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八德家长感言读后感(八德故事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9-25 12:42:0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7

八德故事读后感今日读古文,文中有句话对我震撼很大,那就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

新八德家长感言读后感(八德故事读后感)

八德故事读后感

今日读古文,文中有句话对我震撼很大,那就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本分、也是当今社会重要的道德规范。古文中关于“孝”的文章很多很多,最为著名的要数《孝经》。宋代提出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孝”居“八德”之首。翟鸿燊教授在《高品质沟通》演讲中,提到的“三不眨眼
俱乐部”,入会誓词中“第一不眨眼”是,在父母的身上花钱,连眼睛都不要眨。当今社会的“不孝之徒”是没有人愿意做他(她)朋友的。

现如今我虽然还没有到而立不惑之年,但过去对“孝”的理解很浅,虽非“不孝之徒”,但与要求相距甚远,瘦骨临风也不知道自己十多年是怎么混的,如今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学习还出现危机。我现在虽然是个穷光蛋,但我也要做到在父母的身上花钱,连眼睛都不要眨。

朋友们,无论是大款还是穷光蛋,要因人而宜,用自己的方式抓紧孝敬父母吧!千万不要让父母等不及了!

作文四维八德读后感1000字

“四维八德”是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
春秋时代齐国的管仲把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他认为“礼”就是不能越出应有的节度,即思想行为不能超出贵族等级制的道德规范;“义”,就是自己不推荐自己,即使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统治阶级的道德标准;“廉”,就是不隐瞒自己的缺点错误,即廉洁不贪;“耻”就是不与不正派的人在一起,即要知羞耻。他认为“礼、义、廉、耻”与法相比,比法更为重要,把它们认作支撑国家大厦的四根柱子。《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此寥寥二十四个字,道尽四维的重要性。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四维-礼义廉耻,立意美善,字字金珠,能济世弘道、励志淑人,故代代相承,做为教民正俗的圭臬。另在管仲《国颂》文中,更直截了当的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维”的意思,大致与“纲”相同,所以古人经常“纲维”连用。社会的安定与进步,要靠道德的引领。礼、义、廉、耻,是道德的四大纲纪。

《曾参养志》读后感

[《曾参养志》读后感]
《曾参养志》读後感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曾参养志》读后感.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就是在学习孝道、实践孝道并弘扬孝道.孝道,是做人的根本,是整个人类的灵魂之所在.如果不注重孝道,我们的学习就是舍本逐末、背道而驰.
圆满的孝道,不仅要做到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志,首当以曾参夫子为榜样.
曾参,字子舆,生於东鲁,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孔门中,曾子不仅以其孝著称,而且在孝道理论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他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说,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曾夫子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两部宝贵的著作——《大学》和《孝经》,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小故事.譬如体现曾子注重礼仪和尊师重道思想的《曾子避席》,体现顺亲的《曾子耘瓜》,体现为人要“凡出言,信为先”以及教育子女父母要以身作则的《曾子杀彘》,等等.
除此,曾夫子的名言“吾日三省吾身”,给了我们修身养性要有省察功夫的启发.“孔子不饮盗泉之水,曾子不入胜母之闾”,为我们示现了君子德行的高洁.
在八德故事中,《曾参养志》一文为我们生动地描述了曾夫子孝养父母之身、心、志的情景.
全文文字虽不多,但细细品读,我不禁泪水盈满眼眶,惭愧、悔恨、怀念……真是百感交集於心.
“每食.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这只是日常生活中曾子事亲的一个代表事例而已.曾子平日细心观察父母的饮食习惯和口味,牢记於心,每餐都能准备出父母最爱吃而又很丰盛的菜肴.他的父亲曾点也是孔老夫子的弟子,平常乐善好施,经常接济贫困的邻里乡亲,所以曾子对父亲的这个习惯也牢记於心,每次用过饭,他都会毕恭毕敬地向父亲请示,馀下的饭菜该送给谁.
读到这一句,我不禁想起小时候,父母也是经常热心地帮助他人,一生不知做了多少好事.可我,没有孝心,没有去体会父母的志向,参加工作後,认为父母生活不缺钱,没给父母一分钱,没给父母买过一份礼物,没给父母做过一次像样的饭菜……紧接著,工作和婚姻的折腾,让我一直未安下心来孝养父亲,想来真是万分羞愧!
文中提到“父嗜羊枣,读后感《《曾参养志》读后感》.既没.不忍食”,读到这一句,我真感到无地自容,泪水霎时夺眶而出:母亲生前喜欢吃什麽,我竟然一点也不知道!我只记得母亲总是将好吃的留给我们,她自己吃什麽都欢喜;我只记得母亲总是把好衣裳留到过年过节或者走亲戚时穿;我只记得母亲自己舍不得乱花一分钱,可对需要帮助的人总是尽己所能……父亲喜欢吃蜜枣和核桃,可我,吃到这些东西时并不能立即想到父亲……
“母囓其指,负薪归庐”,这样神奇的心灵感应可能只能在孝子身上得到体现.古人说的有:“至诚\感通”.《孝经》里也说:“孝悌之至,通於神明.”我想起小时候,奶奶和外婆去世时,母亲都有感应.奶奶去世时,母亲在家做家务事,我在旁边玩,一件青色的衣服飘落到母亲脚下,母亲就说:“不好,你奶奶去世了.”果真,母亲的话应验了.外婆去世那天,母亲也是突然对我说:“你外婆要走了!”当时我还不明白,几个小时後,小舅家的表哥就来报丧了.这两件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那时没有通讯工具,我不知道母亲是怎样知道的,现在终於知道了,是母亲善良的天性、至诚\的孝心感应到的.
而母亲去世时,我却浑然不知……
不学传统文化,不知道自己做人怎样,也不知道花一点时间静下心来思考思考人生过得这样苦究竟是什麽原因.
不学传统文化,不知道生命的真实义是什麽,也不知道该怎样生活才会幸福快乐.
不学传统文化,以为人生就是这样的,在痛苦和烦恼中纠结挣扎,在得失沉浮中喜悦悲伤,欢笑哭泣,上演著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戏.
不学传统文化,总是身不由己,无法停下冲向欲望深渊的脚步,在无数的跌跌撞撞中只知道学著忍受痛苦,却不知自己在背道而驰,忍受再多也无济於事;在无数的磕磕碰碰中积攒了无数的恩恩怨怨,却不知改变自己是最容易的事,退让一步海阔天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不学传统文化,世界只有自己的肉团心这麼大,整天沉迷在个人的感情世界里,沉迷在自己的喜怒哀乐里,沉沦在五欲六尘、名利得失里,没有时间去想父母,没有时间去想更多的人,不知道孝养父母的快乐是不用金钱就可以买到的,不知道礼让他人帮助他人的快乐才是真正的、长久的快乐,不知道放下自己就是放下种种的烦恼痛苦,念念为他人著想是永不枯竭的幸福源泉,而且可以得到整个世界.
……
“成立於功名者小,成立於道德者大.”在我们学习了传统文化後、学习了孝道後,我们应该知道该怎样去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幸福快乐的人.《曾参养志》的故事将是我们人生旅途中永不熄灭的导航灯.
二零一一年三月十日

  〔《曾参养志》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忠孝廉耻勇读后感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忠孝廉耻勇读后感
忠孝廉耻勇读后感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这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不败于世的根本。儒家学说,儒字,就是人需,符合人性需要的学问。儒家创始人首先认为,“耻,乃人禽之别也”,在如此认识的前提下,又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治国之道。民若“无耻”,政与刑再多、再重,也难以抑制犯罪率的攀升。然而,一旦国民能够“有耻”和“自律”,就会自觉自愿地按照社会规范和法律,调整自己的行为,社会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另:中国人向来讲究“四维八德”,其中“礼、义、廉、耻”组成“四维”;而“八德”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因其有八字,固称做“八德”。也有“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仁”:仁人、爱人、仁爱。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中国人至今仍视为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资为大。”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义”,还有情谊、恩谊之宜,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智”通“知”。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智”在知道遵道。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奸。“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准则。孔子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要“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并发扬光大。
、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
“信”:诚信、信任。《说文》讲:“人言为信”。“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诚信求和
本文标题: 新八德家长感言读后感(八德故事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357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读后感(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感悟是什么)国企红色家书读后感(《红色家书》读后感6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