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 读后感(《泥鳅》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9-27 10:10:3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7

《泥鳅》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

泥鳅 读后感(《泥鳅》读后感)

《泥鳅》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我整理的《泥鳅》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泥鳅》读后感1

《泥鳅》写的是十斤子和三柳两个少年在冬末初春时候用自制的“卡”插卡捉泥鳅的故事。三柳是个孤儿,十斤子非常瞧不起他,插卡时总是由他先插,占最好的田,而且还想方设法欺负三柳,在一次三柳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终于对十斤子大打出手。在十斤子想去向三柳道歉的时候听到了三柳和蔓的对话(蔓说十斤子不像是个坏孩子),后来蔓也帮十斤子找鹅毛捉泥鳅,十斤子被三柳和蔓感化了,和三柳成了好朋友……

三柳虽然是个孤儿,从懦弱变得勇敢,而且十分宽容,不计前嫌,十斤子虽然开始很看不起三柳,欺人太甚,但是他知错能改,让我们看到了人性本善的一面。

在这几个故事中,我还非常喜欢《大水》,漂儿家遭遇大水,父母去世了,在流浪途中遇到了一个修手风琴的人,二人结伴而行……

修琴师傅为了能给人修琴,被人一次次拒之门外但仍然一次次敲响人家的门,最后主人终于把修琴的活交给他,让我们看到了他坚忍不拔,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的精神。而为主人把一个被主人当做破烂的琴修好后,令主人刮目相看,并且只收说好了的五元钱,而拒绝了主人多给的十元,然我们看都了一个人的诚信。

书中修琴师傅的话令我们感动:路很难走,但我坚决的往前走,从不灰心,也从不可怜自己,与其瞧着别人的脸色到碗里去夹肉,还不如独自一人喝西北风去,总而言之,必须作为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上。一个人不在乎他这一辈子做什么行当,关键在于他在做这一行当时得有一种人的神圣感。一有了这种感觉,你便会觉得那点微不足道的谋生手段顿时变得无与伦比的伟大。

这就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修琴师傅,用自己的双手,用美好的心灵收获属于自己的人生的快乐……

《泥鳅》读后感2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一直有无言的老师在给我指点方向,给我力量,它就是书。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好书《大将军和小泥鳅》。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调皮的小男孩“小泥鳅”一个不在意,把一条三尺多长的大王蛇放跑了。他知道闯了大祸了,害怕得跑回家,不敢面对大家。就在这时,勇敢的大将军出现了。他有个怪脾气,就是不服输,一件事只要做开了头,非要做到底不可。小泥鳅和大将军一心想把大王蛇捉回来,可他们丝毫没有考虑过其中的危险性。

他们面前困难重重,当大人们来找他们时,我们多么希望他们赶快出来,平平安安地回家去。可他们还躲,朝反方向遇到了暴风雨。当他们去森林深处,小泥鳅一不小心被竹叶青咬到了,好在一切只是虚惊一场。后来,他们遇到了守林老人,以卷毛狗“阿狮”交换“大王蛇”。

最终,找到大王蛇的他们和大人回了家,守林老人放了卷毛狗,“小泥鳅”也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面对错误,一味愧疚与自责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想办法找到出路。即使面对众多的困难,我们也要激流勇进、勇往直前!只有付诸行动,才有成功的可能,不去试一试,我们怎能甘心失败?

你见过那翱翔长空的雄鹰吗?你见过那威慑百兽的老虎吗?他们也是在困扰迷茫之后鼓足勇气开始这一次展翅、怒吼的。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所以,行动是成功的钥匙与阶梯,行动的力量是无穷的!

《泥鳅》读后感3

在以前的乡下泥鳅是十分常见的,而现在的城市是很难一见的,而泥鳅也创造出了两个孩子的友谊。

村上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十斤子,一个叫三柳,他们两个经常在田野上捉泥鳅,他们用一种很特别的方式来捉泥鳅,叫作插“卡”。将芦苇秆截成两尺多长,中间栓一根线,线的一头再拴一根不足一厘米长的细竹枝,那细竹枝只有针那么细,叫“芒”往剪开的鸭毛管中一插,穿上四分之一根的蚯蚓。一根“卡”就做好了。十斤子和三柳都有二百根“卡”。傍晚插卡,一清早收卡。

而一年里头能插卡的也只有三十来天,十斤子的`身子像大树一样结实,细短的眼睛里总有几分“阴谋诡计”,他的皮肤十分的黑,而三柳只是一个孤心,连一间房子都没有,住在一个久废不用的砖窑洞里。但十斤子插卡的速度比三柳快多了,三柳插一行,十斤子就已经把所有的田都插完了。第二天,十斤子就收获了四五斤的泥鳅,而三柳只有九十条连通底都没盖住,这时三柳即抬头望着大树下,是蔓。

蔓是从二百里外的芦苇荡嫁到这里的,可她额丈夫在放鸭时不幸被雷劈死在稻田里。从此,人们用怯生生、阴沉沉的目光看蔓。她的丈夫死后她便把杂色鸭都卖了,留下来的一律是白色的,每天三柳把小的泥鳅挑出来喂丁鸭,其他的便变给蔓拿出去卖了。

有一次十斤子把三柳插过卡的田的水都放了,因为这件事三柳和十斤子打了起来,回到家十斤子的父亲打了他一顿,并让他道歉。三柳和蔓的哭声在广漠的天空下这一小块地方回荡。第二天十斤子便把水放了回去。一开始,他们俩把中间的田都留下来,后天还是十斤子说:“我们把卡都插得稀点。”这天,两人只隔了一条田埂便插到一块儿来了。十斤子也教了三柳很多插卡的技巧。可好景不长,蔓要跟一个男人走了,三柳也会跟去,临走前他把二百根卡给了十斤子。冬去春来十斤子再一次插时,便觉得很没意思。

友谊就是这样只有自己失去了才追悔莫及,所以人要珍惜当下,没有人能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求曹文轩泥鳅读后感!

800字及以上
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三柳和十斤子一起在水田中插一种叫“卡”的捕泥鳅工具。三柳是个孤儿,和寡妇蔓住在一起。十斤子从心底里瞧不起他,对他插卡的本领也有一种排斥。于是,十斤子想方设法影响三柳插卡,让他捕不到泥鳅。可一次,十斤子听到了三柳和蔓的对话,经常受他欺负的三柳却认为十斤子不是个坏孩子,蔓也帮十斤子捉蚯蚓,找鹅毛。十斤子很后悔,和三柳成为了好朋友。后来,蔓找到了新的丈夫,三柳也要和蔓去远方了。他把卡留给了十斤子,十斤子把它们洗净,挂在屋梁上。我最喜欢文中的三柳,因为他又一颗宽容之心。十斤子瞧不起他,排斥他,捉弄他,三柳都没有怨恨过他。即便是十斤子故意欺负他,和他打架,他也从没有记恨过他。三柳是一个纯粹的少年,在快乐中忘却烦恼,在宽容中忘却受伤…… 十斤子这个人物,虽然他开始曾瞧不起三柳,可当他理解三柳和蔓时,他明白了,改正了,不再像以前一样。这就证明,十斤子同样是一个好孩子,是个知错就改得好孩子。伴随着曹文轩流畅的语言,十斤子和三柳那种品质又浮现在我眼前……

曹文轩的泥鳅读后感

跪求,急!!!!.....
两个少年,十斤和三柳在同一块田里钓泥鳅。三柳是个孤儿,十斤子从心底里瞧不起他,对他插卡的本领也有一种排斥。于是,十斤子想方设法影响三柳插卡,让他捕不到泥鳅。但懦弱的三柳总是把好田让给十斤,十斤嘲笑三柳的软弱并愈发地欺负他。直到一天,一个叫蔓的女子出现了,她总是在田边就买走三柳的泥鳅,并处处关心着是孤儿的他。失去心理平衡的十斤变本加厉地欺负三柳,但这并不能让他有丝毫快乐,最终的结果是后来十斤子听到了三柳和蔓的对话,经常受他欺负的三柳却认为十斤子不是个坏孩子,蔓也帮十斤子捉蚯蚓,找鹅毛。十斤子很后悔,和三柳成为了好朋友。他被友善感化,成了他们中的一员,并在三柳随改嫁的蔓离开村子后,落寞地收起了他的钓钩
我最喜欢文中的三柳,因为他又一颗宽容之心。十斤子瞧不起他,排斥他,捉弄他,三柳都没有怨恨过他。即便是十斤子故意欺负他,和他打架,他也从没有记恨过他。三柳是一个纯粹的少年,在快乐中忘却烦恼,在宽容中忘却受伤……
十斤子这个人物,虽然他开始曾瞧不起三柳,可当他理解三柳和蔓时,他明白了,改正了,不再像以前一样。
一个孤儿,一个寡妇,一个普通农村少年,都不是这个社会占据优势的人,都在社会底层为自己的生存绞尽脑汁,苦苦挣扎,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都是弱势群体,是作者最常将自己悲悯的目光投注所在。但其中又有区分,相对于无依无靠的孤儿三柳和村里人都排斥的寡妇蔓,身强力壮的十斤属于强者,强者欺压弱者是农村常见景观,也是社会的常态,不少作品都以此为题材,但大多让人直面残酷的现实,心酸和愤懑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泥鳅》却体现了曹文轩与众不同的视角,弱者和强者没有不共戴天,而是轻易的实现了和解。通过这些孩子,作者宣扬了他的纯美主义、理想主义

写读后感

快一点,最好是词语优美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
《范爱农》: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赏析:这两句话是我对比着找出来的,第一句用“很”字写出了鲁迅对范爱农的憎恶,但第二句话用“爱农”表达了鲁迅对范爱农的亲切,文章开头把范爱农写得如何如何地讨厌,为后文写作者对他的友善打埋伏,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对比写出了鲁迅先生对范爱农的友谊。以至于为范爱农写了五首诗。
总评:文章一开头,作者就用平凡又朴素的语言,记叙了他曾经在茶馆认识范爱农的事,先抒发自己对他的憎恶,为后文写对他的亲切友善作铺垫。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十分到位,朴素却又不失精练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鲁迅先生对死国难者的同学们的一种同情,一种责任。
《阿长与山海经》这是—篇纪实性的文章。文章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现了长妈妈的性格特点。作者通过对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长妈妈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怀念。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
文章着重写了我幼年时与长妈妈的一段经历。长妈妈是一位保姆,而我对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见我对她的感情至深。文章也进一步介绍了她的名字、体形等。文章主体在于围绕《山海经》,写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由最初的我不大佩服她,最后我对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为她给我买了《山海经》。
长妈妈是一位经历苍桑的人,这里不仅写她迷信,有麻烦的礼节,而且突出了她的伟大,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却成功了。很好地概述了一个人物形象。而我对长妈妈的感情也是文章的关键,文章的主体把握及最后对她的缅怀、祝福,都能说明感情很深。语言上或叙或议,前后呼应,如3次写“大字形”睡式及谋害隐鼠的怨恨,朴实中带有点韵味,让读者细细体会其中。
读完此篇文章,不难发现,长妈妈这样一个艺术典型形象,独特而不平凡,而也揭示了封建社会比较黑暗、腐朽的事实。作者此篇文章包含的爱心与同情,让我们再一次回到纯朴的年代,去关怀身边一个人。
《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曾多次写到“无常”这种鬼怪。在《无常》中他比较详尽地记述了在庙会中见到的“无常”。
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在庙会上都比较喜欢白无常,而普遍讨厌黑无常,而从文字来看鲁迅也比较喜欢白无常。认为他“不但活泼而诙谐”。而且单单浑身雪白这一点就能在各色鬼怪中十分扎眼,很有“鹤立鸡群”之感。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在当时的庙会中白无常是个很出风头的角色。
整篇文章都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
作者也是想告诉我们,连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应该怎样呢?
《父亲的病》这篇文章十分生动地体现了当时就社会庸医的无能,他们明明知道病已经没法治了还故意蒙骗,看似开的是神丹妙药,其实就是故弄玄虚,使用障眼法,对病是没有一点疗效,搞得家人东奔西走到头来还是白忙活一场,并且对治病只是忙于应付而草草了事,给人看病都只为的是那些身外之物——金钱。那时的社会就像鲁迅的父亲一样病重了。
落墨的部分是很令人惊诧的。“名医”居然对临之将死的人说“不要紧的”果不其然治死了人,却仍然提笔写下百元的药方为死人服下。荒唐!而那主人仍旧很客气地送他出门。鲁迅前辈真的是很伟大,所以,我便要推翻第二段对网站上的事发表的观点了。从这篇文章——根据看得懂的文章分析,鲁迅前辈不是那种使劲骂的人,我觉得,他只是通过大量的讽刺而让人们认识自己的错误,例如这个事件,骂了么?找不到骂人的词语。所以,鲁迅前辈是那种很厉害的人——批判家(好像是这个词),用俗话说,就是骂人不带脏字,不过,鲁迅先生比这还高一些,他是为了民族的崛起而批判,全是出于公心。我只能深深地在他身后的风尘里鞠躬了。“名医”的贪财便如山峰般“屹立”。
接下来,就是“名医”用大量杂乱的药治了鲁迅前辈的父亲两年,没有医好,就介绍别人来医治。“名医”的形象如雕刻般越刻越深,为了保全名声不顾病人的死活。唉,我只能叹气。不过,这种人值得为他叹气么?算了。
也许,这位才是名医。可惜,这位又是“名医”。依我看来,他满脑子装的不是学问,而是借口。尤其是最后一个,特别具有代表性“医能疫病,不能医命,对不对”,好小子,有一个推卸责任的泥鳅,居然还有颜面问“对不对?”再看看他们用的药:河边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一对蟋蟀、旧鼓皮制成的败鼓皮丸。看到这里,我已经快说不出话了,也只能向老牛喘月一样扑哧扑哧地大口地喘气。
鲁迅似乎就是在呐喊着,对当时封建、腐败的社会作批判!而现实社会中这种现象也不少见。 对于社会上游荡、坑蒙拐骗、我们要与他们斗争到底!并从小懂得追求真理、学会揭穿丑恶事物的本质、辨明是非,并呼吁大家、广泛宣传、共同促进精神文明的时代进步!
鲁迅前辈,真的是一个很难得的人。对于他的文学功底,不是我最钦佩的;而他那大无畏的精神和满怀为国的火红的心,是令我崇敬的。鲁迅前辈也是人,然而他不甘做一个平常的人,他不愿在沉默中死去,而愿意在沉默中爆发。他像一道雷鸣闪电,炸醒了沉睡的人们,震惊了后人的我们。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鲁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二十四孝图》。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那些煞费苦心“修饰”出来的完美的、让人们去膜拜敬仰的神像,是不能打动人心的。真正能让我们这些在柴米油盐间折腾着的普通人感动的,永远是那些平凡的英雄,那些有过懦弱、有过自私、有过犹豫,然而最后选择了勇敢、选择了奉献、选择了坚定的人。
那些自愿前往偏远地区的志愿者们,难道没有过后悔吗?难道从没有在静夜里独自流下过泪吗?难道没有抱怨过当地不可想象的艰苦条件吗?难道没有在遇到挫折遇到困难时,萌生回家的念头吗?我想,这些都是有过的。然而他们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用自己的青春和热情,温暖着那块贫瘠的土地。
那些坚守操节,廉洁奉公的干部们,难道没有羡慕过别人富足的生活?难道没有在贿赂面前感到一丝的犹豫?面对着清苦的生活,难道没有过委屈与不甘?面对妻儿亲友的抱怨,难道没有过歉疚、没有过哑口无言?我想,这些都是有过的。然而他们最后还是选择了清廉,守着自己的良心,不图那个“廉洁”的虚名,只求仰不愧天,俯不愧地。
那些为人们所称颂的英雄们之所以崇高,不是因为他们的“完美”,而恰恰是因为他们的缺陷,以及与缺陷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正是他们的缺陷,使他们离我们是那么近,我们不用仰视就可以看到他们的面容;而他们对自身缺陷的战胜,成就了他们的崇高。
为什么总是要把人“神化”呢?那些高高在上的神像,真的比混迹于芸芸众生的“人”更有感染力吗?恐怕不见得吧。失去了真实失去了亲切的典范和偶像,立刻便敛去了那温和的笑容,换上一副拒人千里的面孔。
让我们的英雄走下神坛吧,还他们各自的本来面目,那些不见得多么完美、然而充满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环、然而闪耀着“人”的光辉的面容。
让我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歌唱那些软弱、怯懦、犹豫背后的高贵与坚强,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
《狗·猫·鼠》
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深感痛快,这痛快之因有三。一,佩服鲁迅先生讽刺人的手段与方法,他从不直接讽刺,而是巧妙地利用被讽刺者说过的话(我不了解鲁迅先生的写作背景,就不详细解释这一点了)。二,觉得鲁迅先生的文字简洁明了,又不乏趣味。三,感到鲁迅先生是个立场鲜明的人。
我对鲁迅先生的文章很感兴趣,因为他的文章中有许多有趣可爱的地方,比如本文中的墨猴和隐鼠,文笔十分简练,墨猴的动态却尽显眼前,好像它就刚“舐尽了砚上的余墨”似的。隐鼠也十分乖巧,“缘腿而上,一直爬到膝踝”。
隐鼠的活泼可爱就为下文鲁迅得知它被猫吃去了的“愤怒而且悲哀”作了铺垫,为他的“仇猫”作了很好的解释。
鲁迅先生仇猫,他在文中清楚地列举了三个原因。一,猫的性情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二,它总有一副媚态。三,它吃了鲁迅的可爱的小小的隐鼠。文字精练,论点论据俱全,立场鲜明,一目了然。我们写文章也要这样,要立场鲜明,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鲁迅先生那精练的文笔,有趣的传说和风趣的语言将带领我走近鲁迅,走进他的心灵。
《五猖会》是鲁迅儿时回忆去东关看五猖会的一件罕逢的盛事。
这篇文章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在封建统治的社会中,鲁迅生在一个县城里的家境小康的读书人家,遭逢社会变革和家庭的日渐败落。鲁迅被包围在这种黑暗封建的家庭风习和社会现状。
鲁迅的童年,许多来自儿童的玩性,天真的稚气都被抹杀了。我们的大人,真该反省反省了。
《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求学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什么。这也足见当时人们头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接受与排斥。这样的老师,岂不是要耽误学生的学业吗?
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谓的“中国通”、“支那通”,对中国悠久文化的曲解。他们简直是对华夏文化的污辱。当然,那些奇谈怪论是肯定永远不会被我们所接受,也永远应该去抵制的。
文中最有趣之处当数要去日本留学之前的那两条所谓的“经验”,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当时对一些外国事物的误解。
后面的几段中,也写出了当时一些新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和老一辈对学习新知识的不支持。
《琐记》可以说是哪个时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很好地写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是一篇不错的回忆性散文。
本文标题: 泥鳅 读后感(《泥鳅》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409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croods电影读后感(疯狂原始人英语读后感)读书的心得读后感(读书心得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