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爱孩子读后感(读《慧爱学生》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1-18 23:57:1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1

慧爱学生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慧爱学生读后感,...

慧爱孩子读后感(读《慧爱学生》读后感)

慧爱学生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慧爱学生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慧爱学生读后感 篇1

  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想法,甚至可以改变人的一生。

  暑假期间我细读了桂老师的《“慧”爱学生》一书,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触就是——爱。整本书字里行间散发着桂老师于之教育、于之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流露出涌自心底的真情呼唤。为师,意味着我们此生将用灵魂牵着爱。

  这本书中桂老师将学生分成了15种类型:体弱生、病残生、过失生、屡错生、学困生……每一类型的学生,她所采取的方法都是不同的,而这些方法在她的工作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书中还提到,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师应该用不同的方式给予爱,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从而加深对老师的信任,并变得更加积极乐观。这便是书中提到的“因生给爱法”。

  “因生给爱”,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方法看似简单,但是要实际操作起来,可没那么容易了。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时刻提醒着自己,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于律己。我很爱我的孩子们,希望他们能够好好学习,多学知识,最好不犯错。但现实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我班上的孩子们经常是大错没有,小错不断。而我通常采用的教育方式是找他们谈话、讲道理。这个方法也只能见一时之效。因此,我常常苦于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引导他们。

  《“慧”爱学生》这本书如同及时雨,针对每一类型的学生,桂老师都讲述了一些真实的小案例,透露出来的是桂老师对学生的耐心、细致和宽容,是桂老师从心底对学生的爱。书中最触动我的是桂老师这样一段话:“要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教师是否能够恰到好处地让学生得到真正需要的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如果我们对每一个孩子,都采用相同的方法,这样的结果肯定不会如我们所想那样美好。”

  无爱的教育是可悲的。爱能让寒冰般的心融化,能让阴霾的脸绽放笑容,能让筋疲力尽的身躯精神抖擞。爱是一副良药,能医治教育中出现的病症。爱是雨露是阳光,能滋润孩子们的心灵,能照耀孩子们的未来。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也要时时自省:我爱我的学生吗?我会爱我的学生吗?我的学生感受到了我的爱吗?

  慧爱学生读后感 篇2

  “爱”是一个很广义的字,它在我们的汉语词典里分很多种,它包含了爱情、母爱、父爱、友情、亲情、博爱以及人对所有事物的根本情感。爱在艺术、哲学、美学等科学文化领域,是一个普遍的主题,也是一个永久的主题。

  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正确而言,是一名奋战一线的幼儿教师,怀有仁爱之心,爱每一位孩子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这个爱该如何使用却也是有所欠缺的,利用假期的空闲之余,我有幸拜读了桂贤娣老师的《慧爱学生》这本书,书中以桂老师和孩子之间产生的各种共鸣让我对“爱孩子”又有了新的认识。

  桂老师不管是接手哪个班的孩子,高年级也好低年级也罢,第一先了解每一位孩子的学习能力、家庭背景等一系列的事情,然后再针对孩子们的“弱因素”制定不一样的计划,尊重每一位孩子的差异等等。我想这些策略对我们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本就是大同小异的。

  在桂老师的寄语中引用的一句话对我印象颇为深刻,那便是“亲其师,信其道,信其道,方能遁其步。”这句话的意思是是学生只有和老师亲近了,才会信任老师,相信老师所说的,接受老师的教育。接受老师的教育了,才能走上正轨。我想这句话的意义远不在于如此,孩子不会无缘无故的与你亲近,这是我们人类群都有的焦虑因素,不管是孩子亦或是成人,到了一个新环境都会有所拘谨,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是需要通过老师的主动而产生的。所以要学会了解每一位孩子,要知道每一位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性格、爱好、家庭都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我们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待。

  先有“爱”再有“慧”,亦或是先走“慧”再有“爱”,我想这都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爱”是人由内而发的,“慧”呢是才智,“爱”再加以“智慧”那么我想与孩子相处沟通就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了。通过解读,我发现桂老师能细心察觉孩子的所出现不同情况,运用她的爱与智慧相结合,对症处理,让孩子从心底接纳她。这需要足够的耐心细心并坚持做着,着实让我敬佩。我自己是个容易退缩的人,并且没有足够的耐心对待,待慢慢改进。

  文中桂老师的评语里也有独特之处,她采用的是有温度的评语,什么叫有温度的评语呢?就是为每一位孩子的学习生活做一个细致的梳理、点评让家长能充分了解孩子的情况,这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过度死板的老套剧情过于敷衍,有所改变有所创新并且能为之收获,这才是难能可贵之处。所以在今后,我们也应该对自己的教学与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都要有所改变,相信桂老师会给我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教育成长之路有很多我们学习的地方,而我总相信学无止境。

  慧爱学生读后感 篇3

  《“慧”爱学生》的“慧”是什么呢?“慧”是因材施教,是正确的学生观,其源泉是爱。

  可以将学生分成15类,每一类学生的教育方法都有所不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就是桂老师的“因生给爱法”,这就是“体弱生,爱在关心;病残生,爱在得体;过失生,爱在宽容;屡错生,爱在启迪;学困生,爱在鼓励;向师生,爱在珍惜;背师生,爱在主动;个性生,爱在尊重;普通生,爱在指引;自卑生,爱在补偿;单亲生,爱在守护;流动生,爱在平等;贫困生,爱在无痕;超常生,爱在点拨;顽劣生,爱在扬长”。

  学生是一个个生命鲜活的个体,他们看似一样。其实,各有各的家庭环境,成长背景,所以给予的爱也必须因人而异,在处理孩子的错误与麻烦时。也要用心,既要解决问题,又要维护孩子的内心。

  在桂老师眼里孩子是不成熟的人,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无论孩子好与坏,优与劣,无论学生调皮与乖巧,无知与懂事……老师都坦然包容、接纳。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必须具有面向学生未来发展的教育观,对学生现在负责,对学生一生负责。

  女孩子来月经没带卫生巾不用着急,孩子们急需用钱不用着急,桂老师那里有急用站;小女孩得癌症头发掉光,不愿意带帽子去学校,桂老师给班上所有孩子一顶小红帽,64顶小红帽大家都一样,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勇敢;有孩子丢了钱,偷钱的孩子一直没有主动承认,桂老师给64名学生每人发过一个红包,第二天丢失的钱出现在其中一个红包里;父母离异,小男孩内心深受伤害,后转学到桂老师班,男孩子病重的外婆希望孩子换成妈妈的姓,可孩子怕换姓后全班孩子都知道他父母离异,后来桂老师巧用班会巧妙化解换姓难题;内向的女孩子,不爱说话,看到老师绕道而行,桂老师主动走过去,并且倒叙问好,强烈的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就这样拉开了亲密师生故事的序幕;胖胖的、头发凌乱浓密的高个子,在桂老师的关心和指导下,制定营养餐,成功减肥,并且剪掉头发,一改往常的自卑邋遢模样,变成一个阳光乐观少女!

  桂老师与学生的.故事,我读得情景交融,彷佛这个孩子是自己,正在接受桂老师的关爱和引导;又彷佛这个孩子是自己班级里的某个孩子,我替换成桂老师,跟着她一起思考着如何去帮助他;又好像自己就是桂老师,是爱孩子又知道怎么爱孩子的智慧化身……我被深深的感动着,真幸运啊,这些孩子,遇到桂老师这样的人师!桂老师的教育故事,让我深刻的感觉到,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更是教书救人啊!

  “桂老师,你的教育智慧时从哪里来的?”桂老师说:“如果我有教育智慧的话,那一定是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学生进步,教师家访;学生再进步,教师再家访。”桂老师这样的家访策略,走进了学生和家长的心灵,赢得了家长的尊重,激励了孩子的进步,促进了教育的良性循环,也让桂老师的教育智慧源源不断产生。然而,家访策略的形成也有一段故事:

  桂老师刚参加工作不久,她要到一个屡次犯错的学生家访,结果这个学生写了三个家庭住址,而且三个家庭住址都相距很远。下班后,桂老师,翻山越岭来到这个孩子的三个家,结果发现这三个地址都是错的。她又累又委屈,然而听到家人说某个村有个这样的小孩,桂老师拔腿就跑,结果无功而返。桂老师又气又累又伤心,但她没有抱怨,而是在思考学生为什么拒绝老师家访呢?如果我成绩太差了,老师到我家家访,我会欢迎吗?答案是否定的。

  第二天回到学校,桂老师进行了一次不记名调查,发现全班六七十人,只有两个孩子喜欢桂老师家访,即班长和学习委员。桂老师询问了孩子们原因,发现在孩子心里,老师家访是不光荣的,家访就是告状。桂老师明白这点后,对家访策略做了调整: “学生进步,教师家访;学生再进步,教师再家访。”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尽量在校内解决,是在解决不了的再想别的办法解决。

  就这样桂老师的家访策略形成了,并且助力桂老师的教育智慧快速提升。我想,如果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和不如意时,能像桂老师这样,不被情绪牵着走,而是反思:为什么会这样?如果我是孩子,我会怎样?如果我是孩子我希望老师怎样?我应该怎样做,能够解决问题,并且更好的走进孩子的内心,更好的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遇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调查缘由、解决问题,常常带着这样的思维方式去对待教育中的问题,教育智慧就会在这种动态过程中生成。

  慧爱学生读后感 篇4

  刚入职参加教师培训时,我聆听过桂贤娣老师的讲座,她一上台就带着班主任特有的自信和魅力,她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培训的内容也绝不是一板一眼的说教,而是通过朴实的语言传授了最真实的经验。

  后来我多次受教于桂老师:参加班主任培训时,她的发言最生动鲜活;参加教育局活动时,观看过以桂老师事例为原型的电影《班主任》。现在她用30年班主任的教学经验著成的书——《“慧”爱学生》出版,这对我们教师来说是另一种福祉。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爱学生是做好教育的本源。我们对学生从不缺少施爱,但是这种爱只是我们单方面地付出,而学生早已将我们屏蔽。我们和学生之间缺少了什么呢?为什么不能像桂老师和学生那样“同频共振”?直到翻开桂老师的书,才豁然开朗。

  做智慧型教师不就是“因生给爱”吗?个性生,爱在尊重;普通生,爱在指引;自卑生,爱在补偿;单亲生,爱在守护;流动生,爱在平等;贫困生,爱在无痕;超长生,爱在点拨;顽劣生,爱在扬长……她有一套孩子终生受用的“爱生攻略”。真爱不是慷慨激昂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付出;不是随处可贴的标签,而是点点滴滴的流露。每个孩子都是她的“乖乖”,“乖乖”是桂老师对学生的爱称。一声“乖乖”拉近的不仅仅是距离,更像是多了一份亲情,彰显了桂老师“仁者爱人”“视学生若亲子”的胸怀。没有对学生的真爱,就不会如此动情。

  为了追回教室里丢失的钱,桂老师巧用64个同样的小红包,桂老师的徒弟谢老师用给每个孩子发一个同样的信封追回了钱,而另一位张老师却失败了。为什么?正像桂老师书中所说,表面上看是三位老师都在追回丢失的钱,而本质是教师人格魅力的问题。所谓的人格魅力,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爱护孩子的自尊,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索,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解决问题。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被学生信任,被学生欣赏,学生才会愿意向我们敞开心扉。

  反之,如果教师只是为了解决问题,树立自己的权威,而不是发自内心的爱孩子,真正帮助孩子成长,在孩子心中没有信任度,再好的方法也很难成功。教师高尚的人格和真挚的情感,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用健康、正确的思想教育学生,以自己高尚的灵魂和言行影响学生,这就是教师人格魅力所在。所以教师应该端正自己的思想,纯化自己的师德,以爱为前提,以学生的成长为目标,理解、尊重、信任,用真诚唤起真情,用人格影响人格,用爱心培育爱心,用心灵照亮心灵,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只有这样老师才是令孩子们钦佩的老师。

读《慧爱学生》读后感

    好友推荐了一本书,是桂老师写的。听说是本不错的书,买书,我没有犹豫立刻下单,期待早日能阅读到,读后我确实受益匪浅。
  初读这本书,我感觉文字很朴实没有过多抒情部分,最多也就是引用一些名人名言。边读边思考:现实中真的有这样的老师吗?甚至有些怀疑文章的真实性。

后来边读想法完全改变,桂老师是一个非常有耐心而且有爱的人,她爱学生,爱思考,也爱观察,每一位孩子都照顾到,桂老师对于孩子的教育方法独特,对于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而每天的三次反问也值得每位老师深思。在生活中很多老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可却得不到老师的喜欢,原因何在?我想大多数原因是因为自己没有走近孩子的心里,没有保持一颗童心,也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比如,有的孩子在家里活泼开朗,在学校却胆怯懦弱不善于表达,老师处理的方式几乎都是说一句:“能不能大点声!”或者“如果大点声就好了!”更多的会去告诉家长孩子不积极回答问题,家长最多就是说说孩子,作用甚微,我耐心多一些,但也只是对于部分孩子。如今我知道了如何去做,如何去面对他们。还有普通生的教育、向师性的教育。宝贵的经验如今才得知,有些恨晚,可一切都不晚。

  站在名师的肩膀上,我收获非常的多,此刻都有些期待开学了。

智慧的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智慧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智慧的读后感范文1

最近看了赵宪宇先生的《教育智慧》,文章简短,引用了2个故事来表达赵老师的观点,“教育智慧是朴素的”。

其中一个故事是格林童话中的一则故事:森林里猫遇见了狐狸,谦虚的猫说自己只有一个本领,如果被狗追赶的话,会跳到树上自我解救。狐狸听后嗤之以鼻,骄傲地告诉猫,自己会一百种本领,而且还有满满一口袋的计谋。正当狐狸想要教猫如何逃避狗追逐的方法时,猎人带着猎狗出来打猎。猫一下子跳到树上救了自己,而狐狸却丢了性命。

以前曾经多次给班里的孩子读过这个故事,但读后并没有太多的思考,只是讲一下自以为是的狐狸而已。如今,经过很多思考之后,再读这个故事,便不再是笑而过之了。猫虽然只会一个本领,但那却是最实用的本领,能让自己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保护生命。狐狸,森林里最智慧的动物,能跟在老虎后面逞威风,能花言巧语骗走乌鸦到嘴的肉,百种本领护身,却毫无挣扎的死在猎狗嘴下。

这说明了什么?知识——不能是空洞的,教育智慧,应该是朴素的。我们作为教育者,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应该教会孩子最简单、最实用的知识。教孩子写一个字,对于一些孩子来说,一遍一遍的示范,借助生字卡片、投影的讲解,也许不会比弯下腰来手握手教他写一遍效果来得更明显。课堂中,浮华的表演成分,精巧的技术手段,成就了教育家的特色亮点,但是,孩子是否真的学到了最简单、最实用的知识了呢?也许,最后孩子也只是成为了舞台上的一个演员而已。

所以,赵老师的观点,“教育智慧是朴素的”,告诉我们的就是让教育回归本质,扎扎实实的教孩子,让孩子踏踏实实的学知识。

不管任教多少年,仍需牢牢记住赵宪宇先生的话:“朴素的教育智慧是什么?就是不要矫饰,不要浮躁。教育智慧是和学生一起产生的,不是教育自我的展示。一个教师智慧无限,那么学生可能就更加缺少智慧。真的教育智慧,是让学生产生智慧,是师生的共同智慧。”

关于智慧的读后感范文2

《中国智慧》这本书中,易中天向读者们以最通俗的方法介绍了中国千年来所及的大家之智慧。正是这样一本启迪智慧的书,让我们从中国古代文化精华中汲取知识的养料,转化为自身的智慧。易先生的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他的书仿佛他就在你的面前讲述,娓娓道来,条理清晰且观点鲜明。这本《中国智慧》也不例外。本书分为六个部分,也是易先生六场讲座整理后的讲稿,分别是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没有功底去研究古老的周易,中庸,老子,那么,听易先生这样启发式的讲解便成了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最好的办法。不求融会贯通,只要有所启发就好。《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教会我们怎样看问题。

《中国智慧》是既讲究自然事物发展的科学书,又是蕴含着以不变应万变思想的哲理书。《易经》告诉我们万物都有阴和阳的属性,而他本身是一个阴阳平衡的个体,正如男人属于阳而女人属于阴,但一个人只有达到阴阳平衡才是健康的。而易的思想还在于它认为事件的阴和阳都是等量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发展阴和阳会此消彼长,进而发展成一个周期,并且循环往复。我想这就是世界的道,正如诗中所说的一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好比是我们物理上学的能量守恒定律,化学中的质量守恒定理。用变的方法看世界,用变的方法找规律,这种智慧一直延续到几千年之后,我们一直用这样的方法探索未知。

《中国智慧》的辩证思想最多的是体现在道家学派之中,我很赞同老子提出的顺应天时,无为而治的观点:大智若愚的处事,讲求众生平等,注重修养身息,让人们能够多元化发展,我觉得这是一种与众不同却又十分高尚的治理方法,似是无为更是有所为。这给我们无奈在平时的生活中有很大的启示。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这是易中天先生书中的一句话。《周易》作为群经之首,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本典籍。众所周知《周易》的思想是中国两大学派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的核心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促和谐。它在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辉煌的荣誉,亦或是累累的财富,但是在追求的途中我们也可以知足常乐,获得乐趣,享受人生。并非什么也不干,而是去接受,去体会自己力所能达到的成就,便是一种逍遥,是人生的智慧。

知识是普存的,但能否变成智慧,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可以学习知识,但并一定会转化为个人智慧,只有经过思索,提炼升华,真正与个人的思想融合的知识,它才会成为智慧。这是一个学习过程,而这个过程的转折点,是领悟。如何领悟,可能我们需要他人的点拨,或者说是启迪。

关于智慧的读后感范文3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20个父亲的教育智慧》说实话,我并没有太大的心思去翻阅,理所当然的认为是千篇一律的介绍一些所谓的教育理念而已。最后为了完成这篇读后感,不得不硬着头皮开始看起来的时候,被书里这些父亲的耐心和爱心感染了,每个故事满满的都是每位父亲和他们儿子、女儿之间真实而真挚的趣事。我觉得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我的感受的话:陪伴应该最准确。

现在的家长大多由于工作忙碌、生活压力较大,白天出门,晚生回家,没有太多和孩子交流的时间。很多家长认为,每天辛苦工作,就是为了孩子能有个良好的经济生活基础,往往忽视了和孩子心灵上的沟通,以及生活中真正陪伴孩子的时间。比如我自己就是如此,因为工作关系,常常出差在外,本来在家的时间就少的可怜,回家了就想舒舒服服的睡一觉。有的时候宁可拿着手机刷个不停,也懒得抽出哪怕十分钟的时间陪儿子玩。

有一天晚上回家不久,儿子兴高采烈地跑来让我陪他搭积木,我不耐烦得随口回了一句:“哎呀,爸爸累了,找妈妈去。”儿子也很不高兴地说:“你明明在玩手机,都不陪我玩。(然后很大声的表示抗议说了一句)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当时,我一下没反应过来,还是孩子妈妈把他的话重复了一遍。于是耐着性子,勉强得陪儿子玩了一会,那天晚上,儿子可高兴了,第二天早上起来,还跟他妈妈津津乐道地说着,昨晚我和爸爸搭积木了,爸爸搭了个大城堡……

是啊,其实想想孩子的快乐真的很简单。也许他们可以没有好衣服穿、没有好玩具玩,但却不能没有父母的陪伴。正如书的最后一页所写的那样:“好父亲最需要与孩子一起成长,因为父亲容易成为家庭教育的缺席者,因为父亲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远不及母亲。父亲更注重引领孩子做一个有大爱之心、勇于进取、诚实守信、自强自律的人。”

所以我想从现在起,学会陪伴孩子还不晚,成为孩子的朋友,而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父亲。

爱的智慧读后感

“爱并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它像一颗行星,得到来自太阳的光芒。这种动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创造性力量;但是在创造的过程中,它产生了爱,这种爱充满了儿童的意识,并影响着儿童的自我实现。
在敏感期把儿童跟他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的那种不可抵抗的冲动,实际上是一种对他的环境的爱。这不仅仅是一种情绪的反应,而且是一种智慧的要求。或者是一种爱,它使儿童能看和听进而得以发展。儿童必须要服从的这种自然欲望,用但丁的话,可以称为‘爱的智慧’。”这段话是19世纪饮誉全球的意大利教育家玛丽娅.蒙台梭利在她的代表作《童年的秘密》第十七章“爱的智慧”中说的。我像对我学生的要求一样,认真仔细地读着,心情时而沉静、时而偶起波澜。揉了揉酸疼的眼睛,禁不住从心里赞叹了一句:这真是一本好书。不是什么华丽的词藻感染了我,而是那字里行间环绕的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理解打动了我,似乎是从孩子的心灵深处发出的呼唤,使我深刻而客观地了解到了儿童心灵的真实景象,也使我从不同侧面发现了原来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的那些“与众不同”。就像意大利著名儿童作家万巴《捣蛋鬼日记》中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9岁小男孩在与成人世界的冲突中趣事不断又有很多辛酸的故事。小男孩还不懂成人的世界,成人则自以为是不愿去理解小男孩的世界,结果是一连串的错位。为了这样一些任何一个富于想象、活泼好动的小男孩都可能做出的事,小加尼诺被全家当成没法管教的淘气包、捣蛋鬼,更没少挨父亲的揍、没少关禁闭。其实,小加尼诺做下的有些“坏事”实在不是他的错而是成人自己之过,可在成人眼里他就惹了天大的祸。因为,他以孩子特有的敏感发现了成人世界的虚伪,又以孩子特有的天真率直马上道出,经常令言行不一的大人们尴尬、恼怒。小加尼原本单纯的爱在成人的世界里却变成了糟糕的体验。
《爱的智慧》告诉我们,儿童的爱是单纯的。不管是几十年前的过去,还是几十年后的将来都是如此。记得爸爸告诉我他小时候上学的时候,曾经调皮得直呼老师的名字,可还没等脸上留下一丝得意地笑容,已经被老师领进了办公室,遭到了老师的严厉批评。我听了之后哈哈得笑了起来,因为这个故事在我的身边也时有发生,真是有趣啊。原来孩子的那份天真、单纯是不分年代的。但是今天的我不会再严厉地批评那些直呼我名字的孩子。因为我懂得,那是孩子对老师的一种爱,当他还不懂得怎样表达的时候,她对老师的名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当老师不在的时候,他会在心里轻轻地念着老师名字,自己体验着那种快乐的感觉,没有人去打扰,而见到老师时就会产生希望表达自己心理活动愿望,不经意之间老师的名字已经脱口而出,恰巧被我听到了。我把这个可爱的孩子叫到身边,抚摸着他红红的小脸袋,悄悄地问他:你喜欢老师吗?喜欢老师哪儿?你是个可爱的孩子,老师很也喜欢你,去玩吧。话音刚落,他便手舞足蹈地跑出教室了。我看着他的背影,心里轻轻地说,他的确是个调皮的孩子,可是他的眼神告诉我他只不过是出于好奇,他是非常尊敬和喜欢我的,我又怎么忍心去批评这样一个可爱的孩子呢?这件事发生之后,每当我在走廊与这个小家伙碰面的时候,他总是有礼貌地开心地问老师好。我想他一定有了爱的初体验,用他自己表达爱的方式,得到了同样的爱的回应,他对老师的印象一定好极了。
像这样让我回味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我的学生送来了用纸包裹的荔枝,激动地说:老师你快尝一尝,这是我特意给你带的。我高兴地拿起一块放入嘴中,不去怀疑它是否干净,品尝到了芒果干香甜的滋味,也感受到了让我难以拒绝的真诚和爱。放入嘴中的不仅仅是一块芒果干,而是让我不能拒绝的学生的爱。我在心里说着:“谢谢你,孩子,知道吗?你让老师非常感动。”
在数学课上,我们经常会开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在这时候如果教师给予学生极大的关注,学生的表现就会非常认真,显示出了极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实际上,老师并没有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活动,但是每当走进一个小组时,学生就会感到与老师的亲近,学生迫切的眼神似乎表达了:老师,你来看看我们小组吧,我们需要你。一旦从老师的微笑和言语中获得了肯定和鼓励,便会更加认真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我突然感悟了,课堂教学活动不是教师一贯的命令与学生一味的服从,教师不能因为自己要完成什么样的教学任务,而去指挥利用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做一些不符合教学和学生实际的事情;即便学生做了,这也是出于老师的命令,而不是从真正的问题出发。当我们在强调老师对学生的爱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去思考一下学生对老师会产生怎样的爱的体验。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教师与学生角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数学课堂,无疑是加强了学生对师爱的体验,从老师那里获得了更多的师爱。是啊!也正是学生对师爱的渴望,才不断地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爱。
写到这里,我特别希望了解我们身边的孩子现在需要什么样的爱?他们对爱又有什么样的体验呢?“爱的智慧”一直在我的脑中盘旋,我从心底里希望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对“爱”能有更新的了解,能收获美好的爱的初体验。
我希望我是孩子们最亲的人,有父母般无私的爱心,永远的爱着他们;我希望自己永远年轻,保留一颗童心,让学生更加渴望我的爱,会成为亲密的朋友,可以从我这里获得充满阳光的爱,使他们更加爱我;我更希望自己永远都和孩子们一样高,可以随时拥抱他们,聆听更多的心声,了解儿童内心的变化,看到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更多童年的秘密。爱是我们人类的本能,更是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责任,请不要把它掩藏在内心深处,只有让它在生活中随时迸发,才会让我们感到更多的温暖。面对阳光照耀下最可爱的孩子们,我们还等待什么呢!?

慧心惠爱父母学堂读后感怎么写?

慧心惠爱父母学堂读后感如下:
做父母,是一项无法逃避的终身事业,其成果,也就是孩子如何,更是影响一个人一生成就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可是,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面对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茫然无措,面对着各种各样的教养理念更是不知道听什么才对。如果能掌握到教育的核心与重点必将使您理清头绪,豁然开朗.
本文标题: 慧爱孩子读后感(读《慧爱学生》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592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我与红会十年情》的读后感(《红星照耀中国》的第九篇读后感)狼王梦寄望后代读后感(狼王梦第五章寄望后代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