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如何做父母读后感(今天我们如何做家长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8-25 17:49:0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5

今天我们如何做家长观后感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对于还没有为人父的我来说,感觉到比较陌生。但当我真正打开这本书去细细阅读里面的故事的时候,却是受...

我们今天如何做父母读后感(今天我们如何做家长观后感)

今天我们如何做家长观后感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对于还没有为人父的我来说,感觉到比较陌生。但当我真正打开这本书去细细阅读里面的故事的时候,却是受益匪浅。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广州十大杰出父母亲的家教故事,每一个故事都给了我不一般的启发和共鸣。

书中讲述的十八个教育故事,各有各的特色,但都反映了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亲对孩子正确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孩子目标的确定。

傅海峰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从小父亲傅铭英就帮他确定了明确的目标。当孩子确定目标以后,父母首先要督导孩子守住阵地。鞭策、鼓励、坚持三者缺一不可。傅铭英没有因孩子经历苦境和困境而放弃,更没有在教育过程中一意孤行的按照自己的模式去教育和改造,而是更加理解和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和习惯,这才是爱的更高境界和标准。加上傅海峰自己坚强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最终成功。从这个故事我们不难看出:父母面对成长中的孩子,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爱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每位家长天生具备的,而是家长心怀温存的爱和责任,在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岁月中、在不断的学习中慢慢培养出来的。做父母也是需要学习的。

自己曾经看过一个故事: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她的小儿子哭闹着也要跟着去。曾妻便哄儿子说:“你回去等着我回来杀猪让你吃肉。”她刚从街上回来,就看到曾子真的要杀猪,她急忙阻拦道:“我只不过是跟孩子说着玩哄他的。”曾子说:“同小孩子是不能开玩笑的。孩子年幼没有知识,处处会模仿父母,听从父母的教导。今天你欺骗他,就是教他学你的样子骗人。做母亲的欺骗自已的孩子,那孩子就不会相信自已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好办法啊!”于是,曾子杀了那头猪,煮了肉给孩子吃。

这个故事告诉父母: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欺骗孩子。因为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孩子都要跟着学。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行为要特别慎重。在这里,说明曾子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言传身教的特点,家长的以身作则是教育子女成功的保证。

其实通过这本书,我们还有很多很多的教育方法值得借鉴,最终我总结出:孩子是好玩的、好模仿的、好奇的,更是喜欢被称赞和喜欢成功的。这就告诉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首相要充分的了解了孩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更加有针对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是一本实践与理论完美融合的家教全书。在书中几乎每一条理论框架背后都会有一个具体而生动的实例,实践与理论相互佐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是一本我们可以信赖的好书,读书的真正乐趣就在于你能够与作者发生共鸣,把自己融入书中,融入到作者的思想中。尤其是已经为人父母的家长,定会觉得自己的精神得到了一次洗礼。

怎样做父母读后感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我们现在怎么做父亲读后感

“我现在心以为然的道理,极其简单。便是依据生物界的现象,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这生命;三,要发展这生命(就是进化)。生物都这样做,父亲也就是这样做。”
因为保存生命的需要,所以人有口腹之欲;因为延续生命的需要,所以人有各种情欲某欲;因为进化生命的需要,所以人有哺育教育的天责。
“是说,此后觉醒的人,应该先洗净了东方古传的谬误思想,对于子女,义务思想须加多,而权利思想却大可切实核减,以准备改作幼者本位的道德。况且幼者受了权利,也并非永久占有,将来还要对于他们的幼者,仍尽义务。只是前前后后,都做一切过付的经手人罢了。”
“所以觉醒的人,此后应将这天性的爱,更加扩张,更加醇化;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开宗第一,便是理解。”
“第二,便是指导。时势既有改变,生活也必须进化。”
“第三,便是解放。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
“这样,便是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须知这一番论述可是在百年前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思想大行其道的旧社会,父权乃至大家长思维是绝对的主流和政治正确——鲁迅先生的这一席话在当时可谓绝对的异端、绝对的振聋发聩,即使今时今日来看,依然是理性、睿智甚至前卫的!
从《记念刘和珍君》到《“友邦惊诧”论》,从《药》到《狂人日记》,从《少年闰土》到《伤逝》,鲁迅先生的文字就在那里,少时读得艰深晦涩,青年时读得义愤填膺,再到中年时读,又别是一番滋味。
顶礼膜拜或者神化似乎都是多余的,并且我也以为不符合先生写作的初衷——平等与解放的真谛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心深处的时时反省和自尊自信。
忽然想起多日前的一个思想片段。
《哪吒》是部不错的电影,无需我来褒奖。唯一的遗憾,或者说我个人觉得刺眼的地方,就在片尾,——当一切重归平静时,陈塘关的百姓面对哪吒出于感恩的那一跪。
编剧终于还是没能走出五千年的思维桎梏,这一跪,终究还是让“我命由己不由天”的霸气一呼失去了本该更绚烂的色彩。这一跪,究竟还是败给了神,败给了天。人类,不过是虫子。
......
依稀记得《辛德勒的名单》最后,在辛德勒的墓前,没有跪拜和香火,只有一个个沉默着缓缓经过的人,默默的摆上一块石头,最后的最后,是一朵鲜红的玫瑰。

2021年刘良华家庭教育讲座《我们今天如何做父母》观后感?

近期重读鲁迅,读了鲁迅早期作品《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比以往读起来别有感觉。别说他的观点当时有人骂,百年过去,相信依旧会招骂。好在他的名望今非昔比,即使有人想骂,也只在心里或私下骂几句,更何况,想骂的人或许根本就不读他的书呢,那就更好了。
看完他的文章,我很有冲动,想写一篇《我们怎样做老人》,不知是不是有攀龙附凤之嫌。好在我写的也没人看,自然也招不来多少骂,自娱自乐罢了😁

  《我们怎样做老人》题目就不好,仿佛要给别人做指南,想改成《我怎样做老人》又像是成功人士的经验介绍,怎样都不好。想想,鲁迅还没做父亲就写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我都快做老人了,写写又怎样呢?

首先我要说,能做老人是幸福的。毕竟有很多人,来世上一趟,却没有做老人的机会。他们或勇敢的牺牲了,或被病魔夺走了,或死于意外灾难……总之,他们的人生没到老年就终止了。
我们有幸活到了老年,这就意味着,我们幸运的养大了我们的子女,赡养了我们的老人,完成了我们的职业生涯。仿佛该尽的义务都尽了,所以我们的亲人也都幸运的。
其实写这篇文章的初衷,还有一个,就是没有人写。因为中国是个重“孝”的国家,每每看到教人如何敬老孝老,仿佛年龄天生就是个高尚的东西。不管你年轻时如何荒唐、无德、不负责任,当你拥有了一大把的年纪,你就有资格被供奉了。如果这就是所谓的传统文化,我想还是不继承的好。
也许是我读的书少,反正从未看到教人如何做老人的书。大约人老了,便自然会做了。那么,何以会有如何做子女?如何做妻子?如何做丈夫……的书呢?难道不是一出生便为人子女,一结婚便为人夫妻了吗?很显然,他们是需要被教化的,而成为老人门槛要低的多。即便是我们行尸走肉般的混下去,我们慢慢也要进入被孝敬的行列。

  但,对此我却是心虚的。
当我领了老年卡可以享受免费公交时,我也会为了几分钱的价差从东城跑到西城吗?我也会理直气壮的占领球场跳广场舞吗?我也会把日子过成期待,扳着指头盼儿女回家吗?我也会把孩子当成情绪垃圾桶,尽情倾倒吗?我也会活在回忆中,拒绝学习吗?我也会认为“孩子多大也是孩子”,而去嵌入他们的生活,不肯放手吗?我也会看不惯新事物,而抱怨一代不如一代吗?我也会认为孝顺天经地义,而不感恩年轻人的帮助吗?……

  我警示自己,世界是年轻人的,当时代在飞快进步时,我们吃过再多的盐,走过再多的路也未必就是经验。身体的衰老是自然规律,不要变成惊弓之鸟,把自己埋进药物和保健品中。儿女的孩子是儿女的,喜欢可以,但只要儿女在,我们对孙辈既没有权利也没有义务。爱,既不要期待儿女的感恩,更不要期待孙辈的报答。节俭有度,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尊严优雅的生活,因为和省吃俭用的遗产相比,儿女更希望我们安康。
我希望孩子能有耐心教会我一些东西,而不是一味地顺着我,任我快速的被时代淘汰。我也希望自己很勇敢,去尝试陌生的东西,尽管步履蹒跚,却始终向前走。

  有人说西方文化,使老人和子女疏离,西方老人实际比中国老人孤独。但感觉上中国老人却更为凄苦、可怜。原因是养儿防老的观念让老人不能接受孤独,在中国老人心里,没有后代要比没有生活技能更可怕,儿女是他们的天。吃好喝好身体好都不是幸福,儿孙绕膝才是幸福。所以幸福要靠别人的给予,幸福感的低,也正是因为对别人的期待值太高了。期待孩子光宗耀祖,也期待孩子守在家里。更畸形的是只要在身边,啃老也愿意,给人一种死死抓牢的绝望感。根本原因这个社会从不提倡老人需要自立的生活,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老人和孩子之间不应该是相互纠缠的藤蔓。鸟儿大了总要飞翔,孩子都会有自己的天空,希望孩子再飞回到老巢里,无异于痴心妄想,不科学也不符合进化论。任何一种哺乳动物都会养育子女并教会他生存技能,这一点人并不比他们更高尚无私,倘若用父爱、母爱、甚至祖爱来捆绑,以祈求报答,那么,这种无私和高尚便更经不起推敲了。
其实,我们比西方老人更懂得防老,存钱、买房、甚至把儿女拉回身边,说是为了帮助儿女,实则是对于孤独的恐惧和焦虑。不遗余力的进入孩子的生活,催婚、催生、给钱、出力,刷有用性,用情感把孩子套紧。媒体也一边倒的劝孩子”常回家看看”,苦口婆心的讲“子欲养而亲不待”,大约都是认为前辈有恩于后辈,但老人自己万万不可生这种念想。看看一个个老人倚门远望或眼巴巴等电话的镜头实在让人心酸……媒体不要再制造一种虚幻,让老人活在对孩子的期待、依赖和抱怨中。不能再用传统文化给老人以精神鸦片,这样只会让他们觉得时代在毁掉他们向往的几世同堂和天伦之乐,更痛苦的抱怨人心不古……老人们也是时候解放自己了!

  如何爱自己而让子女不为我们分心,如何爱孩子而让彼此舒心,我想,这大约是怎样做老人最重要的一课。

  过一种自己可以选择的生活吧,不要再沉溺于在对孩子的比较中获得幸福感,仿佛孩子少回来两趟,或者官职小,挣钱少便觉得没面子,没幸福感。怀健康心态,怀宽容心态,让家成为孩子的心灵驿站和加油站,不要把自己的生活过成孩子的回头路。放下吧,解放孩子也解放自己。

  如果说鲁迅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呼吁解救孩子,那么我呼吁的是老人们自觉和自立。
也许多年后我也会不能自理,也会老年痴呆,但我不能活在对未来的担忧中。那时候我也需要人照顾,但我不能因此而不让孩子飞翔。老年很长,尽管一年年走向衰弱,但实现自己一个个小小的梦想,也同样会有成就感。老年又很短,所以需要趁腿还能走、眼还能看、耳还能听、脑还能思时,去感受一切美好。


  我们何不任性一把,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交性情相投的朋友……更多的目光去关注老伴儿而不是孙子,做自己和老伴儿爱吃的而不是迎合儿孙口味,更多的计划眼前的每一天而不是怀念过去的好时光,读书、听曲、赏花、散步、喝茶、聊天……每一件力所能及的小快乐串起来就是个幸福的老年生活😊

本文标题: 我们今天如何做父母读后感(今天我们如何做家长观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2871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契诃夫黑衣修士读后感(契诃夫小说读后感)一个缺口的馒头读后感(一个有缺口的馒头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