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之路读后感200字(《玄奘之路》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1-12 23:46:4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1

《玄奘之路》观后感,当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我帮大...

玄奘之路读后感200字(《玄奘之路》观后感)

《玄奘之路》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玄奘之路》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玄奘之路》观后感 篇1

  一座座寺院奏起一声声梵音,一点点翰墨回城一部部佛经。烟雨浩渺,佛号经声,法像莲座,宝相庄严。在这万千宝刹,无尽伽蓝间,似有一位虔诚的僧人,迈着小而坚定的步伐,向璀璨的西方缓缓行去。他,就是玄奘。

  当他第一次肃穆庄严地走向净土寺时,心中一定早已明了他一生的道路。稚气未脱的脸上却镶着一双坚定不移的眼睛。当他第一次向着宏大精妙的佛像行礼时,冥冥之中一定有着一盏明灯,引领着他一步又一步行在佛法的大道上。他十分清楚自己将走向哪里,追寻什么。他知道自己将在一座又一座宝刹伽蓝间穿梭往返,将佛法弘扬远大。

  他一遍又一遍深究钻研,确实感理论不精,翻译不确。他决心独自踏上去往那烂陀寺的路,为大唐的佛教做出贡献。他带着行囊,牵一匹瘦小的枣红马,独自一人行至神秘的西域。他曾受到热情款待,被敬为上宾,奉为圣师;他曾受尽捉捕打劫,终逃过一劫,死里逃生。他曾在炙热荒凉的沙漠中迷失方向;他曾在冰封千里的雪山上受尽严寒。他曾费尽心思从国王的领域脱身,他曾虔诚念佛自野人的地盘出逃。万般艰险,几次诱惑,都没能使这位虔诚的僧人停下西行的脚步。西行路上,远眺西方,他看到的是光辉闪烁下的佛法真言,是风沙掩映下的西行大道。他心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佛理,如一盏熠熠生辉的明灯照亮西行之路。

  在那烂陀寺,他受到了极为热烈的欢迎。他师从名门,刻苦学习。他漫步过一座座高大的佛像,他游行至一处处绝美的佛地。他与高手切磋辩经,为弟子谈佛讲学。他的博学为他赢得了无上的荣誉。他常常眺望东土大唐的方向。他知道这里远不是他的终点。取得真经,弘扬佛法,造福大唐,才是他最初的心愿。

  又一次辗转,他回到了故土。帝王与他以权力,金钱,劝他还俗。但他一次又一次拒绝。他心中只有最纯粹的佛法。在弘福寺,他组织译经。在晨光熹微的黎明,在薄雾初开的上午,在日上三竿的午后,在月下梢头的傍晚,他都安定祥和的端坐桌前,就着一盏荧荧的灯,小心翼翼地阅览着一片片贝叶经。他用翰墨书下千古最深的佛法,他用明灯照亮未来长远的大道。他像一颗明亮的星星照亮佛法之路。一个个深夜,他挥毫谱下佛法最美的华章。

  无数次面对着明灭灯光下古奥闪烁的梵文符号,他的精力终于耗尽。那是他最后一次礼佛。他向面容端庄的佛深深一拜。他心境沉静,平静如一,一如当初第一次礼佛的虔诚少年。那一刻,他心中一定有了些什么,却又在转头的一瞬间叹息一声,尽皆放下。在青灯古佛间行走了一生的他,最终在奇妙美丽的梦境中去往西方。在生命的最后,玄奘相信,他能够成佛。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玄奘,走在自己的玄奘之路上。虽然成功的目标似乎十分遥远,只要心志坚毅,一定能完成自己的目标。有些人,可能在净土寺安于现状;有些人,可能在西行路畏难而退;有些人,可能在那烂陀洋洋自得;有些人,可能在为官场上勾心斗角……万般艰险诱惑,只有守住本真,方能成佛。

  下一座宝刹,下一顶伽蓝,在远方等着我们。

  《玄奘之路》观后感 篇2

  十一长假里,我看了纪录片《玄奘之路》,让我知道了一个不同以往的唐僧,也深深地为之所感动,所震撼!

  玄奘法师,为千百年来的人们所称道,所赞叹,被鲁迅先生称作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梁启超先生称作是“千古一人”,被唐高宗称为“国宝”,后人说是探险家,旅行家,哲学家,翻译家,宗教家,这都不为过,在我的心中更是佛菩萨的示现,更是一名僧人,一名佛子。

  作为一名佛子,让我感叹的是玄奘法师身上所折射出的`一种信仰的力量,也就是他出家之初的“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初衷,正是他不忘初心,矢志不渝,使得他取经路上“宁可就西而死,岂能东归而生”。面对“禁边令”,他毫不犹豫,偷渡瓜州,穿越大漠,他不畏艰难;面对高昌王的挽留,他绝食明志;历经凌山,草原,雪山他九死一生;面对声誉和厚待,他毅然离开天竺,义无反顾······这就是玄奘法师,不畏困苦,不为名利,心中只有信仰。他为取经历经磨难,他为译经,殚精竭虑。

  看《玄奘之路》的过程中,我几次落泪,是感叹于先人西行求法的诸多磨难,是感叹于那种为法忘躯的精神力量。我想,这一切都源于对佛法的信心,更是一种担当,并由此而生的愿望——为究探佛法本源,解决所疑,不顾生命安危,誓愿西行。这就是由于对佛法的信仰而生起的不惜生命来捍卫的力量,就是要“远绍如来,近光遗法”,这不恰恰就是以“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的生动写照吗?

  对照法师,我们呢?如今不必为佛经的难得而惆怅,打开网页就有,去寺庙、书店就可以请,是如此的轻而易得。我的信心呢?不用说为了信仰献出生命,就是让我去守持五戒都很难,还想再吃几年肉,等老了再去不吃肉;想再信口忽悠几年,可以做生意多挣点钱;可以在仕途上再奋斗一番,过几年再学佛!如此等等,对于皈依佛门已久的我来说,信仰对我是什么?有多重?

  在佛法东传的岁月里,又有多少先哲们为法忘躯啊!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三藏十二部经典,而这期间又饱含着多少人的心血!在唐朝义净法师的《西域取经诗》中说道:“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远路碧天唯冷结,砂河遮日力疲殚。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这仿佛就是一幅画面,生动地再现了先人取经求法的历程,这在我看法显法师的《佛国记》的时候,我又一次感受到了。自己呢?对这些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经典,珍爱了吗?恭敬了吗?

  如今,经典很容易获得,我们也不必远渉千里去寻师问法,法师大开方便门,以三级修学接引众生,而我等入的门来又有几分珍惜和精进呢?

  在观看《玄奘之路》的时候,让我对先人生起了深深的感恩,更为期间信仰的力量所震撼!“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我会安住于此,“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处!”

  《玄奘之路》观后感 篇3

  对于每年寒暑假都是看着《西游记》长大的我来说,故事的主角是有着七十二般变化的孙悟空,而唐僧只不过是那个磨磨叨叨、遇到困难只会寻求徒弟帮助的师父,他的轮廓也不是很清晰。今年寒假,《玄奘之路》让神话回到了历史,让传奇回到了真实,颠覆了我的认知。演员没有任何台词,通过平实的讲述,一次又一次震撼着我的内心。

  受《西游记》的影响,加上我是个历史盲,一直以为是唐太宗派玄奘法师去西天取经的,而玄奘法师只是遵从唐太宗的旨意完成任务而已。当知道玄奘法师是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而违背唐太宗的旨意,在西行开始就要面对官方的追捕,冒着生命危险去实现一生心愿时,我羞愧难当。不仅因为自己对历史的无知,更是因为我曲解了玄奘法师。看着他孤独的身影在异乡徘徊等待时,他该何去何从也深深牵动着我的心。

  身处三级修学中的我,是何等的幸福。这是一个有爱的大家庭,是一个有方法,有次第,有氛围,适合当今学人修学的地方,我当加倍珍惜。对于我来说,没有三级修学的支持,寸步难行。

  当玄奘法师进入浩瀚的沙漠中,不久打翻了维持生命的水源时,绝望的心情无人知晓,为了践行“宁可西行死,决不东归活”的诺言,他毅然走入了无边无际的沙漠。凡夫的我在想,为什么不能先回去取点水再继续西行呢?好过白白丢了性命。后来好像想明白了,也许一次的妥协,就会导致一次次的妥协,以及妥协之后所带来的变数,都有可能导致西行愿望的搁浅,甚至夭折。所以,哪怕为了自己一生所愿而死,也不愿苟且而活。这是怎样的精神境界?怎样的信仰?它能够战胜对死亡的恐惧,超越对生命的执著。

  我需要做到的:坚持每天定课,坚持每天背诵“真诚认真老实”的定义和八步骤,诵读健康生活五大信念,一天不落。每天相对固定的时间闻思法义,坚持做下去,不给自己一次妥协的机会!

  玄奘法师能在一夜之间让信奉拜火教的国王改变自己的信仰,让印度公主从小乘改信大乘,玄奘法师的智慧、辩才,以及感染力一定是非同一般的。他的目标明确,方法正确,我只能望其项背。我所认识的不再是容貌十分俊美的唐僧,而是博学多识的智者玄奘法师。

  我需要调整的:安住在三级修学中,努力学习佛法智慧,不断提升自己,在尊重缘起的基础上,因上努力,去帮助更多的人走上觉醒之路,包括最让我头疼的家人。

  西行求佛19年,翻译经文19年,他放弃一切荣耀,只为弘扬佛法。而19年的西行求法只是为后面的翻译工作做的准备。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我的震撼了,原来19年的磨砺,只是开始!他生命的最后19年才是他实现心愿的过程。但是没有前面的种种磨练和学习,他也不可能完成这样的心愿。原来生命中的种种经历,没有一刻是白费的,过去的种种就是为了求得这最终的圆满。

  我的心愿:我想起了电影《摆渡人》中的一句台词,一辈子太短,也许一件事也做不完!三级修学的八年时间也只是个开始,一生做一事,一事做一生。有导师的指引,有师兄们的陪伴和鼓励,菩提路上无所畏惧!

  《玄奘之路》观后感 篇4

  用了4天值班时间看完《玄奘之路》这部12集纪录片,从开始的好奇到后来的震撼,已经不是简单能用一句两句话概括了,干脆为它写篇日志吧。知道这部纪录片是这次演出结识了著名朗诵艺术家徐涛,火车上他推荐我看这部他解说的这部纪录片,正巧这周值班,漫漫午后无事可做,便开始看了起来。

  整部纪录片以玄奘法师撰写的《大唐西域记》为主,从人文、地理、历史和现状4方面来述说这段历史行程,以玄奘西行取经的过程为重点叙述了他一生的同时,又简单概述了他一路的经历和见闻,还阐述了佛教的发展史,把人的思绪带入1000多年前的唐代,复原了当时西域的风土人情,还根据《大唐西域记》里当时的人文地理结合现状现况来讲解,使简单的一段西行取经又东归的行程变得生动、立体起来,无论是佛教徒还是喜欢地理、历史的观众来说都会有特别的意义!

  玄奘能够活着从大唐偷渡、走到印度那烂陀寺绝非偶然,也不是仅凭运气,还有自己的智慧和信仰。没有智慧,他就不会说服他的第一个胡人徒弟带他偷渡、说服他放过自己而没有被他灭口,没有智慧,他早就惨死在焉耆土匪的刀下,没有智慧,即使到了那烂陀寺也会因为辩经辩不赢对手而死去,没有智慧,即使取经返回大唐也会因为当年偷渡的行为而获死罪……每逢遇到困难,他都用自己的智慧机智地化解了,而又是因为他有坚定地信仰来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支撑着他,达到他的目的、获得他想获得的知识。从他28岁西行印度到回到大唐一共19年,19年他已从青壮年变成中年人,完成这一切得需要一个人有多么强大的内心?

  看片子的时候,我无数次想回到那个年代做一个唐朝人,无数次想跟随玄奘西行,哪怕受尽那九九八十一难也值得,玄奘法师,他身上一定有很强大的人格魅力和极其渊博的知识,我这个皈依弟子对于佛教的了解连皮毛都没有,惭愧至极。下次去西安,一定要再去大雁塔看看,此生要有机会,一定走下玄奘之路!

  《玄奘之路》观后感 篇5

  这两天晚上看电视,发现北京台有个《光阴》栏目在播“玄奘之路”。由于本来我对这些就有点兴趣,我看了下去。

  就看了两集,怎么说呢?

  三藏法师去印度取经的过程实在艰辛,我看到的是路途中即使遭遇险情磨难依然坚忍不拔的他,对佛法绝对的热忱与信念,使得他的各种情绪显得异常动人:在看到佛法衰落时他的悲伤,在看到佛祖释迦摩尼佛像时他的脆弱,站在菩提树下虔诚膜拜时他的信仰,在那烂陀拜戒贤法师为师时他的喜悦,似乎都是太过浓重的情感,他的眼眶里溢满了泪水。

  信仰真是很神奇的东西。一个人能爱它信它到狂热的地步!他可以不顾一切阻碍,甚至不惧舍弃生命,也要追求到自己信仰的。在我心里,这是非常感动我的一种品质。为了一件东西,可以牺牲一切,可以心甘情愿放弃一切,这是绝对虔诚绝对忠心而德高的信徒。

  不管信仰什么,有信仰都是幸福的。拥有自己认可的认知,有明确而真实的目标,有甘愿花费余生为之奋斗为之探索的未来,可还有什么不安?这样的我们有自己在意的事,世间各种情态,每个人都有可依托走下去的支撑。这是多么容易被满足多么真实的存在啊!

  《玄奘之路》观后感 篇6

  当得知我们需要写《玄奘之路》观后感时,我脑海里第一件想到的事便是之前炒得沸沸扬扬的埋有玄奘灵骨的西安兴教寺正面临大规模拆迁的问题。当地政府给出的拆迁原因,是丝绸之路联合申遗的需要,为了让环境更优美。虽然后来相关部门再次出面澄清涉及拆迁的仅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新建建筑,但这其中的问题还是值得我们深思。

  文物遗产,并不仅仅是建筑物,其中还蕴含了百年甚至千年的人的气息与精神,它是承载了长久的人类活动才能有今天的风貌。当地忽视众僧诉求,单方面进行规划与拆迁,高举申遗的牌子,而申遗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文物遗产,可这样保护下来的遗产是否还存在遗产本该有的样子了呢?当今,申遗层出不穷,各地千方百计挤进申遗的队伍,打着保护文物的牌子,可申请成功之后就将其当成获取利益的最佳手段。申遗并没有错,可倘若其目的不在保护而在开发,就值得我们好好的反思了。当文物遗产仅仅只作为供人们参观的“文物遗产”,我想这遗产也就失去它的意义了吧。

  再说说看《玄奘之路》的一些感想。

  其实,看完这十二集的记录片后,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玄奘的坚韧、执着和信念,而是佛学给我带来的震撼。之前对佛学的理解是存在误区的,仅仅是很浅薄的一些认识,加上遭遇过很多愚昧的信徒,我甚至将其归为迷信。可当看了纪录片,佛学给我的感觉唯有用震撼来形容。尤其当看到玄奘在各地为人们讲经,人们虔诚的样子;那时的人们对佛学尊敬与信仰,特别是高昌王、西突厥可汗等等对佛学的尊崇对高僧的敬重;那烂陀弥漫的极其浓厚的学术氛围、数以万计传承佛法的学者以及当戒贤法师为玄奘开讲《瑜伽师地论》时大殿的情景,都使我震撼不已。当众僧一起诵念经文,空旷的大殿回荡低沉的钟声,都使我内心感到特别平静与开阔。为此,我特意找出很早之前听过的王菲一首《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再次听了几遍。

  爱因斯坦说,“我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我是的话,我愿意成为一名佛教徒”。

  或许只是因为我并未深入了解佛学,此时的看法依旧浅薄。但不可否认,它确有让人内心平静的力量。在这如此浮躁的世界,能为自己内心找一片净土,就是幸福的了吧。

  《玄奘之路》观后感 篇7

  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在感性与理性之间进行着思考和生活,缺乏幻想和想象。我看东西经常会把故事情节与现实或历史对照起来读,也正因此春节期间看到央视在播《玄奘之路》的记录片时,激起了我极大的热情,毕竟《西游记》是植根于每个中国人内心的经典,通过与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联系,再看《西游记》或许能给自己一些现实的启发。

  玄奘所着的《大唐西域记》和其弟子所着的《三藏法师传》是本部纪录片所依据的重要史实资料。看这部片子,更多是被历史人物信仰驱使下的坚持所打动,不仅经受八百里大漠和雪山等险恶自然环境的考验,而且要与不同民族、身份和信仰的人交流沟通取得支持。

  《西游记》中的一些传说与《大唐西域记》中的描述不谋而合,白马驮经、经书落水的故事情节,石磐陀与孙悟空的人物形象。玄奘西游所行记录不仅启发了吴承恩,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影响了中外学术和历史界,带给后人巨大的精神感召。

  玄奘沿古丝绸之路踏上西行求经的道路,他是“运用语言的大师,描绘历史地理的能手”,是探险家,但他更重要的身份是文化使者,在“输送财富”的丝绸之路上“传播信仰”。古印度的历史因玄奘的记录得以重建,同时《大唐西域记》更加坚定了唐太宗重建丝绸之路新秩序的信念。

  一个僧人不仅在弘扬佛学事业上起到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而且对国家、对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感谢《西游记》,是它让我们有了与真实历史人物接触的冲动。

  而同时,当看到英国考古学者斯坦因自称是玄奘在天之灵,欺骗看守墩煌的王圆箓掠走莫高窟大量珍贵文物时,内心一阵悲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精神支柱。看今日中国之传统文化,反而在台湾、日本和韩国等地方得到了好的继承,我们身边好多传统和手工技艺等在逐渐丢失,如果这是经济社会转型必经之痛的话,我们希望这种阵痛之后是传统文化受尊崇。

  传承传统文化需要一个个像玄奘一样的坚守着。

看《玄奘之路》有感

花了两天时间,把纪录片《玄奘之路》看完了,拍的不错,感觉纪录片水平比国内拍的电视电影强太多了。 玄奘法师,可谓当今中国最为著名的僧侣。但他的出名不是因为其上求佛法的献身精神以及莫测的修为,而是源于那部声名远播的古典名著《西游记》。可是在《西游记》中,三藏法师玄奘却被塑造成一个内心左右摇摆,时刻愁容满面,思乡、独断、畏惧等世俗 情感 于一身的绵软和尚。人们赞叹大闹天宫、行侠仗义的孙悟空同时,免不了贬损奚落白胖和尚唐僧。然而真实的玄奘法师又是怎样,却鲜为人知。
  纪录片《玄奘之路》尽最大努力为世人还原一个真实的玄奘法师,为求了义的大乘佛法,他不顾朝廷的禁令偷渡玉门关,穿越雪山荒漠,前后历经十九年时间,足迹遍布一百一十个国家。在异国他乡他获得了无上的尊荣与敬仰,却仍不忘初衷,带着包括《大般若经》和《瑜伽师地论》等佛陀和弟子们的经典返回祖国。一代高僧的弘法史,至今令人感动落泪。

一、人是要有信念支持的。

一千三百多年前,玄奘孤独涉险,从长安到天竺,西行几万里,历时19年,途径110个城邦、地区、国家,最后抵达了心中的佛教圣地,取得了“真经”,他的西行,可以说是信仰之旅。

从建国始,李唐皇室推崇道教,想挂的旗帜是老子的道教,还把自己的家谱给续上去了。对佛教其实不太感冒,总觉得僧人不事生产,浪费国家粮食。唐太宗还时不时拿“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梁武帝作为反面典型拿来教育皇子们。

而且,大唐初建,百废待兴,根本无力管和尚的事,所以玄奘的出关申请一直是得不到审批。既然合法途径不行,那就偷渡。玄奘一人一钵,就往边关去。但古代人口流动很小,编户齐民,门禁森严,到了河西走廊,玄奘便一筹莫展。

但拥有信念的人是无所畏惧了,自助者天助。信念的力量会感染人,玄奘一路都有贵人相助。

二、人是需要有人帮才能成就事业。

第一个帮玄奘的是位信佛官员,作为敦煌的守卫,当着玄奘的面把逮捕令给撕掉了,只是催促快走。

第二个帮玄奘的是个胡人客商,他帮助玄奘偷渡关口,条件是被收为徒,他毛发浓密,大概是孙悟空的典型。

第三个帮玄奘的是边关烽火台的守将,他给玄奘解决了水的问题,并修书一封给其它烽火台为将的亲戚说情放行。

第四个帮玄奘的是玄奘身下那批老马,在玄奘缺水快虚脱的时候,找到了沙漠中的甘泉。

第五个帮玄奘的是高昌国国王鞠文泰,与玄奘结为兄弟,给予大量资金赞助的金主,汉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向往者。不得不说,高昌王后也对玄奘的魅力很认可,整个王族都希望玄奘能留下来当高昌国师,所以才有后面女儿国的传说。

第六个帮玄奘的是西突厥大汗,因为高昌王义弟的身份,所以突厥王专程派了一个军官护送他到现今巴基斯坦地界。

第七个帮玄奘的是纳兰陀寺庙的大师戒贤法师,百岁高僧重新开坛讲法。

这只是玄奘去途上的贵人,实际上,一直有很多人帮他。

三、要达成事业,必要的斗争是少不了的,一路妥协必将一事无成。

一是大唐不放行,那就偷渡

二是高昌不放人,最后玄奘靠绝食明志才得成行,高昌国王转而要求归来三年讲经之约,并为玄奘剩余西域之行开绿灯。

三是那兰陀设坛讲法,辩输了遍交出项上人头。

四、成就事业必须要有灵活性

玄奘的毕生目标是在大唐弘扬佛法。

但对统治者来说,任何人有了号召力都是对皇权的威胁。

贞观十九年,玄奘回到大唐,长安万人空巷,迎接玄奘归来。为了打通丝绸之路贸易路线,唐太宗多次出兵打击突厥在西域的霸权, 平定高昌,稳定西域一带等。再次情况下,需要精通西域、中亚各国地理交通、民俗风情、政治文化的人才,而玄奘西行印度,沿途经历西域、中亚、南亚多个国家,时间长达17年,对这些地区的自然、气候、交通、民族和政治文化了如指掌,无疑是唐太宗经略西域最好的顾问。因此,太宗多次要求玄奘还俗做官,担当起经略西域的重任。但玄奘潜心于佛法研究,对佛教以外的事情从无过问,唐太宗只好作罢。

但玄奘做了妥协,首先写出大唐西域记
这本书的 历史 意义极大,大唐的铁骑按书索骥,打下天山南北。西方的考古学家按书考古,挖出很多文物。印度的学者按书考证,恢复了印度中古 历史 。

为了处理好与唐高宗李治的关系,出任慈恩寺主持,为皇家祈福,后面更是主动要求,专理佛经翻译一务,并请皇家派人保护,实则自我软禁。

综上,要做事业,哪怕是宗教中人,也得有信念有智慧有斗争有妥协啊,而等凡人,更是诸事不易,想要有所得,一直要往精深处用劲。

观《玄奘之路》有感

最近于各种忙碌之间,想要调节下,于是花了两个晚上看完了《玄奘之路》纪录片。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一部好的电影,总会有些地方打动你,或许引起共鸣,又或许引发心灵的碰撞……

距离上次读《狼图腾》,此次观《玄奘之路》心灵得到再一次的碰撞及洗礼,期间穿插的历史也是为此纪录片增加了很多趣味性。
看的期间,随记:

释迦摩尼、健陀罗、那烂陀(戒贤师父)

撒马尔罕、莫贺延碛qi、至那扑底(汉)、

古希腊、古印度  、中亚 阿富汗、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帕米尔高原、恒河、伊塞克湖、阿姆河、葱岭

大慈恩寺、西安大(大雁塔)、肃成院 玉华寺  洛阳、敦煌  长安 白鹿原/樊川(陕西)

亚历山大东征  合努曼(孙悟空)
大般bo若经《大唐西域记》《三藏法师》

19年,翻译47部佛经

10岁入佛,13岁梯度,27岁,19年学习,19年翻译

公元664年,2月5日夜圆寂      法相宗
感悟 :

1.时代变迁,历代对古文明的破坏,包括列强侵略掠夺,直到目前的面目全非,感觉心痛。

2.感叹唐朝时期,疆域辽阔,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3.五年前去过西安,到过大雁塔、钟楼、鼓楼、博物馆、兵马俑……

那时候是去凑热闹,享受美食,对于人文历史走马观花。也许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不知不觉思考会更加深入,现在想想有机会还会再去,重新感受下西安历史文化气息的厚重感。还有敦煌、洛阳……

4.不知道为什么,读《狼图腾》,有种特别想去内蒙古的冲动,想要感受腾格里、草原、狼……

观《玄奘之路》看到其中的美景,就特别向往重走丝绸之路,甚至包括去印度。由此联想到前段时间看的《乔布斯传》,乔布斯曾经也有过去印度朝圣的经历,有机会也想试试。

5.纪录片中穿插的唐朝历史片段, 引发了我对唐朝历史的兴趣,有机会可以拜读下《隋唐英雄传》等类书籍。 甚至包括汉朝历史相关书籍……

6.想到我们常看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也是跟真实历史有些关联性的,比如合努曼让人联想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九九八十一磨难的最后一难经书弄湿,跟玄奘返还途中的遇险经书遗失挺像的。

7.最后佩服古代商人的冒险精神以及玄奘对信念的执着精神。有的人真的是一辈子做一件事:比如曹雪芹、陈忠实都是让人打心底里佩服之人。人生很短,人还是需要些信仰,当代社会有多少是因为信仰缺乏衍生出的社会悲剧,有时候现代人真需要回望历史,像古代人学习。看到玄奘对佛法的执着,有机会也可以尝试了解下佛法。。。
本文标题: 玄奘之路读后感200字(《玄奘之路》观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4374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小王子好词好句好段读后感(小王子好词好句好段感悟)关于明志的读后感(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观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