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云雨读后感(文言文三峡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1-28 03:20:5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8

《告别天堂》读后感,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告别天堂》读...

巫山云雨读后感(文言文三峡观后感)

《告别天堂》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告别天堂》读后感(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告别天堂》读后感 篇1

  漫无目的的在图书馆闲逛着,忽然“告别天堂”这四个悲伤的字眼跳入了我的视线。翻开书,看到的第一句话:“公元前我们太小,公元后我们又太老。没有人看到真正美丽的来到。”让我很有感触,因为悲伤。

  书里面讲述了五个为爱痴狂的、孤独的孩子在青春岁月中演绎着一段纯粹却迷乱透顶的爱情故事:温暖而倔强的天扬,绚烂而脆弱的方可寒,有点坏其实不太坏的肖强,傻的可爱的周雷,还有明明比谁都敏感却羞于承认的江东,五个人之间“因为彼此深爱,所以互相伤害”的惨爱让你动容,让你扪心惨烈地去痛去哭。当然这是作者笛安对他们的定义,我在看书前并没有先看这段话,所以感觉有点偏差,第一次看多人物的第一人称小说,看得有点晕乎乎的,因为要随时转换角色。

  虽然江东和宋天杨是男女主角但是周雷和方可寒却更让我记忆犹新。在方可寒病危的时候周雷最终和天杨举行了婚礼,但天杨对江东的一个回眸落泪让故事的结尾又多了一份揣摩。

  江东,他深爱着天杨,却又同时和方可寒维系着那层微弱而柔韧的感情。他与天杨一开始就岌岌可危的爱情最后变成一句话:比遥远更远,却触手可及。离咫尺更近,却可望不可即。这便是他们的爱情。渐行渐远,可永远不会趋于零。

  天杨,开始的时候温暖、纯粹,让我感到舒服。而在与江东交往的过程中,她倔强:“眼泪是最珍贵的东西,只能留给这种深切的悲伤,这悲伤与羞辱无关,与委屈无关,与疼痛无关,你依靠这悲伤和世界建立更深刻的联系。你和这悲伤在烟波浩渺的孤独中相互取暖,相依为命。”到最后面对三人的感情纠葛和方可寒病重时天杨做出的事,或许我可以说一切的悲剧都是她引起的,而这也仅仅是我个人的看法罢了!

  我最喜欢的是周雷、也许就是因为他简单天真没有心计,即使知道中学时代的天杨只会把他当作朋友却仍然爱着她,即使明白天杨和江东之间的爱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泯灭却仍然爱着她,傻傻地爱着天杨。

  在书里方可寒被形容的很难听,但我不讨厌方可寒、她自有自己的苦衷、这点毋庸置疑。大多数人都恨着方可寒,而我却一点也不恨她,反而觉得她是这个故事中最值得悲哀的人。除了她的身份和命运之外,我愚昧地认为她只是个单纯的女子。她可恨,的确,她有意无意地破坏了天杨和江东间的美好的情感。可我觉得,这种罪愆究竟应归于方可寒的身上么?她只是和天杨一样无可救药地爱着江东。我甚至有些恼怒,为何天杨要口口声声说方可寒“弄脏”了她的感情?从一些细微之处甚至可以看出她的懊悔。而也正是她的身份,让天杨和江东不断地误解她,可她却无动于衷。甚至在生命的末端,天杨是心怀鬼胎地努力地去“宽容”她,可她一定是把天杨当作了挚友的。无奈命运悲哀,江东说得好:“总有一些人要以‘我们’这个黑夜为背景怒放,就像烟花,比如方可寒。所以方可寒,这个世界需要我们,而我们需要你。”

  《告别天堂》的结局是出乎意料却也耐人寻味:“她终于转过脸,含着泪,嫣然一笑。”

  这是江东在天杨和周雷的婚礼上对天杨说 “天杨,跟我走吧。现在,你和我。” 之后,天杨的回应。整个故事到此就结束了,作者留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给读者。但是我觉得宋天杨跟江东不会在一起,虽然宋天杨仍爱着江东。

  在这个故事让我收益最深的就是‘宽容’。宋天杨因为爱,宽容了方可寒,在方可寒生命即将结束前放下之前的种种纠纷,细心地照顾方可寒;江东因为爱,宽容了宋天杨,在距离高考只剩一个多月时,选择隐藏他发现了宋天杨的背叛的事;周雷因为爱,宽容了宋天杨,选择给她时间去处理与江东的爱恨纠缠。

  《告别天堂》读后感 篇2

  翻开书,看到的第一句话:“公元前我们太小,公元后我们又太老。没有人看到真正美丽的来到。”让我很有感触,因为悲伤。 书里面讲述了五个为爱痴狂的、孤独的孩子在青春岁月中演绎着一段纯粹却迷乱透顶的爱情故事:温暖而倔强的天扬,绚烂而脆弱的方可寒,有点坏其实不太坏的肖强,傻的可爱的周雷,还有明明比谁都敏感却羞于承认的江东,五个人之间“因为彼此深爱,所以互相伤害”的惨爱让你动容,让你扪心惨烈地去痛去哭。当然这是作者笛安对他们的定义,我在看书前并没有先看这段话,所以感觉有点偏差,第一次看多人物的第一人称小说,看得有点晕乎乎的,因为要随时转换角色。

  5个人,5个被人认为看得到未来的中学生,来自一个沙尘肆虐的内陆城市,这所中学是离开这个城市的便捷通道,在一个狭小得只有5个人的世界里,在高考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了故事的全部。宋天扬以一种“偏执的爱”贯穿全文,江东半自卑、半被动的在“偏执的爱”的阴影下衍生出一种叫“自尊”的东西,这种“自尊”是在一个世俗眼中更加“卑微”的“校妓”身上体现出来的。文中提到的“校妓”是方可寒,一个穷人家的孩子,一个在学校靠跟男人上床来挣钱的女孩,一个门门功课优秀的学生,一个最后得了血液病死去的人,是故事矛盾区最复杂的部分,也是最值得反思的内容。

  行文方面比较甩得开,每个小节的标题就是陈述人的名字,内功有点不够用的说,5个人的内心独白方式、语言特点没有区分开,怎么看怎么像一个人说的。

  方可寒的死可以说是这篇小说的一个分水岭,是量变到质变的一个指标。

  周雷的篇幅不多,就是一个救驾的,难为作者想出个这么一个人来捡剩儿了。原本以为主人公会死,结果没有,就想不通<告别天堂>的“天堂”到底是谁告别的?当然,我得检讨书名没想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看懂的表现。

  文中提到《霸王别姬》、《局外人》、《海子》的诗非常频繁,精选的一些句子和自己的有感而发显得特别到位,特别是“渡口边,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野花”,太绝了,要意境有意境、要情怀有情怀,赞一个。从这几个节选的书目中就能感觉到迪安还是很文艺地,而且文艺的生动,具体,真实,一点都不做作。

  《告别天堂》读后感 篇3

  又看了一遍《告别天堂》,我承认我深深地爱上了这篇小说,因为它让我成长……第一次看《告别天堂》是在高三,那一段浮躁的日子,《告别天堂》读后感。周围充满了紧张的气氛,可是自己怎么也静不下心,始终无法进入状态。于是在大家挑灯夜读的时候我也挑灯夜读,只不过别人在学习,我在看小说。笛安笔下的人物是那么鲜活,那么真实,他们之间的爱与恨,忏悔与原谅,看得是那么的让人心疼。是的,心疼,其实他们谁都没有错,天扬那么善良,那么单纯。江东那么诚实,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背叛。方可寒,这个被众人骂的“biao子”,最后也摆脱不了死亡的命运,也许这就是上天对她的惩罚,可是又有谁有资格惩罚这个可怜的女孩呢?

  天扬都原谅她了,这个因她而失去了自己的爱情的孩子都原谅她,还有谁不能原谅她呢?周雷,也许注定要去等待,注定要去等待属于自己的机会,他是幸运的,因为他终于等到了。肖强,像是一位智者,永远以旁观者的眼光来观赏这段故事,虽然他也曾是可寒的客人,虽然他夺走了天扬的第一次,但是他也依然没有错,读后感《《告别天堂》读后感》。

  那么这场劫难到底是因何而起呢?天扬说她心里住着一只小狼,这只小狼总是时不时推她一下,于是她就会猛然抓紧身边的江东,她一直搞不懂这只小狼到底是什么,不过最后她终于明白了,那就是“我爱你”这简单的三个字,天扬几乎是倾其所有才终于弄明白了这一点。就像她自己说的,她注定是寂寞的,即使江东在她身边,也解救不了她灵魂深处的寂寞。天扬和江东的爱情并不壮丽,也并没有多么浪漫的情节,但是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却拥有最简单的幸福,虽然他们经常小吵小闹…快要高考了,可是他们一点也不害怕,因为他们明白自己的未来就在面前…瞧,说得多好。

  我想那时候的他们是安宁的,他们没有什么可以担心害怕的,因为他们牵着手,感知着彼此的存在,感知着未来的存在。他们的安宁感动了我,其实他们每个人都曾带给过我感动,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周雷的那句“我不是靠活着的惯性活着”,这句话感动了我们的天扬,也感动了我……

  也许在那些浮躁的日子里,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群孩子的陪伴,我才得以坚持下来,当时的我是多么渴望他们的`安宁啊,可是我终究是一个平凡普通的小人物,甚至没有像天扬跑“马拉松”的魄力,所以就注定我要在自己的思想里挣扎,然后努力维持表面的宁静……谢谢你,天扬,谢谢你,江东,谢谢你,我可爱的孩子们……

  《告别天堂》读后感 篇4

  我已近被打败了,我用曾今的飞蛾扑火,换来手心里握着的一把余温尚有的灰烬,值得庆幸的是,我依然没有忘记,这把灰烬的名字叫做理想。”这是篇感人肺腑的小说的开篇,他讲述了五个为爱疯狂,为爱痴狂的带有浓烈青春气息,个性鲜明的形象,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们都只有默然接受,也只能默然接受。

  宋天杨:全篇的主要人物,一个从小就看透人情世故的女孩儿,从小就接受一些成人都没有看过的书籍,也因看书认识了加缪——《局外人》中的人物,从此便期待着自己充满星光和默示的夜。十五岁认识了江东,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了他,渐渐地从喜欢变成了爱,变成了无法割舍,也因此变得自私,变得脆弱。渐渐地在经历无数的是是非非后,从一个当初稚嫩的女孩子蜕变成了一个成熟的女人。

  江东:宋天杨深爱着的男人,同时也是最爱天杨的人,可是他也是背叛天杨的人,其实他也不想这样,他只是欲望驱使迫使他就犯,他是爱天杨的,爱,非常爱,无法割舍她,他已经把天杨当成了生命的一部分,当做了就像每天喝水吃饭一样无法舍去。分开七年后的同学会上,他对天杨那声呐喊:“天杨,跟我走吧,现在,我和你。”使人感动至深,多么有力的呐喊吗,这是发自内心的叫喊,是分开后依旧念念不忘的伤感。

  我想天杨听到这句话后应该是感动的吧,文中没有写到,只是给了人一个充满想象的结局:当听完这句话时,“她终于转过脸,含着泪,嫣然一笑”多么开放性的结局,使人充满无限的遐想,也许天杨会说:“好,我跟你走。”也会说:“对不起,我们也许回不到过去了”抑或是无言以对等等,这些都是我的想象,多么感人的结局,“含着泪,嫣然一笑”,含着泪也许是被感动了,想起了曾经爱的轰轰烈烈,想起了自己为江东独自忍受的那么多痛苦,想起了面对残酷现实的彷徨与混乱。嫣然一笑,这笑里也许存在着更多的内容,可以看得出来,她还是爱着他的,我想这是永远无法改变的。他们彼此心中还是依旧爱着对方,即使再过一千年、一万年,即使海枯石烂,日转星移,这份彼此的爱是永远无法抹去,因为这份爱是残酷的,炽热的,剧烈的。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这句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细细品味,这句话很有道理,就是因为经历过,曾经沧海、巫山云雨,才会不把别的放在眼里、心里,只有彼此。我想世间的真爱往往如此,一次过留却刻骨铭心。

  文章中多次提到了“雁丘”这个地方,相传这个地方曾经上演了感人肺腑的一幕:一个猎人杀死了一只公雁,另一只母雁虽然逃出了猎人的罗网,但是看到死去的公雁,悲鸣久久不肯离去,最后撞地而死,于是,便出现了这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千古名句。小说中的江东和天杨虽然没到生死相许的地步,但是却彼此相依为命,无法割舍。

  爱情就是这样,时而使感觉幸福,时而使你倍感悲伤,时而让你彷徨无措,时而让你深陷疯狂。《告别天堂》中那一个个残酷剧烈的情节,那一个个为爱疯狂的人物,那一份份最最真挚的情感,无不打动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应该相信:只要我们期待爱,敢于爱,真爱必定会降临。

  最后,我想说的是:读完这本《告别天堂》,我三生有幸。

  《告别天堂》读后感 篇5

  从书名上来看,就非常有意思,《告别天堂》;告别美好,或者是告别死亡。因为天堂永远只有这两个意思。

  看第一段的时候我还以为是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但是我错了。看完这本书我就知道我大错特错了,这不是一个只有爱情的言情小说,就如笛安在简介里写的那样:“‘青春’只是背景,‘爱情’只是框架,‘成长’只是情节,而我真正想要讲述和探讨的,是‘奉献’。”

  《告别天堂》里有五个孤独的孩子,笛安是这么说的。可我觉得那是五个可爱的孩子;温暖而倔强的天杨,绚烂而脆弱的方可寒,有点坏其实不太坏的肖强,傻得可爱的周雷,还有明明比谁都敏感却羞于承认的江东。要在里头挑一个最爱,我估计会选周雷。至少他最后弄清了他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而江东,他清醒得太晚了。

  其实天杨与方可寒就像是一个人,只是她俩的生活背景不同,如果方可寒有天杨这种家庭条件,她也一定是个温暖的女孩。所以她俩比起来,我可能更偏爱方可寒一点。不是因为她最后得病去世,而是觉得她比任何人都要坚强,在每个人骂她是“妓女”的时候,还会大胆地勇敢向江东表白。我认可她的坚强,也相信她心中还是有一个很干净的花园存在的,那是她为了生活不得不放弃的天堂。

  天杨是个很感性的人,一定不是双鱼座就是金牛座,骨子里的倔强。江东曾经就是她的全部,即使知道江东喜欢方可寒,她都还是不愿放手。傻得让人心疼。可想一想,谁没有那风花雪月,轻狂的时候呢!年轻时的傻是一种权力,一种只有年轻人才有的资本;时光过去了,再想傻,都傻不起来了。过了那个年少轻狂的年纪,就再也不可能跟“疯狂”二字挂上钩了。岁月就如同宇宙中那看不清摸不着的黑洞一般,吞噬的是我们的过往,我们的俏丽容颜,我们的激情与热情。我们往往是外形未老,心先老。在天杨心里,江东始终是她的最爱,不论有多遥远的距离阻隔。

  而江东、肖强,周雷,其实我对这三个男孩超无语的,都是喜欢天杨的,默契真的不止一点点。不过我很想用巴掌打江东与肖强,他俩用不同的方式伤害了天杨,要我是天杨的好朋友,我一定不会冷眼旁观。

  周雷,最后跟天杨在一起的男人,很棒!不过我想说,他早干嘛去了!早点保护天杨,也许天杨还不会被那两个魔鬼糟蹋。

  只能说,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要是以后我真的会嫁人,那我肯定也会像今天怪周雷那样怪他来晚了!

  最远的你是我最近的爱,每个人心里或多或少,都会有初恋的影子。那是所有人都代替不了的美好。

  但只是告别,不是永别,曾经的美好,无论过多久,每个人都有资格把它永远珍藏。

  允许短暂告别天堂。嘻嘻……

  《告别天堂》读后感 篇6

  而今,我已经被打败过了,我用曾经的飞蛾扑火,换来今天手心里握着的一把余温尚存的灰烬,值得庆幸的是,我依然记得,那把灰烬的名字叫做理想。

  很久以前是不喜欢青春文学小说的,然后就很多次很多次的告诉朋友说我觉得他们只是在玩弄文字游戏。可是忽然有一天,我也开始写关于友情的心情文字,然后再回过来看看那些书,竟可以感动的泪流满面。我的朋友说原来情歌是可以用来描述友情的,我想他们的文字也是这样的。

  很遗憾,我没能经历过爱情,所以就只能带着友情的观念去看他们的文字,去揣摩书里每个人物的心思,去努力看清楚世界。

  这是笛安的长篇处女作,买到它的时候已经是再版了。我从《西决》开始关注笛安,但更确切的,从一个朋友。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书本与现实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的真实与迷茫感。那时候我的生活足够混乱,就像书里的一样。 故事从天扬开始,到江东结束。以四个人的身份写他们高三一年经历的所有事情,但又不是纯粹的爱情小说,有宋天扬和江东的华丽爱情,有天扬和周雷的童年和周雷执着的等待,有方可寒那样为了生计出卖自己身体但同样渴望爱情的绚烂女生,有直到现在不能分清楚好坏的肖强。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总喜欢在看书或者看电影的时候自然而然把人分为好人坏人,但很明显,很多时候,是无法分辨的。

  天扬和江东以一次简单的告白开始,然后寂静的宣泄他们的爱情。他们经常在肖强的音像店,然后他们认识了方可寒,五十块钱就可以睡一次,但却是他们中间学习最好的优等生。故事在此改变了应有的节奏,江东和可寒发生了交易,他们真实存在着爱情,而天扬觉得她和江东的爱情已经变得肮脏。仿佛一切已经无可挽回,但他们的爱情之深,足以原谅对方的一切过错。天扬问江东:“你爱方可寒吗?”江东说:“爱,但我更爱你。”

  可寒被开除学籍,而后因为白血病去世。天扬和江东时常会为有过的可寒死去的念头而互相拥抱,他们只剩下彼此,唇齿相依,唇亡齿寒。随即高考,他们

  用高考的理由搪塞自己,某天,天扬一个人去肖强的音像店,天扬和肖强在一起,从此天扬耗尽了自己手心里仅存的温存。高考前一天,相同的地点,相同的事情,却被其他人发现,而这个其他人以告诉江东为要挟要求天扬做同样的事情。然后,天扬曾经苦苦执着的纯洁的爱情,被自己弄脏了。

  高考之后,天扬和江东分手。

  七八年后,江东和美国华裔结婚并移居美国,天扬成为护士,周雷在某天闯进天扬的办公室,两人即将结婚。

  我以为故事在这儿结束,这是对所有人来说最好的结局了。但是,同学聚会,天扬和江东在露台相遇。江东说,天扬,跟我走,现在。

  天扬转过身来,莞尔一笑。

  笛安说,如果让她重写的话,很有可能江东和天扬最后会在一起,因为他们之间还明明存在着爱情。

  可是我想即使存在爱情,也不是他们自私的理由,以爱的名义,做各种事,不管对的错的,追问起来,我们都是因为爱啊。

  天扬在当护士的时候,照顾几个患白血病的孩子,仿佛已经看清楚生死般,他们没有眼泪,即使是在化疗的时候。天扬说大概天使就是这样了吧,永远只有快乐,没有悲伤。他们教给了天扬很多,比如,生命,再比如,爱。

  有段时间就像天扬一样死死要求纯洁的友情,任何掺杂其他因素的友情统统作废,很惊讶的发现曾今要求的唯一,其实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能的。唯一的高度是爱情而不是友情,而刚好,混乱了这个尺度的是我。

  天扬教给了我很多,她在可寒死时是陪着她的,就像朋友一样,即使原来因为江东而鄙视过她。终于有一天我弄丢了自己的朋友,因为没有心目中本该平等相互给予。人是自私的,总认为在与人交往中自己远比他人付出的要多,然后很不幸我也没有逃出这样的想法,所以,一切看似荒诞但又理所当然。

  人们总在爱的时候失去理智而变得任性和胡作非为,某一天失去,会用尽一切方式纪念和回忆,不可避免的悲伤起来。我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能像江东那样,之后的之后会鼓起勇气挽回,但很显然,那已经不是两个人的事情了。很多年以

  后,我们所承担的东西改变,或者说,加重,顾及的,除了自己,还有很多别人。 所有的记忆放在脑海中被时间慢慢侵蚀,感情变得模糊之后我们仍然能够刻骨铭心的,我们便会知道曾经舍弃的有多少是因为我们当初做了错误的决定。 这是在无数的恍然大悟以后,才逐渐清晰起来的。然而为此所付出的代价,那些曾经一起聊天到深夜的朋友的离去,却成为我心里最难触碰的东西,就像江东说的,分手之后看到宋天扬三个字之中的任何字心都会尖锐的疼一下,那些深埋心底的遗憾,为此,我得用上一生的时间原谅自己。

  当手里握着的灰烬逐渐失去热度,追随而至的是完整而沉默的寒冷,那么这个时候,对于很古老很古老的一句话里说的意思,现在能明白了吗。 那句话说,“再也回不去了”。

  现在明白了吗。

《名人故事》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名人故事》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故事》读后感1

  在梦中,不知多少次,我看见了那双手,那双为了国家整日操劳的手。那双手,皮肤已经打皱了,似乎在诉说着主人一生的饱经风霜,但却依然强健有力,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张力。无数次,我多么想握住这双手,可都是在梦中依稀可见。

  又是一个狂风的夏天,我看着一本《名人故事》。您在电报上写下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时,我不禁潸然泪下。您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像我一样的“小铁钉”。

  我多想握住您的手啊!我想看看是怎样的一双手引领了我们全新的“中盛”时代。

  这双手是多么伟大,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二万五千里红军长征,再到世人瞩目的开国大典,从《沁园春.长沙》到《水调歌头.游泳》,这双手写下了多少气势磅砖的诗词。“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至今读来仍令人热血沸腾。您的“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大胆设想,如今也已变成现实。您的这双手不仅将中国革命由黑暗引向光明,更将中华民族引向世界强族之林。

  是的,我是如此渴望握住您的手,让我抚平这双手上的皱纹,让我带走您这双手上的全部冰凉,留下一片温暖。当老百姓们给您准备了一桌美味佳肴时,您却慷慨地用那双手将食物和他们共同分享,在您的心中,始终装着百姓,您真正是与民同乐。当您的儿子光荣地牺牲在战场时,您却用您那双不停颤抖的手作出指示,让您心爱的儿子和其他烈士们共葬异国他乡。您仿佛回想起了当年,您的儿子上学偷愉跑回来时,您没有念及他的年幼,重重地打了他。这是一个父亲的铁骨柔情。当您目睹百姓疾苦时,我看见了您内心的震颤。让我握住您的手吧,那双日夜操劳,经历世间风雨的手。

  这双手是谁的?没错——是敬爱的毛主席的手。

《名人故事》读后感2

  今天,我看了《名人故事》。这本书里面介绍了100个名人,我只说2位名人,他们就是爱因斯坦和爱迪生,先说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有个“毛病”,就是遇到什么问题都要把它搞清楚,不打破砂锅问到底决不善罢甘休。爱因斯坦不畏艰难险阻,坚持科学研究,最终取得了胜利。

  我举个例子。爱因斯坦小时候有一次生病了,父亲带着个圆盒子来看望他。小爱因斯坦见了,说:“这么奇怪的表啊!两根针连成直线,还颤抖呢!”父亲笑着告诉他,这不是表,这是罗盘,指针永远指着一个方向,那就是北方。

  爱因斯坦摇了几次,发现指针果然指着一个方向,他问:“这指针为什么总指着北方呢?”“这是磁针。地球有磁力,是地球的磁力把磁针引向北方的。”父亲说。小爱因斯坦又问,磁力在哪里?父亲回答,整个地球都有。小爱因斯坦纳闷儿了,脑袋里出现一些问题:地球上怎么会有磁力呢?它哪来的劲儿把磁针引向北方?我怎么看不到?……

  父亲原想给个罗盘给生病的小爱因斯坦解解闷,却引发了爱因斯坦的“老毛病”。

  我还要介绍的一位名人就是爱迪生。爱迪生小时候很穷,还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 但他勇于尝试,百折不挠,遇到挫折不退缩,反而迎难而上。

  爱迪生小时候有一次他父亲母亲找他,怎么找也找不到,于是出去找,终于在鸡窝找到了他。父亲和母亲说,你在这里干什么?爱迪生说:“我在孵小鸡。”父亲说:“你能孵得出小鸡?”小爱迪生说:“我一定行!既然母鸡能孵,那我也能孵!”

  爱迪生一生中最伟大的发明是电灯,在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你们想想,要是没有电灯,我们晚上就只能点火来照亮了!而火又那么不安全!不光不安全,也不方便。

  我从这些名人故事里学到了:只要不怕各种挫折,坚持,就会胜利!我也要什么事都坚持,因为失败是一级级阶梯,帮助我们前进!

《名人故事》读后感3

  在《绍兴名人故事》当中,共记叙了八十三位名人。在八十三位名人中,有的是做大官的,有的是有名的将军,有的是诗人,有的是画家,有的是书法家……他们擎起了绍兴历史和文化的丰碑,他们不仅是绍兴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

  我刚才说的都是大人物,但我今天要写的却是小人物,她既不是什么官,也不是什么“家”,她是个孝敬父母的孩子,她就是曹娥。曹娥是浙江上虞人,她的父亲在一次活动中不幸落水,曹娥拿来香瓜,借了一只船向江中游去。她把香瓜抛向江水中,她说:“只要香瓜沉下去了,就说明父亲在下面。”第七日,她发现有香瓜沉下去了,就赶紧扑进江中。三日后,曹娥把父亲带回来了,可她自己也死了。

  曹娥是为了找父亲而死的,所以她是个孝顺的孩子。

  我们读这则故事,就是要向曹娥学习,做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怎样做个孝敬父母的孩子呢?如在平时,多帮助父母干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好吃的,要留给父母吃。不要只顾自己,要多关爱别人。有一位犹太老人说得好:“爱你的父亲和母亲,有一天你的孩子也会像爱你的父母亲一样爱你、尊敬你。”

  大家都来关爱家人,孝敬父母,做个有用的人。

《名人故事》读后感4

  我最近在看一本叫《影响世界的100位名人故事》的书,这本书有外国卷和中国卷两本,我看的是中国卷,主要写了中国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中涌现出的50位杰出人物。

  第一位写的是宋朝时候,从小爱动脑筋的毕升,他小时候家里很穷,没钱供他读书,但他非常好学,经常站在窗口听老师讲课,回家后用手指沾水当笔写字,天长日久练了一手好字,他还爱好雕刻,他爸爸看他有这个爱好,就把它送到杭州的`印刷作坊当学徒。他在当学徒的过程中,发现每印一页书就得刻一块板,十分麻烦,既费时间,又费力气。毕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吃不下、睡不着,经过反复多次的试验,终于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后来,被我国列为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还看了自幼爱探索宇宙奥秘的祖冲之的故事,天生爱水的郦道元的故事等等,我觉得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都是一本生动有趣的书,让我们了解他们的精神,学习他们发奋苦读、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们的故事闪闪发光,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名人故事》读后感5

  每个人都拥有人生,都拥有一段云雾迷茫,漫长的旅程。一个人人生中的喜怒哀乐,各不相同,通往成功道路上遇到的困难也不一样。不管是多么烦琐的事,还是多么艰苦的困难,我们都不能被它打倒,要学会克服,学会坚持。也只有这样,才会获得成功。

  “宝剑锋从磨砺这样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啊!宝剑不经过反复的磨砺,哪里会有令人侧目的光芒?梅花不经过严冬的考验,哪里来的暗淡芳香?同样,人不刻苦磨练,也不会有成功。

  有人说,成功都是靠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其实,聪明才智是要的,但更多的是勇气。有些人知难而退,一见困难就半途而废,因此总是在离成功只有一小步时,就原地踏步走,然后再是,向后退,最后就是,失败来临;而有些人却恰恰相反,在风霜中勇往直前。

  王宝池曾今说过:“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成功的人才是历经磨难的,他们饱经风霜之后,终会拥有一片晴空。爱迪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发明电灯时,试着用一百种材料做灯丝,却都失败了。一个富翁嘲笑他说:“别试了,不可能会成功的。你一百次试验都失败了,放弃吧你这个傻瓜!”爱迪生并没有被这番话影响,笑笑说:“你怎么可以这样说?我并没有失败,而是成功了一百次,我知道了这一百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在爱迪生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终于发明了电灯。岳飞也是如此,小时候没有纸和笔,就把青灰铺在地上,用手指写字。一日又一日过去了,岳飞的手指变得又青又肿,一碰东西就疼,可他还是勤学苦练,终于与成功相拥。

  爱迪生靠他的智慧和坚持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岳飞不怕疼痛,用他那肿大的手指,书写了成功。我想,我们也可以做到的。跌倒了再站起来,不要被风沙击败!相信吧,成功总会来到!

《名人故事》读后感6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名人和我们一样,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着丰富情感的人。他们同样有过多彩而快乐的童年,同样经历过痛苦和挫折的考验。所不同的是他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向着成功的目标前进。

  大家都知道孔子吧!下面我来讲讲孔子的故事吧!孔子三岁时,他母亲就叫他读书写字。有一天,母亲问孔子:“你能把我所有教的字,都背出来吗?”孔子说:“今天不行,明天再背。”晚上睡觉时,孔子虽然上了床,可一点睡意也没有。他问旁睡的哥哥:“明天娘要考了,你都会了吗?”哥哥说:“娘教的那些字都很简单,我都背得滚瓜烂熟了。”孔子说:“我在你肚皮上写,你帮我看一下对不对,好吗?” “好”,哥哥回答。当孔子通过时,孔子才安心睡觉。第二天一早,母亲考他,孔子一下就通过了考核。母亲惊奇地说:“孩子你真聪明!将来一定会做个大官。”看到母亲那么高兴,孔子心理也喜滋滋的。

  看了孔子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孔子是一个自幼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也正因为严格要求自己,才有了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的称号。

  名人,他们的身上集中体现着人类的智慧、勤劳、勇敢、顽强等各种优良品质。他们像一颗明珠在我的心中闪闪发光。

《名人故事》读后感7

  这一星期,我们一直学习名人的故事,我在家也看了一些名人的故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和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故事 。

  爱迪生小时候家里很穷,就连他做实验所用的材料都是在车上卖报纸赚来的钱买的,他做实验所用的瓶子都是从垃圾箱捡来的。

  有一次,他在车上做实验,忽然,车猛地一晃,把一瓶白磷摔碎了,白磷一见空气立刻燃烧起来,为此,车主狠狠地的打了他一耳光,把他当一只耳朵打聋了。就算这样,也没有阻止他做实验。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

  还有他在制作灯丝的时候,不知失败了多少次,最终发明了灯泡。正是他这种不放弃、不气馁的精神,使得他的一生有了一千多项发明。难道这种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还有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他小时候很好学,很勤劳。在他十二三岁的时候,校长给他们提了一个问题说:”你们为什么而读书?“有的人说:”为父母读书。“”还有的说:“为当官而读书。”轮到周恩来了,他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欣慰的笑了。

  再看看现在的大街小巷,到处悬挂着“钓鱼岛是中国的,誓死保卫钓鱼岛,抵制日货 ······ 。”这些条幅。我想,日本这么小,为什么敢和中国叫板?原来日本虽小,但很发达。忽然,我想起梁启超的一句话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所以,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长大为国效力。让祖国更强大!

《名人故事》读后感8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过不少课外书。其中,令我深受启发的一本书是,这本书里的一个个故事,让我百看不厌、受益匪浅。名人故事读后感400字。里的小故事—讲叙了我们最喜欢的音乐家聂耳的故事。聂耳自幼喜欢音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他考上了上海明月歌舞剧社,成了一名小提琴练习生。当时,剧社条件非常艰苦,但爱好音乐的聂耳却十分知足。聂耳知道自己基础差、起点低,于是在大家去逛商店,或看杂耍的时候,聂耳却抓住这宝贵的时间,勤加苦练,每天至少要练上七八个小时。因此,被人们称为“拼命三郎”。

  正是凭着这股勤奋和拼命劲儿,聂耳在他短暂的一身中,留下了许多光辉的作品。讲述了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酷爱书法的王羲之每天勤学苦练。有一次,他在书房练字,书童给他送来馒头和蒜泥,劝他趁热吃,而他心思全在练字上,母亲来书房看他,却见王羲之右手拿着笔,左手拿着半个馒头蘸着墨汁往嘴里送。王羲之每次练完字后,总要到门口的池塘边清洗毛笔和砚台。起初,池塘里的的水还很清澈,可由于他不停地练习书法,不停的清洗笔和砚台,天长日久,清澈见底的池塘竟变成了黑黑的墨池……读完这本书,使我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成功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也没有天上掉馅饼这等好事,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只有经过一番磨砺,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勤学苦练,不断的探索,才能向成功的道路一步步迈进。

《名人故事》读后感9

  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总是会涌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人物,他们就像夜空中闪亮的星星,放射出绚丽的光芒,照耀着人类。

  影响世界的名人数不胜数,有自学成才的总统——华盛顿;有童话大师——安徒生;有哲学狂人——尼采;有战争之神——拿破仑;有杰出画家——凡·高。这么多的名人,我最喜欢的还是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一世女王(1533年~1603年)在伦敦出生,英国人,在她两岁多的时候,她的妈妈就被处死了,是帕尔王后小伊丽莎白带回伊丽莎白爸爸亨利八世身边,让她受到了好的教育。1547年,伊丽莎白的异母兄弟爱德华即位。1553年,爱德华早亡,异母姐姐玛丽即位。玛丽把伊丽莎白关起来,还把英格兰弄得一片狼藉。1599年,伊丽莎白才当上了女王。在伊丽莎白女王长达45年的统治时间里,英国由弱变强。她为了国家,献出了毕生精力,她为了国家,制定了众多计划,她为了国家,一生都没有结婚,她把国家交给了苏格兰国王,使英格兰和苏格兰两国连为一体。她是多么伟大啊!

  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我发现,这些名人之所以能够成名,是因为他们都一种刻苦学习、忘我的工作精神。我们应该学习名人发愤苦读、坚持不懈的精神,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拥有一个努力为理想而顽强拼搏的一个美好人生。

《名人故事》读后感10

  寒假里,爸爸给我买了一本《名人故事》,它是根据教育部最新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

  名人故事讲述了古代的思想家、诗人、发明家、画家、故事家、医学家。

  我看了《名人故事》让我深有感触,特别是描写孔子、张衡的故事。下面我给大家说说孔子的故事吧。

  孔子字仲尼,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以仁爱礼仪为本,建立了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的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追求“天下归仁”的目标。他非常重视个人道德修养。认为关键在于自己的主观努力,为人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己有德行就不必担心别人是否赏识和理解自己。君子要安贫乐道、舍身取义。孔子在文史方面的成就很大。在历经了14年游历碰壁之后,他放弃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回到了鲁国。一心著书立说,写成了《易》、《礼》、《乐》、《诗》、《春秋》等书籍。孔子逝世后,他的弟子收集资料,将他的言行、语录等编成书,定名为《论语》。

  读完《名人故事》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成功是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也没有天上掉馅饼这等好事。付出要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勤学苦练,不断的探索,才能向成功的道路一步步迈进。同学们,都去看看《名人故事》吧!

《名人故事》读后感11

  在上一周周五,语文老师带着我们全班同学走进图书馆,借阅自己喜爱的书!

  这次我借阅的书是《中外名人故事》。这本书让我读得如痴如醉,使我手不释卷,甚至废寝忘食。

  当我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时,定睛一看。哇!不是很多,是非常之多咞!眼睛快速地扫描了一下,天咞!每一篇都讲了一个名人,绝对没有重复的!我数了一下,一共有61篇,也就是说我可以认识61位名人呢!而且书名叫《中外名人故事》,顾名思义,这本书不仅是中国历代名人,还有外国历代的名人故事!

  看完这本书只需要5天而已,剩下的时间我用来重复看一遍,因为每一次反复看时,都会有新的收获。

  整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当属苏轼和爱迪生了!

  苏轼出生书香门弟,一直由母亲程氏教育。自幼就天资聪颖的苏轼却经不起赞扬,骄傲地写下:“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终于在一个老先生的开导下做一个谦虚好学的人。

  爱迪生虽被后人称为“发明大王”,但他的一生非常坎坷,因为小时候专问一些古怪的问题,被校长赶出校园,也从此开始了自学成材的道路。使他一生拥有1000多项发明,获得伟大的成就!

  从苏轼和爱迪生身上,我学到了做人要谦虚好学,在生活中保持好奇心和钻研的精神,找出生活中美丽的闪光点!

  这本书里的所有名人都是靠自己的勤奋获得成就,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为社会服务的人,成为一名国家栋梁!

《名人故事》读后感12

  读完《百位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一书,给我留下的,是无比的震撼。这本书内容翔实,故事感人至深,让勤奋学习的种子在我的心田悄悄萌芽,我想也许,有朝一日,经过我的努力,它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吧?

  从前,我总认为自己已经很勤奋了,但是,当我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我的努力和书中的人比起来,是远远不够的。从巴金的“读书而无书”,到王亚南的绑在柱子上读书;从顾炎武的“自督读书”,到郭沫若的抄书;从华罗庚的“一个实字”到侯宝林的“抄书”。都告诉了我“想把任何一件事情做好,都离不开刻苦勤奋。不下番苦功夫是不会有丰硕的回报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字—“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毛泽东爷爷读书的故事:

  他向来都是不动笔墨不看书,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丝、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光着一点,就足以让我啧啧称奇了,一代伟人都这样刻苦读书,我们更要发奋读书,建设我们的祖国!

  无论是钱学森,还是齐白石,无论是孙中山,还是苏步青,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勤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滴水穿石,勤奋是靠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绝不是靠一光之时做到的。

  这本书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我相信,只要我懂得下“苦”,懂得学“勤”,懂得用有限的时间去努力学习,懂得有知识去开发知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到现在,我才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

《名人故事》读后感13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意思是: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一本好书就是一位好老师,它可以塑造一个完美的灵魂,可以改变我们的性格,引导我们积极向上,奋发进取。

  在这本书中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比如哪怕自己过得在艰苦,也要为有困难的人付出不能让他们一生都以频繁为生。这是我在的雷莎修女的故事中学到的。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正是因为她的坚持不懈,才让一位临终者对她说了一句话:?我一生活得像条狗,而我现在死得像个人。?在她八十七岁去世的时候,有很多人慕名而来祭奠她,我想这是她一生的报答。

  有许多的科学家,在成名以前也是在受着别人的侮辱,许多的人都不相信他们所说的话,有的科学家可以面对这一切,而有些科学家却被活活逼死,我想着一定是对双方的损失,对人民来说失去了一个有才的科学家,对科学家来讲,失去了一次为国奉献的机会,事实就是事实,

  书是我们通向成功的一大步。了解更多的知识丰富我们的大脑,让我们的大脑里装满知识,让写作不在苦恼!

  《中外名人故事》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名人故事》读后感14

  翻开《外国名人故事》这本书,一个个外国名人名家的成长经历呈现在我的眼前。有伟大的思想家列宁、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波兰音乐家肖邦、意大利画家达芬奇、英国科学家牛顿、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美国“软件大王”比尔盖茨……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法国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的故事。居里夫人的名字叫玛丽,她从小学习十分刻苦,每门功课都考第一。无论生活多么艰苦,玛丽从不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28岁时,玛丽和法国青年科学家居里结了婚,从此人们称她为居里夫人。他们先后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由于对放射现象研究有突出贡献,居里夫妇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居里夫人还因提炼出纯镭,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居里夫人把巨额奖金用来进行科学实验,帮助贫困的学生。她毫无保留地公布了镭的提炼方法,而不是用来换取巨额财富。读了居里夫人的故事,我深深的被她热爱学习、大公无私的精神打动了。想想我们在如此优越的环境里学习,却总是一遇到困难就退缩,真是惭愧。

  合上《外国名人故事》,我的思绪还停留在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中。这些在各领域都有丰功伟绩的名人,成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他们从不放弃,克服困难,坚持不懈,最终成为历史名人。有志者事竟成。我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永不放弃的精神,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名人故事》读后感15

  近期,我阅读了《名人成才故事一-阿基米德》。阿基米德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诞生于叙拉古城,他发出惊天动地豪言壮语“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令人佩服!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阿基米德到海边散步,忽然想起一道数学题,他顺手捡起了一个小贝壳,在沙滩上演算起来,一直演算到天黑了才回家。这种勤奋钻研的毅力,是自己和很多学生所缺少的。

  阿基米德随着岁月的推移和知识的增长,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解决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难题,成为古希腊闻名的大智者。欧洲地中海有一位国王,怀疑皇冠不是纯金的。请阿基米德来辨别,阿基米德苦思冥想了很多时间,也是一筹莫展。有一天洗澡,当身子全浸入水中时水盆里的水溢出来,这种现象让他很奇怪,他反复站起来又站下……突然他眼睛一亮,大声喊叫:“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回到王宫,让国王取出一块和皇冠一样重的金子,依次把金子和皇冠放在同样大小满水的罐子内,当水从罐子溢出时,用盆子接住,最后两个盆子中的水一比较,皇冠结果就出来了,这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浮力定律。由此可以说明阿基米德是一个爱动脑筋,观察认真思考的学生,这样的品质也是我所想带给孩子们的。

  看了这篇文章,我的收获颇多,要学习阿基米德对学习认真、勤奋、刻苦、有毅力,改正自己没有耐心和粗心的坏毛病,把这样的正能量传递给更多的学生。

文言文三峡观后感

1. 余秋雨的《三峡》读后感

余秋雨的《三峡》读后感1.《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全文无甚直接写景之处,只是以三峡游踪为经,编织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多次凸现三峡的文化含义,诗人、奇山异水、神女、昭君、屈原,三峡几乎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见证者.在作者笔下,三峡,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山水风景,更含有极具浓郁的文化气息,是作者心中的一块圣地,一个无从替代的意象.没有太多的抒情,却能让人的心头起伏不定,正如不需要风的吹拂,三峡的水湍急澎湃——因为水下暗流汹涌不禁佩服作者,不矫情不夸张,却在平和之中带读者作了一番留下深刻印象的游历.作者的学者气息、文人气息尽显无遗.《三峡》绝非泛泛的文人游记.读罢《三峡》,心中的汹涌远非释卷便可以静息.三峡是美景,更是历史与理想、力量与 *** 的结合体.这片美景外国人不懂,不可能懂,在千百年中历经沧桑的三峡仅属于中华民族,这是只有我们才有的骄傲与狂放不羁.无论你有没有到过三峡,请与我一起,在余秋雨先生的带领下作一番记忆情的三峡文化之旅.2.三峡余秋雨读后感 我从未亲身去过诗情与战火交融的白帝城,但我读过李白为它写下的诗词歌赋,也了解过刘备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

同样的,我从未亲临到过三峡,但我读过余秋雨真实优美的现代文《三峡》,也细细品过郦道元娓娓道来的古文《三峡》。但我发现读完后,不论是白帝城还是三峡,都呈一种纯自然的状态,如一幅画卷,伴随着阵阵凄凉的猿鸣缓缓展现在我眼前。

且不说是几位诗人或是作家文笔描写太过真实优美,还是我的理解能力太多高超厉害,但我的脑海中,是有贴近三峡真实景象的画面的。直到我因作业为由再读余秋雨和郦道元的《三峡》之前,我一直错误的认为,这样就已经可以了。

三峡那层神秘奇幻令人神往的面纱早已在我与几位作者的紧密配合下,被我一举掀开了。我也没有认识到,这种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可笑。

又读两篇《三峡》,我甚至没有让那颗轻浮的心沉静下来。却越往下读,越认真起来。

当然,余秋雨口中“中国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又岂能让我区区一个初中生了解透彻。这里是屈原的故里,他投身汩罗江,自行结束了自己作为一个“疯诗人”潦草的一生,也搅起了三峡的波涛。

这里是王昭君的家乡,她放着宫女不做,却远嫁他乡,使中国历史也疏通了一条三峡般的险峻通道。也许依旧有人对这些毫不在乎,毕竟这些精彩的故事早已成为历史。

年代成为了我们与他们之间最大的阻碍。没有人会想要鱼跃到他们的那个年代,问问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

而最多就是在历史课本上见到了他们的名字,闲来无事地坐在电脑前,阅读着一段段排版整齐的宋体历史。甚至都不曾想过要揣摩他们的心理。

也罢,因为又有谁能真正揣摩出屈原和王昭君的心理呢?如同神女峰,人们为她捏造了那么多美丽的传说,编写了那么多精彩的故事,她却只是一座石头,日复一日地接受着江水的洗礼。直到曾经锋利的棱角被江水打磨的圆滑起来。

二文读罢,我突然如同那个曾经对三峡毫无所知的自己一样,想去三峡看一看。无论是诗情与战火交融的白帝城,还是壮阔美丽的三峡,还是拥有美丽传说的神女峰。

尽管我永远都回不到那个年代,但我依然,想要亲身,去看看。-------------------------3,三峡实在太像一场梦了,因为她神奇得不真实,她是刘备的英雄泪、是李白的酒壶仙剑,是巫山云雨的恣意放浪。

怎么会这么矛盾呢?哪来这么多情?哪儿来几许豪肠?哪儿来多少风流?哪去寻找? 也许是长江几万里最异常的一次脾性吧。劈开险峻的山、涌进湍急的河、混入颠簸的独木舟,让史上最特别的人性去物化这些视觉感受吧!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好一个三峡!就凭这四百里水路,魂牵梦萦着那么多骚客浪子、英雄美人的心,让他们一遍遍地为你歌吟。

我想你绝对不会在乎一句“朝辞白帝彩云间”,也不屑一场“白帝托孤”,更不会轻薄神女们的万般 *** 。可是,当岁月的皱纹爬满你的周身,当无情的沧桑硬做你的附庸,你还会鄙薄人们的唱调吗?况且今天,还剩多。

2. 读后感三峡 200—300字 郦道元中水经注里的

《三峡》读后感

我从未亲身去过诗情与战火交融的白帝城,但我读过李白为它写下的诗词歌赋,也了解过刘备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同样的,我从未亲临到过三峡,但我读过余秋雨真实优美的现代文《三峡》,也细细品过郦道元娓娓道来的古文《三峡》。

但我发现读完后,不论是白帝城还是三峡,都呈一种纯自然的状态,如一幅画卷,伴随着阵阵凄凉的猿鸣缓缓展现在我眼前。

且不说是几位诗人或是作家文笔描写太过真实优美,还是我的理解能力太多高超厉害,但我的脑海中,是有贴近三峡真实景象的画面的。

直到我因作业为由再读余秋雨和郦道元的《三峡》之前,我一直错误的认为,这样就已经可以了。三峡那层神秘奇幻令人神往的面纱早已在我与几位作者的紧密配合下,被我一举掀开了。我也没有认识到,这种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可笑。

又读两篇《三峡》,我甚至没有让那颗轻浮的心沉静下来。却越往下读,越认真起来。当然,余秋雨口中“中国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又岂能让我区区一个初中生了解透彻。

这里是屈原的故里,他投身汩罗江,自行结束了自己作为一个“疯诗人”潦草的一生,也搅起了三峡的波涛。

这里是王昭君的家乡,她放着宫女不做,却远嫁他乡,使中国历史也疏通了一条三峡般的险峻通道。

也许依旧有人对这些毫不在乎,毕竟这些精彩的故事早已成为历史。年代成为了我们与他们之间最大的阻碍。没有人会想要鱼跃到他们的那个年代,问问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而最多就是在历史课本上见到了他们的名字,闲来无事地坐在电脑前,阅读着一段段排版整齐的宋体历史。

甚至都不曾想过要揣摩他们的心理。

也罢,因为又有谁能真正揣摩出屈原和王昭君的心理呢?

如同神女峰,人们为她捏造了那么多美丽的传说,编写了那么多精彩的故事,她却只是一座石头,日复一日地接受着江水的洗礼。直到曾经锋利的棱角被江水打磨的圆滑起来。

二文读罢,我突然如同那个曾经对三峡毫无所知的自己一样,想去三峡看一看。无论是诗情与战火交融的白帝城,还是壮阔美丽的三峡,还是拥有美丽传说的神女峰。尽管我永远都回不到那个年代,但我依然,想要亲身,去看看。

3. 游三峡有感作文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伴着李白的这首《早发白帝城》我踏上了三峡之旅。

寻着李白的足迹,我虽未能暮到江陵,但这次三峡之旅还是给我了许多欣喜。 一、自然风光 长城、故宫、三峡一直是中国的代名词,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

三峡之所以可以代表中国的自然风光,也许就是因为它巧妙地融合了秀美与奇美,三峡的风光可谓秀中带刚,也正因为它的水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才更突显出了山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因为山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才更突显出了水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如此和谐地结合了秀美与奇美,真可谓柔中带刚,也许,这正是太极中的最高境界“阴阳结合,内外双修”。

进入三峡,时间仿佛停在一个点上,两岸的风景似乎没有什么变化,给你一种视觉疲劳的感觉,让你觉得仿佛是在原地打转。但当你仔细品味时,才知每处的风格大不相同。

二、人文风光 说到三峡的人文风光,三峡大坝是不得不说的。 三峡大坝有一个“双向五级连续梯级船闸”。

经过这个船闸理论时间是两个半,但实际时间一般在四至五个小时左右。船闸应用了连通器的原理,一级一级地把船从上游送到下游或从下游送到上游。

虽然今日之三峡已不是昔日之三峡了,虽然今日之三峡已不是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虽然今日之三峡已不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了,但她依然可以给我们带来许我欣喜。 完成了我的朝发白帝的旅行,我有许多感动,我感动于三峡山的翠,感动于三峡水的透,感动于三峡山水的完美的结合,感动于三峡大坝这一人类伟大的水力工程,更感动于坝区人区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三峡的确是一个让人感动的地方,难怪李白可以在三峡写下如此的诗“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4. 读三峡有感的作文怎样写

我从未亲身去过诗情与战火交融的白帝城,但我读过李白为它写下的诗词歌赋,也了解过刘备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

同样的,我从未亲临到过三峡,但我读过余秋雨真实优美的现代文《三峡》,也细细品过郦道元娓娓道来的古文《三峡》。但我发现读完后,不论是白帝城还是三峡,都呈一种纯自然的状态,如一幅画卷,伴随着阵阵凄凉的猿鸣缓缓展现在我眼前。

且不说是几位诗人或是作家文笔描写太过真实优美,还是我的理解能力太多高超厉害,但我的脑海中,是有贴近三峡真实景象的画面的。直到我因作业为由再读余秋雨和郦道元的《三峡》之前,我一直错误的认为,这样就已经可以了。

三峡那层神秘奇幻令人神往的面纱早已在我与几位作者的紧密配合下,被我一举掀开了。我也没有认识到,这种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可笑。

又读两篇《三峡》,我甚至没有让那颗轻浮的心沉静下来。却越往下读,越认真起来。

当然,余秋雨口中“中国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又岂能让我区区一个初中生了解透彻。这里是屈原的故里,他投身汩罗江,自行结束了自己作为一个“疯诗人”潦草的一生,也搅起了三峡的波涛。

这里是王昭君的家乡,她放着宫女不做,却远嫁他乡,使中国历史也疏通了一条三峡般的险峻通道。也许依旧有人对这些毫不在乎,毕竟这些精彩的故事早已成为历史。

年代成为了我们与他们之间最大的阻碍。没有人会想要鱼跃到他们的那个年代,问问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

而最多就是在历史课本上见到了他们的名字,闲来无事地坐在电脑前,阅读着一段段排版整齐的宋体历史。甚至都不曾想过要揣摩他们的心理。

也罢,因为又有谁能真正揣摩出屈原和王昭君的心理呢?如同神女峰,人们为她捏造了那么多美丽的传说,编写了那么多精彩的故事,她却只是一座石头,日复一日地接受着江水的洗礼。直到曾经锋利的棱角被江水打磨的圆滑起来。

二文读罢,我突然如同那个曾经对三峡毫无所知的自己一样,想去三峡看一看。无论是诗情与战火交融的白帝城,还是壮阔美丽的三峡,还是拥有美丽传说的神女峰。

尽管我永远都回不到那个年代,但我依然,想要亲身,去看看。-------------------------三峡实在太像一场梦了,因为她神奇得不真实,她是刘备的英雄泪、是李白的酒壶仙剑,是巫山云雨的恣意放浪。

怎么会这么矛盾呢?哪来这么多情?哪儿来几许豪肠?哪儿来多少风流?哪去寻找? 也许是长江几万里最异常的一次脾性吧。劈开险峻的山、涌进湍急的河、混入颠簸的独木舟,让史上最特别的人性去物化这些视觉感受吧!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好一个三峡!就凭这四百里水路,魂牵梦萦着那么多骚客浪子、英雄美人的心,让他们一遍遍地为你歌吟。

我想你绝对不会在乎一句“朝辞白帝彩云间”,也不屑一场“白帝托孤”,更不会轻薄神女们的万般 *** 。可是,当岁月的皱纹爬满你的周身,当无情的沧桑硬做你的附庸,你还会鄙薄人们的唱调吗?况且今天,还剩多少人愿意日复一日地为你谱写最原始的生命?别说是李白了,这样的身影早就绝迹千年,未来的三峡是一次梦的破灭、一次神化的平庸、一次故事的无能。

我的生命注定没有三峡,今天的三峡属于发电站、属于水库。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不属于刘备与李白了。

三峡的波澜早就平静、三峡的河道早已宽敞,刘备和李白不喜欢这样的三峡,于是,三峡也不会再出现刘备和李白伟岸的身躯。 在《三峡》一文中,余秋雨老师引用的余光中先生的《寻李白》曰: 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还有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说它是当代中国诗坛的罕见绝唱,那三峡的绝唱岂不也是它了? 伟大的三峡,落寂的无奈。

其实余老师写《三峡》时,三峡的风光还是那个风光,三峡的排浪还是那层排浪,三峡的群山还是那座群山。只是他却发现了三峡的景犹在,但韵已无。

他看到了山峡的宁静,却听不出三峡的激壮。已如三峡的性灵一样,中国的性灵也随之黯淡。

在三峡已经寻不到活生生的壮伟,只剩下浅浅的记忆:记得有一位诗人、记得有人留下的金光菊和女贞子的许诺、记得窗外的昭君故里和屈原故乡……这种惨淡的回忆能够唤醒生动的复苏吗?也只有用“殷殷的企盼”来诉说自己的奢望。 可三峡到了我这儿就不同了,我已经难觅几多遗存,就连当初死寂的环境都无从找寻。

“高峡出平湖”成了“高峡变平湖”,极其宽阔的江面让我倍感郁闷。两岸矮矮的山让我触摸不及,渺远得难受。

记得三峡水库蓄水的时候,那么多当地农民举家东迁,开始流浪,难道连三峡曾经的证明都成为遗迹了吗?又看到无数印迹被江水淹没,太多故情被江浪拍打…… 三峡的生命,不再神圣。 再多的辉煌都只属于过去,历史的诗篇吹不来今天的激动吟唱。

李白的身影再伟大也只能覆盖住盛唐,怎能归属他的千年身后?中华文明的三峡是三峡的李白,而李白的三峡则是整个中华!这也许有些复杂,但不能否认,这些曾经的声响,才是中华文明的最华丽乐章。 这种声响已然绝迹? 我们只能说:希望不会。

当年偶尔为三峡歌唱的诗人都已经不再流连这儿,他们美妙的感叹又是那么的脆弱,整个三峡的诗歌他们也无能复原,况且今天的。

5. 余秋雨三峡读后感

第一部分写白帝城,以李白的诗句、《白帝托孤》的乐曲和故事串起整个部分,一语道出诗人与山水的亲密关系:“只能请那些在黄卷青灯间搔首苦吟的人们不要写诗了,那模样本不属于诗人。”

真正的诗人,是在湍急的水和险峻的山这间以一叶扁舟把酒临风,沉着而激动地吟出心中精神与感动的人,如李白在白帝城悄然登舟,当时无专用,却被传记千年。而那些驰骋一时的战将与战事则随滔滔江水滚滚东去。

三峡,是真正的诗歌的摇篮,有那阙《早发白帝城》为证,有李白为证。 第二部分,写过长约200千米的三峡时进入眼帘的神女峰。

如果说三峡的汹涌奇险是力量、是 *** 、是阳刚,那么神女峰的安静与神女峰的传说则带着神秘美好陪伴着这力量、这 *** 、这阳刚。无以为报,三峡只有以湍急的浪与呼啸的风作为无言的答谢。

正好李白等诗人执著游吟出没于险山恶水间,找寻这样那样的美,神女峰的美好与独耸千年的落莫也被诗人用锐利的眼与澎湃的情浅浅吟出。作者在此处不吝笔墨地摘录了舒婷的《神女峰》,于是,一个虽残破却仍留在整个民族心中的神话就这样被描述。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直接,简单,却有无究的色彩,与千百年前的那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异曲同工。

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一脉相连,足迹的转移带来感情的波浪思绪的火花,诗是唯一的出路。三峡,是属于真正的诗人的,古往今来,没有变更过。

第三部分则相对地平静,正好 *** 澎湃后小憩片刻的诗人。有万千思绪,王昭君、屈原激激荡荡涌上心头,不仅是凭古,更是在古今一致的水面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万千感慨归结为一句平平的“还好,还有一位女诗人留下了金光菊和女贞子的许诺,让你在没有月光的夜晚,静静地做一个梦,殷殷地企盼着。”

梦里,怕者是把酒游吟的李白,珠泪轻垂的神女,盈盈浅笑的昭君,问天索地的屈原,满目的热泪,和那亘古不变的汹涌瑰丽。 全文无甚直接写景之处,只是以三峡游踪为经,编织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多次凸现三峡的文化含义,诗人、奇山异水、神女、昭君、屈原,三峡几乎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见证者。

在作者笔下,三峡,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山水风景,更含有极具浓郁的文化气息,是作者心中的一块圣地,一个无从替代的意象。没有太多的抒情,却能让人的心头起伏不定,正如不需要风的吹拂,三峡的水湍急澎湃——因为水下暗流汹涌不禁佩服作者,不矫情不夸张,却在平和之中带读者作了一番留下深刻印象的游历。

作者的学者气息、文人气息尽显无遗。 深刻含义: 《三峡》绝非泛泛的文人游记。

读罢《三峡》,心中的汹涌远非释卷便可以静息。三峡是美景,更是历史与理想、力量与 *** 的结合体。

这片美景外国人不懂,不可能懂,在千百年中历经沧桑的三峡仅属于中华民族,这是只有我们才有的骄傲与狂放不羁。

6. 读三峡有感的作文怎样写

我从未亲身去过诗情与战火交融的白帝城,但我读过李白为它写下的诗词歌赋,也了解过刘备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

同样的,我从未亲临到过三峡,但我读过余秋雨真实优美的现代文《三峡》,也细细品过郦道元娓娓道来的古文《三峡》。但我发现读完后,不论是白帝城还是三峡,都呈一种纯自然的状态,如一幅画卷,伴随着阵阵凄凉的猿鸣缓缓展现在我眼前。

且不说是几位诗人或是作家文笔描写太过真实优美,还是我的理解能力太多高超厉害,但我的脑海中,是有贴近三峡真实景象的画面的。直到我因作业为由再读余秋雨和郦道元的《三峡》之前,我一直错误的认为,这样就已经可以了。

三峡那层神秘奇幻令人神往的面纱早已在我与几位作者的紧密配合下,被我一举掀开了。我也没有认识到,这种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可笑。

又读两篇《三峡》,我甚至没有让那颗轻浮的心沉静下来。却越往下读,越认真起来。

当然,余秋雨口中“中国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又岂能让我区区一个初中生了解透彻。这里是屈原的故里,他投身汩罗江,自行结束了自己作为一个“疯诗人”潦草的一生,也搅起了三峡的波涛。

这里是王昭君的家乡,她放着宫女不做,却远嫁他乡,使中国历史也疏通了一条三峡般的险峻通道。也许依旧有人对这些毫不在乎,毕竟这些精彩的故事早已成为历史。

年代成为了我们与他们之间最大的阻碍。没有人会想要鱼跃到他们的那个年代,问问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

而最多就是在历史课本上见到了他们的名字,闲来无事地坐在电脑前,阅读着一段段排版整齐的宋体历史。甚至都不曾想过要揣摩他们的心理。

也罢,因为又有谁能真正揣摩出屈原和王昭君的心理呢?如同神女峰,人们为她捏造了那么多美丽的传说,编写了那么多精彩的故事,她却只是一座石头,日复一日地接受着江水的洗礼。直到曾经锋利的棱角被江水打磨的圆滑起来。

二文读罢,我突然如同那个曾经对三峡毫无所知的自己一样,想去三峡看一看。无论是诗情与战火交融的白帝城,还是壮阔美丽的三峡,还是拥有美丽传说的神女峰。

尽管我永远都回不到那个年代,但我依然,想要亲身,去看看。-------------------------三峡实在太像一场梦了,因为她神奇得不真实,她是刘备的英雄泪、是李白的酒壶仙剑,是巫山云雨的恣意放浪。

怎么会这么矛盾呢?哪来这么多情?哪儿来几许豪肠?哪儿来多少风流?哪去寻找? 也许是长江几万里最异常的一次脾性吧。劈开险峻的山、涌进湍急的河、混入颠簸的独木舟,让史上最特别的人性去物化这些视觉感受吧!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好一个三峡!就凭这四百里水路,魂牵梦萦着那么多骚客浪子、英雄美人的心,让他们一遍遍地为你歌吟。

我想你绝对不会在乎一句“朝辞白帝彩云间”,也不屑一场“白帝托孤”,更不会轻薄神女们的万般 *** 。可是,当岁月的皱纹爬满你的周身,当无情的沧桑硬做你的附庸,你还会鄙薄人们的唱调吗?况且今天,还剩多少人愿意日复一日地为你谱写最原始的生命?别说是李白了,这样的身影早就绝迹千年,未来的三峡是一次梦的破灭、一次神化的平庸、一次故事的无能。

我的生命注定没有三峡,今天的三峡属于发电站、属于水库。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不属于刘备与李白了。

三峡的波澜早就平静、三峡的河道早已宽敞,刘备和李白不喜欢这样的三峡,于是,三峡也不会再出现刘备和李白伟岸的身躯。 在《三峡》一文中,余秋雨老师引用的余光中先生的《寻李白》曰: 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还有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说它是当代中国诗坛的罕见绝唱,那三峡的绝唱岂不也是它了? 伟大的三峡,落寂的无奈。

其实余老师写《三峡》时,三峡的风光还是那个风光,三峡的排浪还是那层排浪,三峡的群山还是那座群山。只是他却发现了三峡的景犹在,但韵已无。

他看到了山峡的宁静,却听不出三峡的激壮。已如三峡的性灵一样,中国的性灵也随之黯淡。

在三峡已经寻不到活生生的壮伟,只剩下浅浅的记忆:记得有一位诗人、记得有人留下的金光菊和女贞子的许诺、记得窗外的昭君故里和屈原故乡……这种惨淡的回忆能够唤醒生动的复苏吗?也只有用“殷殷的企盼”来诉说自己的奢望。 可三峡到了我这儿就不同了,我已经难觅几多遗存,就连当初死寂的环境都无从找寻。

“高峡出平湖”成了“高峡变平湖”,极其宽阔的江面让我倍感郁闷。两岸矮矮的山让我触摸不及,渺远得难受。

记得三峡水库蓄水的时候,那么多当地农民举家东迁,开始流浪,难道连三峡曾经的证明都成为遗迹了吗?又看到无数印迹被江水淹没,太多故情被江浪拍打…… 三峡的生命,不再神圣。 再多的辉煌都只属于过去,历史的诗篇吹不来今天的激动吟唱。

李白的身影再伟大也只能覆盖住盛唐,怎能归属他的千年身后?中华文明的三峡是三峡的李白,而李白的三峡则是整个中华!这也许有些复杂,但不能否认,这些曾经的声响,才是中华文明的最华丽乐章。 这种声响已然绝迹? 我们只能说:希望不会。

当年偶尔为三峡歌唱的诗人都已经不再流连这儿,他们美妙的感叹又是那么的脆弱,整个三峡的诗歌他们也无能复原,况且今天的。

7. 梦游三峡的作文800字

2021年5月7日下午3点半,虽然天公不作美,下着蒙蒙细雨,但我还是兴奋地和爸爸妈妈登上了汽车,准备向万州起程.下午5点多,我们出了四川,一脚跨上了重庆.不久,我们穿过云雾,模模糊糊看见远处有两个大字“万州”.“噢,耶!终于到万州了!”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傍晚7点多,我终于来到盼望已久的长江边,登上了大轮船——燕山号.此时夜幕降临,长江两岸灯光闪烁,犹如满天繁星.“呜——”轮船起航了.晚上9点多,我们来到了第一站——张飞庙.看到那雄伟的张飞塑像,我就想起了张飞“头在云阳,身在阆中”的传说故事哩.不久,我们就到了第一峡——瞿塘峡,又名夔门峡.可遗憾的是,晚上什么也看不清,但是,9日下午我们返回此地,还是亲眼目睹了瞿塘峡的雄埃这里山势雄伟,两岸高山临江夹峙,上悬下陡,如刀削斧砍一般.石壁上还刻有孙元良题的“夔门天下雄,舰机轻轻过”十个大字.10元人民币背面还印着雄伟的夔门呢.路过奉节白帝城时,听说它是三峡的起点,四面环水,景色秀丽.见到它,我情不自禁地朗诵起了李白的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我一点儿也没有那种感觉.第二天一早,我们就看到了第二峡——巫峡.巫峡真秀啊!两岸峰峦挺秀,江回路转,船行江中,颇有曲水通幽之感.其中巫山十二峰之一神女峰最富魅力,一根巨石突兀于青峰云雾之中,宛如一个亭亭玉立、美丽动人的少女.此刻,游人们纷纷拿出相机不断拍摄.中午,我们跨入湖北省,进入第三峡——西陵峡.听导游说,以前西陵峡很险,滩多水急,三峡大坝建成后,水位上升,险滩礁石沉入江底,不复为害了.。

要一篇唐诗三百首读后感。3000字左右

  A祖咏《终南望馀雪》2009-02-03
  相传诗人祖咏,有一年在长安应试,试题为《终南望馀雪》。此诗为应制诗,按规则一般要写五言六韵十二句,可祖咏只写了这四句就交了卷。诗人在这首诗中,以清新的语言,鲜明的形象,描绘出了终南山雪后的秀美风光。
  诗的前两句写终南山的晚冬,岭高雪厚,山川秀美: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终南山的北坡,山色格外秀美;远远望去,高峻的岭顶上,那些未化的厚厚积雪,似乎是流动着的白云,飘浮在天边。
  诗的后两句写雪霁日出,雪光辉映,林色尤美,雪后傍晚的长安城增加了些许寒意: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雪后初晴的阳光,微微地洒在积雪上,银白色的雪光映照得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降临,晚冬的阵阵寒气,向城中袭来,城里的人也觉得傍晚确实有一些寒意了。
  祖咏写了四句就交了卷,这一次自然功名无成了。试后,有人问祖咏为什么不按规则写,他说:“意思都说完了。”意思表达完了,就此搁笔,看来祖咏无疑是做对了。
  “终南阴岭秀”,描绘在终南山下的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背坡的秀丽景色。一个“秀”字,显示出了终南山清雄、俊逸的神采;“积雪浮云端”,既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峻,也写出了雪的深厚;“林表明霁色”,写雪光反射到树林上,给树梢染上了明亮的色彩,这是从正面渲染“余雪”;“城中增暮寒”,意在言外,表现了诗人对城中百姓冷暖的关心,充分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全诗虽只有四句,却把《终南望余雪》的主题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注释:
  ①阴岭:山北曰阴。阴岭,背向太阳的山岭。
  ②林表:林梢。
  ③霁色:雨雪之后的阳光。
  题意是望终南馀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终南)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多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怎见得?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馀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馀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馀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馀雪的题目,写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何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呢?王士稹《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作,不算过誉。
  B诗李颀诗有感
  前曾提及,送人诗要贴人贴事贴情。李颀《送魏万之京》可资印证: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魏万比李颀晚一辈,正要从洛阳回长安,大抵也没什么要事。因此,李颀送他便只抓住如下几点来写:
  一、 稍稍遗憾。
  二、 作为长辈的赠言。
  三、 “这一回”的节令、地点。
  微霜渡河,意象新奇,暗示是在秋天的黄河南岸送别,其情略有苍凉。用字很讲究度。
  雁从西北来,人向西北去,故在离愁里觉得雁声不堪忍受。信手拈来,便染上浓浓情感。想象途中的索寞,特感遗憾。
  继续凝想魏万归途,过函谷关、潼关而抵达长安城,凭”催寒”“向晚”四字注入特殊情味:一年容易又秋霜,一天容易又昏黄啊!有这几字,下面两句赠语才不至突兀。
  细嚼那赠语,似有过来人自悔的味道。
  但这一首还不是李颀最出色的送别诗。他最拿手的是描述人物,可谓形神兼备。且看其《送陈章甫》: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故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陈章甫性格豪迈旷达而耿介。李颀对他的敬慕之情溢于言表。这首送别诗实在只能是在”这一回”送给”这一个”。
  开头几句情调悠闲,把握住陈章甫求隐的心思:归途上将有滋有味地欣赏初夏风光。
  上声韵几句写陈豪雄耿介一面,一句总提,一句外貌,一句素养,合起来形成一种不凡的表现:不肯低头在草莽。--陈在吏部考试及格,吏部以他未登记户籍为由不予录用。陈力争而终使吏部破例任用。
  但陈之力争只为讨个公道,他决不是”禄蠹”。押”豪”韵字写他的豪宕不羁和孤高远志,特别神采飞扬。
  转用入声韵,写遭阻滞的沉重心情。借一点天气的变化,诉两人共同的失意。
  最后两句戛然而止,不肯凑足四句,很能传达当时的情景:作者估计对方可能觉得这问题扫兴,而他又觉得现在即使扫兴也得提请对方注意,因此便说得有点藏头露尾,似乎话音也低了八度。仔细体味,可以隐隐感到作者的弦外之音:”故林”如不适意,大可再来。这话不想直说,便用这种突然斩截的方式留下空间让对方回味。
  描述人物的本领,是中华古代发达的传记文学哺育出来的。中华素重文化承传。文化承传有赖历史记载。中华史书以史传文为骨架记述历史,实在是最好的方法。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由人演绎的。受不同利益驱动的人,对人生价值有不同观念的人,有各种不同的思想和信念的人,文化修养不同的人……形成了规定历史前进方向的”合力”。万里长城两千年不倒,必有一个合力在支撑。史传文对于这种合力的完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读史传文,得到的是和历史人物产生相同生命体验的氛围。直接从人物的成败得失中自己去汲取民族文化精神,比听讲干巴巴的”历史规律”自然会有效得多。而从中积累描述人物的经验,那也是一种很好的副产品。
  李颀更为人熟知的诗是《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这诗站在一个征人的角度诉说战争的苦难:白天整日奔波劳碌;刁斗声、琵琶声只让人感到环境之恶劣、遭遇之可悲,所宿营的荒寒原野连本地人都受不了,朝廷似乎已立心要这些人死在边疆(玉门被遮故事发生在汉武帝时:一支兵堵在玉门关,凡从前线退下来的格杀勿论。唐玄宗时没这样的事,但作者感到有这种心思)。而再想想这死有什么价值,却只是赢得了葡萄能种在中原!全诗表达十分委婉,而正是这委婉让读者感到征人身受的长期压抑:如俗话所形容的,都弄得没了脾气了。
  显然,这是一首反战诗。
  对于这样的诗,我以为不必从立场是否正确去评价。唐代曾有过这样的事:对于朝廷的重大决策,诗人可以自由发表另一种声音。这就足以令人欣慰了。
  李颀生活的时代歌舞升平,他的音乐鉴赏能力很高,所以有三首写到音乐家演奏的诗也很著名。且读《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茫茫飞雪白。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槭槭。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续胡儿恋母声。川为净其波,鸟亦罢其鸣。
  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长安城连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
  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这诗精彩处在于写出音乐之动人。精确地说,这不是写出,而是创设条件让人悟出。
  《胡笳弄》的内容是蔡文姬的故事。蔡文姬被掳北去,嫁人生子,后来归汉,母子生离有如死别的哀痛成了该曲的主旋律。李颀紧紧把握住这主旋律,有时正面描述,有时侧面烘托,有时写曲调本身的意境,有时写与此曲调意境可以相通的意象,终于把曲调的低昂迟速的变化写得让读者能用自己的经验补充得如亲聆演奏。
  友好诤言
  第十六讲评李颀一首七律诗、三首歌行,皆篇幅较长、脍炙人口名作,福智兄采用另一付笔墨,于简练传达诗意中,作画龙点睛式点评,看似闲闲道来,却笔笔点中要害。如评《送魏万之京》,寥寥几笔,既理清了诗思脉络,帮助读者弄清诗情曲折、诗意所指(包括言外之意);又点出意象新奇、修辞妙处。《送陈章甫》结合声韵转换,指出诗人用史笔诗情、形神兼备所描述的”这一个”和特殊情景下送别的”这一回”。《听董大弹胡笳……》,诗人将董的音乐语言(胡笳声),借助知音者的感觉、想象,用诗的艺术语言淋漓尽致地再表达。福智兄又根据自己对该诗的透彻掌握,极扼要地点出诗人用哪些成功的艺术手法来表达董大该曲的”主旋律”。三首诗,三种不同的点评方法,不肯拾人牙慧,避免熟套,只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具见述评者的眼力与功底。
  C住进唐诗里——浅读唐诗三百首
  闷不住,抱了大堆的古籍善本来啃,于夜阑人静之时,最能入心。
  如此闷头猛啃几日,竟然感觉脑袋清亮起来,仿佛开了一扇天窗,能看见淡月疏云,能闻九天凤鸣。自觉思想进益如同雨后春笋一样蹭蹭往上长了。肤浅粗陋若我,也可从经典之中拾得珠贝几枚,实在是值得感恩的事。
  虽然自知生性愚钝,天资迟滞,幸好不是弱智、聋子、哑子之类。还可以陶然怡然的感悟点滴,聆听尘音,歌唱生活。记得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唐诗三百首,篇篇为情愁”。虽然有点夸张,但粗读之,也对那些缠绵哀婉的诗句所感染。
  唐诗里多的是,清澈如历的声色光影,凄绝哀婉的柔情别意,铿锵振奋的金革铁马......
  住进唐诗里,住进逍遥的世外桃源,住进闲淡的茅檐竹篱,住进荒凉的大漠孤烟,住进苦寒的塞外飞雪,住进幽囚的珠帘翠幕。
  难道,辉煌灿烂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独独厚了一个唐朝?抑或整个中华文明的精华,皆浓缩于唐朝的画卷中?不然为什么独独唐诗中有那么多的逍遥者,思想客,离别人,战死骨,望夫崖?
  灯下倦读时,就怔怔的发呆,幻想有一间藏书阁,要在书橱中放满唐诗,《全唐诗》《唐诗选集》《五言诗》《七言诗》《李太白全集》《王维》......
  沉醉于此,触手可得,那一排排厚重的书脊,闪闪发光的烫金字映亮了人的双眸。住在此中之人,如同一个隐者,原来所谓的隐逸是隐入自己钟爱的文字中。
  住进唐诗里,也会有一份儿唐诗的缠绵悱恻,于是唐诗不再是一首诗,而是一种鸿雁兰舟的情意,那深切的情意如一抹纤云弄巧,柔柔的缠绕住心儿。沧海桑田,巫山云雨,深挚不改的锦瑟可肯再弹一曲。
  爱上唐诗,其实是爱上一个蹙眉凝眸的女子,似黛玉般幽泣于潇湘竹下;爱上唐诗,也是爱上一个至真至诚的男子,似宽广而博大的大海。
  嫁给唐诗,是嫁给了一种精神,一脉气魄,甘心情愿感染她的气息,如痴如醉的吮吸如兰似馨的气息,直到彼此交融,难舍难分。若担心凡俗的丑恶玷污了那至纯至美的境界,那么,即使不配做唐诗溪畔的一株绿柳,也成为唐诗园中一丛谦卑的青苔吧。待浣纱归来,石井台阶,茵茵翠润,溪水濯足......
  最幸福的莫过于死于唐诗,但愿陨后可化为一瓣落花,漂于唐诗的清流中,葬于唐诗的酥泥中。死,是最后最美的一个永恒的诗意,轻轻的来,悄悄的去。明月里的相思,阁楼中的遥望,都定格成最后一抹诗意。归去,是最终的永恒,是不灭的唐诗,是最美的诗意。
  唐诗涅磐,凤凰重生,雏凤声请扬九霄,唐诗又让人死而复生,试问谁与唐诗携手后还忍死去呢?是唐诗唤醒了沉睡的心灵,是唐诗张开了微阖的双眸,是唐诗把胭脂抹上粉腮,是唐诗让纤腰舞于掌上,是唐诗用一声惊雷让失聪者憾然一惊,是唐诗让失明者眼前柳绿桃红,是唐诗让世界充满意义。
  唐诗的深意是厚重而纯朴的。而被粗浅的人读得似乎浮泛了,但也只能如此了,因为只是浅读低吟,而唐诗的深意是永远也读不尽,品不完的。
  B
  唐诗底蕴之 李颀诗
  前曾提及,送人诗要贴人贴事贴情。李颀《送魏万之京》可资印证: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魏万比李颀晚一辈,正要从洛阳回长安,大抵也没什么要事。因此,李颀送他便只抓住如下几点来写:
  一、 稍稍遗憾。
  二、 作为长辈的赠言。
  三、 “这一回”的节令、地点。
  微霜渡河,意象新奇,暗示是在秋天的黄河南岸送别,其情略有苍凉。用字很讲究度。
  雁从西北来,人向西北去,故在离愁里觉得雁声不堪忍受。信手拈来,便染上浓浓情感。想象途中的索寞,特感遗憾。
  继续凝想魏万归途,过函谷关、潼关而抵达长安城,凭”催寒”“向晚”四字注入特殊情味:一年容易又秋霜,一天容易又昏黄啊!有这几字,下面两句赠语才不至突兀。
  细嚼那赠语,似有过来人自悔的味道。
  但这一首还不是李颀最出色的送别诗。他最拿手的是描述人物,可谓形神兼备。且看其《送陈章甫》: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故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陈章甫性格豪迈旷达而耿介。李颀对他的敬慕之情溢于言表。这首送别诗实在只能是在”这一回”送给”这一个”。
  开头几句情调悠闲,把握住陈章甫求隐的心思:归途上将有滋有味地欣赏初夏风光。
  上声韵几句写陈豪雄耿介一面,一句总提,一句外貌,一句素养,合起来形成一种不凡的表现:不肯低头在草莽。--陈在吏部考试及格,吏部以他未登记户籍为由不予录用。陈力争而终使吏部破例任用。
  但陈之力争只为讨个公道,他决不是”禄蠹”。押”豪”韵字写他的豪宕不羁和孤高远志,特别神采飞扬。
  转用入声韵,写遭阻滞的沉重心情。借一点天气的变化,诉两人共同的失意。
  最后两句戛然而止,不肯凑足四句,很能传达当时的情景:作者估计对方可能觉得这问题扫兴,而他又觉得现在即使扫兴也得提请对方注意,因此便说得有点藏头露尾,似乎话音也低了八度。仔细体味,可以隐隐感到作者的弦外之音:”故林”如不适意,大可再来。这话不想直说,便用这种突然斩截的方式留下空间让对方回味。
  描述人物的本领,是中华古代发达的传记文学哺育出来的。中华素重文化承传。文化承传有赖历史记载。中华史书以史传文为骨架记述历史,实在是最好的方法。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由人演绎的。受不同利益驱动的人,对人生价值有不同观念的人,有各种不同的思想和信念的人,文化修养不同的人……形成了规定历史前进方向的”合力”。万里长城两千年不倒,必有一个合力在支撑。史传文对于这种合力的完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读史传文,得到的是和历史人物产生相同生命体验的氛围。直接从人物的成败得失中自己去汲取民族文化精神,比听讲干巴巴的”历史规律”自然会有效得多。而从中积累描述人物的经验,那也是一种很好的副产品。
  李颀更为人熟知的诗是《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这诗站在一个征人的角度诉说战争的苦难:白天整日奔波劳碌;刁斗声、琵琶声只让人感到环境之恶劣、遭遇之可悲,所宿营的荒寒原野连本地人都受不了,朝廷似乎已立心要这些人死在边疆(玉门被遮故事发生在汉武帝时:一支兵堵在玉门关,凡从前线退下来的格杀勿论。唐玄宗时没这样的事,但作者感到有这种心思)。而再想想这死有什么价值,却只是赢得了葡萄能种在中原!全诗表达十分委婉,而正是这委婉让读者感到征人身受的长期压抑:如俗话所形容的,都弄得没了脾气了。
  显然,这是一首反战诗。
  对于这样的诗,我以为不必从立场是否正确去评价。唐代曾有过这样的事:对于朝廷的重大决策,诗人可以自由发表另一种声音。这就足以令人欣慰了。
  李颀生活的时代歌舞升平,他的音乐鉴赏能力很高,所以有三首写到音乐家演奏的诗也很著名。且读《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茫茫飞雪白。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槭槭。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续胡儿恋母声。川为净其波,鸟亦罢其鸣。
  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长安城连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
  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这诗精彩处在于写出音乐之动人。精确地说,这不是写出,而是创设条件让人悟出。
  《胡笳弄》的内容是蔡文姬的故事。蔡文姬被掳北去,嫁人生子,后来归汉,母子生离有如死别的哀痛成了该曲的主旋律。李颀紧紧把握住这主旋律,有时正面描述,有时侧面烘托,有时写曲调本身的意境,有时写与此曲调意境可以相通的意象,终于把曲调的低昂迟速的变化写得让读者能用自己的经验补充得如亲聆演奏。
  友好诤言
  第十六讲评李颀一首七律诗、三首歌行,皆篇幅较长、脍炙人口名作,福智兄采用另一付笔墨,于简练传达诗意中,作画龙点睛式点评,看似闲闲道来,却笔笔点中要害。如评《送魏万之京》,寥寥几笔,既理清了诗思脉络,帮助读者弄清诗情曲折、诗意所指(包括言外之意);又点出意象新奇、修辞妙处。《送陈章甫》结合声韵转换,指出诗人用史笔诗情、形神兼备所描述的”这一个”和特殊情景下送别的”这一回”。《听董大弹胡笳……》,诗人将董的音乐语言(胡笳声),借助知音者的感觉、想象,用诗的艺术语言淋漓尽致地再表达。福智兄又根据自己对该诗的透彻掌握,极扼要地点出诗人用哪些成功的艺术手法来表达董大该曲的”主旋律”。三首诗,三种不同的点评方法,不肯拾人牙慧,避免熟套,只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具见述评者的眼力与功底。
本文标题: 巫山云雨读后感(文言文三峡观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816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他的小女孩读后感(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怎么写 400字)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读后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读后感是什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