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史观念读后感(我也要那个西方艺术史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9-25 22:55:5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0

《大话西方艺术史》读后感,上,在我看的上本书《哲学家都干了些什么》里面有段话,是这么写“顶级艺术家思考的问题常常和哲学家一样,都是一些形而上的终...

西方艺术史观念读后感(我也要那个西方艺术史的读后感)

《大话西方艺术史》读后感 上

   在我看的上本书《哲学家都干了些什么》里面有段话,是这么写“顶级艺术家思考的问题常常和哲学家一样,都是一些形而上的终极问题。只不过艺术家不用理性探索,而是想通过艺术作品让别人和自己感同身受。但他们为什么都不约而同地苦闷呢?但正是因为这些艺术家陷于永远无法挣脱的苦闷,而他们又非要倚仗自己过人的天才全力挣扎,所以他们的作品才能深深打动我们。所以世界上才有艺术这东西。”

    看了这段话,我不禁思考:哲学与艺术两者之前的关系?让我萌生了艺术的了解。

   意公子的《大话西方艺术史》说道:自人类文明诞生那一刻起,艺术也就跟着出现了,并且随着人类历史逐渐发展。同时艺术的发展与哲学、科学、甚至宗教的发展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西方的艺术可以说是源于希腊:从一开始“画神”,后来觉醒了“画人”,再后来“画世界”;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艺术家们讨论“怎么画”,最后是“艺术来自生活”。西方艺术史就是从为宗教服务、思考于哲学,最后回到人的内心情感和日常生活的过程。

一、西方艺术的起源:

    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希腊文明与希伯来文明。希腊文明与希伯来文明就像是种子,它们生根发芽,长成了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结出的果实就是西方社会的文学和艺术,这段时期西方艺术作品大都取材于神话和圣经,神话无非就是:“神的起源、王位争夺、宙斯的情史”三个部分,而《圣经》就是一个“人与神(即上帝)不断约定”的故事,这时期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都是与之相关,如《亚当与夏娃》、《创造亚当》、《维纳斯的诞生》等;
二、中世纪时期的艺术:

    中世纪始于公元476年。当时最大的西罗马帝国灭亡了,被一分为二,这使整个西欧彻底陷入混乱,人们原本相信统治者能带给他们安宁和富足,最后却发现这只是一个奢望。在现实中找不到任何寄托的时候,人类就会迫切地需要信仰。在基督教中,你只要信奉耶稣基督就能得到救赎,哪怕生前痛苦,死后也会有机会升入天堂,甚至获得灵魂的永生。这让已经对生活无所期盼的人纷纷投向基督教的怀抱,而教会的权力就在这时,凌驾于所有权力之上。在中世纪,艺术创作的目的就是为宗教服务,传播教义。中世纪最有名的作品,叫《面包和鱼的奇迹》。
    在这幅画中,人物样貌相同,表情和动作都很呆板,和古埃及的绘画一样扁平而程式化。按道理说,中世纪在古希腊之后,作品应该更为生动,怎么反而退化了呢?

    究其根源,在中世纪,艺术创作的目的就是传播教义。在基督教教义中有一条规定:禁止偶像崇拜。神存在于万物之中,你可以感受到他,但是你窥探不了他,所以不允许把神的形象画出来。

    既要用具体的形象宣传教义,又不允许在教义里出现逼真的画像。折中的办法就是把人物形象画得呆一点,重点是要让民众通过故事感受到神的伟大,而不是画作本身优秀与否。

三、文艺复兴的艺术:

   上述呆板这样的画法在中世纪延续了1000年之久,艺术似乎再也不会有所发展了。直到一位艺术家的出现,才打破了这个局面。这个人就是乔托。文艺复兴时,乔托开创透视法,并让神具有了丰富的表情。《哀悼基督》是乔托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让中世纪画中的人物第一次有了表情。在他看来,神和人是一样的,也有喜怒哀乐。从此,他把注意力从神的威严感转移到了对画中人物的情感表达上。
  马萨乔、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这些文艺复兴时期鼎鼎有名的艺术家无一不是乔托的追随者,他的“短缩法”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透视法”,他让艺术突破当时的宗教限制,转而关注人的情感与思想,自乔托起,西方绘画将目光重新投向人性的美好和自然的魅力。当宗教和神权的影响开始逐渐被削弱,人们的关注点从“神”回到了“人”身上,真实的情感得到了表达,美的作品才纷纷得以涌现。

   西方的文艺复兴其实有点像中国的春秋战国,在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雯尔。后人在评论“文艺复兴三杰”时说:“达·芬奇画出了人的神秘:
米开朗基罗雕刻出了人的强壮:
而拉斐尔画出了人的美丽。
    文艺复兴是西方艺术的巅峰,在这个时期有无数的天才艺术家,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艺术创作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特点,古希腊的灵动、古罗马的静穆、中世纪的呆板、文艺复兴的真实、巴洛克的华丽、洛可可的纤巧...艺术的魅力也许就是在于它的千变万化和丰富多彩吧。下篇文章我们再继续探索巴洛克时期的艺术。

我也要那个西方艺术史的读后感

品读西方艺术史
关于西方艺术史,尽管不少老师多次强调它对于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夯实美学基础的重要性,遗憾的是大学课堂并未讲授,我只能自己到文艺书厅翻阅那些精美的画册,感叹于《泉》那样优美的裸体绘画,还有出土的断臂维纳斯、恢宏的罗马斗兽场、巍峨的哥特式教堂,等等,都给我留下过深刻的印象。因此常常神往像叶芝那样《驶向拜占廷》:“那不是老年人的国度。青年人/在互相拥抱……我就远渡重洋而来到/拜占廷神圣的城堡……请尽快把我采集进永恒的艺术安排……在金树枝上歌唱/一切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情/给拜占廷的贵族和夫人听。”

一、寻找西方艺术史

我一直没有系统读过西方艺术史,因为书架上的教材、读本大多被翻得残旧难看,还有一股难闻的尘味,我屏住呼吸翻了几页,见理论太多、插图太少,就兴趣索然,宁愿继续去翻看提香笔下的那些健硕裸女。作为一个刚满18周岁的成年男子,知慕少艾,却未谙女体,此时与其说是欣赏西方艺术,不如坦白招出自己好奇的性心理。
欧洲的天才人体画家们常常将仙女绘成专食人间烟火的欲女,如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让美神成熟的裸体斜躺于榻上,两眼含着渴望、期待、挑逗、茫然和无所谓的神情,既像思春的贵妇人,又像淫荡的妓女,仿佛在等待着情人或顾客的来临。那时我听说过一点古希腊艺术的知识,就以为表现性与肉欲是西方绘画的主要特点,却忽视了提香在维纳斯后面画的两个人,其中一个双膝下跪似在祈祷,代表了画家的某种宗教情怀。对此画的理解,要将诱人的肉体和背后的祈祷联系起来才算完整。
若干年后,我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版本,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的《西方艺术史》,图文并茂,几乎每页都有艺术作品的插图,看起来清爽多了,唯一的缺陷是理论诠释过于简略,许多地方看起来似懂非懂。幸好我曾零星看过一些艺术赏析的书,所以勉强能接受。
此书由四名欧洲学者编撰,原名“The history of art”——艺术史。这种欧美中心论的治学方式钩起了我心理的一点不快,毕竟书中只有欧美的艺术,相信译者看了也有这种感觉,所以转译为《西方艺术史》。

二、文艺复兴之前

西方艺术起源于何处?文艺复兴期间有一幅名画叫《维纳斯的诞生》,刚从海洋泡沫中诞生的维纳斯站立在一只蚌壳上,两位风神把她送到岸边,时辰女神拿着花斗篷前来迎接,天空下着玫瑰花雨,海面微微泛起波澜。这大概就是艺术诞生的隐喻。
神话传说、祭祀、狩猎、性爱、生育、史前洞穴……沿着时间的脚印巡礼西方艺术,可以发现法国拉斯科洞窟的原始绘画也充满了抽象、象征的意味,令人想起印象主义和现代的某些画风。
尽管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等地中海沿岸地区都对西方艺术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但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无疑是伟大的古希腊文明。希腊人除了给我们留下动人的神话故事,还有雅典娜、宙斯、赫拉和巴底农等立柱式的神庙,因其对石材的广泛应用而保存长久;至于人体艺术,他们更是鼻祖。在中国人在艺术创作中羞涩地隐藏起自己的胴体时,他们很早就提出人体的最佳比例:身高7至8倍于头长;并奉献出了《掷铁饼者》等大量完美的裸体雕像。即使在希腊化时代,也有一只极其帅气的亚历山大大帝头像,实在想不到他就是那个曾经纵横欧亚大陆的军事统帅,和神话中的阿喀硫斯一样战无不胜,可惜英年早逝。希腊时代的人体艺术品,无论男女,在体型、气质方面都达到了无可企及的美境。
罗马帝国的艺术承自希腊,但《披甲的奥古斯都皇帝》繁琐的衣甲抑制了人的生命力,自以为是的领袖架势已显造作,美感远远逊色于希腊裸男。中世纪无论是拜占廷、罗曼还是哥特艺术,除了建筑风格尚可欣赏之外,那些神祗和人物画看起来很气闷,这是欧洲的阳萎期,而同期的唐朝诗人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唱响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

三、文艺复兴之后

直到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才使西方艺术重新勃起。达芬奇、提香、波提切利、米开朗基罗等天才重拾希腊精神,将西方艺术提升到了新的层次。《蒙娜丽莎》不必多说。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也是世界艺术史罕有的杰作:大卫这个《圣经》里的英雄充满自信地站立着,向人们展示了他的健美身材,左手拿石块,右手下垂,头向左侧转动,面容英俊,双目有神,英姿飒爽,身体中积蓄的强大力量似乎随时要爆发,代表了伟大的人文主义精神。此雕像的复制品至今仍屹立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市政广场,原件则在博物馆严加保存。可惜书中仅选了多纳太罗的《大卫》雕像,虽然也不俗,但比米氏差了一个档次。
文艺复兴向前演变,就产生了“巴洛克”、“罗可可”等术语。前者原指形状不规则的东方珍珠,后词义变宽,表示思想和表达方式的独特、个别、任意性,在艺术创作中表现为对感官、喜庆、浮华和激情的突出。后者原指对岩洞、贝壳和钟乳石的模仿,后被引入室内装饰,日益走向日常生活,变得越来越世俗化。这个时期的西方艺术给我印象深刻的是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等宗教建筑和巴黎贵族的沙龙以及装饰豪华的宫殿,还有伦勃朗的自画像。
伦勃朗有画自己的嗜好,共画了近百幅,我看到的是他青年、中年、老年三个时期的三张自画像。青年时期他身穿华丽服装、意得志满、嘴唇充满肉感,看起来玉树临风,可以想像他应是一位风流才子。中年时期他眉宇显出疲倦,衣着朴素,已经发福,人到中年百事忧,看来他也难免俗。老年时期他穿着尊贵的服饰,胸前还挂着类似怀表的饰物,清澈的眼睛透出哲学般的深思,嘴角的撇起和隐隐的微笑表示自己已经世事洞明,看清楚了就无所谓。人生的三个阶段,在此得到了充分概括。

四、19世纪的西方艺术

19世纪最先出现的是新古典主义,《马拉之死》、《荷拉斯兄弟的宣誓》等作品告诉我们艺术辞典中离不开责任、宏伟和庄严等词。油画《马拉之死》表现了马拉这个法国大革命的重要领导人刚刚被刺的惨状:被刺的伤口和染红了浴巾的鲜血,握着鹅毛笔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另一只手紧紧地握着凶手递给他的纸条。作者以触目惊心的画面来表现了古典主义的献身精神。《荷拉斯兄弟的宣誓》以罗马历史上的英雄荷拉斯三兄弟向老父亲作出征前的宣誓,表现对国家的忠诚和荣誉感,而旁边妇女们的哭泣哀叹强化了他们刚毅神武的英雄形象。
对于浪漫主义,我们首先要记住雨果的名字,他从理论上阐述了浪漫主义,并在文学和绘画等方面作了重要探索。他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闻名于世;画作《涡石灯塔》以拟人化的手法将灯塔塑造成了为浪漫主义狂飙大声疾呼的旗手。还有载入过中学历史课本的《自由指引人民》(作者:德拉克罗瓦),画中自由女神敞胸露乳、高举旗帜带领革命者向光明前进,非常激动人心。德拉克罗瓦的另一幅画作《萨达纳巴尔之死》表现了国王在围城内准备与所有财宝、骏马和女人一起自焚殉国时的情景,火红的宫床、绸缎、缰绳、辔饰、长幔,国王的眼光从上方倾斜而下,右下角的妇女惨遭割喉,整个画面惊心动魄,具有巨大的艺术爆发力。这幅画就像德拉克罗瓦在日记写的那样:“色彩就是眼睛的音乐,它们象音符一样组合着……无法达到的感觉”。
此后的现实主义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平民的普通生活,如米莱的《捆干草者》、莱勃尔的《教堂里的三个女人》等。库尔贝的《画室》应是代表作。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画作:“这幅画分为两个部分,我处在中央,正在作画;右边是所有股东,也就是说朋友、艺术界的工作者和爱好者。左边是另一个平凡生活的世界,普通百姓、悲惨的人、穷人、富人、受剥削者、剥削者以及靠死人生活的人……一名女裸体模特儿站在我椅子后边。” 这幅画极具象征性,画中的画家仿佛就是圣父,用他的画架分开了善恶,进行着最后的审判。
最令我震撼的是其后出现的印象主义。摄影技术揭示了表象的多样性和直接捕捉真实感觉的重要性。印象主义更强调画家的主观感觉和捕捉瞬间的的能力,他们确信风景是依时刻、季节、气候不同而变化的,这种短暂、瞬间的诱惑把他们引向逐渐消逝和无穷无尽的艺术幻想。一般认为这一画派的奠基人是马奈,他的《草地上的午餐》把全裸的女子和衣冠楚楚的绅士画在一起,愉快地聊天、聚餐,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率真、自由的世俗生活方式的向往,其鲜艳明亮、对比强烈的画法是对传统的突破。
“印象派”一语由莫奈的《印象,日出》所引发,他描绘了法国勒阿弗尔港口一个多雾早晨的景象:一轮红日投射在海上,海水被染成淡紫色,天空微红,水波淼淼,摇曳的小船朦胧模糊,人影依稀可辨,远处的工厂烟囱、大船上的吊车等若隐若现。这来临自他从一个窗口凝望产生的瞬间印象,笔触大胆新奇,开创了一代画风。
梵高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斯通的《梵高自传》已有具体描述。他不是正宗的印象派,但却是真正的天才,就是普通的向日葵也被他画出了生命的真谛。欣赏那幅不朽的画作《向日葵》,可体会到画家像熊熊火焰一样炽热的激情和旋转不停的运动感,还有单纯强烈、粗厚有力的色彩对比,那种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充分体现了他心灵的震颤和激情。这时的向日葵不再是静静的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喷发的生命体。他画的草鞋、工人等也闪烁着天才的光芒,流露着悲天悯人的情怀。
与印象派相关的大师还有高更、塞尚等。

五、现代艺术的困境和嬗变

20世纪是工业化集大成的时代,钢筋水泥成为广泛应用的建筑材料,建筑在强调美观的同时,更具实用性和世俗性。欧式高楼大厦随全球化走遍世界,五大洲处处皆是,这在城市化的中国尤为泛滥,造成诸城的千篇一律。而我喜欢的经典之作如悉尼歌剧院和贝聿铭为卢浮宫入口处设计的金字塔等在国内非常罕见。
在都市森林中,在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人道主义危机中,在意识形态的幻变中,艺术亟需变革。受到象征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印象主义、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等各种思潮影响的毕加索开辟了立体主义的新天地。过去的画家都是从一个角度去看待人或事物,所画的只是立体的一面。受X光透视等现代科技启发,立体主义以全新的方式展现事物,他们从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多个角度去观察,把几个侧面都用并列或重叠的方式表现出来。毕加索在《阿维尼翁的姑娘们》中,把五个裸女的色调以蓝色背景来映衬,背景也作了任意分割,没有远近的感觉,人物是由几何形体组合而成的,右边两个女子的面孔酷似非洲的硬木人面具,右下角的女子双腿分开令人联想起性和生育,画面下方还有几只水果,充满象征和暗喻,至今仍是个未被说明的秘密。这反映了20世纪现代艺术的特点:作者只提供一个空间和可能性,让读者参与创作,主题在作者和读者的互动中产生(甚至,根本就是无主题)。
康丁斯基更将现代艺术引向了大抽象,使人们对事物外表的的审视转变为“内部参与”。他的作品《带黑色的弓形,154号》中,特定的主题和视觉的判断都消逝了,只借色彩和形状的搭配营造出一种猛烈冲突的动势和紧张,令人想起世界大战或罢工。《白线,232号》以一种松散和气氛性的手法来处理的,色块被一种强烈的直线条图案和规则的曲边所强调,也许想表现宇宙空间和星系的相互作用。
随后的艺术家们越走越远,那些奇思妙想的几何造型和极度抽象的色彩组合令人越来越费解,艺术家企图突破传统,却越来越陷入迷宫,超现实主义、行为艺术……五花八门的术语掩饰不了审美的混乱,至少我对这阶段的艺术并不喜欢。当然也有些艺术家在回归传统,关注现实,以简洁的象征来表达主题,但成就与前两个世纪尚有差距。
至于互联网时代的艺术,读图开始优先于读文,声光特技和电脑制作的发展使创作变得更含混,一切尚在嬗变中,我混乱的脑袋尚未清晰,无定的寻觅中只能欣赏当下和回眸以往。
霜冷长河之际,缪斯也无言。

求西方艺术史感受

针对 学完西方艺术史后的感受 想法 写篇文章 1000左右大概跟西方艺术靠边就成 字数1000左右 资源越冷门越好
读《西方艺术史》有感艺术的寂寞与孤独
最近,读了一部《西方艺术史》,首先,我就为这部书引言里的一句话所震动。著者说,我们从艺术的起源之处就可以找到艺术家的那种主要动机:通过打上记号而投身于世界和把世界据为己有。而在此话之前,著者又提出这样一个设问:人难道不始终都是通过艺术向死亡挑战的吗?这一设问已道出艺术所具有的宗教意义和她的永恒目的!
纵观整个西方艺术史,从古希腊的巴底农神庙到古罗马的哈德良万神庙,从早期基督教艺术到罗曼艺术,从哥特艺术到文艺复兴,从样式主义到巴洛克和古典主义,从罗可可到新古典主义,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一直到二十世纪各艺术门派与主义,我们不难看出,最初因对神的膜拜和服务于宗教,艺术在神庙与教堂的建筑以及宗教绘画方面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同时艺术所创造的美以及艺术本身,也像宗教一样,一直指引着人的灵魂向上升华,而在这种指引的过程中,艺术家们却常常陷入了不为人知的寂寞与孤独……
真正的艺术是最心灵的东西,也就是最为宗教的东西,所以一切真正为艺术献身的艺术创作者所要背负的寂寞与孤独,绝对不能为一切凡夫俗子们所能体悟。这一点是我在读到《西方艺术史》“浪漫主义”一章时最为感慨的。浪漫主义出现于十八世纪中,兴盛于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左右进入衰微。浪漫主义艺术抛弃了希腊罗马典范,表现为对新古典主义专制的逆反,对往昔的一切想法实行彻底的决裂,它宣告了人和个性先于一切的地位,它以强烈的感觉、激情和想象回答了冷酷的理性王国。正是浪漫主义的这种冲击性,导致了浪漫主义艺术家们比以往任何时代的任何门派的艺术家们更深地陷入了艺术的寂寞与孤独。
在此,仅说一说浪漫主义杰出代表欧仁·德拉克罗瓦的艺术创作。作为画家的德拉克罗瓦最初的作品是《但丁与维吉尔游地狱》和《希阿岛的屠杀》,这两幅作品表现出自由的嘲弄与挖苦,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并使德拉克罗瓦因此成为浪漫主义的领军人物。德拉克罗瓦一生都从浪漫主义文学中汲取灵感,并从中取材。
1827年他画出了《萨达纳巴尔之死》,以纪念三年前死于梅索朗吉昂的拜伦。萨达纳巴尔是显赫无比的塞米拉米斯女王子孙中最 后一位 君主,在被米底人围困了两年的都城巴比伦,萨达纳巴尔在宫院内堆起柴垛,将自己和财宝、骏马、女人、宦官一起付之一炬,而拒绝投降。这幅画给人一种死亡与毁灭之感,让人极为强烈地感觉到作者对于死亡与毁灭的思考与挑战,以及因为这种思考与挑战而有的内心寂寞的燃烧。1830年,德拉克罗瓦又画出了《自由指引人民》。此画因作于1830年革命的翌日,几乎成了政治宣言。在这幅画里,画家就在自由女神的右边,以起义者的形象出现,充分表达了他在不自由的围困中对自由的渴望。德拉克罗瓦从青年时期开始一直到
1847年撰写了一本日记,详细阐述了他对艺术创作的思考。1863年8月,他因病而寂寞地离开了人世,完成了一生对艺术的追求,虽然浪漫主义在他死后几乎销声匿迹,但他的画作,尤其是他的《萨达纳巴尔之死》和《自由指引人民》,却是不朽地留在了这个世界。
读罢这部《西方艺术史》,我久久不能平静地想,当我们捧读一部伟大的作品而潸然泪下时,当我们在一幅名画前恋恋不去时,当我们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瞻仰一位已故艺术家塑像时,我们是否想到那些伟大的艺术创作者一生献身艺术的精神?是否想到他们为艺术献身所承受的寂寞与孤独?夏绿蒂·勃朗特一生没有过一次爱情,却写出一部催人泪下的《简·爱》;凡高一生穷困潦倒,一生只为他的《星空》与《向日葵》寂寞而疯狂地燃烧;曹雪芹呕心沥血一生,终未能完成他的红楼巨著,寂寞地死于灯下,死时竟连一口棺材都没有。尽管我们有所欣慰,无数伟大艺术创作者的艺术创作终使他们得以永生,但他们寂寞孤独的悲惨,又无不令我们痛心疾首!

求西方艺术史感受

针对 学完西方艺术史后的感受 想法 写篇文章 1000左右大概跟西方艺术靠边就成 字数1000左右 资源越冷门越好
发现雕塑中的塞尚、杜尚 当我们了解学习那个纷杂繁复、新旧更迭、颠覆动荡,而又具有惊人的探索追求精神的现代艺术的时候,总有些力不从心、浑沌、茫然。都说任何事物都会有它的发展根源和脉络。通过对现代艺术的深入学习,我们找到了现代艺术的“源”——塞尚和杜尚。更主要的是在那个时期雕塑中也有它独特的“源”,是雕塑中的塞尚和杜尚。 一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的塞尚特别注重对象共同的作为形体的物理学价值,透过它们的外表,揭示出对象内在的带有普遍性的永恒性的结构形体,即他所说的圆柱体、球体、和锥体。他的出现使得西方传统写实主义绘画体系彻底地土蹦瓦解。对于塞尚来说,内容就是形式,他的这种形式主义艺术被成为“为艺术而艺术”。是他打开了形式主义艺术之路,从他开始,经由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到至上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旋涡主义、辐射主义、精确主义、光效应艺术、极简主义等,形形色色的抽象艺术的不断嬗变,通过一步步将客观物象分解、重构和简化,塞尚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们创造了一种完全独立于客观世界的纯抽象艺术。当然在文化的创造和实践中,从来没有按单一的方向前进,并且同样存在着相对立的两面性。在以塞尚为代表的理性主义不断发展,日益走向抽象的同时,杜尚出现了!1913年杜尚创作了第一件“现成品”艺术《自行车轮》,从此,一种于塞尚的“为艺术而艺术”相反的“人人都是艺术家,什么都是艺术品”的反艺术而艺术登上历史舞台。沿着杜尚开创的这条观念化的艺术之路,西方艺术家创造了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新现实主义、集成艺术、装置艺术、大地艺术、行为艺术、偶发艺术、观念艺术等五花八门的非架上艺术。塞尚和杜尚的艺术追求好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相反相成的现实主义。二 以上简单介绍了现代艺术的两大脉络,那么,在塞尚和杜尚引领的现代艺术的大背景下,雕塑领域中是谁起到了他们的作用,成为新一代雕塑史上的转折呢?我认为是罗丹和布朗库西。首先,我们就先介绍一下雕塑界的“塞尚”----罗丹。提到罗丹,我会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因为在阅读《罗丹艺术论》后,我明白了一个雕塑家对自然和美的追求,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还有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罗丹是继米开朗基罗之后最具影响的雕塑大师。它的探索即冲破古典主义的樊篱脱出学院派的桎梏,树立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雕塑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的感受作为创作的基点,用丰富多彩的绘画手法塑造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由此我们发现,罗丹和塞尚都是变革者,是雕塑和绘画发展的转折。艺术革命有一个永远不变的公式:当一种艺术渐趋呆滞死板,不能再行表现时代趋向的时候,必得要回返自然,向其汲取新的艺术的灵感。这一点他们有着相同之处。塞尚的艺术既不表现神话和宗教主题,也不表现社会和政治内容,而是将探索自然的奥秘作为自己的中心主题,这正是时代精神的体现。罗丹是将“自然”奉为“女神”。在《罗丹艺术论》中有一段他与葛塞尔关于艺术和自然的讨论,他们虽然用了同一个词“自然”,但对它的理解却大相径庭。葛塞尔的“自然”似乎是排除了人的参与的一个独立体。他所用的标准也是他与常人一样的逻辑推理的根源,是机械的翻制、模仿,好像就是孤立的自然没有人类的存在只是有一台人遗留下的机器在作纯客观的观察和记录。而罗丹所说的“自然”确实包含着人的,他还反复用了真实,“就是透入外形,触到它内在的真”。从罗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模特因肢体的扭动、挤压,筋骨牵拉的疼痛感,也许就是这种感觉是他要表现的,也是要向我们展示的。从罗丹起雕塑开始进入了表面自觉的新时代。表面被独立出来,成为一层淋漓酣畅的情感外膜。前面我们说到了因为塞尚的变革,之后的各种主义艺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同样,罗丹是雕塑史上新起的一座高峰,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比如:马约尔、马里尼、亨利.摩尔、贾科梅蒂等等,每一位雕塑家仿佛是大树上一根根独立的枝条,都致力于探索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并开放出夺目的艺术之花。马约尔是19世纪与20世纪相交时代最富个性的雕塑家。无论什么主题他都通过女人体来表达,而且表现得贴切、真实。《山》堪称马约尔关于露天纪念性雕塑的一篇宣言。概括起来,纪念型雕刻的宏伟性应来自:体积与静穆。这是雕塑艺术最古老的概念:实体才能占有空间,静守可以抗拒时间。马约尔在回到雕塑传统起点的同时,以其建筑性和抽象化,又是雕塑向新的方向演变,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象征主义风格。马里诺.马里尼也使用单一的马与人作为表现的对象,他更突出的是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人类在残酷的战争下所表现的惊恐、不安孤独的内心世界。马里尼热爱中国古代艺术,他把汉的干硬和唐的丰润结合起来,雕塑上的凿痕显出了质料的硬,色彩使之有饱经沧桑的感觉,更好的体现了主题。亨利.摩尔时我喜欢的雕塑家之一,他本人和他的雕塑作品都流露出一种英国绅士特有的魅力。摩尔最杰出的创造是让雕塑从人造空间走到自然空间,是把“孔洞技术”运用得最成功、最完美的雕塑家。他打破了“雕塑是被空间所包围着的实体”的传统观念,而是使空间成为实体的一部分,让雕塑与空间融为一体。摩尔的雕塑粗犷、凝重而古朴,对形体的大胆变形和夸张,显示了材料本身的质感。他说:“一件艺术品不应该老是让人觉得甜腻、漂亮,或者使人冷静,而是应当有使人震慑的力量。”从1935年起,他有意识地将自然风景与雕塑作为一个整体来构思,开始致力于环境雕塑的探索,让他的作品和大自然和谐,让大自然的风吹、日晒、雨淋来风化表面,使之和远山、树林、大地、建筑相配。2000年的十月,亨利·摩尔的雕塑大展在北京举行,除了中国美术馆室内展出之外,还在北海公园开辟了室外展区。这是以前所没有的。于是现代西方雕塑艺术与古代东方园林艺术在那时融为一体,更重要的是它向我们展示出摩尔雕塑的独特魅力,让我们感悟到与自然和谐之美的真谛。贾科梅蒂是布德尔的学生,在二战后推出了结合观察、想象、体验于一体的火柴杆似的,细、瘦、干、独立或急行,焦灼而又紧张的人物形象。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曾指出他的作品的两大要素:绝对的自由和存在的恐惧。贾科梅蒂的雕塑风格,被认为是“反对学院派的学院派”,那些奇特怪诞的人物造型并不能掩盖他观察方式上的学院主义本质,但这种观察方式所导致的造型又是一种新的视觉与知觉的对话关系。他总是用整体的环境来为他的人物提供一种活动场所,通过对他的摆布来控制观众的比例感。他所营造的人物和空间的关系,改变了19世纪以来纪念碑的空间观念。他对性的独特理解与处理是一种有修养的创新,引发了人们对人的存在、人的本质等方面的思考。较之罗丹更深刻,也许和雕塑家本身的经历有关系。之所以把这几位雕塑家归为一“类”,是因为他们的作品主要是以“人”为表现对象,利用雕塑本身的实体来丰富作品的表现力,使雕塑形象在单一和静止中呈现出现对的变化,从而达到单纯与丰富的统一。他们在继承传统雕塑的同时,并不满足,努力向外延伸开拓。精神独立、情感跌荡的卡密尔;追求幻梦式风格的亨利·马蒂斯;轻纱般浮动柔和的贾克摩·曼祖;多病而敏感的天才莫迪里阿尼等等,他们都是探索者。 康斯坦丁·布朗库西---雕塑领域的“杜尚”。艺术家在相同的道路上互有失败,在相反的道路上各自成功。杜尚是这样,布朗库西也是如此。他不是沿伸而真正是完完全全地走在“相反的路上”,这种颠覆好似由架上艺术到非架上艺术的反叛。布朗库西有一句名言“在大树底下长不出好草”。(这里大树指的是罗丹)他抛弃了罗丹的雕塑用手捏、塑的胶泥感,他强调用刀凿才是雕刻的根本途径。他把原始面具的五官设计和蛋形融合,细腻精致但丝毫不破坏整体的蛋圆形。他善于把自然中生物体只属于这个生物的形、体积,也就是他所说的Essence---形的精华---可以叫做“形母”,提取出来,同时又保留了形体内在的生命感。布朗库西已经把走向外表纷繁的19世纪末装饰性雕塑,重又带回完整简洁的单纯形体----蛋形。他纯化了塑造体积的语言,重建了基本语汇。他注意到:在地板和雕塑之间的空间比雕塑本身所占的大,却容易被忽视。他的每一个雕塑底座都是他亲手设计制造的。我们可以从他工作室一角的照片看出作为一位雕塑大家的纯正形感。布朗库西作品不多,一生不断回到“吻”、“柱”等几个主题反复重塑,但他却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现代雕塑。他较罗丹最大的“创举”就是把性从人体扩展到整个生物界,从自然万物中发现多种多样的形,动物、植物、无机物,包括云、浪、河…属于自己而不同于其他物体的形,而不仅仅局限于人体的形。这种“扩展”仿佛是强大的地震,它改变了雕塑发展的结构,冈萨雷斯开创的组合艺术,毕加索神奇的废品创造,是雕塑活动起来的考尔德等等。通过自己浅显的认识,却发现了现代雕塑中的“塞尚”和“杜尚”,心中不免有些惊喜,但由于学习研究的深度有限对有些问题的准确性还需推敲。每一个雕塑家就是一个星座,他们闪耀着艺术之光,共同组成雕塑世界浩瀚璀璨的星空。他们显示人类的智慧和信心,传递着各自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建构起一座又一座的人性和美的丰碑。面对这一座座的高峰我们不会因崇敬而畏惧,因他们的成功执法就是颠覆、创造、探索、革新!这也将是我们所要做的! 参考书目 《西方现代艺术批判》 王天兵 著 《从现代到后现代---西方艺术论说》 王瑞延 著 《美术概论》

西方文化概论读后感

  一般以说到西方,大家想到的都是美德法英等西方发达国家,我收集了西方文化概论读后感,欢迎阅读。

  西方文化概论读后感【一】

  以前学习历史的时候了解一点西方的文化,然而并不是很懂,但通过观看《西方文化概论》的视频,对西方的文化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虽然这本书的内容深邃,读起来晦涩难懂,但是对于一个对知识孜孜的学生来说,沉浸其中,吸取点滴的精华,是非常快乐的一件事情 。

  《西方文化概论》重点介绍了西方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全书共有十三个章节,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四个章节,第二个部分为五到十二章节,最后一个部分是最后一个章节。其主要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教育、法律、哲学、历史、艺术历史和成就。

  在我的学习生涯中,我从未这么认真的去阅读过关于西方文化书籍,对西方文化并不是很清楚。阅读《西方文化概论》对于我而言,收获颇丰,在西方文化的范围有了新的理解,原本以为所谓的西方文化就是英德法等发达国家的文化,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了解,西方文化的最初发源地原来在地中海地区希腊于意大利等国家。

  说到西方文化,就不得不说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它是世界文化构成的主要部分之一,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通过这本书,我对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有了比较深的了解。

  在本书古希腊罗马文化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神普》和荷马史诗。《神普》描写的是宇宙和神诞生的故事,荷马的两部不朽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是对杂乱无章的民间神话传说进行系统化整理的卓有成效的尝试。而赫西俄德的《神普》则使这一工作基本完成。分为序曲、主题、尾声三个部分,结构完整,布局精巧。原文提到很多神祗,如正义女神、命运女神、月之女神,太阳、月亮和黎明之父等,对后期希腊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荷马史诗》据说是古希腊的盲诗人荷马所作,分为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采用了诸多的艺术手法,是“系统叙事诗”开山之作。尤其是诗作中呈现出的思想光辉,它歌咏英雄、崇尚自由、以人为本,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 荷马的两部不朽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是对杂乱无章的民间神话传说进行系统化整理的卓有成效的尝试。而赫西俄德的《神普》则使这一工作基本完成。

  除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文化也是我们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个关键环节,而在本书中,方老先生用了整整一个章节来介绍,可见其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基督教文化是信仰基督教文化的人群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文化,在谈基督文化的同时我们就不能不先说说《圣经》,《圣经》是基督教教义的载体,是西方的一部政治、历史、宗教、哲学、文艺、社会、伦理、法律等方面的经典著作,作为其母体的基督教在范围意义上更是超出了《圣经》的局限性,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推陈出新。基督教对西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时期是中世纪的西方,因为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基督教直接影响到近代西方文明的出现、磨合、发展和最终成型,深刻的影响着世界的政治格局和人类的未来命运。这些从基督教

  对日耳曼人起到了开化的作用、对古代文化的保留和传播以及基督教在与世俗封建统治者既联合又斗争的过程中,以其举足轻重的社会影响力和不可替代的精神统治作用,成为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成为欧洲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可以见出来。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西方近现代文化中最初也是最璀璨的思想之光。文艺复兴主张人文主义,认为人是平等自由的,追求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以人为中心。这是人类思想的一大进步,为资本主义发展和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文学、美术、建筑、哲学等艺术层面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影响则更为广泛,改革力度也更为彻底。它反对宗教主义、封建主义,反抗权威,以一场伟大的思想觉醒。启蒙运动对西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它启迪了人类的思想和智慧,使民主共和的理念深入人心。而且中国戊戌变法中的君主立宪制思想也来源于启蒙运动,极大促进了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的发展进程。

  结合这本书还有之前历史课上学到的知识,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小见解,在西方文化的发展中,许多的文化在艺术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尊古希腊时候的雕像而她的原型就是希腊神话中的女神阿佛洛狄忒,罗马神话中与之对应的是维纳斯女神。他是爱与美的化身,也是古希腊人文主义的象征。同样的作为西方文化思想的大潮流,在文艺复兴时期,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雕像,如大卫、哀悼基督、圣母子等,这些都是当时一些文化思想的体现。中世纪基督教文化时期兴起的骑士文学与哥特式建筑对当时的世界文学和建筑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建筑类的哥特式风格则来源于哥特式大教堂,“哥特式”建筑特点多采用十字拱、立柱、飞券等建筑元素,显得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宗教色彩浓郁。这种建筑风格曾引起各地争相效仿,风靡一时。这些不一样的艺术品,见证着西方文化的发展。

  阅读《西方文化概论》,我对西方文化的内容以及其文化价值都有了解。使我对西方文化的认知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了读书是多么重要,书不仅是心灵的钥匙,更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窗口。正如冰心老师说的那句话“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西方文化概论读后感【二】

  近段时间,在面临预科结束、期末各种复习之余,抽空看完了方汉文先生的《西方文化概论颇有些许感触。这本书给我展示了一个广阔而绚丽多彩、历史悠久、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的全新的西方世界,也让我对西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从西方文化的.滥觞写起,介绍了西方国家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概况,民族与种族成分;历数西方社会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分析其文化的主要成就,其社会政治经济的特点,它的历史走向与前途。重点介绍和分析西方文化的主要构成,包括它的自然科学、教育、法律、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的历史与成就。

  一般以说到西方,大家想到的都是美德法英等西方发达国家,所以在我最初的理解中,所谓的西方文化也就是这些欧美国家的民族文化。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这本书所研究的西方文化,是以地中海大西洋文化为主体的文化,由于历史的原因,它与北美洲大洋洲文化也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从地域上说,它一地中海大西洋文化为核心,兼及北美洲和大洋洲。这在地域上就让我对西方的范围有了新的理解。

  说到文化,我一直有个问题搞不清楚,就是所谓的“文明”与“文化”的区别以及联系,虽然我知道文明肯定不等同于文化,但具体的是怎么个不同,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其实是不清楚的。对于文化的定义,这本书的理解是:文化史人类社会具有的独立特定的综合体系,它主要包括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态和精神意识形态三个大的层次。这三个大的层次是相互关联的。它也就必然是人类的行为与精神活动的总体,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文化的总体性构成的观念。据书本的介绍,这种类型的观念在文化研究中相当普遍。至于文明与文化的联系,书本从他们的基本意义上作了介绍,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所形成的历史形态。文明包括了文化的基本构成,所有的文化都是文明的具体存在模式,文明所在之处的时代就是一定的文化实践。与文明的概念相比,文化的概念更注重现实的实践性质,文化史文明形态的实践方式。一般来说,文化史具体的、感性的实践行为;而文明史概括的、总体的、历史的形态;当然这也这是相对的区分,不是一个绝对的标尺。总的来说,这本书认为文化与文明史两个相互关联但又有各自意义与用法的概念,且二者虽然有概念的差异,但是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重合部分,远远多于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与区分之处。

  西方文化概论,就是关于西方文化基本原理的研究,是对于西方文化体系的基本构成、本质特性与发展规律的揭示。它不是一般的文化史,而是对于西方文化历史过程的理性观照。西方文化概论,主要包括西方文化产生的欧美国家与民族的地理环境、民族历史与现状的情况综述;西方文化发展历史阶段的分期与历史进程;欧美国家的民族宗教信仰、社会生产与生活状况、科学技术、教育、政治经济与国家制度、文学艺术等相关方面的分析;西方与世界其他民族,特别是与东方民族之间的联系等方面。它所要达到的目标在于:通过对西方文化的历史作用及其现象的研究,加深对西方文化本质特性的理解,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进程,为借鉴西方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提供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参考。

  这本书共有十三个章节,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四章,系统的阐述了西方文化的起源与历史,具体为:西方国家与民族概况、西方文化的起源及古典时代、欧洲中古封建文化、西方现代文化。不难看出,这个部分基本上是以讲述历史的方式纵向的介绍了西方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等。第二部分为五到十二章,介绍了西方文化的构成,主要包括:西方文化逻辑与文化理论、西方社会经济以及商业贸易、国家体制与制度的演变、基督教信仰与宗教思想、科学技术的成就、西方的教育制度与高等教育、哲学与社会科学、西方的文学与艺术。这部分则是横向的从西方的社会、经济、政治、宗教、科教以及艺术等方面系统的介绍了西方文化的构成,这部分是本书的重点,因为想要了解西方文化,基本上也就是从该部分所介绍的各个方面来入手的,因为这是西方文化的真实体现。最后一章也是最后一个部分,讲述了西方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联系,主要讲述了西方从古典时期到近代到18世纪后对东方的看法。在本书的最后一节,是站在全球化的大局观角度上讲述了东西方文化的共存与共荣。我们都知道,每种民族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每种民族文化也都是绚丽多彩的,正是这些不同的缤纷多彩的世界各民族文化,才使得世界民族文化如此丰富,这些都是世界各民族先辈给我们留下的瑰宝。我们应该珍惜与保护。

  说到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古典文化,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古典时期两个重要的文化,那就是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古希腊和古罗马这两大文明是西方文化的摇篮,是世界文化史上两座永恒的丰碑,是西方人所津津乐道的光辉时代。勤劳的古希腊和罗马人民用他们的智慧给我们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杰作,留给我们一个无论是文化史上还是艺术史上的维以超越的高度。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都是西方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罗马文化无论在建筑、宗教、科学、哲学,还是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可以看到希腊文化的影响和印记,它是对希腊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但它在这些方面的成就却又比希腊更胜一筹。而且这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古希腊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最高成就是哲学和史学;古罗马的成就是在法律思想和教育思想。

  要了解西方文化,我们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那就是基督教文化,方先生的这本书中西方文化的构成这一部分用了整整一章来介绍基督教,甚至该部分有关宗教的这一块内容介绍直接以基督教为代表,没有再涉及其他宗教。足可见基督教文化在西方文化中的比重有多高,甚至可以这样说,基督教文化已经深入西方文化的每一个角落,当让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表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力之巨大。在谈基督文化的同时我们就不能不先说说《圣经》,《圣经》是基督教教义的载体,是西方的一部政治、历史、宗教、哲学、文艺、社会、伦理、法律等方面的经典著作,作为其母体的基督教在范围意义上更是超出了《圣经》的局限性,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推陈出新。基督教强调信心、博爱和盼望,在基督教看来,这三者是相互联系而又互为条件的,有信仰才会有企盼,才会产生爱;有信仰才会有希望才会实现希望,才能追求永生的真理;爱是基础也是终极,爱是信心与盼望的核心和最高境界。同时基督教也重视心灵和精神在信仰中的作用,一改古代宗教礼仪重于实质、形式重于内容的传统,强调人与上帝的关系是心灵的关系,人要从内心深处敬仰上帝,人的行为不能由物质支配而应受精神的指引,人要实现信仰就必须提高内心的情操,如虚心、温柔、怜悯、清心、公义等等,这些甚至多多少少影响了后来的马克思,我们从《共产党宣言》里不难找到些许基督教的教义。实际上,基督教对西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时期是中世纪的西方,因为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基督教直接影响到近代西方文明的出现、磨合、发展和最终成型,深刻的影响着世界的政治格局和人类的未来命运。这些从基督教对日耳曼人起到了开化的作用、对古代文化的保留和传播以及基督教在与世俗封建统治者既联合又斗争的过程中,以其举足轻重的社会影响力和不可替代的精神统治作用,成为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成为欧洲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可以见出来。

  通过这一次对方先生的《西方文化概论》的学习,使我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我深刻体会到,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一样,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创造了光辉成就的文化。它与世界其他文化一起,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长期以来特别是进入近代社会后,由于西方国家较早实现了工业化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所以一些西方学者和思想家们,宣扬一种西方中心主义观念,认为西方文化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对于其他民族文化则没有正确的而评价。这种“西方中心”观念受到西方国家有识之士的反对,我们也应该报以批评的态度。真正优秀的文化能够公正地看待世界多种文化,肯定其他文化的贡献与创造。因此,我们在学习借鉴西方文化的先进之处时,也要正确地评价东西方文化的历史地位与相互关系,批判西方中心或是其他任何一种文化的自我中心观念,树立起不同文化之间互相补益、互相促进的历史主义观念,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汇通,真诚学习世界各民族的先进文化,发扬民族文化传统,促进全球时代多元文化的共存于共同发展。

本文标题: 西方艺术史观念读后感(我也要那个西方艺术史的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370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红军照耀下的中国读后感(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秃尾巴读后感20字(《秃尾狮王》六年级学生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