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教育论》读后感(如何提升媒介素养)

发布时间: 2023-11-17 07:36:1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2

如何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主动提高自己的媒介知识、媒介道德和媒介能力大学生只有自己意识到对自身进行媒介教育的重要性,才会积极参加相关课程的学习...

《媒介素养教育论》读后感(如何提升媒介素养)

如何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大学生:主动提高自己的媒介知识、媒介道德和媒介能力
大学生只有自己意识到对自身进行媒介教育的重要性,才会积极参加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积累媒介素养知识,提高媒介道德。
在校园里,学生接触到的媒介主要是大学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和网络。这些媒介各有其传播特点。网络新闻快,信息量也大,访问量大,关注者多。校报出版周期稍长,信息稍微滞后,但内容形式更加多样,关键的是更具有权威性,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广播在校园的多个角落都能听到,方便快捷,内容和形式也可以活泼生动,但转瞬即逝。校园电视台的新闻相对来说单调一些,但是画面对受众能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对这些媒介的特点,学生应该充分了解,为更好地参与打下基础。
媒介道德原本是指从事媒介工作的人们,在工作中形成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等,是社会职业道德体系中适用于媒介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媒介道德应包括恪守信息道德规范,自己不制造、不传播假新闻,尊重别人的隐私和权利等。比如在博客上,要建立自身的自律机制,规范博客的传播内容,培养良好的博客素养,自觉维护网络环境等。
要提高媒介能力,除了通过上课或者自学,了解媒介的功能、媒介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业属性,了解大众传播内容的生产过程,更要积极参加一些活动。比如,参加学校或老师组织的媒介实践活动,积极参加课堂讨论等。学会正确地看待媒介,利用媒介,学会批判性思考,分析接受媒介信息,自觉抵制不良媒介信息,从容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从而学会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建构一个和谐有序的媒介生态环境,最终达到人与媒介完美结合。

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它的实质是人们怎样处理与媒介关系的问题。

所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在媒介环境中学会甄别、选择和反思媒介内容,促进他们塑造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媒介素养的概念属地地道道的舶来品。据学者鲁宾分析,主要有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

知识模式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而理解模式的观点声称,所谓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

网络是个虚拟的环境,人们在这个世界中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身份,自由发表言论,因为没人知道自己是谁,他可以不必负任何责任。在“第二媒介时代”我们需要营造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我们急需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

国外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

国外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

  21世纪随着大众传媒的普及、新媒体的产生,媒介逐渐成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改变世界的主要途径,媒介素养也成为未来公民必备的素质。为适应时代的要求,对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使其能够“批判性的自主”――遇到信息,有能力自主地质疑尤为重要和急迫。

  对中小学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现代公民意识,增强批判创新能力,改善媒介依赖现象,提高甄别、使用信息能力,规避各种非理性行为,同时能够在“主体间性”视域下,体验“人媒交互与共生”,从而获得对生活新的理解,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一、国外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

  国外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比较完善,主要集中在教育理论与组织实践两方面,后者成为研究重点与热点。教育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与实质、发展历程、发展理念和理论范式四个方面,研究内容是不断超越和发展。组织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教育组织、媒介素养教师培训和课程教学方法方面,近几年教师教育和课程设置、教育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

  (一)国外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

  1.国外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与实质

  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不断拓展,教育对象不断更新,从传统媒体到新兴媒体,从大众传媒到自媒体;教育形式从单一的教育倾向性到与新闻、教育技术、教育学相融合;教育手段也是与时俱进,由训练到分析再到甄选、使用、评价等,呈现出时代性、丰富性、延展性的特色。20世纪30年代,英国李维斯、汤普森提出大众文化是伪文化,训练学生区分、抵制大众传媒(新闻、广告、流行小说)的错误影响和腐蚀。60、70年代,美国马斯曼提出运用符号学的表征范式来解读大众传媒。1992年在“媒介素养领袖会议”指出媒介素养教育是指教育学生获得、分析、评价和创造各种媒介信息,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90年代,日本提出儿童媒介识读是指儿童在了解传播媒体的性质及常用的传播技术、技巧的基础上,批判性地解读媒体信息,并有效利用传播媒体的能力。媒介识读的对象既包括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媒体,也包括电脑、游戏机等个人媒体。

  2.国外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历程

  国外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由民众、社会、国家参与,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穿插进行。国外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发展历程经历起步、发展、完善三个阶段。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自下而上过程――社会基层发起、社会支持推动发展、后期政府推广普及。加拿大、美国、日本的媒介素养教育经历自上而下的过程,初期建立媒介的素养教育组织,中期开发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资源、后期教育部门实施推广。

  3.国外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范式

  国外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从保护主义、干涉主义再到开放主义,理论范式构建从单一走向多元,由独立走向融合,由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完善,并且本土化特色明显。30年代,英国教师充当疫苗的角色,这是一种文化保护的教育理念,一种机械式的媒介理论范式。60年代,美国沃尔特提出儿童电视暴力学习研究,关注媒体对人的影响,媒介素养教育转向对媒体内容管制和伦理教育。这是一种干涉主义的教育理念,一种实证主义的媒介的教育理论范式。20世纪80年代,媒体教学、文化研究的方法引入课堂教学,教学要向学生日常文化经验开放,这是一种文化融合的教育理念,一种宏观的媒介素养理论范式。20世纪90年代至今,强调学生解读媒体的差异性、方法的科学性,教育展现了一种文化共荣的教育理念,一种跨文化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范式。

  (二)国外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组织实践研究

  1.国外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教育组织与媒介素养教师培训

  欧美国家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成功,离不开教育组织的推动和教师培训的发展和一系列创新做法。教育组织的科学化、规范化,教师培训的体系化、专业化都是推动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动力。1986年英国成立全国媒介素养教育工作委员会,英国伦敦大学设立教师培训项目。70年代,加拿大成立全国性的加拿大教师联盟,成立媒介素养教育协会,编写了《媒介素养教育指南》,后期成立了媒介意识网,让人们了解媒介教育资料。美国有两个全国性的媒介组织,每年组织工作、短期的培训课程,设立媒介教育课程的学士学位。美国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开展媒介素养教师的教育工作。日本创新地形成了政府、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模式。

  2.国外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与教学方面的研究

  国外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呈现三种模式,即独立模式、综合模式、渗透模式,课程开发集中在课程资源、课程实施等几个方面,如课程标准的颁布、课程教材的编写、课程内容的整合。英国中小学的媒介素养教育从渗透模式走向综合模式,英语课和公民课是其最主要的载体。英国义务教育的中小学阶段划分为四个关键阶段,每个关键阶段的教学中都明确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要求。课程资源是以主题的方式进行实施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讲解、小组合作、总结评价,1997年英国有三分之二的学校开设了进阶式的媒介研究课程,三分之一的学生参加中等教育考试。加拿大采取渗透模式,当地的教育部门发布指导方针,规定在7-8 年级学生的课堂中,必须有十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媒介素养教育。美国于1990年制订媒介素养的课程标准,并将媒介教育分为四个阶段:儿童、初中、高中、成人。2001年日本在中小学设立“综合教育”将科目引入素养教育课程,与此同时推出《小学教育媒体教育教材》,2002年公布媒体素养教育的白皮书。  

  二、当今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大学开始注重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基础教育阶段则处于被忽视地位。

  第一,学校、家长、教师重视程度不够。学校认为媒介素养等同于信息技术,开展计算机课程,没有必要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家长认为在课堂过多地接触媒体,对孩子没有好处;教师应试教育的担忧以及自身媒介素养教育能力的缺乏等。这样会导致家长、教师与学校在最基础的环节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第二,缺乏媒介素养教育资源。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教材、教学案例以及教育设备的缺乏,导致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仅限于探索阶段,大多融入在学校的校本课程中,广泛实施的可能性较小,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并推广实施需要耗费较多的精力、较长的时间,所以,很多学校望而却步。专业教育师资缺乏是重要的障碍之一,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需要新闻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的知识,但据了解小学教师相关的知识十分缺乏,媒介素养教师培训较少、媒介素养教师组织薄弱,导致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缺失。

  第三,国家、科研团体、民间团体力量薄弱。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对媒介素养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提供有效的措施和政策引导。科研团队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现在多集中在对外文的引荐以及新兴的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对于传统的纸质媒体研究较少并且针对中小学年龄特征研究的就更少。民间团体可以发挥其自身的`社会优势,建立专业性的网站、开展有影响力的活动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支持。

  三、国外中小学媒介素养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对于我国来说,我们既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引进西方优秀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和实施策略,提升我国对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的重视程度和深入程度,又要提升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水平,学习一系列创新的做法,让中小学生真正学会获得、分析、使用媒介,提高媒介素养,成为现代公民。

  (一)外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具有普遍性,同时受时代和文化的影响,有一定的文化倾向性和民族价值观,有其局限性

  笔者认为,中国学者应该自己对媒介素养教育概念进行界定,对中小学媒介素养的概念也要进行细化,将与中小学学生相关联的媒介加以突出,比如:纸质媒体漫画、电子媒体游戏机等等这样可以避免研究对象的广泛性,这样将不会出现将“信息技术素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相互混合的局面,同时,媒介素养教育重点由大学生转向中小学生,针对年龄阶段对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进行细化,更有利于后期媒介素养课程的设置。

  (二) 建立中国特色的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范式

  外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历程、基本理念和理论范式,对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要用开放式心态面对信息社会,未来的媒介素养教育具有大跨度、多元化、时代性等特征,需要根据我国国情,社会的发展,建立适合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和理论范式。对媒介素养教育要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的同时,保持我国固有的保守和缜密的思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国家、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给予媒介素养教育以引导与支持

  国家应该重视媒介素养教育,提供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保障,利用行政力量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同时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属于我们自己的课程,开发《中国的媒介素养指南》和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教材》,可通过借鉴许多优秀的地方课程、优秀的教学案例加以逐步推广,使得地方课程上升为国家课程。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要提供教育资源,如:教材、影像资料、国外先进的设施,让媒介素养教育实施有充足的物质基础。其次,要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协助作用,如:媒介素养教育的组织、新闻媒体、素质组织等,开展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论坛、讲座、研究中心、教育栏目等为媒介素养的开展提供外部环境。最后,要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先导作用,尤其要加强对媒介素养教学研共同体的研究,成立媒介素养教育的项目,合作可有利于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和深层次的研讨,成立媒介素养教育教师联盟和组织,能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建立媒介素养教育的网站,提供最新最权威的信息资料。

  (四)要发挥学校与教师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直接推动作用

  学校应该转变“应试教育”的观念,为孩子未来考虑,加强教师媒介素养教育师资培训,积极鼓励校本课程的实施,并完善媒介素养教育的考核评估机制,鼓励教师提高媒介素养能力,加强在职学习,促进教师培训的科学化、系统化。教师应该多开展相关的活动,让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中。

  国外的媒介素养教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我国才刚刚起步,与他们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应当奋起直追,结合我国的教育体制、文化氛围、学生思维特点建立属于我们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开创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教育模式,虽然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之路还很遥远。但是,只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创新,未来之路一定是光明的。

;

自媒体时代的高中语文媒介素养教育论文

自媒体时代的高中语文媒介素养教育论文

   一、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可以给教师的教案设计添姿添彩

  一份教案的设计跟语文老师能否上好这堂语文课紧密相连。我们经常会有些老师不写教案就开始上课,理由是没有时间备课。这样一来,课堂效果肯定会很不如意。因此在上课前精心准备一堂课的教案设计对上好这节语文课至关重要,而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将会成为你这节课的亮点。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在导入环节应用了信息技术,从网上下载一段《念奴娇赤壁怀古》配有音乐和画面的视频。一上课,我就开始结合视频上的画面,激情地朗诵,学生很快被视频中的赤壁大浪吸引,老师豪迈激昂的腔调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到一代大文豪苏轼的豪放性格。

   二、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有欲望地学习语文

  有句话叫读好书不如好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是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第一条学习方法。学习语文也是同样的道理。假如学生从内心就排斥学习语文,那他怎么会主动走进语文的世界呢?对于一些枯燥的科普说明文和文言文,学生更是淡然,甚至还有些学生想在上课时希望老师不讲这些课文,直接略过去。所以教师只能在讲台上无奈地把这些课文讲完,学生也会认为这是浪费时间。

  失去学习语文的欲望,怎么能体会到庄子大鹏的逍遥,怎么能感悟到“曲径通幽”的通灵之妙,怎么能理解司马迁的个人心酸?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我们可以在上课时间利用信息技术,上网搜集到与文章相关的音乐、新闻材料、视频等。课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这种图文并茂的优美氛围中从内心产生一种“渴望”的感性,自己潜意识地想去学习。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想去学,喜欢去学,而非赶鸭子上架,逼着去学。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我们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利用这些资源让我们每位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在这样的语文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有欲望地去学,教师才能有激情地去教。

   三、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可以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思索

  语文是一门创造性学科,特别是语文的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这两块。它们都是一种创造性体验。因此千万别把语文当标本图解,生搬硬套以及模式化。用创造性的眼光去审视语文,语文是美丽的;用创造性的眼光去品读语文,语文是个性的;用创造性的眼光去感悟语文,语文是有灵性的。因此要放心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创造性地思索和感悟。

   四、合理应用信 息 技术可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语文学习需要感悟,同时感悟也是语文阅读的灵魂。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优秀的人物形象需要学生有诗意地感悟,通过他们的一言一行来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挖掘他们身上的高尚灵魂。

  典型的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苏轼的《定风波》。在上这两篇课文时可以用多媒体呈现画面,让学生有诗意地感悟到一个漂泊浪子内心的孤独凄凉和深深的乡愁,感悟到苏轼对待人生“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然。这不仅容易让学生被文中的人物形象所感动,甚至震撼,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课文中也有许多优美的自然美景需要学生去感悟和欣赏,让学生在大自然的美景中,读出那一份甜美的遐想。如在上郁达夫《故都的秋》之前上网下载好秋景图片:蓝水晶一样的长空,人字形的雁阵,静静的湖泊,沉静的.秋山,堆满枯叶的小径,透过白桦林的斜阳,还有金灿灿的菊花,红艳艳的高粱,缀满果实的柿子树,红色的枫树林……在导入的第一个环节就可以播放这些醉人的美景,唤起学生们对秋天的情怀。

  还有些老师把信息技术应用的更灵活。他们在上作文课时从网上下载一段关于飞人乔丹打球的场面来播放,播完这段视频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画面的过程配上解说词。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不再因为写作文而去挤牙膏了。

   五、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拓宽视野,也让语文教学结合社会生活,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以提升

  在前面我提到一些枯燥的科普说明文,比如《宇宙的边疆》,大部分学生对这些文章不感兴趣,认为他们是枯燥无聊和没有什么现实意义的。而日渐丰富的文学批评理论、哲学理论、生态学理论,天文学理论……都给文学作品的解读注入了新的元素。然而这些对说明文来说,影响几乎等于零。

  说明文不能借文艺学的羽翼来获得新的发展,只要从自身寻求突破。不过,它却可以与“生活语文”“大语文”等观念接轨。说明文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自主研究和探讨性地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将生活中的热点概念,如“地震”“禽流感”“三聚氨”“非典”等纳入说明文课程资源中进行学习。通过这些,学生不仅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更能让他们看待事物有更高的视角,提升人文素质。

  总之,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会让学生爱上学语文,给语文的学习带来一片全新的自由天空。但是更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丰富的教学内容,真正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

媒介素养研究的三个阶段

媒介素养研究的三个阶段包括媒介使用研究阶段、媒介批判研究阶段、媒介素养的理论化和实践化阶段。

1、媒介使用研究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重点研究媒介使用对人们行为、意识形态、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探讨媒介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研究者在此阶段主要关注媒介的传播效应和后果,并试图对媒介使用产生的效应进行评估。此阶段媒介素养研究的重点是媒介使用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2、媒介批判研究阶段: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媒介素养研究逐渐扩大研究视野,除了对媒介使用的效应进行研究分析外,还开始关注媒介的生产模式和行业模式,研究者开始从批判的角度审视媒介的行业实践、内容、权力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文化产业”和“城市文化研究”等新领域,这也开创了媒介素养研究的新时期。

3、媒介素养的理论化和实践化阶段:21世纪初至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媒介素养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者不再只把重点放在社会文化影响层面,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网络语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逐渐从实务层面上剖析和探究媒介素养的内涵、构成因素、评估标准和教育实践模式。

媒介素养研究的的含义

媒介素养研究指的是对人们在媒介使用和传播中的能力和认知水平进行研究的学科领域。媒介素养研究主要关注人们在使用媒过程中如何获取、处理、评价和传达信息的能力,以及如何应对媒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挑战。媒介素养研究旨在提高人们在媒介领域中的专业水平,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媒介,并提高他们的媒介操控和批判意识。

本文标题: 《媒介素养教育论》读后感(如何提升媒介素养)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4468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的读后感300字(《孩子 先别急着吃棉花糖》读后感)国学经典战国策读后感(《战国策》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