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走欣赏啊读后感(读朱光潜的《慢慢走 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有感)

发布时间: 2023-08-18 02:30:2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4

慢慢走,欣赏啊—,读朱光潜《谈美》人们对事物通常有3种看法,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都过去了,对我有什么...

慢慢走欣赏啊读后感(读朱光潜的《慢慢走 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有感)

慢慢走,欣赏啊— 读朱光潜《谈美》

人们对事物通常有3种看法,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都过去了,对我有什么意义呢?对你有什么意义呢?而众多艺术品被真正的流传下来,成了不朽,每当我们看到名画,名著的时候,都会深深被触动.

“美,一半在物,一半在你,你的手里”。

美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

我们怎么来建立起我们的美感呢?来看看朱光潜老先生在一封封的书信中怎么深度,详细,耐心引我们进入美的世界。
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也总觉的新奇的地方比熟悉的地方美;人对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本来心酸的遭遇到后来往往变成甜美的回忆。

这些全都是态度和观点的差别。看稀奇的景物,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利益牵绊。

要见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 美与实际人生有一定的距离,要见出食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但是 艺术与整个人生缺并无隔阂 ,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离开艺术也无所畏人生,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

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多平常的花,在那个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愁,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一朵花如此,一切事物也是如此。因为我们把自己的意蕴和情趣移于物,物才能呈现我所见到的形象。所以, 个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

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 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 。苏东坡诗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另人俗”。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而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

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是“无所为而为”的观赏形象。

快感则起于满足实际的要求。口渴时要喝水,腹饥时要吃饭.....

如《红楼梦》里的刘姥姥想来不一定有什么风韵,在艺术上却不失其为美。一个很漂亮的姑娘同时做很多画家的模特儿,可是她的画像在一百张之中不一定有一张比得上伦勃朗的“老太婆”。

意识活动就是联想在进行,我们差不多时时刻刻都在联想,联想就是见到甲而想到乙。 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所以离不开联想。

但是联想有时候也是妨碍美感的 ,美感起于直觉。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使注意力涣散。联想大半也是偶然的,比如一幅画的内容是西湖秋月,有的人会联想到雷峰塔,有的人则会联想到昔日同游西湖的美人,这些联想纵然会提高观者对画的美感,而画作本身的美却未必因此而增加。

如你是武昌人,你也许会特别喜欢崔灏的《黄鹤楼》诗,如果你知道达芬奇名气大,你也许特别喜欢他的《蒙娜丽莎》..... 这些是自然的倾向,但都不是美感,都是实际人的态度,在艺术以外求它的价值。

考据学大体分为3类:版本的批评,研究“来源“,作者的生平

比如莎士比亚的著作,版本批评就是整年研究某部剧本在某一年印第一次的“四折本”,“四折本”和“对折本”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是后来某个编辑者校队的......

"来源“的研究,比如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什么书?他是否懂希腊文?他的剧中情节和史实有哪几点不符?......

作者的生平:莎士比亚生前做什么职业?“哈姆雷特”是否是莎士比亚现身说法?当时伦敦有几家戏院?......

注重考据会忘了欣赏,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史实的支配。

据考据学者们自己看,考据会陷入批评,会把自己当“导师”,“法官”,“舌人”,“饕餮者”, 批评的态度容易预存一种美丑的标准 ,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不能沉醉于作品。欣赏是把我放在作品里去分享它的生命,注重我的情感和物交流。但是在文艺方面,个人的趣味也有高低,文艺虽没有一个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好的作品,制说我觉得好,是不够的,还应该说何以觉得好的道理,也是需要考据知识的。

总之,考据不是欣赏,批评也不是欣赏,但是 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 。很多老先生太看重考据与批评的功夫,一般年轻人又不太肯脚踏实地的功夫。
人生是一种广义的艺术 ,每个人的生命就是他自己的作品。我们不愿意生活烂俗,也不愿意做生活中的“苟且者“。情趣丰富的人,对许多事情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是否懂得生活,就看对于许多事情是否欣赏,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了一个无趣的牢笼。

人生的艺术化,生活中的美,生活中的诗与远方,就是“ 慢慢走,欣赏啊 !” 欣赏身边的日出,日落,每一朵花,每一滴露珠......

读朱光潜的《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有感

朱光潜的《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一文,回味绵长。他说:人生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有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疾驶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晶莹的雪山有着冰清玉洁的美,潺潺的小溪有着清秀自然的美,波澜壮阔的大海有着宽广豪放之美,每一种美都给人不同的.震撼。当然,在这个世界里不光有着美丽的风景,同样也有着不同个性、不同气质、不同人格魅力的人。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你会相识、相遇很多的人,不同的人身上有着不同的品质及魅力,身上散发的美也不同,每一种美都有它独特诱人的特点。不管任何时候,都应该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周围的人,才会更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作为教师,要扪心自问:我是否能静心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是否能以欣赏的目光对待教育的对象,是否愿意感受我们现在的这份职业。

读朱光潜《“慢慢走,欣赏啊!”》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朱光潜《“慢慢走,欣赏啊!”》
看到这个题目时,脑海中一下就跳出了《牵着蜗牛去散步》。台湾作家张文亮在文中说,“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因为它,“我”的脚步不得不慢下来。意外的是,“我”闻到花香,感到了微风,听到了鸟叫虫鸣,还看到了满天亮丽的星斗!这就是慢下来的理由,欣赏生活的美好,感受生活的情趣,享受生活的乐趣,这正验证了朱光潜先生的一个观点:“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艺术与人生具有怎样的关系呢?先生在文中这样提示我们,“严格地说,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所以,无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体现的艺术完整性,还是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这种有“源头活水”的艺术的生活,更或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艺术的严谨与艺术家的严肃等,都是在诠释过一世好的生活,犹如作一篇上品文章的道理。

这其中尤为重要的还是要慢慢走,细细品。所以更加喜欢这篇写于1932年的文章的结尾,那种车行山谷间,慢慢欣赏沿途美景的生活,正是我的向往。在此抄录如下: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1000字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朱光潜谈美读后感10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1000字 篇1

  纵观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大致分为了三个板块,其一是谈对美的欣赏,其二是讲美的创造,最后引申到了人生的艺术化,朱光潜先生本人也认为这是他自己最重要的理论。这本书看完后,对人生与艺术,自己与美有了自己的感悟。

  书中开篇就解释了谈美的原因,“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要做到“免俗”。而探讨现如今美的意义,或者是美学的意义,有一个很著名的观点就是现代美学的美育,美学可以把人的存在纳入形式表达的方法,审美的本质就在于让人的存在变得更加美好,意味着唯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真正获得对人生的的深层把握。以我所学,美育能够成为可能的基础,是因为艺术主要就是负担人的感性认知以及美感意识的水平的职责。而审美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通过艺术的审美教育,才能摆脱生命的慵常性,复苏被现实麻痹的感知,重新领悟到生命的真谛。而现在的社会是一个被技术统治的时代,艺术成为了消费文化的一部分,在这种大潮里,唯有通过美育获得存在的感知,得到真正的本真。

  在对美的欣赏上,首先是态度问题,对一颗古松不同的身份会有不同的感悟,而无论何种感悟都是带有个人的主观,这也体现出艺术与人生之间存在着紧密地联系。“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引出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仔细观察生活,确是如此,生活中极平常的东西都带有我们自己的主观意识,看到公寓旁边与楼齐高的参天大树,我们可能习以为常,而当我用审美的观点去看待它,它又是那么的特别。站在树底下观之,只觉望不到树尖,树干上都是风霜的痕迹,凹凸不平,却带有一种古朴美;有次站在楼顶观之,别有一番景象,居高临下,它是那么的孤立,独树一帜,显示出傲然挺立之感,不畏寒冬,心中不觉对此敬佩。当时正值我背书背的很烦闷,忽觉树都能如此不畏环境的艰难,何况人呢。我想这就是审美给我带来的精神上的体验。

  艺术与实际人生也是有距离的,而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他说“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他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艺术本来就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本来现实的结局完满的,而改写成文学作品后,去掉了完美,给了他一个不完美的结局,这就在于这样使得悲剧更深入人心,能够起到更大的艺术效果。我们感悟艺术作品的时候,也要记得这个适当的距离,书中的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戴面具,穿高跟鞋,表演时的声调不像平常,这都体现距离。而这个是适当的距离,距离太远变成无法理解,而太近则不像是艺术。所以朱光潜先生说“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要以主观的参与者退变为客观的观赏者。

  朱光潜先生也谈到了几点对许多人对美感的误解。美学不是享乐主义,而这个享乐指的是快感,我们欣赏一件作品时候的快感,愉悦之感,并不就是美感。“美感有普遍性,快感没有普遍性。”“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这个也解释了我心中的的疑问,对于一件事物的喜欢,并不能说明这个事物是美的,正如“实验美学”的人做的实验,问受验者喜欢哪些颜色、条纹,而艺术上部分之和并不等于全体,每个人都不尽相同,不能以大多数认为而断定它是美的。另一个误解是联想带来的就是美,“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每个人的知识水平不尽相同,看到一件事物的联想也不会相同,看到一件事物的联想只是持有实际人的态度,在它的艺术本身以外去求它的价值,这显然是不对的。最后,考证和批评也不是对美的欣赏。当你看到一件文学作品,探析作者的一切,透析写作缘由,社会背景等,这可能会在无意之中磨灭了美。“遇到文艺作品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我不能沉醉在作品里面,永远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的经验。”或许对待作品,我们应该不掺加杂质,以本真之心去看待,这样也能更好地阅读作品,得到其中的真谛。

  在美的创作上,朱光潜先生谈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游戏说。“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游戏之中就含有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我觉得这在一定程度上把艺术变得更加具体化。游戏和艺术一样是把欣赏的意象加以客观化,使它成为一个具体的情境。也是一种“想当然耳”的勾当,游戏也带有移情作作用,把死板的宇宙看成活跃的生灵,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另造一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情感。这可能是受到席勒认为人有一种游戏冲动,这是以美为对象的艺术创造冲动。但是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同时,也使艺术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工具,承担了太多的“说教”功能和“神圣”色彩,弱化了游戏的实践性、对话性和非功利性等。总之,我认为在美的创作上,朱光潜先生提到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十分正确。以前看过一段话说,读书有什么用,还不如拿读书的钱出去旅行,古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接着就有人回复说,你不读书,即使行了万里路也只是一个邮差。说的不无道理,心中没有知识的储备,更不会说对美有任何感悟。现在的我们,应该打好基础,多充实自己,不管是知识上,还是能力上。正如书中所说,灵感是突如其来,出于作者自己意料之外的,是不由自主的、突如其来的。“不过灵感的培养正不必限于读书。人只要留心,处处都是学问。”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观察生活,也就是对美的欣赏上说的有一双审美的眼睛。要留心观察生活,对生活中的事物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最后朱光潜先生说道人生的艺术化。以上见解可观之艺术与人生的关系紧密,朱光潜先生也认为“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而他也把人生分为了实际人生和整个人生。实际人生只是整个人生中的一部分,艺术与人生都有一种完整性,都是以“情趣”为本体的生命精神的显现。朱光潜先生说,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我想这里的本色是指的有趣的,有源头涉水的生活,而不是机械的、干枯的生活,而是显露人生真性情的生活。

  艺术和生活的创造之中都含有欣赏,朱光潜先生说:“善于生活者则彻底认真,不让一尘一芥妨碍整个生命的和谐。”而我们对于生活也要怀有一定的严肃性,正如前文所说,在持出世精神与做入世事业之间、在超脱人生与淑世主义之间的圆融。或者说,严肃与豁达尖山的艺术与人生态度,还喻示着道德精神与审美主义的同一性。我觉得这种豁达的精神很值得学习,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过度的在乎我们自己的得失,斤斤计较,殊不知这是在丧失生活的乐趣。

  而朱光潜先生说的阿尔卑斯山谷公路边的标牌:“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水马龙的世界里生活,恰如乘坐在疾驰而过的汽车上,“慢慢走”有的人认为是以时间换空间,把实用的人暂时变成审美的人,把路旁的风景变成审美的对象。“欣赏啊”,就是完成一次完满的审美经验,体验到真正的“美”。现实世界名缰利锁,人生很难自由超脱,而我们可以怀着美感的纯粹意象的世界,看淡我们名利得失和利害关系,做一个纯粹的本真的人,即使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做到,我们也可以在自己心中找到自己的平衡点。从心中开始做一个本真的人,找到我们自己人生与艺术的联系。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1000字 篇2

  提到“美感修养”的问题,我们都会问:如何培养美感呢?朱光潜通俗而又深入的进行了论述。他点明:审美的态度和审美的眼睛是要逐渐养成的。作者在谈到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实用性;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科学性;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他用审美的态度,尝到了美的味道。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所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的特点,说明人异于其他动物,除了生活需求外,还有更高尚的追求“美”。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俗语讲:“距离产生美”。其实朱光潜先生就明确的指出了美和生活的距离。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就如同美学上的“移情作用”,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感情。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想应该也有这个道理。美和实际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要看到事物本身的美,必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去看,而且要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的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一些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和神秘感,从实际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美。有了距离,才会有向往,美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

  这第13封信,通俗易懂,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认识。语言是那么亲切自然,知识在这种脉脉温情的态度中传达出来,其间没有美学中那种概念的堆砌,却使人们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读完后,一身轻爽,净化了心灵,提升了精神世界。它会对你有所启示的。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1000字 篇3

  作为一个美学家,作为一部谈美的书,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专心谈了美感态度,对美感态度作了深入浅出的阐发。

  朱光潜在书中,把人生态度分为三种: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实用态度求的是善,科学态度求的是真,美感态度求的是美。于是,真、善、美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文章层层递进,从人们看待事物的三种不同态度到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中让我们知道美从哪里来,究竟什么是美感,明白了什么是美感之后进而讨论美本身,在“美究竟是什么”的讨论中让我们明白美和自然的关系,让我们明白了欣赏的道理,朱先生于是换一个方向从讨论创造入手,让我们明白创造本身以及与情感、格律、模仿的关系,进而明白美的特点。该书渗透了朱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正如书中文字:“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在当今义务教育阶段,一切学习都应该自美的体会开始,美育的有效途径是培养美感的敏锐度,真正的任务在于激发学生审美能力,形成一种判断力。正如朱光潜的人生观:人生的艺术化。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比较广义的艺术。

  学术界有人指出:“朱光潜对美学的理解可以说是非常之深,他对西方美学的介绍,在《谈美》中已经达到了一代大师的化境。下面我们来欣赏一幅西方的美术作品——《向日葵》。

  这是荷兰画家凡高的油画作品,作品以饱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画家内心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散发着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那一块块灼热的黄色,不仅融集着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画中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实写照,而是画家生命和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热情为生活高唱的赞歌。

  我们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本文标题: 慢慢走欣赏啊读后感(读朱光潜的《慢慢走 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2721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我最喜欢的趣味物理书》读后感(《趣味物理学》读后感)哈利波特火焰杯读后感(《哈利波特与火焰杯》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