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恩文本读后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读后感 这三篇范文写得很深刻)

发布时间: 2024-01-21 21:12:1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3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读后感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读后感马恩除在一些著述和书信中提及中国外,还专门写过18篇有关中国问题的文章。马恩为何如此关注万里之外...

马恩文本读后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读后感 这三篇范文写得很深刻)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读后感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读后感
马恩除在一些著述和书信中提及中国外,还专门写过18篇有关中国问题的文章。马恩为何如此关注万里之外的中国?关注的又是哪些问题?马恩的论述对我们了解和认识我国的历史与现实有何重要启发意义——
马恩为何要撰写有关中国问题的文章
马克思恩格斯除了在许多著述和书信中提到中国外,毕生还撰写过共18篇有关中国问题的文章。这18篇文章除第一篇写于1853年、最后一篇写于1862年之外,其余16篇均写于1856年底至1860年初,历时仅仅3年多。马恩之所以集中在这一段时间撰写有关中国问题的文章,是因为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欧洲列强继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再度将目光对准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随即爆发。鉴于美国报界读者纷纷将关注点转向中国,在伦敦为《纽约每日论坛报》等报刊担任通讯员的马克思与恩格斯便在这一时期撰写了上述有关中国问题的文章。
上述报刊文章采用通讯报道的形式,围绕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展开方方面面的论述。有的文章介绍中英贸易关系,如介绍鸦片贸易造成的白银在两国间的流动情况;有的文章陈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若干史实,如陈述开战导火索即亚罗号走私艇事件的始末原由;有的文章评论英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制订过程,如评论英国议会围绕对华政策而展开的唇枪舌剑;有的文章分析资本主义列强在对华利益上的尔虞我诈,如分析俄国利用英法联军侵略中国而坐收渔人之利;有的文章描述鸦片战争背景下的中国社会现实,如描述太平天国这样一场中国革命的状况与性质;等等。这些内容不一的文章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揭露西方殖民主义的强盗面目,谴责鸦片战争的侵略性质。
马克思希望鸦片战争能够引发中国革命,并进而引发欧洲革命
当时,马克思正在构思关于资本主义危机的理论。鉴于欧洲资本主义列强开拓殖民地,试图借此化解酝酿于本土的危机,马克思利用掌握的材料,论证殖民主义不但不能化解欧洲资本主义本土的危机,反而会加剧这场危机。同时,马克思希望鸦片战争能够引发中国革命,并进而引发欧洲革命。他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讲道:“欧洲人民的下一次的起义,他们下一阶段争取共和自由、争取廉洁政府的斗争,在更大的程度上恐怕要决定于天朝帝国(欧洲的直接对立面)目前所发生的事件……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经延续了约十年之久,现在汇合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他还采用比喻性语言讲道:“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危机一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字里行间清楚表明,马克思把中国革命当作自己的危机理论的一个补充部分。但是,对于这个补充部分如何有机地融入自己的危机理论,或者说中国革命如何具体地引发酝酿于英国工业体系的革命,马克思只是讲,中国工人的竞争会导致欧洲工人工资的降低,从而激发欧洲工人革命,却未做更为深入的理论总结。而未能做深入的理论总结,就表明马克思的这一认识还是相对抽象的。
马恩最初一致希望,在外力作用下古老的中国社会能够孕育出一个新世界
在希望中国革命引发欧洲革命的同时,马克思也对中国社会现实形成了初步认识。他在1853年撰写的第一篇专门论述中国问题的文章《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对中国现实做出过这般描述:“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马克思这种对中国现实的认识也得到了恩格斯的响应,恩格斯在1857年撰写的《波斯和中国》一文中论述了“旧中国的死亡时刻正在迅速临近”这一局面:“中国的南方人在反对外国人的斗争中所表现的那种狂热本身,似乎表明他们已觉悟到旧中国遇到极大的危险;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亲眼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的垂死挣扎,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最初一致希望,在鸦片战争这样一种外力的作用下,古老的中国社会能够孕育出一个新世界。由于这样一个新世界只能由革命来创造,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革命抱以极大的期望。他们在1850年初撰写的《国际评论(一)》一文虽不是专门论述中国问题的,却提到了太平天国运动。该文给这场中国革命提出的口号是:“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
将中国比喻为一块“活的化石”
但是,马克思在加深了对中国社会现实的认识之后,在1862年撰写的最后一篇论述中国的文章《中国记事》中将中国比喻为一块“活的化石”:“中国,这块活的化石……在东方各国我们总是看到,社会基础停滞不动,而夺得政治上层建筑的人物和种族却不断更迭。”此时,马克思已超越了“与外界完全隔绝”这一对中国社会的表层性认识,深入到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循环而不前进这一深层认识。同时,他也对中国革命形成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在更为细致地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实际状况后,他评价这一场原本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中国革命说:“它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因为它“破坏了一切,而什么也没建立起来”。而且“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不知道自己负有什么使命”。
前后十年光景,马克思就转变了对中国革命的认识。而这是因为,在马克思的心目中,不局限于“改朝换代”的“使命”才是革命的实质所在。相形之下,中国革命远未达到他的理想标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殖民主义与反封建主义互为因果。正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达不到反封建主义这一革命标准,它在反殖民主义这一点上也达不到标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对农民起义的本质怀有清醒认识,这一点值得我们在史学研究中借鉴。但是,马克思写《中国记事》时,距离辛亥革命尚有整整半个世纪。由于历史自身的局限性,马克思对中国革命的潜力估计得毕竟远远不够。
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拓张与灭亡,“不顾时势,安于现状”的东方社会也行将灭亡,这是一出世界历史悲剧
马克思持一种近似于东西方历史二元论的看法,抽象地将黑格尔讲的“两极相联”的客观规律应用于东西方关系,不过这种“两极相联”指的,不再是东方社会的革命因素促成西方世界的革命因素,而是东方社会的消极因素从反面刺激西方世界的革命因素,即不再是《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中讲的中国革命决定欧洲人民的革命,而是《鸦片贸易史》讲的中国鸦片贸易合法化、罂粟种植普及化导致的英国国库灾难以及欧洲危机。
马克思后来之所以弱化中国革命相对于欧洲革命的作用,除了有上述他对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的现实性认识做原因外,也是因为他凭着宏观历史视野,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上升力量与东方封建社会的没落趋势呈现出巨大的反差,意识到古老的中国社会必将葬送在西方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过程中。他在《鸦片贸易史》中写道:“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不是仅仅从军事力量对比的角度出发,而是从东西方世界的不同精神实质出发,论述陈腐的中华帝国必将败于西方现代社会的。
我们不必苛求马克思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预见在历史细节上正确与否,或在何种程度上得到了实际应验,而更应当重视马克思的宏观性历史叙事模式所渗透的理性力量。马克思就是凭着这种理性力量来把握东西方世界的不同精神实质的二元对立的。这种二元对立指的,就是道义与“贱买贵卖的特权”的矛盾。首先,东方道义抵制西方特权,因为西方特权不仅涉及正常贸易,而且涉及鸦片贸易。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描述了清朝政府合乎道义的态度,即“拒绝征收一项随着人民堕落的程度而必定会增大的税收”。其次,涉及鸦片贸易的西方特权践踏东方道义,因为它是靠船坚炮利来取得鸦片贸易的合法化的。再者,西方正常贸易与军事力量并用的手段自相矛盾。马克思在《英中条约》中讲:“如果兼施并用迦太基式和罗马式的方法去榨取外国人民的金钱,那么这两种方法必然会互相冲突、相互消灭。”这里讲的“迦太基式和罗马式的方法”分别指正常贸易手段与军事征服手段。它们的相互矛盾势必导致殖民主义最终灭亡。最后,由于殖民主义是践踏着“陈腐”的道义前进的,所以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拓张与灭亡,“不顾时势,安于现状”的东方社会也行将灭亡。对于殖民主义,马克思是在欧洲革命的意义上预见它的灭亡的,对于中国社会,即使它“激于道义”,马克思也只能为它在历史必然中的命运寄送挽歌。
显然,这样一种东西方精神实质的二元对立演绎的是一出世界历史悲剧。不同的伦理实体在矛盾中走向毁灭,也就走向了世界历史的根据:马克思的理想社会。
鸦片的催眠作用与惊醒作用
在这样一种宏观性历史叙事模式下,马克思希望中国社会能够对东西方二元性社会精神实质的剧烈碰撞有所“惊醒”。他在《中国记事》中提到:“鸦片没有起催眠作用,反而起了惊醒作用。”只是,马克思是在讲述太平天国运动时提到鸦片的“惊醒”作用的,因而这种“惊醒”作用要大打折扣,因为太平天国这一场中国革命还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它依然被改朝换代的理想所“催眠”。固然,马克思对中国人民饱受鸦片之苦抱以道义上的同情,对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寄予道义上的支持。但是,只要鸦片起的作用是“催眠”,而非“惊醒”,只要在马克思看来,中国革命只能以消极的方式刺激欧洲革命,他就不会对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另眼相看,因为马克思更希望,鸦片起到的“惊醒”作用足以令中国民众意识到超越“改朝换代”的“使命”。
从今天的角度看,无论是面对原始的殖民主义,还是面对文明的殖民主义,无论是面对政治殖民主义,还是面对精神殖民主义,无论是面对走私鸦片的殖民主义,还是面对推销文化话语体系的殖民主义,我们都需要一次又一次地“惊醒”。可以说,在这最后一篇论述中国问题的文章中,马克思这一画龙点睛之笔超越时代地永远值得我们回味。(作者为中央编译局研究员

《马克思传》读后感

  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他的唯物史观承认历史的必然性。下面是我整理的《马克思传》读后感,欢迎阅读!

  《马克思传》读后感【一】

  “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但他决不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这句话是我在马克思传中看到的,当时令我触动,感受深刻。他的思想魄力更让人震撼。他不仅拥有才华和智慧,而且拥有别人没有的信念和执着,在他的生命里充满的是对整个世界的思考,而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人生。想想现今社会,有多少人在思考所谓的人生,又有多少人在思考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绝大多数人都在思考着自己,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

  贝多芬用音乐奏出人生的不屈不饶,但他一生的孤独与痛苦谁又能明白?

  马克思是孤独的,但是马克思是伟大的。在马克思的最后几年书中这样写道,在部分地恢复了健康之后,马克思感到自己是双重残废的,精神上失去了妻子、生理上是病痛的加深。精神的麻痹和生活的无奈折磨着他,但他依然坚持搞创作,忍受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孤独,做平常人不能做的事。正是靠着他的执着、坚定信念才造就了他的伟大,哲学家的伟大。

  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他的唯物史观承认历史的必然性。从人类历史总体看是正确的。他的唯物辩证法研究的那些范畴是相当有启发性,开辟了认识世界的一条道路。

  个人觉得《马克思传》是对马克思这位千年伟人最好的纪念,通过这部传记,可以对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导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书中可以学到马克思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忘我精神,对友谊的珍爱,无不感到着《马克思传》的每一位读者。纪念马克思就要学习马克思。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都要学习他的着作,学习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从他身上学到智慧和精神力量。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这次改革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改革。这一切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马克思对中国的贡献是巨大的,对世界的贡献更是举足轻重,他的伟大将载入人类史册,永垂不朽。

  《马克思传》读后感【二】

  卡尔·马克思——古往今来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为人民和世界奉献了一生,这位伟大人物的名字以及他的学说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他还被世人评选为“千年风云人物”,可见,他给后人留下的是无法估量的财富,世人才会给予他这么高的评价。

  我觉得这项荣誉马克思是当之无愧的,他生前的战友左尔格这样评价他:“他的一切功绩是不需要立碑行传的。”证实他业绩的不是青铜白石,而是来自世界各个角落响应他不朽的战斗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无数工人阶级队伍。

  《马克思传》,在那里我们能够追寻到他的足迹,从点点滴滴的文字河流中,阅读它就好像在与一位伟人对话,整个人都被深深的感动和震撼了。它带领我们去了解马克思的生活,他的一生就是他思想形成的一生,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去一同感受马克思这个人,把他当成朋友,和他展开对话,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去理解他,进而理解他的思想。我相信只要你试图面对、解释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那么,你就无法绕开马克思,并且通过研习他的思想说不定就能带你走出事物的泥沼。

  马克思是一位理论家,一位学识渊博而又思想深邃的学者,他一生中的主要活动就是科学研究。我们在课堂上听到更多的也是他的思想和认识有多么的正确,以至于我们产生了一种错觉,总觉得他是高高在上的,把他想象成为一位刻板整日埋头苦思的哲人,一位不识人间烟火的圣贤先知,我们太注重“伟人”的光环而忽视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

  看了这《马克思传》之后,通过作者朴实的文字,间单的描述,我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我就不完全那样认为了。我开始认为我们将马克思的威严庄重的一面扩大化了,甚至将他“妖魔化”了。要知道他坚持自己的理论研究必然一定程度上对一些生活琐事不太关注,只能说他不拘小节。他的确有作为伟人常人所不及的科学探究精神,可事实上,他也是是普通人,不是“神”,不是遥不可及的圣人。

  拿马克思自己的话说:“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他也是个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生活着的人,他的生活也会有不修边幅的时候,他也有自己的嗜好,他喜欢下棋、抽烟、喝酒,也有自己的个性,也有与恩格斯之间不俗的友情……亲情、友情、爱情、事业,他都不缺,他都拥有。

  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一生从事人类解放事业,并积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忘我投入,对友谊的珍爱,对亲情的眷恋,无一不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他的伟大不在于他是为自己,而是为整个人类事业孜孜不倦的工作。这本书使我对马克思的整个人生经历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认知,对他的一些生活细节、生活习惯也了解的更多,这对于我理解马克思的学说有很大的帮助。

  1818年5月5日这一天马克思来到了人间,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卡尔·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摩泽尔河畔一个山清水秀的文化古城特里尔城,这座城市很早享受到了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成果,所以憎恶封建压迫、崇尚自由平等的精神在那里的人们心里深深地扎了根。

  而且受家庭文化的熏陶和宽松的家庭氛围影响,马克思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慢慢地,马克思在踏入社会以后就看清了社会现实,看清了富有与贫穷的巨大差别,看清了剥削阶级的丑恶嘴脸。他能明辨是非,同情贫苦的劳动人民,幼小的心灵就能盛装人间的苦难。

  他立志要为全人类谋取幸福。他认为能为全人类谋求幸福,才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他屡次被驱逐出境,流离失所,但是他仍不改革命的雄心壮志。马克思的坚持不懈的精神感染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在他们眼中,马克思是国际工人的灵魂,是无数贫苦人民心中的希望之灯。

  马克思的思想博大精深,他在政治、文学、历史、哲学上及至自然科学方面都取得了卓着成就,他那不朽的思想,哺育了两个半球的无产阶级运动,被称为世界社会运动的导师。

  下面我将从马克思对工作的不懈追求,与恩格斯深厚友谊和与其妻子的爱情婚姻三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马克思曾经讲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眼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创作《资本论》是在1943年开始的,为了完成这一划时代的巨着,他耗费了40年的心血。40年的心血,这是个惊人的时间长度。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岁月里,不是在平静的书房和优越的条件下度过的,而是经历无数艰难和坎坷的。正如恩格斯说的“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马克思侨居伦敦的许多年里,经济上常常贫困到没钱买面包,付房租的程度,不得不靠典当衣物和家具来维持生活,连他夫人的陪嫁银器也忍痛送进了当铺。

  他在1859年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道:“我必须不惜任何代价走向自己的目标,不允许资产阶级社会把我变成制造金钱的机器。”为了写作《资本论》,马克思的那种求知热情和勤奋精神,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他牺牲了自己的健康,抱病写作,强忍着病痛奋斗终身,实在令人敬佩!

  马克思的这种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科学的严谨态度是非常之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必须用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学识的增长才是我们这一辈子最大的财富。人生总是会遇到挫折困难,不顺心,但是相信生活会教会我们很多,只要我们肯努力,肯付出,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用一颗执着的心去面对,那么,一切都将不成问题。

  马克思怀着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不断追求自己的事业。马克思在十七岁中学毕业考试时,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作文中就表达了他的高尚的信仰。他认为给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自己才是最幸福的。并认为青年人的择业目标应该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被公认为古往今来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典范,恩格斯的马克思的“第二个我”,他们一心追求同一个梦想,怀揣同一个理念,不断奋斗着,努力着,合作着。他们两人通过频繁的通信来交流思想,一天一封甚至几封,他们谈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二人可以说是无话不谈。

  世人更多的看到的是马克思给我们带来的伟大贡献,可是如果没有恩格斯的帮助,马克思的创作还能继续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就是因为有了恩格斯无私的帮助和二人对理论思想的探讨,才使得马克思走向成功。其实在很多方面恩格斯并不比马克思差,他头脑活跃、才思敏捷、知识广博,他在语言方面的造诣很高,而且还深谙军事之道,可是恩格斯为人谦虚,他将马克思比喻为整个事业的“第一小提琴手”,自己是“第二小提琴手”。

  朋友就是这样,当你快乐的时候可以与其分享,快乐就有了两份,当你悲伤的时候向他倾诉,悲伤就少了一半。好朋友他会不断地提醒你,让你知道自己的不足,马恩二人的友谊像我们中国的“高山流水”,是知音。在我看来,真正的友谊就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为同一个梦想去努力,即使遇到再多的挫折也可以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就算失败了也没什么,因为一路有你,我们一起成长了。

  马克思与燕妮的爱情故事也被世人称颂,燕妮原本是出身贵族的小姐,是特里尔城迷人的公主,她不惜一切嫁给了马克思,在经受了穷困潦倒之后,他们的爱仍未减当年。燕妮在精神上给予马克思支撑,在事业上给予他帮助与支持,在生活上给予他细致的照顾,燕妮将马克思视为“我的大孩子”,对他一生不离不弃,可以算得上是完美的童话故事。

  他们有着同样美好的理想,他们在命运的激流中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为壮丽的共产主义而奋斗。从马克思写给燕妮的情信中,我们看到了马克思的柔情,言语里都充满了火一样的炙热和绵绵不尽得温柔,那是对爱情与生活的深刻诠释。当真令人羡慕不已!

  《马克思传》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位“千年思想家”的一生的思想活动和生活细节,通过对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描述,从中可以折射出那个时代、那个社会风起云涌的变幻,马克思亲身经历了这场跨时代的变化,同时他又以自己先进的头脑指引着无产者前进的方向。

  马克思曾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我们需要学会的是他们永不言弃的探索求知精神,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继续自己的理想,终有一天会成为现实。

   读后感栏目精心推荐:

   我精心推荐

红岩读后感200字

早就听说有一本叫《红岩》的书了,却一直都没有时间看,趁这次征文活动的机会,我去新华书店买来了这本书,细细的品读书中的每一个细节……
《红岩》是罗广斌、杨益言所著,他们从隐没在灰蒙蒙的雾海里揭示了抗战胜利的纪功碑,它被长江,嘉陵江汇合处的山城,被浓云迷雾笼罩着。当我翻开书页的时候。它便把我带进了那个动荡的年代。
《红岩》这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它描写了众多的共产党人在艰苦的环境下和反动势力作生死斗争的故事。许元峰、江雪琴等地下党的领导人为革命出生入死,坚持在党需要他们的岗位上,他们都是这么的勇敢,那么的坚强。可是也有甫志高这样的软骨头,甘愿认贼作父,迫害自己的革命同志。许云峰、江雪琴等地下党人就是在叛徒甫志高的出卖后被捕的。以毛人凤、徐鹏飞为首的反动头目,对他们施行软硬鉴施的手段,企图降服他们,但是这些反动派怎么能理解共产党人的胸怀呢。在审讯室里,毛人凤诱逼许云峰:说什么“你从被捕的那一天起就脱党了,你和我们的关系是个人和政府的关系……”许云峰不动声色地瞧了他一阵,说:“我们之间是你死我活的革命与反革命的阶级斗争关系。毛人凤逼上前去挥动手臂:你们这套马列主义阶级斗争学说早已陈腐不堪。马克思主义死了多少年,列宁死了多少年……”许云峰突然打断毛人凤的话,“可是,斯大林还活着,斯大林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事业在全世界建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你们听了他的名字都浑身发抖!”毛人凤又说,你们除了马恩列斯还有谁呀?许云峰说:“毛泽东!” ,正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极大丰富了马列主义,使无产阶级学说更加光辉灿烂,光照全球!马列主义永远不会过时,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所向无敌,必须消灭一切反动派,包括你们这群美帝国主义豢养的特务!”
毛人凤见软的不行就用硬的,于是对革命者动用了残酷的刑具,灌辣水,坐老虎橙,火铁烙等。但是共产党人不怕抛头卢洒热血,他们的信念就是我做就是到党教导我们的一切,死而后已。
吕杰的绝笔,我们学过今天读来更感激情。
为人进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山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合上书本,仿佛他们的英勇事迹还一幕幕的在我眼前浮现:成岗的临危不惧,视死如规;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已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杨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中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看完这些故事,我心里不禁觉得我们目前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其实都是这些革命烈士用生命换来的呀!
炮声隆隆震撼大地,晨星闪闪迎接黎明,东方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那是无数烈士的鲜血染成的呀!东方红、太阳升迎来了新中国的彻底解放。
读了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更加敬仰革命先烈。
【第2篇】
《红岩》是我前几年在部队时读过的一本书,前几天我怀着十分崇敬而又激动的心情又重新看了一遍《红岩》。〈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所有这一切展现在我眼前,那是多么让恩激动、崇敬、悲愤、感叹的画面。
最令我难忘的是许云峰将要被特务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摇。江姐被粗长的竹签钉入指甲缝间的刺骨钻心的逼供,特务们为的是想从这位重要的共产党员口中套出有关地下党的重要机密,可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试想一下,在那潮湿腐臭的渣滓洞、白公馆,近乎窒息的地牢,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咽着发馊味的残羹冷炙,拖拽着遍体鳞伤,强忍着旧脓新创袭来的阵阵裂痛……然而他们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反动派抗战到底!
对这些可敬可佩的战士,国民党反动派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丝毫,反而更使他们的斗争精神丰富起来!读到他们的事迹,我无法自已,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想起退伍之后的我,身上那种无畏的勇气已经完全没有了,即使被生活虐得体无完肤又能怎样,即使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很多困难又能怎样,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句我以前经常放在边的一句话,现在真的应该重新拾起来了。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 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 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解放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每个月底我们的拼命的冲业绩,拼命的打电话,要的不就是黎明前的那一道曙光吗,如果我们把这种精神用在每个月的每一天,我们的力量该有那么强大。这两个月我的业绩不如人意,但我相信我有能力,有决心干好我的工作,我要感谢《红岩》,它一次又一次的敲醒我向上的动力,它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它将促使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英勇坚强的人!
借此文献给青峰所有英勇的精英们,你们是我工作上榜样,青峰的英雄,很荣幸能够与这么多英雄们一起奋斗,共他大青峰的辉煌!
【第3篇】
最近我读了一本红色经典的书,在这本书中,我认识到了许许多多宁死不屈,英勇无畏,甘愿把青春,把热血甚至生命奉献给党的先辈们,也深深感受到了一种决不放弃,与敌人抗争到底的革命精神。这本书就是——《红岩》。
这本书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爆发出新一轮内战的故事。监狱中的“绝食事件”,让我感受到了他们面对敌人不妥协,与敌人抗争到底的坚定信念。成岗背负着巨大压力和危机,仍出色地完成了《挺进报》的刻印工作,我体会到他的对党的真诚,无私奉献。而渣滓洞中的元旦联合又使我被他们的乐观积极,对革命的坚信所感染。许云峰用流血的手指“抠”出的洞口,只为能够帮助同志们逃脱魔爪:龙光华为了让同志们喝上水,与特务们殊死搏斗;刘思扬短暂的“自由”的日子里,却一刻也没有放下对狱中同志的担忧与思念,一直在为他们想办法;陈静对假惺惺的政府的句句反击;齐晓轩、胡浩牺牲自己,保住他人性命……这一件又一件事例,不就是对革命精神最好的诠释吗?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还是江姐。她刚出场时的温柔和蔼,平易近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江姐”,她就像一位知心大姐姐一样,关心、照顾着那些革命小同志们,给他们带来阳光般的温暖。她遇事从不急躁,温和中又透着一股干练。后来,当我读到她亲眼看到死去丈夫的头颅,化悲痛为动力,下定决心为党付出一切时,又被她的坚强所深深震撼!再后来,江姐被捕入狱,敌人想用严刑逼她说出党的机密,鞭子狠狠地抽打在身上,又细又尖的竹签扎进手指中……鲜血大滴大滴地淌着,刺骨钻心般的疼痛,我已吓地浑身发抖。而她,昂着头,用冷冷的目光死盯着敌人,始终不肯吐出一个字。此时,江姐的形象在我心中突然高大起来,我仿佛看到一个经受万般苦难仍屹立不倒的巨人!她临死的时候,那大义凛然的举动,让我想起了文天祥的一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江姐身上的革命品质使我深受感动。她是我的榜样!
在一次又一次的伟大的共产党员们与国民党反对派的斗争中,一位又一位先烈们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鲜血和牺牲换来了同志们的安全,他们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敌人罪恶的枪口。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他们用一点一滴的鲜血凝成的,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他们,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礼!
【第4篇】
是这样一本书,充斥着无限的黑暗,却又透出一缕迎接黎明的曙光。在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关头,走出了一批英勇坚韧的共产党员。他们有着坚如磐石的理想与信念,用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传奇!
——题记
《红岩》的创作是在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的基础上完成的,作者作为国民党集中营的幸存者,亲眼目睹了敌人最残暴、最野蛮的屠杀和共产党人壮烈牺牲的场面。这本非凡的书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真实地记录了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斗争。
这本书记叙的是革命的大进军和反革命垂死挣扎的一幕幕历史,狱中斗争是小说的主要部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都是特务的巢穴,集中了国民党特务机构中最精悍、最狡诈、最凶恶的力量,在这种环境下,以江姐、成岚、刘思扬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们,与国民党军警、特务、叛徒作出了不屈不挠的殊死斗争。
江姐,是政治上成熟的中共地下党领导人,她为人稳重、心细,面对敌人与酷刑沉着冷静,坚忍不拔,处处表现了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贞。她足智多谋,面对敌人具有大无畏精神。被捕后,她经受了更大的考验,面对任何酷刑都毫不屈服。似乎还听到江姐动人心弦的回音与她光芒四射的词句:“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她受到了同志们的敬仰和爱戴,为了不暴露同志们的越狱计划,保全他人,她毅然走向刑场……江姐这一人物代表了舍己为人、敢于牺牲的共产党员形象。
许云峰,一名具有钢铁意志的共产党员。作为一位进行过长期地下斗争的领导人,他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多次在严峻的关头挺身而出,表现了独当危难、顾全大局、舍己为人、心思缜密的革命品质。他作为本书主要刻画人物之一,以智勇双全、信念坚定的品格书写了一幕幕扣人心弦的壮歌。“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做千秋雄鬼死不还家”,许云峰虽然牺牲了,但就义前的慷慨陈词与不屈不挠的精神永远铭刻在大家的心中。
除了江姐与许云峰,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共产党人。他们面对死亡毫不畏惧,甚至勇于牺牲。因为,他们有着同样的信念:“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改色、心不跳。”
特务们狰狞的面孔与沾满鲜血的双手毫无顾忌地展现在共产党员的眼前。他们狂妄地大笑着,将滴着血的屠刀与残酷的刑具伸向共产党员们,妄图通过残忍的手段逼共产党员们说出地下党的秘密,但均被识破。他们于是又伪装同情,用苦肉计唤醒共产党员们的善良。无论特务用什么手段、计谋,面对严刑拷打,机敏坚韧的共产党员们始终只回答一句:“拷打得不到的东西,刑场上同样得不到!”决不是手段越残酷就越能达到特务们阴险的目的,共产党员钢铁般的意志永不磨灭!
《新年大联欢》中的贴对联节目,作者不厌其烦地展示难友们的杰作。这些妙联真实地反映了共产党员们恶劣的狱中生活,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迫害,但同时也充斥着同志们对革命胜利的希望、对前景的乐观。尤其是“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这副对联,它暗喻了革命形势的急剧发展,突出了共产党员们崇高的理想、满腔的热忱与顽强的斗志。
《红岩》的最后一章,敌人深感末日的来临,使用缓兵之计举起了屠刀,渣滓洞与白公馆的同志们不得已先后提前发起越狱行动。越狱过程中遭到了敌人的火力封锁与疯狂狙击。余新江、齐晓轩、刘思扬等同志毫不畏惧,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敌人浴血奋战,掩护其他同志安全撤退,他们的牺牲为狱友们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而其他同志则冒着枪林弹雨、刀光剑影,艰难前进,终于不负众望,安全撤出。整个越狱过程激烈、紧张,可谓是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抹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上。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随着黎明的到来,黑暗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新中国诞生了!英勇无畏的共产党员们用自己的鲜血换来了革命事业的胜利与祖国美好的明天。东方地平线升起的朝霞为本书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红岩》真实地写出了解放前夕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斗争,塑造了一群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英雄形象。他们用钢铁般的意志与必胜的信念展现出那波澜壮阔的英雄传奇!
【第5篇】
我怀着无比感慨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脑海中依旧回荡着革命英雄们的身影: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革命者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敌人的酷刑、肉体的禁锢却丝毫打动不了这些顽强的人们。即使被禁锢在牢中,即使深陷黑暗,他们依旧没有放弃过,依旧顽强的等待着胜利。
“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歌乐山下悟道;渣滓洞中参禅”“看洞中景色依旧;望窗外已是新春”……渣滓洞中的元旦也分外热闹,胜利在望,这新的一年同志们的斗志更高、信念更坚定。在热闹的节目中,人们的信心越来越大,他们相信胜利已经不远了!
面对这些可敬可佩的战士,国民党反动派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无法动摇他们钢铁般的革命精神,反而使他们的革命斗争更加强烈起来!敌人肉体上的折磨,丝毫动摇不了革命者的的斗志;而狱中的艰苦生活,反而磨练了他们坚强的意志。
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解放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幸福的日子容易使人忘记了什么叫英勇、坚贞。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与火的历史,也使人麻痹了精神。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应时刻牢记革命先辈的光荣历程,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为我们的祖国建设奉献我们的青春和热血! 2021 2 15
本文标题: 马恩文本读后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读后感 这三篇范文写得很深刻)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663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边界这本书的读后感(《边界意识》读后感)如来佛计困大圣读后感(如来佛施法镇大圣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