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师读后感(幼儿园讲座如何准确定位亲师关系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8-26 03:22:0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9

三字经的读后感,三字经的读后感8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后感,...

亲师读后感(幼儿园讲座如何准确定位亲师关系观后感)

三字经的读后感

三字经的读后感8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三字经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三字经的读后感1

  令我感悟最深的就是《三字经》这本书。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经典作品,也是我的好老师。读它,都能引起我很多的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是《三字经》的第一句,虽然很简短,却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下来都是很好的,没好好学习才变得和别人不一样了。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更是教育我们: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一无所知,能有什么用呢?“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说的是古人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还有“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等通俗易懂的哲理,还有孟母三迁、五子登科、孔融让梨这些经典故事,甚至还有天文、地理、气候等自然方面的知识……《三字经》真是知识的宝库、思想的宝库!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是最令我感动的一句话。它讲的是东汉时期,一个叫黄香的人,九岁的时候就非常懂得孝顺,每当夏天,总是先把枕席扇凉了、蚊子赶跑了再请父母歇息。冬天,则自己先躺下,用体温帮父母把被窝暖热!这是一个多么懂事的孩子啊!爸爸告诉我,这个故事讲得不仅仅是孝顺,更是爱!是亲人之间至真至纯的爱!而这个爱,就是关心,就是体贴,就是相互的照顾和无私的奉献!

  每次读到这里,我的眼眶都是湿润的,因为我想到了我的爸爸妈妈对我的爱,也想到了我对爸爸妈妈的一点一滴。为了我,爸爸妈妈总是绞尽脑汁换着花样给我做好吃的;为了我,爸爸妈妈总是无论下雨下雪都等在学校门口接我回家;为了我,爸爸妈妈总是上了一天班还不知疲倦地陪我学习陪我玩耍……我小时候很黏人,一离开妈妈的怀抱就哭闹,妈妈整夜整夜地抱着我,困极了,就坐在那里睡觉!一次我高烧近40度,爸爸一会儿一会儿地给我擦酒精,帮我降温,竟一夜没有合眼!一次突然下大雪,我因为值日,走出教室的时候天都黑了,但是妈妈一直在校门口等。看着雪人一样的妈妈,捂着妈妈冷得哆嗦的手,我忍不住眼泪啪啪直掉!爸爸妈妈就是这样很爱很爱我,而我,却不知道关心爸爸妈妈。好吃的东西我总是抢着吃,很少主动帮爸爸妈妈干家务活,学习累了还好发脾气,妈妈总是给我洗脚而我从没给妈妈洗过一次……想到这些,想到黄香,我觉得好惭愧!真的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去学习、去思考、去努力做好!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读《三字经》,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自然,什么是善恶,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爱!我爱这本书,喜欢书里的智慧和精神。我更会在享受爱的时候,像黄香那样,真挚地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每一个人!

三字经的读后感2

  《三字经》想不大家都不陌生吧,它与《百家姓》、《千字文》并列成为三大国学经典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及一些民间传说。

  《三字经》全文一千一百多个字,三字一句,两句一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听着很有节奏,作者是王应麟,但是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艺术瑕疵,不过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魅力人被世人所公认。

  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也确实如此,它有着永垂不朽的生命力,传承了一代又一代,它有着课本上学不到的历史故事和做人道理,还附这一个个小故事呢,比如:《以人为镜》、《乘风破浪》、《铁杵磨成针》等等。都告诫着我们该如何面对生活。比如像《铁杵磨成针》中的:李白小时候是一个很是贪玩的小孩子,有一天,他逃学出去玩,在一个小路边看见了一个老奶奶,老奶奶正拿着一个粗粗的铁杵,在岩石上反复磨来磨去,李白看了很是奇怪,就跑过去问她,老奶奶说:“孩子,我正在磨针绣花呢!”李白很吃惊,问道:“老奶奶,这根铁杵这么粗,你怎么把它磨成绣花针呀?”老奶奶笑道:“乖孩子,知道水滴石穿吗?只要我一直在这儿磨,总有一天啊,这粗粗的铁杵就会变成纤细的绣花针的,明白吗?快去  瞧!这下你对《三字经》应该了解了吧。你可别看它仅一千多字,它的内容可丰富了。说到这里,我倒想起了在生活中《三字经》所教给我做人的道理呢!

  那天下午,我们约好了和杨雯雯一起出来玩,在好乐多门口见,那时正赶上是夏天,天气很燥热,我们就站在那里一直等着她,朋友们都等不及了,孙晓倩跳出来大骂道:“杨雯雯也太过分了吧?她自己慢得像只蜗牛,还要我们在这里受罪,真是的,像她这种人,算什么朋友啊!我们自己走了算了。”她们似乎都很赞同,但我只是淡淡的应付了一句:“再等等吧!”虽然我也有些受不了了,但我不能走,应为这是我想到了三字经里的一句话——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是,雯雯是没有信守诺言,但我们不能像她一样,我们是有道德的人,做好别人的榜样才算是。”我对她们说。她们听了这话,态度有了一些转变,我们依然在那里等,一直等到她来了,但似乎谁都没有对她提过这件事。

  读了《三字经》,我真是受益不小啊,不仅学会了待人处世要宽容、有诚信,还学会了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等等数不清的东西,这全得归功于《三字经》啊,既然这样,那就让我们大家都爱上国学经典,了解历史文化,感受一下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传统的无穷魅力吧!

三字经的读后感3

  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巅,源远流长。其中以少儿启蒙读物《三字经》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含义简单易懂,还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这本书告诉我们许多关于历史、天文、地理、道德等许多知识,正所谓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在小时候,我通俗地把它理解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每个人刚生下来时,本性都是善良的。虽然每个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大,可是,由于以后的熏染,环境的影响,差别会变得越来越大。

  从“苟不教,性乃迁。”到“知某数,识某文。”告诉我们许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其中“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告诉我们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会变坏,而学习的方法,贵在专心。“昔孟母,择邻处。”里面蕴含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告诉了我们学习环境的重要。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人像玉一样,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像方仲永一样:他家世代都是种田人,但是到了方仲永小时候时,方仲永已经会作诗,由此父亲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很多人都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于是父亲一天到晚带着方仲永去写诗、赚钱,不让方仲永去学习。直到方仲永十二三岁时,写作才华仍和五岁时的写诗水平一样,到了二十多岁时,他的才华已完全消失,跟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了。这不正体现了这句话的意思吗?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又让我懂得,做儿女的,从小时候要亲近好的老师和朋友。正所谓“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从“一而十,十而百。”到“此五常,不容紊。”告诉了我们十进位算术方法,什么叫“三才、三光、三光”,告诉了我们“春夏秋冬”、“东南西北”“金木水火土”等四季、四方和五行。从“地所生,有草木。”到“丝与竹,乃八音。”这句话还告诉了我们“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和“稻梁菽麦黍稷”等许多丰富的知识。

  《三字经》的经典语句蕴含着古人的智慧结晶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思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三字经的读后感4

  《三字经》类似于现在的儿歌,虽每一句话很短,却包含着一个个的小故事,所谓的短小精悍。从小学起,上学的第一天,老师就开始教我们这一个个小句子,并把意思告诉我们。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个人出生下来之时,并不会有什么恶的思想的产生,每个刚出生的人并不会烦恼。然而,老者对世界的感觉却很多,有些老者在年轻时做过不少好事,他们就会觉得世界是多么的温暖,因为他们在带给别人温暖的同时,也会自己感到温暖。而以前经常干坏事的人,终究会为之前做过的坏事感到愧疚、后悔。所以要像新生儿那样善良,给别人温馨的感觉。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个道理可以在《曾子杀猪》中看出。曾子的妻子要上集市,她的儿子要跟去,但妻子不让,于是骗小孩说等她回来后会杀猪给小孩吃。于是,后来曾子按照之前的诺言,给小孩杀猪吃了。如果当初曾子没有按照这个诺言实行的话,小孩当时肯定会很伤心。因为他期待的事情到最后变成了大大的失望,在他长大了以后,便会把这种不守诺言的事情再实行到下一代,便会一代代的传下去,变成了不好的结果。所以要从小对孩子好好教育,把好的知识、品行给予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过错。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以上故事所阐述的种种道理都是古人将经验总结下来的,是要经过多少时间的考验,所以到现在都能长久流传。让我们思考着古人的话中道理去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吧!

三字经的读后感5

  寒假期间,学校要求背诵《三字经》,我想:背《三字经》有什么用?我极不情愿地向书店走去。谁知拿起这本内容丰富,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诵的《三字经》,我竟一眼不眨地看两个多小时,直到肚子唱起空城计,我才匆匆付完钱,兴高采烈地向家里奔去。

  每天写完作业,我没心思看曾经让我朝思暮想的动画片,而是拿起《三字经》,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你可别小瞧它,这里面含意无穷呢!其中书中有一个故事让我最受感动。

  这个故事讲的是东汉时,有个小女孩叫黄香。才九岁就开始帮爸爸妈妈做家务,而且还很孝顺父母。天气炎热时她会用小扇子把席子扇凉才让母亲睡;冬天天气寒冷,她又会在父母睡前,把被窝躺暖才让父母睡……黄香她小小年纪就这么懂事,懂得为父母减轻负担,知道父母在外工作十分劳累,主动承担家里所有家务,还细心地照顾父母,真是一个懂事的、孝顺父母的小女孩。看看她,再看看我,真是有天壤之别。我现在虽然读五年级,却还是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在家不但什么事都不干,吃饭还特别挑食,每天上学也是由爸爸妈妈接送,就连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是爸爸妈妈帮我检查……我和一个小小年纪的黄香相比真是自愧不如呀。所以我要向黄香学习,做一个懂事的、孝顺父母的孩子。

  《三字经》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战国的苏秦,读书时为防止瞌睡把头发吊在房梁上,困倦时用利锥刺自己的大腿来提神。他没有老师教诲,而是靠自己勤奋刻苦。晋朝人车胤夏天抓萤火虫装入纱袋,当作现在的电灯泡照明,用来晚上读书;孙康冬天夜晚借院子中雪反射出来的光看书。他们家里都非常非常的贫穷,但从来没有放弃和停顿过学习。我觉得古人的做法虽说有些不合科学道理,但这种自觉学习的精神影响一代代的后人。从历代文学家、政治家和科学家的经历来看,没有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是不爱学习的。想一想自己,感觉十分惭愧:家庭有能力支持我读书,学校是全市规模最大的学校,老师教学水平也很高,可以说各方面条件都很好,可以更广泛和深入地学习知识。可是自己没有好好珍惜,学习不刻苦,有时还做违反纪律的事,回想起来真是后悔。今后我要向这些优秀的古人学习,学习他们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精神,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三字经》不但是一本书,还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它浓缩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着大家。快和我一起去读这本好书吧

三字经的读后感6

  书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它像我的启蒙老师,让我了解了许多知识,也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记得上一年级时,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三字经》,刚开始我很不喜欢看这本书,因为我觉得它不像《格林童话》、《伊索寓言》那些书,有一波三折的情节吸引我,而且我也看不懂。妈妈把《三字经》逐字逐句地解释给我听,她的讲解使我明白《三字经》里虽然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但是它更耐人寻味。

  渐渐地我爱上了《三字经》。《三字经》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精华,也是我们中国人的国学经典。这本书里,每三个字为一句话,一段共有四句。它主要讲述了人的善、恶、学、孝、礼、仪,是一本很有教育意义的书,《三字经》教育我们要爱国爱校,亲师爱友,勤于读书等太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当我读到:“香九龄,能温席。”我真的很感动,小黄香九岁时,懂得孝顺父亲,夏天为父亲摇扇子,冬天给父亲暖被子。他不仅以孝心闻名,还勤奋刻苦,博学多才。我们现在的许多同学家境优越,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却不知道知恩图报,孝敬父母,有的还对父母大吵大闹,整天这个不满意,那个不顺心,不是把心思用在学习,而是赶时髦,比吃穿。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恩情。所以我们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只有爱自己的父母才能爱他人,爱集体,将来长大才会爱社会,爱祖国。

  “融四岁,能让梨”讲得是:孔融四岁的时候,邻居家送来一筐梨,他走过去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大人问他:“你为什么挑小的呢?”他回答说:“哥哥们年纪大,应该吃大的,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呀。”我觉得孔融是一个懂得谦让的好孩子,从小知道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长。我也要向孔融学习谦让之礼。

  有一次我和妈妈坐公交车的时候,看见一位老奶奶在我身旁站着,随着车子的颠簸,摇摇晃晃的,很危险,我立马站起来扶着她,让她坐在我的位子上。老奶奶笑着问:“小姑娘,你为什么要把座位让给我呀?我对奶奶说:“奶奶,我学习的《三字经》里讲了‘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所以我把座位让给您坐”。奶奶说:“你真是一个懂事又孝顺的好孩子。”听完奶奶的夸奖,我心里美滋滋的,这都是《三字经》的功劳呀!

  通过对《三字经》的学习,我明白了古代文化之所以能流传到现代,是有它的道理的,例如尊老爱幼、尊敬师长、互帮互助、爱护公物等等,我们应该把这些优良传统一代一代地相传下去,把我们的国家发展得更加美丽富强,这是我的梦想。

  俗语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同学们,与书为友,其乐无穷,让我们点燃读书的激情,在书海中扬帆远航吧!

三字经的读后感7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信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三字经》,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国学经典,成书大约在宋朝时期,可九百多年过去了,这本宋朝时的儿童教材如今依旧家喻户晓。

  《三字经》虽然只有一千多字,可那些三个字三个字拼出的句子却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书中含有大量的历史典故和传说,语言生动,言简意赅,内容广泛,极易成诵。并用前人的故事来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许多内容直到现在还适用。

  《三字经》中所引用的故事都脍炙人口,意义深刻。例如孟母三迁、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故事。五子登科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从前,燕山府有个叫窦禹钧的人,原先为富不仁,结果惹怒了上天,三十岁还膝下无子,后来他已故的父亲托梦给他,告诉他要赶快悔过从善后来改邪归正,做了许多善事,,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这个故事说明了因果报应、劝世励俗的道理,鼓励世人多做善事,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

  再如黄香温席的故事。“香九龄,能温席。”黄香幼年丧母,因此对父亲十分孝顺。在寒冷的冬天,小小的农舍里没有任何保暖措施,十分的冷。黄香不忍心父亲晚上挨冻,便钻进父亲的被子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被窝后才叫父亲睡觉;炎热的夏天,酷热难耐,黄香又怕父亲热着,拿着大蒲扇把蚊虫扇跑,把父亲的枕头和床扇凉,好让父亲早些入睡,自己却满头是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做人的根本,父母为我们不辞劳苦地奔波却没丝毫怨言,所以懂事后的我们更该为父母着想,孝敬父母,努力学习,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无可否认,《三字经》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更是我们人生路上的良师诤友。它的篇幅很短,但却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每一小段都让人受益匪浅。虽然书中不免有些言论现在已经不适用了,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这些不足,不就是要我们这些后来的读者去更正吗?

  《三字经》,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提高了自我修养。它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个中华儿女,让我们继承这些中华民族的美德,将其发扬光大!

三字经的读后感8

  寒假期间,我每天都会抽出时间读一遍《三字经》,然后再分段逐字逐句的去理解,每次都会有一些新感受,在反复诵读的同时,理解体会也在一点一点地加深。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启蒙读物,虽然只有200多句、1000多字,但所包含的内容却很广博。它里面的每三个字后面都包含着历史、故事、做人准则等,静下心来仔仔细细的琢磨品味每一字每一句,我发现它不但精辟,而且还非常“厚重”。经常诵读确实能够潜移默化的起到美化心灵、激励志向的作用,《三字经》值得我们每个同学来了解它、感悟它。

  《三字经》前面的部分,讲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及环境对人的影响,然后是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当中必知的一些常识,中间部分是历史方面的内容,后面部分讲的是古代名人勤奋刻苦努力学习、学有所成的故事,最后以“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励。”为结束句,勉励人们要刻苦勤奋!

  其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段话让我理解了父母和老师不断督促教育我的良苦用心。以前,爸爸妈妈经常督促我抓紧时间学习,我却满不在乎,有时甚至有点反感,嫌他们太唠叨。偶尔在学校犯了错老师批评自己,嘴上不说什么心里却有不服气的时候,觉着没什么大不了的,却没有想到“苟不教,性乃迁”的道理。正因为一个人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教育指导,即使有善良的本性,也可能被改变。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好像雕刻师一样,在用他们的教导、督促努力让我们成为最精美的“成品”。

  从“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当中我真正懂得了什么叫不耻下问,什么叫学而不厌。孔子那么有学问了,还肯拜七岁小孩项橐为师,这样的勤奋,不放过任何一个求知的机会,确实为我们普普通通的人树立了榜样。想想以前自己有时遇到难题,马马虎虎不求甚解的态度,实在觉得有愧,真是太不应该了!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古代一个又一个学有成就的人的故事,让我知道了知识是靠勤学苦练、日积月累得到的,要想为国家有大的贡献,就必须勤奋!我决心今后一定加倍努力学习,争取将来能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诵读《三字经》不但让我体会到了它语言韵律的精美,还扩大了知识面。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规范、积极向上的精神,也促使我不断反思,激励我更加勤奋!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觉得不仅应该经常诵读,更重要的是取其“精华”,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促进我们健康成长。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吧!

;

故乡的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我整理的故乡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乡的读后感1

  昨晚梦到我和高中好友合力救了一个人,一个小说里的人,然后被警察找到,我们惊呼,我国法律不允许这样的,这是私藏罪犯......

  ……嗯……这本来就是一个记录做梦的号……

  我和欧阳要帮青柳雅春逃出国内,在一个渡口,有便衣警察追他,我们拦住警察,青柳雅春过了铁索桥以后用刀割断了大桥,警察过不去了,就走了。

  后来我回去的路上过河却不小心掉进江里,水越来越深…岸边无人救我。忽然洪水就把我冲到了浅滩……我得救了,身上的羽绒服巨沉。

  等我回家,接到警察电话一定要我交代全过程,并且说我是私藏罪犯,我当时就惊慌了………

  在我对《金色故乡》着迷的时候,我十分坚信青柳雅春,对他同情,为他祈祷,我想如果我遇到这样的人也一定会帮他。但是梦里我的确帮了他,却被后果吓到惊醒,看来我还是怕牵连自己……我那么佩服小说里的那些人,那些帮助过青柳雅春的朋友、前恋人、路人、警察、前同事……那一个个充满正义感的人。

  正义一直在,屈辱不算什么,懂你信你的人会一直站在你身后。

  对不信任你的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快跑吧。

故乡的读后感2

  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朴实,却触动人的情思。

  时光荏苒,有多少人渐行渐远,有多少往事已被淡忘,唯有舌尖上的味道,久久难忘。这就是《故乡的食物》,所寄托的,是美食,更是怀念。

  汪曾祺以他朴实却诙谐的文字,诉说着自己的怀念,从“端午的鸭蛋”对高邮的怀念和自豪,“故乡的食物”那最富浪漫主义的夜晚,“昆明的雨”那对昆明的喜爱……很多很多,但这些更让我们明白:美食,不仅仅是味蕾的满足,还有情。

  民以食为天,文字与食物,最美的结合。食物之美诱惑的是味觉,文字之美是一种升级,让你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浑身舒服,美味由舌尖遍布全身,心要向往的地方,必定会实现。

  汪曾祺的感受,从古至今,何人不有?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到余光中《乡愁》中乡愁如同“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乡愁四韵,对故乡的思念,人人皆有,异乡的食物,再鲜腴的食物,在无可方比的味道,和家乡思念的沉淀相比,着实微不足道。

  故乡,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走在回故乡的路上,同一片土地,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故乡,慰籍家人。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国式伦理,人们成长,相爱,别离,团聚,故乡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故乡,美食中的回忆,永感激。

  故乡,味蕾中的缠绵,永品鉴。

  故乡,舌尖上的味道,永难忘。

故乡的读后感3

  动物有感情吗?当然有!动物的感情是神圣的,就像书中的老丹,小安一样……当勇敢的老丹用生命保护了小主人比利,深情的小安也绝食了,它不愿意再独活于世。这也让我明白了“死”的意义。

  当我为这两只红骨浣熊猎犬的勇敢,坚持,机智暗暗叫好的时候,一只山狮夺走了他们的生命。读到这儿时,我愣住了,仿佛觉得这两只小猎犬还在我的眼前活蹦乱跳。

  是啊,动物的感情谁都不可以剥夺,小安为了老丹,宁可放弃生命,可见他们是多么要好啊!可现实却就是这样残酷,老丹,小安,我在心中为你们祈祷。

  我被这神圣的情感打动了,如果是我们人类的话,你最要好的朋友去世了,那你最多也就哭上几天,就过去了,可小安却当了老丹的陪葬。

  就这样,一对智勇双拳的小猎犬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了,我现在和书中的主人公比利一样难过,我的耳边常常响起老丹和小安的叫声,我们对狗有时又打又骂,可它依然效忠于你,它们为了比利能在捉浣熊比赛中获得冠军,自己差一点就被冻死了。

  读着读着,我禁不住哭了起来,我为老丹和小安不幸的命运而哭,为比利失去两个朋友而哭!我向这两只红骨浣熊猎犬:老丹,小安,致敬!

故乡的读后感4

  第一次接触《故乡》这篇文章应该是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那个时候只是节选了其中的一段《闰土》,读第一段闰土刺猹的情景时,脑子里就真的浮现出来一个少年在月光下看瓜的情景,浮现出来的那个画面是能动的,觉得那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少年,当时觉得那是无比快乐的生活。

  对于“我”看到的“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记忆犹新,有一种被关在监狱里的感觉。小的时候我也是用闰土一样的方法捕鸟的,不过只有麻雀,而不会有什么稻鸡,角鸡,鹁鸪,蓝背……于是我也很羡慕闰土。因为其中的一些段落是需要背诵的,还有其中的一些重点句子是要有他的深意的,然后语文老师就把他的意思写下来,这些重点词句的深意最多的竟然有百十来字,我们每个人都抄了去背,其中就有“四角的天空”这一段的含义,所以记忆深刻。

  那个时候我们班分了8各小组,我还是一个小组长,负责这一个小组的背诵任务,我记得一个同学背“闰土”的一些深意一直背不下来,天都快黑了,还是背不下来,我也替他着急,因为当时老师也还在办公室,要检查的,背不下来不让走的,那个语文老师是一个极其认真的人中年男子,刚上六年级的时候教我们数学,教的极好,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教我们语文了,教的也是极好,现在好像已经是校长了。

  最后终于在我的一再提醒下他终于结结巴巴的背下来了,我大着胆子去跟老师说他背下来了,老师竟然没有检查,就说:那就走吧。大概老师也是看天太晚了吧。

故乡的读后感5

  鲁迅写的《故乡》讲述了他与闰土小时候的一些事情。读了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与闰土深深的友情。虽然认识的时间并不长,但友谊已经十分的深厚了!闰土会捕鸟、看瓜!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鲁迅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都和鲁迅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在和闰土的交往中,鲁迅学到了不少新鲜的知识,得到了不少的乐趣,所以鲁迅在那段时间很快乐,可正月过了,闰土必须回家。一开始,他们还相互送了几次礼物,但后来再也没有见面。我明白了:快乐的时光是短暂的,只有好好珍惜时间,快乐才是永远的。

  可过去不懂事的我,却不懂好好珍惜时间,常常浪费时间。有一次,晚上有一个十分好看的电视,我想:机不可失。就看了起来,从7点钟看到9点,看完了才想到作业没做完,只好匆匆忙忙做起了作业,那晚拖到好晚才睡觉。第二天早上要奶奶叫了好久才能起床,结果那天上学迟到了。从此,我一直把作业最早做完,然后再做其他应该做的事。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瞧,这就是鲁迅先生的名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谚语大家应该不陌生吧。也告诉我们应当珍惜时间,珍惜眼前幸福的生活。

故乡的读后感6

  童年的鲁迅,仿佛是一个生活在天堂的魔鬼,丰衣足食却寸步难行;而闰土则是生活在地狱的天使,生活艰辛但充满快乐。闰土的`童年务必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乐。鲁迅的童年虽丰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闰土还能够去做无穷无尽的新鲜事,看无边无际的海洋;而鲁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没有了自由,多少财富都是破铜烂铁。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毕竟是几十年前的封建社会,离此刻已经有那么漫长而浩瀚的一段历史。但是,到了此刻的社会,大人们还是大同小异、异曲同工地为我们打造一个标准童年:束缚。

  我觉得束缚再加上比较再加上无穷无尽的学习,与监狱相比也已经只有毫厘之差了。作为社会未来的新动力,我们的生存状态难道没有理由受到关注吗大人们总是以为吃饱穿暖学习好,就是一个孩子的全部,可这些却恰恰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忽略的。

  《故乡》中,鲁迅不仅仅点到了家乡的改变给人一种惆怅的感觉,更用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证明一个词——改变。不论是家乡的改变还是人物的改变,鲁迅的文章总是给人一种微言大义的感觉,个性是最后一句:世上本是无路,人走的多了,就有了路。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故乡的读后感7

  我今天看了一篇小说:。他是周树人(鲁迅)写的。

  它讲了?鲁迅冒着严寒,回到了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当他母亲说了一句关于闰土的事之后他,他又想起了闰土的样子:?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可是当他看见中年闰土时:?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从这我看出来了在海边种地的人都很苦,还有:?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说明闰土已经脱离了小时候的思想,使得他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说出心里话、聊天了。

  从这可以说明出当时的封建社会制度已经很深了。使得他们俩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而当时如果没有封建社会制度,他们一定还是以哥弟称。

故乡的读后感8

  《红色羊齿草的故乡》是美国著名儿童作家威尔逊﹒罗尔斯的成名之作。让我想到了一条名言:坚持才能实现梦想。

  本书写了主人公比利小时候家境贫穷,买不起浣熊猎犬。为了实现拥有浣熊猎犬的梦想,他历经千辛万苦,到钓鱼人的营地卖蔬菜、玉米、鱼虾,还在黑莓园中来回穿梭,一点点,一分分,终于从二三十美分积累到五十美元,买到了自己心爱的浣熊猎犬。正是由于他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够实现梦想。他得到了老丹和小安。比利与爱犬形影不离,一起穿越山头,寻踪冰河,捕捉浣熊,结下生死与共的情谊。

  阅毕全文,我知道了坚持的重要性,不坚持,什么事情也办不成。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记得我看《新华字典》的时候,我上半年就看了一半,但后来由于我没坚持,下半年我连?都没看到。我感到十分惭愧,这才知道坚持的力量又多么强大。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是呀,生命不可能从放弃中绽放出美丽的烟花,我们要定好目标,坚持不懈,这样才可以实现我们的梦想。

故乡的读后感9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故乡?”让我体会到了作者带着微微迷茫的感伤,对于故乡不同的情感体悟,对故乡的理解与探求。

  文中作者一共描写了自己经历过的四个地方。首先是祖籍广东新会。广东新会树林繁密,鸟声阵阵,婉转动听,使我仿佛亲身体会到了那里令人向往的美。接着描写的是外婆家——江南小镇洛舍。那儿流水清澈见底,有着幢幢瓦房,作者在那个地方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忆。然后是出生地——杭州。在“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畔。水光潋滟,烟雨迷蒙。仿佛眼前被罩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又同时感受到了杭州的柔美和平淡,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最后到了北大荒的冰雪之地——小兴安岭。作者在那度过了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在那她感受到了冰天雪地火焰带给她的温暖。

  四个地方每一个都很美,都给作者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在作者描写的这四个“故乡”中,在之前我觉得只有北大荒是她的故乡。在这个地方,作者体会到了什么是故乡和故乡带给她的感觉。在之后我明白了作者在19岁时离开了生活多年的杭州去到了北大荒,她在北大荒也找到了归宿,但是她并没有在那里扎根,并没有停下她前进的脚步,而是选择了继续浪迹天涯,去追求她所谓心里的那种远方。

  “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在我心中,其实属于作者的故乡并不是广东新会、江南小镇、杭州,也不是北大荒,而是她真正所去追求的那种放飞心灵,安放灵魂,满足内心精神世界的故乡——远方!

故乡的读后感10

  暑假的一天,我和妈妈去书店买了一本《精品作文>,读了里面的几篇文章让我深深的喜欢上了它。其中一篇月是故乡明》让我很受感动.

  小作者和我一样离开家乡很多年了,父母在外地打工,所以不得不跟随父母一起外出读书。在外度过了几个中秋节。但总觉得每年八月十五的月亮似乎都不那么圆润,多少次地反复问自己,是偏见?还是思念?文中的字字句句都好像敲打在我的心坎上,无一不是我自己的内心写照。“我曾经是一个贪恋月色的小女孩’.每逢中秋的时候,我也像小读者一样,深深的怀恋我的爷爷,小时候和爷爷奶奶一起的生活好像一首儿童诗,虽然简单却很快乐!可在几年前,刚刚过完中秋,月饼的香气还没散尽,我亲爱的爷爷就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我只有用泪水模糊的双眼看见妈妈无奈的背影离开了家乡,来到了盛泽读书。来到了盛泽,我感到孤独和不快乐,这里再也没有家乡的味道。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在想,全国不知有多少像我一样在外上学的小朋友,也在无时不在思念家乡!家乡的明月我们何时才能相见!

故乡的读后感11

  我读了季羡林先生《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对作者所表达思念故乡的真情实感感触很深。

  在情景描写时,让我感到身临其境。他捡到鸭子蛋时的快乐,他在故乡乐此不疲地玩耍,这让我感同身受、印象深刻。文章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让意思表达得更加清楚、突出重点,使用过渡句能承上启下等等,这都值得我学以致用。虽然作者去过许多的地方游玩,他看到许许多多的月亮,但还是比不过故乡的月亮,“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字里行间中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也让我想到了我美丽的家乡——浏阳!现在秋天来了,桂花散发出迷人的清香,银杏树上的“黄色小扇子”和枫树上的“红色小手掌”在微凉的秋风中飞舞。一簇簇粉紫色的木芙蓉不再害羞,走近一看,它的花瓣是围绕着黄色的花蕊向外生长的,在秋姑娘的照料下花开正艳。此时进去果园里瞧一瞧,映入眼帘的是一棵棵硕大的柚子树,树上硕果累累,这果肉鲜嫩多汁、甜而不酸,还开胃消食呢。还有又大又圆的橙子,在阳光的照射下光泽夺目,十分的诱人……

  我爱我的家乡!这里诗情画意,这里山清水秀,这里柳绿花红,这里空气清新……我现在要刻苦学习、珍惜时间,长大后为家乡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故乡的读后感12

  “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碗水……”一首《乡愁》勾起了我对家乡的回忆,也让我想起了学习一篇研究关于《二十年后回故乡》的作文。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离开家乡二十年后回到家乡时所看到和听到的一切,以及他家乡的美丽。

  作者在家乡修改了一些东西,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在这首歌的开头使用了大量的歌词,使他回忆起自己的家乡,回到自己的家乡,这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引起了以下的问题,并指出了歌词的主题、开头和结尾应该是,更多地写出自己对家乡的回忆。从顺序上讲,内容清晰,不含糊,不混乱,这些都是结构的美。例如: “家乡的山,家乡的云... ”一个“家乡”让我想起了我家乡的美好回忆。

  在文章的写作间,作者用的常用语,隐喻和修辞的化身,好词好句,我觉得他的家乡家乡的情感和美感。修辞才得以一件事或一个人的家更生动,形象出的具体表现,让人感觉仿佛在这件事面前,生动,这就是语言的美丽,如水晶般清澈的小溪潺潺的脚通过,然后专门值班,所以没有遗憾。

  文章我们还有一个情感美,比如说,“天地君,亲师”,“张老师,您是我唯一标准不能忘的人。您用辛勤的汗水把我培养学生成人,您永远是我的老师,永远是给我提供指引发展方向不同的人”,我从这句话可以体会学习到了很多作者对张老师的情感很深。

  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详略得当,还要注意三个美丽的,美的语言,美的结构,美国的情绪,还必须正确使用修辞手法。

故乡的读后感13

  “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碗水……”一首《乡愁》勾起了我对家乡的回忆,也让我想起了一篇关于《二十年后回故乡》的作文。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离开家乡二十年后再次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以及家乡房一番美景。

  作者把自己在故乡的一些事物经过修改,写成了一篇写景文,作者在开头运用了大量的歌词,引出了自己回忆家乡,回到家乡,起到了一个引起下文的作用,并且点明了题目,开头和结尾收尾呼应,更加的写出了自己对家乡的回忆。在顺序方面,内容清晰,不是稀里糊涂的,没有让人感觉到一头雾水,以上这些都是结构美。比如说:“故乡的山,故乡的云……”一首《故乡》勾起了我对故乡的美好回忆。

  在文章的中间,作者运用了好词好句,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好词好句让我感受到了家乡的美和家乡的情感。修辞手法却能把家乡的某个事物或者某个人更加生动,具体,形象的表达出来,让人感到这个东西仿佛就在眼前,活灵活现,这就是语言美,比如山脚下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潺潺流过,那么尽心职守,那么无怨无悔。

  文章还有情感美,比如说,“天地君,亲师”,“张老师,您是我唯一不能忘的人。您用辛勤的汗水把我培养成人,您永远是我的老师,永远是给我指引方向的人”,我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作者对张老师的情感很深。

  我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要详略得当,还要注意三美,语言美,结构美,情感美,还必须适当运用修辞手法。

故乡的读后感14

  读了《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作者季羡林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季老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这漂泊的四十多年里,季老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他看过许许多多的地方的月亮,那些高山上的月亮、大海上的月亮、非洲大沙漠的月亮都非常美丽绝伦,但是在他心中,不管离家多少万里,他都不忘自己家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成为他经常的经历。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我不知不觉地想起了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在内蒙古。那里每家的房前都有瓜藤,瓜藤上结满了大大小小的瓜,还有一大片玉米地。穿过树林,走过沙地,就到了大河。大河里的水时而多、时而少。水少时我们就去趟河玩,抓鱼,泼水,游泳,玩沙泥,真快活!当我离开故乡来到大城市,再也见不到故乡那样的美景,我多么想念童年的小伙伴,多么想念那条大河!

  季老在月亮中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微苦中有甜美。作者忘不了家乡的月亮,我忘不了家乡的大河。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是最好的,我心飞向故乡。

故乡的读后感15

  最近拜读了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故乡》。读完之后感受甚多故写下此文!

  本文主要围绕了三个人物来展开描写,分别是进步的知识分子“我”,普通的农名闰土和平庸的小市民杨二嫂。他们三个分别代表了三种等级不同身份的人,在他们身上也展现出了不同的个性。

  说“我”是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是因为我是一个对生活又思想有希望的人,“我”希望我的小辈们可以有好的生活,不像我和闰土彼此之间产生隔膜。人活在世上就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人没有了思想就相当于一个植物人,他的思想会慢慢禁锢麻木,所以人贵在精神!另外,我们应该对我们的生活有所希望,有所目标。但我们又不可把目标定在“月亮”上太不切实际,俗话说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所以我们要订制合理的目标,在完成目标之后再继续定制目标,这样我们才可以挑战自我,突破自我,让自己尽可能的做得更好!

  润土的思想可以说是已经完全的麻木和呆滞,在他的眼中更多的是等级封建制度的约束。对于一些我们不可以改变的外界因素,我们只有接受但我们可以改变可以控制的只有我们自己。我们要在逆境当中找到希望,并有顽强的毅力,决不可随波逐流。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1

  当我读完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时,心有戚戚,欣欣然向往。李老师的讲述不是刻板的学说,而以发生在他身边的一个个小小的故事为例,让我感受到一位教育家的睿智与虔诚,博爱与伟大;也让我的心一次次地感动着。

  人说书如其人,《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正是对李镇西老师教育人生的最好的诠释。它展示了李老师教育的思想、艺术和具体的案例,是李镇西老师25年来教育智慧的精华。一句句朴实中浸着诗意的句子,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李老师对学生的真挚的爱,以及对教育事业炽热的忠诚。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便是许多从教多年的的老师们大概也有着同样的疑问,毕竟谁也不敢肯定地说自己就是学生们遇到的最好的老师。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思考这个问题。李老师说:“每一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能够是最可爱的;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能够是最勤奋的;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能够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能够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相比――昨日的自己和这天的自己相比,不但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到达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其实教育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为“最好”都是相对的,它只是每个老师心中的一个理想。然而每个人心中对理想的追求又都是无止境的,虽说我们无法做到“最好”,可我们却能够做到更好。我们经常会说“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去战胜自己,不断地去争取每一个“更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当每一个“更好”融会在一齐时,我们就已经做到了“最好”。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2

  看了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教师》这本书,给我感触很深。

  没看这本书之前,心想这本书可能跟某些教育专著差不多,通篇都是些教育理论,没有什么能使我们静下心仔细看的,但一看起来,就被吸引住了,这本书没有什么深奥的理论,是李镇西老师25年教学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他的语言和文字有着独特的魅力——朴实形象而充满激情、严谨智慧而不失幽默。他善于将理性的思考、真实的教育情感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融入一个个发人深省、可读性极强的教育案例之中,让我们一线老师感同身受。

  李镇西老师是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更被誉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作教育学术报告数百场,在数十家报刊上发表各类教育文章数百篇,出版著作十多部,其著作多次获得国家级图书大奖。就是这样一位名师,到现在还坚持在一线,保持着数十年如一日的教学习惯。尤其是著名的“五个一工程”:1.上好一堂语文课2.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3.思考一个教育或社会问题4.读书不少于一万字5.写一篇教育日记。

  读了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后,我无数次地被他的深邃,他的执着,他的激情所打动,更感觉到自己似乎又找到了那久违了的冲动,从今天起,我要做最好的老师!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而这种爱源于他的心,正是这种爱成就了他的辉煌。任何成功的背后都需要艰辛的付出。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我发现他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良品质。坚韧、好学、勤奋……形成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他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曾做过。

  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一个真正的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差异,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更多的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

  师爱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的那种平易近人并不是我之前所认识到的与学生打成一片,离开了严格要求,这样的爱很容易演变成迁就与放纵,而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责任。我这才领悟到:教育工作者所特有的爱,是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的爱。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欣喜、激动、沉思,呵护他们单纯却机灵的心,用真心去鼓励每一位孩子的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前进。只有这样的爱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肩负起一位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在读此书以前,我一直认为:做好一名老师,只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满腔热情就足够。

  现在我才领悟到,要承担起教师的职责,不仅需要我不断的自我学习增加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学会用爱心去灌溉。只有充满对职业和对学生的爱,才能肩负起一名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做最好的老师”应该成为我们每个老师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态和人生追求!我会不断地提醒自己,用爱心温暖童心,做个富有爱心和童心的人,爱学生,爱生活,爱世界。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3

  看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其实是深有感触的,书中的案例十分吸引人,每个字都洋溢着李镇西老师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爱。

  回想自己的教学工作,对于自己的学生,其实更多的还是爱,有时学生犯错了,我也会感到很气愤,但是,细想起来,孩子毕竟是孩子啊,正像一位同事说的那样,你不要指望学生会和你同步,不要把他们看得太大,他们只但是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你能期望他和你一样懂事吗你期望他们会那么听话,把任何事情都做得那么到位吗其实,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李镇西老师说,“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我要说的是,你如果真要想和学生相处,你就不要老拿着大人的思想来衡量这帮孩子,毕竟他们还不是大人。他们的思维有时还很幼稚,还会做错很多事。所以有人说,你要允许学生去犯错,犯了错允许他去改正,这样学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长。

  李老师在第四章总结出: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有时,我们老师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绝对不允许学生犯错,上课迟到了,做错事情了,违犯纪律了等等。

  这样恰恰相反,学生会因为你要求太严而产生抵触情绪,就像学生抵触其父母一样,你不要说你是为他们好,其实有哪位家长不是为自己的孩子好但是他们的孩子还是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原因在于,其实孩子不光是你的孩子,他更多的是以一个人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你要把他当人看,是人都会犯错,你不能强迫他们按照你自己的意愿来做,有时甚至我们就应允许他犯错,因为犯错是为了下次不犯错。

  有一段时间,因为经常有学生不带信息技术书,我就很恼火,常发脾气,结果效果却不好,并且我已经明显感到学生有抵触情绪了,那怎样办突然之间我意识到一个问题,好像老师与学生之间除了批评就什么也没有了。

  如何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感兴趣?作为上副课的老师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思考给我的冲击力很大,长期以来我总是因为学生表现得不好而批评他们,却很少表扬他们,好像把工作重心都放在他们表现不好的一方面了。

  我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不能只盯在学生做得不好的方面,而更多的是要能发现学生的优点,肯定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同时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协助我一齐解决问题。我努力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总之,“没有最好的老师,只有更好的老师”,期望所有的老师象李镇西老师学习,学习他那种对学生的态度,学习他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他那种对自己永不满意的学习态度。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4

  假期读了《做最好的老师》一书,它是由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所著。这是李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读着书,让人不禁为之激动赞叹、折服!书中每一章节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李镇西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它让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也有许多心灵感触,在此谈谈体会: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他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而这种爱源与他的心,正是这种爱成就了他的辉煌。任何成功的背后都需要艰辛的付出。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我发现他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良品质。坚韧、好学、勤奋……形成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李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追随者,他在书中极力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说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

  读李老师的文章,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我会不断地提醒自己,用爱心温暖童心,做个富有爱心和童心的人,爱学生,爱生活,爱世界。

  我也愿“做最好的老师!”从现在开始,我要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小事。争取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5

  正值暑假在家,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这是李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李老师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让人不禁为之激动、赞叹、折服!我也从中获得了不少启示:

   启示一:童心是师爱的源泉。

  李老师提出教育者是否拥有一颗童心,对教育至关重要。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怀有儿童般的情感,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被学生视为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心灵。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兴趣,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应该在任何方面都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当作朋友。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忘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启示二: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李老师深深打动我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始终如一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爱”是李镇西老师永恒的教育理念,他可以和孩子一起过年,一起玩雪、拼字照相,真正融入学生生活,在一次次的“师爱”理解中留下了精彩的生命瞬间。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读完这书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自己过去的.教育方法。当学生犯错时,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启示三:教师每天的必修课“五个一工程”。

  我最欣赏的是李老师无论多忙,每天都要进行的“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个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书不少于一万字,写一篇教育日记。在我们看来,这需要何等的毅力啊!然而,李老师却不觉得需要什么“毅力”,他把这样艰巨的工作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已经变成了习惯,就像每天需要刷牙洗脸的习惯。这一切的一切,李老师做得有滋有味,做出了成绩,并乐在其中,实在让人佩服!

  同为教师的我们都清楚,这“五个一”做一天两天还可以,但要长年坚持却实在是不易。这其中的前两个一即上好一堂课,找一个学生谈心倒还容易,因为作为教师每天都会上课,批改作业并与学生接触,只要存心上好课就可以把每节课的水平提高,至少在原有基础上有长进,只要认真解决学生的问题就必须了解学生,找学生谈话,教育帮助学生。而后三个一即读一万字的书,思考一个教育问题和写一篇教育日记要每天坚持的话,非一般毅力的人可以做到,特别是每天一篇教育日记(他一般都是几千字),要坚持则非常人可以想象,所以李镇西老师不是一个简单的人,我感觉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勤奋”,会挤时间。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肯去挤,总是有的。”其实,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愿不愿意去挤的问题。有时,我们太浮躁,不能安心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有时,我们太拖拉,总是把今天的事拖到了明天;有时,我们也雄心勃勃,但总难坚持。

  让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中保持一颗童心,能够理解孩子的一些行为,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他们一些帮助,给他们一些心灵上的启迪。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6

  “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教育界曾流行这么一句话,我对李老师的教育思想早有所闻,如今在培训的闲暇时间有幸拜读了李老师《做最好的老师》,不禁为李老师书中原汁原味的对学生的大爱所感动,被李老师那独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也在不断思考: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我怎样向李老师学习,努力做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最好的老师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也是我不懈追求的目标。

   一、做有思想的老师

  有思想才能提升教育的品质,有思想的教师才会培养出有思想的学生。本书第二章“提高教师的素养”中这样说到:只有个性才能造就个性,只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让没有思想的教师去培养富有创造性素质的一代新人,无异于缘木求鱼。仔细想来不无道理,巴尔扎克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有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有力量的人!”

  的确,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应该成为思想的先行者。反观我们的教育现实,盲目跟随、低头拉车、疲于应付的老师太多了。要开课了,网上拉份教案、下载ppt参考;明天交流了,网上下载材料修改……如果我们连自己都没有思想,又如何培养出有思想、有创造力的学生?因此,要努力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要善于学会冷静与宁静,冷静处理教育教学中突发事件,宁静对待浮躁和喧嚣,做到让自己的天空常蓝,给学生营造一个美好的心灵家园;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维,不因浮华而盲从,不为浮躁而跟风,在日新月异的新观念中守住常规,做一个有个性风格的教师。

   二、做有底气的老师

  教师应有扎实的基本功、厚实的人文底蕴、创新的意识,那样才能做最好的自己。李镇西老师将“读书、教书、写书”视为他生活的全部内容,并将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杂志分类罗列出来,有古典类、文学类、教育类、人文类、杂志类等等,真是博览群书!惊讶李老师哪来那么多的时间去读书?原来他早已养成了阅读的习惯,那是一种积累,只有厚积才能勃发。

  我们有时候也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平时作了很多工作,但到了写总结或其它文章时,总觉得少了一些底气,很难用言语表达清楚,这时候想想平时却是应该多学习、多积累,增强一定的文化的底蕴。正是本着这样一种精神,我校一直坚持开展着一项传统活动——读书节。每年我们抓住一个契机,围绕一个主题,向全校师生推荐一部分优秀书籍,开展系列活动,引导大家多读书,读好书。让师生在活动中品读、交流、提升,让书香文化的氛围逐步形成,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作为这一工作的分管副校长,我更应该以李老师为榜样,更应该走在学校老师的前面,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提高素养,增强底气。

   三、做有爱心的老师

  教师真挚、深厚的情感可以发出强大的爱流。书中最震撼我的就是李老师对学生那种无比真诚和执著的爱。爱学生,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在没有观看李老师《做最好的老师》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看完后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学生,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一年或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负责”。爱学生,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

  毕竟“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权利”,爱学生,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和“对学生的宽容”,是想方设法唤起“后进学生”积极向上的信心。爱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有些老师由于脾气不好或者其他种种原因偶尔也会产生一些失误的教育行为,如因学生的一些失误、过错,教师会“发火”、“冲动”、“罚站”、“罚抄”等。我们做老师的可能都心里想着我是为他们好而理直气壮的做过或正在做着,但这种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有悖教育规律的做法,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与信任,只会适得其反,与原有的目标越走越远。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应多尝试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其它专题活动。用“学生的眼光”看待问题,用“学生的情感”体验活动,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来学生纯真的笑容,赢得他们的尊敬和爱戴。“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走路。”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心灵的召唤。在今后的人生中,无论做什么事情,让我们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献出自己最大的爱心,做孩子最喜欢的老师,让自己无悔!

   四、做有进步的教师

  李老师在书中写到:所谓“最好的教师”,不是与我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他们的人格、学识、能力乃至天赋,我是永远无法企及的,比也白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拿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是啊,比一比: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我今天面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静……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近。

  事实上,每位老师在潜意识中都希望自己是学生心目中最好的老师,他们也有反思,也有比较,只是不够深刻,不够执着,不够超越,于是往往都与“最好的老师”失之交臂。其实,用李老师的话说,“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只要我们在工作之余主动思考一天或几天来的工作,思考自己的德育工作,思考自己的课堂,思考自己的学生,有没有得失,如何可以做得更好?并且不断改进和完善;在接受各级各类培训,听取专家讲座时,主动去思考,获得哪些收获启示?及时备注并运用到学校教育教学中去,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就是使自己做得最好的具体体现。

  再一次翻开序言,里面有那段令我感悟最深的话,摘抄下来作为我的结尾以此自勉:“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7

  读本好书,像是给心灵洗澡。《做最好的老师》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敲打在我的心灵深处,一直在感动着。这是李镇西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李老师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读着书,让人不禁为之激动、赞叹、折服!

  我深深爱上这本书,如同爱着我的孩子们,我要努力,努力,再努力,一步步向李镇西老师走进。人们给予教师许许多多荣耀的称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尤其是中国儒家将尊师敬孔的思想发挥到极致,“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影响浸润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然而今天教师也不再拥有令人真正崇敬的荣耀和光环。重塑教师形象,还教师与教育最本真的面目,是我们每一个人民教师神圣的职责和不可推卸的义务。那么站在21世纪的今天,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今天,我们理想中的教师应该是怎样的呢?在我们的心中应该建立起什么样的教师形象呢?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给我了一些启示。“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又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根号,一叠叠作业本为他的青春无数开平方。”其实这些都只说了一半。因为,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我则认为:教育首先是一种服务,教师是一种带有浓厚服务性质的职业。一种为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帮助的服务,一种为社会培养健康健全的人类的服务。也惟有如此,作为教师心怀一种服务思想,才可能从过去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误区中走出来,走进学生,亲近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蹲下来悉心聆听他们的心声,熟悉他们的呼吸,也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提供最切合实际的东西,才能为他们铺设好最适合他们的道路,让他们能够在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声中他们张扬个性,茁壮成长。

  其次,当代的教师还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名好教师,一名爱学生的教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再次,作为当代的教师还应该“善思”。“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教师应该是个思想者。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去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

  有一句话说得好,选择一行,爱一行,我也是这样,我不知道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对不对,但是当我面对那帮学生时,我觉得我应该做最好的老师,至少对得起这帮孩子!我现在一直在努力,尽我心去做我做为一名教师应尽的一切义务和责任。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是需要爱、需要尊重与理解的过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相信我们的真诚和良苦用心会换来学生的进步的。

  “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所谓“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个“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老师”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

《礼记》读后感

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礼记》的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礼记读后感

闲暇时我常常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书桌旁,一边品着绿茶,一边慢慢研读着《礼记》这部古代经典,那淡淡的茶香与书香顷刻间在心脾间交融、弥漫、缭绕,足以令我心旷神怡、如痴如醉,读着,读着,我仿佛回到了遥远的古代,正在与古代圣贤品茗与对话。

《礼记》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着作,在历史上的地位仅次于《论语》 ,比肩于《孟子》 ,又远超于《荀子》 。这部书可谓是包罗万象,它以礼乐为核心,所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礼记》在唐代就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则被列入‘十三经 ”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由此可见《礼记》这部书的重要价值。《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为“三礼”,对中国 文化 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我反复吟读着这段文字,深深地被文字中所蕴含的那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所感染。“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儿女当做儿女,这样使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使壮年人有贡献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无偶、年幼无父、年老无子和残废的人都能得到供养,这样的社会就叫做大同世界 。”孙中山先生就曾提出“天下为公”的思想,主张为了老百姓,建立一个民有、民享、民治的民主共和社会。这段文字,并不会因年长日久而失去光泽,至今读来,它仍发出道道金光照亮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表达了我们每个人对对美满、公正的大同社会的强烈向往。

翻开我的笔记本,本子上摘录的第一句话便是《礼记》这部书中的一段文字:“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这句话的原意是:“要广博地学习,对学问要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我经常将《礼记》中的这句话作为我的座右铭,并时常用这句话教导与勉励我的孩子和我身边的年青朋友。“博学之”即讲学习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也将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这句话时常提醒我在工作中注重学习,不仅要精通业务知识,还要广泛学习其它方面的优秀书籍,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做一个“一专多能”的人,此外在平时还要多与身边的同事朋友沟通交流,学习他们先进的工作方法,对于工作生活中的`难题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同志请教。此外,光学习理论和书本知识还不够,还得多实践、多锻炼,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在这部书中,我也了解到了古代的儒学家们对古代礼仪制度的一些认识,诸如礼的起源和礼的作用,古代人对冠礼、聘礼、祭礼等礼仪规范的解释。可以说,《礼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礼教文化的成熟。这部书对于现代中国社会中的礼仪礼节仍有很好的启示和教育研究意义。当然《礼记》中的部分文字也含有全力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及顽固宣扬男尊女卑的思想,这些思想是不可取的,需要我们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进行对待。

总之,《礼记》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国学经典,就像一壶好茶,需要慢慢细品,才能感受到那沁人的芳香。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将在书海里不断徜徉,撷一缕淡淡的书香。

篇二:礼记读后感

一提到四书五经之类,条件发射地想到愚昧、封建、老古董。近来,看得多了,发觉孔家店被我们莫名地打到,因为提到国学,人人都可以说三道四,但是真正耐心读下去,试图去认真了解流传千古的文章背后的人就少得多啦,姑且算是无知者无畏。

当下流行的西式学习和教育,和我国古代大相径庭,东西教育差异之大只能慢慢体味啦。西方以自然科学为代表的学习分门别类,循序渐进,所有的学科在一套完善的理论世界内蓬勃发展,并且通过对数学工具的使用,让知识的学习一切都井井有条。我国古代的教育体系,更多地强调个人修行,强调对悟的理解,对于如何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似乎没有一条明确的道路遵循,没有一个可以重复训练、可操作的育人大法。给我的感觉,古人的学习方式,有些灵童似可瞬间得道升天,而愚钝之辈则无醍醐灌顶的机会。

一提到《礼记》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些了解,不过一般的同学都是对它皱眉头,鄙夷之。因为一想到礼,就会联系到三纲五常,君君臣臣之类的腐朽思想啦。观后才知,我冤枉古人啦,古之“礼”包罗万象,即不是送礼的礼也不是非礼的礼,而是和“道”一样,有着丰富的内涵。

一般同学都知道,四书五经的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可能不知道《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这里要说的《学记》也是《礼记》的一篇,非常有名,但今人不太熟悉罢了。

《学记》讲述了古人对学习的理解,是高度概括的,没有实际操作的教条,可以看作是古人对“教育”“学习”的纲领,如《共产党宣言》对共产主义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告诉无产阶级怎样从资本家手中夺取权力。前途是美好的,道路嘛,自己去摸索吧。

文章开宗明义,第一句就解释为什么去“学”,去接受“教育”:化民成俗,可以理解为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风俗习惯,这应该是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不同时代自有不同解释,我想一般应该是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吧。

虽有至道(道这个东西,内涵丰富,太玄,非三言两语说清楚),不去学习,也不能“知其善”。古人对学无止境认识很透彻,知道“学然后知不足”,发奋地学习才知道自己有那么多不知道的东西,有人越学越感无知也是这个原因,这也解释无知者无畏;巅峰对决,只有功力深厚的人才知其中的深浅,莽夫是看不出门道的。古人对“教”和“学”的认识,不像现在这样割裂,现在老师高高在上,一切都对,学生的质疑总被当做不听话。古人知道“教学相长”,将教和学统一起来,学生和老师大家可以互相学习,学生之间也可以互为师学,所以有同学一时无法理解某些知识点,如果你知道的话,不妨将你的理解分享出来,在教别人的时候,你的认识也会更上一层楼。现在的学生不仅缺乏不耻下问的勇气,连虚心请教的一并抛弃啦。

或许古人愚昧,对一切未知的东西心存敬畏,对于学习也当做神圣的事情,所以才有至圣先师的孔夫子,被当做祖师爷祭拜。

学习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不可揠苗助长,所以“未卜禘[dì],不视学,游其志也”,意思是说时候未到(还没祭天)的时候,天子(领导)不能去视察学校,这样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去“游其志”,发展个人的志向。

我觉得对老师的作用,古人认识的更加深刻,老师要“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无论老师还是父母,对学生的志向之类,别整天批评,要多多观察的学生,少发言,在适当的时候才加以指导。像现在的父母也不要孩子上两天学就问去逼他考清华北大,烦死啦。

求学的人有四个经常犯的错误: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是指学习的时候,或贪多不求甚解,或学习一点点就容易满足,或将学习看做太容易不下苦功夫(伤仲永之类的神通),或自我设限不求进步。这四点学习的人和教学的人都要明白,产生四种错误的心理不同,要对症下药。

古人对老师的评价高,所以即使皇帝,对自己的老师要“无北面”(和老师,别用君临天下那套礼仪,尊师)。现在教师的神坛已经走下神坛,成为谋生的一种职业,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也out,一去不返啦。

更多的内容,这里不再一一展开,不过《学记》这篇文章还是值得复读。古时的一些文章,酣畅淋漓,一气呵成,隐喻恰当,道理明了,不似现在一些无病呻吟的文字,毫无深意,只能凑字数,凑页数换RMB。虽然读这些书不能令你身价倍增,也不算一种找工作的技能,但是陶冶情操方面比一个数学公式强多了。在十几年的西式教育下,穿梭在古人的文字间,完全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惬意。

篇三:礼记读后感

偶读《礼记》遇到了下面这样一段话,很值得慢慢体会。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 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古代的教育,没有德智体美劳,却有仁义礼智信。没有说让学生毕业后成才,做一番大事业,只是要求学生能够人格健全,学识通达,能够成为榜样。成为榜样后,他人自然能够信服,也即是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基本上是为了分数、证书、学位,然后再作为出人头地的工具加以利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很敬业,但不得不提出疑问,我们乐群吗?

如今的高校,老师给学生打分打的试卷的分,学生给老师绩效分。对于这一点我非常反感,并不是因为学生给我的分数低,而是对于这种事情很不能理解。某些人为了讨好学生,甚至放弃了师者的尊严,对学生容忍放纵,奴颜婢膝。还有,有些学生因为考不好,甚至在网上骂老师,呜呼哀哉,今日之‘博习亲师’也。

论学取友,我们可以理解为有论学的能力和择友的原则。但我更愿意把这四个字曲解为以文会友。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没有知音。而最易成为知音的,则是同学和同行。希望难忘同学情,同行非冤家。把酒言欢、坐而论道比刀光剑影要幸福的多。能做到上面三点,就可达小成,其实并不难。

大成叫做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原因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要拥有独立的思想和诚实的判断。这样说可能太大众化了,很多人不会觉得这一点有多么重要。举个我经常给人下套的例子吧。

我经常这样问别人:你认为八股文好不好?

上面的例中的答者就是没有独立思想的人。对一个事物做价值判断时,必须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否则一切都是人云亦云,毫无主见。大成无上限,独立思想,诚实做人,而已。

经典蒙学《三字经》读后感

经典蒙学《三字经》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经典蒙学《三字经》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经典蒙学《三字经》读后感1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蒙学著作,它短小的篇幅蕴含着丰富深刻的道理,它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三字经》例举了大量的典故故事,阐述了许多人生的哲理,内涵丰富在道德历史文化等方面让我们受益匪浅。

  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段话的意思是小黄香从小就孝敬父母,给父亲温被窝使我们每个孝顺父母的人必须效仿实行的。

  我们中华民族是古老的礼仪之邦,父母辛辛苦苦抚养我们长大,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报答父母的恩情。

  以前我在孝敬父母方面做的很不够好,吃的东西只顾自己吃,不给父母尝尝味,见到好玩的东西就要妈妈给我买,也不管妈妈在外挣钱很难,无论刮风下雨父母都接送我去上学,我以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记得有一天,妈妈在家打扫除,从上午忙到中午,妈妈擦窗户又扫地,我就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我饿了妈妈给我做蛋炒饭,我说:“没有菜,不吃。”妈妈说:“今天我太忙,你就将就一下。”我非要妈妈上街买菜,妈妈只好上街去买烤鸭。我津津有味的吃烤鸭,而妈妈却累的吃不下,我也不问妈妈饿不饿。

  读了《三字经》后,我深受教育。我比小黄香年长,却没他懂事,孝顺,真惭愧。

  “谁言寸草心,报的三寸辉.”我们以后要像小黄香学习,做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

经典蒙学《三字经》读后感2

  在暑假里,我做了一件错事,妈妈就让我看《三字经》,让我懂得多一些道理,不再做这些愚蠢的事情。一开始,我就想:“看这本书有什么用呀?”看了之后,我真的学到的了许多道理。比如: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这句话。意思是: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就应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从那以后,我就发奋起来,对自己说:“务必要好好学习,不要做个没用的人。”

  还有这句: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意思是: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而只顾贪玩,浪费了大好时光是务必要后悔的。所以,我就又对自己说:“务必要勤劳,让自己活得更加真实。不要浪费时间,否则,就会后悔,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吃的。”

  它虽然短小的篇幅,却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它深深地吸引我,这不止是它生动搞笑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三字一句,两字一韵,不禁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在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无可否认,《三字经》的确是一个人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不论是在道德、历史、地理……文化上内外都会受益非浅。每看一篇,我都会被陶醉在经文的韵律和生动的故事中。

  中国古代礼貌所做的切是无可抹灭的,这为中国古礼貌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三字经》,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个中华儿女,中华民族的美德铸造了它,让我们继承这些美德,发扬它吧!

经典蒙学《三字经》读后感3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8课—— 《三字经》(节选)。当我读到“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的时候,我便不由自主的想起了以前的一件事。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我还没有开始上学,妈妈买回来一个大西瓜。切开它时,里面红壤黑籽,水灵灵的,颜色鲜艳,看着就食欲大增。我不管三七二十一,也没等爸爸妈妈,也没给他们留,就直接的拿起勺子挖着吃。当我吃得所剩无几时,有人从背后轻轻拍了我一下,吓了我一跳,我一转头,原来是爸爸下班回来了。爸爸指着西瓜对我说:“儿子,你就这样一个人吃了?怎么不想想妈妈和我呢?妈妈工作了一天,很辛苦了,还在为咱们做饭,你不心疼吗?你这样做对吗?” 我听了之后,面红耳赤,愧疚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后来,爸爸又给我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从小特别懂事,尊老爱幼,利益面前先人后己,四岁时就知道把大梨让给哥哥和弟弟吃,自己吃小的梨。也是从那时起,爸爸决定让我背《三字经》,而且给我讲述其中的很多典故。今天回忆起来,9岁的我竟然还没有四岁的孔融懂事呢,真是不应该啊!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我永远记住这些名言佳句,让它们随时随地鞭策我,让那些不光彩的事情不再发生。

经典蒙学《三字经》读后感4

  《三字经》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的精华,也是我们中国人的国学。《三字经》三个字为一句话,一段共有四句。《三字经》主要是写人的善、恶、学、孝、礼、仪,它是一本很有教育好处的书,它教育我们要爱国爱校,亲师爱友,勤于读书……它教会我们太多做人的道理。

  《三字经》最经典的台词:“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几句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明白。意思是:人生下来,天性都是好的,只是之后由于各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构成的生活习惯不同,才使人们的性格不同。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它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个性是读到:“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时。”我真的很感动,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顺父亲,夏天为父亲摇扇子,冬天给父亲暖被子。孔融四岁时就懂得把大个儿的梨让给哥哥吃,自己就吃小的。而此刻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自以为是。所以我们更要好好学习黄香和孔融的高尚品德,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书中的:“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让我明白了小时候不好好学习是不就应的,那样老的时候就不会有所作为。俗话说的好:“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使我明白了玉不经过雕刻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明白做人的道理。

  读了《三字经》里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让我感悟到了其中的含义和道理,也坚定了自己的学习态度。我要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经典蒙学《三字经》读后感5

  去年,爸爸给我买了一本《三字经》,我认真地读了起来,发现它还真的是“耐人寻味”呀!它讲述的是人们做人的准则,是一本十分具有启示性的书,我就从其中获得了很大的收获。

  《三字经》里我最喜欢这两句:“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这两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懂得要孝顺长辈、要懂得谦让。想想我以前,都是衣来张口、饭来张口,所有事情都是爸爸妈妈帮我安排好。我明白了这两个故事后,觉得十分惭愧,决定要向他们学习,不仅仅要自我的事情自我做,还要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家务,并要孝顺父母;在和同学、朋友们一齐时,不要逞强,要懂得礼让。

  有一天中午,我放学回到家,看到妈妈躺在床上睡着了,我忽然想起妈妈昨晚上夜班,天亮了才回来。“是我大显身手的时候了!”我把书包轻轻地放下,蹑手蹑脚走到厨房,学着妈妈的样貌,系上围裙、淘米、洗菜……

  当我把饭菜端到桌子上时,爸爸回来了,一脸惊讶地看着我:“我们家的小公主什么时候学会做饭了?”“我不知做得好不好吃,请你先尝一下吧!”“只要是你做的,必须是最好吃的!”妈妈不知什么时候也凑了过来,满眼泪花地对我说。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又大声地读起了《三字经》。《三字经》,我人生的路灯,它将照亮我前进的征途。

经典蒙学《三字经》读后感6

  幼儿园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开始教我读《三字经》,但那时我仅仅是作为口头禅,背背而已,不能深刻了解其中的含义,而且也只会其中的几句。真正开始读《三字经》还是到了三年级上半学期,老师把它作为一项作业布置下来。当时心里真的觉得老师太可恶,把这种无用的东西当作业,又深奥又难背。

  于是乎,每天读几句《三字经》就成为我们的重要“任务”,每天早晨,巷子里总能听到我朗朗的读书声。爸爸对《三字经》十分崇拜,他教我背诵的方法也很管用。渐渐地我喜欢上了《三字经》。因为它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熟读三字经,便知天下事”。其中一个个小故事,便成为我成长过程中的指路明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的故事让我对父母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多了些感恩的心;“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黄香温席扇蚊》的故事让我明白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让梨》的故事使我懂得谦虚才能使人伟大;“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悬梁刺股》的故事又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深知不付出艰辛的劳动,永远不可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三字经》,你就像一位的老师,感谢你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你就像一盏明灯,成为我人生的导师。我将把中华传统的美德中华传承、延续下去。同时希望我们所有的小朋友,能够在《三字经》的指引下,天天进步,健康成长。

经典蒙学《三字经》读后感7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蒙学著作,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必读书,影响极其深远。《三字经》篇幅虽然短小,内容却非常丰富,被誉为“袖里通鉴纲目”。

  《三字经》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精华,是国学经典之一。它易读、易记、易解。《三字经》内容丰富多彩,有自然常识、有历史故事、有道德常规、也有人生哲理。它教会我们知识,也教会我们做人做事,还教会我们要认真读书以及如何读书。

  《三字经》中有这样的诗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不经雕琢是不能成为一件玉器只是一块玉石。人不学习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合适什么是不合适。而“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意思是说:孩子小时应特别注重三个方面的学习:亲近良师、亲近益友,要学习礼貌懂规矩。

  我非常喜欢“孟母教子”的故事。讲的是孟子幼年因住在墓地附近,学了许多丧家哭泣的言语动作。孟母就把家迁到市镇上,孟子便整天学着模仿商人做买卖。孟母又把家迁到了学堂旁,孟子终于学到了礼仪和文化知识。这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是很重要的。

  《三字经》教导我们要孝顺父母,要好好学习,友爱兄弟姐妹,礼貌待人,勤奋好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觉得我们应该要好好地学以致用,并且还要好好的传承下去。

经典蒙学《三字经》读后感8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是《三字经》。大家对这本书一定不陌生吧!这是一本圣贤书,它浓缩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书中一个个故事,让我知道了历史名家、伟人如何从小尊师重道,知错能改,严格自律,勤俭节约的。还有朝代更替,帝王兴衰,人文教育,史地天文,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广,意义深。

  我记得其中是这样写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意思是:黄香九岁的时候,便知道在冬天睡前,先用身体温暖床上的被褥,夏天用扇子把凉席和被褥扇凉,再请父亲去睡。

  我们现在个个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被父母疼着惯着,恰好相反,是父母用暖水袋温暖床上的被褥,再让我们去睡。想想我们是很幸福的,但也有愧疚。就拿我来说吧,自己能做的事不去做,比如说:自己的衣服会洗,却不洗,自己的房间不收拾,却让妈妈收拾……妈妈给我讲道理时,我总是左耳进右耳出,有时做错事还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或者辩解一两句,往别人身上推得一干二净。现在想想也太不像话了,与黄香对比真是天壤之别啊!古人能做到的,我们新时代的少年难道就做不到吗?我们小学生本身就需要学习,学习怎样做事,怎样做人。我要向黄香学习,为父母多承担点家务活,比如:帮妈妈扫地、洗碗等,减轻他们的负担,做个好孩子。

  在这里,我要感谢《三字经》,是它让我开阔了视野,受到了教育。我坚信:只要我努力向古人学习,我会比他们做得更出色。

经典蒙学《三字经》读后感9

  我相信大家都读过《三字经》吧!《三字经》里有两句话:“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意思是:孟子的母亲曾为了他有一个学习的好环境而搬了三次家。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割断子织的布来教育他。就因为这样,孟子才明白什么是半途而废,才可以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学家。

  像孟子一样的人,还有很多。比如说诗仙李白,他小时候很聪明,而父亲却一天到晚让他读书。有一次,李白看见父亲不在就偷偷溜出去玩了。他走着走着,看见一个年迈的老奶奶拿着一根又粗又大的铁杵,在河边的石头上使劲地磨着,李白便觉得十分奇怪,好奇地问:“老奶奶,您在干什么?”“我把它磨成绣花针”。老奶奶边磨边说。“这么粗的铁杵,什么时候才能磨成呀!”李白惊讶万分。“只要不停地磨,总有一天会磨成的。你们读书也不是一样吗?”老奶奶笑了笑说。李白听了,心里不由一动,马上回到书房,专心地读书来。最后,李白终于成了历史有名的诗人。

  还有很多名人因为小时候贪玩,而领会到一个一个的道理。虽然我们不会像孟子和李白一样逃学,但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能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经典蒙学《三字经》读后感10

  《三字经》仅仅只用几千字,就概括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很值得我们骄傲。

  《三字经》中的一些句子是从古代儒家经典中演化而来的,它囊括了多方面的内容,较好的表达出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有关于为人的句子“首孝悌,次见闻;父子亲,夫妇顺……”有关于教子的句子“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有关于历史的句子“无灭金,绝宋世;莅中国,兼戎狄……”

  读了《三字经》,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最后一句“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看到这里,我就想到了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小时候他亲眼看到一位老妇人,把一根铁棒磨成绣花针。因此,他明白了“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的道理。从此刻苦学习,最终成为家喻户晓的大诗人。我还想到了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车胤如囊萤,如映雪的故事······

  总之,读《三字经》让我受益匪浅,“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让我知道了明责任,负责任才能为国家做贡献;“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让我明白了勤能补拙的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首孝悌,次见闻”让我知道了“百善孝为先”的道理……

  欣喜之余,我也编了一段《三字经》: 三字经,千字文,内容广,知识博。 华夏子,千古诵,增智慧,陶情操。

经典蒙学《三字经》读后感11

  读《三字经》后感《三字经》是一部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它教育我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礼貌待人,勤奋好学,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最近我认真地读了这本书。“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被这种简洁精湛的哲学隽语所吸引:“孟母择邻”,“黄香温席”.“孔融让梨”>......我被一个个寓意深远的故事所感动。我特别喜欢“读孟母择邻”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子幼年因住在墓地附近,他就常常模仿那些办丧事的人哭泣。孟母就把家迁到了闹市,孟子便整天模仿商人吆喝着做买卖。孟母又把家迁到了学堂边,孟子终于学到了礼仪和文化知识。这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很重要。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了良好的环境,自身努力也很重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小学生尤为一块璞玉,不经雕琢,怎么能成在器?我们应立鸿鹄之志,该苦学习,勇攀高峰,长在要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还有“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讲的是周武王推翻商纣王朝的残暴统治,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周朝是我国历代王朝中最长久的朝代。读了《三字经》后,我对这段历史印象更深了。《三字经》使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如果你还没读过,建议你去读一读,它一定给你带来很大的收获。

经典蒙学《三字经》读后感12

  人们常说:“一本好的经典就是一个好朋友。”经典对人成长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好的经典往往能改变人得一生,而执着于看书和爱书的我,到今天读过的经典已经不计其数了,使我受益无穷。

  盛夏我坐在院子里,微风轻轻地吹着,朦胧的月色,手中捧着《唐诗三百首》惬意的渐渐沉入梦乡。小时候我怀着激动地心情,从妈妈手中接过我的第一本书《三字经》,他打破了我沉睡的心灵,让圣洁的阳光照进来,于是我每天吟唱着:“人之初,性本善”,敲开了知识的大门,走进了经典的世界。从此,嬉戏的地方少了一个顽皮的身影,怀着一份不舍我迈出了年幼。如今,《三字经》已不能满足我的需求。于是,我便向更高的境界探求。一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使我心旷神怡,一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我对大自然充满向往,对瀑布溢满的憧憬。

  我带着对李白的崇拜,对杜少陵的向往……去更深的了解经典,也对它更多了一份期望 。我深深的沉入了经典里,畅游在这知识里,其乐无穷。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会更深的挖掘你,去享受更多的乐趣,贮藏更多的智慧……与经典作伴,与圣贤为友,做龙的传人。

  读经典就是读人生哲理,经典与我有约。经典是我成长的好朋友,它不断的孕育着我的心灵。

经典蒙学《三字经》读后感13

  最近我读了《三字经》这本书,心里深有感悟。

  其中,我感悟最深的是“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句话,我仿佛看见在大热天里才九岁的小黄香顾不了擦汗,正用扇子使劲地扇着枕席,想让劳累了一天的爸爸睡得凉快点;我仿佛看见在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冬天,小黄香没有妈妈,家里又没有火炉,所以只能用自己的身体暖被窝,让爸爸暖和地入睡。

  “孝于亲,所当执。”孝敬父母,理所当然,今年10岁的我比黄香还大1岁,竟然没好好孝敬过妈妈,心想不行,我得给妈妈放一次假!

  今天,忙了一天的妈妈又回到家准备给家人做饭,“妈妈今天就让我来为您帮大家煮一次饭吧,您好好休息一下。”我高兴地说。妈妈欣慰地笑笑,就在一旁坐看我做饭。一会儿,妈妈看我手忙脚乱、满头大汗,心疼地说:“你去休息,还是我来做饭吧!”我劝了妈妈许久终于答应让我来,但是妈妈看见我笨手笨脚还是不放心,所以在一旁边看边教我,不一会儿饭菜就出炉了,妈妈直夸我长大了。在生活中爸爸妈妈天天为我忙东忙西,不辞辛苦,我们也应该为爸爸妈妈做一些自己能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也放个假!

  《三字经》不仅让我学会了怎么样孝敬父母,而且学会了许多其他的人生道理。

经典蒙学《三字经》读后感14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让我们读“三字经”,每天放学走出校门的时候,我们会排着整齐的队伍,象唱歌一样的齐声朗读,对于“三字经”的内容没有太多的理解,现在,再次听到一年级的小同学们背诵“三字经”的时候,我仿佛又看到了我们的样子。

  “三字经”教会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特别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两句话,使我深有感触、至今难忘。这个故事讲了孟子的母亲,为了让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三次搬迁住所,孟子不好好学习,母亲就割断了正在织布的纱线,来让孟子明白学习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像孟子一样,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我家楼上住了几个小朋友,对门邻居叫陈方仪,我们都学习钢琴,练琴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晚上我在看电视,这时响起了钢琴声,我知道陈方仪在练琴了,这鼓励我马上也去练琴,我们相互影响,已经坚持学习了四年多了,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楼上的邻居叫朱熹,他上五年级了,跟谁都合得来,不管是上初中的大哥哥,还是比他小的弟弟妹妹,都喜欢跟他玩儿,跟他在一起,我学会了要和别人友好相处。让我更深刻理解了孟母择邻处的重要作用。

  我像大海里的一只小船,“三字经”就像一个灯塔,它永远指引我行驶的方向。

经典蒙学《三字经》读后感15

  这天我读了《三字经》最后的一些——“莹八岁,能咏诗”到“戒之哉,宜勉力”,里面讲的是古圣先贤的故事精神和人生的哲理。其中有几句话十分影响我“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勤有功,戏无益。”这几句话主要讲我们要小时候努力学习,不能耽误学习的黄金时段。这样,长大为国。、为民、为自我都有好处。还能使父母长辈感到骄傲自豪,造福于后代。

  以前,我总以为学习的机会和时光还很长,不必这么累这么认真地学习,能够留着一些知识以后慢慢学。可此刻我才明白,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学习的机会只有那几次,错过了就再也遇不到了。并且知识也像一个黑洞一样,越来越大。这天你会了这个,明天又有新的知识等着你,可谁又能保证你前一天学的知识忘不了呢?知识像一只被人吹的气球一样越来越大,就算你有三个脑子每一天不停地记也记不完。所以,我们要把握好近在手边的学习机会,千万不能错过,一错过就再也记不住了。

  玩耍的快乐只是暂时性的快乐,并且这种快乐就像夏天里的冰一样,一吃还想吃。我们学生能够享受一下这种快乐,但是不可多享。如果多享受,意志差的同学就会控制不住自我,从而无心学习,长大后悔莫及。学习的快乐是永久性的快乐。它像一杯咖啡,刚开始有苦,然后是淡淡的苦,再而是微香,最后是香醇。我们要学会做长久的快乐,虽然刚开始没有香,但是会越来越有甜头。从而让你爱上这种长久的快乐。

  我要学会做一个珍惜时光,品尝学习“咖啡”的小才女。

;
本文标题: 亲师读后感(幼儿园讲座如何准确定位亲师关系观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2878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三国三年级读后感(求小学三年级《三国演义》读后感)3g资本帝国读后感(《3G资本》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