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园这本书的读后感(秋园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1-20 04:13:0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0

秋园读后感申辰林|文,《秋园》作者杨本芬,女,1940年出生...

秋园这本书的读后感(秋园读后感)

秋园读后感

申辰林|文

《秋园》作者杨本芬,女,1940年出生于湖南湘阴,17岁考入湘阴工业学校,后进入江西共大分校,未及毕业即下放江西农村。此后数十年为生计奔忙,相夫教子,后从某汽车运输公司退休。杨本芬在六十开始写作,曾在《红豆》《滇池》等刊物上发表过短篇小说。《秋园》2021年6月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书籍。该书获得豆瓣2021年度读书榜单中国文学(小说类)Top2。2021年3月,小说《秋园》入围第一届PAGEONE文学奖短名单。2021年7月,其作品《浮木》正式出版。

作者的母亲,就是书中的秋园,原名梁秋芳去世了,作者被巨大的悲伤冲击,身心几乎难以复原。她意识到:如果没人记下一些事情,妈妈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也将被抹去,就像薄薄的灰尘被岁月吹散。自从有了这个想法,就再也没法按压下去。

于是她在厨房开始写作,厨房大概四平米,水池、灶台和冰箱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再也放不下一张桌子。作者坐在一张矮凳上,以另一张略高的凳子为桌,洗净的青菜晾在篮子里,灶头炖着肉,在等汤滚沸的间隙,在抽油烟机的轰鸣声中,她随时坐下来,让手中的笔在稿纸上快速移动。

只要提起笔,过去那些日子就涌到笔尖,抢着要被诉说出。就像是用笔赶路,重新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母亲秋园就以这种形式活下来了。

人物刻画鲜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人都有故事,情感真挚,画面感强,就像真实呈现在眼前一样。这部小说拍成电视剧应该很棒。

主要是写了作者的母亲梁秋芳女士一生的故事,我把它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章  从洛阳到南京   

秋园家发生变故,大嫂二嫂坐的游船翻船,父亲也跟着一病不起。秋园嫁人,跟随丈夫到了南京,因为九一八事变,她和丈夫仁受开始逃难。

第二到第五章    从南京到江阴的生活,这段生活用苦难、噩梦、饥寒交迫来形容。

  秋园跟随丈夫仁受回到老家湖南江阴定居。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在土改中分到田,两个人只会教书,不会种田。因为身体原因,仁受做不了事,六口之家全靠秋园教书的微薄收入度日,家里经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土改复查,仁受因为给国民党做过事被划为旧官吏被抓了,还被抄了家,秋园在学校教书的工作也没了,陷入了更艰难的生活境地。

在没有米下锅时,仁受刚回江阴时,帮过的一个小偷,做生意分田生活好了起来。听说仁受被抓,趁着天黑给秋园送来了救命的米,解了秋园燃眉之急 。
这几章给我的感受是大家都没有吃的,我从文中摘抄了几段大家饿肚子的情景:

1.她疯得算斯文,不哭不闹,衣服还干净,头发也梳得整齐,只是遇到人就重复两句话:“我好饿,给我碗饭吃吧!我好饿,给我碗饭吃吧!”那双渴求的眼睛让人看了心里发颤。

2.打了禾以后,队上的细伢子如开了笼的鸡,争先恐后跑到地里去捡稻穗。捡了稻穗,再捡两块石头,把稻穗放在一块石头上,用另一块将谷壳砸掉,又用嘴将谷壳吹飞,接着立马将生米塞进嘴里,直咬得腮帮子发痛,嘴角流出白水水,最后使劲咽进肚里。

3.为了活命,有人开始吃黄芩籽和蓖麻籽。黄芩籽极苦,蓖麻籽又有毒,两样都难以下咽。要是能挖到点腐烂的菜蔸煮熟,都能吃得津津有味。后来,就连黄芩籽和蓖麻籽都弄不到了。

4.火车站里人如潮水,男女老少都有。有的大腹便便,一脸浮肿;有的枯瘦干瘪,肋条棱棱可数。饥饿使他们变得不像人样,驱使他们离乡背井,到异地去讨生活。秋园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第六章  湘阴到湖北武汉

  这个阶段可以用幸福来形容,遇到贵人,帮人做衣服,还嫁给当地的书记。在武汉生活二十年婚姻幸福,家庭和谐,也不缺吃穿了,唯一的遗憾是最小的儿子田四在河里玩水时丢了。

第七章  湖北武汉回湖南

第二任丈夫过世后,大儿子接她回了湖南。高考制度恢复,二儿子考上师范学院,毕业后当了老师 。秋园夫妇是老师,大儿子也是老师,正应了那句话,教师与医生是最好的职业,不管哪朝哪代,总要有人教书,总要有人行医。
1.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有些许沉重,看到感人处泪流满面,那个年代的人有太多苦难,吃不饱,穿不暖,没有书读。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实在太好了,要惜福。
看完这本书我想起了我的外公外婆,也理解了外公外婆极简的生活作风,外公外婆比秋园的年龄大概小了13岁左右,他们即便是后来生活环境很好,也仍旧珍惜粮食,每日三餐粗茶淡饭,坚决杜绝浪费。也时常告诉我们每一个孙子好好读书,尤其是外公90岁时仍旧在书房看书学习,看书让他心静,也令他拥有无比的智慧,似乎没有什么事可以烦扰到他,也许这是他长寿的原因。

而我非常汗颜,以前去看望他时,总看见他在看书,或者书房堆满书,却没有听他的话去多看书,所幸现在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

如果大家有想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故事可以看这本书,这本书真实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
2.每个人的人生都会遇到困难、挫折、失意,这些都是暂时的会过去,生活总会越过越好。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你无心的帮助也许有天回到你头上来。秋园每次遇到困难或者说山穷水尽时,都会有人帮助,而这些帮助她的人都是曾经她帮助的人。所以有一句话是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很有道理。

3.作者花甲之年开始写作,很多人不再抵御生活的设置,她却提笔写作;很多人止于含饴弄孙,她却开始出书;写出了豆瓣目前评分8.9的作品。当我们有写作的梦想并想去实现时,不用担心时间太晚,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提前是你真喜欢这件事并付诸行动,有一天,你也可以写出很好的作品。

每一部优秀的作品在人物刻画方面都很成功,秋园就是这样,我摘录了以下几个人物的描写:
1.大嫂长得不很漂亮,只那双脚是名副其实的三寸金莲,穿一双绿缎子绣花鞋,鞋面用红丝线绣着牡丹花,走起路来颤颤悠悠。这小脚大嫂极其能干,粗细能做,绣出的花儿就像活的一样,擀出的面条又细又长。

2.二嫂眉眼修长,嘴巴小巧,皮肤白里透红,除了有点胖,模样着实好看,人也特别善良、厚道。不过,二嫂幼时没包过脚,也没大嫂能干,又因娘家姓李,大嫂就经常喊二嫂“李大脚”,有些瞧不上她。

3.徐老先生有牛皮癣,奇痒,走到哪里抓挠到哪里,抓挠起来发出嘁咔嘁咔的声音,地上落一片白屑。

4.他的堂客六十出头,满月般的圆脸,天生一双笑眯眯的眼睛,都说她一脸福相。大家都叫她徐娭毑,不过自嫁到徐家,她并没有享过一天福。

5.徐正明,生得瘦长,眼睛天生近视,看起书来脸几乎要贴到纸上。书没读出来,身体又单薄,做不得田里功夫,做一天要睡三天,是个什么事都不能做的空头人。乡里人背后都喊他桐油缸——当地把长得不好看又不会做事的人叫桐油缸,把长得好看但不会做事的叫红漆马桶。

6.爱梅长得黄皮寡瘦,整天头晕,全身无力,是个药罐子。徐娭毑说,有些女人结婚前身体不好,一旦结婚生子就会好起来,水色会好,人也会胖,但愿爱梅属这类女人。

7.四老倌六十岁出头,夏天裸露着背脊,日晒雨淋,背上的皮就好像加工过的牛皮,锃亮、黑黄,微驼的背上滴水不沾。两条精瘦腿上的血管好比盘缠的蚯蚓,挑起担来步伐仓促,十分吃力,草鞋上也不知是水还是汗,走在路上一步一个脚印。

8.富平的堂客。她长得蛮高,奇瘦,身子扁扁的。皮肤倒还白,可长条脸上没有一点血色。两根长辫子垂到腰际,却并没给她带来一分两分妩媚,横看竖看都觉得是一副可怜巴巴的模样。
1.天井里的一丛迎春,仿佛不经蓓蕾孕育就直接爆出花朵。葆和药店门前那株垂柳,数月来干枯失色,却似乎一夜之间便抽出细嫩叶芽,阳光照耀下如淡绿的碎金,在早来的春风里无知无觉地飘荡。
2.那年恰逢干旱,两三个月都没有下过一滴雨。一大清早,太阳就像个火球似的高悬在天,随着时间推移渐渐升高,愈发炽热、白亮,不可逼视。那热力仿佛随时可以点燃大地。山丘几乎要冒烟。水田里的泥巴都晒白了,横七竖八地裂着寸把长的口子,如龟背一般。庄稼也都枯死了。农民面黄肌瘦,衣衫褴褛。

3.冬天,四老倌开始串门。长齐脚踝的旧棉袍下,一双爬满青筋的瘦脚套着无跟的烂棉鞋,乌黑的脚后跟裸露在外,粗糙得像老槐树皮。一双干瘦的手伸向彼此袖筒取暖,手背就像洗不干净的抹桌布,指甲很长,里面嵌满了污垢,指甲下端呈现出十个白色半圆。有人说他这双手是挖财握宝的手,为此他专门花了一个银元,请一个下瘫的麻衣相师算过命。

4.爬到山腰,之骅整个人虚汗淋漓,肚子饿得阵阵痉挛,简直寸步难行,只好蜷缩着身子躺在路边的草地上。天气真好,太阳暖和和地照在身上,空气甜丝丝的,微风轻轻从身边吹过。
5.之骅顾不上斯文了,二话没说,接过饼就往口里塞,又伸着脖子使劲往肚里吞。黎老师又取下肩上的军用水壶,递给之骅。之骅仰着脖子,双手抱住水壶咕咚咕咚,感到生命重新回到了身上。
6.清冷的月光照得大地一片惨白,星星越来越多,密密麻麻的,好像蚂蚁在打架。秋园茫然四顾,万籁俱寂,看不到尽头的河堤上没有房屋,没有人烟,只有点点时隐时现的磷火。

《秋园》读后感

爸爸不了解爷爷的过去,我也不了解爸爸、爷爷的过去,通过书中对50、60年的描写,我推算出,奶奶去世那年是65年左右,我大概知道了爷爷带着3岁爸爸、9岁的大姑,是多么艰难,爷爷送走了7个月的小姑。人活着也许是就是一种幸运,之前听说60年代饿死了人,一句话而已,当看着细致的描写,潸然泪下。作者对于爸爸的描写,让我想起了初中时爸爸腿受伤,妈妈给爸爸吃的腊肉,爸爸留给我们了,原来爸爸一直是爱我的,只是表达的方式不一样。我又想起上高中时,妈妈拿着农具送我走过3里路,等到人多的地方时,再回去。

我一直怕很多东西,看到秋园、作者为了活下去,很感动。人生有很多东西说出来是有点矫情,在书里你会和自己和解。有机会和爸爸妈妈一起看这本书。

《秋园》读书笔记

小说《秋园》,作者杨本芬。9.2万字。

秋园是小说名字,也是小说中女主的名字,作者是秋园的女儿,秋园的真名叫梁秋芳。

母亲去世后,女儿很痛苦。她不想让妈妈的痕迹在这个世界上迅速抹去,就决定把妈妈的故事写下来。

她从来没有写作过,已经60岁了,她一生都渴望读书学习,但是这个心愿始终没能很好地实现。

她写了母亲梁秋芳女士一生的故事,一遍又一遍重写这个故事,写的稿纸厚厚一摞,足足八公斤。

小说一共七章。

第一章:洛阳 南京

梁秋园于1914年生于洛阳。她们家是一个药店,叫葆和药店。父亲梁先生很能干,四十来岁,医术很好。

秋园妈妈在她五岁那年给她裹脚。裹脚是件大事,一般都由母亲来完成。女孩裹完脚后,有的母亲会把女儿抱上一张大桌子,让她站好,然后一把推下桌子;有的母亲会拿着鞭子抽打女儿,小女孩疼得厉害了就跑,一跑就摔倒了。这样做是为了让足骨摔碎,变成畸形。也有少数乡下姑娘小时候没裹脚,及至长大去相亲时,就像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一双脚不知往哪里放好,只能穿很长的裤子罩着或用曳地长裙盖着。

可怕的裹脚落到了秋园头上。好在梁太太既没有将她推下桌子,也没有追打她。梁太太左手抓住秋园脚前掌,右手抓住脚后跟,双手同时用力朝中间挤……光这工夫就够秋园哭得声嘶力竭,喉咙都哑了。梁太太挤了一阵后,用右手抓住女儿的五个脚趾使劲捏拢,左手将准备好的白布一道道缠上去,缠紧后又用针线密密麻麻地缝上。秋园又哭又叫,梁太太也流泪了,手上却一点没松劲。

第二天,趁着女客来访,梁太太不在跟前,秋园偷偷寻出剪子,把脚上的线拆了。解开白布后,四个往脚心收拢的脚趾一点点弹开……那双脚兀自颤动,抖个不停。

这事当然瞒不过梁太太。当晚秋园便被她喝令跪在地上,挨了顿重板子。梁太太边打、边骂、边哭,可哭归哭,手上的劲却一点不松。

经过一段时间锥心刺骨的疼痛,秋园原本漂亮的脚便失了原来的形状。

过两年,秋园被送到一个私塾发蒙。老师是东街的一个秀才,六十多岁,如果学生打架骂人,老师就用竹板打屁股。

女学生读《三字经》《女儿经》《百家姓》,男学生读的是《孟子》《幼学》《增广贤文》。老师念一句,学生念一句;学生念熟了,老师便讲解文意。此外,还教毛笔字、教打算盘。学生抄字、背书时,老师便坐在桌边抽烟、喝茶。学生上课期间是不休息的,直到饭点才准回家。

秋园在私塾读了一年,学了点“女儿经,仔细听,早早起,出闺门,烧菜汤,敬双亲”之类,便被梁先生送去了洋学堂。梁先生是个跟得上形势的人。现如今都流行上洋学堂,也不兴裹脚了。秋园裹了一半的脚被放开,那双解放脚以后就跟了她一辈子。

秋园大哥秋成从小跟父亲学医,准备子承父业。大哥秋成和二哥秋平都娶了亲。

父亲的病人在市政厅做官,送了两张游园会门票,就让大嫂二嫂去游玩。在游玩那天,洛河里的那条画舫沉没了,大嫂二嫂死了。办完大嫂二嫂的丧事,父亲病倒了,半个月就病故了。大哥秋成也病了,一病就是三年。

秋园去大街上看别人家出殡,被一个国民党的校级军官杨仁受看上了。她托董太太说媒,母亲同意了,自己也同意,就把婚事定下来了。出嫁那天,很热闹,人山人海。

1932年底,国民党定都南京,秋园也跟着仁受到了南京。在南京安家后,仁受把老父亲接到南京住。老人家住不惯,闹着回去,只住了八个月就回去了。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数月之后,南京大屠杀发生了。1937年深秋,仁受,秋园和五岁儿子子恒坐船去重庆。中途船靠岸武汉,只有他们一家下船回湖南乡下看望老父亲。

第二章 山起台

仁受在湖南湘阴连个家都没有,一家人只能借住在堂弟均良家里,均良家里的开销仁受全包了。均良好赌,有天均良说没粮了,仁受一下子买了三十胆粮食,被均良一晚上输光。仁受花30大洋买了房屋,却是个假地契,积蓄被榨干了。还好每个月有90大洋工资,但是重庆那边催他复职,他一直耽搁,两年后被除名,每个月领不到钱了。经人举荐,仁受当了山起台乡乡长。

在乡公所,副乡长与很多乡丁惯于欺压乡民、作威作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仁受单打鼓、独划船,也无法扭转这种局面。日子久了,他干得也不舒坦,遂辞去职务,赋闲在家。

不久,一位乡党介绍仁受去安化担任当地田粮局的局长。

田粮局是个空架子、清水衙门,常常连工资都发不出。仁受有了点钱便去救济别人。可怜秋园朝夕盼望,半年过去也没盼到一分钱。家中积蓄所剩无几,她只好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眼看也支撑不了几日,心中万分焦急。

皮夹子里只剩下四块银元和为数不多的纸币。秋园把它们数了又数,叹口气,又把皮夹放回箱底,重新锁上箱子。

秋园领着子恒、之骅和夕莹三兄妹生活,每日都有四张嘴要填。子恒考取了湘阴一中,暑假一过就要开学了,到时也需要钱。皮夹子里的四块银元是四口人的命根子。这时候有四个人来邀请秋园去花屋小学教书, 秋园同意了,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啊!

动身去花屋小学的那天,秋园穿着件深蓝底洒白蝴蝶的布旗袍,脚穿带襻的圆口平底黑布鞋,梳了个清清爽爽的发髻。乡下的太阳没有晒黑她,皮色还是那么白净。

秋园揽着之骅和夕莹坐在轿子里,前面是两部独轮车推着行李。独轮车一路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子恒一蹦一跳地跟在一旁欢快地走着。

第三章  花屋里

山起台中学聘请仁受去教书,仁受同意了,一家人又团聚了。秋园已经有了一个儿子两个女儿,这时候又怀孕了。

这一章大部分内容都是写左邻右舍的故事。

1948年中秋节晚上,秋园小女儿夕莹去世,可能死于食物中毒。夕莹死后,秋园不吃不喝,不停地哭,动了胎气,第二天晚上,肚子开始痛,越痛越厉害。秋园在房里不停地走来走去,全然不顾肚里的胎儿,只一声一声呼唤着夕莹的名字,像一头受了伤的母兽。

秋园的第四个孩子子恕是在夕莹死去十个小时后出生的。乡里人都说这娃崽是夕莹转世投胎来的,劝秋园不必太过悲伤。死去的夕莹是老三,仁受替子恕起的小名就叫赔三。

第四章  黄泥冲

转眼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人民翻身做主人。接着是土改,打到地主恶霸分田地。秋园一家被划为贫民,秋园一家分到了田地,分到了房子,还分到了1/4头牛和1/4套农具。由于秋园和仁受都不会种地,就把地交给别人种。别人要等把自己田里的事做完再种人受家的,结果,每一步都赶不上提及,禾长得像茅草,稗子比别人多。
幸亏秋园还在教书,花屋小学如今已更名为新民小学。一家五口就靠秋园微薄的工资维持生计,还要送子恒上中学。秋园利用在南京妇女补习班学到的手艺,帮人做衣,绣花来补贴家用。人家给的不一定是钱,也有谷米菜薯柴。给什么秋园就要什么。

仁寿的疝气病又发作了。每次一发作,病痛的就要脱层皮,秋园总担心仁受会痛死,于是再苦再累,秋园也不让仁寿做重活。砍柴,扒材、挑水、挖土、种菜这等事从不让他帮忙,尽可能让他多躺在床上,免得气往下坠。1951年,秋园又生了个男孩儿,仁寿替他起了个小名,叫田四,纪念他们家有了田。

1952年,家里送不起子恒读书了。子恒报名当兵,秋园不让去。后来县是招教师和医生,考医生家里供不起,就让子恒考教师培训班,子恒考上了,培训了一个暑假,被分到西河坝小学当老师,距离家80公里。之骅已经12了,还没上学,她得照顾两个弟弟,帮妈妈做针线活。之骅直接读四年级,然后升入五年级。

读《秋园》有感

命运真的是不可捉摸,文中的主人公秋园经历的人生,少年丧父,中年丧夫,晚年丧子,这些人生的大磨难都加载在一个弱女子身上,但那些命运的多舛,还是使秋园使出浑身的力气抚养了三个自己的孩子,从年少的衣食无忧,到中年落魄,晚景依旧努力为了一口吃食,她所培养的是一种坚韧的精神,也是时代的大潮中随波逐流的人性的写实。
秋园的父亲是一个药店的掌柜,育有三个孩子,秋园是他最小的女儿。一天梁先生接到了两张坐船去游玩的门票,那是一个身份显赫的顾客给梁先生的,为了答谢治好了他爱人的疾病,结果,梁先生的两个儿媳妇随着船沉入了湖底,几个月后,悲痛的梁先生也撒手人寰,揭开了秋园一生悲伤的序幕。
后来秋园嫁给了国民党的一个文官杨先生,1937年国民政府要迁往重庆,在尽责还是尽孝间,杨先生和秋园在武汉下船,要去看望自己瞎眼的父亲,这一去,就是一辈子,揭开了秋园人生厚重序幕的第二个华章。
在武汉乡下,遇到了杨先生人渣的弟弟,他是个赌徒,他和兄长要钱,一次次的输钱,甚至骗杨先生花光自己所有积蓄买了房子,但房子却是有房主的。杨先生也由于没有回去报道,被政府除了名,回到家乡,几年后选为乡长,但朴实的杨先生哪是当官的材料,他厚道,老实和嫉恶如仇,帮助了一个个的穷人,自己最终变成了无产者。
时间的演变都是悄然的,秋园的一家被划为旧官僚,社会阶级的痛给这个家庭的是更多的苦难,后来被抄家,批斗,所有社会家庭和生存的负荷都加载下来,秋园该何去何从?
解放后随之而来的是国家的饥荒,那更是一段回想起都要流泪的日子,没有吃,没有穿,每个人似乎都要靠苦力解决不死的问题,杨先生由于疝气,干不了重活,也得不到营养,更是被人欺负,后来是浑身肿胀的死的,腰带也系不上了,书中说像个"阔佬"。
秋园决定带着全家逃亡,从湖南到湖北。那时秋园大女儿之骅在外地上学,每年的考试都是第一,学校有一个男生喜欢她,那是个白白净净文文静静的男生,他向之骅表白,那时的之骅没有拒绝,也没有接受,饿着肚子的爱情哪里还是爱情,惦记着妈妈和弟弟妹妹的爱情会结出甜美的果实吗?
后来由于品学兼优,之骅被要求到农村劳动锻炼,梦想被碾碎,岁月也将一去不复返,青涩的爱情就此截然而止,留下的依旧是颠沛流离。
秋园带着孩子颠转到了湖北,那更是人生地不熟,后来她在一个好心人的介绍下在湖北的王家台暂时落了脚,但王家台要清理外来人口,老书记同秋园岁数相当,老伴去世的早,秋园的三个孩子还需要抚养,就同书记结了婚,靠着她会做针线活,全天像一个陀螺般的忙碌着支撑孩子的吃穿住行。
岁月像一把锋利的镰刀,他收割的不但是秋日的黄叶,也会收割如日的青春。
田四是秋园最小的孩子,那年他十五岁,生的唇红齿白,那天是初中毕业,去拿毕业证。下午三点田四的同学拿着书包说,田四在河里玩水,一直没有上来。书包里有田四的毕业照,田四欢喜的笑着,眼里满是亮亮的星星。
孩子的尸体是下午六点被打捞上的,孩子眼睛闭着,浑身滴着水,身体被泡的白的耀眼,秋园晕了过去。
社会的一粒尘,家庭的一座山。命运的起伏多变,人生际遇的柳暗花明。对于人生的离离合合,人世的悲悲喜喜,秋园似乎麻木了,她想到死,唯有死可以摆脱一切,唯有死可以放下所有的生离苦痛。
当他洗干净身子,把绳子搭在屋梁上,把头伸进绳中的圆环,她看到自己伸着舌头,鲜红鲜红的,像鬼,鬼会吓人,不要死,不要吓着自己的三个孩子,不死了,不要吓着孩子。
秋园的现任丈夫也要死了,他整夜咳的厉害,他握着秋园的手:"等我死后,你就走吧,家里的一切你都带走,孩子大了,儿媳妇不是省油的灯,等赶你走,那你就不值钱了"。等秋园带着护士回家,老书记的床边有一个农药瓶子。
六十六岁,秋园回到了离开二十年的湖南老家。
此后的日子,孩子们相继的就业,成家,教书,三儿子更是聪慧,从初中生复习了三天考进了师范学院,和二哥一起承续了秋园和杨先生的教书育人的担子。
秋园在八十九岁由于摔了一跤导致的骨头粉碎,在医院病逝。
在整理遗物时,秋园写有的一张字条。
一九三二年,从洛阳到南京。
一九三七年,从汉口到湘阴。
一九六零年,从湖南到湖北。
一九八零年,从湖北到湖南。
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
此书是秋园的大女儿之骅所做,她一生也是命运多舛,陪着母亲熬过艰难的岁月,教书期间也是一生都是长期临时工,只因为国家教师的杠杠比她入教提早了几个月。
红线法则是牢不可破的,但却破除了人的许多尊严。文中之骅的恋爱,田四的溺亡,秋园寻寻死的文字让人落泪。
文章虽然朴实无华,但确是一个家庭和社会的缩影。永远不要忘掉历史,那是苦难也是一段不忍卒读的岁月,更应该感谢如今的幸福岁月,没有战争,每有饥荒,没有压迫。
如果秋园生活在今天,那一定会是另一个不同的自己,但人生来不得假设,那就让每一个人重新开始好好的活着吧。
本文标题: 秋园这本书的读后感(秋园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620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工业化生产读后感(从建国后的我国工业化的历程你能得到什么启示)教科书读后感(《珍贵的教科书》读后感是什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