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工程3一二集读后感(超级工程3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2-22 06:46:5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0

超级工程3观后感,导语:《超级工程Ⅲ:纵横中国》从民生的角度出发,关注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需求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超级工程,展望未来,寻找让生...

超级工程3一二集读后感(超级工程3观后感)

超级工程3观后感

  导语:《超级工程Ⅲ:纵横中国》从民生的角度出发,关注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需求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超级工程,展望未来,寻找让生活变得更好、更加和谐的行为方式。下面是我为您准备的超级工程3观后感,供您参阅。

  超级工程3观后感1

  看完超级工程三,给我的感觉是极其震撼的,无论是海上巨型风机,北京地铁网络,还是超长公路隧道,都给人极度的震撼。其中海拔最高的雀儿山隧道,对平原来说,正常200人就能完成的工程,在这里用了五年,3000人,换来了一条12公里的隧道,使川藏第一险成为了历史。

  为了更方便地穿越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中国修筑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超长公路隧道——雀儿山隧道,相较于正常情况下200人次就可以完成的平原隧道,雀儿山隧道则动用了2600余人次,五年的时间,换来的是一次10分钟的轻松通过。当然,片中不止关注这些超级工程,物流体系,城市污水处理,超市生鲜供应,这么大的国家,在我们拥有的越来越好的生活品质中,其实这也是一个巨大的超级工程。未来的我们,也要为这个超级工程奉献自己的努力!

  超级工程3观后感2

  五集看完,心里有些疑惑,是前两季着重讲解单个工程好,还是像《舌尖上的中国》的风格一样分主题讲解多个工程好,实话说我更喜欢前者。

  北京新机场的建设,中国尊建筑群,北京污水处理系统,新能源并入电网受到的法规和制度的阻碍,地铁自动化面临的机遇和风险,展示的内容大多浅尝辄止,如果像前两季一样单列一集去讲,效果肯定会好很多。

  农业方面有些出戏,养活13亿人确实是个浩大的“工程”,但有些偏题。

  和上海中心大厦类似的工程,广州珠江城大厦也值得单独讲解,还是制作组对摩天大楼失去了兴趣?

  第三季内容丰富,工程师们和工作人员们工作的场景令人动容,他们付出的努力在改变世界,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便捷,安全,舒适。

  但还是希望超级工程系列能够回归到详细讲解每个工程的风格,第三季单作为新的系列会更好些。

  超级工程3观后感3

  超市蔬菜的生鲜供应,高时长的地铁运营,全新的物流配送体系。看似生活细节的背后,体现的却是不同时间里城市居民的生活服务保障,以及这些日益改善和优化的生活细节背后蕴含的巨大而不失精细的超级工程。《超级工程3》立足于一个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的中国,日新月异的时代下,城市的各个角落无不体现出人与自然的终极关怀,而本片所运用的生动叙事结构和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展示出一个民族发展的伟大成就。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举世成果不单单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日益紧张的人与自然关系也是重中之重。《超级工程3》更加着眼于整体上的谋篇布局,相比前两季,其并非以单个工程的复杂难度来表达我国实力的增强,而是在多个方面进行选材和组合,体现出一副优势互补,互相协助,动态平衡的超级系统,从而更加清晰地从整体上来展现这些工程给国家和个人生活带来的意义。

  本片采用以时间为发展主线,将两座城市以交叉串联的方式来达到良好的叙事效果。城市是人类建造出地球上最复杂的人造物,在一天不同的时间段中,背后的生活服务和保障都是一个巨大的超级工程。在时间线索的推动下,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细节,一个个复杂庞大的子系统昼夜不休的运转,展现出的是中国人在对更高生活质量和生态关系上的不懈追求。

  除此之外,该片以多种表现形式展现出在时代的发展下的今天中国城市24小时的运转情况。和同类型纪录片相似,本片采用了较多的动画模拟,以展示复杂工程背后的奥秘,而纪录片在各种不同的工程表现上采用了大量纪实镜头和人物述说,来体现各个工程领域的建设者们的不懈努力与奋斗。

  今天的中国,在时代的推进下,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超级工程3》中,体现的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这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背后,一个个生动的细节展示,表现出的是中国对未来的无限展望。城市一天的不停运作,不同时间的人类活动,也正如这个国家在各个方面的包容万象,吐故纳新。

急求超级工程lll第三集观后感

在线急求!300字!
《超级工程》第三季观后感
《超级工程》第三季首轮播放。第三季以农业、能源、交通、中国制造、城市的24小时为分集主题,讲述那些维系国家经济运转的超级工程。在越来越宏大的主题演变中,体现出贴近百姓日常生活的雄心。
在《超级工程》第三季中有不少十分珍贵的镜头。在讲述能源的一集中,摄制组拍摄到了一个用1800吨炸药炸开煤矿的震撼镜头,收录了神秘的可燃冰的画面,更是赶在核电站安装核燃料棒前进入其中,采集到宝贵的核电站内部画面。拍摄这些画面,除了提供视觉上的震撼和鲜为人知的现场场景外,更是为了展示对中国能源现状与未来的思考。
中国如何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全世界22%的人口?这本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超级工程。纪录片的镜头从古老的哈尼梯田开始,转到东北农场防虫害时的高强度航化作业现场,再到袁隆平研究的海水稻……从自给自足式的古老农耕方式,到高效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再到探索优良育种,为了说清中国老百姓手中那“一碗饭”背后的超级工程进化史,纪录片将中国粮食的过去、现状与未来一一铺开,有充满趣味的知识普及,也有对当下所面对的挑战的思考。
讲述城市的24小时,摄制组将开篇镜头对准了凌晨两点的街道清扫现场,这个普通人很少有机会见证的时刻正是前一天的收尾,新一天的开始,而后展现的是南水北调、夏
季高峰供电等大工程背后的玄机……正是这些隐藏在幕后的超级工程,构建起当代中国百姓的幸福生活。
在《超级工程》中,每个人都是体系中的鲜活细胞,面临着各自的挑战、危机与突破,在全片的结尾处,镜头对准了一个婴儿的诞生。一部展现超级工程的纪录片,有了这样一个柔软温情到极致的结尾。

超级工程纪录片观后感

导读:《超级工程》是央视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推出的又一部纪录片。该纪录片共5集,由李炳担任总导演,前后拍摄一年多。片中展现了五个中国重大工程项目——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北京地铁网络、海上巨型风机和超级LNG船。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超级工程纪录片的观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超级工程纪录片观后感 篇1

上节课,老师让我们观看《超级工程》系列视频。四通八达的北京地铁网络,高耸入云的上海中心大厦,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港珠澳大桥,穿梭于澳洲与上海之间运输天然气的LNG船,巍峨屹立在海上的“巨无霸”风力发电机这些工程涉及能源、交通、建筑各个方面,关系到国计民生,与城市中的人们息息相关,不论是科技含量还是建造水平,它们都体现了国内乃至世界最高标准。今天我看了《超级工程》第三集,有关于北京地铁网络的一集。以前,我个人从来没有注意过身边有哪些是一项工程,原来这些近在咫尺的事物是如此的伟大与复杂,真正的让我深深感叹。 从视频中看到了建设地铁的艰难。北京的交通拥堵不堪,城市的未来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改善交通问题,就有了建设地铁的这一项计划。计划中,需要十年时间,完成包括31条线路,560座车站,1000公里在内的世界上最大的地铁交通网络。在国外的许多城市,地铁系统的修建大概需要近百年的时间。北京只剩下十年时间,使建设地铁成了一项超级工程。国外的地铁往往与城市相伴而生,甚至早于城市出现。而北京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城市的地下管线密布,高大建筑的地基纵横交错,这给北京地下地铁的建设带来了很大困难。而且在挖掘过程中,又遇到了是盾构机丧失威力的难题。由于北京复杂的地质,北京西北两侧地势偏高,经过河流长期的冲刷,形成了东边沙土西边卵石的地质。这些难题都需要专家反复探讨来解决,可见这项工程的不易。

一项工程的完成是很不容易的。它需要详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在计划之前需要各种各样经验的积累,数据理论一个都不能少,而在计划后,工程又会遇到一个又一个问题需要去解决。在北京地铁的修建中,很多人都尽着自己的一份力。地铁线路设计部门的人员们早早设计出穿越古城区线路的设计方案,为了保护文物调整地铁站和相关规划设施;盾构机驾驶员高锐轩每天13个小时呆在驾驶舱里,经常一两个月见不到太阳,进行着复杂而枯燥的工作;而工人们更是日日夜夜的工作,不辞劳苦。地铁的建设也花费了太多物力。纪录片中提到,每公里地铁造价近10亿元,挖掘隧道的盾构机高达5000万元人民币。在修建中,最为主要的是有关文物的保护。为了更好地保护头顶的古建,设计师为这条新修的线路选定了一种首次应用于北京的施工方案,这很好的体现了在工程中的一种富有人情的气息。工程并不是冷血无情的,它更多的是为我们服务,为我们提供方便,同时并不会为这些去破坏祖先留给我们的美好遗产。另外,在工程中,曾经有一个技术难题要求地面沉降不能超过3毫米。3毫米看似是很小的距离,可是在一项工程中,小小的3毫米可以带来重大的失误和灾祸。在北京地铁的建设中,如果地面沉降大于3毫米,就会导致轨道变形。列车经过时就必须减速行驶,这会使交叉线路的运营带来极大混乱。可见工程需要极大的缜密性。

看完这一集《超级工程》,在领略到了北京地铁网络的神奇与浩大的同时,我感到自豪与激动,也让我对有关工程的内容产生了极大兴趣。我想我会在课下的时间里再去看看其它四集,继续感受工程带给我的震撼。

超级工程纪录片观后感 篇2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座城市的跨海大桥,它以香港的大屿山为起点,经大澳,跨越珠江口,最后分成Y字形,一端连接珠海,一端连接澳门。全长为49.968公里,主体工程“海中桥隧”长35.578公里,桥长22.9公里。整座大桥将按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行车时速每小时一百公里。 港珠澳大桥作为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项目,港珠澳大桥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港珠澳大桥将连起世界最具活力经济区,快速通道的建成对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经济社会一体化意义深远。建成后将成为仅次于庞恰特雷恩湖桥和宁波杭州湾大桥、胶州湾大桥的世界第四长桥,能使澳门和珠海到达香港的车程由四小时缩短至30分钟,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可见一斑。

但同时, 作为中国工程师们建造的第一座需要在海中建造的海底隧道的大桥,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工程,港珠澳大桥的建设难度同样难倒了工程师们——复杂的海床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超长的跨海距离,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超级工程。

由于大桥跨越伶仃洋海域,因此工程师们需要解决很多问题。伶仃洋海域是全球最重要的贸易航道,每天有4000多艘船只穿行,航道密集,复杂的海床结构也让施工难度大大增加,加上每年几乎会经过的南海台风,以及不能超过10%阻水率的桥墩建设。

为此,大桥的建设方案提出建设一条6.7公里长的海底隧道,由此需要进行圆钢筒围岛计划,从而达到保护海洋环境的要求。为了抑制氯盐对工程材料的腐蚀,工程师们用了一种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并且采用了高阻尼橡胶材料来保护大桥免受地震的威胁。对于台风,则选择加上一个大概50多公分高,1米左右宽的溢流板以确保大桥在7级风的作用下振幅不受太大影响。面对这一系列的难题,建设团队们通过合作优秀地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保证了工程如期完成的时间。 港珠澳大桥建成之时将创多个世界之最——

最长:港珠澳大桥全长5664米的海底隧道,由33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沉管对接而成,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

最大:沉管隧道浮在水中的时候,每一节的'排水量约75000吨,而辽宁号航母满载时的排水量也只有67500吨。

最重:沉管预制由工厂化标准生产,使用钢筋量相当于埃菲尔铁塔。在这75000吨重的沉管下面,是预先安装好的256个液压千斤顶。

最精心:海上的气候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沉管浮运和对接的成败。工程方一年多前就与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合作,做精细化、小区域的海洋环境预报,每天坚持监测预报,花费达3000万元,只为每个沉管找两三天的作业时间。 最精细:在沉管隧道安装之前,还要在挖好的基槽中做碎石基床基础,即要在40米深的海底,铺设一条42米宽、30厘米厚平坦的“石褥子”,而这条“石褥子”的平整度误差要控制在4厘米以内。

最精准:春节过后,一旦找到合适的时间,堪称世界最大难度的“深海之吻”就将开始,沉管在海平面以下13米至44米不等的水深处无人对接。对接在环境复

杂的海底进行,受多种环境介质影响,共需对接33次,耗时3年。沉管连接处橡胶止水带要可用120年,对接误差控制在2厘米以内。

这一系列的成就不仅能使港珠澳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也大大提高了中国跨海大桥工程的建设能力,港珠澳大桥视频的记录,也必定能引导新的一批未来工程师们为中国工程的建设作出贡献。

超级工程纪录片观后感 篇3

2021年春节长假一如既往地宅在家,就在“甄嬛体”和“贱人曾”轮番轰炸的间隙,不经意换到了央视记录频道,时代感十足的华丽片头瞬时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正在播出的是《超级工程之珠港澳大桥》,这是一部关于港珠澳大桥设计建造的工程记录。

珠港澳大桥是工程师们历经6年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建造的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整部纪录片气势恢弘内容细腻,将大桥从设计论证到建造施工的过程完整呈现在荧幕中,追随摄像师的镜头,观众能一览打造世界最长沉管海底隧道的壮举,体验震沉离岸人工岛巨型钢筒的惊心动魄,领略设计及施工中极其严苛的环保要求,对在台风侵扰的施工环境下把控误差的艰辛也会感同身受。纪录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当代中国制造的强大,也让电视机前的我油然而生一种敬服,对中国工程师和中国工人这一黄金组合完成如此浩瀚工程深深震撼。

纪录片中更多镜头对准了这个超级工程审慎缜密的设计验证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为确保深海航道畅通和周边国际机场的飞行安全,工程师们运用智慧做出的各种创举,以及对试验数据不厌其烦地搜集和反复推敲。轨道下沉中钢缆牵引的模拟压力试验、高架桥的共振试验等本以为枯燥的内容,在片中浅显易懂的解说下缓缓铺陈开来,鲜活地呈现了奇迹背后的艰辛历程。片中没有重重悬念,但当提及为了给大桥寿命提供验证数据,工程师们早在20年前就已经准备了氯盐试验,在这些付出和坚持中工程师们所展现出的信仰,更是给我带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感动。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机械和建筑的工程记录,更是中国力量的体现,这部鸿篇巨制展现了当代中国的风采,最后让我们向这些挑战宏大自然,造就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工程,脚踏实地,用双手推动着社会进步的工程师们致敬!

超级工程2022观后感5篇

超级工程2022观后感篇1

20xx年春节长假一如既往地宅在家,就在“甄痔濉焙汀凹人曾”轮番轰炸的间隙,不经意换到了央视记录频道,时代感十足的华丽片头瞬时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正在播出的是《超级工程之珠港澳大桥》,这是一部关于港珠澳大桥设计建造的工程记录。

珠港澳大桥是工程师们历经6年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建造的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整部纪录片气势恢弘内容细腻,将大桥从设计论证到建造施工的过程完整呈现在荧幕中,追随摄像师的镜头,观众能一览打造世界最长沉管海底隧道的壮举,体验震沉离岸人工岛巨型钢筒的惊心动魄,领略设计及施工中极其严苛的环保要求,对在台风侵扰的施工环境下把控误差的艰辛也会感同身受。纪录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当代中国制造的强大,也让电视机前的我油然而生一种敬服,对中国工程师和中国工人这一黄金组合完成如此浩瀚工程深深震撼。

纪录片中更多镜头对准了这个超级工程审慎缜密的设计验证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为确保深海航道畅通和周边国际机场的飞行安全,工程师们运用智慧做出的各种创举,以及对试验数据不厌其烦地搜集和反复推敲。轨道下沉中钢缆牵引的模拟压力试验、高架桥的`共振试验等本以为枯燥的内容,在片中浅显易懂的解说下缓缓铺陈开来,鲜活地呈现了奇迹背后的艰辛历程。片中没有重重悬念,但当提及为了给大桥寿命提供验证数据,工程师们早在20年前就已经准备了氯盐试验,在这些付出和坚持中工程师们所展现出的信仰,更是给我带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感动。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机械和建筑的工程记录,更是中国力量的体现,这部鸿篇巨制展现了当代中国的风采,最后让我们向这些挑战宏大自然,造就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工程,脚踏实地,用双手推动着社会进步的工程师们致敬!

超级工程2022观后感篇2

人之健,在于筋骨;国之兴,在于铁路。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我国的综合交通体系中占据着骨干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

“中国的高速铁路网络有着2万公里的运行里程,远超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它让100多座城市紧密的连接在一起,覆盖人口达到了7亿,每年连接数万亿美元的经济活动。”铁路将全国的客货运输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国家交通事业中做出着巨大的贡献。如今,新一代的高速铁路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它的快速便捷使人们的生活有了巨大的提升。

在一列列飞驰的巨龙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默默的汗水,是千万铁路人辛苦的付出。为了能让高铁更加完善,科研人员们在试验与理论相差颇大的情况下,连夜奋战,终得满意结果;为了能让高铁跑的平稳,超长无缝钢轨的背后是焊接团队高超的业务素质;为了让高铁尽可能的笔直,工程团队们更是史无前例的让大多数线路都放在了桥上,让路基沉降控制在了毫米级的范围之内;为了让列车安全高效运营,调度指挥系统更是面对着天气、气候、地质等种种考验;高铁的心脏——igbt芯片更是让高铁真正飞驰起来的关键。高铁,真正的使人们生活中距离与时空的概念得到巨大改变。

代表我国高速铁路最高技术成就的标准动车组

一条银龙飞南北,助力祖国腾飞。在为祖国高铁飞速发展而感到震撼的同时,作为一名青工,唯有抱着一颗将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当中,为祖国的铁路运输事业增砖添瓦,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工作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将我们成长工作的家园建设的更加美好!

铁路冲云霄,职工奋进更美好,我自豪!

超级工程2022观后感篇3

?超级工程》是由中央电视台出品的纪录片,该片将“这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历史性工程,要么攻下来,要么绕着走,每一次创新都是风险与收益并存。”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们攻克一项项技术难题,最终形成了完整方案,中国建设者成为世界上“深埋沉管结构设计”、“深水深槽沉管安装”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关键时刻站出来,危急关头豁出去,攻关之际顶得住,这就是党建为工程建设提供的强力支撑。我认为,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更应该立足本职、创新实干、奋勇争先,要以学生服务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把解决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首要工作,关键时刻站出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平时的工作中,秉承和践履工匠精神,不懈奋斗、积极进取、肯干实干,让不可能变为现实。

超级工程2022观后感篇4

看完超级工程三,给我的感觉是极其震撼的,无论是海上巨型风机,北京地铁网络,还是超长公路隧道,都给人极度的震撼。其中海拔最高的雀儿山隧道,对平原来说,正常200人就能完成的工程,在这里用了五年,3000人,换来了一条12公里的隧道,使川藏第一险成为了历史。

为了更方便地穿越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中国修筑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超长公路隧道——雀儿山隧道,相较于正常情况下200人次就可以完成的平原隧道,雀儿山隧道则动用了2600余人次,五年的时间,换来的是一次10分钟的轻松通过。当然,片中不止关注这些超级工程,物流体系,城市污水处理,超市生鲜供应,这么大的国家,在我们拥有的越来越好的生活品质中,其实这也是一个巨大的超级工程。未来的我们,也要为这个超级工程奉献自己的努力!

超级工程2022观后感篇5

上节课,老师让我们观看《超级工程》系列视频。四通八达的北京地铁网络,高耸入云的上海中心大厦,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港珠澳大桥,穿梭于澳洲与上海之间运输天然气的轮船,巍峨屹立在海上的“巨无霸”风力发电机?这些工程涉及能源、交通、建筑各个方面,关系到国计民生,与城市中的人们息息相关,不论是科技含量还是建造水平,它们都体现了国内乃至世界最高标准。今天我看了《超级工程》第三集,有关于北京地铁网络的一集。

以前,我个人从来没有注意过身边有哪些是一项工程,原来这些近在咫尺的事物是如此的伟大与复杂,真正的让我深深感叹。从视频中看到了建设地铁的艰难。北京的交通拥堵不堪,城市的未来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改善交通问题,就有了建设地铁的这一项计划。计划中,需要十年时间,完成包括31条线路,560座车站,1000公里在内的世界上最大的地铁交通网络。在国外的许多城市,地铁系统的修建大概需要近百年的时间。北京只剩下十年时间,使建设地铁成了一项超级工程。国外的地铁往往与城市相伴而生,甚至早于城市出现。而北京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城市的地下管线密布,高大建筑的地基纵横交错,这给北京地下地铁的建设带来了很大困难。而且在挖掘过程中,又遇到了是盾构机丧失威力的难题。由于北京复杂的地质,北京西北两侧地势偏高,经过河流长期的冲刷,形成了东边沙土西边卵石的地质。这些难题都需要专家反复探讨来解决,可见这项工程的不易。

一项工程的完成是很不容易的。它需要详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在计划之前需要各种各样经验的积累,数据理论一个都不能少,而在计划后,工程又会遇到一个又一个问题需要去解决。在北京地铁的修建中,很多人都尽着自己的一份力。地铁线路设计部门的人员们早早设计出穿越古城区线路的设计方案,为了保护文物调整地铁站和相关规划设施;盾构机驾驶员高锐轩每天13个小时呆在驾驶舱里,经常一两个月见不到太阳,进行着复杂而枯燥的工作;而工人们更是日日夜夜的工作,不辞劳苦。

地铁的建设也花费了太多物力。纪录片中提到,每公里地铁造价近10亿元,挖掘隧道的盾构机高达5000万元人民币。在修建中,最为主要的是有关文物的保护。为了更好地保护头顶的古建,设计师为这条新修的线路选定了一种首次应用于北京的施工方案,这很好的体现了在工程中的一种富有人情的气息。工程并不是冷血无情的,它更多的是为我们服务,为我们提供方便,同时并不会为这些去破坏祖先留给我们的美好遗产。另外,在工程中,曾经有一个技术难题要求地面沉降不能超过3毫米。3毫米看似是很小的距离,可是在一项工程中,小小的3毫米可以带来重大的失误和灾祸。在北京地铁的建设中,如果地面沉降大于3毫米,就会导致轨道变形。列车经过时就必须减速行驶,这会使交叉线路的运营带来极大混乱。可见工程需要极大的缜密性。

看完这一集《超级工程》,在领略到了北京地铁网络的神奇与浩大的同时,我感到自豪与激动,也让我对有关工程的内容产生了极大兴趣。我想我会在课下的时间里再去看看其它四集,继续感受工程带给我的震撼。

本文标题: 超级工程3一二集读后感(超级工程3观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047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三四百字的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读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读后感400字)莫言汕头大学演讲读后感(莫言:一个自己认为没什么了不起而实际了不起的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