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读后感(《大国崛起》之明治维新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1-17 10:10:2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6

《大国崛起》之明治维新观后感如题!《大国崛起》观后感——日本通过观看《大国崛起》,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发达国家一步一步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意识到了一...

明治维新读后感(《大国崛起》之明治维新观后感)

《大国崛起》之明治维新观后感

如题!
《大国崛起》观后感——日本
通过观看《大国崛起》,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发达国家一步一步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意识到了一个民族为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应该具有的历史使命,同时我也清醒地发现了自己民族和国家的缺点和历史经验的不足。为了更加清楚地做出比较,我选取深深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日本来举例,浅谈其近现代的发展历程。
明治维新是日本走向近代化的起点,明治政府大力推行资本主义的新政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而此同时,中国也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却遭遇失败。历史为什么会造成两种不同的结果呢?
从内部条件和社会背景上。第一,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优于中国。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在19世纪中叶,这两个国家都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只是由于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日中两国才被迫将“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任务提上自己的历史议事日程。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第二,日本幕府统治与清朝统治虽然同样面临严重的危机,但情况有所不同。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其危机主要体现在:一是日本存在着猛烈而持续的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它有力地冲击着幕府的统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也日益激烈。旧的统治阶级——武士等级,不仅在其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日益贫困化的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的不满情绪也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程度,一部分武士甚至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此外,强藩的离心倾向也越来越大。1864、1865年幕府两次发兵征讨长州藩,标志着幕府与强藩的矛盾也已公开化。而日本封建制度因其僵化的土地所有制和封闭式的社会结构,不但无法调节这些矛盾,本身也陷于瓦解。而中国戊戌维新时却没有出现这样的形势。自从1864年欺骗利用。在统治阶级内部,掌握清政府大权的满族贵族,对外向外国侵略势力投降妥协,勾结起来共同绞杀中国人民革命;对内则向汉族地主实行让步,依靠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军阀官僚镇压农民起义,办理国防外交,使清朝封建政权暂时得以维持。统治阶级内部虽然有洋务派、顽固派以及帝党、后党之争,但总的说来守旧势力还很强大。
从力量对比上。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尚不成熟的条件下,能否实现近代的社会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旧的统治阶级营垒中是否能分化出一支革新的力量以及这支力量的实力情况。在日本明治维新时,幕府的势力已经十分脆弱,陷于极端孤立的境地。维新势力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抬出天皇为旗帜,与反幕府的强藩相结合,既有基地,又有军队,广大农民和市民也积极参加和支持反幕武装,因此组成了强大的维新阵营,一举推翻了幕府旧政权。中国的情况则不然。由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结成的“四位一体”,同现存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学又是它们的共同思想准则。而且,这股反动势力还有强大的外国侵略势力的支持。因此,在这个具有特殊凝聚力的统治营垒中是很难分化出与之相对抗的革新势力的。如中国的维新势力仅以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为核心,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既没有基地,也无兵权、财权,“与守旧党比,不过千与一之比,其数极小”。因此,守旧势力一反扑,维新势力顷刻瓦解。
从政策措施的实施上。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如奉还版籍、废藩置县、改革封建身份、废除封建俸禄、地税改革、教育改革、殖产兴业、修改不平等条约,最后制定宪法、召开国会,使日本成为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百日维新”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明治维新后日本经济苏迅速增长,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日本政府开始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并且参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以失败告终,并且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于日本毁灭性的打击,但是战后日本却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我认为主要包含一下主要原因:
1.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 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正如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2.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结论: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不客气地说,中国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所以我们要做的基本的也是作重要的就是努力提高我们的国民素质。

《百年维新》观后感

二战前后日本发展的模式发生了那些变化?战后日本通过什么样的经济和政治措施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看《百年维新》后回答)
你好, 希望下面的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看完之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日本人真正做到了“放眼世界,胸怀祖国”。他们先求知于世界,尔后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
1871年12月,日本新政权对外派遣“欧美使节团”。他们考察研究了欧美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把对自己国家有益的都进行研究。
岩仓使节团的出访出动了当时日本新政权的主要成员,共51人,而这些人都是掌管具体实务的新政权骨干,可以说,这次出访相当于日本行政部门的全体出动。日本政府对“求知识于世界”的重视可见一斑。
岩仓一行的出访使他们获得了前所未有、前所未见的知识。这次出访对日本政府的主要成员作了一次有效的“洗脑”,认识到当时自己国家的文明不是真正的文明,并开始准备想欧美国家学习。岩仓使节团的出访让日本新政权的主要成员大大地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在历时良久的考察中,学校教育是最使岩仓一行感到惊叹的。所以,日本新政权在明治初年就把“重视教育”作为大课题。伊藤博文最先提出兴办近代教育,希望通过教育来谋求国家的“长治久安”。任何文化落后的民族,民智未开的国家,都是难以进入近代社会的。这种积极主张兴办近代教育的思想,为近代日本教育的兴起拉开了战略性的序幕。
教育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日本明治维新得以成功的原因,可以说是得力于教育。日本把教育作为国家之本,在发展资本主义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人才。一直到现在,日本仍然是一个高度重视国民教育的国家。
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中国要谋求中国的繁荣昌盛,也应学习日本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沈钧儒在《家庭新论》中说道,“要把十年以后的中国变成什么样子,就看十年前的青年和儿童受的是什么教训。“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取决于教育。
日本和中国,只有一水之隔,它从封建、落后的“蕞尔小国”变成了现今令人瞩目的“经济大国”,其过人之处让人佩服。惊叹之余,不仅感慨我们中国也应该放眼世界,汲取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借鉴古今中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以谋求国家的强盛。

《我是猫》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我是猫》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是猫》读后感1

  《我是猫》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小猫在吃年糕中,发现了三条真理的有趣故事。这篇文章写得非常生动有趣。学完了这篇课文,我感受颇深。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夏目漱石,是一位日本作家。作者用幽默而辛辣的笔触,刻画了一只猫在偷吃年糕时的各种心态,并说出猫发现的三条真理。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人情冷漠的不满和愤恨,并对弱者给予了极大的同情。

  学完这篇课文,我想:这只猫吃年糕时的担忧不正是我们在准备尝试一件事时心里的真实记录和体现吗?被年糕“粘”后的尴尬不也正是人们遇到难题时的心情吗?“我大抵也算见识过人类缺乏同情心的各种行径,但从来没有像此时此刻这样恨在心头。”想想现在,各种缺乏同情心和爱心的事屡见不鲜:老人摔倒后行人没有一个干帮忙,好心人帮了忙却被冤枉了;广州的“小悦悦”事件,司机与行人对人命的漠视;高铁事故中有关方面的淡漠……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感触。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一颗同情之心,一颗感恩之心?每个人面对他人的困难都来伸出一只手,以众人的举手之劳帮助他人形成万钧之力。

  让我们互相尊重,去关爱身边的每一位同学,每一个人。让我们的社会的各个角落洒满爱的阳光,充满彼此信任的空气。

《我是猫》读后感2

  按照中国人的认识,明治维新是把日本从一个具有东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分化出去,为亚洲第一个近代工业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国文人一度所期盼的就是,也在中国复制一次维新运动。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真有一个“百日维新”。

  我们对于日本的明治维新,给予了正面的用心评价。但是本身在这个历史时期生活的夏目漱石,他以《我是猫》,表达了与我们的一贯认识不一样的意见。在社会巨变时期,人们的思想与认识需要有一个从不适应到缓慢顺应,同时实现新文化构建的发展过程。而且,最初社会舆论会严重对抗,以为这种演变是不为本国文化相容的;说重话的人,以为这是离弃祖宗文化。

  夏目漱石以前在英国留学,他对于发生在欧洲与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两者的不一样有所认识。他以为,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是内化的产物;而日本引进来这个资本主义,是外来的,自然与原有的文化根底有所冲突。这个决定,不简单。大家阅读《我是猫》,以为这是名著,作者极有才华,却不能看到那只猫的智慧,都是作者赋予的。它是作者的代言而已。

《我是猫》读后感3

  作者长篇小说书中隐含着,夏目漱石自身的种种痛苦与积郁。作为叙述者的猫,所有的故事都要从背后结合夏目漱石的个人经历。

  以无名无姓的猫讲述自己主人及周遭的朋友,较有讽刺幽默的意味,讽刺死板的教师主人迂腐顽固不化,讽刺企业家金田世故圆滑、贪得无厌,讽刺美学家迷亭满口胡言,讽刺装腔作势、虚情假意、世态炎凉;每个角色都被刻画的那么细致。

  叙述的不仅仅只有讽刺,它对种种世相吐露绝妙评语,甚至对自己的主人也毫不客气极尽调侃,又可谓是世间少见的刻薄之猫,因为被知识分子收养,它也成了猫中的知识分子,说这只猫博览群书一点也不过分,学者猫先后引用过莎士比亚、尼采、雨果、帕拉图、巴尔扎克等中外人士名言。

  起初看并未深入感受,但看完却有不舍、意犹未尽的感触。

  书摘:尝遍人生甘心味,言外冷暖我自知。

  我怀疑人类是自己说的那样深情,那样富于同情的动物,更多还是生成了是个人,流几滴眼泪或是装装同情,不过是一种义务,为了交际才不得不做做样子罢了。

  没有人比承认自己愚蠢更高尚的了,在自知之明前,一切自命不凡的人都要低下头。

《我是猫》读后感4

  一个或是一群惨笑的,平庸但扭曲,稳妥又挣扎的“知识分子”的灵魂,因不能享受而谩骂,因不能玩味而嘲讽。其中高尚的部分又好比沙河里的黄金,廖若晨星。

  直面真相令人颤抖,触及本质令人有切肤之痛。而人生的好处就在于精神的病入膏肓往往相伴于实体生命的终结。叙述别个灵魂的病例不亚于解剖自己,结局要么冷酷要么歇斯底里。不如退让为猫,以玩味的目光为灵魂做最后的审判。而审判对象们的差别,也许仅仅在视死如归和引颈受刑之间。对猫来说,都过于容易了。

  猫在偷吃人的年糕之过程中悟出了三条真理:一、机缘难得,一定要抓住;二、一定要直觉地判断吉凶祸福;三、临危之时,不可能的事情都变成可能的。想一想,还就是这么回事。

  机会太少了,80后上小学时,大学不要钱,上大学时,小学不要钱;该工作了国家不分配了,机会错过了;机会没有赶上,所以,现在自己找工作,难免辛苦点儿。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抓住机会。

《我是猫》读后感5

  《我是猫》是一本很好的书,它以犀利的笔锋,强烈的讽刺了日本当时的腐败社会,读者只要细细品读,必须能够品出作者寄托在这本书上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大家一齐来看一看这本书到底好在哪里吧,请仔细看。

  文章站在猫的角度上,俯视日本社会的风尚,粗暴、邪恶似乎已经成为了日本的代名词。可是,作者一人是绝对不能改变日本的,所以,作者把这种思想寄托在这本书上,期望日本看到它,能够改邪归正,与别的国家能够友好相处,这是作者最大的期望,可惜这个梦想还是没能让日本改变,我们感到十分惋惜。

  在《我是猫》中出现了很多主角,这些主角大部分都与当时日本的社会风气惊人的相似,都是贪婪的化身,虽然有一些人相对来说比较善良,可是贪婪、无知、强暴还是这些人的特色。

  《我是猫》笔调诙谐,乍看上去像一篇笑话,再细细品读,发现它是一把利剑,刺得我们心痛。

  这就是《我是猫》,期望大家也来感受它的滋味吧,别的就不多说了。

《我是猫》读后感6

  经友人推荐,我看了夏目漱石的处女作《我是猫》。读完后,掩卷长思,感悟甚多。(.)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只被拟人化的猫儿,无名。在经历一场生死劫难后,它来到中学教师苦沙弥家。苦沙弥为人懒散、固执。一从学校回来就躲在书屋睡大觉,苦沙弥的兴趣广泛,却一事无成,他常和一些朋友如“理学士”、“寒月”、“美学家”、“迷亭”等一起谈古论今,吟诗弄文,卖弄风骚,而这一切,全被猫儿看在眼里,不时加以嘲讽,因为金田女儿的婚事,苦沙弥遭受无端辱骂,老同学铃木也上门警告,一些不明真相的学生还到他家门前肆意少闹,但猫知道一切都是金田夫妇搞的鬼。猫经历了这么多人与事,感到很苦闷,想喝点酒散散心,不料喝了半杯啤酒后,晕晕乎乎中不慎掉到了水缸中,淹死了。

  此书构思独特,以“猫眼看人”的角度讽刺了当时社会的小资分子,鞭辟入里的剖析与辛辣,入木三分的讥刺,十分巧妙,不由令人拍案叫绝、大快人心,故事十分有趣,既有猫的特征,又有人类的情感、观察力与思考的能力。它可以自由自在的进出,无拘无束地思考,随心所欲地调侃,把人引入一个奇特的天地,享受到一种奇妙的阅读情感。

《我是猫》读后感7

  邻家猫杂毛哥也是个很有意思但只出场过一次的角色。它是律师家的一只猫。它评论人类“不懂所有权”,人类还会“脸儿不红不白的”“大模大洋地抢走”食物。说到这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杂毛哥与白猫大嫂的家居环境换个地方的话,那么该小说真是太有远见性了。也就是说如果是军人家的猫说出这么一翻惊世之语,真是作者深刻地历史见地呀!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几乎全盘采用了西方的文化和科技成果,如同一只蚂蚁要吞掉一只大象;国内资源的贫乏,根本远远不够接纳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只好走对外扩张的道路。二十几年后日本帝国大肆侵略中国、蹂躏我们的国土。试想,日本军人家的一只猫尚能有如此见解和维权意识,而帝国主义军权的日本却无法释怀。真是极大讽刺!

  当然,很多人会反驳我的观点,认为这个小细节也许只是作者无意安排的;但我想,就算作家在这没有明确提出日本社会存在根本问题,而是需要等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验证,作者对当时社会状态的深刻理解和透析的能力是无庸置疑的,作家所具备明敏锐的社会感受力也是特定历史条件给予个别人物的。此时的作家,应该说,至少也是隐约地预见到即将到来的冲突。

《我是猫》读后感8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我是猫》。这本书是以一位穷教师家的猫为主人公,这只被“拟人化”的.猫的视角观察人类的心理。这是一只善思索、有见识、富于正义感又具有文人气质但

  至死也没学会捉老鼠的猫儿。

  我们人会做游戏,这只猫也会:像捉螳螂,发现螳螂我就风驰电掣般扑到他身边。螳螂一见敌,就扬起镰刀。我弹了它的头一下,它就弯了下去。我拎起它的翅膀扔出三尺,飞跑了三圈,它才跑出一米,我按住它,又放开它,又按住它……进行了半小时,它不动了,就一口吃了。

  这只猫死的时候,是半夜喝啤酒醉了掉进酒桶淹死的。

  看完这本书,心想:猫和人都是生命,但猫的生命更惨,如果没有人,猫就会很快乐,所以,我们要好好对待猫,包括所有的动物,让它们感觉到有人类更好。

《我是猫》读后感9

  今日读了《我是猫》,猫在偷吃人的年糕之过程中悟出了三条真理:一、机缘难得,必须要抓住;二、必须要直觉地确定吉凶祸福;三、临危之时,不可能的事情都变成可能的。想一想,还就是这么回事。

  机会太少了,80后上小学时,大学不要钱,上大学时,小学不要钱;该工作了国家不分配了,机会错过了;机会没有赶上,所以,此刻自我找工作,难免辛苦点儿。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抓住机会。

  对于涉世不深的青年来说,第二条真理更紧要。必须要有一双慧眼,必须要走正规渠道,否则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难免走弯路,上当受骗。尤其是在遇到危难之时,更要多动脑子,多想方法,有道是车到山前必有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80后不必烦恼,一只猫都有如此的经验,况人乎?

《我是猫》读后感10

  猫,是一种可爱的动物。起初看到这本书是在手机上看到的,看到书皮很好看,书的名字也很有趣,于是央求妈妈给我买了下来。

  听朋友说,这是描写的关于猫眼睛里的世界,作者是日本的作家夏目漱石。打开书本一看,第一句话就吸引了我:“在下,猫也。名字嘛,尚无。”可以看出这是以猫的视角来写的,将猫拟人化了。

  猫的主是一个整天游手好闲,经常生病的人。他对猫的态度并不那么友好,也总是会没事给自己找事做。比如一头扎进书房里,摆出一幅发奋用功的架势,读书读上三两页就到头而睡了。这不就是猫在讽刺主人弄虚作假,装模作样吗?有一次,猫的主人竟一时兴起,开始学起了画画,每天都在追着猫做他的写生对象,还会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过得很好,猫却觉得连基本的搭配颜色都没有做好。

  小花妹妹的主人却不是这样的,你很喜爱小孩。把小花当做人一样看待。小花死后,还帮他建了墓地。作者将这两种猫的主人进行了对比,突出了第一位主人的令人讨厌。

  这本书写出了不同性格的猫对自己生活的评价,给人清楚的展现了。日本当时的社会状况。但是书中一些句子会引人发笑,十分幽默。书中的猫是一个悠闲的猫,虽然生活在不好的环境中,但是依然悠游自在。

《我是猫》读后感11

  最后出场的是驰名遐迩的猫中美女花子小姐——一只漂亮的戴铃铛的母猫。花子小姐看似“咱家”爱慕的对象,但是冷峻的“咱家”也没忘记讽刺一把。花子自称主人是“是天璋院女道士的秘书官的妹妹出嫁后的婆婆的外甥的女儿……”。八辈子打不着的哪竿子亲戚,却是花子崇拜的对象;何况这么有身份的妇人在花子死后,也没品地附和着女仆八卦了一下“咱家”,因为“咱家”有个不得体的主人,所以“咱家”成了一只“脏里脏气的公猫”。真是世俗的逻辑!

  这些猫都是“咱家”的同类,所以“咱家”就算要讽刺一把也显得有分寸些。可是一旦涉及到人类时,“咱家”——作者的代言“猫”,就变得非常地不客气起来。那么,一起来看“咱家”眼里的人的群体吧。

《我是猫》读后感12

  今天的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了《我是猫》一则课文,这篇文章写得非常生动有趣。学完了这篇课文,我感受章的作者是夏目漱石,是一位日本作家。作者用幽默而辛辣的笔触,刻画了一只猫在偷吃年糕时的各种心态,并说出猫发现的三条真理。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人情冷漠的不满和愤恨,并对弱者给予了极大的篇课文,我想:这只猫吃年糕时的担忧不正是我们在准备尝试一件事时心里的真实记录和体现吗?被年糕“粘”后的尴尬不也正是人们遇到难题时的心情吗?“我大抵也算见识过人类缺乏同情心的各种行径,但从来没有像此时此刻这样恨在心头。”

  想想现在,各种缺乏同情心和爱心的事屡见不鲜:老人摔倒后行人没有一个干帮忙,好心人帮了忙却被冤枉了;广州的“小悦悦”事件,司机与行人对人命的漠视;高铁事故中有关方面的淡漠……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感触。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一颗同情之心,一颗感恩之心?每个人面对他人的困难都来伸出一只手,以众人的举手之劳帮助他人形成万钧之力。

  让我们互相尊重,去关爱身边的每一位同学,每一个人。让我们的社会的各个角落洒满爱的阳光,充满彼此信任的空气。

《我是猫》读后感13

  最近我看到了一本有趣的书,名字叫《我是猫》,作者是日本的夏目漱石。这本书很有趣。作者是通过猫的视角来写的,整本书可以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诗来形容。人活在世界上心中掺杂着太多感情,办事时容易混进私人感情,谁对谁错,用感情判断。而猫不是,它们没有私人感情,猫看事情是从动物的角度看的,对任何事物了解得十分透彻,谁对谁错一目了然。

  《我是猫》这本书也是对知识分子做了批判。因为作者自己是属于知识分子的一员,他深知知识分子都有什么缺点,他们大家做在家里作学问,不喜欢抛头露面。每天只是说得很激烈,让人很沸腾,但是他们没有一点实际行动去改变这乱世。这本书分别写了我主人的弟子寒月先生和主人的好友迷亭先生,寒月经常来找主人发牢骚,不管主人愿听不愿听他都是等自己说够了才离开,迷亭是一位美学家,而且特别能胡搅蛮缠,即使被人拆穿,也能胡编下去。

  本书写的虽有些夸张,却揭露了日本20世纪初的基本社会状态。

  《我是猫》告诉了我们那时社会的腐朽,人们都为了追求利益而损坏友情,也显示出知识分子的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同时流露出作者心中的苦闷。

《我是猫》读后感14

  按照中国人的认识,明治维新是把日本从一个具有东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分化出去,为亚洲第一个近代工业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

  一度,中国文人所期待的就是,也在中国复制一次维新运动。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真有一个“百日维新”。

  我们对于日本的明治维新,给予了正面的积极评价。可是本身在这个历史时期生活的夏目漱石,他以《我是猫》,表达了与我们的一贯认识不同的意见。

  在社会巨变时期,人们的思想与认识需要有一个从不适应到缓慢顺应,同时实现新文化构建的发展过程,读后感《我是猫读后感100字》。而且,最初社会舆论会严重对抗,以为这种演变是不为本国文化相容的;说重话的人,以为这是离弃祖宗文化。

  夏目漱石,曾经在英国留学,他对于发生在欧洲与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两者的不同有所认识。他以为,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是内化的产物;而日本引进来这个资本主义,是外来的,自然与原有的文化根底有所冲突。

  这个判断,不简单。大家阅读《我是猫》,以为这是名著,作者极有才华,却不能看到那只猫的智慧,都是作者赋予的。它是作者的代言而已。

《我是猫》读后感15

  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小说《我是猫》是一部适合青少年读的书。主人公是一只平凡的猫,它的主人是一位穷教师,讲的是这只猫从生到死的故事。

  二十世纪的时候,这只猫出生了,现代文明在猫们的口中嘲弄和不屑。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道德价值的背离使得猫儿不解,这只猫终于受不了了,它找到了安身之处也就是它主人家,它在主人家闹过很多事,如;吃着年糕跳舞,自己捉老鼠反而背老鼠捉弄,上房顶结果摔了下来……但它有一个信念就是:我是猫。

  不要以为它很愚蠢,它可是一只善于思考,有见识,富于正义感有具有文人气质的猫。小猫一直希望世界得到太平,人总是抢它们的食物,它很生气,主人对它很好但它还是为这一点生气。小猫也有问题,为什么人要分成“穷人”和“富人”?为什么事物总是会遇到危险?每天它无忧无虑不是跑到这里就是跑到那里,终于有一天它掉进了河里,到了它梦寐以求的太平世界。

  我读懂了小猫那单纯,可爱,善良,对和平充满期待的心,知道了“万事皆有可能”这句话,无论多么不可能的事,只要你想它,做了,不可能的事就会变成可能的事,未来不可能的事就是想象给我们的,这只猫就是最好的典范。

日本影片的观后感

日本观后感篇一:大国崛起之日本观后感

欣赏完《大国崛起之日本》这部记录片,深深的为这个国家崛起的故事而震撼!日本这个国家崛起的故事中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它告诉了我们:要使国家崛起就需要不停地学习,扬长避短,不停地完善自己。特别是在看了日本的百年维新,感想颇深,为日本这样一个小岛民族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而惊叹!我认为,从日本崛起的过程中,以下几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一)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创新;(二)继承优良的文化传统,宏扬民族精神;(三)注重教育,培养人才;(四)追求至善、精益求精。

(一)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创新。日本从建国以来就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从唐朝开始,日本就开始到中国来学习儒学,医学,佛学,茶道等等,吸收了中国的大量文化成果,从而走上了以中国为师,仿效中国发展的道路。在1853年,当时美国海军将军佩理强迫日本开港通商,他对前来交涉的日本使者说,你们最好不要抵抗,因为一旦开战,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美国必胜。尽管当时日本国内对选择开国还是开战有过争论,但最后还是做了很实际的考虑,他们以欢迎的态度接受了佩理的要求。因为日本意识到闭关锁国只能导致国家日益衰落,只有敞开国门,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走上强国之路。而今,日本已然一个世界强国,但它的学习和创新的精神却从未停止过,它的国民支柱企业三菱公司,丰田公司,松下公司等,都是从美国等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然后再不断地尝试和创新,现在都成为享誉世界的跨国公司。

(二)继承优良的文化传统,宏扬民族精神。记录片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 “西服流行的时候,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酒吧多起来的时候,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在走向极致,当油画开始绚丽夺目时,日本的浮世绘也成为世界绘画的一大流派。”邱吉尔说过:我宁愿失去一个伦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可见,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就是主宰一个民族的指挥棒,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日本在打开国门以后,曾经一度照搬西方模式,甚至让国民与西方人士通婚来改良自己民族的血统,但由于社会矛盾的爆发让他们意识到民族文化不能丢弃,他们就把他们的优良传统文化载入宪法,让它流传下来,成为国民精神的支柱。

(三)注重教育,培养人才。日本的教育注重素质。他们的教育课程由学科、道德和特别活动(包括班级活动、学生会活动、小组活动及学校集会)三部分构成。在初中的教学科目中有必修棵和选修棵两种。日本将教育的发展方向定为:让孩子拥有“生存能力”和“轻松宽裕 ”。其主旨是培养年轻一代适应社会的能力,并强调了教育必须满足社会需求。在此,教育的重点要从以往的传授知识转移到培养能力上去。在日本,一个只有十岁小男孩能滔滔不绝地说出地球上主要自然资源分布的比例数据、汽车尾气的基本成分以及有害气体的化学成分。他在列出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种种劣行之后,力图寻找各种环保措施,而中国的小孩却没有这样的能力。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日本达到了100%的小学教育和100%的初中教育;大学毛入学率为40.3%,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48%,识字率近100%。

(四)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战后最负盛名的首相,他说日本民族具有一种止于至善的专业精神。除非不做,做什么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于日

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历经明治维新和战后经济奇迹,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之主因。德鲁克对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岁时被荣聘为东京大学研究日本艺术文化的教授,引以为傲。他认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我们不知道21世纪的变化将把大国带向何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历史是镜鉴,中国的未来我们需要深深思索。

日本观后感篇二:日本电影观后感

《太阁*一个像猴子的男人》

——观后小感

人文学院 中101-3班 李慧 202151501339

在日本文化课上我们看了几部日本电影,其中我对一部介绍丰臣秀吉的《太阁*一个像猴子的男人》很感兴趣。

电影讲述了日本室町时代的传奇人物丰臣秀吉发迹变泰的故事。与《源氏物语之千年之恋》的叙述方式相同,以两条线索,借参与故事的一个人物的口述来讲述历程。主人公与讲述者共处的时间平面纵横交错,在最终交合时,电影走近结局。我很喜欢这种表现手法。

电影中的大背景是日本的战国时代,那时群雄割据,逐鹿中原,社会动荡不安。丰臣秀吉是一个长相奇特,被戏称为“猴子”的下层平民。他的梦想是想成为一个武士,一个不杀人的武士,他渴望结束战争,天下太平。但他却胆小怕死,不敢杀生。这样一个矛盾的人为什么能从低贱平民平步青云,一跃成为日本史上一代枭雄,最终一统日本呢?在电影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我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丰臣秀吉一再说自己不愿杀人,这是一个“仁”字。也正是这个字,使他得到了民心,受军民拥护,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军师半兵卫也被他的“仁”心感动再次出山为其效力至死,他在临终是说:“我没有看错人,幸哉!”

其然,是一个“义”字,给木匠蜂须贺正胜找回木匠刀,从而感动浪人,收其为左膀右臂。

其次,又是一个“礼”字,他能“三顾茅庐”,打动志乃从而请

到了半兵卫做自己的“头脑”。

然后,是“智”,秀吉善不战而屈人之兵,利用智谋多次立下战功,这是织田信长其他家臣所不及的,这也是秀吉崛起的一个最大的资本。

再者,是一个“信”,他用人不疑,相信自己的部下不会背叛自己,并以自己的性命作保。从他保官兵卫一事中可看出。事实证明丰臣秀吉相信的人没有辜负他

最后是“忠、勇”,他对自己的主子忠心耿耿,这也为后来他发“正义之师”灭掉谋反的明智光秀的成功做了基础。即使怕死也有勇气接下任务。“墨股城一夜筑城”成为他地位提高一次重要的经历。

儒家讲求的“仁、义、礼、智、信、忠、勇”在电影中的丰臣秀吉身上都有体现。丰臣秀吉的成功还有一些其他因素,比如他做事让人感动,说话让人喜欢(是一只会讨主人欢心的猴子),他单纯,真诚,知道感恩,心怀天下。另外,机遇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因为机遇使他遇到了他生命中的贵人—织田信长,这为他以后的事业直达青天开了个天窗,能不能爬上这天窗就看他的本事了。

具备了这些因素,电影中的秀吉从一个低贱的平民成长成了坐拥天下的枭雄就不足为奇了。

众所周知,日本想吞并世界的狂妄想法就源自丰臣秀吉,历史上的真实的丰臣秀吉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看完了电影后,我怀着这个疑问对历史上的丰臣秀吉作了一些了解。

丰臣秀吉(1537年3月26日——1598年9月18日)日本战国

时代、安土桃山时代的武将及大名,原名木下藤吉郎、羽柴秀吉等,绰号猴子(见于《太阁素生记》)、秃鼠(见于织田信长给秀吉正室宁宁的书信),本是一个下级步兵,后因侍奉织田信长而崛起,自室町幕府瓦解后再次统一日本,并发动“万历朝鲜战争”,最高官位是关白。法名:国泰又松院殿灵山俊龙大居士,神号丰国大明神(后因丰臣家灭亡而被德川幕府去取消)。

传说年少时代的秀吉沿着东海道东下卖针,受雇于今川义元的家臣松下嘉兵卫。后因其门人排挤,回到家乡,在昔日玩伴的推荐下做了当时称雄一方的织田信长军中的一个小步兵,其后,秀吉因立下赫赫战功,从小者、小者头、足轻、足轻组头、足轻大将,不断地升迁上去。

“墨城一夜筑城”“金崎殿后”“鸟取断粮”“高松水淹”等著名战役,充分显示了秀吉杰出的军事才能,同时越来越受到织田信长的信赖和倚重。“本能寺”之变中,受压迫太深的明智光秀造反,逼死了织田信长。秀吉杀死明智光秀,并以信长继承人自居,镇压了信长诸子和重臣的反抗,继续统一日本的战争,终于1587年基本统一全国。

统一日本后的丰臣秀吉欲望迅速膨胀,萌发了建立一个亚洲大帝国,充当亚洲霸主的狂妄想法。他抛弃日本对中华文化的仰慕,要将中过征服。首先要征服朝鲜,最后再征服印度,建立一个包括日本中国印度朝鲜在内的亚洲大帝国,这是此后数百年来日本征服亚洲思想的发端。

1592年,丰臣秀吉的十八万大军发动对明帝国附属国朝鲜王国的战争,迅速占领朝鲜大半。此时的秀吉意气风发,妄言将会迁都北京,让天皇在北京居住。同年,明朝派大将李如松率四万明军进入朝鲜,与日将小西行长加藤清正所率日军激战,收复汉城。丰臣秀吉退回日本,留小西行长等驻于朝鲜南端。日本与明朝和谈,但因立场差距太大,和谈破裂。

1597年,丰臣秀吉再次派水陆军侵入朝鲜,决心与明军见个高低。明军在大将刑玠、老将邓子龙的率领下,大破日军。丰臣秀吉征服朝鲜的梦想破灭。以上两场战争,史称“文禄*庆长之役”(日本当时年号),朝鲜称“壬辰卫国战争”,中国称“万历朝鲜之役”。

对外战争的失败使得丰臣秀吉一下子为千夫所指,国内一片骂声,那些原本就看不起他出身低微的贵族大臣群情汹涌,使丰臣秀吉一病不起。终于1598年8月18日气病而死。据说他临死时除了托孤前田利家之外,还念念不忘他的侵略梦。

秀吉晚年昏庸多疑,由于膝下寂寥,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他。当年果断精明的秀吉不在,他甚至出现了大小便失禁。司马辽太郎的《丰臣的家人》一书中详述了这个喜怒无常,苍老糊涂的秀吉晚年形象。秀吉死后,丰臣氏就等于灭亡了。之后的德川家康取得了其在日本的地位。

丰臣秀吉,出身寒微,一生都在为了证明自己而奋斗,却在事业的高峰期错误的发动了侵略别国的战争,这注定了野心太大灭亡越早。一生功业化为乌有,身死祖衰,他也成为了一个悲剧英雄。

在我看来,客观上丰臣秀吉确实是一个有智谋,有手段的杰出的政治家、军师家,他之所以失败,原因有二:其一,他极度自负。总以为自己统一了日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就同样可以掌控世界,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电影中的丰臣秀吉一再强调自己不喜欢杀人,这是明显在为一个魔头做粉饰。他用侵略别国的手段,破坏他人的家园,来证明自己的超强的能力,逆天而行,必败无疑。其二:他又极度自卑。因为出身寒微,被贵族瞧不起,无论他如何奋斗,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成就,出身问题一直像一个噩梦一样缠着他。所以他发疯地去证明自己天下无敌,改自己的姓氏为羽柴,向天皇索要赐姓(丰臣一姓即天皇所赐),甚至还编造自己的母亲曾侍奉过天皇以此来暗示自己可能是天皇之后的谎言。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当时的日本社会中,阶级地位是相当重要的,连这么一位马上英雄也无法摆脱魔咒,以致性格扭曲。这两种极端造就了丰臣秀吉矛盾的性格,也酿成了他晚年的悲剧。

我们回到对这部电影的认识上来。虽然电影中塑造的丰臣秀吉与历史上那个野心勃勃,嗜杀成性的秀吉有很大出入,被美化了太多太多。但其所造的人物形象光鲜积极,对观众起到了很大的励志作用,在这一点上是值得肯定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评价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时要剑分两刃,既要看到其与众不同的才能或令人憎恶的嘴脸,又要清楚的认识到他对历史或世界带来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通过看这部电影,让我对自己感兴趣地方进行了更深入一点的了解,这或许比单纯的欣赏意义更大吧。我希望以后的自己,不论是在

日本观后感篇三:大国崛起之日本观后感

日本,一个只有弹丸之地、曾经蒙昧落后的小国,为何可以将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的中国欺压半个世纪之久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看了大国崛起之后,我多少明白了其中的一些道理:因为每个日本人身上都有体现属于他们本民族的东西,那就是日本这个民族的“灵魂”—民族精神。以下几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一)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创新;(二)继承优良的文化传统,宏扬民族精神;(三)注重教育,培养人才;(四)追求至善、精益求精。

(一)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创新。日本重视科技教育、善于学习创新,注重对人才的培养。日本人强烈的学习欲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说,在美国将军佩里用武力迫使日本打开自己国门期间的一天夜里,两个日本青年偷偷地爬上了美国黑船,用手比划着告诉佩理将军:他们想要随船到美国去,看看美国究竟为什么强大。这样做在当时的日本按律是要杀头的。他们的举动让佩理非常惊讶,佩理在日记中写道:“这两个日本人的求学精神令我感动,如果日本人都像他们一样,日本一定会变得和美国一样强大。”

这两个渴望了解世界的青年人虽然最终还是被送下了船。但随着国门的打开,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关注起外面的世界。14年后,一个名叫涩泽荣一的年轻人获得了一次前往欧洲的机会,在1827年参加了法国巴黎万国博览会,并在周边各国都访问参观,颇受启发,带回给国家全新的思想,并在之后为日本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日本从建国以来就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从唐朝开始,日本就开始到中国来学习儒学,医学,佛学,茶道等等,吸收了中国的大量文化成果,从而走上了以中国为师,仿效中国发展的道路。在1853年,当时美国海军将军佩理强迫日本开港通商,他对前来交涉的日本使者说,你们最好不要抵抗,因为一旦开战,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美国必胜。尽管当时日本国内对选择开国还是开战有过争论,但最后还是做了很实际的考虑,他们以欢迎的态度接受了佩理的要求。因为日本意识到闭关锁国只能导致国家日益衰落,只有敞开国门,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走上强国之路。而今,日本已然一个世界强国,但它的学习和创新的精神却从未停止过,它的国民支柱企业三菱公司,丰田公司,松下公司等,都是从美国等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然后再不断地尝试和创新,现在都成为享誉世界的跨国公司。

(二)继承优良的文化传统,宏扬民族精神。日本人具有武士道精神,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他们敢于拼搏,勇于创新,善于坚持,乐于学习。日本在发展时都有很有领导能力和号召力的人物。在明治维新时期,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对国家的经济、政治、教育、军事等方面进行革新,成为推进改革的骨干,对日本的发展有带领作用。涩泽荣一放弃政治上的高官改而从商,成为19世纪80年代最著名的企业家,对日本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记录片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 “西服流行的时候,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酒吧多起来的时候,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在走向极致,当油画开始绚丽夺目时,日本的浮世绘也成为世界绘画的一大流派。”邱吉尔说过:我宁愿失去一个伦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可见,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就是主宰一个民族的指挥棒,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日本在打开国门以后,曾经一度照搬西方模式,甚至让国民与西方人士通婚来改良自己民族的血统,但由于社会矛盾的爆发让他们意识到民族文化不能丢弃,他们就把他们的优良传统文化载入宪法,让它流传下来,成为国民精神的支柱。

(三)注重教育,培养人才。日本的教育注重素质。他们的教育课程由学科、道德和特别活动(包括班级活动、学生会活动、小组活动及学校集会)三部分构成。在初中的教学科目

中有必修棵和选修棵两种。日本将教育的发展方向定为:让孩子拥有“生存能力”和“轻松宽裕 ”。其主旨是培养年轻一代适应社会的能力,并强调了教育必须满足社会需求。在此,教育的重点要从以往的传授知识转移到培养能力上去。在日本,一个只有十岁小男孩能滔滔不绝地说出地球上主要自然资源分布的比例数据、汽车尾气的基本成分以及有害气体的化学成分。他在列出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种种劣行之后,力图寻找各种环保措施,而中国的小孩却没有这样的能力。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日本达到了100%的小学教育和100%的初中教育;大学毛入学率为40.3%,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48%,识字率近100%。

(四)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战后最负盛名的首相,他说日本民族具有一种止于至善的专业精神。除非不做,做什么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历经明治维新和战后经济奇迹,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之主因。德鲁克对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岁时被荣聘为东京大学研究日本艺术文化的教授,引以为傲。他认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俗话说,事物总有两面性,明治维新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明治维新给日本带来了迅速的飞跃,使日本在明治维新百年之际,日本仍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但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军国主义的膨胀却给世界人民带来了不小的灾难。所以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要以人为本,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国富民强并且还能造福子孙后代。俗话说,事物总有两面性,明治维新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从日本反观中。,在中国的古代,有许多世界辉煌的文化及科技产品,综合国力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我们自认为是天朝大国,接受着世界各国的朝拜,当然日本也不例外。在中国的眼里,他是个不起眼的邻居。

可是后来,日本能迅速认识到幕府体制的僵化,并且能大力推进改革,转变政体为君主立宪制。当我们的统治者还在紫禁城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不屑于西方的高新科技时,甚至我们的慈禧太后还认为火车是会发出巨声的怪物,竟用马来拉动火车;而日本则大力引进西方科技和人才。当我们的统治者还会用大笔军费来建设自己豪华的行宫时;日本则在大力发展他们的军事。当我们的人民沉迷于鸦片,整日无所事事时;日本的人民则在努力的吸取知识?这一系列的行为大概和两国不同的文化习惯有关,中国自古以来在世界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天朝是对自己的定义,我们有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经济科技水平,我们是强国,虽然在末期曾有不少人提出向西方学习,但是因为统治阶级的无能软弱,最后无疾而终。而日本,是个善于学习的民族。过去,看到强大的中国,便向中国学习,以中国为师,后来看到了西方列强的强大,便舍弃了中国,转向西方列强,以西方为师。这种善于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得到了迅速的崛起。

当今世界,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所以我们要吸取过去100多年屈辱的经验。要做到大胆的创新,善于学习,努力进取,尤其是我们这一发展的新一代,更要努力完善自身,以便日后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但是在发展中还要铭记:要和平的求发展。

对于日本我们要学习他们先进的地方,学习他们优秀的地方,可是我们还要尊重我们国家的客观实际,学以至用啊,落实了才是真的啊。日本人能做出来的我们中国人一样能成功,而且做的更好。民族的复兴等待着。

军国日本自取灭亡读后感

军国日本自取灭亡读后感
安倍晋三,大梦正酣。
这位新世纪最强悍的日本首相,声言要重振日本。并在中国纪念毛泽东的同日,去参拜靖国神社,意在挑衅。不过,安倍虽信心满满,日本未来挑战重重,已积重难返。
新加坡领袖李光耀表示,“日本是一个由日本人聚集的"均质社会",缺少开放性,新加坡应该以日本为“反面教材”,以增加国家的开放度。
事实上,日本所面临的挑战,远不止于此。中国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某种意义上,使日本深感挫败。不过,在更远的未来,制约日本发展的,仅非外部因素,而是日本自身固有的顽疾。
未来时代,日本社会面临着三大困境,能否走出困境,应对挑战,将关系日本未来百年国运。
门阀存在抑制日本活力
某种意义上说,日本门阀的存在,乃是先天遗传。
从日本现代化肇始的明治维新时期算起,门阀就普遍存在。甚至明治维新诸杰,本身就出身豪族,并且在明治维新之后,成为新时代的豪族。如维新时期的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等,在其身后,都形成了豪族,甚至大久保利通的后裔,亦成为后来的麻生首相。
目前,日本不仅存在小泉,安倍,麻生,鸠山等四大“首相世家”,其他议员世家,更是遍布日本,自民党的300余名议员中,属于“直系世袭”的达到100多人,占了三分之一。而且这三分之一“世袭”议员囊括了自民党大部分最重要的高层职位。如果不算直系,各种亲属连带,更是比比皆是。日本战后的首相,基本都出自这些议员世家,来自平民阶层,依靠一代人个人奋斗而登顶者,非常罕见。纵使以改革著称的小泉纯一郎和鸠山由纪夫,竟然也是有深厚的家族背景。
日本虽然大致接受了现代民主制度,但是,其残存的社会土壤,使家族世袭流行。
在经济领域,由于财产私有,财富的世袭,本来就合法。日本的私人企业兴盛,而且,与美国不同,美国的大企业,最后一般通过上市,成为公众公司,而且创始家族,股权日益分散,日本则是大家族牢牢控股,家族占股很大,最后,在经济领域形成了财 阀。
比如,丰田汽车,从其创始人至丰田佐吉到丰田章男,已历四世传承,代代掌门人,都是丰田家族的人,而欧美很多公司,创始人家族往往在第二代或者第三代,就退出经营。而日本的三菱,三井,住友等财阀,更是依靠家族影响力,经营日本支柱产业,虽然经历过美国在二战后的抑制财阀的打击,但是,仍然很快恢复元气。
在一些支柱产业,受到政策的影响,非常明显,这些行业的经营者,非豪族不可。只有豪族,才有巨大的影响,得到关照,亦只有豪族,才有力量独立经营这些行业。如三菱的海运,重工与军事联系紧密,而住友的铜业,在很多国家,亦需特批。
在政治领域,虽然日本实行竞选制度,但是,政治世家却常常出现。日本的选举制度和选区规划,有利于家族政治世袭。日本的议员选区,是按照选区议员名额的多少,按得票多少依次排列,先者当选。而日本的选区划分,几十年来没有变化,很适合政治人物经营地方势力。
很多政治世家通过长期经营和投资,在固定地区形成别人无法抗衡的势力范围,间接实现操 纵选举。家族领袖在位时,常安插家族力量,成为自己政治盟友的秘书,助手等角色,积累影响力和人脉。当家族的领袖年迈退休时,选区就会被作为政治遗产传给后代。于是,无论其后代才德如何,都可以顺利进入执掌日本国政的国会,成为“二世”,“三世”议员。甚至进位位大臣,首相。这种财团势力左右日本政局,财力势力掌握着社会绝大多数财富,而下层人民政治志向无处施展,生活也面临困顿,再加上最近几十年经济的低迷下滑,人民就像失去了巴奈仕忒的强力支撑,在面对自己妻子时已经提不起劲来,无法面对家庭。这种恶性循环导致日本政治决策也会走向不理智,经济政策导致社会矛盾更加激烈。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传统,本来就强调议员的贵族血统,后来,在美国主导的宪政改革中,议员出身被打破,竞选制貌似给予了大众公平机会,但是,在现实中,门 阀政治却一直相当深刻的影响。
门阀政治最后,往往造成一“党”独大,而且出现种种暗箱操作,而这种小范围的政治,亦使这个政 党政治出现保守,狭隘的倾向。出现老人政治,侏儒政治就在所难免。
同时,门 阀的存在,挤压了一般民众的生存空间。在经济领域的贫富分化,在政治领域的话语权不对等,都将戕 害日本社会,窒息了整个社会的活力。
“少子化”葬送日本未来
日俄战争,日美战争,日中战争等,日本与这些大国的交锋,从来都没有亡国危险,但是,未来日本,却逐步走向自毁之路。
据日本官方估算,全国未满15岁的儿童,不足1700万,为1950年以来的最低。从1982年起,日本的儿童人口,已经连续30年减少。
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预测,如果“少子化”现象继续发展下去,至2050年日本人口将减少到1亿,2100年则将减少至6400万。
日本政府一项新调查显示,日本要维持良好的社会结构,最理想的状况是每对夫妇诞下2.48名孩子,但在2008年,每对夫妇的生育率平均只有1.37这样的极低水平。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经济的停滞,社会压力的加剧,具有生育能力的青年人口,却出下去呢了严重的生育意愿下降。首先是结婚年龄越来越迟,2007年日本平均结婚年龄为男性30.1岁,女性28.3岁,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之后,日本的未婚率不断攀升。据NHK报道,日本社会当前有71%的适龄男性未婚,25到29岁的女性有60%未婚,30岁到34岁的女性中有近一半未婚。
日本在战后和70年代分别出现过出生高峰,日本的二次崛起,某种意义上正是得益于战后的第一次生育高峰。日本从60年代起飞,而当时,第一次生育高峰所造就的人口,基本成长为青壮劳动力,庞大的青年人口,所造就的消费能力,创造能力,无与伦比。
在日本在90年代开始的经济衰退,神话的破灭,虽然导火索的广场协议,但是,其病根,却在于畸形的社会结构。由于青年人口的缺少,日本已经逐步失去了创新能力,本土消费能力亦开始萎缩。而所谓的“银发经济”更多是一种消耗型而非生产型经济,是一种“负能量”。
而日本长期的老人政治,世家政治的存在,本来是在宪政改革之后,可以逐步改善,但是,日本却长期改革无力,其根本原因,亦在于青年缺少。
百年前,中国学者梁启超在其雄文《少年中国说》中,即将以青年人为主体的社会,与以老年人为主体的社会作了详尽的对比,一个老龄化的社会必然在心理上总体趋向保守,由此缺少活力和勇气,整个国家变成孬 种之国,缺乏血性。同时,老化的人口,亦由于精力的限制,亦出现智慧退化,则整个民族,智慧与勇气俱亡,变为毫无希望的死亡之国。举国为少年,则国家前途无量,举国为老人,则衰亡可待。
无论哪国改革,青年人的动力与激情,皆为必然。阿拉伯之春中,阿拉伯诸国,青年人口占比都达到了70%,而日本的邻国中国,30年前的改革开放,亦由于良好的人口结构所推动。
目前,类似中国改革的这种动力,在日本已经消失。由此,代表青年势力的鸠山由纪夫纵使一时崛起,但日本的主流社会并不为青年人所把持,鸠山改革很快被绞杀,难成大器。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日本社会的排外,在本国人口萎缩的情况下,不能大规模开放移民,特别是亚洲青年移民。李光耀批判日本的开放度低,并非虚言。
未来,日本需要加大文化的包容性,彻底开放亚非移民,吸引中国,朝鲜,越南,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亚洲人口大国的青年进入日本。
脱亚入欧寿终正寝
几次地震,日本缺乏战略腾挪空间的弊端,显露无疑。
作为经济大国,日本和德国,是核能利用最充分的国家,亦反应了两国的经济总量,与资源拥有之间的反差巨大。某种意义上说,发展核电,是避免过度依赖石油和天然气的必然选择,亦是日本的悲哀与无奈。
而在地震将使日本沉没的传言之下,日本人未来大规模迁移到哪里,亦成为广泛的猜想。由此,日本人的领土危机,亦比从前更为急迫。
回归小国,保持强国,或可是日本未来宿命。
日本崛起为亚洲乃至世界强国,乃是在亚洲引领现代化的先声,获得了相对亚洲诸国的制度优势。但是,这种优势不可能永久。随着亚洲国家现代化的推进,日本的领先优势,将会逐步消解。
2021年,日本即被中国反超,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有预测称,到2025年,中国、印度的GDP将分别占到世界总GDP的15%和10%。而届时,日本的这一比率只有5%。这一数据,基本与亚洲受到西方冲击前夕一致。也就是说,当亚洲诸国,尤其是亚洲大国也同步完成现代化之后,日本的制度优势将荡然无存。
由此,日本立国百年以来的根基,亦将被动摇。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奉行脱亚入欧的国策,并且,这种脱亚入欧的思维,与日本残存的封 建遗 毒结合,最后变成了一种畸形的发展战略,即在完成自身对于欧美的学习后,将自己独立于亚洲之外,然后,以欧美的眼光,来看待亚洲同伴。但是,日本对于亚洲的破坏作用,更甚于欧美,欧美是在亚洲殖民,然后希望同化其殖民区,而日本,则是对亚洲赤裸掠夺。日本在二战前,长期对于亚洲实行领土竞争战略,迷恋武力征服。先后对朝鲜,中国和东南亚诸国发动侵略战争。日本由此本身走向了崩溃的边缘,亦无益于亚洲。脱亚入欧,由此成为半瓢水。
在二战之后,日本在美国帮助下,实现了文化,社会制度的改革,失去了政治和军事大国地位的日本,在亚洲推行的是财富竞争战略,意外的是,这种战略,使日本与亚洲获得了双赢。日本获得了亚洲的市场和资源,其第一大市场,即是中国,第一大资源来源国,则是印度尼西亚。
在此情况下,日本的脱亚入欧,亦发生了动摇。在全球化浪潮中,世界各地已经日益趋同,包括日本,本身已经在某些领域,与欧美趋同。日本在成为西方8国集团之后,其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政治制度,已经基本固定,而在经济领域,欧美已经不是日本的朋友,而是竞争对手了,特别是在高端产业领域,日本与美国,德国几乎是平行发展,在汽车领域,日本更是美国的最大威胁。
而亚洲诸国,亦在完成民族革命之后,逐步与现代制度接轨,日本与亚洲大部分国家,亦已基本趋同。
目前,亚洲势头正猛的国家,是中国,印度,越南,日本已经完成了其崛起历程,对于这些国家的高速时代,只能羡慕,不能仿效。而日本的未来,也在于与这些亚洲国家绑定:在他们的崛起过程中,利用日本目前尚有的优势,进行互补,最后实现共生。
日本百年前提倡的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在未来将以另一种模式实现。这种模式,甚至不同于目前亚洲的雁阵模式,而是多头竞争,多级发动。日本,注定未来要泯然众人。
这种落差,是未来数十年内,日本必须接受的现实。
二百年一个轮回,脱欧入亚,回归亚洲,或者是日本未来一百年的理性战略选择。
本文标题: 明治维新读后感(《大国崛起》之明治维新观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4471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崩溃读后感(天朝的崩溃读后感)《我们为什么生病》读后感(关于消化系统的格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