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理大杂志的读后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1-24 21:12:4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2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读后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读后感,800字,网友帮忙啊《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昨晚我百无聊赖地来到了学校读书馆的期刊室,随手拿...

关于地理大杂志的读后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读后感)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读后感,,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读后感,800字,网友帮忙啊🙏🙏🙏🙏
《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 昨晚我百无聊赖地来到了学校读书馆的期刊室,随手拿起来两本书:《旅游学刊》和《中国国家地理》。随便看了一下其中一本书的目录,感觉那本《旅游学刊》好像没有什么好看的。《中国国家地理》还不错,里面有说到格聂的“第十三女神”——格聂山,新疆的红色作物、还有盐路……不过最吸引我的是《难以相信中国发现大量的弃老洞》! 我们中国不是以敬老爱幼为传统美德么?怎么会有弃老洞的存在???我带着一大堆的问号往下看。 在我国的湖北等地大量的弃老洞,它们的存在与当地广为流传的弃老传说,对中华民族的敬老传统提出

地理读后感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读后感要求210字以上,知道的快快来啊,急急急,
我饶有兴趣地读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这是一本是关于中国的地理的地理、科学杂志。我被这本书中的自然景观和许多的地理知识所吸引其中有写梯田、冰川、千岛湖、雪山、各种颜色的湖、新疆的红土、各个民族的文化等。 其中让我印象很深的就是2021.9第611期的“特别策划 世界下水道埋藏在地下的城市实力”。 这个篇章从巴黎讲起。在完备的下水道系统建立之前巴黎野参饱受内涝、肮脏与恶臭的困扰。直到一场瘟疫后拿破仑三世才注意到了下水道的建设。此外全世界罕见的“城市下水道博物馆”也横空出世。中国的直径1米左右的下水道与之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啊 日本的巨大的下水道工程江户川工程。尽管东京的台风、暴雨平凡地势低洼可是城市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街上的一层薄薄的水河水的流位也不温不火。书上写“这哪里是下水道实际上我正身处于一座巨大的殿堂中面积有一个半主球场那么大高度则有几十层楼那么高即使根巨大的混凝土立柱如通天巨塔巍然耸立„„” 而中国的下水道落后于城市的发展。中国的下水道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夏季在一场场暴雨的洗礼下武汉、杭州、北京相继变成了“水城”。 其实消失的湖泊才是真正的原因——没有地方去水依然会泛滥。为了城市的建设人们往往会填湖现在的武汉的主城区的水面面积与上世纪50年代的武汉主城区的水面面积相比缩减了一般多。 我认为应该多挖出一些湖收集雨水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合理设计借鉴古人及其他的国家的方法保护环境人一定要与自然相协调才能使自然灾害对人们的损失降到最低。 通过阅读《中国国家地理》我懂得了许多地理的知识学到了徐霞客和各位探险者不断探索的精神。保护环境与自然相协调。

关于地理观后感(100字)6篇

自从我购置电视以来就一直在看中央七套的《人与自然》栏目。

上边讲述的成千上万种生物,让我大开眼界,从中得到了很多知识。

或许与我热爱地理有关,从有地理课开始就爱上了它,记得求学时,每每翻开地理试卷,都会津津有味的去填写,什么山脉啊,河流啊,气候啊等等,而且基本上得分都不少于90分,但很少能得到满分100。

很羡慕,人与自然中的这位英国博士,一个很和蔼可亲的老头,我想他一定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每期节目都会有他出现在动物附近的镜头,他给讲解动物的一些习性和特征。

比如有一次当他讲解道海牛的时候这样说到,“这些体型庞大的海牛一生都生活在水中,性格温顺,以水草为食”。

这时海牛把头伸出了水面,靠近英国博士,张开了夸张的嘴。

博士开心的笑道“我原来以为吃素的不会有口气,没想到口气这么重”。

动人的解说词,再加上赵忠祥老师完美的声音,简直是无可挑剔,很完美。

今天播放的是鸟儿繁育后代的故事,画面上讲解了几十种鸟类,它们很漂亮,很机警,很可爱,很想把她们抓到笼子里养起来,可是内心一种不愿意破坏自然环境的意识打消了这种念头。

令我记忆忧心的是讲到鹦鹉繁育后代的时候,鹦鹉父母会很公平的把食物均分给出生时间不同,大小不一的孩子。

孩子们在这种状态下成长起来都会健康茁壮。

而当我看到杜鹃鸟把卵产在芦苇莺的巢中时,多感愤愤不平。

杜鹃鸟会把芦苇莺的鸟蛋扔掉一个,然后再把自己的卵产进去,杜鹃鸟的卵会先孵化出来,它孵化出来首先要做的是把其余几枚芦苇莺鸟蛋踢出鸟巢。

最后以至于这个小小的鸟巢都容纳不下它。

最精彩的一幕莫过于,看到在加拿大大不列颠湖泊群里生活的一种鸭子,孩子们刚一出生就可以自理了,鸭妈妈不停的呼唤小鸭,小鸭子排着队跟在鸭妈妈身后向湖泊中游去。

可惜早有一群鸭子占领了这个湖泊,鸭妈妈展开了战斗,后来者飞走了,而小鸭还不会飞,它们加入了先来者的鸭群,而鸭妈妈并没有反对,在动物专家看来,队伍的壮大,更可以预防天敌的迫害,有时鸭群中小鸭能达到20只,甚至更多。

画面很美,这可能就是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

可惜在中国很难看到这样的画面

---------------------------------

自古以来,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中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人们总是以征服自然来获得自己生存所需要的资料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19世纪中期,恩格斯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大量论述,其基本观点在今天看来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有些话已经成为经典言论,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

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特别是到了近代社会,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往往把自己摆在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

针对这种观点,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

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在恩格斯看来,人不是处于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产物和组成部分。

他讲的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为自然的产物并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

事实上,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确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

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中,人类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种的智能,并建立起极其复杂而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

虽然人类同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的物质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特别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而且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即自然不依存于人类;但是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即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

理解人与自然的一体性,有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

虽然人同其他事物相比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但是人并非生活在自然之外,更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否则就难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要看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际上是人作为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同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

诚然,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改造和利用自然。

但是因为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对自然的任何改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自身,所以绝不能把自然当作可以被随意改造的对象。

自然的某些部分通过改造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所利用,另一些部分则只有保持原貌,避免被人类改造和破坏,才能为人类所利用。

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方式和程度应当有一种自我约束。

二、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恩格斯认为,人所以比其他一切生物强,是因为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是人类力量的源泉,也是人与其他生物最本质的差别。

从国内流行的一些社会科学方面的教科书和工具书对生产力的定义及解释来看,大都把生产力定义为人们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其实,利用自然是所有生物的本能,不少高等动物甚至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改造自然。

例如,水獭筑坝、蜜蜂筑巢,就其客观效果来说也是对自然的一种改造。

虽然这些动物改造自然的能力无法同人相比,以致被认为完全属于本能,但毕竟也在它们活动的范围内改变了自然的原貌,使之能够更好地为它们所利用。

因此,严格地说,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不是人与其他生物的本质差别。

只有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才是人与其他生物的本质差别。

在原始社会,人们最初只是在自己活动的范围内利用自然,包括采集野果,围捕猎物等,后来在劳动中逐步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

当原始人捡起一块石头打击猎物时,还只是利用自然;当他把石头磨成特定的形状以便更好地使用时,已经改造了自然;至于开垦荒地种植农作物和驯养动物,则包含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运用。

如果原始人停留在只是利用自然的状态,一点都不知道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那么同其他动物就没有本质区别。

人所以能够从其他动物中分离出来,就是因为在长期劳动中逐步形成了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的能力。

在近现代社会,人们认识自然规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逐步形成了门类繁多的科学技术。

只有不断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才能科学地而不是盲目地改造自然,从而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减少乃至消除浪费和污染。

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只是注意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近的后果,而对较远的后果缺乏认识;等到这种较远的后果经过积累而变得相当严重时才引起关注,最终造成巨大损失,甚至难以治理和挽回。

这个问题在近代社会已经暴露,欧亚一些地方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就是如此。

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给予了富有远见的关注,告诫人们要学会预见和控制生产行为干预自然所引起的较远的后果。

联想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重温恩格斯的教诲和告诫,人们应当有所启示和感悟。

三、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

有不少文献引用恩格斯的论断:“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这一著名论断已经成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言论。

现代人为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些成就并不意味着人类战胜了自然。

所谓战胜或胜利,通常是相对于战败或失败而言,既然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应当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观念。

不应在人与自然之间人为地构造战胜和战败的关系。

事实上,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成就都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取得的,没有理由说是战胜了自然。

何况这些成就往往存在对自然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最终或多或少招致自然的报复。

恩格斯当年所分析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和欧洲一些地方破坏自然而遭受报复的情况,同现代社会的情况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

由于世界各国特别是少数发达国家大量排放各种温室气体和消耗臭氧的化学物质,导致全球温室效应增强和臭氧层破坏,危及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得不通过国际协议来减少温室气体和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一些杀虫剂和化学物质最初被研制成功时曾誉为重大发明,并大量使用,后来才发现最终却会严重危害人自身,不得不禁止使用;一些国家和地区实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各种污染物大大超过环境承载限度,不得不投入并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治理污染,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发展的成果,甚至得不偿失;国内一些地方毁林开荒,导致土地荒漠化,最终不得不退耕还林。

这类事例不胜枚举。

所谓自然的报复,是一种拟人化的说法。

自然是按照客观规律运行,本来不存在什么恩赐和报复。

但是因为我们人类宣称要征服和战胜自然,常常违反客观规律,结果遭受损失,在观念中被认为是自然的报复。

不论怎样看,人类都需要冷静地反思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自然具有无限的广阔性和复杂性,总是存在未知领域,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自然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无论古代和现代,人类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违反自然规律最终会自食其果。

现代人无需回到过去敬畏自然和盲目崇拜自然的状况,但在自然面前保持谦虚谨慎,虚心向自然学习,在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失为明智的态度。

今天,我们拥有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好的生活,但也面临着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水被污染`浪费,大量的野生动物被猎杀……头顶的天空不像以前那么蔚蓝了,脚下也再不是一方净土了.水龙头里那清澈的水再流多久就会干?多少濒临灭绝的动物朋友还正在挣扎?人类究竟是聪明还是愚蠢?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

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自然妈妈她太慷慨了!我们习惯了索取,一旦这位慷慨的妈妈无法提供给我们生活的资源,或者我们的行为激怒了她,她要给我们颜色瞧瞧!那我们的下场只有是灭亡!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人类的生存须要依赖自然,我们是否该给她多一点关心,爱护呢?我们和自然必须平等对待,必须和自然结成一体! 马克思说过:“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说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打个比方,我们砍一棵树就栽一棵树.要尽我们一切力量来补偿以前的过失.善待身边的一草一木,不伤害我们的好朋友—动物……

有人说“人类创造和发现科学,最终毁于科学”!这句话说的也不无道理,想一想,我们天天想者要怎么来更好的利用自然,拿自然来做实验,这样是生活的好了,那~咱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呢?

要想长久地生存在这美丽的地球,就得和身边的朋友打好关系,以前欠别人的,要赶紧还一还.而这种事情光靠一人是绝对不够的,这是你我的责任.最后,还是记住世界地球日的主题吧: “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

《探索地理》读后感

  我在学校定了《探索地理》,它是一种青少年刊物,每个月都会有一本,我可喜欢看它了,每天我都盼着新的《探索地理》。在每一期《探索地理》里面,“欧欧”都会带着大家走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一二”还会教会我们在各种自然环境中生存。还有在森林中发生的小故事,还会通过好多趣味小故事来告诉大家许多许多的地理小知识。《探索地理》内容丰富,所以我特别喜欢。

  新的一期《探索地理》终于发下来了,我把它仔细的放进我的'书包里,放学回到家,一写完作业,就迫不及待的拿出新发的《探索地理》,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在这一期里,“欧欧”带我们走世界让我认识了了美丽的冰雪城市世界——哈尔滨!它是黑龙江省省会,也是中国十大城市之一。今天我要和“欧欧”一起逛逛这个冰块城市了,我们来到了圣?索菲亚教堂,它可是哈尔滨这个城市当之无愧的象征,它代表这个城市教堂建筑的最高艺术水准。当然,它最著名的要数“冰城”了。那里所有的东西都是冰做的,冰做的城堡、冰做的城墙、还有冰做的旅馆呢,真是美丽“冻人”啊!

  下面要离开冻人的哈尔滨,到沙漠去探险了。大家都知道撒哈拉沙漠太阳热烈、水源缺少,所以要节约用水,水在哪也是个问题。现在我知道了,地面潮湿、长有植物的地方会有水。我还知道要是在沙漠里搭帐篷睡觉,早上起来一定要抖抖衣服观后感大全,否则会有虫子。

  你知道黄河眼吗?这个故事就是从这里讲起的,“柯北”胆子真到了极限,他到了黄河眼的神秘地方,打破了封印,黄河眼密室塌了。“柯北”解除了恶梦。

  《探索地理》这本书里面讲了很多很多的知识,还有精彩的故事。大家可以多选择像这样的书来阅读。

《国家地理》读后感400字

《中国国家地理》做中国的《国家地理》李栓科认为杂志的经营很简单,那就是永远强调“内容第一”,没有好的、有吸引力的内容,杂志迟早都会被市场淘汰。市场是天生的“平等派”,在市场上,只要杂志做得好,就会有读者;有了读者的美誉,就会有广告商的青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使杂志不断地发展壮大。 在这个办刊思路的指导下,《中国国家地理》力图造就一支“记者+学者+作家+科学家+哲学家”的采编队伍,使内容能够融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收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因此,《中国国家地理》决心组建一个强大的编辑部,在办刊之初经费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杂志社把80%的经费拨给了编辑部。现在,社里更是给了编辑部最优越的条件、最优厚的待遇、最先进的设备。但这样的投入是有条件的,即编辑部必须拿出高质量的内容,从文字到图片都要力求完美。 为此,领导层极为重视人的价值,曾有两个硕士生要求加入《中国国家地理》团队,但所提薪水要求极高,李栓科并不认为他们狂妄,而是让他们留下实习。他认为只要有才华,高薪是合理的。这样的人事制度不仅造就了一个优秀的编辑团队,而且激发了员工的勤奋和忠诚。用李栓科的话说:他们休几天假就心里有愧,觉得对不住杂志社,感觉自己落后了,总要为杂志社干点什么才行。 对于《中国国家地理》今日的成就,李栓科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独到之处:“所有的教科书上都写着:内容第一;所有的老师都教学生:内容第一。我们只是踏踏实实按着这个要求去做。”关于杂志的盈利情况,李栓科不愿详谈,只是含糊地说:“大约每月几百万吧,向国外卖版权和纪录片也有一些收入,总之,效益不错,可能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中国国家地理》每期售价16元,发行量40万份,按每份10元来计算,每月发行收入400万;每页广告费从最便宜的普通全页86000元到最贵的封底186000元不等,大约以10万元为均价,以2005年前9期平均30页广告计算,则每月广告收入300万,再加上向国外出售版权和纪录片等收入,估计每月平均收入可能接近1000万元。 发行:保证报摊摊主的利益 李栓科打了一个比喻,杂志的编辑好比是人的大脑,发行和广告就是两条腿。如果发行和广告全靠代理公司的话,那就相当于一个人只有大脑,两条腿都是别人的。所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始终牢牢抓住对发行和广告的控制权。 在发行方面,《中国国家地理》目前有三种发行方式:邮局订阅、个人订阅和报摊零售。 通过邮局发行的4万多份杂志全部是各地图书馆订阅的。由于我国的图书馆都是事业单位,每年的订刊计划要报批后统一向邮局订阅,邮局对每个单位统一开一张报销单据,因此这一部分必须通过邮局才能发行。 个人订户则全部通过杂志社的会员俱乐部订阅,享受会员折扣价和各种会员服务。杂志社有办法区分通过邮局订阅的单位订户和个人订户,最终把所有的个人订户 “挤”了出来,目前所有的个人订户都通过会员俱乐部订阅。 零售部分最有特色。杂志社在每个地区和城市选择几个经销商,根据销售额给予经销商不同的优惠幅度,销售越多则优惠越多。同时,杂志社认为零售部分最终还是要靠终端的销售人员,即全国各地的4万多个报摊的摊主来实现,所以必须保持终端摊主的利益。为此,杂志社在和各地的经销商签署协议时,明确规定摊主的销售额和经销商给摊主的优惠额挂钩,摊主销售越多则经销商给摊主的优惠也越多。如果杂志社发现经销商违约,则有权取消经销商的代理资格。此举有力维护了摊主的利益,激发了他们销售《中国国家地理》的热情。 有一位老大妈创下了每月销售600多本杂志的纪录,杂志社派专人去调查后发现情况属实。原因如下:1.这位老大妈的报摊位于繁华地段,附近有很多写字楼,前面是公交车站,后面是小卖部。2.这位老大妈把每期的主要内容编成顺口溜,凡见到白领在买报、等车、买东西时,就主动介绍《中国国家地理》的主要内容。这样,很多人在翻阅后购买,并习惯在此处购买。3.有的长期客户担心因出差、遗忘等原因买不到当月的杂志,就到老大妈那里订阅,几年下来,老大妈就有固定订户400多人。现在,老大妈一人忙不过来,下岗的儿媳也来帮忙,她负责每月在第一时间把杂志送到订户的家里。 广告:必须符合杂志的定位 《中国国家地理》的定位是面向高学历、高收入、拥有社会影响力的主流阶层的现代杂志,核心读者是“35岁左右的青年,大学本科以上文凭,收入3000~5000元,喜欢边缘交叉知识,热爱户外运动,热爱大自然”。杂志社认为广告首先必须符合杂志的定位,对读者负责。其次必须对广告有所选择,让广告客户物有所值,对广告客户负责。用社长李栓科的话就是:宝马就要和奔驰在一起,绝不会和QQ在一起。 在发行量上,杂志社坚持真实发行量。李栓科认为,现在的社会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有很多报刊通过虚报发行量来拉广告,但现在多数企业会有办法调查广告效果,如果企业认为效果不好就会更换广告公司,所以广告公司会认真选择投放广告的媒体,他们有一系列的检测手段来检验媒体的发行量、目标受众和传阅率等指标。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无论媒体怎样自我标榜都没有意义了,时间会证明一切。做杂志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长期的积累,包括品牌的积累、读者群的积累和客户资源的积累。 在广告上,杂志坚持不通过广告公司代理,而是自己经营广告业务。《中国国家地理》的广告多为高档消费品,如电子产品、汽车、电信公司和航空公司等,李栓科称这些广告客户都是经过杂志社选择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广告客户也是一样的。他特别提到了国内一家很有名的文化类期刊,本来在内容上很有影响、定位也很高雅,但由于广告业务全部由广告公司代理,结果广告公司为了短期利益,把邮购广告也刊登在版面上,这样一来原有的高档消费品广告客户纷纷撤下了广告。 拓展品牌价值 企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品牌的竞争,同样,杂志的竞争也是品牌的竞争。在建立了《中国国家地理》这个品牌之后,如何拓展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不断激发读者的忠诚度,是关系到杂志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国家地理》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进行品牌拓展和品牌延伸:成立“中国国家地理基金”、 开展野外旅游探险活动、组织青少年科学考察夏令营、在全国各个大城市组织读者见面会等。 2003年4月,“中国国家地理基金”正式启动,该基金以境内外企业及个人捐赠为来源,主要用于与资助地理科学传播相关的考察、探险和研究;资助民间自然环境保护活动;资助“中国地理”年度论坛等。申请者提交书面申请报告后,经基金会受理、评审之后签约并发放基金,基金资助额为5000元到50000元不等。 自《中国国家地理》成立以来,杂志社就不断组织读者参与到杂志社的科考活动中,迄今已组织了四次“龙脊行——穿越青藏高原”活动;两次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开展 “关注沙尘暴”之旅;在内蒙古达里诺尔国家自然保护区、雅鲁藏布江和川藏线进行科学考察活动……。会员俱乐部的成员可以报名参加,与科学家、杂志社记者一起乘坐越野车进行科考活动,共同感受原始的自然风光,学习地理和地貌知识,体会自然之美和地理之美。这项活动受到读者的强烈追捧,期期人数爆满。同样,2004年1月《博物》创刊后,每年暑假,杂志社都要为小会员组织 “科考夏令营”,同样受到了少年朋友和家长们的欢迎。这些活动是收费的,但杂志社认为野外科考花费很大,仅仅收支平衡,并不盈利。 今年,为庆祝杂志成立五周年,杂志社在南京、广州、西安、成都和上海等城市举办了“地理的魅力”系列论坛,广邀科学、文化和媒体人士与当地读者一起,就地理、生态、人文等话题进行交流。同时,《博物》杂志也开展了“课外知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教育论坛。 《中国国家地理》目前在国内已经取得了成功,成就了显赫的地位。 “行百里者半九十”,这是让每位成功者都不敢怠慢的警句。对于《中国国家地理》这个本土的人文地理类期刊来说,这句话同样适用。(本刊记者 庞春燕/本文刊于《传媒》2005.11)
本文标题: 关于地理大杂志的读后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736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宜信28读后感(《阿里铁军》读后感)《绝境狼王》读后感(绝境狼王读后感5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