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方法与艺术读后感(《读书的艺术》读后感 作者是:林语堂)

发布时间: 2023-10-11 08:27:1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7

读书的方法与艺术(一)经典读书方法介绍古今中外许多富有成就的学者都在长期的阅读学习中总结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在这里只能择其一二,介绍几种...

读书方法与艺术读后感(《读书的艺术》读后感 作者是:林语堂)

读书的方法与艺术

(一)经典读书方法介绍

古今中外许多富有成就的学者都在长期的阅读学习中总结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在这里只能择其一二,介绍几种对政治课阅读具有指导意义的“阅读成方”。

(1)朱子读书法。即朱熹读书法。我国古代的传统读书法的典型代表之一。此法对后世影响极大。朱熹去世后,其弟子即归纳为“朱子读书六法”:

①循序渐进。读书须有次第,“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切戒急于求成。

②熟读精思。读书“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

③虚心涵泳。即读书要有虚心的态度,“惟笃志虚心”,方“道理明”。

(二)读书的诀窍

读书不是为了文凭,而是为了学习。或许有人会问,学那么多科目作什么?其实每一种学科,都在培养一种观念和素质,例如:研究法律,懂得人权;研究经济,了解供需;学数学,可以精确盘算;读文学,可以美化心灵;读历史,能够贯通古今;读地理,能够开阔视野……如果都不学就是无知了。由此可知,读书很重要。读书的诀窍有:

第一、以融会贯通为主旨:读书不求甚解,囫囵吞枣,读了等于没读。清朝左宗棠教儿子读书要用心体会,一字求一字下落,一句求一句道理,一事求一事原委,虚字审其神气,实字测其义理,自然能渐有所悟。读到好书、有用的书,要认真钻研,以理解代替死背;真正了解,对自己才有帮助。

第二、以方法技巧为辅佐:读书除了眼到、口到、心到之外,也要有方法,才能有效率。例如课堂上做随堂笔记,课后还要重新整理,找相关资料补充、注解,甚至作表解,这都是做学问的基本功夫。

桑兵《读书法》读后感

桑兵:大众时代的小众读书法
   一、不懂才要学
  
   编辑《读书法》,是想为大学本科以上程度和一般有志于人文学科的爱好者提供一本方便的参考书,以便寻得门径,可以循序渐进地读懂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外书籍。诸如此类有利于新进学习寻找进入堂奥之道的门径书,共计划编辑4种,已经出版了《近代中国学术思想》、《近代中国学术批评》、《国学的历史》等3种。就今日的普遍程度而言,这类浅显的入门书或许已经有些深难,因而对于以上层级或许也不无参考价值,因为不读书或读不懂书显然已经不是初学者才面临的困惑,只要程度适合,有所裨益,好读书者都不妨翻看。与之相应,还有《程师》一种,尚待编辑。只是对象有所不同。
   《读书法》试图向特定读者群提示与读书有关的下列各点:一是历代读书之法;二是读历代书之法;三是一般读书之法;四是读书与治学。这几点虽然可以分开来讲,其实基本是一回事,而且只有明白为什么是一回事,并当成一回事来做,才能真正懂得读书之道。
   编辑本书的初衷当然是为后学新进提供一本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的入门书,但绝不是时下流行的可消费式精神快餐,也绝不如当年胡适提倡整理国故时所宣称的一般中学生也能够参与其事。一味迎合青年娱乐大众的文化商品,在流行与赚钱之余,难免误导和愚弄的无穷流弊,自身也往往陷入趋时即容易过时的尴尬。中国文化虽然一脉相承,未曾中绝,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深浅的标准也不断发生变化。远的不论,晚清编辑的一些中学教科书,民国时期就升格为大学参考书。而当年胡适等人鼓吹白话文之际所举为力证的宋元明清通俗易懂的白话小说,今日大学文史专业的本科生已经视同难以卒读的文言文。后来严耕望特意为穷学生撰写的治史小书,如今不仅开本放大,内容也不是青年学生容易领会的,甚至不少青年教师也觉得有些费解。
   所谓入门,含义有几层。其一,虽然只是入门,仍然不要抱着一看就懂的幻想,有志趣者必须通过认真学习和仔细揣摩才能有所领悟,充斥书肆坊间的那种貌似一看就会的文字和自诩不学而能的办法,大都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江湖骗术。正如学习各种程式化的技艺,除了少数天赋异禀者与生俱来的一往情深,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长时间不断重复的基础性练习可能相当枯燥乏味,却是培养兴趣逐渐变成内行不可或缺的必由之路。中国传统饱受后人诟病的记诵式学习,道理相同。梁启超所鼓吹的“学问之趣味”,也只能由此而滋生。
   其二,入门阶段,必须取法正确,若是行差踏错,走岔了路入偏了门,再努力也是缘木求鱼,甚至南辕北辙,以致终生横逸斜出,参野狐禅。时下学界乱象横生,良材被雕为朽木的情况屡见不鲜。无知者无畏,越是乱来则越是敢于一往无前。一般情况下,读书得法,常常伴随由涩而顺的渐进过程。
   其三,入门不过起始,进得门来,可以望见那些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已是井然有序,但是要想进一步深入堂奥,还须放眼读书。取法得当,读书越多,读懂的可能性越大,读书的能力越强。如果没有高远志向,有书不读,办法再好也是无用的。
   其四,探寻门径不是专讲方法,如钱穆所说,方法是为读过书的人讲的,对没有读过书的人讲方法,有害无益。因此,博览群书与揣摩读书之法必须相辅相成,读书不富而欲深谙读书之道,绝无可能。恰如要学会游泳不能只在岸上练习、懂得吃饭的方法而不吃则永远不饱一样,读懂书的妙诀便是大量读书。只有多读书,才有可能领悟读书法的奥妙。
   本书虽然是为后学新进而编,却不适合浅尝辄止之辈,娱乐游戏之众以及钻营取巧之徒,而是面向有志于学之士。雅俗共赏不过是客观效果,如果刻意追求,很可能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流行一时与垂范长久实在不易兼得。那些连《红楼梦》也读不下去且无意读下去的受众未必愿意读,而饱学之士则不必读。若一味以生意眼取舍,旨在向广大微阅读人士提供消费快餐,以为读书法应该一看就懂,看了读书法就可以读懂所有书,未免自欺欺人。诸如此类的娱乐游戏乃至江湖骗术早已充斥坊间,若以一般受众现时的阅读能力为准,而不是着眼于提升其阅读能力,要想读懂历代书乃至一切书无异于痴人说梦。如此,则编辑本书的意义就荡然无存。
  
   二、读书与读教科书
  
   关于读书,宋以来专论不少,清代以及民国时期论述尤多,前人已经编辑过若干种专书,内容各异,取法不一,主观目的与基本取材则不无相似。之所以还要再编一种,一方面是因为从前的选本尚有未能尽意之处;另一方面,则是鉴于读书已成普遍难题的现状,希望借此提示一些读书门道,留住一些读书种子。
   当今社会,节奏加快,信息爆炸,令人无暇读书,除了通过各种形式获取资讯外,只能浏览快餐式的书刊。不仅如此,连习称的上学读书,也早就变了味道。从小学到大学,所谓读书,其实主要是读教科书,很少有机会真正读书。不仅如此,即便进入研究乃至教书阶段,如今通行的做法大概也不大读书。虽然每日少不了或主要是与书打交道,只能说是翻书寻找自己需要的材料,并非读书。作者的立意,全书的主旨,似乎与己无关。如此看来,读书已成一项奢侈之事,许多人一生当中读书的机会甚少,真正通读过的书自然为数不多。
   既然读书不多,如何才能读懂,便成为问题。在力求读懂之前,首先应当明白,上学读书,就是要逐渐读懂那些读不懂的书,并且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如果一味只看那些一看就懂的书,获取感官愉悦,而美其名曰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则无论读多少书,也是低水平的重复,至多增加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很难有知识水平的进步提高。上大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努力读懂自己原来读不懂的书,使得读懂的书越来越多,读不懂的越来越少。检验上大学收效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原来读不懂的书读懂了多少,还剩下多少。以此为准,分为各个学期学年,可以验看提高进步的程度幅度,总体考察,则读懂的书越多,读不懂的书越少,成效越大。如果毕业之际与入学之时读懂书的能力相差无几,则有虚度光阴之嫌。
   上大学的学习方式与中小学有所不同,初学发蒙,是从全然无知到逐渐有知,灌输式的教学必不可少,待到由背诵记忆积累起一定的知识,便具备相应的自学能力,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主动延伸学习和扩展知识。大学阶段则应转变方式,以自学读书为主,听授为辅。大学老师的作用,首先是明道,即探求指示学问整体与分支的渊源脉络,其次则解惑,照本宣科式的授业只不过是初级形式。若学生不读书,不问学,教师便只能盲目施教。而一视同仁的讲授无论多么认真规范,其实是最简单省事的办法,起不到因材施教的作用。由于高考以中学教育的内容为据而不以大学教育的需求为准,以致太阿倒持。如今大学本科阶段的教学,已经相当程度地高中化,不仅以课堂听授为主,而且从形式到内容都是高中阶段的延续翻版,学生学习的时间被大量规范化的课堂讲授填满,以至于很少有时间进图书馆系统读书。
   当然,学生即使有时间也不读书的情形同样相当普遍,许多人在应付课程、交游、上网、闲聊等之后,如果还有余暇,才随意翻书,而且由于心浮气躁,只看那些容易看懂的书,看不懂的便束之高阁。类似情形在海峡对岸也同样存在,据媒体调查,彼处大学生每天读书的时间平均不到一小时。也就是说,即使对于专门读书的大学生,读书也成为一项业余活动。不从被动转为主动,大学学习的效果自然不佳,学生掌握的知识以及与之相应的能力很难得到切实提升。近年来学生普遍反映大学阶段没有学到东西,原因至为复杂,家长和社会对于大学期望值的错位、大学理念的流失、教师资质的下降等之外,就学生自身而言,最应该反躬自省的就是是否实现自觉转型,主动学习。被抱进大学的一代要做到这一层,实属不易。
   大学阶段,要推动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习惯,由耳学而眼学,主动进图书馆博览群书的环节至为关键。尝戏言大学里唯一增值的就是图书馆,其余包括所谓高科技在内,都是高投入、高消耗。尽管图书馆的书籍也有一些时过境迁即无甚价值,但有相当部分的图书随着光阴的流逝反而不断增值。珍本原版典籍产生的视觉冲击效果,很难为其他形式所取代。由于资源稀缺,不仅价格高昂,后设的大学图书馆财力再充足,收藏也极为有限。当然,藏书家与学问家对于书的需求有所分别,有心向学者偏重于后者。时下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不会找书(包括进图书馆和利用网络),也不喜欢看书,而不是无书可看或看不到书。尤其是随着网络资源日益丰富,坐拥书城已是普遍状况,无书可读的情形一去不复返,而上学不读书的现象却依然是到处的共相。章太炎曾经预言大学不出学问,原因之一,正是鉴于大学只听授而不读书的教学方式。因而认真读书,正是防止其不幸言中的可行之道。
   胡怀琛论及1920年代学界的风气,有如下评议:“今之学者不求所以自立,徒为虚憍之气所乘,以盗窃为能事,以标榜为名事,不仅文话白话然也,一切学问,莫不如是。于是不知算学而言罗素,不知生物而言杜里舒,不知经史而言崔东壁,不知小学而言高邮王氏父子,无闭门读书之人,只有登坛演讲之人,无执卷问业之人,只有随众听讲之人。演讲与听讲,非不可行之事。然必演讲者对于所讲之学问,有彻底之了解,听讲者对于所讲之学问,有相当之根基。今演讲者自知学问之未了解也,于是好为新奇之说,以博听者之感情;而听讲者不仅无相当之根基,并无听讲之诚意。……真正为学问之宣传而演讲,与为学问之研究而听讲者,可谓决无其人。至其比较稍善者,亦不能有具体之研究,而求治学之条理,或抽其一二枝枝节节为之。此等治学者,一中于欲速之心,二中于好奇之念,盖具体的研究,非穷年累月不为功,且无新奇可喜之说,足以动人闻听。今摭拾一二事,彼此钩稽,甚且穿凿附会,为之者计日可成,听之者诧为未经人道,于是治学者遂有二途:一曰求中国隐僻之书,以比附西方最新之说;一曰求单文孤证,以推翻前人久定之案。尤以翻案之学说,风行一时。”[1]
   时间过去90年,所描述的情形即使不能说变本加厉,至少不见显著改善。那些抱怨在大学期间没有学到东西的学子,不妨自我反省,而大学和教育行政部门也应当作出调整。近年来呼吁改革高考制度的呼声不断,正如清季停罢科举一样,在欧洲成为文官考试楷模的科举制本身未必非废止不可,今日高考制度的症结,当在上一级学校的考试录取以下一级学校的教学为标准,本末倒置。所谓升学率,不过是皇帝的新衣。中学阶段的学习,不能逐渐接续大学的教学,结果导致进入大学后不得不从头做起。而大学不断强化的规范化教学,反而有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式的转型进一步延迟到研究生阶段之势。如果大学教师希望学生忘却其原来所学知识,彻底脱胎换骨,那么,此前的教育就应当全面反省。

巴金的读书方法读后感100字左右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另一个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内乱中的亲身经历。他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读书”。
(2)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叔本华怎样读书才有效读后感

《怎样读书才有效》这本书,摘录个许多西方著名作家对于读书以及阅读的观点。
我印象最深刻的几点:
读书一定要读经典的著作。读一些流行,通俗,哗众取宠的书,只会污秽自己的眼睛。你每读一本坏书或看些污秽的东西,你的阅读能力便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为了保持阅读能力的纯净,你最好只读那些纯洁健康的真正的好书。
如果你像交友一样谨慎地选择一本书,你将会发现书才是你在这个世界上最持久的朋友。
阅读书籍要挑选作家的心智比你自己的心智更成熟的书。
不可以一日不读书。就算是每天只抽出15分钟来阅读,那一年也可以阅读几十本书,一生就可以阅读几千本书。
在读书的过程中,必须为自己保留思想的空间。不需要对书中的观点全盘接受,要提取对自己有帮助的观点,构建自己的思维框架。
书中文字摘录:
叔本华:
人生是痛苦的,造成痛苦的根源在于欲望。人生的本质就是盲目的欲望和不可遏止的冲动,当欲望没有满足,人会感到痛苦,但欲望得到了满足,目标即刻丧失,人就陷入无聊之境。因此人生就像钟摆,总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读到这段文字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芸芸众生有多少人逃离痛苦与无聊。
在读书的过程中,必须为自己保留思想的空间。
克里夫顿· 费迪曼
一个作家年少时的读书经历:文学除了帮助人们了解自身外,还有一个更高的,无关乎个人的功用,那就是作者在心智上对读者发起的挑战,就算无人能够接受这个挑战,其中还是有无尽的乐趣在。纯粹为消遣阅读那自然是很好的,不过如果你抱有一定的目的,就必须选择那些超出你的心智水平的书来读。
兰德女士
阅读的艺术:在此我给阅读所下的定义与一般的所谓阅读有点不同,我所指的阅读并不只是认得书本上的文字,而是指读者能吸收作者所提出来的观点,然后把这些观点融入自己的知识中。
培根说过,有些书大可以浅尝辄止,另外一些书不妨狼吞虎咽下去,只有极少数书值得我们细细咀嚼并加以消化。
格雷
阅读的乐趣:我所谓阅读的乐趣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遣,而是一种深刻而隽永的乐趣,用功越深则收获越大,它不止给人以快乐,而且令人神清气爽,精神振奋,称其为心灵的欢悦也不为过。
伟大的著作都具有非凡的力量,它能满足人的需要,赋予人欢乐,永远经得起岁月的考验。
培根在《论读书》中指出,读书是为了愉悦心灵,提升气质,也是为了增长学识。
《给一位爱好读书孩子的信》亚瑟·李
你每读一本坏书或看些污秽的东西,你的阅读能力便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为了保持阅读能力的纯净,你最好只读那些纯洁健康的真正的好书。
学生在学校的考试中拿满分,不见得就能真正享受到生命的甜美,也不见得就懂得待人接物。能了解一些死板的常识虽然也不错,但当前这个世界真正需要的是那些能思想,有理性,并且能以想象力激发创造力的人。所以你最好尽可能多的读些震人心弦的高贵的作品,也只有这类能使你心灵激荡的作品才真正具有好处。
如果你像交友一样谨慎地选择一本书,你将会发现书才是你在这个世界上最持久的朋友。
《以书为伴之人的私人世界》哈罗德 · 泰勒
从事教育事业的人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整体的知识体系,往往致力于解释与叙述,而学生则什么也不必做。我无法理解教育家们的此种做法,尤其是,他们经常要求学生在不恰当的时间看不恰当的书,并且要求他们以不恰当的方法念书。他们向学生解释书中大意,把全书的内容浓缩为一个个要点以便于学生记忆,即使要讨论也只让他们讨论那些要点。
对读者而言,书是一个人对他人的表白,是情感外的人情交流,读者扮演一个私人的身份,去探悉别人心中的想法,也许他和其他人一样坐在图书馆里,但他的心却沉浸在所读的书里,体验作者的风采。教师所要做的只是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的准备,并要求他们自己去读。
真正的问题是:我们给学生灌输了怎样的知识,培养学生何种品德和气质?他们学会了关心什么?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究竟干些什么?
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应该笔耕不辍。希望更多的人能加入每日写作的行列,让我们一生都笔耕不辍,用写作来记录我们独一无二的人生吧。
本文标题: 读书方法与艺术读后感(《读书的艺术》读后感 作者是:林语堂)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714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彭雪枫的读后感(彭雪枫事迹读后感)远行第一天读后感(乌丢丢的奇遇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