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名师教学风格读后感(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发布时间: 2023-09-29 05:55:2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7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的读后感本学期,我读了《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读完后,我抚摸着书本不由自主再次回味书中介绍的八位小学数学名师精湛的...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风格读后感(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的读后感

本学期,我读了《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读完后,我抚摸着书本不由自主再次回味书中介绍的八位小学数学名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的感到这本书对我的教学工作太受启发了,对我的教学工作太有帮助了。一些在平时教学中遇到的疑惑也在读书的过程中得到了解决。读了这本书,突然发现自己欠缺的东西太多太多,太需要学习了。

书中介绍了刘可钦、潘小明、华应龙、徐斌、林良富、钱守旺、夏青峰、田立莉等八位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和所具有的教学特色,并列举了一些经典课例和教学片断,以及每位老师的教学感悟等等,这些都给我以很大的启发。

书中介绍的每一位名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如刘可钦老师的课堂朴素而不乏机智,用朴实而充满人文情怀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发挥,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孩子都能够体面的坐下来,老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潘小明老师的“抬起头,往下看”的说法形象的说明了潘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风格。抬起头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往下看要透过数学知识的表面去发现并抓住支撑着数学知识的数学情感,让学生亲历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不仅获得扎实的知识技能,而且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往下”教数学,才能上出有深度的数学课。还有华应龙老师的“和谐”的教育教学艺术,徐斌老师的追寻真实有效与互动生成的课堂,林良富老师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课堂魅力,钱守旺老师提出的'在新课程背景下一节好课的五个特点:“新”、“趣”、“活”、“实”、“美”,夏青峰老师的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的课堂追求,田立莉老师的为学生所需而教,所有这些都对我深受启发,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的八位名师,也许他们有着不同的教学风格,但是他们都有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怀,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这正是他们获得成功的前提。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这些老师之所以能够成为名师,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都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坚持,也只有保持对教育事业的这份热情和执着,做到了这份坚持和追求,在课堂上使学生能够真正的获得发展,使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才有可能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开辟出一些属于自己的天地,从而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1

  奥苏伯尔在其巨著《教育心理学》的扉页上写了这样的话:“假如要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的,教师在教学前只有十分清楚,目前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尚未获得哪些学习经验,才能开始新知识的传授,但是教师不能停留于了解学生已经学到了什么,还必须预见学生将会用怎样的方式去学习新知识,只有对学生会怎样学有所预见,教师的教才能更好的适应学,才能更好的服务与学习,才能更好的促进学习。作为教师我们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善于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的脉搏。

  例如数学教学中,我们时常过于关注了数学的定义,而淡化了概念本身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在本学期《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中,我花了很大的精力去帮助学生理解单位一,若干份,一份或几份等等抽象的名词,可是这些真的就是孩子们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吗?看完夏老师的堂实录我才知道重难点应该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分数的数感,并引导他们理解分数的本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所以我们常常因为忽略了学生的本质需求而导致我们上了一堂“非学生所需的”。

  把自己当回学生,真真切切的当回学生,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心理,进而堂上就会有等待,有期待,有善待。引导学生探究,唤醒学生思维。想着我是谁?我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创造者,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帮助者。想着我要做什么?为学生铺设平台,让学生自动,为学生构建舞台,让学生互动。

  教育的成功一靠服务,真心实意的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帮助指导他们满足需求;二靠关爱,体现为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无论是对优等生,中等生,还是期待成功的学生,都一视同仁,认真的开发和利用,真正的做到让每块金子都能发光。正如田立莉老师所说:“快乐着学生的快乐,是我最大的快乐,收获着学生的收获,是我最大的收获,幸福着学生的幸福,是我最大的幸福。”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2

   一、作者与内容简介

  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本书分别汇编了8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包括对其堂教学艺术的解读、对其经典例的评析、他们自己对堂教学的感悟等。

   二、精彩分享

  1、常态下的堂,才是学生和教师日常经历的教育生活,无论从时间还是数量上,常态都占绝对的比重。教师应该关注常态教学,要提高常态的质量。

  2、杜威曾经提出:在学生亢奋激情下实施的教育影响,并不是真实的,效果要打折扣。

  3、说真实的话比说正确的话更重要在堂中,我们经常抱怨孩子们不愿意发言,总是发现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不强,责怪孩子们的表述不尽如人意。

  4、多问"怎么想的",少问"为什么"我们有的教师,在堂上"为什么"发问不断,学生被问得一头雾水,不知怎样答才合老师的胃口。

  5、评价的目的不是甄别,而是激励、唤醒和导向。

  6、要笑着做老师,把阳光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蹲着看学生,学生会回报你每天的惊喜;乐着做同事,尽享工作带的友情,不断吸收有助于自己成长的因素;走向研究。事受成长的快乐。

  7、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倾听、质疑和启发,学生体会着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包容,体验到平等、包容、和谐的数学堂的美妙,体验到数学思考的魅力,体验到参与的乐趣、创造的喜悦。

  8、教育机智具有突发性,是不能预先设计的。正是教育机智的这种特性,折射出一名教师教育艺术的'高低,甚至决定了教育的成败。教育机智,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

  9、教会学生一种思维的方法,要比教会他一个公式重要得多。一位真正优秀的教师,必须多一份责任,要从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去思考教学,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和精心设计的教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0、学生正确的作业可能只是模仿。但错误的作业却绝对是一种创新。

  11、数学学习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被动的接受过程,应该是学生自己体验、探索、实践的过程,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做"数学、"想"数学,尽量减少直接"灌输",这正是人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12、静静的聆听、扬眉、包含鼓励的点头、拥抱、转身或面带深情凝望我们的学生,每一个动作可能都是出于教育学的意义而做的。

  13、使之扎实到位;用居家过日子的心态,精心设计每一堂,与学生共度分分秒秒,让堂生活回归常态;用自己的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真心鼓励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感到自教师的关爱和激励;用积极的行动努力实践新程的理念,树立自信;用平和的心态看待已经选择的这份工作,不断丰富自我,适应变化,追求变化。

  14、真实的堂摈弃演练和作假。真实的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真实的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真实的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真实的堂更不能前操练,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

  15、要善于把学习还原成学生的生活,使他们在平等交流中获得知识,在自然的状态下发现知识的奥秘,在千辛万苦,"费尽心机"后豁然开朗,体会一种"顿悟"的快乐。

  16、新授好比是教师带领学生去掏河蚌里的珍珠;练习好比是将掏出的珍珠擦亮。使它发光;复习好比是将一颗颗发光的珍珠串起。使之成为一条条项链:实践活动,好比是将一条条项链卖出去,挂到人的脖子上。如果这个比喻还有点妥帖的话,那么掏珍珠、擦珍珠、串珍珠、卖珍珠的方法和手段应该有所不同。

  17、现在的堂不能只是关注知识的接受、能力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堂教学的感受。当代的堂教学应该是一种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品质的"我行"的教育,而不是贬低、压抑学生主体性品质的"我不行"的教育。

  18、我们需要追问的是,什么样的数学教育更有价值。因为,一样物品是否有价值,很难从它本身的属性说,关键是看人如何根据它的属性而恰当地运用它。如何运用决定了其价值的大小。微积分有价值吗?你一定要逼着小学生去掌握。它就可能成为负价值。"+2="有价值吗?你让学生去把它默写一百遍。甚至一千遍,它也就变成负价值了。

   三、读后体会

  这段时间有幸拜读了《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书中介绍了8位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和所具有的教学特色,并列举了一些经典例和教学片断,以及每位老师的教学感悟等等,让我领略了名师别样的风采,走进了名师们的堂,领略名师们的堂艺术。

  这本书根据现今的教育现状,介绍了每一位老师独特的堂风格,如刘可钦老师的堂,朴素机智,用朴实而充满人情怀的语言让学生在堂上能自由的发挥,让每一个孩子敢于站起说,竭力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充分让学生表现,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抬起头,往下看"这句话出自潘小明老师,可见在潘老师的堂上,他时刻抬起头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往下看。当然,这需要教师透过数学知识的水面,去发现并抓住支撑着数学知识的数学情感,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不仅获得有扎实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有积极的情感体验、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往下"教数学,才能上出有深度的数学。又如徐斌老师:堂的朴素之美;华应龙老师: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钱守旺老师:感受数学堂的魅力;林良富老师:在细节中体现堂魅力;夏青峰老师的堂追求以及田立莉老师:为学生所需而教。不管是哪位老师,他们有着不同的风格,但是他们都有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怀,时时刻刻为学生着想,这也是上好每一节的前提呀!

  在7年的教学生涯中,我见识过热闹非凡的堂教学场面,也曾一度羡慕别人堂环节设计的巧妙、演示的精妙、堂教学的流畅,甚至曾把这些令我羡慕的元素统统的搬到了自己的堂上,并为此尝试。但实践过后,静下心思考,发现除了当时堂气氛异常活跃之外,留给学生的持久影响却很少,一节上得特别有感觉,可是作业的质量却不高。这就引发我思考,数学教学中我要追求的是什么?本书中刘可钦老师相关经历让我有所顿悟。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刘老师把"某某同学说得很好,谁能比他说得更好?"这样的话换成"某某同学读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让每一个站起的孩子都能够体面的坐下,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表达和敢于尝试,进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重视的是能给学生持久影响的常态教学,要着力提高常态的教学质量,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公开上。

  读此书,感受着名师们精湛的数学教学艺术和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顿时我发现名师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名师,是因为他们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坚持,追求的是"在朴实中彰显智慧、在无华中寻求发展"我想,数学堂教学就应该把握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呈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还学生以真实的堂,让我们的数学更常态、更有效!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1

  杨庆余老师《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中第二章小学数学课程结构与目标的变革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历史沿革”的部分,让我颇有感触。

  数学教育在价值追求上的变革,使我更加懂得数学!国际上小学数学的教育,从通过学校教育使未来的劳动力获得必要的、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到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再到关心一般民众的数学教育,强调数学的实用价值。这些价值追求上的变化与当时的历史、政治社会属性都分不开。可见,我们的数学教育就是现实中的数学,要从学生的现实出发,要源于生活从而高于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数运动”但学生不能接受大量不切实际的数学内容。“新数运动”的失败又让其重基础而让学生感到数学的枯燥乏味。这些历史告诉我们,数学教育要符合孩子们的认知规律,要符合孩子们的认知发展特点,要从现实出发,同时也要进行数学心理学的研究。

  书中,还提到了关于我国数学教育中的经典问题,鸡兔同笼、银行利息计算、工程、流水、行程等问题的改革,在我的小学阶段就接触过这些问题,前几天又刚刚讲过鸡兔同笼的问题!我国数学教育的改革在这些问题的删减,更改上都有体现!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多学历史,尤其是小学数学的历史,为自己今后把握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奠定基础,少走弯路!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2

  近日,继续精读了杨庆余主编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中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章节。

  都说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灵魂。近日的阅读让我静下心来去了解数学课程的灵魂,去追溯数学课程的起源,让我对平日的数学教学有了进一步的反思。

  从新世纪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及特点,到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演变与发展的阅读,我更加深刻体会到每节课中每一项教学目标的深刻含义。而《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论述采取了一般与具体相结合的方式。一般目标包括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需要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在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以及人类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得到发展。

  只有了解了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起源、发展与演变,对比了世界发达国家小学课程目标的内容,才能在教学中有深刻体会,从而运用。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3

  杨庆余老师《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中“小学数学学科的性质与任务”的部分,受益匪浅。

  在如今的社会,数学日益成为公民必需的文化素养,数学教育大众化成为时代的.要求,所以发展公民数学素养已是小学数学学科教育的基本任务。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让孩子们懂得数学的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自信心,学会数学交流,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对于数学素养的培养,我们又需要注意很多问题,首先是数学思维的培养,而数学思维的培养又需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书中一语中道,孩子们许多问题解决的障碍可能并不在于问题解决的策略不当或者过程有误,而往往在于关于问题性质的认识与问题表征上存在的某些问题。也就是孩子们对于问题解决中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需要我们去培养去提高。计算规则的学习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审题能力的培养也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地方。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就应该帮助孩子们读题、辩题、审题,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让孩子出些错误,来提高审题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普通知识与现实特殊情境的联系,是孩子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老大难,书中强调,我们既要认识到这一基本事实,尊重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不揠苗助长,又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从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角度帮助孩子。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4

  最近,我阅读了《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第九章“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第二节“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组织的策略”的相关内容。通过阅读,我了解到概念的引入有四种策略,分别是生活化策略、操作性策略、情境激励策略和知识迁移策略。这四种策略是我们在概念教学中会经常用到的策略,而且我觉得这些策略经常会同时使用。

  如三年级学习“认识分数”,在引入分数这一概念时,我会给学生创设比较生活化的情境:老师这里有4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让学生结合学具动手摆一摆,学生很容易得到每人分2个。如果老师这里有2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再让学生结合学具摆一摆,学生也会很快得到答案——每人分1个。如果老师这里只有1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学生会说每人分一半苹果。怎样表示一半呢?于是我会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表示出苹果的一半,并在学生展示交流的基础上引入分数的概念。在这一过程中,我觉得分数概念的引入既采用了生活化的策略(分苹果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有操作性策略(从用学具动手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到用学具把2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再到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表示出苹果的一半),还有情境激励的成分(当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不知道用什么表示一半的时候引入分数概念)。

  通过本次的学习,让我对自己的数学教学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开始从理论层面来认识、分析自己的教学工作,收获很大。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5

  最近,我阅读了《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第九章“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第三节“儿童建构数学概念能力的培养”的相关内容。通过阅读,我了解到影响儿童建构数学概念的主要因素有儿童的经验、儿童的语言发展、儿童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和儿童的思维水平。其中经验对儿童学习概念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正效应,也有消极的负效应。

  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一课“分物游戏”时,学生已有了每人分得一样多的经验,知道当每人分得一样多时是比较公平的分法,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引入平均分,有助于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平均分就是指分的每份一样多,每份分的一样多就是平均分。在这里,学生的经验对平均分的概念有着积极的正效应。又如在四年级上册学习第二单元《线与角》画垂线这一内容时,有学生总是会出现把边的垂线画成竖线的错误,现在想来应该是学生已有经验对垂直这一概念消极的负效应。

  通过本次的学习,对我今后概念课的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让我对学生在概念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错误有了更清楚地认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师读后感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师读后感
数学教师读书笔记(一)
  如何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让自己的课更有数学文化的味道,是每一个数学教师时时牵挂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阅读了郑毓信、王宪昌、蔡仲三位教授共同编写的《数学文化学》一书,通过阅读,让我真正明确了数学教育的意义及实质,对数学教育的目标及达成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从古希腊数学的起源讲到当今飞速发展的数学,在我面前展示了一个数学发展的历史长卷,曾经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的人物一一跃然纸上,通过对西方的数学与中国的数学发展史进行对比,使我对历代数学名家在数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及数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本书又不是单纯地历史的叙述,教授以自己的视角进一步阐述了什么数学能够称之位一种文化,及将数学作为文化看待的意义,让我对数学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
  全书对我启发最大的是“从教育的角度看数学文化”这一部分的内容,笔者强调,我们应当注意纠正这样一种倾向,不能一味地强调数学的工具的作用,然而目前,我们中、小学的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将数学作为一种工具来进行传授,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应当更为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从教学的角度看,以下问题就有着特别的重要性,既应如何通过日常的数学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因为“思维活动不是在获得课程内容的知能后才出现的,而是成功的学习过程中整体的一个部分,因此,课程内容须能够挑动思考的灵感,即使在最不起眼、最基本的课堂情境中,亦可启发学生的思考的源泉。”这样的一段话,让我明确了数学思维的训练和养成与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相比是更为重要的。由此,我深深思考着我自己的课堂……
  “一个没有相当发达的数学文化的民族是注定要衰落的,一个不掌握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民族是注定要衰落的,我们应当努力建立民族或国家的清醒的数学意识。”我想,我们应当把思维方法的训练渗透于日常数学教学活动中去,应当以思想方法的分析去带动、促进具体数学内容的教学。
  书中提到肖先生借用了清代文学家袁枚关于“学、才、识”的论述来说明三项数学教育目的,他认为广义的数学教育不是把数学仅仅视作为一件实用的工具,而是通过数学教学达至更广阔的教育功能,包括数学思维延伸至一般思维,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良好的学风和品德修养,也包括从数学欣赏带来的学习愉悦以及知识的尊重我们必须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具体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比,数学的文化价值(包括思维训练和文化素养)更为重要。
  数学教师读书笔记(二)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即钻研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开展教研与科研的能力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包括教学中涉及的如何处理教材等问题,教学时如何了解学生从而更好地因材施教,课堂上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个人成长及读书学习等。

小学数学优质课观后感

  组织观摩课教学,是教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活动形式,因为它具有直观形象、真实具体、全息交流、师生活动一览无余等特点。那么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优质课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优质课观后感(一)

  前不久,临沭县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在我校举行。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短短的三天里,我们除了按规定认真上课,其余的时间都在认真听课,每天至少听三节课。参赛老师的课堂教学风格各有千秋,但都浸润着浓浓的求知精神和探索理念,真实、朴实、扎实、生活化的数学课堂都是各位执教教师智慧火花的精彩呈现,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一、课堂上数学味更浓

  一是导入环节,老师们设计的情境各有特色,有的开门见山,有的直观、形象,有的生动有趣,有的巧设铺垫,每一节课的情境创设都让我们品出了数学独有的味道。

  二是重视数学语言表达,教师语言简洁精练,同时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生汇报表达观点或是总结数学概念时引导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

   二、学习方式更适合于学生

  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关注的是全体学生,让我们真正体会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朴素与扎实。另外,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年龄特点,让自学回归课堂。许多老师针对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自学,不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教师无需满堂讲,教的轻松,学得愉快,效果好。

   三、小组合作有成效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恰当的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需要讨论交流时,教师组织同桌或是小组的学生一起合作学习,在汇报展示中学生的精彩发言和教师适时的引导与总结评价更体现了这一形式的高效。

   四、多媒体的使用恰到好处

  我们都知道,数学课堂上运用课件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节省时间,二是直观形象展示给学生。看到老师们精心设计的课件,每一环节的画面、文字排版、动画变换,不仅制作水平高,而且使用效果好,真正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

   五、今后努力方向

  1、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深研教材,领会课标要求,明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针对教学的内容,结合学生实际,从导入到探究活动到巩固练习以及达标测试,精心设计每一环节的教学,合理分配各环节教学时间,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该放手时要放手,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锤炼教学语言,提高教学机智

  班额大,学生存在很大差异,为照顾后进生,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往往讲的过多,语言不简练,对学生的表现不能很好的进行引导和评价。今后教学中多向优秀教师学习,采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学能力,有效地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评价方式多样。

  总之,听优质课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捷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从讲课老师身上汲取优点,从而找出自身的不足与差距,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优质课观后感(二)

  数学优质课比赛于5月在迁安举行,我有幸参加了听课活动。一天的活动,留给我深深的思考。这几位教师的课都很精彩,授课过程中都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组内交流、汇报展示等活动的开展,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下面具体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1、课堂多了一些理性

  情境的创设多了数学的味道,呈现出追朴实、讲求实效的风格。教材被重视起来,真正做到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本次所听的几节优质课,教材基本上都是冀教版版教材,注意情境图的应用创设情境。之前听过的课老师也用情境图,但没真正起到作用,还常常被情境图所拖累。

  比如我县三小的xxx老师,没有直接采用书上儿子和妈妈说年龄的情境图,而是通过游戏引入后和学生比年龄,引出学生8岁,老师34岁这两个数学信息,让学生根据这两个信息提问题。学生兴趣高涨,并且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课上学生的回答也非常开放,感觉就像是在上语文课,本次优质课上老师都引导学生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和数学有关的数学问题,使课堂更讲求实效。

   2、让数学回归生活

  数学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生活实际。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采撷数学实例,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为课堂教学服务。例如,《找规律》一课中,从猜下一朵是什么花开始引入,使学生了解到规律在生活中很重要而且随处可见。然后在为六一布置教室这项实际活动中进行找规律的学习,将数学回归于学生生活中,不但激发学生兴趣,也让学生感到数学在生活中有了用武之地。

   3、教师们精神饱满,充满自信,亲切大方

  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孩子们的情绪,也影响整个课堂的气氛,这几位老师都注意到了这一点。老师们面带微笑,亲切的称学生“孩子”,并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适时表扬,不断鼓励,使学生快乐学习。

  小学数学优质课观后感(三)

  今天上午我校组织教师到实验小学听公开课课,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我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例如:赵老师上三年级《级的变化规律》时,在课件里呈现了其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都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有新意和启发性。

  比较特别的是,赵老师在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但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同学们就可以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学习,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这种情境的创设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学生。

  赵老师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她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赵老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她揭示知识的新矛盾,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质疑中思考,在思考中学到知识。

  总之,赵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本文标题: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风格读后感(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456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三国读后感500字作初中右(《三国演义》读后感500字5篇)飞来的青蛙王一梅读后感(怎样写儿童文学《飞来的青蛙》的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