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艺术》读后感(读《弗莱艺术批评文选》有感 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发布时间: 2023-11-17 00:48:0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7

《艺术与错觉》读后感,艺术是心灵之事,所以任何一项科学性的艺术研究必然属于心理学范畴。它可能涉及其他领域,但是,属于心理学范畴则永远不会更改...

《批评艺术》读后感(读《弗莱艺术批评文选》有感 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艺术与错觉》读后感

       艺术是心灵之事,所以任何一项科学性的艺术研究必然属于心理学范畴。它可能涉及其他领域,但是,属于心理学范畴则永远不会更改。
--马克思·J·弗里德伦德尔《论艺术和鉴赏》

       经老师推荐,拜读了贡布里希的《艺术与错觉》。作者贡布里希教授曾获得功绩勋章、高级帝国勋爵士,是他那个时代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史家之一。他最著名的著作是《艺术的故事》,其他学术著作还包括《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及11部文集。

       《艺术与错觉》被肯尼迪·克拉克描述为“我所读过的最才华横溢的艺术批评著作之一”,它是一部有关制像的经典研究。不同于《艺术的故事》语言通俗易懂,这本书还是有一定的学术性的。这本书虽然出版于50多年前,但至今仍在人文学科中占有很大比重,也对自然学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贡布里希为理解艺术和处理复杂的观点与理论问题提供了缜密的科学发现。他对人类大脑无穷无尽的能力,对人类看世界与制作和观看艺术时的微妙关系始终抱有探究之心。当验证各种假说时,他以他深厚的学识和与生俱来的清晰的表达能力,提出了符合科学精神的论辩。再现是艺术史的最基本的问题,而《艺术与错觉》这本书就很好的论断了这一点。

       《艺术与错觉》的主题旨在回答艺术为什么会有一部历史。贡布里希教授从一个我们日常惯见熟闻,但不是出于无知便是由于自命不凡而不屑一顾的问题——艺术家们在描绘现实时为什么会用如此众多的风格——开始,重新检验了许多在我们看来已经理所当然的观念,改变了我们对一些关键性问题的理解。作者在论证中广泛地涉猎了大量的古典文献和现代科学的许多分支,使其论题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基础,而且还获得了某种科学的精确性。

       按照作者的构思,本书的结构是拱式布局:每一章都有一个中心论题,这些中心论题的大方向具有严格的逻辑关系。但是,由于本书不是一个严密的演绎体系,每一章都像是围绕一个专题组织起来的单篇论文(可能与此书保留了讲稿的形式有关),加之,具体的论点也不是一章一章循序引人,所以读者就不易掌握作者的论证脉络。正是由于作者的广博、睿智和苏格拉底式的论辩才能,使我们这些不甚熟悉西方文化传统的读者就难免有在看局部时流连忘返,看整体时有雾中观花之感。

       本书大致课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写真的界限,说明艺术家模仿自然的意图受两方面的限制,手段(或译媒介)的性质和艺术家的心理状态,包括第一章从光线转为颜色和第二章真实与定型;第二部分功能和形式,讲述了从艺术发展史方面论证功能是怎样决定着艺术形式,以及没有传统图式就没有艺术,包括第三章皮格马利翁的能力、第四章伦希腊艺术的革新和第五章公式和经验;第三部分观看者的本分,则是从观看者和艺术家的“取”“予”关系,论述艺术作品需要观看者的合作才能发挥效果,包括第六章云中的图像、第七章错觉的条件和第八章第三维的多义性;第四部分发明和发现,分析了视觉中的发明,讨论了漫画创作中对性格的研究,在比较艺术和语言的过程中指出了再现和表现之间没有判然分明的界限,包括了第九章艺术中的视觉分析、第十章漫画实验和第十一章从再现到表现。

       作者开宗明义首先说明本书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关系到艺术史,但却不能单凭历史学的方法来解决。作者按照论述哲学问题的传统方法,概括评述了前人对艺术发展过程的本质和动力的种种假说。这些假说主要为:一、艺术变化的知觉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每个画家都根据自己所见的现实来描绘世界。但是,每个画家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看世界,所以再现艺术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可以根据人类知觉的多样性来解释。乔托和凡高不同,是因为他们看事物的方法不同。二、艺术变化的技术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艺术的进展取决于再现技巧的发展。艺术上的发明和发现都是由于画家在技巧方面获得了超越前人的能力。根据这种观点,埃及艺术之所以幼稚,是因为埃及艺术家的能力如此。而在后来艺术家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再现技巧的长足进展。三、艺术变化的观看与知道理论。根据这种理论,历代的艺术家都在持续不断地拼命摆脱知识的重压,以求准确地根据他们所见的样子来描绘世界。知道了事物实际上是什么样子,例如,知道了人脸以鼻子为中线两边对称,就会阻碍艺术家根据事物出现的样子来描绘它们,例如,会阻碍他对侧面像的描绘。要创造纯粹的视觉,艺术就得摒弃先人之见。这种反对知识的腐蚀力,并决心恢复纯真之眼的努力,说明了视觉艺术从完全概念性的埃及艺术向完全知觉性的印象主义艺术进化的过程。作者对这些理论—一作了评论。在导论的结尾,作者还特别指出,研究风格问题,单靠心理学不能解决问题,还须探索时尚的压力和趣味的奥秘。

       总的来说,《艺术与错觉》这本书是一部不断令人思索,不断产生硕果的著作,因为它让我们重新看待了艺术批评、艺术鉴赏和艺术史所赖以立足的如此众多的假定,它所涉及的范围远远超越了它所叙述的界限。正如普林尼总结古典文化时期的观点时所说的:“心灵是视力和观察的真正工具,而眼睛则充当一种容器,接受和传递意识的可见部分。”当人类开始思考知觉问题的时候便已经发现目之所及与理性推断的区别。让心灵结合眼睛,去发掘艺术中的“错觉”吧。

批评的艺术的介绍

内容提要批评既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又是一种有效的沟通信号,在领导者的领导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又是很多领导者常常感到无法回避而又深为犹豫的领导手段。需要认识的是,这种手段不仅是工具论意义上指向结果的工具,它更大程度上是一门直击心灵的艺术。批评之所以为一门艺术,在于它并非只要满足某些既定的条件即可得到某种确定的结果,而更多地取决于一些微妙的、甚至难以言传的感应和领悟,特别注重对批评对象、时机、场合和方式的选择。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对批评艺术的巧妙运用可以使领导变得事半功倍。本书让批评成为一门艺术,对批评换一种方式思考。

浅议班主任的批评艺术

批评作为思想交流的手段,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是批评者与被批评者为达到共同目标而携手合作的桥梁,也是人生自我完善的一种动力。有时几句巧妙的批评,会使学生豁然醒悟,走上自强奋进的道路;有时几句不恰当的批评,会使学生形成自卑的心理,而自暴自弃。因此,班主任应该更新批评观念,谙熟批评技巧,逐步形成富有启人心智、催人奋进的批评艺术。
正确的批评态度应是平等的双向思想交流。

批评,是人际之间的双向思想交流。它既包括批评者对被批评者所做“错事”的判断、评价和改进意见;又包括被批评者说明、承诺和改正的态度。如果只有批评者一方思想情感的宣示,而无被批评者一方思想情感的表达,就不是严格科学意义上的批评,或者说不是一种积极的批评。但是,在有的班主任看来,批评学生似乎是班主任的一种“天赋特权”,习惯于“自我中心”式的批评。他们总是把一种既定的自我观念来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凡不符合这个标准的动辄就批评。这是错误的批评。

积极的正确的批评,有赖于教学的民主化,有赖于师生的平等互爱。这就要求教师彻底清除“天赋特权”的传统影响,确立批评是双向思想沟通的新观念。

进行平等的双向沟通的批评应是:

对学生表示关切的态度,无论手头有多么重要的事情都应暂时放下,把目光热情地投向学生;

让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而不可用“胡说”、“哆嗦”打断学生的说话;

鼓励学生发表意见,诱导学生对批评作出积极的反映,询问学生有什么谋求改进的措施;

清楚的表示自己的态度,“嗯,你说得有理”、“你的办法不错,不过再加上一条就更完美了。”这样的语言,可以筑起双方思想情感沟通的桥梁。

恰当的批评方式应当把人和事分为两体。

当学生有了过借之后,有些班主任批评学生不是针对事情本身,而是将学生的过错与学生人格发展混为一谈。这必然会给批评带来情感干扰。批评者一见到某个批评对象就火冒三丈,就会使批评失去分寸。

有益的恰当的批评,应该将人和事分为两体,表明批评是对事而不是对人。不要因为学生犯了一点过错就否定他存在的价值,否定他今后的发展。就像打字机打借一个字,小提琴发出一个不和谐的音响,并不影响它的价值一样。班主任应把学生的过错看作是一次失误,而不可因此把他看成什么人,甚至对他的未来作出悲观的预测。

将人和事分为两体的批评应是:

在人格上师生双方是平等的,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对所犯过的错误要具体分析,指出不良后果是可以避免的。要让学生明白,只要改正,就可以防止不良后果的发生;

允许学生有失败,不要一失败就指责学生。避免可能导致的心理打赌,不要让学生有“万一我失败了怎么办”的心理负担;

忌用“你总是”、“你从来”、“你永远”、“你这一辈子”等词语,不要以偏概全。

三、明确的批评目的是谋求改善的措施。

真正懂得批评的人,着眼点放在改正上,而不是放在错误。古语曰:“求善勿过高,当思其可以;责恶勿太苛,当思其可爱。”这是很有道理的。改善到什么程度,是否具备改善的条件,必须从实际出发,应该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所谓“跳一跳摘到果子”。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学会自我竞赛、自我比较,使学生经常体验到自己在进步,增强他们的成功感和自信心。所以,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不要忘记提出明确的改正目标和具体的改正措施。

有助于达到改善目标的批评应是:

批评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期望学生改变某种行为,达到什么程度,班主任要了然于心;

要宽严适当。所批评的行为必须是可以改正的。如果所提改正目标是切合实际的,那就必须严格要求,务必说到做到。言而有信,行而有格,不得半点疏忽;

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不要勉强学生去做他们做不到的事情;

谋求改进措施,应取与学生商量的态度,并千方百计帮助学生付诸行动,促其实现;

要记住学生过去的言行,让学生学会自我竞赛、自我比较、自我评价。

批评是一门艺术,作为班主任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总结,把批评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力。唯有这样,才能使批评为之教育服务,才能造就出“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小学班主任的批评艺术

  导语:批评,是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言行做出否定性评价,以促使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避免重犯。可是,在实践中并非所有的批评都能够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要不要批评,成为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

  小学班主任的批评艺术

  一、应选择柔性批评

  批评大致应该可以划分为柔性批评、刚性批评、恶性批评三类。如果说柔性批评是冬天里晶莹的冰、洁白的雪,是糖衣良药;刚性批评,则是凛冽的寒风,有点刺骨,是苦口的药,虽能治病,难以接受;而恶性批评,就是具有毁灭性、灾害性的暴风雪、台风、龙卷风或飓风了,是能够伤害心灵的毒药。

  恶性批评是纯打击性的心理惩罚,会产生师生心理对抗,导致学生逆反搞恶作剧,使其破罐破摔,甚至产生严重的精神疾病①。粗暴的批评语言和行为只会起到讽刺、挖苦、打击和伤害的.恶性后果。尖刻的训斥犹如刺向心灵的毒箭,刺伤师生关系,会把学生推向更远,最终导致教育失败。不管是什么情况,教师绝对不应该采用恶性批评。

  当学生犯错误时一味采用刚性批评,义正词严,严厉训斥,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学生却不能理解,难以接受。所以也应该慎之又慎,尽量少用不用刚性批评。

  二、该如何巧施批评

  批评是比表扬更难的教育。中国有句古话,“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批评学生一定要讲究艺术,把握好尺度,要努力做到批评无痕,春风化雨。怎样能够使批评春风化雨,具有温暖学生心灵的作用呢?

  (一)架起心桥,奠定基础。

  平时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有效批评的一个前提条件。平时,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帮助学生。师生关系好,挨批评时学生不会认为老师是在故意整他、打击他,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批评容易见效。要讲究师生关系的平等,依据同一标准评判对错,教师犯错了,也应该主动承认,并作自我批评。

  (二)谨慎批评,务求实效。

  批评要谨慎,要尽可能考虑全面些。

  1、要注意时间、场合

  尽量不在早晨和开始上课时批评,尽量不在公开场合批评。尤其对胆小者、性格内向者、心理脆弱者应该不点名或私下谈话。

  2、对事不对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

  批评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思想表现、某种态度、某个做法等,不宜贬低学生的人格、品质、智力水平;不能挖苦讽刺、揭短、妄测将来,彻底否定一个学生;更不能挑拨离间、小题大做,甚至贬损其亲人,以防师生对立。

  3、要依“法”批评,讲究民主

  要告诉学生违反了《制度》、《规范》中哪些条款,让他明白老师的批评是有根据的。曾有一学生在体育课提前结束而下课铃未响时在校园内吼叫,批评他,不服。让他从《规范》中找自己违反的条款,其态度立刻改变。另外,批评时要注意对优生、后进生一视同仁,一定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辩解的权利,防止“冤假错案”的产生。

  4、批评时,要慎重选择语气和方式方法

  在批评时,坐着比站着好,离近一点比远一点好,注意缩短谈心距离,以诚相待,平等相处,讲究语言艺术,力求做到良药不苦口,创设沟通师生情感的良好氛围。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宜用不同的语气,学生犯的错误不同,语气也应该不同。批评的方式有:私下批评和公开批评、点名批评和不点名批评、委婉批评和直接批评。具体的批评方法有:

  欲贬先褒法: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比较的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用表扬引出批评,不失为一种良策。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学生看到了前途和希望,还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公正。使用这种方法,要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后进生身上找到闪光点,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表扬时要恰如其分,不夸大其词,不轻描淡写。柯立芝使用的就是此法。

  延缓批评法:在问题发生后先设置一个缓冲阶段,等当事人头脑冷静下来后再作批评教育。

  体态语言法:上课时,用表情、动作等体态语言警告批评。

  旁敲侧击法:欲批评此事,却故意大张旗鼓地赞赏与之相反的彼事,如故意表扬做小动作者的同桌听讲认真。

  对号入座法:摆出几种现象,逐一分析,不直接谈及被批评者。

  谅解宽容法:若学生能够自省,十分悔恨,非常自责,可以使用此法。

  另外还有诙谐幽默法、开门见山法、逐步到位法、将功补过法、促膝谈心法、故事影射法、当时当场法、防微杜渐法等等。对这些批评方式、方法要用心选择,力争既巧妙又有效。

  (三)换位思考,体悟师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教育批评学生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师爱的付出和流露过程。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体会老师不得不批评时的心情,让他明白:老师的批评是师爱的特殊表现方式。批评他,是对他抱有希望,不忍舍弃;老师总是希望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表现,谁也不会以批评学生为乐,不得不批评时,老师也很难受。

  愿所有教师的批评都能具有温暖学生心灵的力量,为暂时迷失的学生校正方向,为学生的心灵补钙,为学生的健康茁壮成长护航!

读《弗莱艺术批评文选》有感,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最早我是从沈语冰《图像与意义》这本艺评合集中知晓的这位英国艺术史家和美学家罗杰·弗莱(Roger Fry,1866-1934),1月初我又专门翻看了《弗莱艺术批评文选》,获得了一些关于艺术的启发,和大家分享。

罗杰·弗莱对印象主义哲学的定义是划时代的,至今对我们理解印象派十分有帮助。在弗莱看来,印象主义认识到世界没有绝对的静止,世界是过程的世界,过程即时刻在运动和变化。印象派的画家在户外真实感知这些变化,基于一个理论:人对于外部自然对象的一切知识,并不只是对于那些对象的知识,而是对于那些对象与人之间发生的交互作用的知识;只有当它们被感知到时,它们才是存在的。

在早年的印象派作品中,弗莱从中找到一定的规则。关于色彩,首先是人们称之为固有色的东西,其次是在那个视点上必然相伴随的光线的色彩,第三是光线打在对象的表面上的角度(因为光线落在对象表面上的角度越是正面,固有色就越少影响到对象上所发出的光),最后还有位于对象与眼睛之间的大气所产生的色彩变化。

在后来我们称之为后印象派的作品中,弗莱又演变了他的观点。托尔斯泰认为,艺术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情感的手段。弗莱则认为,艺术是一种交流情感的手段,而情感则被认为是目的本身。他发现,在艺术发展的任何一个历史阶段,它都倾向于越来越被美的其他侧面所取代,通过更完整地加以刻画的形象,从而为一种更为强烈的情感追求所取代。

特别是塞尚,他将他置于划时代的艺术家的地位。塞尚从印象派画家那里继承了接受大自然现象的纯粹视觉碎片的总的概念,却强有力地将自己的想象力集中在某些色调与色彩的对比上,以至于他能够建立起形式,而且,仿佛从内部重新创建了形式。塞尚的每一个色调与色彩间的关系,都是精心挑选,且以一种不可错的术语加以陈述。在安置对象、在一种形式与另一种形式的关系中、在暗示块面的色彩明度中,以及在构图的纯粹装饰因素中,塞尚的作品在他看来都体现了一种更为精致、更为细腻的艺术感觉。

后印象派画家在当时认为印象派过于自然主义了,他们找到了更为完整的自我表达,使之与其区分开来。从弗莱的总结中,我意识到,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观念也是在演变的,重要的是感受美,在绘画中发现自己想象力的视觉语言。
本文标题: 《批评艺术》读后感(读《弗莱艺术批评文选》有感 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4461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朝花二十四孝图读后感600字(《二十四孝图》读后感600字)骆驼祥子第十一章读后感(骆驼祥子第十一章感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