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说初盛唐诗读后感150(《叶嘉莹说初盛唐诗》“初唐诗人之陈子昂”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0-02 00:48:5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7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盛唐诗人之李白”读后感,说到李白,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伽陵先生也评价他为天才作家。不过,天才也有不同的类型,李白这个天才是属...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读后感150(《叶嘉莹说初盛唐诗》“初唐诗人之陈子昂”读后感)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盛唐诗人之李白”读后感

  说到李白,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伽陵先生也评价他为天才作家。不过,天才也有不同的类型,李白这个天才是属于“不羁”类型的天才——他就像一匹野马,是不肯受羁束的。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遇见了贺知章,贺知章在读了他的诗文之后说:“子谪仙人也!”也就是说李白是从天上被贬降到人间的一个仙人。在中国古代,能够被称作“仙人”的,一个是李白,一个是苏东坡,可见古人对李白评价之高。而与苏东坡不同的是,李白是“仙而人者”,苏东坡是“人而仙者”。那么何为仙而人者?我们说李白生来就属于那种不受任何约束的天才,可是他不幸落到人间,人间到处都是约束、痛苦和罪恶,就像一张大网,紧紧地把他罩在里边。李白自然不甘心生活在网中,所以他的一生包括他的诗所表现的就是在人世网罗之中的一种腾跃的挣扎。他拼命地飞腾跳跃,可是却无法突破这个网罗,因此他一生都处在痛苦的挣扎之中。我想,这也能够很好的解释为什么我们常读到李白的诗都是和“怀才不遇”有关了。

  对于李白的家世,这一直是个谜,很多人曾对此做过考证。有人认为李白不是汉人,而是西域胡人;有人认为他家是流居西域的汉族商旅……而李白则自称是陇西李氏。陇西是郡望,陇西李氏是汉将李广的后代,与大唐皇室同宗。不过,古人多喜欢自托显赫的郡望以提升自己身份,因此这个说法也并不完全可靠。

  “用之则行” 为兼善天下,是仕;“舍之则藏”为独善其身,是隐。这两种观念在儒家思想中本来就不是对立而是互补的,在唐代尤其盛唐,诗人心中都有这个“仕”与“隐”的情意结,而李白则是将仕和隐结合在一起去追求。对于李白求仕的原因,伽陵先生是这么解释的:第一,是出于追求不朽的愿望,这显然是儒家影响;第二,他是一个天才,他不甘心使自己的生命落空;第三,在李白生活的时代,前有李林甫、杨国忠对朝廷的败坏,后有安史之乱的战争,可以说是一个亟待拯救的危乱时代,所谓“才生于世,世实须才”,他是把拯救时代危乱视为自身使命的。

  杜甫曾写过一首《赠李白》的诗,这首诗真正把握了李白的特点,为这位不羁的天才勾画了一幅传神的小像。诗的内容如下: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与李白相识于天宝三载,那正是李白自翰林放归之时,此时的李白已受到天子的赏识,并得到玉堂金马的厚遇。这时,大家一定会想这难道是怀才不遇吗?可是,那些荣华富贵并不是他所追求的。他的理想是要像谢安那样为天下苍生建功立业,然后向鲁仲连那样飘然而去。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他常抱着天才的狂想,却被一次一次折辱于现实之中;他的理想太纯洁、太高远,根本无法在现实中实现。因此,他的落空无成,是命运早就注定的,所以“秋来相顾尚飘蓬”这一句不仅是对这位不幸的天才的深深的理解,而且道尽了他的追求落空和飘零落拓的悲哀。到最后,他剩下的也只有“痛饮狂歌空度日”了。

  在对李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后,我们再回去看他的乐府诗,他那种掌握和运用文字的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绝非一般人所能及的。讲到这,我想分享他的一首诗——《远别离》: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或云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这首诗的表层含义很容易看出,就是别离。特别之处在于这是一场“死别”,是天下最遥远的、再无重逢可能的别离,而别离的主人公也不一般,是“英皇之二女”。他们正是中国古代帝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她们也是帝舜的二妃,这首诗所写的就是娥皇、女英与舜的离别。而李白之所以引用这个典故作为事象,真是因为舜贵为天子的身份,这件悲惨的事情发生在最高贵的人身上,他的悲剧性也更强。“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这一句交代了他们别离的地点——洞庭、潇湘。那么潇水和湘水流到哪里去了呢?“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海水有万里之深,不可估量。而现在,这万里之深的海水都染上了娥皇与女英的离愁别恨:从生离到死别,死后连坟墓的所在都找不到,谁能说这种离别不是最悲哀、最痛苦的?接着,他又说:“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诗人通过对景物变化的描写来体现事情的沉痛,也间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天地间为什么要发生这样的悲剧?为什么要充满这样的悲哀痛苦?难道我们不能够挽回吗?一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道出了他的无奈。后又引用尧舜禅让的历史教训来表达出他对天子地位恐怕不能长保的忧虑,就连,尧、舜那样英明的君主,遇到“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的情况时,也无法保住自己的地位。堂堂一国之君,死后却连骨灰也没有,这对他的妻子来说是多么惨痛的事情!所以是“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帝子” 就是指尧之二女、舜之二妃的娥皇和女英。 “绿云”指的是竹林,在湘水边有一种竹子叫斑竹,上面有一个一个的斑点,传说就是被娥皇和女英的泪水所染。可是不管她们怎么哭泣,她们的丈夫是永远也不会回来了。他当年去征伐有苗的时候,可能就是坐船走的,从此就像那东流的水一样永远消失了。“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她们悲哀痛哭,远远望着南方的那一片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他说,哪一天我们能够把这宇宙天地都改变过来,哪一天我们能把天地间这些不圆满的事情都挽救回来?如果有那么一天,苍梧的山都倒塌了,东流的湘水都断绝了,那竹子上悲哀的泪点也就可以消失了。但天地宇宙不会变,斑竹上的汨点也不会消失,所以这悲惨的离别是无可挽回的。

  诗人不是预言家,但却有敏感的直觉,可以感受到某些一般人没有感受到的事情,这正是《远别离》这首诗之所以好的缘故。伽陵先生就这首诗形式上的变化谈到:我们可以看到李太白“大江无风,涛浪自涌,白云卷舒,从风变灭”的特色;从他在情谊方面寓托的深远,我们可以看到李太白对于国家的关心。读完这首诗,诗中的内容仿佛有画面般在脑海中浮现,它能够让我直观的了解到这样一个的历史故事,同时也能从诗人写作目的中看到他远大的政治抱负。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盛唐诗人之王维”读后感

  本书上一篇有讲到孟浩然,在唐代诗坛中,人们常将孟浩然与王维并称,因为他们有许多作品都描绘名山胜水或者田园风光的,因此他们又被称为山水田园派诗人。不过,由于每个诗人的性格经历不同,心灵感情也不同,于是作品的风格面貌就有了很大差异。我们讲孟浩然,说他的天性本适合于隐,早年也能够安心于隐,可是中年以后,由于种种原因,他出来求仕,不但没有成功,而把原来隐的那份自得的心境也被破坏了,所以他是仕隐两失。而王维则有不同,他是仕隐两得。当然,这也只是他外表的生活,而在内心深处仍然有许多痛苦与矛盾,只是他从来不把这些矛盾痛苦很真诚地表现出来。

  王维,字摩诘,人称摩诘居士,太原祁人。王维是太原人,而太原王氏是很有名望的家族,他的母亲又是博陵崔始,亦属于世家望族,并且他母亲笃信佛教,这也是一种潜存的因素,这对他以后做人、作诗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因为从小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王维有多方面的修养,他能诗善画、会书法懂音乐,可以说凡文人士大夫所有的修养他都具备了。我们打小就熟悉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正是他少年时期的作品。在同一时期,还有一首《洛阳女儿行》也十分出名,如下: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熏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我认为这首诗字面上并不难理解,大意是洛阳城里有一个美丽的女孩子,就住在“我”的对门,看着十五岁多点,这在古代已经是谈婚论嫁的年龄了。所以后面诗人便开始描述她的丈夫——“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我的猜想是诗人欲通过与季伦的对比来体现出这位丈夫的意气风发,因此这里的“剧”应该是“超过”的意思。前面都在写这位洛阳女子富贵奢华的生活,而后两句则略带讽刺了,说的是“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不过看了书上批注,原来这首诗还表现了王维求仕的用意,而他在早年也的确去干求名利了。

  我觉得王维的诗在内容上是广泛的,不同内容或背景写出来的诗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此外,我发现他还是一个善于运用情感的人,当我看到这首《息夫人》时内心真的很受触动: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历史上有这么一段故事:春秋时期,息夫人是古代息国国君的夫人,长得十分美丽。而楚国是当时强大的霸主,当楚王得知息夫人的美丽以后,就把息国灭了,把息夫人带入自己宫中。后来,息夫人都已生了两个儿子了,却始终不讲一句话。有一次楚王逼问她,息夫人说,我以一个妇人,不得已而依从于你,还有什么脸说话呢?而这个典故,恰好与诗人所亲眼看到的饼师妻子由于长得漂亮而被带回府中,受宁王耻辱为难的遭遇相合,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伽陵先生是这么评价的:这首诗真是写得好。因为当时你说什么?宁王当然不对,可是你如果批评他,骂他一顿,这就把他得罪了。杜甫很聪明,他说,我没有否定你,你现在对她很好,她可能对你也有感情,可是这个女子不能够因为你现在对她的宠爱,就能够忘记旧日的那一份感情,当他跟你赏花的时候,也是良辰美景,现在的主人对她不错,但她满眼都是泪水,什么话也不说,因为她毕竟难以忘怀过去。

  同样的抒情诗还有那首有名的《相思》亦是如此: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相思本指男女之间的爱情,可有一种植物叫作相思树,它可以结出红心一样的相思豆,于是相思豆便成为了爱情的象征。在中国诗歌里边,凡是说到“南”,常有一种热情浪漫的色彩,这是它的文字品质给人的联想。意思是春天到来,红豆就生长了,这是写爱情的萌发。接着,“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我劝你在你的人生中应该尽量投入爱情、生发爱情,在爱情方面有所完成,我劝你多多的采集红豆,为什么?因为它最能表相思。这首诗委婉动人地表达出对爱情的尊重与爱惜,直到今天也一直被传诵于众口之中,一首好诗莫过于此!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初唐诗人之陈子昂”读后感

  我们知道,中国的诗本来是古体的,诗人在创作时并不受严格的声律限制,只是一种自然的感发。而到了齐梁之间,开始有人对文字产生了反省,注意到了平、上、去、入的四声,于是出现了“四声八病”之说,从此中国诗歌逐渐向格律化方向发展,到了初唐,就形成了很完整的律诗。

  除去五言律诗以外,在初唐还形成了一种新的形式,就是律化的七言古诗。在初唐四杰中,以卢照邻的《长安古意》最为有名,这首诗使用了多次换韵,再看它的对偶也十分讲究。可也正由于在声律形成初期,诗人们运用得尚不纯熟,容易对偶、平仄等多方面的拘束,因此把创作的注意力放在诗歌形式上。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起陈子昂,在当初唐近体诗的发展出现了过于讲究形式这样的偏颇时,陈子昂便提出了“复古”的主张。他主张追步建安、正史时代的作者,静安的诗风一般来说就是关心时事,而且有寄托的。正史时代,最有名的诗人便是阮籍和嵇康两人,他们的诗虽然表面上写的都是眼前畔的风景情事,可里边却有深刻的寄托,这对陈子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们说陈子昂主张复古,但任何时代都不可能是完全复古的,因为历史的车轮永远不会倒回来转,那么他到底回到哪里去了呢?自然是他自己感发的情意,也就是说,写诗要写你自己内心中真正使你感发的情意,而不是把你的精神完全放在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对偶上去。自从陈子昂提倡复古以后,李太白也提倡复古,正是因为有了初唐律诗作者对诗歌形式方面的开拓与发展,才会产生盛唐时代的杜甫、晚唐时代的李商隐这些很了不起的诗人。

  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陈子昂。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ye四声)洪人,他在武后初当政时,上《大周受命颂》得到武后的重视,并授予官职。陈子昂身在远离首都的偏远地方,家境优厚,年幼时受父母的溺爱,就像一个纨绔子弟。长大以后,偶然来到四川的一个乡学在外旁听了一会儿,听别人讲古诗书中的道理,并为之感动,从此发奋折节读书,改掉了嬉笑玩乐的作风。他的才华也受到了武则天的赏识,并让他做到右拾遗,也就是负责对国家政治的缺点、疏失之处进行谏劝的一种监察性的官职。

  再谈谈他的文学创作,迦陵先生是这么形容的“力矫当时浮艳之弊,虽不能尽删骈俪,大多朴实畅达”。他努力改正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其文章多取法于古代的散文;在诗歌创作方面,他标举“风雅”、“比兴”、“汉魏风骨”,《感遇》诗三十八首代表了他实践的成绩。陈子昂是有主张也能够实践的,这些诗都是用古体写成,也都是有比兴与寄托的,他或者感慨身世,或者讽谏朝政,写得慷慨沉郁,里面蕴藏了深厚的感发力量。下面让我们欣赏一下陈子昂的《感遇》诗——“兰若生春夏”: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这里的“兰”是兰花,“若”是杜若,二者都属于香草,是芬芳美好的植物,作者用香草来代表美好的生命、才能和理想,这早在《楚辞》中便出现了,他说,兰花语与杜若这两种香草生长在春夏之间。春天是生命萌发的季节,兰若在春天发芽长叶,到夏天就长得很茂盛了;“芊蔚”是指草木茂盛的样子,“何”是叹美之辞,“青青”二字通“菁菁”,也是指草木茂盛的样子。他说,你看那些兰花谷杜若,他们在春夏之间长得多么茂盛!

  “幽独空林色”这一句的句法相当凝炼复杂。“空林”是说,空寂的山林,那山林中既有兰花又有杜若,怎么能算是空?既然说是林,自然就有一大片树,就会有草木鸟兽,这当然也不空。因此,所谓“空者,无人之谓也”,没有人来往的山林,是寂寞的山林,所以是空林。幽独便很好解释了,空林之中久无人到,自然是幽静的,“幽”就是幽静,“独”就是孤独。接着“朱蕤冒紫茎”,“朱”是红色,“蕤”,本来指草木花叶茂盛而且下垂的样子。到目前为止,作者都是在假花的美好。

  到了第五句,开始有了转折:“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叶嘉莹先生评价道,我们说一首诗之所以好,关键的一点就是,他要能够传达出一种感发的生命,而且能够使读者也受到相应的感动。这首诗真正传达出感发力量的,正是写到第四句时达到一个顶峰,然后忽然间一跌——“迟迟白日晚”,就“袅袅秋风生”。“迟迟白日晚”只是说一天的消逝,而“袅袅秋风生”则是说一年之将终。“袅袅”是风吹动的样子,前面说兰若生长在春夏之间,当春天、夏天都过去后,那袅袅的秋风吹起来了。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生转眼便到了迟暮之年。

  最后两句:“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我认为这两句使诗达到一个最悲点,“岁年”是一年的芳华,整整一年有多少美丽的花?到最后都零落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是“竞何成”:你到底完成了一些什么?生长在一个空寂的没有人的山林之中,你美好的资质得到过人的欣赏没有?你发生过什么作用?并没有,你白白地开了,又白白地谢了。

  看到这首诗的最后,我能够很清楚的知道这首诗所想要呈现出来的,这是一个有美好才能的人,其生命价值徒然落空的不遇的悲哀。
本文标题: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读后感150(《叶嘉莹说初盛唐诗》“初唐诗人之陈子昂”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518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撒哈拉的故事每日读后感(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小小的花儿一朵朵开读后感(小小的云朵小小的风读后感怎么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