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心理学张新国编著读后感(《说话心理学》第一章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1-24 02:30:4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2

《说话心理学》第一章读后感《说话心理学》牛慧珍,著,第一章,努力成为会说话的人,P0-24,口才是一种用口头语言准确恰当生动地表达思想...

说话心理学张新国编著读后感(《说话心理学》第一章读后感)

《说话心理学》第一章读后感

《说话心理学》牛慧珍 著

第一章  努力成为会说话的人 P0-24

口才是一种用口头语言准确恰当生动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1)话说得要有内容。

(2)话说得要有道理。

(3)话说得要有顺序。

(4)话说得要有文采。

(1)说话时要坐稳。

(2)说话时敢于正视别人。

(3)说话时要抬头。

(4)要敢于在大庭广众下发言。

(5)努力放松心情。可以听轻音乐

(6)必要时刻笑一笑。

练习一些好的话题,训练回避不好的话题,训练丰富的话题内容,训练自我评价语言的方式。

(1)言不在多,力求平凡,朴素简洁。

(2)长话短说。

(3)一定要追求通俗明快。

要使自己的语言简洁洗练,就要使自己的语言"少而准","简而丰",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学会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善于综合概括,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交流语言才能准确精辟,有力度有魅力,同时还应尽可能多掌握一些词汇。

说话啰嗦的特征是:没有明确主题,没有明确目的,不了解谈话的基本规则。

怎么办?

(1)既然是交谈,就要先去听清楚别人在说什么,还得用心记住,免得三分钟后你又得重新发问,或自己说的和别人的对不上号。

(2)注意观察他人的反应,包括他人的语调是否热情,是否对你说的话感兴趣。

(3)如果开口说话,就要把话说得有条理。

(4)不要把我当成谈话中的核心和重点,要引导对话者也积极参与进来。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

  多读心理学书籍,可以帮助我们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读完心理学后,多交流也是一种收获。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希望你喜欢。
  篇一
  其实《爱情心理学》这本书所蕴含的爱情非常的广泛,但我把它切合了一下大学生的心理实际,倒是也确立了一个属于我自己,适合我自己的爱情观。

  爱情,这是一个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普遍赞颂、普遍追求的事物,也是人们一直无法真正看透的事物,它不仅是诗人和艺术家们永恒讴歌的主题,也是每个热爱生活的人所向往的美好钥匙。到底爱情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呢?是莫大的喜悦和幸福吧,它使人们充满了巨大的内在动力,使那些陷入绝境中的人们能够勇敢的去面对困难,鼓励他们重新站起来去获得生的希望,然后继续努力的去追寻那份自己想要的幸福。费尔巴哈曾经说过:对于恋爱物件来说,最大的幸福就在于以自身的存在而使对方感到快乐…只消瞥一眼心爱的人,我们就会心醉。”但是我们知道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所以爱情除了会带给我们幸福之外,它还会带给我们无尽的痛苦和悲伤,使人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处于失恋中的人就常常因此失态。当我们在爱的很深的时候要承受恋人的离逝时,那种痛就更是让人难以承受,那一下子憔悴的脸容让人心酸不已。

  现在的大学生存在着各个方面的问题,其中就包括了恋爱的问题。就我个人而言,我心中的爱情始终是纯洁高尚的代名词,而不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工具。我觉得对于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来说,培养健康的爱情观与恋爱行为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
  首先,我们必须提倡志同道合的爱情,因为这样的爱情才是真正坚固,能够坚不可摧的爱情,要知道,两个人在一起要有话可聊,感情才能日益渐进嘛。试想一下,如果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一点话题都没有,闷闷的,那感情还怎样培养啊!当然我不能否认,也会有特殊的情况存在,但那毕竟只是少数。所以我觉得两个人两个人在一起的话,最好是志同道合。

  其次,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仍然要把建设伟大祖国这一目标放在首位,先努力的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而不是把大部分的宝贵时间都用在了谈情说爱上,简言之,就是我们在谈恋爱的时候,要分清孰轻孰重。不要误了自己也误了对方。
  篇二
  我读过的唯一一本心理书就是《九型人格》,书中将人的性格做了分析,共有九种:①完美主义者:代表人物:包公、郭靖、张瑞敏;②给予者:代表人物:牛根生、雷锋;③实干者:代表人物:刘德华、章子怡、王石;④悲情浪漫者:代表人物:林黛玉、张国荣、亚里斯多德;⑤观察者:代表人物:培根、马克思;⑥怀疑者:代表人物:曹操;⑦享乐主义者:代表人物:周伯通、曾志伟;⑧保护者:代表人物:李小龙;⑨调停者:代表人物:周恩来、里根、甘地。《九型人格》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识人指南。在这本书里,你可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特质,也会了解到身边的人的特质,以及为何会有这样的特质。“九型人格”的教义所强调的就是要走出自己的固有观念,去感受他人的思想。它帮助你对他人的处境有更多的了解,从而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而且你也可以更加了解自己,从而将本身的坏毛病改掉。当你可以用其他性格型别的人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的时候,你就会知道,没有哪种性格是完美的。不仅你自己对其他性格的人存在偏见,不同性格的人因自身观念的不同,也会有着这样那样的局限性。这本书是让人们相处的更加和谐,而不是利用其中的弱点来做什么坏事。九型人格是一种深层次了解人的方法和学问,是按照人们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将人分为九种。其卓越之处在于穿透人们表面的喜怒哀乐,进入人心隐秘的地方,发现人最真实、最根本的需求与渴望。其作者海伦·帕尔默,九型人格的一代宗师,钻研九型人格已超过三十年,是九型人格理论的世界权威作家。读了这本书,尽管我还没有读完,但是书中的东西让我明白,身边的人做事有时候为什么与我不同,因为这是性格使然,自然不会凡事都从一个角度出发,也让我对身边的人更加了解,从而理解他们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这也是我喜欢心理学的原因!
  篇三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知识,这次有幸拜读了《心理学与生活》。

  拿到它时我抱着怀疑的态度,毕竟自己是个心理学的“门外汉”,但让人欣慰的是,对于一个对心理学感兴趣,但是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的人来说,这本教材是非常合适的一本入门书籍。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定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著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多点了解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现代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学习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通过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知识。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学方法,认识自己和他人,提高自己和帮助他人的能力。希望老师能在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中多讲一些关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知识。当今社会,在物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如何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己,寻找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新课题。
  看过的人还:

1.心理学读书心得3篇

2.学前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3篇

3.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7篇

4.读书心得1000字社会心理学5篇

5.读心理学与生活有感3篇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心理学书籍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1

  《读懂心灵》是一本以各种小故事构成的心理书籍。书中分有八个小主题,其中最让我感触最多的就是第三小主题一一在失意与缺憾中修复自己,其中的一句话很是令人深思:

  不要预支明天的烦恼,过旱地为未来担忧,那仅仅是徒劳,不于事无补,还会让自己活得更加疲意。

  生活不在昨天,也不在明天,它只是踏踏实实的今天。生活中往往就是这样,我们常常会好高骛远,内心幻想这美好的未来,却从未努力去靠近它。与其迷茫未来自己该做什么,不如踏踏实实过好现在,没有人会一生下来就明白自己的人生该是做什么的,未来都是掌握在现在一点一点努力的自己的手上。

  好多同学可能都和我一样,进入大学,对自己的未来都是无知迷茫的,很多人在这种迷茫中慢慢松懈自己,没有目标的过着每一天,看着宿舍其他的同学积极的参加着各种组织或者协会,每天都很充实,心里是羡慕的,比起每天懒在宿舍的自己,虽然会听到舍友说:“好累,好羡慕你什么都没参加啊!”但其实自己心里是难受的,虽然也有为自己的未来考虑过许多,但每次定下的小目标,第二天就会被扼杀在了被子中,就如书中说得:生活不是在昨天,也不是在明天,它只是踏踏实实的今天。与其每天后悔昨天不努力的自己,然后再对明天设下目标,不如好好充实过好今天,不后悔昨天,不多虑明天,相信在一天天充实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慢慢的找到符合自己未来的目标,并一步步靠近它。

  大学生活说久也不久,说短也不短,足够你思考自己的未来,但希望在毕业之时,别还是停留在思考中,而一点也未付出行动。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2

   情绪转移

  先简单来介绍一下情绪平衡的作用,然后我会列出本书的目录,它简明概括了每章节的内容。

  借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的格式:“看或不看,它都在那里,不离不弃;学或不学,选择权在你,不着不急。”如果,对你有所帮助,你不用谢我,谢谢你自己吧,因为是你自己想改变;如果你有经验想跟大家分享,那就说出来吧,用你的方式去向更多的人推荐(是PUSH,不是PULL,就是仅仅宣传,但不要强迫别人来学);如果,你感觉没什么用,那就当个“打酱油的”吧!

   不同心情

  “病由心生,境随心转”,每种情绪会对心情造成不同的影响,还会对对应的心、肝、脾、肺等器官造成直接的影响。而情绪平衡,就是通过一种情绪平衡技巧(腹式深呼吸疗法+中医经络穴道敲击或按压+自我肯定陈述等)来释放各种不好的情绪,诸如仇恨、憎恶、痛苦、罪恶感与羞耻感等具有毁灭性的情绪;还有恐惧、愤怒、创伤、担忧、哀伤、压力、过度兴奋等程度较轻的情绪,从而预防由这些情绪造成的不适,或治疗由这些情绪造成的生理上的疾病。

  保持身、心、灵的健康,追求内心的爱、喜悦、和平。这种情绪平衡技巧可以靠自己来进行,不需要别人的协助。你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运用它。使用它,你将发现自己在哪里受了伤以及该如何治疗自己。你不需要心理分析,你的潜意识心知道如何治愈你的创伤(不用担心秘密会泄露)。本书无意取代专业治疗,只是教你一种方法,学习化解痛苦。

   宝贵

  书的主要意图在于教人们学会情绪平衡的方法。这样一本书,对于一个刚刚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自己来说是相当有用的。情绪的诱因是内心世界的反映:不愉快的反映是来自潜意识的线索和信号,提醒我们尚有未解决的情绪问题。如果,我们忽略它,或许会失去解决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宝贵机会,对我们的生活,甚至是我们身边人的生活都有重大影响。因此,我们要学会自我排拒和自我接纳来管理内心的乱流…平衡情绪的重点就是要认清所有重要的事情都来自于内在,这是通往内心和谐的第一个线索。

  同样我们也需要接纳自己,接纳生命是艰苦的,接纳人生中将会有重大的阻碍,接纳我们将会犯下许多错误,以及接纳许多人会认为我们就是他们苦难的源泉。只有接受,才能谈到去解决它。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3

  心理学是一门与人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的科学,读来获益颇多,就心理学本质而言,它是一门帮助我们正确处理认知与行为、自身与环境、工作与人际关系等问题的实践科学。

  近来看了一本心理学的书,最有感触的一句话就是: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要我做”就是一个人在工作的时候缺乏主动性,总是在生活所迫或者别人的催促下不得不做自己的工作。如果一个人缺乏对生活的热情和主动,就会被动的接受一切,在生活和工作没有目标,看不到前途,物质和精神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人的懒惰的本性就会被激发起来,就会处处“要我做”,如果在一个单位人人都处于这样的状态,开展一项工作就会变得很困难,个人和集体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制约。那么,如何才能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呢?《心理学》这本书给我们开出了一剂温良的治病药方。

  心理学在人的激励方面分析的很详细,就是如何激发个人的积极性,首先就是确定正确的目标。人活着要有理想,有奋斗目标,不然就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成功:简单的说,就是目标加上进取心,有人安于现状,只想维持现状,采取“守”的态度,时间久了就会变陈消极的态度,失去积极的动力,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必须要设置向前看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追求卓越,追求更好,时时努力超越现在的自己,才能不断进步,才能离成功更近一些。

  心里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类的基本需要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建立在其他需要的前提之下,在工作能够体现自我价值,变成了一种兴趣的时候,人就会以工作为乐,而不是以工作为负担,一旦工作变成了一种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要我做”也就顺其自然成了“我要做”。

  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让自己时时拥有快乐的感觉,凡事不斤斤计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学会感激,只要健康和活着,就是上天最大的恩赐,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应有的一切。

  在现实社会和工作中,一个人满足了基本需要以后,就要给自己定目标,思考和理解自己生活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意义如何体现,怎样让自己的心情快乐和轻松,怎样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挑战和麻烦,在反思的过程中,“要我做”也就逐步转化为“我要做”。

  初识心理学,我懂的并不多,看了一些书后我才有略微的见解。先从最基本的基础常识谈谈吧。

  有心理学就有心理医生,作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学医生,或者说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最重要的就是要倾听。心理咨询师要用全身心来倾听,脑子要不停的运作,用所学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期间酌情插少许的提问,使求助者在倾诉的过程中,宣泄自己的情绪,通过咨询师的帮助,逐渐自己发现症结所在,而不是直接告诉她问题处在哪里。心理咨询师的有效倾听,化解了求助者的症结。

  在一次谈话节目中,一位女性听众咨询自己为什么老师学不好英文,不能跟外国人是很好的交流,而她的专业又恰恰是医疗英语。在经过交流后才发现,这位女士因为当初一段美好的跨国恋情被阻断之后,出现了一种抵触的清洁,不愿再说英语,尤其是不愿听到外国异性对她说英语,实际上她碰到的是一个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全新的聆听求助者的倾诉,要聪明的问问题,要关注她自己的意识不愿意承担的那部分,而不要将太多的精力放在树立自己的业界权威上。

  还有一种是,咨询人员听到求助者说自己好了一点了,就高兴了,觉得自己有能力。其实,这时候很多心理咨询师不明白,求助者正在为他们服务,这是求助者特别容易办到的一件事。心理咨询师就像家长、老师一样,求助者希望让心理咨询师高兴,这样心理咨询师才能对他好,他才能得到更多的关注。所以,求助者就希望让心理咨询师高兴一点。这说明,人人都是生活中的求助者,只是在于角色转换之间。

  还有,在与求助者探讨问题时,心理咨询师很同意把应该放在求助者身上的关注转移到求助者所说的“我想使什么改变……”上,这时需要让求助者明白,心理咨询师只能帮助他本人。比如,以为母亲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很焦虑,此时心理咨询师应该抓住母亲与儿子的关系。其实母子,父子的关系就像在跷跷板上,父母想改变孩子未来的平衡跷跷板,心理咨询师要告诉他们,孩子是无法改变的,只有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孩子行为的认识,然后做出对孩子的行为的反应,这样孩子才有可能改变。其实这根本不应该是父母担心的事情,父母应该后退,给孩子空间,让他们自己去体会、经历生活。

  其实,心理治疗不只可以给心理疾患者带来福音,心理知识的普及完全可以预防许多心理问题的发生,而适时的心理指导更是有助于一个人挖掘潜能,增加才干,最大幅度地提高生命质量和事业成功的机率,为富有和幸福创造条件。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心灵的指引,人生的每一种历险和每一次跨越都需要心灵的能量和机智,而心理指导正可以使心灵的各个侧面协同发展,使心灵的结构呈优化趋势。当一个人的内心变得强大而又灵动、宽厚而又坚毅时,那么任何力量便都无法阻挡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对于初学者和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本书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助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

  社会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的`支柱之一,它与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一起构成了心理学的基本框架。其研究领域设计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学科生命力寓于全社会不同个人和由这些人组成的不同群体的需要和应用中。研究社会心理学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所以,当我阅读完《社会心理学》后,第一个感受就是不仅要吸收其中包含的理论意义,更要实践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读了这本书,也让我对窗口的服务工作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下面我就谈谈在窗口服务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接触到《社会心理学》这本书后,我发现将心理学引入到行政服务窗口工作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在严格执行行政服务系统工作人员文明服务手册的同时,我们窗口还实行微笑式服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如果都搞一刀切式的服务态度,产生的效果未必好。看了《社会心理学》这本书后,掌握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对各种服务态度、服务方法对我能正确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需要,并进行针对性的和周到的服务有很大的帮助。在窗口工作中,在推行微笑式服务时,如果服务对象属于活泼型,情绪外露,兴趣广泛,工作人员要热情接待、周到办事,做到以热对热;如服务对象为安静型,表现为情绪稳定,自信心较强,这样的对象不喜欢我们过分热情,针对这样的服务对象,我们要做到不卑不亢,热情适度,以静对静;如服务对象为兴奋型,语言坦率,喜欢提各种问题甚至意见,对这类服务对象,我们除了热情接待外,还应以和蔼亲切的态度,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尽量满足其要求;如服务对象为抑郁型,这类对象想得很细微,语言谨慎,我们除了热情外,还要有耐心,细致体贴地为其服务,以诚取信。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4

  偶然读到阿德勒《自卑与超越》“人类的一切文化成果都是基于自卑感。”阿德勒的理论构架起始于几乎我们每个想生存下来的人必须面对的三大问题:如何谋求一种职业,以使我们在地球上的天然限制之下得以生存;如何使我们的同类中获得地位,以使我们能互助合作并分享合作的利益;如何调整我们的自身,以适应“人类存在有两种性别”和“人类延续和扩展,有赖于我们的爱情生活”等事实。简洁的说就是职业、人与同伴、爱情和婚姻。对这三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显示了我们各自的生活模式,也就是阿德勒所说的生活的意义。每人的意义或多或少存在错误的成分,没人绝对正确的生命意义。也不会存在绝对错误的生命意义。所有的意义在这两段之间变化。然而这些变化里,他们有很美妙的,有很糟糕的,有些错得多,有些错的少。较好的意义具有些共同的特质,而较差的缺少这些东西。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帮助这些用错误方法追求优越感的人呢?如果我们认为认清: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行,那么这件事情便不难。知道了这一点,我们便能设身处境,同情他们的挣扎。他们所犯得唯一错误时他们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一面。在每件人类的创作之后,都隐藏有对优越感的追求,它是所有对我们文化贡

  献的源泉。人类的整个活动都沿着这条伟大的行动线。然而,真正能够应付并主宰其生活问题的人,只有那些在奋斗过程中,也能表现出利人倾向的人,他们超越前进的方式,使别人也能受益。如果我们依这种正确的方向来对待人,我们便会发现:要他们悔悟并不困难。人类所有对价值和成功的判断,最后总是以合作为基础的,这是人类种族伟大的共同点。我们对行为、理想、目标、行动和性格特征的各种要求,都是他们应该有助于人类的合作。天才是人类中最合作的人,在他的行为和态度的某些方面,我们或许看不出其合作的能力,但我们却能从其生命的整个历程中看出来他的合作和奉献精神!

  同时从哲学的角度,古圣先贤都提出过类似的观点,庄子“至人无己”、“忘我”, 马克思“为绝大多数的利益而奋斗” ,佛云“普度众生”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都是将自己与宇宙统一,非自我为中心。这也从侧面支持的了阿德勒的观点。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5

  《人性的弱点》一书作者是被誉为“成人教育之父”的来自美国的卡耐基,正如书中作者简介介绍在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当经济不景气、不平等,战争等恶魔正在磨灭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灵时,卡耐基先生以他对人性的洞见,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断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过他的演讲,他的演讲和著作唤起无数陷入迷惘者的斗志,激励他们取得辉煌的成功。正是这篇简介,使我产生浓厚兴趣想要了解,这里面究竟写了什么,竟会有如此大的力量。这段时间读了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让我受益匪浅。在这样深夜,读这样的书,像是在品尝一场美味的人生盛宴,自得其乐。要将这种感觉说出来,还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它就像一面镜子,帮助我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从而完善自我,驾驭自我,成为一个善于经营自己生活的成功者。漫漫人生路,它让我在看清来路的同时,更清楚自己在面对怎样的未来。

  《人性的弱点》是卡耐基思想与事业的精髓,全书通过栩栩如生的故事和通俗易懂的原则,从人性本质的角度,挖掘出潜藏在人体内的60大弱点,一个人只有认识自己,不断改造自己才能有所长进,直至成功!卡耐基写得并不是很深奥的,写的都是平常的小事,但书中又嵌入了卡耐基的艺术灵魂。他对这些小事作出的反应,是我从未想到过的,使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也使我感到自己是那么渺小。世界并不会因为失去卡耐基而停止转动,却因为有了他而转得更好。卡

  耐基先生以他对人性的洞见,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断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过他的演讲和书,唤起无数陷入迷惘者的斗志,激励着我们后人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功。

;

心理学的故事读后感

心理学的故事读后感

  导语:《心理学的故事》作为一部及时的、重要的、引人入胜的心理学著作,力图准确地解释人们心中的疑问——人类行为的真正起因到底是什么?想了解更多的心理书籍读后感,请跟我来应届毕业生心理网吧。

  一直觉得历史很重要,学习一门学科必须首先得明其史。培根在其《论求知》一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那么读史的话,会让一个人对本门学科有一个清晰明了的把握,明晓本门学科的源起与流变,以及预测本门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切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我们对过去和现在了解的越少,对未来的判断越不准确”。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过程及行为,而人的心理及其活动是千差万别的,涉及生活各个方面的,因而心理学的知识包罗万象,学科内涵极其丰富,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知识,教育、社会、消费、管理、健康、养生、疾病、幸福、工业、计算机……心理学的知识和应用无处不在。正因如此,学了两年半的心理学,感觉肚里很空,犹如一头扎进心理学知识的汪洋大海,四顾回头,找不到岸,不知道怎么游了。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下心理学的发展史了,从中才可以找到游的路线。大三下学期才开这门课,我觉得太迟了。不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大一就开这门课的话,我估计都听不太懂,因为没有一点基础,内容都是全新的。大三的话多少有些知识积淀了,再经过心理学史的学习,就很容易把学过的零散知识给组织系统起来,融会贯通。李老师主张我们多看些书,并且写一篇关于心理学史或者其他心理学著作的读后感,我想老师的出发点也是大抵如此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开始了我的心理学史书籍的读书计划。

  在图书馆逛了一下午,搜索翻阅了很多心理学史著作,根据其大致内容的难易程度,我制订了一些读书计划。我打算先看一本心理学史方面的比较通俗易解的著作,比如《心理学的故事》、《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等经典书籍;然后再读一些深入的、用历史的理论视角去组织起来的心理学史书籍,比如高觉敷的《西方近代心理学史》、黎黑的《心理学史》和波林的《实验心理学史》。如果实现这个读书计划的话,我会觉得我过得很充实。

  拿起《心理学的故事》,翻开扉页的序言,读下来就觉得本书的视角是那么的不落俗套。本书开篇即说:人性恶?人性善?思想来自何方?人类拥有自由意识吗?凡此种种,都是人类希望了解的。作者是站在一个人类文明智慧的高度和历史长河的宽度上思考的。从古希腊哲学讲起,一直到近代心理学,期间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见。内容也不像国内的`教材那样枯燥无味。它的语言很简洁明了,引用的话也都是经典之句。虽然作者是以著名的心理学家来组织故事的,但它把心理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创立某种流派或理论的前前后后交行得很清楚,让我看完之后能对某一流派或理论了解得更全面。墨廷亨顿给予了那些心理学的开拓者很客观准确的评价。他说:“在任何知识领域,就算是时间和地点恰到好处,脱颖而出的绝不会是几千人、几百人,而只能是少数几个佼佼者,甚至只能是一个:一个伽利略、一个牛顿、一个达尔文。他们启发了数以千计的跟随者,后者向这些人学习,并将他们的事业推向前进。也只有一个冯特,他的天才和驱动力,构成了欧美新心理学的指路明灯。”

  一开始,我对心理学的创立一直存有疑问,像韦伯的最小可觉差研究、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实验都在冯特实验之前,为什么不把他们作为心理学的开创者呢?书中的观点给了我一个很让我信服的解答。书中说:“人们可以认为心理学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也即韦伯进行最小可觉差的研究之时;或开始于19世纪50年代,也即赫姆霍茨对神经传递的速度进行测量与费希纳进行第一次心理物理学实验之时;或开始于1868年,也即唐德斯在进行反应—时间的研究之时;甚至如罗伯特.沃森所说,它应该开始于1875年,因为在这一年,莱比锡大学批准冯特使用位于孔维德的房间以存储他的演示工具,而哈佛大学也在同年在劳伦斯大厦里辟出一个专门的房间供威廉.詹姆斯做实验之用。但大多数权威认可的则是1879年,因为这一年冯特在孔维德的房间里进行了心理学的第一次实验。并且冯特是第一位名副其实的心理学家,而不只是对心理学感兴趣的生理学家、物理学家或哲学家。”

  在这本书里,我也第一次知道了弗洛伊德的谦虚,原来一直以为他是一个很自信、很自以为是的人。书中引用了弗洛伊德曾说过的一句话:“回顾一生中所做的这些杂碎的工作,我可以说的是,我只不过做了许多个开端,也提出过许多个建议。将来有一天,它们当中有可能衍生出什么。不过,我自己无法确定衍生出的这个什么的多少。然而,我可以表达一个希望,即我打开了一条通道,沿着这条通道,我们的知识将长驱直入。”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对待自己的成就的谦虚,以及对学术的开放态度。

  书中的许多精辟的论述也让我对心理学一些领域的研究主题更加明了。墨廷.亨顿把心理物理学的主题描述为:刺激的强度和受试者是否感受到刺激,或两种刺激间能否达到某种差别。把深度知觉的基本问题归为以下一个事实:我们的信息来源—视网膜上的图像—基本上是两维的,但我们又是如何看到三维世界呢?把发展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概括为:遗传和环境并不是在性格之中简单地叠加,而是跟化学品生成化合物一样,重新生成一种不同于任何物品的东西,然后它再与随之而来的经验产生反应。对于心理学中具体的理论与大而综合的理论之间的关系,《心理学的故事》说:“当心理学仍由哲学家思索时,任何理论看上去都能解释一切;而当其成为一门科学时,任何理论都无法解释一切。一个领域越是科学,人类设计无所不包的解释性的心理学理论的可能性就越小。”读完豁然开朗,之前一直很纠结的心理学中为什么没有一个像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一样通用的理论模型的问题也觉得没有必要了,因为心理学不同于其他学科,越是追求可涵盖一切的理论可能越背离其学科特性。这个观点应用在普通心理学现在的学科特点时也很发人深思,书中说:“普通心理学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人们如此吹捧追逐的‘普通’规律则根本谈不上普通,相反,它们往往表现得十分具体。”对于情绪理论,作者也有一个非常贴切并且是心理学中的一个规律的观点:“早期的理论往往被后来的实验研究所否认并抛弃;同时,新的理论不断地推出,但现实是,再后来的证据往往重新证明旧理论的有效性,而所谓的新的学说似乎又与证据不符。因而,在心理学中,人们很少能证明某个理论是完全错误的;反之,它们看上去总是有限的、不完全的,当其与其它常说串在一起时,拼凑成一床虽不整洁但屡经缝补的理论时,却显得很有价值。”像这样精辟的总结在文章中到处都闪烁着光辉,读起来让人眼前一亮,觉得总结得太恰当不过了。

  读完了这本书,真的是获益匪浅。同时也让自己心理慰藉了不少,因为终于认认真真、完完整整地看完了一本心理学书籍,觉得很有成就感。李老师强调的“多看些书总是有好处的”现在终于有更切肤的体会了。剩下的时间就按自己的读书计划,再看一到两本深入一些、有历史眼光的心理学史书籍。

;
本文标题: 说话心理学张新国编著读后感(《说话心理学》第一章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717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颈旅传奇读后感(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读后感10篇)跳出我天地读后感(跳出我天地观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