不可绝对超脱于人伦之外,而只能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人只要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使命,就是死得其所,生死的界限也就打破了。

 

 

 

“如何安放我们的心”以孔子的教诲来为人心指点一安顿处,这就是“道心”、“仁心”,把人心安放在“道”与“仁”里面,而不是安放在宗教与科学之中。

 

 

 

“如何获得我们的自由”认为宗教、科学、法律都不可能求得自由,而只有通过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心性论”和“道德论”才能寻求自由。“一切人类道德只是一个善,一切的善则只是人类的一个性。必得许认了此一理论,人类才许有追求自由的权利;必得认许了此一理论,人类才可获得自由的道路。”

 

 

 

“道与命”讲解孔子形而上的天道观与天命观,钱穆先生认为“道与命之合一,即天与人之合一也,亦即圣人知命行道天人合一之学之最高之所诣。故孔子虽不自居为教主,而实独得世界人类宗教信仰中之最深的领悟”。

 

 

 

该书第二辑《人生三步骤》将人生分为三个步骤或三个阶段,即一为“生活”(物质文明)、二为“行为与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文精神)、三为“德性性命”(最高境界)。

 

 

 

该书第三辑《中国人生哲学》分为四讲。第一讲是讲中国的现代人生,作者不赞成西方化或美国化;第二讲与第三讲是讲古代的中国人生,阐述“天、地、君、亲、师”以及“身、家、国、天下”与中国人生哲学,指出“中国的人生哲学不讲功利,要讲道义”。作者还对今天的人心不古表示忧虑,认为“中国人一向最看重的家庭,现在是快要破坏了”,“我们中国人讲尊与亲,是重在道义方面的,今天则重在功利方面去了”,“今天我们则只在物质生活上打算盘,再不想到德性人格”。他还反复告戒说,“人生的失败,常在得意时”;“中国人只提倡谦虚和合,绝不教人心满意足,大胆做人。骄字是中国人一向要警戒的”;“骄心总是要不得。尤其是在得意的时候,更要不得。一个人在失意的时候,这句话可不必讲,一旦得意了,就会失败在这上”;“照中国人的讲法,你得意了,你成为第一流的人物,你千万不要骄傲,你要谦虚,你要谨慎,你要有礼貌,你要懂得退让,才能与人相处”;“我们不一定非要做一成功的人,可是我们绝不能做一失败的人……失败尤其重要的是在人格上,人格上失败了,中国人就说他不是人……你自己失掉一份人格,就会抬不起头来”。

 

 

 

最后,钱穆先生语重心长地说,“第一该懂得谦虚,第二该懂得忧患,第三该懂得谨慎”;“与其你到华盛顿,到纽约,去住一段时间,或是旅行一番,你认为可以享受一些快乐。你还不如定下心来,拿我上面所举如论语、孟子、易经、大学、诸葛亮集等几本中国古书好好去研读一番。把中国古人教人如何做人的道理如谦虚呀,忧患呀,谨慎呀,好好放在心上。这不仅对我们个人,而是对我们国家民族大前途,定会发生一番作用的。因为我们到底是个中国人。”

 

 

 

读书首先是要读懂作者的主要思想观点,因此笔者认真梳理出以上的精华,以便言之有物。钱穆先生是尊崇中国传统文化的,针对今人骂古人的现象,他理直气壮地宣扬中国古代人生哲学中一些千古不变的理论,以纠世风之偏。比如市场经济要鼓励竞争,离不开功利,只言“利”不言“义”似乎不合时宜。可是一些人见利忘义,坑蒙拐骗和弄虚作假,失去诚信,则是不符合仁义道德理念的,应该受到道德谴责。再比如,贪官为何越来越多而且前赴后继?原因很多,但一些位高权重的所谓“得意”之人缺乏“修身”的概念,不懂得谦虚,不懂得忧患,不懂得谨慎,最后就失败了,不仅在人格上失败,而且性命不保。我们的党政官员要好好地学习一下中国人生哲学中“做人”的道理,至少不要太得意了吧!至于一些名流不断爆出丑闻,身败名裂,也值得人们思考。钱穆先生告戒人们“骄心要不得”,骄字会导致失败。我想,不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都要戒骄戒躁,“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话还是要常记在心。

 

 

 

钱先生谈人生是放在古今中外的大视野中来谈的,他不仅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也非常了解世界其他文化,因此他通过分析比较,充分肯定中国的儒家文化,认为孔孟之道仍然很有生命力。尽管五四新文化运动反传统很激烈,再加上后来意识形态的影响,传统文化似乎由于受到严厉批判而日渐式微,但是中国人毕竟是中国人,彻底抛弃传统就会导致精神家园的毁灭与人格的分裂。因此,今天我们讨论中国人如何“做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在追求享乐的风气之下,我们是不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重新掂量一下仁义道德的分量呢?

本文标题: 钱穆的适与神读后感(读钱穆《人生十论》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863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营销团队组建读后感(优秀团队精神读后感范文)寻找精灵谷好词佳句读后感(好词佳句读后感100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