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罕第九篇读后感(《子罕第九》感悟)

发布时间: 2023-12-27 22:54:1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2

《论语集注》子罕第九子罕第九,凡三十章。,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罕,少也。程子曰:“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

《论语》子罕第九篇读后感(《子罕第九》感悟)

《论语集注》子罕第九

子罕第九

  

   凡三十章。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罕,少也。程子曰:“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达巷,党名。其人姓名不传。博学无所成名,盖美其学之博而惜其不成一艺之名也。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执,专执也。射御皆一艺,而御为人仆,所执尤卑。言欲使我何所执以成名乎?然则吾将执御矣。闻人誉己,承之以谦也。尹氏曰:“圣人道全而德备,不可以偏长目之也。达巷党人见孔子之大,意其所学者博,而惜其不以一善得名于世,盖慕圣人而不知者也。故孔子曰,欲使我何所执而得为名乎?然则吾将执御矣。”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麻冕,缁布冠也。纯,丝也。俭,谓省约。缁布冠,以三十升布为之,升八十缕,则其经二千四百缕矣。细密难成,不如用丝之省约。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臣与君行礼,当拜于堂下。君辞之,乃升成拜。泰,骄慢也。程子曰:“君子处世,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害于义,则不可从也。”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绝,无之尽者。毋,史记作“无”是也。意,私意也。必,期必也。固,执滞也。我,私己也。四者相为终始,起于意,遂于必,留于固,而成于我也。盖意必常在事前,固我常在事后,至于我又生意,则物欲牵引,循环不穷矣。程子曰:“此毋字,非禁止之辞。圣人绝此四者,何用禁止。”张子曰:“四者有一焉,则与天地不相似。”杨氏曰:“非知足以知圣人,详视而默识之,不足以记此。”

  子畏于匡。 畏者,有戒心之谓。匡,地名。史记云:“阳虎曾暴于匡,夫子貌似阳虎,故匡人围之。” 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不曰道而曰文,亦谦辞也。兹,此也,孔子自谓。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丧、与,皆去声。马氏曰:“文王既没,故孔子自谓后死者。言天若欲丧此文,则必不使我得与于此文;今我既得与于此文,则是天未欲丧此文也。天既未欲丧此文,则匡人其柰我何?言必不能违天害己也。”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 大,音泰。与,平声。孔氏曰:“大宰,官名。或吴或宋,未可知也。”与者,疑辞。大宰盖以多能为圣也。 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纵,犹肆也,言不为限量也。将,殆也,谦若不敢知之辞。圣无不通,多能乃其余事,故言又以兼之。 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言由少贱故多能,而所能者鄙事尔,非以圣而无不通也。且多能非所以率人,故又言君子不必多能以晓之。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牢,孔子弟子,姓琴,字子开,一字子张。试,用也。言由不为世用,故得以习于艺而通之。吴氏曰:“弟子记夫子此言之时,子牢因言昔之所闻有如此者。其意相近,故幷记之。”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叩,音口。○孔子谦言己无知识,但其告人,虽于至愚,不敢不尽耳。叩,发动也。两端,犹言两头。言终始、本末、上下、精粗,无所不尽。程子曰:“圣人之教人,俯就之若此,犹恐众人以为高远而不亲也。圣人之道,必降而自卑,不如此则人不亲,贤人之言,则引而自高,不如此则道不尊。观于孔子、孟子,则可见矣。”尹氏曰:“圣人之言,上下兼尽。即其近,众人皆可与知;极其至,则虽圣人亦无以加焉,是之谓两端。如答樊迟之问仁知,两端竭尽,无余蕴矣。若夫语上而遗下,语理而遗物,则岂圣人之言哉?”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夫,音扶。凤,灵鸟,舜时来仪,文王时鸣于岐山。河图,河中龙马负图,伏羲时出,皆圣王之瑞也。已,止也。张子曰:“凤至图出,文明之祥。伏羲、舜、文之瑞不至,则夫子之文章,知其已矣。”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齐,音咨。衰,七雷反。少,去声。齐衰,丧服。冕,冠也。衣,上服。裳,下服。冕而衣裳,贵者之盛服也。瞽,无目者。作,起也。趋,疾行也。或曰:“少,当作坐。”范氏曰:“圣人之心,哀有丧,尊有爵,矜不成人。其作与趋,盖有不期然而然者。”尹氏曰“此圣人之诚心,内外一者也。”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喟,苦位反。钻,祖官反。喟,叹声。仰弥高,不可及。钻弥坚,不可入。在前在后,恍惚不可为象。此颜渊深知夫子之道,无穷尽、无方体,而叹之也。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循循,有次序貌。诱,引进也。博文约礼,教之序也。言夫子道虽高妙,而教人有序也。侯氏曰:“博我以文,致知格物也。约我以礼,克己复礼也。”程子曰:“此颜子称圣人最切当处,圣人教人,惟此二事而已。”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卓,立貌。末,无也。此颜子自言其学之所至也。盖悦之深而力之尽,所见益亲,而又无所用其力也。吴氏曰:“所谓卓尔,亦在乎日用行事之间,非所谓窈冥昏默者。”程子曰:“到此地位,功夫尤难,直是峻绝,又大段着力不得。”杨氏曰:“自可欲之谓善,充而至于大,力行之积也。大而化之,则非力行所及矣,此颜子所以未达一闲也。”程子曰:“此颜子所以为深知孔子而善学之者也。”胡氏曰:“无上事而喟然叹,此颜子学既有得,故述其先难之故、后得之由,而归功于圣人也。高坚前后,语道体也。仰钻瞻忽,未领其要也。惟夫子循循善诱,先博我以文,使我知古今,达事变;然后约我以礼,使我尊所间,行所知。如行者之赴家,食者之求饱,是以欲罢而不能,尽心尽力,不少休废。然后见夫子所立之卓然,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是盖不怠所从,必欲至乎卓立之地也。抑斯叹也,其在请事斯语之后,三月不违之时乎?”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 夫子时已去位,无家臣。子路欲以家臣治其丧,其意实尊圣人,而未知所以尊也。 病闲,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 闲,如字。病闲,少差也。病时不知,既差乃知其事,故言我之不当有家臣,人皆知之,不可欺也。而为有臣,则是欺天而已。人而欺天,莫大之罪。引以自归,其责子路深矣。 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无宁,宁也。大葬,谓君臣礼葬。死于道路,谓弃而不葬。又晓①之以不必然之故。范氏曰:“曾子将死,起而易箦。曰:‘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子路欲尊夫子,而不知无臣之不可为有臣,是以陷于行诈,罪至欺天。君子之于言动,虽微不可不谨。夫子深惩子路,所以警学者也。”杨氏曰:“非知至而意诚,则用智自私,不知行其所无事,往往自陷于行诈欺天而莫之知也。其子路之谓乎?”

   ①“晓”原作“既”,据清仿宋大字本改。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并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韫,纡粉反。并,徒木反。贾,音嫁。韫,藏也。并,匮也。沽,卖也。子贡以孔子有道不仕,故设此二端以问也。孔子言固当卖之,但当待贾,而不当求之耳。范氏曰:“君子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士之待礼,犹玉之待贾也。若伊尹之耕于野,伯夷、太公之居于海滨,世无成汤文王,则终焉而已,必不枉道以从人,炫玉而求售也。”

  子欲居九夷。 东方之夷有九种。欲居之者,亦乘桴浮海之意。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君子所居则化,何陋之有?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鲁哀公十一年冬,孔子自卫反鲁。是时周礼在鲁,然诗乐亦颇残阙失次。孔子周流四方,参互考订,以知其说。晚知道终不行,故归而正之。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说见第七篇,然此则其事愈卑而意愈切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夫,音扶。舍,上声。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见者,莫如川流。故于此发以示人,欲学者时时省察,而无毫发之间断也。程子曰:“此道体也。天运而不已,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穷,皆与道为体,运乎昼夜,未尝已也。是以君子法之,自强不息。及其至也,纯亦不已焉。”又曰:“自汉以来,儒者皆不识此义。此见圣人之心,纯亦不已也。纯亦不已,乃天德也。有天德,便可语王道,其要只在谨独。”愚按:自此至篇终,皆勉人进学不已之辞。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好,去声。谢氏曰:“好好色,恶恶臭,诚也。好德如好色,斯诚好德矣,然民鲜能之。”史记:“孔子居卫,灵公与夫人同车,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丑之,故有是言。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篑,求位反。覆,芳服反。篑,土笼也。书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夫子之言,盖出于此。言山成而但少一篑,其止者,吾自止耳;平地而方覆一篑,其进者,吾自往耳。盖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语,去声。与,平声。惰,懈怠也。范氏曰:“颜子闻夫子之言,而心解力行,造次颠沛未尝违之。如万物得时雨之润,发荣滋长,何有于惰,此群弟子所不及也。”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进止二字,说见上章。颜子既死而孔子惜之,言其方进而未已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夫,音扶。谷之始生曰苗,吐华曰秀,成谷曰实。盖学而不至于成,有如此者,是以君子贵自勉也。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焉知之焉,于虔反。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安知其将来不如我之今日乎?然或不能自勉,至于老而无闻,则不足畏矣。言此以警人,使及时勉学也。曾子曰:“五十而不以善闻,则不闻矣”,盖述此意。尹氏曰:“少而不勉,老而无闻,则亦已矣。自少而进者,安知其不至于极乎?是可畏也。”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法语者,正言之也。巽言者,婉而导之也。绎,寻其绪也。法言人所敬惮,故必从;然不改,则面从而已。巽言无所乖忤,故必说;然不绎,则又不足以知其微意之所在也。杨氏曰:“法言,若孟子论行王政之类是也。巽言,若其论好货好色之类是也。语之而未达,拒之而不受,犹之可也。其或喻焉,则尚庶几其能改绎矣。从且说矣,而不改绎焉,则是终不改绎也已,虽圣人其如之何哉?”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重出而逸其半。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侯氏曰:“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之志矣。”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衣,去声。缊,纡粉反。貉,胡各反。与,平声。敝,坏也。缊,枲着也。袍,衣有著者也,盖衣之贱者。狐貉,以狐貉之皮为裘,衣之贵者。子路之志如此,则能不以贫富动其心,而可以进于道矣,故夫子称之。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忮,之豉反。忮,害也。求,贪也。臧,善也。言能不忮不求,则何为不善乎?此卫风雄雉之诗,孔子引之,以美子路也。吕氏曰:“贫与富交,强者必忮,弱者必求。” 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终身诵之,则自喜其能,而不复求进于道矣,故夫子复言此以警之。谢氏曰:“耻恶衣恶食,学者之大病。善心不存,盖由于此。子路之志如此,其过人远矣。然以众人而能此,则可以为善矣;子路之贤,宜不止此。而终身诵之,则非所以进于日新也,故激而进之。”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谢氏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欲学者必周于德。”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明足以烛理,故不惑;理足以胜私,故不忧;气足以配道义,故不惧。此学之序也。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可与者,言其可与共为此事也。程子曰:“可与共学,知所以求之也。可与适道,知所往也。可与立者,笃志固执而不变也。权,称锤也,所以称物而知轻重者也。可与权,谓能权轻重,使合义也。”杨氏曰:“知为己,则可与共学矣。学足以明善,然后可与适道。信道笃,然后可与立。知时措之宜,然后可与权。”洪氏曰:“易九卦,终于巽以行权。权者,圣人之大用。未能立而言权,犹人未能立而欲行,鲜不仆矣。”程子曰:“汉儒以反经合道为权,故有权变权术之论,皆非也。权只是经也。自汉以下,无人识权字。”愚按:先儒误以此章连下文偏其反而为一章,故有反经合道之说。程子非之,是矣。然以孟子嫂溺援之以手之义推之,则权与经亦当有辨。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 棣,大计反。唐棣,郁李也。偏,晋书作翩。然则反亦当与翻同,言华之摇动也。而,语助也。此逸诗也,于六义属兴。上两句无意义,但以起下两句之辞耳。其所谓尔,亦不知其何所指也。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夫,音扶。夫子借其言而反之,盖前篇“仁远乎哉”之意。程子曰:“圣人未尝言易以骄人之志,亦未尝言难以阻人之进。但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此言极有涵蓄,意思深远。”

《论语·子罕第九》

    最近有朋友问想学《论语》,如何学?看哪本书,在这里先推荐读熟,书呢建议买拼音版,有很多版本的书部分拼音标的不足够准确,大朋友小朋友都适合诵读,见下图这本书的拼音标的比较准:

    最近学习《论语》学到了【子罕第九】,分享一下学习内容和心得。
      子罕篇的子就是孔子,罕见的罕指鱼网,虚多实少的意思,引申为稀少,这一篇,主要是讲孔子少做的哪些事情,也就是说,少做的事情让我们引以借鉴的意思。未来应该积极去做哪一些事情。
      在论语的前面8篇学而篇等都是在告诉我们应该要如何做,可是现在这个子罕篇则是要告诉我们不应该如何如何,是从负面去说你也就是要告诉我们一些不正当的事情,而这些不正当的事情就是君子应该要避免去做的事情,而这些不正当的事情可以算是社会的黑暗面,就是怪力乱神的事情,虽然是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是我们若是不能够明白什么叫做怪力乱神,那将来就可能受到魔鬼的引诱,一个不小心就会走入魔道了,所以我们学论语,刚开始要学正面善良的事情,应该有哪些德行修为,是非正义搞清楚大小事的轻重分,就应该要对负面邪恶的事情也要有所理解,那将来遇到的时候也就不会困惑迷惘不知所措了。

      以上只有8个字是孔门弟子对孔子的记述观察,弟子们发现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子罕言利,这个利并不是指商业金钱财富之力啊,而是利弊得失之利,也就是说孔子在做事的时候很少会抢着去做,有些人就算明明知道是犯法被抓到就要去关监牢,甚至会被枪毙,有些人为了利益,会有不怕死的大头兵敢去做。然而一般平民老百姓因为害怕将来受到法律的限制,所以还不至于铤而走险,至少在做事之前会先想一想:我去做这件事情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假如对自己没有好处,那肯定不会去做。孔子从来都不会为自己的利益打算,那这就是子罕言利,可是什么样的事情才是孔子愿意去做,孔子做事的标准在哪里呢?后面4个字【与命与仁】,孔子的做事标准就是要符合与命与仁,这两个字就是孔子行事的依据,“与”可以当做赞与推崇,来体会孔子推崇仁。

      子罕言利这4个字,请注意这是很少谈,而不是不谈,这当然是一定不可不谈的,非谈不可,但却不是每一次都要计算,那为什么不需要每一次都计算,是因为孔子的做事标准有两个,与命与仁;孔子有孔子的命,而你我也都有你我自己的命,你我的命与孔子的命是绝对不相同的,孔子所要提醒我们的是每个人都有不相同的命,不可能有相同的命,那用白话文来解释这个命字,等于每一个人都有不尽相同的能力,那孔子与命,孔子只做符合自己能力的事情,绝对不会去做与自己能力相违背的事情,也就是说能力范围可及的情况之下,孔子才会考虑这件事情是否符合仁德的要求,能不能够照顾到众人的福利,假如这件事情虽然可以达到仁德的要求,虽然能够拯救众人,但是假如远远超过孔子的能力范围。那么孔子绝对不会勉强自己去做。

    举个例子:例如见人溺水啊,有人掉到河里面,我就想去救他,那就是与人有人心,慈悲心,但是我自己不会游泳,我就不能够跳入水中,于是我自己不能去救他,这是与命。绝对不会去做烈士,不会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是先与命而后与人的顺序了。

下面内容引自尹建维老师的《论语印心》;

      从字面上看,“天命”就是上天所赋予每个人的命,或者说是每个人秉之于天的命。谈这个“命”,就必然是“精神生命”与“灵的生命”。
      如果我们界定“精神生命”是人的思想、精神、趣味、格调等层次,而“灵的生命”有超越我们一般认知的部分,像人与生俱来的善心、像人的本性、像佛性、像第六感、像直觉、像灵气、像灵魂等,那“天命”所谈的“命”就必然是“灵的生命”,而不是“精神生命”,否则“天命”这个概念也就没有那么难理解与掌握。同样的理由,这也就是“天命”这一概念重要之处;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就是“天命”或人的生命值得追求之处。

      上天赋予”似乎是有一个“人格神”或是“具象神格”扎扎实实地存在某个地方,对人发号施令。而“秉之于天”又有印度教“大梵天”的概念,或是像文天祥《正气歌》里面说的“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有个“万物之源”,或有个“能量之源”,所有万事万物都从那个源头流出来,就像泉水一样,有个源头,流出来到不同形状的地方,就形成不同的河塘、小溪、水库、瀑布,等等。从许多其他章节,像“子畏于匡”(【9.5】)、像“天生德于予”(【7.23】)等章句可以看得出来,孔子相信生命是有意义和目的的。因此,我认为、也就这么解释:“天命”就是生命的意义和目的。

 

《论语别裁》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论语别裁》读后感(通用8篇),欢迎大家分享。

  《论语别裁》读后感1

  《论语》为四书之一,经典之一,过去考取功名的教科书,这个过去指的是科举时代,明代起,还必须用朱老夫子的注解。

  我,所谓受过现代教育的人,只听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至于《论语》是个什么样子,没有读过。觉得那是旧的东西,没用的东西,如果去看是个搞笑的事情。

  这是南怀瑾老师讲解《论语》的书,南老谦虚地称为《论语别裁》,原来自己曾经那么多耳熟能详的格言和警句出自《论语》,如: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后生可畏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好多好多,自己竟然不知道

  南老师娓娓道来,用平直易懂的语言,亲切地述说着孔子思想的精髓,敢于挑战朱老夫子和前人的权威,重新诠释被误解的儒家思想,引领着我去解读儒家真正的意义。读来不枯燥,不是老学究似的,生硬的一句解释一句,那样肯定会打嗑睡的。

  《论语》二十篇本身就是一篇文章,前后连贯,不可分割。都在说明一样东西:怎样为人处事,怎样完善自己的品格修养。南老师以自己半生修习佛法的经验,从“体、相、用”上来解释儒家思想的“仁”,也说了宋代理学家盗用佛、道家的观点来解释儒家学说,最后又打击佛道的不应该,让人心中一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学”,原来不仅仅是学习,而是“学问”,这个学问不是通常的知识,是做人做事的修养,这一点是始终贯穿整部论语,也是孔子的伟大之处,这是南老师的观点,让人信服。书中这样被先儒们误读的词还很多,“里”、“命”……儒学能够流传几千年,孔子能够尊为圣人,听了南老师解读才觉得原来他是名至实归的,原来这位圣人竟如此地被冤枉过。看来一种学说或思想流传久了也有流弊,后人总是以自己的认为来解释前圣先贤,传统文化离我们竟渐行渐远。

  《论语别裁》读后感2

  我看《论语别裁》的初衷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言文能力。不过,当我接触了《论语别裁》后我对“做学问”,“作人”有了新的认识。

  我下面所有的感受,只是对《学而篇》的读后感。

  首先,读了《论语别裁》给了我新的认识。现在读《论语别裁》,不像以前那么枯燥乏味,那么难懂,而是有种与南怀瑾先生面对面交谈一样。原来读《论语》这类四书五经的书也能这样有趣。同样,我也推翻了以前所认为的古人读书都得“寒窗苦读”的见地。

  还有就是南怀瑾写这本书是用心在写。他把自己原本的认识与现在的理解,毫无保留地都说出来了。

  这是我在读“学而有何乐”时理解的。首先,南老先生是通过字面来解释。说“悦”应改为“苦”。朋友来家是“包袱”,虽然很真实,但我当时就认为这些认识仿佛是一些自以为是的不想读书的学生在钻“牛角尖”。

  不过,当我接着看下去,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男老先生把这一切都分开做了解释,而且真正懂是看了“谁来懂得你”这一小节。南老先生在这一篇中对孔子的话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将所有自己的解释都总结在了一起。尤其是这篇中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真是恰到好处。不但说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还告诉了读者,做人做学问成功的途径。

  还有,我觉得写得很妙的是南怀瑾说,现在的人读《论语》不能依靠朱熹的注解。

  刚开始,我认为这只是南怀瑾的片面之解,不过在询问父亲后,才明白这是告诉读者,看《论语》要自己反复品读原文,而不是单单看注释。至于不懂,接着看下去,下文自然有解释。这也是南怀瑾不支持将《论语》分类的原因吧,因为原文都是连贯在一起的。

  还有就是“没有朋友的上帝”中说到的“过错一经发现后,就要勇于改过,才是真学问,真道德。”这句话很对,大概“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也是这个意思吧!

  总之,《论语别裁》是本好书,它有助于你理解《论语》和孔子的为人之道。我现在还未完全看完,等我看完后再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吧!

  《论语别裁》读后感3

  说来这是第二次阅读南怀瑾先生所著的《论语别裁》,只不过第一次并未留下任何文字印记,随着阅读讨论的结束而结束,在之后的日子里也未能用心去体会,有些惭愧。这次趁着入学前的一个月,伴随着一些杂事,断断续续地读完了上册。

  第一篇学而包括了孔门教学的目的、态度、方法等等,讲的'是作学问的内在修养。第二篇为政,讲的是学问的外用,突出了德的重要性。第三篇八佾,为我们讲述了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礼。祭祀之礼,外交之礼,君臣之礼,皆入其中。第四篇里仁,对“仁”进行了阐释和讲解。公冶长第五和雍也第六,通过对话和事例进行印证,述而第七则是通过对学而的注解,引申了学问之道。泰伯第八引申注解了为政,而子罕第九则是对公冶长和雍也进行了引申,阐述了孔子的思想与教育学问的观点。

  读完之后,印象较深的是学而、为政和里仁三篇,在此记下一些零星的感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问不是呆板的文字,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而应该从人生经验和做人做事上去体会。作学问,要多看、多疑问,随时随地地去思想、去见习、去体验、去反省,并不是读死书。反观我们,求学都为了工作,为了生活,无可厚非,但离真正的作学问,还差的十万八千里。再来看立身处世的态度,“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家做孝子,出门在外,爱朋友、爱社会、爱国家,为人处事要谨慎,不小器,拥有宽广的胸襟,亲近有学问有道德的人,然后量力而行,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读来是这样的美好,可在现实生活中,孝敬与友爱却是那样的缺失。为人子女者不赡养父母,更谈不上“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却为争夺财产大打出手,对簿公堂,朋友间阳奉阴违,尔虞我诈,不喻于义,而喻于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想来令人痛心。

  从“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可以看出德业的重要性。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说的是法制与德治。其实为政也好,做人也罢,都要有德,都要通晓人情世故。正所谓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穷通看指甲,寿夭看脚踵,如要看条理,只在言语中。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时刻怀揣一颗平常之心,爱人之心。

  南怀瑾先生认为“里仁”是人如何处在仁的境界,要求我们重视个人修养,强化精神提炼,又要救世救人,追求“仁”的境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树“仁”之人生观,做到知行合一,以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待他人,以无限的温暖照亮他人。坚信心中有爱,以仁爱之心爱人。在日常生活中,坚信“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做到在家爱父母、爱兄弟姐妹,在外爱朋友、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以“恭”要求自己,坚持做到必恭必敬,对世界、对他人有恭敬之心;以“宽”勉励自己,以自然宽和之态善待他人;以“信”立人品,做守信之人,讲求信用;以“敏”提升做事效率,在工作中善于抓住机遇,从容应对;以“惠”警示自己,以慈惠之心感动别人。

  以上是我一些浅显的感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论语》,其中的深意和内涵,留着以后慢慢去学习和体会。

  《论语别裁》读后感4

  《论语》的初印象来自于祖父。夏日的傍晚,刚吃过晚饭,日头还未下山,这位旧时的国文老先生就会拿着一把戒尺,听一个梳着童花头的小姑娘背:“子曰……”只要错了一个字,那戒尺就会高高地扬起来……因此孔老夫子着实没有给我任何的好印象,只留下日复一日的子曰,粗长的戒尺,和日头下拉长了的祖父的影子。南怀瑾老先生的年纪也够做我的祖父了,然而他却告诉我“论语”要“别裁”。开篇所论的“学而第一”就刷新了我的认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首先。何谓“学”?哎。就是学习嘛,学知识嘛。可南老先生却急忙摆手:不,不,这这不对。

  此处的学是学问。而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如书中所言“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啊。所以才有“观过知仁”——我们看到别人犯了错,要反省自己,我不要犯错。读到此处,我不禁呼:“对了,因此才要时习之啊!生活无处不在啊!真真错怪孔夫子也!”反观如今我们所提倡学生不可高分低能,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教给学生以处世之哲学,不正也是如此么?无怪乎汉内斯。阿尔文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其次,关乎朋友。读过历史,孔子的一生,是孤独的一生。其门下弟子三千,不乏在各国任军政要职的人才,振臂一呼,即敢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是他却坚持周游各国讲学,以一己之力,试图结束乱世,创造心中的那个大同天下。然而闭门羹,冷遇,是那个信奉武力的时代唯一能给予他的。春秋乱世,如有人能懂他,哪怕只有一人,对这个不屈服于现世执着于内心的花甲老人也是莫大的快乐呀!因此南先生说此处的“远”是形容知己难得。可,到底有多远呢?一直到了五百年之后。董仲舒兴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叹,这样的知己,这样的无上荣光,来得却这样得迟。我着实很想穿过时光,对着那个驾牛车的老人家裣衽矩坐,道一句:“先生,远道而来。弟子,洗耳恭听。”

  可即使那样孤独,无人知晓,也要做到“不愠”。也就是孔子这句话提到的第三个观点。南怀瑾先生说这个“愠”主要是指怨天尤人。任何人碰到艰难困苦,遭遇到了打击,就要怪别人对不起自己,不帮自己的忙,如何如何。严重的连对天都怨。我遇到过这样的人,在考试失败时,怪同学不肯资料共享,怪父母没有更好的门路,怪试卷出的太偏,甚至怪那天的天气不佳。。。。。。可是,谁有这个义务呢?为什么一定要帮?说到底无非是自己实力不够罢了。如果遇事能先检讨自己,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方可称之为君子。大道至简,行之不易。

  南怀瑾先生的这部《论语别裁》帮助我们跨过2500多年的时光,走进那位被几度误解的思想巨匠。其书内容浩瀚,我所学尚浅,只得取一点来谈。无论为人或是为师读来着实受益。而我,也想借着这篇文章替那个因为不愿意背书而调皮捣蛋的小姑娘说一声:“对不起,阿公。我,很想念你。”《论语》我读懂一二。祖父的苦心,我亦读懂了一二。

  《论语别裁》读后感5

  《论语别裁》是南怀谨先生对《论语》的解释。整本书都在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不是一个善于总结反思的人,对于《论与别裁》可能理解的不深,只能记下自己一些零星的感受。对于《论语》里经常提到的“君子”“小人”其中有一句对我的感触特别大。“小人之过也必文”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文过饰非”。有些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总喜欢给自己找一个借口、理由来掩盖自己的过错。而一个君子错了,就承认错了,所谓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和太阳、月亮一样,偶尔有一点黑暗阴影,大家都看得见。可是等一会就会过去,仍不失原有的光明。君子不怕有过,不要自己去掩饰,错了就坦诚错了,大家都看得见,这就是君子风度。

  不过现在明白了,改过来,人们就像对月亮、太阳一样,仰望他的光明。读到这几句话的时候,我就在反思自己:在这方面我是个君子还是个小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我是否能够坦诚?不,我没做到。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当我错怪了某位同学的时候,我曾因为自己是老师而不好意思或是不肯蹲下身子跟孩子说声对不起。现在返回头来想想:我们教师都在教育孩子诚实,不要说谎,但老师自己却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这叫孩子怎样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我们面对错误,勇敢地说出“对不起”的时候,我想,因为我们的坦诚,我们依然是孩子敬重的老师。

  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又能有多少人做到呢?这也就是所谓“执德不弘、信道不笃”。譬如:看见别人做好事,心里一定肃然起敬;看见人家有好画,心里也很欣赏;读书时看到有些道理很对,也很开心,但是我们照着做了吗?没有,这就是“执德不弘”。我们没有这样远大,我们也服从真理,看见别人做好人好事也很钦佩,但是自己做起来,没那么积极,不能发挥。我们人生的体会,有时明明知道这个道理,但到处理事情时,自己的个性、脾气一来,就不管道理了,这就是“信道不笃”不踏实。“焉能为有,焉能为之”,换句话说,自己没有建立一个人生观,自己没有中心思想,简单一点就是缺少一种目标的动力,这就像我们最近在写的三年规划,开始时,我有些迷茫:我该怎样给自己定位,自己的目标在哪里?

  读了南怀谨的《论语别裁》让我想到的是瑞典汉内斯的名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论语是我们华夏民族5000年智慧的结晶。对社会,对人,对社会和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作详细而又精炼的透视。《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经典,为我们明白地讲述了:《论语》讲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做一个人。南怀瑾老先生把《论语》用自己的理解意译了一遍,将孔子为人处世的态度展示出来,教我们懂得一些道理。

  《论语别裁》读后感6

  《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从小读到大,也曾细细读过。对于其中教诲般的言论,也曾冥思苦想,并且熟记于心。然而毕竟才疏学浅,并不能完全理解《论语》里那些金玉良言。对很多篇幅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意思。比较深入地再读《论语》,一是百家论坛的于丹的心得领入,再就是读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让我又一次沉醉在《论语》里那些来自两千多年前的至理名言。

  南怀瑾先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注解《论语》时就对当时的教育导向和制度进行了无情批判。南怀瑾先生在当时说,此时教育的最大失误,在于教育的功利性。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一张文凭,寻得一个饭碗,而对青年的人文教育,如何做人、如何立身,视而不见。其最终的后果就是整个社会的人文缺失、精神泯灭、信仰不在,和谐更无从谈起。而孔子的教育宗旨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中,我最有感触的是南怀瑾先生提到的“行”南怀瑾先生认为狭义的讲是行为、品德,广义的讲是指一生事业的成果。我们要教育学生的行为品德,首先要正己。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意思是说:使民如此,对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以庄严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就会尊敬你。

  在正己修养方面,最使我心有戚戚是南怀瑾先生对樊迟与孔子有关修养的那段解释。樊迟问孔子:“敢问崇德、修匿、辨惑?”孔子答:“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匿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读《论语别裁》,学习了《论语》的精髓,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感悟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上。不可坐而论道,玄思辩难,所谓知性合一。作为党员教师,我再次学习了《论语》,领悟到关于教学的见解,应把这些圣人的见解贯彻到教学实践中,促进教学的进步和革新。这才算真正读过《论语》,才算真正接受圣人的教诲。

  《论语别裁》读后感7

  说到《论语》,没有人不熟悉,最为经典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对论语的认识基本上都来自于我们所学的课本,对意思的理解也基本来自于书本的注解和老师的分析。如果不是对它特别有研究,大抵是没多少人去看的。毕竟古文虽说文字的功能比白话文更强大,但理解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总感觉和现代有些脱节。当然,南怀瑾先生通过《论语别裁》,给我们还原论语的现代版,同样是让人钦佩之至!深觉南先生学问的博大精深,在著述中,他广征搏引,谈笑自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了传统深奥的经典,或引诗句,或讲典故,或解学术,循循道来,不管是朴素道理还是人生哲理,都能让读者有所感悟。

  翻开《论语别裁》,在前言里,我就看到了一位谦虚的南怀瑾先生。他写道“本书定名‘别裁’,也正为这次的所有讲解都自别裁于正宗愚者经学之外,只是个人一得所见,不入学术预流,未足以论下学上达之事也”,其实南先生在学术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任何人都不应该说我是最好的,因为是别裁,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必要拿条条框框来界定,要挑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所以张中行老先生的一番言论,某种意义上说其实也是“别裁”。我欣赏南先生谦虚、低调的性格,那是对我做人的一种启发。

  当我读到第七篇《述而》中有一句“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从中领悟到孔子立身处世的态度。在解释这段话的时候,南先生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可求”与“不可求”是针对人生道德方面讲的,如富贵符合道德规范,符合“道”,即使是很苦的事情,也愿意做。如果富贵靠不择手段去求得来,这个富就很没有道理,很难接受。认为是不可以做的,富贵与我们是没有什么关系,我们还是走自己的路,干我们喜欢事情吧,宁可保持那份物质上的清贫。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个人自身修养的体现。

  从《论语》中处处能够明显感觉到孔子的“因材施教”,这对我也是很大的启发:同样一个问题,对不同的人有深浅以及侧重不同的解释,很讲究针对性,从中也能够感受到那时候人的生动,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死板,为人处事虽有原则,但也要因人而异的,连孔子这么一个如此有坚持和自己理想的人都懂得处处变通。想想自己,有时候太过较真实在没有必要,何况从道家的角度,更要懂得顺势而为、因势利导。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值得自己去深入理解和消化的,通过阅读《论语别裁》,学习《论语》的精髓,让我明白,很多感悟不单停留在理论上,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感悟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上。《论语》中给我们阐述的学问的真谛,孔子关于教学的见解,这些都应该贯彻到做人做事之中,贯彻到我们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同时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尽快使自己成长起来,成为一名当代合格的教师。

  《论语别裁》读后感8

  近日偶读《论语别裁》,南华瑾先生一字一句一行一书尽入眼目,咀嚼回味,口齿留香……

  人生在世几百年间,能看尽沧海桑田,月缺月圆,参悟其中道理玄机者又有几分?

  谈学问,简言“学”,一字好写,秉承几难?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名言,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成为了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子罕第九》感悟

p1、一个人境界高,但是没人能了解。是不是该让自己降低一点,让人家可以接受?

个人想法,感觉要根据所处的环境来定,如果身边的人没有你境界高,可以感化他们多学习经典,也不一定必须降低一点,看环境的变化随机应变,不要太固执。

2、姜子牙八十出来。百里奚七十发迹。孔子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是不是道理有不完整之处?

孔子: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说这几位大家都是70.80岁开始有自己的机会,是告诫我们什么时候都有机会只要我们有能力,但是千里马也需要有遇到伯乐的机会呢,所以如果年轻时遇到机会要好好把握,因为机会总是给已经准备好的人。

3、颜渊、闵子骞,天不假年,你有何想法?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再优秀的人如果寿命短,也无法给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要注意正常作息,多关注自己的身体,身体好了,再加上自己学习的知识和智慧才更多的分享给更多的人!
(9-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子很注重讲“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9-2)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人生大道和某一门技巧是两回事。

(9-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不用个人的私心去猜测,客观公平地看待事情的发展。

(9-5)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能不能做成事看一个人的福报,但是不能只指望福报,自己还要认真努力。

尽人事,听天命。

(9-6)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君子不器,但是要从器开始做起。

(9-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叩其两端”是保持一种理性的状态,更容易有智慧。
(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颜渊对老师心悦诚服。

越用心行动的人越是谦虚。

(9-12)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闲,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孔子最在乎的是自己的弟子,并不在乎形式,然而子路并不能理解孔子的境界。

孔子有信心自己可以寿终正寝。

(9-13)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人不能贱卖自己,即使不被认可也要保留自己的风骨。

(9-14)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依报随着正报转。

相比于好看的皮囊,我们更应该推崇优秀的灵魂。

(9-16)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年轻的时候多做事。

(9-20)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颜回一定是比孔子还要认真才会得到孔子如此的赞赏。

(9-22)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在可惜颜回天不假年。
本文标题: 《论语》子罕第九篇读后感(《子罕第九》感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152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鲁迅 肥皂 读后感(《肥皂》的读后感)《伟大的出征》读后感(读了伟大的出征这篇课文 你有何感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