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读后感(布迪厄的理论构建)

发布时间: 2023-11-16 17:49:3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1

布迪厄的理论构建场域、习性、资本是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的核心概念,试图藉此超越社会科学的二元对立,探索社会生活中实践的奥秘。布迪厄的基于场域、习...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读后感(布迪厄的理论构建)

布迪厄的理论构建

场域、习性、资本是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的核心概念,试图藉此超越社会科学的二元对立,探索社会生活中实践的奥秘。布迪厄的基于场域、习性、资本的社会学理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新的视角,打开了我们思维方式的另一扇大门。
语言与符号带来的“温和的暴力”(the gentle violence)始终是布迪厄非常关注的问题。无论是他对教育场域的研究,还是对文化、艺术的社会学分析,甚至他对结构主义理论的反思,都和语言及其符号暴力的问题密不可分。美国学者华康德(Loic Wacquant)甚至认为,“布迪厄的全部社会分析都可以看作是一门唯物主义人类学,关注“符号暴力”的各种形式是如何发挥特有的作用,并影响支配结构的再生产及其转换的过程” (布迪厄、华康德,2004:15)。
布迪厄以实践理论作为其方法论的后盾,从批判结构主义的“学究谬误”(scholasticfallacy)式的语言观切入论题,犀利地抨击形式主义的结构语言学,质疑结构主义语言观,认为复杂的语言实践和运用总是卷入权力和资本的不平等的分配过程,受其形塑和挤压。社会学家对语言的关注应该更集中于语言实践的彼此交流,以及社会生活的具体形式对语言交流的影响(Bourdieu,1991:3)。
他深受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语言哲学的影响,主张破开结构主义语言观的桎梏,将语言置于实践中考察其功用,注重语言和社会实践,尤其是语言和权力的亲密关系,从而将语言的社会哲学研究推到当代思想前沿,具有强烈的政治批判力度。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翻译学者纷纷借鉴皮埃尔·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探讨翻译的社会语境化问题,把翻译视为一种社会调节活动,积极探索翻译的社会维度,促进和推动了翻译社会学的理论建构。基于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翻译学者不再将翻译视为社会空间之中的转换行为,而是视为一个充满可能性的空间,其中的各种权力关系必须加以反复协调。
翻译从具有普遍性的意识形态层面来看并不是中立的,而是源于社会代理人的文化、政治习性及其拥有的各种形式的资本,为翻译学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提供了更为开阔的理论思维和视野,在翻译研究领域可谓意义深远。例如我国佛经翻译研究亦可借鉴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来分析“翻译场域”;佛经翻译作为“文化资本”和 “象征资本”在中国的流通;佛经翻译的 “符号权力”等问题。
在《系统中的翻译》(Translation in Systems)一书中,翻译操纵学派的旗手西奥·赫曼斯指出,翻译研究的社会学途径“不仅是将翻译的自主性和杂质性概念化的一种方法,研究关于翻译与非翻译的争议的一种手段,而且还是思考我们称之为翻译的社会、智力空间内部组织与演化问题的一个工具”(Hermans,1999:138)。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翻译是整个系统的一部分,深嵌于社会、政治、经济和 文化环境里,并构成整个系统内部的一种操作力量。
随着翻译的社会维度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就翻译而言,布迪厄提出的社会学范畴概念可有助于翻译社会学的基础理论构建。然而,在这一建构过程,我们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加以思考,例如:社会学在理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如何推动翻译研究?社会学与翻译研究如何关联?如何借用规范概念阐释翻译社会学?翻译社会学理论架构的基础是什么?翻译市场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什么?制约译者决策的社会因素是什么?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回答,不仅可以揭示翻译过程的特征,也将有助于促进和推动翻译社会学的理论建构,使之真正成为霍姆斯的翻译学的一个子学科。

如何系统了解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

如下:

1、阅读他的相对简单的经典作品。比如布迪厄和华康德的《反思社会学引论》,这本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他的理论学说,而且写得比较好懂,翻译得也比较好懂。我很推荐。我建议,有一定理论功底的人可以跳过第一步,直接阅读这本书。

2、开始系统地阅读他的全部作品。与此同时,系统性地厘清他的学说,初步建立起理论框架,做到能简单复述他的学说,并能区分他与其它学者在核心概念上的差异(比如资本),能区分他与其它理论家的观点异同(比如吉登斯)。

介绍

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年-2002年),男,当代法国最具国际性影响的思想大师之一,任巴黎高等研究学校教授,法兰西学院院士。

早在1972年布尔迪厄就已出版了经典的社会学著作《实践理论概要》,1975年布尔迪厄创办了《社会科学的研究行为》杂志,1980年布尔迪厄出版了另一部重要著作《实践的逻辑》。

社会学名著读后感

社会学名著读后感

   一 社会学理论史论

  塞德曼《有争议的知识——后现代时代的社会理论》

  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选读),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华夏2000

  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选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亚历山大《社会学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0

  杨善华主编《当代社会学理论》,北大出版社1999

  杨善华、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北大出版社2005

  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

  贝斯特、凯尔纳《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中央编译

  《Blackwell社会理论指南》,上海人民2003

  夏光《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理论》,社科文献2003

  阎明《社会学与中国——一个学科与一个时代》,清华大学

  二 社会学理论原典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弗格森《市民社会史论》

  韦伯 本迪克斯《韦伯思想肖像》、广西师大版韦伯著作系列、其余自查(主要为三联书店版)

  涂尔干 上海人民版《涂尔干文集》及袖珍文库中个别短篇著作

  齐美尔《货币哲学》《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现代人与宗教》 弗里斯比《现代性的碎片》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

  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

  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日常接触》

  希尔斯《论传统》

  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现代性之后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民族国家与暴力》

  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国家精英》《区隔》

  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现代性与大屠杀》《现代性与矛盾性》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意识形态之终结》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利奥塔《后现代状况》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

  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

  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

  布希亚《生产之镜》《消费社会》

  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两卷),《个体的社会》

  福柯《规训与惩罚》、《疯癫与文明》或《古典时代疯狂史》、《知识考古学》(英文)、《词与物》

  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三联书店

   三 相关领域入门史论——必读,然后选择兴趣方向

  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马丁•杰《法兰克福学派史》,广东人民出版社

  麦克里兰2003《西方政治思想史》,海南出版社

  约翰斯通《现代基督教思想》(上下)

  斯威德伯格《经济学与社会学》,商务印书馆

  彼得•伯克2001《历史学与社会理论》,姚朋等译,上海人民

  何兆武等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

  丹尼斯•史密斯2000《历史社会学的兴起》,周辉荣等译,上海人民

  阿普尔比、亨特、雅各布1999《历史的真相》,刘北成等译,中央编译

  王晴佳、古伟瀛《后现代与历史学》

  伊格尔斯2003《20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何兆武译

  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资本的年代:1848—1875》,《帝国的年代:1875—1914》,《极端的年代:1914—1991》

  ……(文学、法律、人类学-王铭铭)

  四 其他

  《余光中谈翻译》、思果《翻译研究》《翻译新究》

  《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学》第一至三卷、《思想与社会》辑刊

  清华社会学系主办《社会学学术社区》网站(含论坛与博客)、《世纪中国》网站、《文化研究》网站

  五 英文阅读第一期(中文侧重点另定)

  Strydom: Discourse and Knowledge: The Making of Enlightenment Sociology

以上是我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

布迪厄论述的惯习与吉登斯论述的实践意识有何区别和联系

布迪厄:实践理论
布迪厄在《实践感》中开篇明义:“在人为地造成社会科学分裂的所有对立之中,最基本、也最具破坏性的是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对立。”[2] (p37)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二元对立,其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结构与行动的对立。布迪厄在反对主客观二元对立的同时,针对结构与行动的矛盾,他创立了实践理论来克服这种对立。布迪厄的实践理论试图通过实践、场域、惯习等概念及其之间的相互运作的关系来超越传统的结构与行动理论,为该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地克服了这种对立。
布迪厄为了超越二元困境,彻底克服结构与行动的二元对立,特意使用了区别于结构主义与符号互动论等流派的词汇,经过重新定义,布迪厄赋予它们以“布迪厄”风格的新的意义。区别于传统的“结构”、“行动”等概念,布迪厄对应地使用了“场域”、“实践”、“惯习”等概念来取代之。那么,布迪厄的结构与行动的关系如何,惯习又有何用呢?在了解这些之前,必须先理解这些基本概念。
场域:行动者的一切行动,其所拥有的惯习、资本等等,都是在一定的场域中进行的。那么何谓场域呢?布迪厄认为:“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架。正是在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强加于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机构之上的决定性因素之中,这些位置得到了客观的界定,其依据是这些位置在不同类型的权力——占有这些权力就意味着把持了在这一场域中利害有关的专门利益的得益权——的分配结构中实际和潜在的处境,以及它们与其他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3](p133-134)场域作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其与传统的“结构”的最大区别便在于,场域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而不是实体系统,“场域概念所要表达的,主要是在某一个社会空间中,由特定的行动者相互关系网络所表现的各种社会力量和因素的综合体。”[4] (p139)这些社会力量包括处于不同地位、不同立场的行动者所拥有的社会地位、社会资本、权力、惯习,这些力量的张力以及之间的斗争促使场域不断的变化。场域的这种“行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的性质就决定了场域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因素构成,场域中的力量对比与变化使得场域并不是一中静态的、固定不变的“社会结构”。同时,正是这种社会力量性质的不同,使得场域的性质不同,由此产生经济场域、政治场域、文学场域等各种场域,各个场域具有自己的运作逻辑,并且每个场域的逻辑具有不可化约性。因此,在布迪厄看来,仅仅谈论结构是无意义的。
惯习:布迪厄为了克服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结构与行动的二元对立的矛盾,超越主客观二元对立,他主要从提倡反思社会学、关系主义方法论和“惯习”两方面入手。“布迪厄为超越主客观二元对立所做的另一项努力,就是提出一个旨在消解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分歧的概念——惯习。布迪厄在许多场合曾多次提及“惯习”概念的这一战略性课题。他指出,惯习概念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克服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对立并实现其统一。”[5] 在布迪厄处,惯习是联系结构与行动之间的关系纽带,布迪厄用惯习这一概念把结构主义、功能主义等强调结构、约束的客观主义流派与解释学、符号互动论等关注理解、目的的主观主义流派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惯习,Habitus,又译作“生存心态” [1]。惯习原是一个拉丁词,在布迪厄之前已被许多学者使用过,但布迪厄赋予了“惯习”以新的意义。惯习,“一方面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在个人意识中内化了的社会行为的影响的总结果。它是一种先验的前反思模式,是已经沉淀成生存心态的、长期反复的个人和群体特定行为方式,是已经构成内在的心态结构的生存经验,是思维和行为模式的、具有持久效用的秉性系统。但另一方面,这种来自长期的经验因素,一旦经历一定的历史时期的沉淀,并内在化于特定历史阶段的人群和个人的意识内部之后,Habitus便自然地去指挥和调动个人和群体的行动方向,赋予各种社会行为以特定的意义。因此,生存心态成为了人的社会行为、生存方式、生活风尚、行为规则、策略等实际表现及其精神方面的总根源。”[6] (p115-116)布迪厄的惯习概念,是结构化与建构化的统一,惯习受到结构的制约与影响,但同时它本身一经形成便具有“某种强有力的生成机制”。对于我们来说,理解布迪厄的惯习必须兼顾两个方面:惯习是各种社会结构的向内被结构化的主观化过程,是个人历史经验的产物,是一种体现在“人身上的历史”,它是一种性情倾向、秉性系统;另一方面,惯习是已经形成的主观思想心态向外结构化的客观化过程,“惯习营造了品位、语言、穿着、仪表和其它反应的综合品质”[7] (p175),这种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行动的方向。惯习具有开放性、能动性,在布迪厄看来,惯习是一种生成性的结构。布迪厄指出,惯习“是一个开放的性情系统,不断随经验而变,从而在这些这些经验的影响下不断的强化,或者调整自己的结构,它是稳定持久的,但不是永远不变。”[8] (p178) 总之,布迪厄对惯习的再定义中惯习既有客观主义的约束性,又包含有主观主义的能动性。
实践:布迪厄意义上的实践并不是指践行理论的实践,而是行动者进行的日常的实际行动。布迪厄本人并没有给实践下一个精确的定义,而是通过概括实践的特性来解释实践。布迪厄把时间引入到实践之中,他强调实践具有紧迫性。布迪厄认为,实践就是游戏,是一种实践感。在行动者实践过程,实践总是在当下一个短暂的时间内做出选择,行动者不可能按照理论的可能性作出选择,而必须从场域中的实际出发,因此行动者不可能随心所欲地行动。那么,行动者是如何在场域中“实践”的?布迪厄认为,行动者在实践中遵循的原则不是规则,而是策略 [2]。策略是实践之源。行动者并不是机械地适应场域的,而是按照自己在历史经验上形成的惯习基础上,以及自己对情景的把握形成的策略从容地应对。布迪厄在这里的策略,类似于哈耶克的介于“理性与行动之间”的性能,并不需要行动者刻意地去应对,因此实践不是机械的,同时,行动者又不是完全凭主观行动,而是综合了惯习、场域等各种因素的理性的行动。
布迪厄超越结构与行动的矛盾,首先就体现在布迪厄对“场域”、“惯习”、“实践”这些概念的重新定义上。“布迪厄和吉登斯在论述社会结构与行动的关系时,始终都要打破传统社会理论对于两者的二元论观点和方法。在这方面,布迪厄所提出的‘场域’、‘社会制约性条件’、‘生存心态’(惯习)、‘资本’和‘权力’等基本概念,就是为了阐述传统二元化的‘社会结构’和‘行动’概念的无效性,揭露传统二元化的‘社会结构’与‘行动’概念脱离行动者社会实践的逻辑化约主义的本质,揭露两者在相互对立和统一的虚假性。”[9] (p141)在布迪厄看来,不是要研究社会结构、行动,而是要探讨社会生活中不同场域的运作逻辑,以及其中的行动者所呈现出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结构。
布迪厄的这种努力还体现在场域、惯习、以及实践之间的互动上。
结构,在布迪厄的概念中,指的是一个个的场域,它作用于个人与集体之后,个人或集体形成一种与该结构相适应的惯习,惯习将客观结构内在化,使得即便是个人也具有社会结构的特性,因此,惯习具是主观性的,又是客观性的。于此,惯习并不是一种行动,而是指导行动的“前结构” [3],“这种前结构,一方面是作为行动中的意识结构,成为行动的动机和规划方案,指导着行动的始终;另一方面,它又作为一种预先模态化的行动模式,规定了行动者的行动方式及其风格。在这个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生存心态,就有什么样的行动目标、风格和模式。”[10] (p119)在布迪厄处,惯习是“一个具有‘被形塑的结构(客观结构→惯习)’与‘形塑的结构(惯习→实践=惯习行动)’双重含义的概念。”[11]惯习以一种既被结构所制约,又不断产生新的结构的作用把结构与行动结合起来,既避免了客观主义的能动性缺失,又弥补了主观主义的约束性,结构与行动在布迪厄这里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结构对行动是结构性的,行动对结构是建构性的,二者相互作用。因此,高宣扬在《布迪厄的社会理论》中的自序中写道:在生存心态的概念中,典型地表现了布迪厄将主观与客观共时运作的复杂互动状态加以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的尝试,是他的“建构的结构主义”或“结构的建构主义”理论的特征的集中表现。
布迪厄认为,实践就是惯习、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他提出了一个实践公式:惯习ⅹ资本+场域=实践行动者在进入场域中,即受到场域的限制。但与此同时,行动者也具有惯习等主观精神力量,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其所掌握的资本、权力而实践。所以说,实践亦是集结构与行动于一体的双重运动。
吉登斯:结构二重性
“吉登斯的问题源起于社会学的经典问题,即霍布斯所提出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在当代欧陆社会学界它是以行动和结构的关系表现出来的。”[12] 吉登斯对传统社会学把社会系统(结构)与个体行动之间的割裂很是不满,他认为,在生活世界中社会系统与个体行动是非常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互动的。吉登斯在《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中指出,“解释社会学‘强行动弱结构’,它们把人看作有目的的能动者,而且有很多理由解释他们所做的一切,但是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方法来应对功能主义和结构方法中相当重要的问题——强制性问题、权利问题和大规模的社会组织问题等。另一方面,第二种方法虽然‘强结构’,可是又‘弱行动’。行动者被看作惰性的、无能的——更像是外在力量的玩偶而非他自己。” [13] (p52-53)针对社会学中的结构与行动对立理论,在吉登斯的代表性著作《社会的构成》中,吉登斯认为:“如果说,各种解释学的确以主体的某种霸主地位作为自身的基础,那么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所提倡的,则是社会客体的某种霸主地位。我之所以要提出结构化理论,其基本目标之一就在于宣告这些建立霸主机制的努力的破产。”[14] (p61)为了克服这种对立,吉登斯提出了“结构二重性”,以实现对结构与行动的超越与统一。
1.行动者、行动
吉登斯对结构与行动二元对立的综合首先表现在他对“行动”、行动者的重新解释,提出了新的行动理论。在吉登斯的概念里,行动及其行动者都是能动性的,行动过程是“充满技能的行动过程,而不是一系列机械过程”,行动者具有反思性的监控能力。在此基础上,吉登斯提出了行动者分层模式,包括三个主要的方面:第一,行动者对行动具有反思性监控,他们留意、计算行为的结果,以便能够了解自己在其中的社会环境,行动者通过反思性监控,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和结果都有相当的了解,。第二,行动的理性化过程,是指行动者对自身活动的根据始终保持“理性的理解”,这就意味着行动者具备了处理问题的“资格能力”。第三,行动的动机激发的过程,吉登斯指出理由是行动的根据,而动机指的是激发这一行动的需要。吉登斯认为他的行动分层模式将对行动的反思性监控、理性化及动机的激发过程视作根植于行动中的一系列过程,他将行动视作一种持续不断的流,是一种过程。总之吉登斯认为“不应该将行动看作是分散的实体,如理性、动机、意图等,它不是互不联系的单一的行动的总和,而是一种不间断的行动流,一个我们不断加以监控和理性化的过程。” [15]
在此基础上,吉登斯指出,人的有目的的行动可能产生预期之外的意外后果,而这些后果又构成了行动的未被认识到的条件。因此,行动受到未被意识到的条件的约束,显然,仅仅从动机、意图去解释行动,是片面的。下面是吉登斯的行动者分层模式的简图:
2.结构二重性
吉登斯克服结构与行动的努力主要体现在结构二重性上。结构二重性指的是行动者利用结构,并且在利用结构的特质是改变或在生产了这个结构。
吉登斯思想中的结构与以往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解释学等流派的结构含义不同,在吉登斯看来,结构并非是人的行动的外在之物,而是人们行动可以利用的“规则”(rules)和“资源”(resource)。正是使用规则和资源,行动者在空间和时间中维持和再生产了结构。规则是指行为的规范,它可以为行动者提供相关的方法论与技术,被行动者策略地利用。在吉登斯看来,规则并不仅仅是对行动的限制,它同时也是一种建构性的因素。“吉登斯观点的要点在于规则是行动者‘知识能力’的一部分。”[16] (p171) 规则并不外在于行动者及行动过程,它并非仅仅是约束性的,规则也可以被行动者利用,为行动服务。资源分为权威性资源和配置性资源,吉登斯认为,行动者在利用资源时,他们实际上是拥有了权力,他们动用权力改变他人的行为,从而行动者具有改变社会结构的能力。“这样,吉登斯把社会结构看作是被行动者所用的东西,而不是到处挤压行动者的外在事实……与列维•斯特劳斯及其他的结构主义思想家所说的不同,结构不适一个神秘的符号系统,也不是如同布劳及其他宏观主义思想家所说的那样是一个施加于行动者身上的决定性尺度和外在约束。在吉登斯概念中,社会结构充满了转化性和灵活性,它是行动者在具体情境中的‘一部分’,是被他们用来在时空之中创造社会关系的模式。”[17] (p173)
布迪厄与吉登斯克服结构与行动二元对立的比较
布迪厄超越结构与行动采取的措施之一是“惯习”,即结构产生惯习,惯习生成行动,进而生成结构。惯习既体现了结构对行动的约束性,又体现了行动对结构的生成性、建构性,实现了结构与行动的结合。布迪厄的惯习是结构与行动的中介,惯习不是结构,并不内在于行动者及行动,而是二者之间的桥梁。
同时,为了克服结构与行动二元对立,布迪厄还从场域、实践等入手。布迪厄认为各个场域之间逻辑运作的不可化约性决定了传统的“社会结构”的无效性。而处于一定场域中的实践又通过各种客观力量与主观惯习的综合利用而作用于场域的双向性,从而解决了结构与行动的二元对立问题。

社会学问题!!社会资本理论具体有哪些内容呢?

如题,我在百科上看到的有其概念、发展等等,书上也这么写的。可我就是找不到具体概括社会资本理论的文字。社会资本理论到底有哪些理论呢?请懂得的人具体列出来……因为我要写关于社会资本理论和个人成长过程的小论文,我连社会资本理论到底包括哪些内容都不知道,写起来无从下手。请热心人帮帮忙~
就社会学而言,社会资本理论主要指的是布迪厄关于资本理论中的一部分.要了解社会资本理论首先要对布迪厄的资本理论有所了解!
布迪厄关于资本的理论是寓于其实践理论之中的.简单而言,布迪厄认为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它是通过惯习和场域表现出来的.惯习就是人们一般的行为模式,二场域就是这些行为模式所发生的条件.
而布迪厄又认为,人的实践活动都是具有一种经济逻辑的,可以简单的把实践的运动过程理解为各种资本的运动过程.
布迪厄把资本分为四种: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符号资本.
其中社会资本指的是当一个人拥有某种持久性的社会关系网络时,这种社会关系便成为了他实际或潜在拥有的资源.简单的说就是他的人际关系网和他在各种社会网络中所处的位置.同时,一个人的社会资本的丰富程度,还与他在他的个人网络中的活跃程度有关.
另外,社会资本是可以在再生产的.一个人可以去经营,建构自己的社会资本,并让它持续发展下去.这个应该不难理解.
如果你要写一篇质量高的论文,那么你需要把布迪厄的原著好好读一下,虽然他的理论很晦涩难懂.<实践感>是他的代表作.
如果你仅仅是为了应付一下,那么找几本现代社会学理论的书,里面都会提到他的社会资本理论的.
在写论文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其他几种资本来谈社会资本,并把社会资本理论放在实践理论之中来谈.这样文章才显得有条理.
另外关于结合个人的成长经历,这是很简单的,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他的实践过程,个人与他人交往建立社会关系网络的过程,就是他建立,经营自己的社会资本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结合个人成长,举的例子不要加入太多的感情色彩.任何一篇优秀的论文都应该是价值中立的!
以上,希望对你写作有帮助!
本文标题: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读后感(布迪厄的理论构建)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4452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医学类小说读后感(《因为是医生》优秀读后感)狼王梦的一章读后感(狼王梦第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