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传记读后感50字(《林徽因传》读后感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4-01-16 03:21:4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0

林徽因传读后感600字范文五篇,林徽因传,读后感,怎么写?,林徽因,是中国的建筑学家和作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

林徽因传记读后感50字(《林徽因传》读后感有哪些)

林徽因传读后感600字范文五篇

林徽因传 读后感 怎么写? 林徽因 是中国的建筑学家和作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的参与者,也是传统景泰蓝工艺的拯救者。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林徽因传读后感600字 范文 五篇_《林徽因传》读后感范文6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林徽因传读后感600字一

看完了白落梅写的《林徽因传》,感叹于林徽因爱情与事业的传奇经历,尤其佩服于她对待情感上的果敢和淡定。

我总认为经受了大痛大难的人,才可能对人生的感悟更深刻。当有人说我已不敢付出真爱时,是多么的难受和无奈啊。其实你付出的就是假爱,也日久生情,难以割舍。

可林徽因一个十六岁的少女在情窦初开时,遇见了极具浪漫气质的徐志摩,相拥在康桥。徐志摩愿为她抛妻离子,证明他们当时是已经多么的激情四溢。然而她却果断地离开了徐志摩。当印度诗人泰戈尔来中国时他们两人又作陪、又演戏,相聚在一起。难道林徽因一点儿也不留恋他们之间的感情吗?决不可能!

当那种情感像潮水般呼啸而来时,两人却不在一起,心应该就像刀割一样,都在流血。如果是冲动的人,早已不顾一切了,所以我们的历才留下这么多缠绵而悲壮的 爱情 故事 。就是一般的人也很难控制住这种相思之苦。况且他们还有这么多的时间在一起,和梁思成当时其实还没有真正在一起。林徽因真是个奇女子!

试问芸芸众生,能有几人能做到。

爱真是个双刃剑。当爱来时,轰轰烈烈、甜甜蜜蜜,时间过得飞快。如果有一方稍有怠慢,就很伤心、痛苦,天昏地暗,每一分,每一秒都过得甚是艰难。当真的长时间在一起时,又会被无情的岁月打磨的卿卿我我成了 传说 。有的更是反目成仇。问青天:情为何物?

“你想过普通的生活,就会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过上的生活,就一定会遇上的伤害”。爱情可能是你的拥有,也可能是你的伤害,可以让你疯狂,可以置你于死地。

学一点林徽因吧,更何况我们都是平常人,承受不了爱得迷离和疯狂。不轻易言情,不轻易去爱。爱情像一杯浓烈而甘醇的美酒,能让你意乱情迷,神魂颠倒,但酒醉后的难受向谁诉说!

我很欣赏林徽因的这种性格,但我做不到,永远。

林徽因传读后感600字二

知道她,读她,了解她,就是因为一首诗《你是人间四月天》。我这才有幸知晓一个旷世美丽、才华绝代,又可称为“先生”的女人,林徽因。她的自尊与自强也时时令我震撼。

耶鲁、宾夕法尼亚大学,这些现今想都不敢想的梦想之地,却是那时她的乐园。说她自强便是因为她作为一个女人,依然选择前往这些学府求学。那是多么强烈的求知欲啊,读来令人感叹:由于宾大建筑系不收女生,于是她进入了美术系。在对北京亲友的“狂念”与“渴想”中,她完成了“对线与形有个性的把握”。说这令人震撼,就是因为她在学习美术中又对建筑有了深刻研究,自己的梦想是自己的,她从没放弃过她梦想的事业,这就是她的自强。而这她这一段的生活,叫做“宾大的钟声”。钟声掩映着梦想,缓缓前行。

后来,她进入了“生命的夏季”,可此时的中国已是遍地烽火。林徽因与梁思成正在探寻中国古建筑的奥秘。最令人难忘的是山西的佛光寺的探索,林徽因研究建筑的热情令人震撼。“在那崎岖不平的小道上行走,一边是绝壁,一边是深崖。”连毛驴都不敢走的路,他们都敢走,到了那佛光寺,“矗立在高坡上的光影”令他们兴奋得直叫“我佛慈悲”。那坚固而简洁的顶部,令他们有如获至宝的惊喜,而也令我有一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感悟。

且不说后来她流亡岁月中表现出的自强,她在写诗中独特而寂静的美,单是她在病中的时光,就令人唏嘘不已。

她病了,每个早上都要咳一大阵子才能见人,但是,当她的学生来了,她便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咳嗽的。她是那么有自尊心,连珠炮似的一段话说下来,似乎浑然不知自己的咳喘。她仿佛在透支自己残余的生命,在人前那么充满生命与活力,像没事人一样。她用生命,构建自己的自尊,于是,在人们心中,她永远是最有风度,最美的女人。

她就像那万古人间四月天,为我们留下了巍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一段段佳话。还留下了,她的自尊与自强对多年后的我,深刻的震撼。

林徽因传读后感600字三

如果你不了解林徽因,而你想了解,不推荐你看这本书;

如果你了解林徽因,不推荐你看这本书;

如果你想摘录几句零碎的人生感悟,如果你想在微博上发几条人生感悟,那么推荐你看这本书。

很少看书看到想要扔书的地步,很不幸,这本中招了。

这本书的封面上“林徽因传”四个字传递给读者的信息是,本书旨在客观地描写林徽因的生平并可能穿插着作者的些许感悟和评价。

虽然书名写着“林徽因传”,但却完全没有按照传记应有的逻辑和严谨纪实来叙事,关于林徽因的生平只是草草带过,更多的是借林徽因的 事迹 来抒发作者的人生感悟。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大家都知道,我想本书不宜称作“林徽因传”。此书只是拿林徽因来吸引的读者眼球。

百度如此介绍本书:作者用清澈的文字、诗意的笔法、全面详实的资料,生动地展现了林徽因的传奇一生。尽管作者的笔触较为华丽,但是内容冗长,段落之间没有逻辑连接,虽然以“ 散文 ”为名,但没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韵味,只是作者用华丽辞藻堆砌而成的揣测和意淫,华而不实,实在让人难以下咽。书名哗众取宠,内容华而不实。正如网上所传:林徽因是一个被成功包装的人。字里行间都能显示出白落梅想要抒发一种对超凡脱俗的气质的追求和敬仰,但是她还是不能避开世俗,跟随着前人的脂粉俗气,对林徽因大加褒奖和赞颂,说是奉林徽因为女神也不为过;作者又喜爱重复小词小调来说一些玄乎飘渺的大道理,还不断地用华丽的辞藻堆砌空洞的感悟,导致 文章 缺少内涵,缺乏深刻。

从本书中作者的笔触可以看出作者是向往优美的事物的,但是也许作者本身没有真正地经历过,涅槃过,沉浮过,所以没有办法写出有真性情、引人共鸣的文字,相反却只是一纸浮夸。

林徽因传读后感600字四

林徽因,出生于杭州的一朵白莲,是不染纤尘的一代江南才女。她将她的灵气带出了杭州,带入了上海,带到了伦敦。她以她的与众不同让徐志摩为他等待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怀想了一生。

书中有一情节深深感染我,写的是林徽因去世后,有一天,金岳霖请朋友吃饭,席间他起身向各位朋友俯首徐徐地说:今天是徽因的生日。这是怎样的的一种情怀?又是怎样的一种怀念?以金岳霖这样哲学大师,应该是最看透人生的本质的,他却终其一生都心甘情愿地跟在林徽因旁边,真是“读你千遍都不厌倦”,那又是一个怎样的女子才能如此吸引他的目光。

作为女性看林徽因,可能最羡慕的是林徽因能遇上那么好的丈夫。当林徽因坦诚爱上金岳霖,当林徽因同徐志摩超乎寻常的接近,梁思成都给予了极大的理解和信任,不离不弃。这在一般人是绝对做不到的。那又是一种怎样的胸怀。

理想的人和理想的人际关系,是我看这部传记的感受。林徽因是个超凡脱俗的人,她周围也有一帮超凡脱俗的人。这几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每个人都是过客,缘起缘灭都是前世今生早就注定的,今生我们擦肩而过,来世或许就会有那一次回眸。不需要刻意的去记住谁,也不需要刻意的去忘记谁,前世的债今世会来偿还,今世未了的情来世可以再续。但是谁又能知道,到底有没有那奈何桥,前世今生,我们在乎的那个人,来世是否还可以记得或者会忘记!

林徽因是美丽的,是智慧的,纵然是病魔缠身,仍然写了很多诗词并为中国的建筑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还参与了国徽的设计,了解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总会让我们感慨万千,深思千万。她的生命只有51年,对于现在人来说,这个时间并不长,但是对林徽因来讲,51年刚刚好,不长不短,她在有限的51年里做了自己该做的,奉献了自己该奉献的,没有大起大落,亦没有大喜大悲,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留下了温暖。

一直喜欢一句话,女人的一生应该这样走过,10岁而乖,15岁而聪,20岁而甜,25岁而美,30岁而媚,35岁而庄,40岁而强,45岁而贤,50岁而润,55岁而醇,60岁而慈。试着爱上自己,做到随遇而安,笑响会点亮整个人生,你就是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传读后感600字五

何彼浓矣,华若桃李。

自古江南出美人,林家有女初长成。

杭州,天堂;人间,过客。一九零四年,陆官巷,林家大院,黄昏灯如星,暮色轻如绸,林徽因,一个白莲似的精灵悄落凡间。

从儿时起,她便开始与文学结缘。月光皎洁的夜半,天际泛红的晨曦,年幼的林徽因顺着笔墨的方向、宗卷的气息,闻柔情密语,触尘世悲欢。青涩聪慧的她,为之恍惚,为之深陷。

每个故事的开头,都如夏花。她随父亲远游 留学 ,写下别具一格的诗篇,创造一片心怀纯真的"人间四月天".正是如此,在欧洲,同是故乡人的徐志摩也为林徽因的才情所倾倒,但当时的确有太多阻碍夹杂在他们之间,所以,林徽因不得不放弃。相信吧,这场遇见是岁月之福,让当时的她渐渐把江南女子多愁善感的性子转变为豁达从容——顾虑再三,林徽因选择了敦厚且默默守候着的梁思成。

不得不说,林徽因就算一生无伴,也依旧可以继续孤傲清醒地活着。于自己的建筑事业,她一生信念如故。用一个夏天,走遍整个欧洲,看遍曾经旧时的古迹繁华,那里一点也不似人间——回归故土,她把这些经历讲学生们听时,那些稚气未褪的脸上无不一是满足与崇拜的。

她亦参加了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心怀大业,有旁人无法触及的高贵优雅;她亦随夫四处考察,以为之付出的坚持刚毅,帮助丈夫撰写《中国建筑史》。

她是诗人,是学者,是女建筑师。

这些代名词的背后,往往掖藏着隐隐作痛的回音。

她太敏锐,她太嫉恶如仇,所以饱受战争的屈辱与不甘。但她写诗,依旧可以拾回莲之初心,慢慢清扬、芳馥、倾城、化生。中年时她尝遍病痛的折磨,但她仍四处奔波,为事业而艰辛着,妆点自己的生命。晚年时,她病得卧床不起,但她把半生的荣耀与流离静静地啜饮,在沉默中享受静好,啜着茶。

……

女子当为林徽因,在照不见前后崎岖人生路时,也依旧玲珑从容。

女子当为林徽因,在单拥有那一剪微弱光时,也依旧骄傲辉煌。

静看人生由荒芜走向繁华,

皆成传奇。


林徽因传读后感600字范文五篇相关文章:

★ 林徽因传读后感600字5篇

★ 《林徽因传》读后感范文

★ 林徽因传读后感

★ 春风读后感5篇600字

★ 《林徽因传》读后感锦集

★ 读课外书心得5篇合集600字

★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读后感范文10篇

★ 高二读后感大全800字2021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2697f5ae036705b1309c90adafb920af";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林徽因传》读后感有哪些?

《林徽因传》的读后感可以根据自己读完的感受,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一谈感受,例如:

林徽因,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她像花一样美好,在任何年代打开,都像是打开一束花,
被胡适誉为“第一代才女”。

也许是爱屋及乌,我带着对林徽因的仰慕,走进了她的文章——《一片
阳光》。题目很平常,并不吸引人,读完后才发现,原来林徽因的文章也如她的人一样空灵婉约、纯净
自然、带有诗的色彩。 

散文《一片阳光》通过回忆小时候的一些生活场景:一片橙黄的阳光,一张孤独的桌,一角寂寞的
厅堂,一只灵巧的镜箱,或窗外断续的鸟语,和水珠——那小孩美丽的病名,延伸到她对艺术的思考
和人性的评论上,因此,阳光便成了林徽因走向艺术道路的一个向导。

我惊讶,只是一片阳光的不经意
照射,她竟可以写出那样一篇清秀干净,犹如水晶般晶莹光泽的散文。“那种静,在静里似可听到那一
处淙淙的泉流,和着仿佛是断续的琴声,低俗着一个幽者自娱的音调。

那种动,柔谐婉转,有如无
声音乐,令人悠然轻快,不自觉的脱落伤愁。”“至多,在舒扬理智的可管理使我偶一回头,看看过去
幼年记忆步履所留下的残迹,有点惋惜时间;微微怪时间不能保存情绪,保存那一切情绪所曾留恋的境
界。”

读着读着,就心生激动,暗暗佩服,相同的感受却可以被她写得如此传神。作者不是怪时间流逝
得太快,而是遗憾一切美好的情绪都消逝得太快,来不及多享受,只在一瞬间,这种感觉就过去了,只
能长久的留在记忆深处,想要去回味,却似乎永远也找不到当时的感觉。

正如林徽因所说:“宇宙万物
客观的本无可珍惜,反映在人性上的山川草木禽兽才开始有了秀丽,有了气质,有了灵犀。”
  

合书而坐,思绪万千,我竟渴望自己也能做一个像她一样的女子,才华横溢,清新脱俗,内心却透
着一股坚强的力量。我几乎可以看到林徽因那一抹轻巧的身影。

我轻轻转过身,看着窗外这一片橙黄流
动的光,我突然有些发怔:阳光恬静的,是充满生命力的,任何平常的事物,只要一片阳光悠闲又洒脱
地落在上面,一切都会带上另一种动人的气息。
  

在我们的心灵上洒下一片阳光,学会感受多姿、无奈、遗憾的生命,寻找生活中真正的幸福。

《林徽因诗文集》读后感

  林徽因,二十世纪杰出的女建筑家及作家,曾被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世称“矿石才情,风华绝代”,在她身上所透出的才气、美质与她的作品一样,都为当世仰叹。

  她的诗,视角灵犀,字行里生动、新艳。她给我的是一个性情激烈有度,一腔激情,收敛得往往正满,半滴溢不出来的书写印象。她的诗,用欢歌抒发惆怅,以睿智的思考,来代替汪着泪水的眼神。所有的诗软得有硬度,穿着一根支撑的脊柱。不在她的诗里流眼泪,也不在她的诗里下雨,吹着清风,化风而去。

  书信部分简短。写她与身边朋友、亲人的往来,以及她亲历的事件。资料的意义依我看大于文学意义。那不是为创作而写的书信。当然,要肯定文笔尚好。我不认为有太多必要知道一个女作家的家庭琐事,除非她把这些琐事写成了超越于琐事本身的文字艺术。如果那可以是自传的一部分的话,我愿意在它们成为自传中的情节的'时候阅读。

  我最喜欢她的《蛛丝和梅花》这章散文。它泄露出她是一个多情善感的人。若不这样,她是写不了许多东西的。就两根平常的蛛丝,绕上了一枝梅花,她发了一篇感慨。她内心中某个敏锐的情结,被触动,被解开,使她沉寂的心思,不知觉地吐绿,长成了一只华盖的大伞。把自己做为一个女人的心思,解放出来,口吐莲花,一篇文章叫她着涂红抹绿般,甚是恣意地挥毫一番,以致字里行间,花香弥漫,处处多愁,一时的畅快牵去她满眼的浮云一样。她这样的散文倒写得笔笔扎实,耐人寻味,从文中走了出来,却把鼻子落在那里,还闻得到气息,获得的感受还在来回颤着,就像坐了几回秋千,人下来,把腿还留在空中,而那秋千也在来回荡着,速度很慢了,但一时半刻无法“消停”。

  我倒认为她更应该多写小说,从开头读到末尾,她一笔笔写得别样细致,然而看不到她有故意“精刻”的露痕。写了诗,写了散文,她的句子从她笔下一诞生就是“五官端正”的,且十分可爱。看过开头几句,以为她还在写散文,接下来忽然就明白这是她的诗情画意的小说,画面唯美、漂亮,里面的人与情节,像是电影特写的镜头,本身她的文字就带了浓郁的浪漫,色调柔和,结尾时着上浅淡的轻灰色——至少她这本文集里的几篇小说是这样写的。她叙述的文字不紧不慢,那般缓急有序,如同织锦。可以叫急性子的人慢下来,叫慢性子的快起来。我真想说一句她这写的不是小说,但看完了之后,这不是小说能是什么?淡雅的句词,淡雅的人物对白,淡雅的故事,自己甘愿被她在小说中营造的意境牵着鼻子往下读。意境这个词是我特意找来,体现很想表达又无法道出的那层胸意。她的小说是淡雅的意境。她善于将像捡石子一样拿来的汉字,粘在一处,粘成一个意境的巢穴。我还觉得她最好是写成这些不要太长的小说,篇幅冗长后,意境可能就干枯了。像一条溪水,能从山涧中跳出来本身就够可贵,不必再长途跋涉入海。经过拿捏,小说中的每个汉字和自己的前后左右组站在一块儿,高高兴兴地,有说有笑,它们连在一起成就出一篇美文样的小说。读着的时候不用为主人公那么提心吊胆,读过后像忽然走累了双脚需要倒在稻草垛上闭目养神,她写了一些叫你心里舒适,却又隐约不安的文字。

  最遗憾的是从她的文章中检查不到不好的地方,她是一个很有才华和才情的人,篇篇写得好,好得类似。若有一章突兀的,似乎叫人更满足。

林徽因传

初识林徽因,是从李宇春的歌声中听到的。那优美的令人灵魂猛的一颤的词语,第一次听便进了心里面。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初闻此曲,惊为天人,速去查看一番,然后认识了林徽因。

百度上能查到的林徽因实在是浅薄至极,这个端庄温雅的名字下面,尽是数不尽的风流韵事,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这些名字伴随着她的名字出现,把她塑造成一个祸国殃民的形象,这实在是太误导民众。

时至几年后,终于有缘遇见《林徽因传》,一读之下, 不由得捶胸顿足,悔恨自己竟对这样一个堪称伟大卓绝的女子颇有误解。

这才知道,她是清华大学教授,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作家,更是被评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被世人称之为一代奇女子。

我的徽因,请允许我这样称她,一直以来,我与她之间似乎只是差一本传记的距离,读着传记,切切实实走进她的生命, 陪她一起游历河山、经历炮火、感受香山如火的枫叶, 看着孩子小再冰和小从诫聪慧天真的笑靥。 她痛时我流泪,她欢喜时我嘴角含笑。

她在时光的磨砺下病倒在塌时我义愤填膺想拯救她于水火之中, 她跋山涉水为古建筑留下传记时我想尽一把绵薄之力, 抗战时珍贵的建筑资料被毁她和梁思成痛哭流涕时我在九十年后的今天依旧泪流不止。

她是林徽因,她是在历史上永垂不巧的一代文豪,她是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立下汗马功劳的伟人。

下面,我将把这本书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来阐述林徽因为什么能被世人称为一代奇女子 ,她到底有什么独特的人格魅力以至于无数人为之敬仰赞美。

首先,我们会讲到作为文人,她有着怎样精彩绝伦的才华, 以及留下了怎样流传千古的作品。

其次,会讲到她作为一个妻子,与丈夫梁思成是怎样携手共进,组成了一对令人羡艳的神仙眷侣。

最后,我们会讲到作为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她是怎样辗转于战火纷飞的疮痍大地,在黑暗里开出卓绝的花。
让我们就此走进林徽因的世界中畅谈一番。

                                  1

首先作为文人, 她在二十世纪的文坛上留下多首优美至极的诗歌,我们所熟知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更是其中翘楚流传颇广的一首,便是文章开头被李宇春传唱的那首诗歌。

除此之外,她还是新月社的成员,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能成为其中的主力成员,其文学素养可见一斑。

她的文学地位在泰戈尔访华一事上也颇有体现。

1924年,印度国宝级大诗人泰戈尔访华,“这位名扬世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访华的消息一出, 整个中国的知识界如沸腾的水一样无比激动。”
“当墨绿色的车厢,静静地停在北京前门火车站的月台时,前来迎接的人群立刻站成一排,个个神情肃然, 这是一支文化名人的队伍:梁启超、蔡元培、胡适、林长民……”

在这样盛大且重要的场面上,林徽因献上鲜花,与老诗人挽臂而行。 不久之后北京一些文化人为泰戈尔举办了祝寿会,在祝寿会结尾新月社成员用英语赶排了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

在这场汇聚北京城文人观看的诗剧表演里, 林徽因当之无愧担任了其中的女主角———齐德拉。

可见,不管是在新月社,还是在“文化圈”里, 她都是那颗被世人所承认并且光彩夺目的文坛新星。

除了在诗歌方面的成就,她关于建筑的文学著作也不可忽视, 她曾留下无数以散文形式或是诗歌形式描写中国建筑的优美构造以及蓬勃之美。 其中《平郊建筑杂录》,且与梁思成合著的《晋汾古建筑御查纪略》等等作品,对后人了解众多在战时被摧毁的建筑意义重大。
                                2

接下来,我们讲讲 作为妻子,林徽因女士对梁思成先生的爱有多浓,情有多深。

洞房花烛夜时,她与梁思成曾有这样的对话:

梁思成问: “有一句话,我只问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

徽因答: “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说了吗?”

是的,林徽因用一生去践行了这个答案。

作为妻子,当梁思成因车祸受伤入院时,她衣不解带陪床照顾,后来游学归来, 与梁思成携手撑起东北大学建筑系,多年后二人又一起撑起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培育了中国最早一批建筑人。

此外,当梁思成在战乱中去山西考察云岗石窟和应州木塔,为照顾梁思成在外杂乱的生活并且能一同领略古建筑之风华, 林徽因毅然决定前往,他们一起查阅地方志,一起准备测量工具、照相机、攀爬工具,还有行军床、吊床、罐头、食品等一切琐碎的事物。

到山西后, 他们不畏艰苦,用毛驴当交通工具,迎面是混着煤渣的灰土和人们丢弃的垃圾,住在没有门窗、没有家具、屋顶露天、四壁透风的屋子里 。如此这般,他们依旧保持着对建筑同样的热枕,一起成长、一起奉献,一路相伴、互相扶持,还有什么能比这样的同甘甜、共患难更能值得尊敬了。

这样的事数不胜数,他们夫妻同心,一路相携而行,在将自己的小家经营的和谐美满之外,更是为社会做出了莫大的贡献。 保持同频、互相毫无保留的付出与爱,这样的俩个人,说一句神仙眷侣也毫不为过吧。
                                3

最后,我们来说说 作为一个普通的国人 ,她在战争年月用坚韧且智慧的力量怎样艰难求生,以及怎样在黑暗的低谷里结出温柔美丽的花。
1936年7月28日,这是很多国人只要提起来就声泪俱下、义愤填膺的日子, 这一天,日军占领北京,满街升起太阳旗。

之后不久,林徽因和梁思成收到了署名“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约他们参加一个会议。

林徽因愤怒撕毁请柬,夫妻俩一致决定放弃舒适的科研条件, 在一个战火升腾的黄昏,携带全家依依不舍离开了北京。

这一走,就走了八年。

离开北京后,他们先是到了天津,随后经青岛南下到了潍坊,停留一夜后,他们又去了济南,济南所有旅馆都已经爆满,无奈他们只能继续南下,经徐州、郑州、武汉,于9月中旬到达长沙, 可全中国到处都是硝烟战火,哪里又是安生之所?

在长沙暂住后, 他们亲身经历了黑压压的炸弹在楼底开花的场面, “转眼又有一批炸弹在天井里炸响,林徽因被气浪冲倒,顺楼梯滚到院里,楼房坍塌了,一家人逃到街上,大街上黑烟弥漫,有几处房子燃起大火,四处都是人们惊慌的哭叫声。”

在这场浩劫里, 林徽因的亲弟弟死于战火。

后来,他们又去了昆明, 日子刚刚安稳下来,梁思成和林徽因竟不顾舔舐伤口,立刻将北京来的“营造学社”的人组织起来,恢复了古建筑考察的工作。

这“营造学社”便是他们夫妻俩建筑事业所归属的一个集体。

可战火并未放过昆明,他们又搬到了郊区龙泉镇的麦地村,而后梁思成与“营造学社”的同仁开始了对云南、四川、陕西、西康等地为期半年的古建筑考察, 林徽因负责留守和整理资料。

在这段时间里,林徽因总算有了久违的一段平静的时光。

“他们设计并亲手建造了龙泉镇3间住房和1间厨房。 这座小屋坐落在村边开洼地的边上,背靠高高的堤坝,上面长着一排笔直的松树,南风吹来,野花散发出清新的香气,生活又迎来了久违的平静 。”

1940年,为了便于利用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图书资料,他们一家和“营造学社”的同仁辗转去了南溪县李庄镇上坝村安营扎寨。 这是抗战八年里他们的最后居所。

“安顿下来后,林徽因、梁思成等人又开始了紧张的考察工作。”

但繁忙的工作和照顾俩个孩子的压力并没有扼杀她天生对美的诠释。

“ 她把俩间简陋的房子总是收拾得井井有条 ,窗户是用粉白纸糊过的,窗台上的玻璃瓶里,经常插着她从田野里采来的鲜花。这里的小屋也吸引了上坝村的乡亲,林徽因热情好客,大家都喜欢与她交流,闲暇时便聚在这里谈天说地,尽管都是生活的琐碎之事。”

……

在战火里坚强逃生,只要有机会,立刻开展工作。低谷里仍不忘为生活插上鲜花,侍弄得了家务琐碎,更胜任得了工作重任。 她是黑暗中开出的茉莉,身体力行为我们阐明了一句话,“你若盛开,清风徐来”。
                              结语

这本书的作者林晓斐在书中这样描述到:“ 也有人说林徽因深谙调配烟火,不会让自己被俗世所伤 。很多人试图追寻她的足迹,却都无往而终。诚然, 她的清淡与温婉,是我们无法企及的。”

也许正因如此,在她逝去的这几十年风云变幻里,一代代风流倜傥的文人墨客,亦或是风采惊艳的绝色佳人,无人再能与之媲美, 更无人敢无畏的说一声,我的名字能与之相提并论。

或许曾有三个同样优秀的年轻人对她展开了强烈追求,而引得某些人抓住这一点疯狂诟病, 但我相信,更多的人在读完她的故事,一定会在心里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如此女子,何须妖娆。

这三言俩语讲不清她的美与伟大。 她的身上凝聚了太多常人无法企及的品质和与生俱来的气质。 说一句“时代的瑰宝”毫不为过 ,可她又在乱世里像个男子一样建功立业,在俩个领域里撑起了俩片天, 她是被世人称为奇女子的人物。

她是林徽因,她的故事将永垂不朽。

《林徽因传》这本书怎么样和读后感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读后感

林徽因,相信大家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她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家和作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在上世纪曾经掀起极大的轰动,被许多男子当做那朵梦中期盼的白莲。而她更是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也让金岳霖默默记挂了一生。而我们在惊叹的同时,也不禁发问:林徽因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子,能让徐志摩等这些才子被深深折服呢?

《林徽因传》这本书生动的描述了林徽因传奇的一生,从她的出生,到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男子的邂逅及去世,让我们自由地穿梭在历史之间,与那些历史人物倾心交流,互诉心声。而作者优美的文字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综观林徽因的一生,虽然传奇,却也平淡,这个风华绝代的女子并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掀起太大的风浪,她始终是大海中的一朵美丽的浪花,无需雄伟的气势,也无需宽广的胸怀,只愿做那一朵小小的浪花,只要可以禁得起风浪,安详的飘荡在大海中,便足矣。我有时会想:如果林徽因并没有随父离开那个江南小镇,也许她的人生将会从此改写,没有徐志摩,没有梁思成,亦没有金岳霖,也许她会生活在一栋古宅里,守着一树一树的花开,与凡夫一起平淡的日子,也许他并不是她的最爱,但他会在她冷时给她一个温暖的怀抱,会在她伤心时给她一个坚实的肩膀,她会与他一起在夏日的树荫下乘凉,在夜空下数着满天的繁星,而他的目光则一直追随着她,不离不弃。可是上天注定不会给林徽因一个单调的人生,不会让她绝美的容颜淹没在尘埃里,所以林徽因注定不会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她必定会有一个波折的人生,她必将在历史上留下辉煌的一笔。

林徽因一生中爱了三个男子,爱得深沉,也爱得平静。徐志摩为了她多次在康桥上徘徊,只为能见她一面;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风雨人生;金岳霖为了她终生不娶。这足已说明
林徽因的魅力之大。其实当时在许多人看来,徐志摩与林徽因才是最配的一对,印度大文学家泰戈尔当年到访中国最欣赏的就是徐志摩与林徽因,他曾多次想为徐志摩与林徽因牵线,但都被林徽因婉拒,其实林徽因又何尝不知道自己最爱的是徐志摩,可徐志摩却给不起她想要的生活。选择徐志摩,意味着过诗情画意的日子;选择梁思成,意味着过细水流长的日子。林徽因要的终是安稳的日子,所以她注定与徐志摩擦肩。琴棋书画诗酒花再美好,也比不上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安稳,林徽因是个现实的女子,所以她明白梁思成虽然不是她最爱的,却是最适合她的。对于徐志摩,她只能默默的祝福他能找到更适合他的女子。林徽因没有错,她并没有义务,也没有责任对徐志摩负责,她只是想让自己过得美满,幸福,这并没有错。
有人说,她是个理智的女子,不管面临怎样的诱惑,最后都可以全身而退;也有人说,她是个冰洁的女子,所以无论人世如何变迁,她都有着美丽的容颜。

几场梅雨,几阵荷风,江南又在烟雨中变得迷离。撑一把油纸伞,穿一袭白衣,行走在青石小巷,江南还是当年的江南,可当年那个白莲一般的女子却不知去向。她去了哪儿呢?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采纳谢谢
本文标题: 林徽因传记读后感50字(《林徽因传》读后感有哪些)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517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父亲的病读后感初一(朝花夕拾《父亲的病》读后感)对庄周的读后感(《庄子》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