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史序说 读后感(《曾根崎鸳鸯殉情 [日本]近松门左卫门》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8-06 05:03:4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8

文学作品读后感,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

日本文学史序说 读后感(《曾根崎鸳鸯殉情 [日本]近松门左卫门》读后感)

文学作品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文学作品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学作品读后感1

  昨天感冒,在家休息。发现卧病在床的好处是可以随心所欲地读闲书,不必有上班时间读闲书时不务正业的内疚感;不好处是读一会就累了,要睡觉,睡醒了接着再读。

  休息一天,读了两本半闲书,其中的一本就是《莫言散文》。

  这本《莫言散文》是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2021年10月第三次印刷。版本一般,内容还不错。

  本书集结了莫言的若干叙事散文、谈创作的文章以及在美国、日本大学的一些演讲。愚人一直感觉,了解一个作家,最直接的不是他的小说,而是他的散文、杂文,这也是我读莫言散文的原因。

  莫言是一个率真的作家,从字里行间可以感觉得到。来自山东高密乡村的莫言,仍保留着乡土的淳朴,这很难能可贵,也是他创作生命力的源泉。

  读书就是和作者交流,作者有没有料,其实根本瞒不过读者。无病呻吟、为辅新诗强说愁,终将被雨打风吹去。

  莫言,之所以成为莫言,就是因为他做到了最好的自己。

  做人,如同写作,还是本真一点,循着自己的内心,这样即便没有所谓的成功,至少对得起自己的生命。

  文学作品读后感2

  花了五天多的时间终于读完了《简爱》,我知道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过程。这连住的几日,我几乎除了吃饭和睡觉,一切时间都耗费在这本来自遥远国度的小说里。然而我还得在抱怨的同时,不得不承认它的杰出与迷人。很少见到这样迷人的异国风情。这充满着英国十九世纪趣味的故事里,让我感慨了很多。其实我应该早些接触这本书,早就有很多的人介绍它了。可惜,我拥有着一点排外的情愫,一直拖到现在去欣赏它,实在有些相见恨晚。

  对简爱,我是欣赏和赞美的。她追求独立的人格,追求男女之间精神的平等。虽经历了很多的不幸却依旧热爱生活,并把爱带给每个需要她的人。为了自己的爱的信念,平等的真实纯粹的爱,甚至毅然放弃渴望以久的唾手可得的爱情,并最终也和自己的爱人实现了精神上的平等,简爱的一生,虽谈不上轰轰烈烈,但却是平凡而不平庸。在我心中,简爱就像一个充满智慧、充满爱心并努力使自己生命得到最大张扬的精灵。她的生命,有如彗星的'闪亮和美丽。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夏洛蒂笔下的简爱却把她倔强的性格,独立的个性留给我们一个感动。所以她是成功的,幸福的女性。

  简爱已作为独立女性的经典,我希望阳光下,鲜花里有更多的简爱走出来,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美貌,还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心胸,都能以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个性生活。

  文学作品读后感3

  这一周我读了《意林》这本书,令我感受很深,但是令我印象最深刻《怕我疼,你才没拉我》这个故事。

  当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默默的为这个妈妈悲哀,这个妈妈在孩子四岁那年,被派到遥远的乡村支教,但是她并没有和爸爸争抢孩子。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心里产生了一个疑问:不知道她为什么不和爸爸争抢孩子?我带着疑问读了下去,当她回来时,孩子脱口而出的居然是阿姨这两个字,我想妈妈肯经非常的悲伤。她开始教孩子学写作文,但她又被派到西部执教三年,因为怕孩子伤心,就没有告诉孩子。

  当孩子18岁得时候,孩子让爸爸带他去西部看望妈妈,爸爸眼睛里含满了泪水,泪水已经悄然落下,爸爸把孩子带到一座矮矮的山上,指着凸起的一个土堆说:“你妈妈在这里。”我想当时那个孩子一定悲痛欲绝,但还子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悲痛,这个孩子非常的镇定,孩子想起来了一个非常古老的传说: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女人都说孩子是自己的,最后上帝看着双手空空的女人说:“孩子,这才是你妈。”

  读了这篇文章,我感觉到了这位妈妈无私的精神,为了乡村孩子可以不要自己的孩子,我也为这个妈妈感到悲哀,如果妈妈当时抢到了孩子,她就不会这么孤独了。

  文学作品读后感4

  林清玄的散文有不同于朱自清的,他的语言相对朴实、通俗易懂。在我的语文课本里,有《桃花心木》这样一篇文章,也是出自林清玄先生之手,阅读后会明显感觉到,他的文章善用借物喻人的手法。

  林清玄先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他有一双擅长挖掘与发现的慧眼,可以从一个细微的现象甚至一个动作,通过奇妙的联想,从而得到许多受益匪浅的人生启迪。

  《发芽的心情》讲述的是林清玄先生在武陵农场打工的经历。他帮忙采摘秋季成熟的水蜜桃与梨子。一个月后,被采光果实的果树竟然已经在寒风中凋零落尽。农场主人告诉林清玄先生,每当一年的冬季,总会有一些果树像那样死去,而有的却能坚持到春天的来临。这一现象使善感的林清玄引起了深思,树就像人一样,有的人面临残酷冬天的肃杀,面对折磨甚至流下血心的汁液,却从不低头。有那些弱的,就无法坚持春天的到来。只有永远保持春天的心等待发芽的人才能勇敢的过冬,在流血之后还能枝繁叶茂,长出更美的果实。于是,林清玄先生便常对自己说:“跨过去,春天不远了,我永远不要失去发芽的心情。”若是我们也能随时保持如此的心态,雨后的彩虹一定会很美吧!

  既是作家,便有超俗的情怀。《鳝鱼骨的滋味》则是林清玄先生对童年温暖回忆与对母爱的怀念。小时候家里穷,没有钱吃鳝鱼,但是能干的母亲总是变着花样做鳝鱼骨汤给林清玄吃。溢满母爱的鱼骨汤,总是浓浓的在林清玄先生的心中流淌,直到现在仍然回味无穷。吃着饭馆里的鳝鱼,不禁回忆起以前蕴含着暖暖母爱的鱼骨汤。

  林清玄先生对生活与文字的敏感,源于他细致温柔的内心。情感是真挚不变的,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挖掘。

  文学作品读后感5

  读《席慕容散文集》,被她充满温情的文字所感染。上学的时候很喜欢席慕容的诗,一次路过书店看到席慕容的散文,就买了一本,没想到她的散文也那么有魅力。

  来自真诚的声音。她在序中写道:“在写作的时候,我一无所求。在写作的时候,我只想把深藏在心中的感觉牵引出来,只希望把生命中极为我所珍惜的这一部分,认真地整理好,也就是这样而已。”是啊,写作就是这样,只有真的东西才能更好的感染人。

  温婉的意境,在她真挚的文字里,描摹成一幅画。而透过这层意境让你看到生命的真相。她写《成长的痕迹》写山百合那一段,当她在荒草的高山上看到盛开着的洁白的百合花时,发出了这样的慨叹!“而在那一刻,我心里开始感到一种缓慢的痛苦,好像有声音在我耳旁,很冷酷地告诉我:你只能有这一刹那而已。在这以前,你没料到你会有,在这之后,你会忘掉你曾有。百合花才是完全属于这里的,而你只不过是一个过客,必得走,必得离开。不能像百合一样,永远在这座山峦上生长、盛开。”

  写爱情,写得凄美绝艳。在《海伦的婚礼》里,海伦是一个患了心脏病的女孩,她和一个瘦瘦高高的男孩子相爱了,男孩很爱海伦,即使有心脏病,也决定和女孩结婚。然后他们就准备婚礼,他们亲手布置自己的新房。一切都那么的美好,然而,在结婚的第十天的早上,海伦还是走了,安静而满足的倒在年轻丈夫的臂弯里走了。她这样写道:“是在早餐的时候,她只是要站起来为她的丈夫再倒一杯茶,她站起来,拿到了茶杯,然后就倒下去了。”

  没有过多的渲染,只是这样平淡,一个只做了十天的新娘!对于普通人来说再普通不过了,而对海伦却那么可贵!“十天的婚姻,十天的新娘,海伦能得到的就只有这么多了。”,最后席慕容这样来总结他们悲哀的故事。是啊,哪怕只是十天的新娘也是幸福的!看到故事的最后,给我感觉就是凄美绝艳!而在另一篇《胡凡小姐》的爱情故事里,道尽了人生的悲凉,令人唏嘘。她以诗的语言描述这段爱情:“爱的欢乐/只出现了一会儿/爱的痛苦与悲哀啊/却持续了整整一生!”

  在娓娓道来里,在最平凡里,把爱与感动呈现。她写《红尘》篇里的一碗《刘家炸酱面》,写她的丈夫如何给全家人做出一碗美味的炸酱面,写得绘声绘色,她女儿会撒娇说:“爸,好想你……的炸酱面啊!”这一碗炸酱面是那么好吃,又成为一种幸福的象征。当写到这里的时候,你会觉得已经很好了吧,然而作者笔锋一转,写母亲在世的最后五年与我们同住,我的丈夫常常会每隔半个月左右就做一次炸酱面给大家吃。并且这样说:“不行啊!面不煮烂一点,妈妈会咽不下去的啊。”就是这样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文字却能深深的触动你的神经,闻之,为之动容!像这样体现细腻亲情的文字在《生日卡片》那段小文里也体现的淋漓尽致,作者总是在生活里把最微小的一件事里把内心深藏的情感带给你,带给你心灵的感动。虽然不着一字“爱”,不着“感动”,却处处打动你!

  当你打开那本散文,收获的不仅是文字的精美、温婉,更多的是带给你的心灵的回归。

  文学作品读后感6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转色彩的小说,它告诉人们一个人生的真谛。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温柔,清纯,喜欢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失去了母爱,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出众,但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灵魂深处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自尊。她描写的简爱也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

  简爱生存在一个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性格,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她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

  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且深深爱上了她。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她虽然讲,“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但是从内心讲,更深一层的是简爱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因为她深爱着罗切斯特。但简爱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爱情力量包围之下,在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小说设计了一个很光明的结尾--虽然罗切斯特的庄园毁了,他自己也成了一个残废,但正是这样一个条件,使简爱不再在尊严与爱之间矛盾,而同时获得自己的尊严和真爱。

  在当今社会,人们都疯狂地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爱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爱情,还有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尊严。它就像是一杯冰水,净化了每一个人的心灵。

日本文学史中的文学理念

日本文学史中出现了很多文学理念,请问各个文学理念的代表作品分别是什么啊?谢谢!
上代文学の时代背景:皇室中心の时代①一世纪ごろには、多くの小国家が分かれて国土のあちこちに存在していた。②四世纪顷になると、大和朝廷 【やまとちょうてい】(日本最初の统一政権。大和を中心とする畿内地方の诸豪族が连合して皇室から出る君主を大王、後に天皇として拥立し、4-5世纪までに东北地方以远を除く日本本土の大半を统一した。统一时代の君主は军事的英雄であったと见る说もあるが、6世纪には世袭的王制が确立し、诸豪族は臣/连などの姓によって阶层的に秩序づけられて、氏姓制度が成立した。飞鸟时代から氏姓より个人の才能/努力を重んずる官司制度が発达し、7世纪半ばの大化改新後、律令制の朝廷に変质した。大和政権。)による国家统一がなされた。③四世纪後半の朝鲜半岛との交渉による帰化人の渡来するにつれて、六世纪顷には汉字も使われ始めた。④六世纪半ばには仏教も伝来した。⑤七世纪に入ると、圣徳太子は遣隋使を派遣し、飞鸟文化が栄えた。⑥七世纪の半ばには、唐の律令国家体制のもとで、大化の改新が行われ、天武天皇の时代に至って律令国家が完成した。⑦初唐の様式の影响を受けた白凤文化が生まれた。⑧奈良时代には、天平文化が栄えた。一 神话・伝说・说话二 祝词と宣命三 诗歌四 诗歌ー「万叶集」五 文学理念一 神话・伝说・说话神话とは、古代の人々は、自然界や人间界に起こった様々な出来事を、神々の働きを中心に解釈し、说明しようとした语り伝えである。・伝说とは、古代の人々は、自然界を克服した祖先たちの姿から作り上げた多くの英雄たちの物语である。・说话とは、古代の人々は、自分たちの身の回りのあらゆることを兴味深くまとめたものである。(神や英雄の话に中心があるのではなく、话の展开そのものに兴味の中心を置いた物に说话がある。)1 「古事记」 712年成立   现存する最古の歴史书 天武天皇が稗田阿礼(ひえだのあれ)(生没年未详 天武天皇时代の语り部の舎人记忆が特に优れていたと记録にある)に読み习わせた帝记と本辞を、元明天皇の勅命によって太安万侣(おおのやすまろ) (生年未详ーー723年 奈良时代の学者)が记録した。上巻: 天地创造から神武天皇の诞生まで、神话の记された神代の巻である。  中巻: 神武天皇から応神天皇まで、人の世の巻で、ほとんど伝说で占められた。下巻: 仁徳天皇から推古天皇まで、人の世の巻で、仅かに歴史的叙述が见られるに过ぎない。评価:「古事记」は、天皇が国内的に思想の统一を図り、皇室の威信を国民に示そうとして作ったものである。   天皇中心の国家建设という政治的意図によって编集されたものであるが、神话いぇ伝说の中に描かれた古代人の、豊かな空想力や、素朴で明るい生活感情を知ることができる。表记:汉字の音と训を适当に交えた変体の汉文体で、歌谣は一字一音式の汉字で表记されている。2 「日本书纪」720年成立 编年体 三十巻 元正天皇の命令により、舎人亲王らが编纂。巻二までは神代巻三以下は神武天皇から持统天皇までその记事の内容: ①天皇の名・年齢・治世年数・皇居の所在地を列记したの帝记 ②歴代の诸说话・伝说などの旧辞 ③诸家の记録 ④各地に伝えられたの物语 ⑤诏勅 ⑥壬申の乱に戦场に行った时の日记などの私的记録 ⑦寺院の起こりの言い伝え ⑧朝鲜・中国の史书の类评価:天皇を中心とする中央集権国家の确立にあたっての、理论的・精神的な支柱とすることを目的とし、対外的に国威を示すことにも気を使っている。(当时の先进国、中国に対して、日本国の优势さを占めそうというねらいで编纂されたものである。)  客観的史実に基づく歴史书としての性格が强く、「古事记」に比べて、文学性が乏しい。表记:歌谣など一部を除いて、彻底的な汉文表记をしている。「古事记」と「日本书纪」の比较 (详见ppt) 3 「风土记」 713年 朝廷の命令により、各地の地名整理、物产品目、土地の良い悪い・作物のできぐあい、地名の起こりの言い伝え、その他古くからの言い伝えについて、地方の役所が报告した公文书(诸国に命じて、国々の产物、参禅原野の地名の由来などを报告させた地理书)现存するのは、完本の出云の国(岛根県)と、省略や欠けた部分のある常陆(茨城県)・播磨(兵库県)・豊後(大分県)・肥前(长崎県と佐贺県の一部)の国の五か国のもの。评価:城代の地理・文化が知られ、「古事记」「日本书纪」にない、地方独自の神话・伝说・说话が见られる。4 他のもの ①奈良时代末期の「高桥氏文」②平安时代初期の「古语拾遗」 両方とも一氏族の祖先以来の事迹や系谱を示したもので、古来の神话・伝说の资料として重要である。③「日本霊异记」  日本最古の仏教说话集 822年ごろ成立 薬师寺の僧景戒の编 仏教が伝わってから後に発生した仏教说话を集めたもので、奈良朝の话が多く、主として仏教における因果応报の教えを说いている。二 祝词と宣命 祝词・宣命 古代日本人は神を恐れ敬って祭りを行った。一方、彼らは、言语に神秘的な霊が宿っていると信じ、よいことばや美しいことばを使えば幸いが来、悪いことばを使えば灾いが来るという言霊信仰を持っていた。 祝词 祝词とは神々の徳を褒め称え、神に种々のものを奉ることを述べ、神の恵み(生活の安泰・多収获・罪のはらえ)を得たいことを愿う神圣なことばである。现存するもの: 「延喜式」に载っている二十七编 「台记」に载っている一编だけである。宣命とは天皇が命を宣る(命令を告げ知らせる)意で、天皇が臣下に下すことばである。现存するもの:  「続日本纪」に収められている六十二编がある。祝词と宣命の比较 内容特色表记祝词神を祭り、皇室の安泰や国民の繁栄を祈ることば厳粛で美しい表现が工夫され、文学的要素を持つ宣命书き宣命天皇が即位などの重要な仪式のある时、神の命令を受けて、人々に告げることば类型的な内容を形式的な表现方法で荘重に表わしている(この点などは祝词に似ている)。仏教思想など时代思想の影响も见られている宣命书き 三 诗歌 上代歌谣 「うた」の始まりは、人々の感情のたかまりが、短い叫びのことばやかけ声として発せられたものであったろう。それらが変化成长して、一连のことばとなり、労働や信仰などの集団生活の中で、神に対する祈りや感谢として舞楽や楽器を伴って、缲り返し歌われた。このような「うた」が上代歌谣である。上代歌谣は、长い伝承の期间を経た後、和歌の成立に强い影响を及ぼした。その多くは文字に记録されないままに失われていったが、いくつかは「古事记」「日本书纪」「风土记」「古语拾遗」「万叶集」「琴歌谱」「仏足石歌碑」などに収められている。   记纪歌谣 记纪歌谣とは「古事记」「日本书纪」に载っている上代歌谣の総称である。多くは宫廷に集められていたり、各地に伝わっていたりした歌谣が、神话や伝说に结びつけられたものと思われる。 内容は、自然を歌ったものは少なく、戦い・狩り・恋爱・祭り・酒宴・哀しみなど、広く古代の人々の生活全般にわたっており、当时の人々の、生き生きとした感情を汲み取ることができる。明るく素朴な歌风の中に、古代の人々の野性に満ちた情热がみなぎっている。 表现は、対句・缲り返し・枕词・序词などが使用され、力强く美しい调子を持っている。歌の形式はまだ定型のものは少ないが、中に片歌・旋头歌・长歌・短歌などの定型に近いものが见られ、後に和歌の形式に発展していったことを示している。 上代歌谣の形式は初めは一句の音数の一定していないものが多いが、やがて、五音・七音に整えられてくる。また、一首の构成も一定していないが、だいたい、右のような歌体にあたるものが见られる。 片歌五七七。二つに分かれて唱和する歌谣の一方旋头歌五七七、五七七。片歌二首を重ねた形式长歌五七、五七…五七七。短形式の歌に対する短歌五七、五七、七。长歌の末の反歌が独立したものか。仏足石の歌原则として五七、五七、七、七。一字一音の万叶仮名で记す例 爱(はし)けやし  我家(わぎへ)の方(かた)よ  云居(くもゐ)立(た)ち来(く)も             ――片歌 「古事记」訳:懐かしいよ。自分の家の方から、昙が立ち上ってくるよ2 仏足石歌 奈良薬师寺の仏足石歌碑に刻まれている二十一首の上代歌谣のことである。 内容は仏の徳をたたえたものが多い。歌体は五七、五七、七、七の形式で、仏足石歌体と呼ばれる。3 琴歌谱 981年に写された和琴の谱本である。万叶仮名で记された歌词二十一首が载せられているが、记纪のものと同じ歌谣があり、记纪の时代の歌谣と思われる。 4 万叶集 759年(奈良时代の末期)に、古代の歌を広く集めて出来上がったものである。 现存する最古の和歌集 长い期间にわたって几人かの编者の手が加えられ、最後に大伴家持が全体编纂を行ったと考えられる。 仁徳天皇の后、磐姫の作と伝えられるもの(347年)を最初として、759年の大伴家持の歌まで、约450年间の歌を20巻に缠めている。 歌の総数は4500首部立は巻によって异なるが、多くは雑歌・相闻歌・挽歌の三つに分类し、ほぼ年代顺に并べてある。歌体は、短歌が4200首で圧倒的に多く、长歌约260首、旋头歌约60首、仏足石歌1首。用字法は「万叶がな」と呼ばれる特有なものである。作者は、天皇・官吏・庶民と各阶层にわたり、地域も全国各地に広がっている。歌は荒けずりな面もあるが、雄大で势いがよく、はっきりとしていて力强く、また、生活に密着していて素朴で生き生きとしている。作品は歌风の変迁によって四期に分けることができる。第四期はやや例外としても、「万叶集」を通じて流れる歌风の特徴は、「ますらをぶり」と言われ、後に成立する和歌集や、後世の歌人たちに大きな影响を与えた。「万叶集」歌风の変迁 第一期 壬申の乱(672)まで 万叶の夜明け   短歌の形式が一応完成し、みずみずしい情感、素朴な明るさが见られる   歌人に舒明天皇、额田王らがいる。 ①额田王は「万叶集」初期の女流代表歌人であり、歌风は情热で力强く华丽である第二期 壬申の乱後から平城京迁都まで(710)  律令制の完成した繁栄の时期で、皇室賛歌や皇族の挽歌が多く、长歌、短歌の形式が整い、长歌の発展は著しい。   歌人に柿本人麻吕、高市黒人らがいる。 ①柿本人麻吕は「万叶集」中第一の歌人で、後世、歌圣と仰がれて、宫廷を讃える歌をよみ、长歌に优れ、歌は雄大な构想、荘重な调べを持ち、枕词・序词・対句・缲り返しなどを巧みに使っている。 ②高市黒人は客観的な态度で自然をよみ、旅情を歌った歌が优れている。 第三期 平城京迁都後、733年ごろまで  仏教・儒教・老荘思想が広まり、个性的な歌人が多く现れ、独自な歌の境地を作り出した。  歌人に山部赤人、山上忆良、大伴旅人、高桥虫麻吕らがいる。 ①山部赤人は天皇の行幸の时をよんだ、皇室を讃える作が多い。清澄な自然をよんだ、代表的自然歌人である。 ②山上忆良(660-733ごろ)は702年の遣唐使の一员で、「贫穷问答歌」など、人生・社会をよんだ诚実な作品が多い。 ③大伴旅人(665-731)は老荘思想の影响なども受けた风流な文人である。第四期 734年から759年まで   政治的に行き诘まり、贵族社会には不安や动揺が広がり、现実生活からかけ离れた理知的・技巧的歌が多くなった。そして、长歌が衰退し短歌が盛んに作られた时期でもある。   代表歌人に大伴家持がいる。 ①大伴家持(生年未详ー785年)は载せられた歌数は集中最高で、繊细で感伤的な歌风は、「万叶集」末期を代表している。东歌・防人歌:「万叶集」の中で、贵族たちの歌には见られない、庶民の心を伝えて感动させる歌で、东国方言をそのまま使っている点も特色である 东歌(约240首)は巻十四に见え、东国の民众の生活から生まれた民谣风な歌で、素朴で纯真な感じを持つ。防人歌は巻二十などにある。三年交代で九州沿岸の防备についた东国の青年や、その家族たちの歌で、素朴な中に别れの悲しみが歌われている。5 懐风藻 751年成立现存最古の汉诗集天智天皇时代から奈良时代に至る64人の汉诗を年代顺に并べたもの 大部分が五言诗 宴会や游覧の时の作が多い上代文学の文学理念 理念とは、ある时代の文学者たちに共通に、あるべきもの、求むべきものとして意识されていたものであると考えるなら、上代には、未だ理念というほどのものがない。ただ、记纪歌谣や「万叶集」に见られる、感动を率直に述べる素朴な芸术态度、つまり「明き浄き直き诚の心」(宣命)が、上代に共通な精神であったと捕えることができよう。まこと うそや伪りのない真実をいう。古代人は自然の中に神を见、その神を祭る心は、明朗素朴な心情、力强い律动感となってまことの文芸を生んだ。「明き浄き直き诚の心」(「続日本纪」宣命)は文芸理念として後代に受け継がれた。ますらをぶり 男性的な力强いおおらかな歌风。  「万叶集の歌はますらをの手ぶりなり。」(贺茂真渊『にひまなび』)たをやめぶり 女性的で优美・繊细な技巧を重んずる歌风。 (「にひまなび」に古今调を评していう。)

求2篇名著的读后感

求2篇名著的读后感,要求是中学生能读得就行,回答得好再加20分
呵呵,找了很多篇哦,都写得不错的,分一定要给我
《家》读后感
巴金,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方家庭。
《家》写于1931年4月至1932年4月,是作者巴金积最初19年的生活经验写成的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正如巴金所说的:“《家》是一部写实的小说,书中的那些人物都是我爱过或者恨过的,书中那些场面还是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
长篇小说《家》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为了争夺家产,陈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维护家族荣誉和高老太爷的招牌,耍尽了花招。他们先是闹“鬼”,吓死了老太爷,接着又闹“避血光”,害死了瑞珏;他们很清楚是军阀混战,导致商场被毁,但却硬逼觉新赔偿股票的损失,并且在老太爷尸骨未寒时大闹分家。除此而外,这个封建大家庭挥霍奢侈的寄生生活,还造就了一代整日只会挥霍无度,过着穷奢极欲糜烂生活的“败家子”,这在高家“克”字辈人物身上显得尤为突出。如高老太爷最喜欢的五儿子克定,不但嫖、赌、抽大烟、玩小旦样样精通,而且还骗取妻子的金银首饰去当卖,在外面私设公馆,蓄妓取乐。
作品还表现了以觉慧为代表的一代觉醒了的青年同这个罪恶家族的斗争。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最后,他们真正敲响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丧钟。
《家》是一部思想相当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通过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与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人本质,并且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同时,作品还以极大的激情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建家庭的决裂。
那个黑暗的年代永远地过去了,《家》在批判那个时代的同时正昭示着青春的可爱,对啊!青春是多么的可爱,我们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充满了激情,我们的心里洋溢着爱!
只要心中还有梦,就能忍住多少痛。
只要心中还有爱,那就离快乐很近,离幸福不远了!
《飘》读后感
这本《飘》是刘珂宇“飘”到我这边的,看着它1000多页厚厚的一摞我就害怕,当时我还瞪了她一眼,什么不好“飘”,“飘”本这么厚的《飘》,我哪有信心哪有耐心把它看完啊!于是这本《飘》就被我搁在了床头,每天只是纯粹的陪我入睡而已。直到前不久在家养病,看完了所有的杂志,无书可看了。我突然想起了这本被我打落冷宫的《飘》,随便翻了几页,没想到这一翻便不可收手,直到我一口气花了三个白天把它看完为止。
《飘》的主题思想很多,写乱世中佳人的命运,写飘然而逝的美国南方文化。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深受美国南北战争的影响。战争改变了女人们,她们在战火和硝烟中守护着自己的土地, 她们勇敢,坚强,不屈服,因为“Tomorrow is another day”。
如果读完《活着》让我感觉到的是压抑的话,读完《飘》让我感觉更多的是气愤和悲哀。
气愤于女主角郝思嘉的卑鄙、残忍甚至阴险。以往所看到的女主角要么温良贤淑,大度宽容或者纯洁善良、忠贞不渝,或者历尽艰辛但最终找到真爱。不想,小说刚开始没多久,郝思嘉就在卫希礼和媚兰的订婚宴会上,为了报复卫希礼而色诱媚兰的弟弟。很快他们就结婚并且还生了一个儿子,看到此处我好不气愤,期望中女主角清纯的形象荡然无存。她的骄傲、贪婪、虚荣,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在后面的剧情中一一展现。她渴望爱情,不顾一切世俗观念,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但当感情和现实利益相冲突时,她毅然将经济需求放在了首位。为了300块陶乐的租金在向白瑞德骗钱被识破而未果后,又故伎重演色诱甚至还是她妹妹未婚夫的干瘪老头弗莱,就只因为这个干瘪老头有一个小小的木材厂,能够提供她300块。
关于人生的善与恶,我不敢妄加评论,因为,毕竟我走的人生路还不及三分之一。二十多岁的我,想法也许是很幼稚的。平心而论我也有点同情郝思嘉,对于其“不择手段“式的“自私钻营”,或许那些是她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都是为了生存。不过静静想想也确实如此,在郝思嘉所处的那个动荡变革的时代,一个弱女子根本无法养活一个家庭、一帮朋友也保不住父亲留下的陶乐。郝思嘉通过用斤斤计较的赚来的钱,通过各种“残酷手段”,换得了自己的新生,换得了朋友家族的新生。
另一方面,郝思嘉对待媚兰也是很好的,是极尽关爱的。可能这其中是出于对卫希礼的爱而爱屋及乌,但到了后来则完全不是。这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女人,却达成了一生一世的友谊,实在是一种奇迹。
虽然《飘》只是小说,但是通过读《飘》,我也对美国的南北战争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从历史角度判断,北方战胜南方,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通过读《飘》后,我们能看到从道德判断来看,南方奴隶制中也有温情也有情谊,北方对南方进行的战争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侵略,摧毁着南方的秩序和关系,在某些方面反而激化了白人和黑人的种族冲突。
读完了整本书,我也摘出了自己最喜爱的两句话:
“美貌并不能使人高尚,衣着也不能使人尊贵。”——警告贪慕虚荣的人。
“我向来不是那样的人,不能耐心地拾起一些碎片,把它们黏合在一起,然后对自己说这个修补好了的东西跟新的一模一样。一样东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我宁愿记住它最好时的模样,而不想把它修补好,然后终生看着那些碎了的地方。”
一遍匆匆的略读,并不能体味多少真谛,也许,等我再读几遍时,会有更多的收获吧。
骆驼祥子读后感
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它展示出一幅旧中国的真实图景,生活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好胜要强的祥子指望做一个“自由的洋车夫”,并与刘四爷的女儿虎妞成亲,不久虎妞难产而死。拉车二强子的女儿小福子却对祥子产生感情,可是因穷困却不能他们结合。当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祥子来找小福子时,小福子已死。好强的祥子最终也被吃人的社会吞没。
我仿佛看到了天桥、鼓楼、白塔,是牌楼、街道、小巷,是车厂、大杂院和熙熙攘攘的人群,这就是几十年前的老北京,但是这儿没有丝毫田园诗一般的快乐, 而是祥子的那双大脚马不停蹄地跑过大街,穿过小巷,烈日下,雨雪中处处有他艰难的身影。兵匪的鞭子,杨先生的盘剥,刘四爷的臭骂,孙侦探的明抢,洋大夫的冷漠,这是一座千真万确的地狱!最后虎妞惨死了,小福子上吊了,老马头倒毙在街头,祥子也终于穷途潦倒,逐渐消失在一座城门洞里……这就是一二十年代北京底层广大劳动大众的生活,这逼真的描写让我体会到了人力车夫们不可逾越的悲惨命运,让我深刻地认识了“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小说通过祥子周围人物及人际关系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面目,展现了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丑恶面目,以及由他们织成的统治之网对祥子们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的一种变形反映。
骆驼祥子读后感2
这是一个可悲的故事,讲述了北平老城里活生生的一幕。祥子,这么一个像骆驼一样善良老实又魁梧健壮的年轻人,在不幸的命运中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之后,终于绝望了、沉沦了。
这是大作家老舍先生惯用的悲剧手法,在悲惨的剧情中灌入悲观的意识,使得我们读者也近乎绝望了。作者在用自己感人的文字为社会底层的人民呐喊(与其说是呐喊,不如说是呻吟)。由此我不禁想到作者本人——老舍。他好像也是一个悲观人士,他的作品大都是悲剧,并且,都悲惨得叫人心碎,因为它们一悲到底,不给生活留有一丝曙光,唯一的美好只能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找寻,而现实里仅有的那一点希望也被他毫不犹豫地掐死了,他的这种“残忍”,却能在小说里巧妙地转变为社会的残忍,使得读者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社会的黑暗。
《 骆驼祥子》中讲述的一帮穷苦百姓,就是社会中一群白白被剥削的奴隶,他们在金字塔的底端也试着攀登过、努力过,但不幸的命运和腐朽的制度让他们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地白费了,没有办法,没有希望,他们的心慢慢地死了,而他们的肉体也腐烂在沦丧的道德之中。
祥子,正是这芸芸劳苦大众里的典型。他只身来到北平,无可依靠,但他要强,靠着自己强健的身子骨,拉车挣钱,挣钱买车。可他几次买了车,几次又丢了,不是因为被抢就是因为遭勒索,还有苦于生计,被迫卖掉的。祥子空有一身力气,却处处遭人欺负,别人不和他打架,却用枪、用钱、用权势、用悲惨的命运来压迫他。他的身心倍受煎熬,可是没有人来体贴安慰他,他的老婆虎妞,是用计嫁给了祥子,虽然带给了祥子些财产,但是好吃懒做,还防碍祥子去挣钱,以至于让祥子过的日子比结婚前还苦。她虽然是他的老婆,却不懂得相处,以至于祥子根本没有幸福可言。不久,虎妞因难产死去。邻居的女儿小福子愿意嫁给祥子,可是祥子财力甚微,便约好等祥子挣够了钱,再回来娶她。于是祥子出去拉车,这时的他已经受尽磨难,别的希望都已经破灭了,但他还尚有一丝希望——小福子,他知道小福子是真正对他好的女人,是可以一起过上好日子的。他现在拉车便也全依赖着这一丝希望。如果这个梦想得以实现的话,那么这部小说也就是一部喜剧了。可是,当祥子最终回到小福子的家时,那里已人去楼空,小福子的父亲因苦于生计,把她卖到了妓院。然而,她就是沦为妓女,祥子也是愿意娶她的呀。但是,天不随人愿,作者不随读者愿,当祥子赶到时,小福子已因为不堪忍受那妓女生活,上吊自杀了。祥子悲痛欲绝,他心已死,因为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祥子也在这几年的折磨中浪费了青春年华,于是,他不思进取,渐渐流落成了一个狼心狗肺的街头混混。
整部小说语言生动,文笔刚劲有力,刻划出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堪称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小说里充斥着的悲凉发人深省,故事离奇感人。所以家喻户晓,已译成各种语言流传多国,在世界文坛都有极重要的影响。这部小说里所说的事情,的确离我们现在有几十年了,并且也肯定有艺术加工,但文学总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千千万万百姓生活中的一曲。通过它,我们至少可以知道:社会曾是那么的黑暗,希望曾是那么的渺茫,因为它毕竟就发生在不久前的中国,发生在这雄鸡病危的年代。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儿童特有的.曾几何时,我已经远离了童年,进入了少年,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之中,纷纷挠挠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有时还做着甜美的童年之梦.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我家原属市郊,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时候,总去那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小时候,每天一吃完饭嘴都不擦就去邻家串门子,和小伙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时不时还跌进泥坑变出个"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就把花藏在树洞里,一会儿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们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旧热爱自然,向往自由,无论现在能否实现.这也许就是我和幼年鲁迅的相似之处吧,使我在读过文章后有了这么多感动.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读后感——傲慢与偏见
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是一部又浪漫又现实的爱情故事。正如她自己所说,是在两寸象牙上细细的雕刻,它是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反映婚姻问题的小说是作者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部,也是她本人最喜欢的作品.作品生动的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爱情没有浪漫就失去其美好的色彩了。但是小说中,种种关于门当户对,以及财富对婚姻的考虑却充斥在文字中。

伊丽莎白为自己家人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万分懊恼,达西也因此劝宾利先生离开 简,后来自己也是在理智与情感较量之后万分矛盾的向伊丽莎白吐露心事。所以说什么是爱情?那种纯粹的感情,爱的不顾一切,单纯的洁白如雪的爱情是不是真如镜中花水中月,是不是只不过是人们心中的美好幻想和追求罢了,而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寻找二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就当时一个待嫁闺中的小姐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导致她与达西组成美满的家庭。在伊丽莎白知道威克姆的真实面目前对其充满好感,她的姨妈却说这样的青年托付终身不会幸福,因为他没有财产没有稳定收入,伊丽莎白接受这样的看法,并且主动克制了自己的感情,这样并没有给伊丽莎白抹黑,只会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理智的伊丽莎白,聪明理智的姑娘。
达西继承祖业,生活无忧无虑,在上流社会里也是受人尊敬,在那样的地位,一切的美德都不为过,慷慨大方,助人为善,这些东西无助与对他形象的丰富,对他倒是没什么评价。

从这个发生在英国的爱情故事,男主角和女主角,两人经历了很多的悲欢离合,终于排除了以前的误解,走到一起,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什么呢?--人性,尊严,爱情...

在追求爱情的路上,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要因为金钱、名利或其他原因而草草决定,要坚持寻找真爱。如果对方的某些缺点是自己所不能容忍的、而且也是自己所无法改变的话,就应该果断选择放弃;当然也应该要珍视彼此,不要由于别人的一些话就改变自己的决定,幸福要自己去经营。
不要在失去后才知道珍惜,为了幸福而勇往直前。
狼图腾读后感
《狼图腾》向我们展示了曾经美丽的蒙古大草原和草原人、草原狼艰难、丰富而又让我们觉得新奇的生活。作者十几年的知青生活,使得这些故事读来娓娓动人,跃然纸上。
撇开一些极具争议的观点不谈,仅谈一谈我从狼身上感悟的一些东西:
1. 认识自己的周围环境
只有像狼一样熟悉草原,熟悉草原的声音,才能因势利导地运用各种战术来捕获自己的猎物,躲避敌人的攻击。狼能利用大雪窝围捕黄羊群,能借白毛风的势全歼军马群,能利用地形给小狼崽选择最安全的洞穴,这些无不是建立在它们对草原环境极其熟悉的基础上。
而做事情也必须先沉下心来好好熟悉自己的周围环境,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如果对工作环境都不熟悉,那即使你能力再强,也只能“龙游浅滩遭虾戏”了。
2.讲究策略
《狼图腾》很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向我们展示了草原狼丰富多彩的杀敌方法。开篇就是一个草原狼围捕黄羊的大战役,波澜壮阔,纵横捭阖,动静结合,一气呵成。真正的作战时间不过十几分钟,但作战前狼群耐心的伏击、精妙的设围、细致的观察,营造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抑、紧张而又亢奋的氛围;而作战时的迅雷不及掩耳、放掉还有战斗力的黄羊而击其余部的智慧、颇有些卑鄙却极其实用的狼抓黄羊的绝招,又让我们拍案叫绝,赞叹不已。这动静之间,却将草原狼卓越的智慧、耐性、组织性和纪律性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人不是狼,狼的种种策略也是在艰苦的斗争中磨炼出来的,但我们的确可以从狼身上借鉴很多东西,但学习草原狼也不能拘泥于具体的战术,而是要锻炼自己勤于思考、善于应用策略的能力。
主动的去观察和学习,积极的思考,在面对不同的情况时采用不同的方式,在实战中磨炼自己。
3.危机意识
狼的本领狼的智慧也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们也是在几千年艰苦的草原生活中磨炼出来的。变幻莫测的草原气候、恶劣的草原环境、各种动物的逃生本能还有来自人的巨大威胁,使得狼始终生活在险境之中,随时都处在被饿死、冻死、打死的境遇中。
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只要你有丝毫的放松,就可能会被社会淘汰,这很像狼群生活的大草原,公平而又残忍。所以我们也得有狼的危机意识,严格要求自己时时给自己加压,正如张瑞敏所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往往不利的形势更能激发一个人的潜能。“背水一战”,“破釜沉舟”,正是这个道理。

4. 勇气和血性
当狼逃生时,它甚至可以咬断伤腿,刮骨疗毒是治伤,而狼是自伤,颇有壮士断腕的壮烈。当狼袭击马群时,它甚至可以选择最***的自杀式打法。当搬迁时,小狼宁愿被勒死也不屈从,让人感慨训老虎易,训小狼难。狼与生俱来的血性和傲气,帮助它们在恶劣的草原环境中生存下来。草原上以前也有老虎等其它动物,之所以只有狼独存,原因就在于此吧!
社会如战场,危机四伏,如果没有应对困难的勇气,你就很难生存下去。有了勇气,还要有狼一样的血性,积极的主动的去迎接挑战。只有在不断的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斗争中,人才能进步,才能成长。
5. 团队精神
读《狼图腾》,看那些让人血脉喷张的狼群的捕食故事,更是能鲜明的看到狼群的威力。狼群由狼王统一指挥,进则同进,退则同退,协同作战,无往不利。比如围捕黄羊的时候,有狼去寻找大雪坑,有狼去骚扰,有狼去伏击,在总攻的时候也是井井有条,狂而不乱。更让人称绝的是,狼群即使在撤退的时候也井然有序,猛狼冲锋,狼王靠前,巨狼断后,完全没有鸟兽散的混乱。
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也是合作的社会,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把工作做好的。所以我们得像狼一样有团队意识,充分的信任工作伙伴,各司其职而又互相帮助,这样才能取得最大的利益。
《哈姆雷特》读后感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代表作品。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的揭示出封建末期社会的罪恶与本质特征。
就人物性格的内在表现来看,《哈姆雷特》是最令人觉得扑朔迷离的,或者说是最富于哲学意味的。其中如父王为恶叔所弑,王位被篡,母后与凶手乱伦而婚,王储试图复仇而装疯卖傻等情节,均可见于古老的北欧传说,特别是丹麦历史学家所著的《丹麦史》中。这些尘封已久的原始资料,本来只记载着一些粗略的情节和苍白的姓名,毫无性格于动作可言,但是在莎士比亚的笔下,读者却发现自己生活在一群鲜活的人群中间,几乎和他们休憩相关,祸福与共。特别不可思议的是,其中出现了一个几百年来令世人叹为观止而有莫测高深的光辉典型。围绕这个主人公,可以提出很多问题。例如哈姆雷特是真疯还是假疯?这个性格的典型意义在哪里?这些问题都不是单凭剧情就可以解决的。
要充分认识和正确评析本剧的中心人物,必须全面照顾他的性格和环境相矛盾的复杂性,认识他从“时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过来”这句豪言壮语,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句绝望的叹息的全部心里背景。实际上,哈姆雷特的尴尬在于以一个纤弱而又明达的心灵肩负着与其行为能力不相称的重任。用歌德的说法:“这是一株橡树给我栽在一个只应开放娇嫩的花朵的花瓶里。”哈姆雷特,一个纯洁,高尚,有道德,有知识,有决心,只能以思想代替行为,不可能成为英雄的人,就是那个“花瓶”;那项他承担不起,几乎连渺茫的希望都没有,但又决不可推卸的复仇重任,就是那株“橡树”。
一旦“橡树”的根须膨胀开来,“花瓶”就非给挤破不可,这就是悲剧。在哈姆雷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环境的残暴性是如此的相反而又相成,以至这个独特的性格在内涵方面显得致密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显得博大而深广。正是这样,有的专家便声称,哈姆雷特并不是一个客观的过时的角色,而是我们每个人自己。
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他的戏剧就象灿烂星空中的北斗,为人们指引着方向。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他提出这个问题正是哲学的基本命题。因为刚刚发生在他身上的这些事引发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他的人生中诸事顺逆的时候,他是不会考虑到这个问题的,那时他看到的只是人生的光亮面,那时的生活无疑是美好的,而现在,突如其来的这场悲剧迫使他正视生活阴暗的一面和人性丑陋的一面。
可以说,哈姆雷特对人生中阴暗的那一面还是有比较深刻的了解的。过去他对这一切只是视而不见而已。如今残酷的现实迫使他面对这一切。他预感到,自己已经被不可避免的拖入到一个悲剧的命运中。如果他父亲真是被害死的,那么为父报仇就成了他一生中不可推卸的使命。而他的敌人又是当今的国王,要想杀死他,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无论多么困难,杀父之仇是不能不报的,而他当前的任务是要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来核实他的叔父是否杀害了他的父亲。阴谋,暗算与残杀,这些是违背哈姆雷特善良纯真的本性的,但又是他复仇的使命所必须的。处在人生中花样年华的哈姆雷特背上了沉重的复仇使命,心中整日充满仇恨,使他内心阴暗而沉重,他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痛苦的深渊。
对于死亡的“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的。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哈姆雷特在生死问题上的疑惑也预示着他在未来复仇行动上的犹豫不决,放过了一个轻而易举的复仇机会。那仅仅因为在复仇祈祷的时候,杀死他有可能使他进入天堂,那就太便宜了他。
这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他对人生无法解答的根本问题哲理的思考,这个问题可以说对整个人类,都具有普遍的意义。

读后感10篇

要100字的!
—————觉新的悲剧
觉新是巴金先生笔下的《家》中十分重要的人物,也是一个个性极其鲜明的人物。巴金先生也曾说:“我应当在觉新身上花费更多的笔墨。”可见,觉新这一人物在作者心中的分量以及其举足轻重的地位。
可以简单分析一下觉新这一人物形象。觉新这个人物可以分作两个阶段来看。第一阶段是他从小直至中学毕业。这一阶段的觉新,还没有感受到命运的残酷,而且又是那样的出众。“他生来相貌清秀,自小就很聪颖,在家里得着双亲的锺爱,在私塾得着先生的赞美……他在爱的环境中渐渐地长成……在中学里他是一个成绩优良的学生……他对于化学很感到兴趣,打算毕业以后再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学里去继续研究,他还想到德国去留学。”他在一番顺境中成长,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正如书里所写:“他的脑子里充满了许多美丽的幻想。在那个时期中他是为一般同学所最羡慕的人。”如果没有大的变故,觉民将一步步朝着自己的理想迈进,走上人生的坦途。
可是命运却在此时跟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的未来从此改变。从中学毕业开始,觉新步入了他人生的第二阶段。仅仅因为长辈间在麻将桌上的矛盾,他痛失了青梅竹马的爱人,与一个不相识的女子结婚。而这段婚姻竟是由抓阄来决定的,如此荒唐的做法改变了他的一生。出国留学也随之化为泡影。接着他在父亲的安排下过上了大少爷应有的生活,也开始承担起了大少爷应负的责任。他不是只知道吃喝享乐的花花公子,而是在父亲去世后努力撑起这个家,虽然他的肩膀还是那样稚嫩,可是他已被剥夺了青春。他必须要面对的大家族里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许多有形和无形的箭便开始向他射来。”“在和平的、爱的表面下,他看见了仇恨和斗争,而且他自己也就成了人们攻击的目标。”开始的他并没有选择沉默,“他愤怒,他奋斗,他以为他的行为是正当的。然而奋斗的结果只给他招来了更多的烦恼和更多的敌人。”他的斗争毫无结果,反而会把他拖得更加疲惫。于是他选择敷衍家人,“他牺牲了一部分时间去讨她们欢心,只是为了想过几天安静的生活。”他苟且度日,把曾经的梦想抛弃,直到有了孩子,他才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可是,无法回避的是,他还要在那个大家族内周旋。他采取“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其实这并非他的初衷,而是他在复杂的家族斗争中所作出的无奈之举。而觉新的悲剧正是在这种种无奈中展开。
觉新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造成的,而是由整个家族和社会造成的。
首先,觉新的自身原因。他在面对事情时过多地选择了逃避、忍耐、顺从。即使是牺牲自己和所爱的人,也要去遵从旧传统。为此,他出国留学的梦想破灭了,他心爱的梅嫁与他人,最终他深爱的妻子也因此惨死郊外,连在她临死前二人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觉新曾感叹:“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只有牺牲的资格。”可是,他那毫无原则的苟且顺从,牺牲的不只是他自己的幸福,更有别人的幸福甚至性命。这完全是懦弱的表现。“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如果说是出于无奈,那么“没有反抗的意思” 则完全是因为他性格的懦弱,懦弱到毫无疑义的听从着家人的摆布。觉新的悲剧,他自己的懦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次,家族原因。第一,觉新的家族地位。他是家里的长房长孙,他从一出生便注定要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任。他是整个家族的未来,他承载着家人的希望。家庭就是他整个生活的中心,他的一切都要以家族为重。因此,他很难把视野投向整个社会,也就不会针对社会弊端做出抗争。这一特殊地位注定了他不能像觉慧那样激进,不能勇敢地做出反抗。第二,觉新的思想根源。这一点是由第一点衍生而来的。作为一个封建大家庭的长子长孙,他自然被寄予了厚望,接受良好的教育,当然这教育也是封建伦理的教育。儒家思想的孝悌观念自然早已融入了他的血液里。这也在思想上给他戴上了沉重的枷锁。在他的思想里他已不是简单的为自己而活,他活着就是为了整个家族。它完全是封建礼教的奴隶。恪守着长房长孙的规矩。他完全成了一个傀儡,被人玩弄,任人摆布,没有思想也没有灵魂。
最后,社会原因。在封建社会日趋瓦解的时代,像高家这样的封建大家族也注定走向腐朽和堕落。家族的逐渐腐化令觉新认识到它所严格遵守的旧传统再也无力支撑起这个家,现实的巨大压力使觉新变得迷茫不知所措。他始终认为封建秩序是不可动摇的,因而在纷乱的境况中他只有选择墨守。
觉新是处在新旧制度之间的人,矛盾的境遇也造成了他矛盾的人格。
觉新从小接受的是传统封建礼教的思想,是完全从他的祖父、父亲身上继承下来的。同时他又处在社会转型的时期,与弟弟们一起如饥似渴的阅读进步刊物。“每天晚上,他和两个兄弟轮流的读这些书报,连通讯栏也不肯轻易放过。他们有时候还讨论这些书报中所论到的各种问题。”他的思想虽不如觉民觉慧激进,被称作“刘半农的‘作揖主义’的拥护者”,也常说自己“喜欢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可他的思想毕竟超越了封建礼教的范围,是一大进步。而且他这样又能够“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它给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自己并不觉得矛盾。”他正是在这种矛盾当中寻找理想与现实的交叉点。或许只有在这时他才能找回那颗年轻的心,自己才不至过早的老去。
觉新最大的悲痛莫过于两位至爱的人的离去。
当他来到梅的床前,看着她“安静地躺在床上,眼睛微微闭着,头发飘散在枕畔,瘦削的脸像纸一样地白”,他心中会是怎样的滋味?悲哀?悔恨?痛心?可这所有的一切都无济于事,无论什么都已无法挽回那陨落了的年轻的生命。寂寞的荒庙中又有谁能陪伴那孤独的生命?
当瑞珏的声声苦叫从窗里飞出,闯进他的耳朵,他又是怎样的心情?一扇破旧的木门最终使他们阴阳两隔,至死都没能见上一面,在门外狂吼的他又是怎样的痛苦?那两扇破旧的木门最终“拦住了最后的爱”。
直到此时,觉新才悔悟到:“真正夺去了他的妻子的还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这一切全压在他的肩上,把他压了这许多年,给他夺去了青春,夺去了幸福,夺去了前途,夺去了他所爱的两个女人。他现在开始觉得这个担子太重了。他想把它摔掉。他在挣扎。”这如果说算作思想上的觉悟的话,那么他帮助觉慧离家便可称作是将这一觉悟付诸实践。他是真切的感觉“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真切希望这个腐朽家族的改变。
觉民这一典型形象揭示的是懦弱的个人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饱受煎熬和摧残,最终葬送自己及他人的幸福的悲剧。他与觉慧构成鲜明的对比,巴金《家》读后感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动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忽然封建势力的没落,是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家》这部小说是巴金为他的哥哥写的,并且以他哥哥及他的事为原形,巴金的哥哥就是觉新的原形,懦弱和无奈,但他哥哥三十几岁就服毒死了。巴金的哥哥也曾爱过一个少女但父亲用抓阄的方法决定去和另一个女人结婚。他爱他的妻子,但终因别人的鬼话不得不把待产的孕妇送到城外荒凉的地方,忍受着这一切不义的行为。他知道他已走到深渊边,但就是不愿意去走另一条新的路,只顾着向深渊走去,这和觉新是一模一样的。而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由于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们作主的。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这事对觉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为他,郁郁寡欢而死。
虽然他哥哥是这样的不愿意死,因为他写了三次遗书,又撕了三次,但终于写了第四次,字里行间控诉着“我不想死”,但终究还是走进了深渊。与觉新一样,觉新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最后在压迫下痛苦的死去。
而小说中的另一个典型角色觉慧,觉新的弟弟,却有着与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说典型地塑造了觉慧这个大胆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积极参加了学生联合会组织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动,猛烈抨击封建家庭。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
觉慧代表的一代觉醒了的青年,同这个罪恶家族进行的斗争。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最后,真正敲响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丧钟。
此外《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其实,巴金写觉新、觉民、觉慧是想体现三种不同的性格,他写梅琴、瑞玉、鸣风,也是想体现那个年代,不同的女人、不同的思想,但都是同样的约束和封建。鸣风倒没什么原形,只是灵感来自于巴金家后来一个叫翠环的丫头,寄饭在他们家,当有一个远房亲戚要取她去做小老婆,被她严词拒绝,后来她快乐的嫁给一个农夫,虽然很贫穷,但只有无价的快乐和幸福。鸣风是从这迸发出的灵感从而塑造了这人物,由于封建礼节约束,湖水成了她的最终归宿,这是一个悲剧,也是美好的结局,没有屈服,而是自已选择归宿这就是很勇敢的,在那个年代来说。而最后出嫁的婉儿,也是这场悲剧是一个替代品。
可以说这整本书说的都是一个家庭悲剧,一个被封建礼教约束的悲剧。很小的时候就看过巴金老先生写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家》。长大后闲来无事随手还会翻翻这本书。
《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个形象都写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小说中的人物有七十来个,其中既有专横,衰老的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冯乐山,腐化堕落的五老爷克定,又有敢于向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刚烈丫头鸣凤,温顺驯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长孙媳瑞钰等;以及受新潮思想、向往自由平等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其实,《家》一书是写在中国社会剧烈大变革时期一代青年走过的历程。觉新、觉民、觉慧三弟兄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性格,他们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馆中。因为性格的不同所走的人生道路也就完全不同。
觉慧应该是巴金老先生笔下具有一个代表性的新青年的一个典型人物。巴金曾在他的这个第十版序中这样写到:“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个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不过气来了。 ”觉慧正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有着新思想,看到了社会的弊端,他反对旧礼教。同时,他也很幼稚。但是,他敢于反抗,并且最终冲出了那个封建礼教的大家庭的束缚,乘着不停东流的绿水走入了他向往的新生活。
书中还有一个特别显著的气息:到处闪耀着青春的色彩。这种单纯而自然的环境就是作者本人所写的那样:“永生在青春的原野”,“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源泉。”
巴金老先生笔下的《家》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家》的那些子弟们正代表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专横、衰老、腐朽的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机构中腐败、贪婪的官员。那些官员仗着自己的官职,随意支配人,在无形中,人们对他产生了怨恨,对他也产生了无形的威胁。还有像狡猾贪婪的四老爷克安的贪官,他们运用自己的小聪明,毫无顾忌地从公家手中“榨钱”,行贿受贿是样样不缺。社会中也有像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的青少年,他们整日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他们由于承受不了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自甘堕落。尽管有如此之多的“乌云”,但它永远遮挡不住“太阳”的光辉。
总之,《家》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摧残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对那些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受苦、挣扎最后作了牺牲品的人们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那些为争取自由的生活而奋斗的人们进行了大力的歌颂。
这个社会永远都是在进步的,并不会因为有什么不进步的羁绊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得了时代的潮流。在走过的途中,它会喷发出应由的水花,这就会形成一股股奔腾的不息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内容是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来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对封建势力进行揭露,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并与这种家庭决裂。对题材的熟悉的作者感受的深切,使这部作品获得强烈的感染力量。在对青年进行反封建的启蒙教育方面,《激流三部曲》,尤其是其中的《家》,曾起了很大的作用。 作品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用作家自己的话说:他“所要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间的一幅图画”。高氏豪门外表上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但遮掩在这层帷幕之后的,却是内部的相互倾轧,明争暗斗,腐朽龌龊,荒淫无耻。为了维护这个作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临崩溃的家庭,以高老太爷和克明为代表的那些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这就又加深了新与旧、当权势力与被压迫者的矛盾,并使年轻人遭受巨大的痛若。在《家》中,就有梅的悒郁致死,瑞珏的惨痛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作者通过这些描写,表现了深切的同情和悲愤,并向垂死的制度发出了“我控诉”的呼声。 然而这个家里的新旧矛盾,毕竟已发生在“五四”时代。“五四”的浪潮掀起了青年一代的热情和理想,也回深了他们对于旧的制度和生活的憎恨。《家》中的重要人物觉慧,便是这种受到新思潮冲击的新生的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他坚决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他的信念很单纯,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他的确是“幼稚”的,对周围的一切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分析,甚至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但基于“五四”时代对旧的一切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精神,他知道这个家庭是“无可挽救的了”。他并不想对“家”寄托什么希望,而热心于交结新朋友、讨论社会问题、编辑刊物,创办阅报社等等社会活动,“夸大地把改良社会、解放人群的责任放在自己的肩上”。即使在他与鸣凤热恋的时期,他在外面也“确实忘了鸣凤”,只有回到那和沙漠一样寂寞的家里时,才“不能不因思念她而苦恼”。最后,觉慧无所顾忌地离开家而远走了。作者通过觉慧写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荡,写出了包含在旧家庭内部的新力量的成长,也通过觉慧来对觉新的“作揖主义”和别人的懦弱性格作了批判。在《春》与《秋》中,从淑英、淑华等人的成长过程,可以看到觉慧的行动对这个家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这一性格的确是给读者带来了鼓舞、带来了“新鲜空气”的。觉慧到上海是为了向往那里的“未知的新的活动”,“还有那广大的群众和新文化运动”;作品并没有正面地具体描写觉慧离开家庭以后所走的道路,但对封建家庭的叛逆,常常是知识分子走上民主革命的起点。根据觉慧性格的逻辑发展,在中国具体历史条件下,他是有可能经过较长时期的摸索而找到人民革命的主流和领导力量的。虽然环境气氛和时代精神在《激流三部曲》中表现得不够充分,使人不能十分真切地感受到那个家庭与当时各种社会关系的联系,但作品写到了“五四”革命浪潮的影响,写到了四川军阀混战对人民的骚扰,也写到学生们向督军署请愿和罢课的斗争,以及地主派人下乡收租等情况。这一切都表示这是一个人民革命力量正在观苦斗争和不断壮大的时代,而这种背景就给觉慧这些青年人的叛逆性格和出路提供了现实的根据。 觉新和觉民是始终贯串在《激流三部曲》里的人物,特别是觉新,作者对他所花的笔墨最多,而且可以说是整个作品布局的主干。这是一个为旧制度所薰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心底里虽然有着是非和爱憎的界限,也理解夺去了他的幸福和前途、夺去了他所最爱的梅和瑞珏的是“全个礼教,全个传统,全个迷信”,但他无力挣扎,只能伤心地痛哭,忍爱着精神上的痛苦。他是旧礼教制度下的牺牲者,但同时又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维护者的角色。作者对他是有一些批判的(通过觉慧,曾多次批判他的怯弱),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谅。读者只有在把他当作一个牺牲者的心情下才可能产生一点惋惜;这种情绪却往往又为人物自己的行动所否定了。觉民的性格是沉着的,也是比较定型的;作者给他安排了一个比较顺利的遭遇,使他胜利地得到爱情,跨过了逃婚的斗争。他也有改变和发展,但都是顺着一条路向前的,他自信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在《春》和《秋》中,他已站在斗争的前缘,不妥协地和那些长辈们当面争辩,并卫护着淑英、淑华的成长。在给觉慧的信中,他说:“我现是在‘过激派’了。在我们家里你是第一个‘过激派’,我便是第二个。我要做许多使他们讨厌的事情,我要制造第三个‘过激派’。”这第三个就是淑英,淑英的成长和出走,是贯串在《春》里面的主线,而觉民的活动就为这件事的开展准备了条件。 在青年女性中,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牺牲者外,作者在《家》里还写了琴和许倩如,这是正面力量的萌芽,虽然许倩如只是一个影子,而琴还正在觉醒的过程中。到《春》里,这种正面力量就有了成长,不仅琴的性格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出现了淑英。她从觉慧的出走引起了心灵的波动,从蕙的遭遇又深切地感到摆在自己面前的危机,于是在觉民、琴等人的鼓舞下,逐渐变得坚强起来,终于走上了觉慧的道路,理解了“春天是我们的”这话的意义。《春》和《秋》中所展开的是比《家》中更加深化了矛盾。在长辈们的虚伪与堕落的衬托下,《春》里面主要描写一些心灵纯洁的少年男女的活动,为淑英性格的成长和觉醒提供了条件。情节的开展比《家》来得迂缓,而精神仍是一贯的。淑华的活动主要在《秋》里,这是一个性格单纯开朗的少女,她的爽直快乐的声音常常调剂了某些场面中的忧郁情调,给作品带来了一些明朗的气氛。她最后也逐渐成长起来,有了“战斗的欲望”,而且与旧势力进行了面对面的争辩。和她成为对比的是淑贞的命运,正当淑华争取到进学堂的机会的时候,淑贞就跳井自杀了。这是个生活在愚蠢和浅妄的包围中而从来没有快乐过的木然的少女,通过她的遭遇暴露了那些长辈们的虚伪和丑恶,说明了封建主义对于人们的精神上和肉体上的严重的摧残。这些少女们的活动,包括绮霞、倩儿、翠环等人,是作品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对于那些虚伪、荒淫和愚昧的老一代的人们,作者并没有把他们漫画化,却仍然投予了深刻的憎恨和无情的诅咒。从高老太爷和《秋》里面死去的克明身上,揭露了旧制度的卫护者们那种表面十分严峻而其实极端虚伪和顽固的本质。《春》里面作者更多地勾画了克安、克定等人的荒淫堕落的活动,他们的盗卖财物、私蓄娼优、玩弄丫头奶妈等行径是不堪入目的;而在他们的放纵和影响下,觉群、觉世等小一辈品质的恶劣也已逐渐成型,这正说明了这种制度和教育的腐朽、野蛮和残酷。《秋》里面所写的面更扩大了,已不限于高家的范围,周家和郑家也占了很大的比重;通过周伯涛、郑国光、冯乐山、陈克家等不同人物性格的描写,所谓书香缙绅之家的虚伪、堕落和无耻的面貌是更多方面地揭露出来了。这就不只补充了对高家那些“克”字辈人物精神堕落状况的揭露,而且说明了这是一个制度的产物,充分地显示了这些形象的社会意义。另外一些庸俗、泼辣和愚蠢的女眷们的活动,例如陈姨太、王氏、沈氏等,更以她们的丑恶形象引起了人们的深深的厌恶。而通过一些性格善良的人们的牺牲,例如蕙的死和葬,枚的死,以及一些不幸的丫环的命运,封建统治阶级的“吃人的”面貌和作者的极端憎恶的感情就表现得更为鲜明。 在《秋》的最后,觉民说:“没有一个永久的秋天,秋天或者就要过去了。”作者曾说他“本来给《秋》预定了一个灰色的结局,想用觉新的自杀和觉民的被捕收场”,但在友情的鼓舞下,他决定“洗去了这本小说的阴随的颜色。这个预定的计划更接近于他在《爱情三部曲》或者《灭亡》、《新生》等作品中一再作过的艺术安排;但在愿望给读者以乐观和鼓舞的情绪支配下,他终于改变了预定的计划,给作品增添了健康和明朗的色彩。早期作品中有所流露的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影响,在这里已经很难找到了。小说关于新的力量和新的道路虽然都还写得相当朦胧,但仍然有很大的鼓舞力,能够吸引读者憎恨那种腐朽没落的制度,并为美好的未来而斗争。封建社会在中国经历了特别漫长的历史岁月。到了现代,在狂风暴雨般的人民革命的连续打击下,它的解体仍然是极其缓慢的;而且一面走向列亡,一面继续虐待、摧残、杀害各阶层的人们,包括封建阶级成员自身。所以,以控诉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恶为主旨的《激流三部曲》,具有强烈的战斗意义,它曾激动了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
最佳答案《战争与和平》
如果说当我手捧《战争与和平》这本书时,是怀着崇敬的心情的话,那么,当我读完《战争与和平》这本书时,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因为,在此之前,关于俄罗斯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我已经听说不少,今天,当我完整地学习了《战争与和平》这部小说后,对小说及其作者有了更深的认识。
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上几乎无人能与之媲美的伟大作家。他的文学创作,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体裁丰富,被誉为19世纪俄罗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象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俄罗斯社会生活的一切矛盾和巨大的社会变动。
《战争与和平》以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在战争与和平年代里的生活为情节线索,生动地展现了1805年至1820年间,俄奥联军同法军在奥斯特里茨的会战、法军入侵俄国、莫斯科大火、拿破仑军队溃退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歌颂了俄国人同仇敌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伟大胜利。场面壮观,结构清晰,具有强烈时代感。
体会最深的是,这部小说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富有个性。如安得烈性格内向,意志坚定,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更侧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气质的女人。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画出来,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我觉得,《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小说,对我来说,虽然有点深奥而新鲜,但通过这次学习,我对这样的世界名著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学习欲望。
《复活》读后感
写于19世纪末的长篇小说<<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认为是其创作的“最高一峰”。他没有<<战争与和平〉〉史诗般的恢弘气魄和明亮的诗意,也没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澜和不安的骚动.<<复活>>完全是体现了一位诗人的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无畏的大气!
<<复活>>是以一个农民的眼光描俄国社会地主资产阶级社会和国家,是托尔斯泰与当时社会彻底的决裂,对其完全的否定的宣言.
小说的男主人公是上流社会的聂赫留朵夫,他是一位有名望的法庭陪审员,在审理一件杀人案中,在法庭上见到一位被指控为"杀人犯"的女子,而这个女子正是曾经被他侮辱和践踏过后而又糟蹋她抛弃她为妓女的玛丝洛娃.他的内心受到前者,开始忏悔自己,想方设法你拨自己的过去.由于玛丝洛娃被陷害,聂赫留朵夫申冤,奔走,上述,甚至在判决后,聂赫留朵夫放弃了家庭和财产,个别岁她一起去了西伯利亚.另一方面,通过妓院老鸨在法庭上的供词,对在法庭上的法官,院长,律师以及那些冠冕堂皇的大人物的会议,说明这些大人物才是逼良为娼的罪人,同时这个怨案虽然因证据不足一直到上述到皇上,大使却一一被驳回,仍判玛丝洛娃流放到西伯利亚,当聂赫留朵夫表示愿意和玛丝洛娃结婚时,被她拒绝了.原因是为了不损害他的前程,后来她在流放中与一位革命者建立了爱情.

《曾根崎鸳鸯殉情 [日本]近松门左卫门》读后感

【作品提要】

大阪酱油店小伙计德兵卫与北区新地天满屋的 *** 阿初相识、相恋,两人约好日后赎身,并订下白首之盟。不料店主打算将侄女许配给德兵卫,给了德兵卫的继母一大笔钱作聘礼,无情的继母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亲事。为了拒绝自己所不同意的婚姻,德兵卫必须偿还这笔钱,德兵卫苦苦向继母哀求,终于将这笔聘礼退还给店主。可是,奸恶的酱油店老板九平次又将聘礼骗走。当德兵卫向九平次索回银钱时,九平次竟污蔑德兵卫拿出的借据是伪造的,并狠狠把德兵卫毒打了一顿。此时,德兵卫答应还东家钱的期限已经到了,他不仅还不上钱,还背上了一个伪造借据的污名。走投无路之下,德兵卫与阿初逃到曾根崎森林深处,双双殉情。

【作品选录】

后篇

——殉情路上

[唱  曲] 情风扇动蚬河边,

流水销魂别是天。

[说  书] 荧光四季,雨夜星繁;

灯火黄昏,照彻相思路暗。

[沉  弦] 梅田桥畔,名花不厌夏时看;

爱染河中,锦贝浪流空壳儿泛。

当地的情郎寻旧恋,

乡间来客结新缘;(小过曲)

无分素识还初见,

路路同归此地欢。

最是勾栏新建,

[唱  曲] 繁华此际正喧阗。

[说书带腔] 却说天满屋的阿初姐,

当晚归来,神魂凄绝;

[沉  弦] 一心惦的白天浩劫,

[唱  曲] 酒不下咽,独自房中哽咽。

[说  书] 偏生地,隔墙姊妹花,

穿梭似咸来问话:

[邻妓白] “阿初姐唷,不知你也听说不曾?德郎不知做下了什么歹事?——

[说  书] “有人说挨了毒打,

又道他身死在践踏下;

听我的客人这般言,

也不知是真还是假。”

再有的,说他造假印,遭捕拿;

还有人说他遭捆绑,为的讹诈。

[唱  曲] 没得一言堪入耳,

慰安反比揶揄辣。

[说书带腔] “哎呀,省可里谈他吧!

越谈越叫我尖针当胸扎。

我恨不得此身先亡化,

索性一死倒还罢。”

[唱  曲] 除却涕泪盈把,

再无他言答。

[说  书] 乍一抬头,外面有人窥隙:

草笠深深覆面,似怕人识;

心事重重,潦倒郁抑:

分明是德兵卫的形迹。

阿初一瞥心头乱,

恨不能飞出门前相见。

争奈居停夫妇,近在里间;

后门厨师,院里丫环。

[唱  曲] 人多眼众,不得方便。

[阿初白] “啊呀,我好憋闷哪!我待外面去透口气儿来。”

[说  书] 托词儿迈出门槛,

伸脖儿向草笠里探:

“哎呀,你待做何打算?

我听得种种谣传,

说你怎般恁般;

我这酸楚,哪可堪?

早则是,着了疯癞!”

[唱  曲] 哀哀切切恹恹,

悄声儿饮泣诉心田。

[说书带腔] 男的也一双泪眼,

耳语低言吐肝胆:

[德兵卫白] “你是亲眼目睹的: 没揣得着了他的奸计。既是这等样的阴谋毒计,世间自必越传越要派我的不是了。——

[带腔说白] 眼看是八方四面,

人情敢便陡然变;

故此我已立志牢坚,

准备不待明天。”

门外细语方粘,

楼内高声呼唤:

[内  白] “阿初姐啊,阿初姐!外面没的好风声,快快回进里边来吧!”

[说  书] “噢,来了。这,这却怎么办?喔,有了。你且听我指点!”

[唱  曲] 撩起罩衫后摆,蒙头罩住他;

带进中间,使他匍匐在廊沿底下。

[说书带腔] 她自身,斜坐廊沿上乔做哑;

[唱  曲] 拉过烟盘,喷云吐雾闲装傻。

[说书带腔] 偏巧这时,来了九平次;

伙着二三臭嘴皮,

还有个盲乐师,同一气。

[九平次白] “呀,姑娘们,怎的这般清清冷冷?待我来给你们做个茶会,热闹热闹吧。”

[说  书] 意气扬扬,登堂入室。

楼主便按部就班,

烟茶酒盏殷勤献。

[九平次白] “喔,楼主,许久不见了。酒倒摆得的,都已吃过了。今晚就为有句要紧话,须给大家说明一下;不是别的,便是这里阿初的一个熟客,平野屋那德兵卫,这厮拾到了我失落的图章,假造了二贯银子的借据,向我来希图讹诈;叫我说得他哑口无言,到了儿吃了我一顿厉害,差点儿没断送他一条狗命。嗨嗨嗨,那厮这番可没得体面的了。特来告诉一声,好叫大家知道: 千万留神;今后德兵卫这家伙,还许混进这一带来,说些颠倒是非的话;——

[说书带腔] “切莫信他胡言,

千万不可招揽!

横竖是个野江、飞田,

吃斩才,无赖汉。”

[唱  曲] 颠倒是非,说得活灵活现;

信口开河,尽把谣言播散。

[说  书] 廊沿下,早气得浑身发抖;

咬牙切齿,紧握起拳头。

阿初只怕藏机泄漏,

点脚尖,妙戒无谋。

楼主本来也相识久,

无褒无贬,搭着讪头;

[唱  曲] 借口调羹荐羞,

抽身去了后楼。

[说书带腔] 阿初含泪,只做独语喃喃:

“不应该,利口磨牙似这般!——

[阿初白] “若说德郎,与我相好多年。彼此心里事,无话不谈。那真是,生可怜的,毫丝儿不好之处也没有的人呢;——

[说书带腔] “单只为,有义气,横招了祸难。

怎好没凭没据,冤枉他居心行骗?

直恁般,周纳将人陷;

量德郎,非死不白冤。

敢则是,死志已坚;

我倒要听他一言。”

说着,伸足廊底试探;

廊沿下,点头相招无人见;

抱起她脚跟,抹过自家喉管;

[唱  曲] 叫她知道: 刎颈自甘。

廊沿上,话言未断:

“唉,稳取他,早是这般打算;

这的是,义理当然。——

[阿初白] “活在世上,横被 *** ;——

[说  书] “能无一死雪羞惭?”

九平次听言,凛然一吓:

“阿初,你说的什么话?

德兵卫,哪便会轻身自杀?

万一死了,须知还有咱家!

待我来,与你成欢洽;

你也不是,一了儿无意于咱。”

“呵唷喂,这可承当不起!

道与我成欢,敢待要逼我死?

我和德郎,一刻也不能相离;

他死,我哪会还留在人世?——

[阿初白] “九平次,你呀!扒儿手,强盗贼!臭口里净嚼蛆;谁也听不懂你的。告诉你吧: ——

[说  书] “反正德郎与我死同时,

我与德郎死同地!”

气昂昂,说到这一句;

向廊底,用脚传心意。

下边手捧她脚底,

紧抱在膝上胸前恋恋泣。

女的也不复能自制,

收不住,泪珠儿直滴。

[唱  曲] 两壁厢,肝胆相通无言语;

心同契,欷歔饮泣倍怆凄。

[说书带腔] 最堪哀,话里藏机人莫会;

九平次,但觉听来不是味:

“呀,这里的行情可不对;

姑娘们的脾气多乖悖;

似俺这样豪客有钱挥,

偏不爱卖俏寻欢取媚。

干脆去那麻家,买它一醉;

金锭一枚,撒它个天花乱坠。

怀里重甸甸,行路也累赘;

便在那家,一夜甜乡睡。”

[唱  曲] 闲话说了一大堆,

打着呼喊,败兴而归。

[说书带腔] 这里楼主夫妻道夜阑,

吩咐:“收拾灯烛,

熄火掩门各就眠;

阿初也上楼早自宽!”

[阿初白] “那么,主公主母,就此作别吧。——

[说  书] “家中各位,祈无恙!”

慎重告辞,身入闺房。

[唱  曲] 谁悟她,兴辞语意藏?

凡人疏昧也堪伤。

[说合拍] 自余众人,检点了灶下灰;

收拾肴馔,莫叫鼠儿窥!

吊起廊沿坐位,

插上格子门扉;

倒头便睡,早鼾声如雷。(过曲)

[唱  曲] 任梦长夜短,也已亥子交绥。

[说  书] 房中阿初,悄自衣装就;

赴冥途,内衬白无垢;

情天路幽,上罩玄色小袖。

蹑步偷窥楼梯口,

早檐底情郎仰面瞅。

点头,招手,哑谜丢;

传道一心相候。

楼梯下,睡有女佣;

房梁上,悬着风灯。

这无遮无蔽却怎生?

思量,如何扑灭灯明?

取来棕榈扫帚,缚上团扇一柄;

身站在楼梯上,舞动帚把扇风。

争奈够不着,手中又乏力;

伸腰展臂奋力猛,

灯灭人倾跌,坠楼栽倒葱。

扑腾一声,惊破了女佣酣梦;

侥幸,她只翻个身儿睡又浓。

两人便战兢兢摸索相寻幽暗中。

[说  书] 里间楼主,惊声醒:

[楼主白] “呀,方才这一响,是什么呀?喔,夜明灯都熄灭了!女孩儿们,快起来点上吧。”

[说  书] 女佣起来,瞌睡懵懂;

光着身子,扪西摸东;

再摸不着火刀火面笼。

他二人,生怕和她相碰;

挨墙贴壁葛延藤,

苦苦相牵,黑夜里亡魂蹭。

好容易,交臂互搀腰,

摸到了大门道。

轻拨开门上吊,

却未敢推动响门槽。

刚凑巧,女佣搜着火刀;

嚓嚓嚓,火石屋中敲。

这里便趁势将门撬,

一敲一撬,连撬连抄;

骗得棂门缝一条。

忙卷袖,贴胸交相抱;

逼着身体,挤出门缝角;

情如踏虎尾,毒蛇口里逃。

[唱  曲] 脱出门来,心和心,两相照:

“啊呀,喜也!”面对面,同声笑。

呜呼惨矣!淡忘了身便赶赴冥曹,

余命只如: 火石闪星一霎消。

殉情路上。

[唱  曲] 别矣斯世,别也今宵;

投死之行,梦中梦杳。

[沉  弦] 譬犹无常原上道旁霜,

一步逐一步,行行去消。

[旁坐说书] 堪哀,报晓七声钟,

已听第六声,

剩得一声听竟,

[大夫说书] 便寂灭为乐,了却今生。

[说  书] 岂但与钟声长别?

草木天空,俱成永诀。

仰看云无心以出岫,

双星映河面以清冽;

北斗指天心而不移,

银河济牛女于永劫。

我和你,可是天上的夫妻,

梅田桥,恰比得天河鹊。

二人相依相偎,

誓不离身紧相贴;

[唱  曲] 潸潸凄泪泻河中,

管叫河水添,深情波叠。

回首隔河楼阁,

不记轩号何名;

应未寝,犹是红摇灯影,

笑语声高,情话方浓。

[舞蹈曲] 风梳芦苇,听夜话枝繁叶茂;

数着今年情死侣,褒贬闲评。

[大夫说书] 思量昨日今朝,我还旁观羡说;

艳迹锦心,此际徒闻色相空。

任凭讥诮,任凭讴歌;

明日吾名,看亦在他人谈话中!

[唱  曲] 听歌声:

[歌·二人] “横竖不来要我为妻,

苦相思,也知是白相思;”

[大夫说书] 端的是苦相思,空悲泣;

身和世,一总不如意。

何曾有一日今朝畅怀日?

又哪有不苦相思的半夜时?

[歌] “真不知宿世因缘是怎的?

我直片刻也不能心忘记!

如今你,待要扔下我。远自去;

我,我可不能放开你!

则除非,亲手将我先杀死,

然后你,再去不为迟。

我可,我可不与你便分离!”

号啕痛哭无有已。

[大夫说书] “可唱的歌儿多少支,

偏在今宵此刻唱斯词。”

[旁  坐] “唱者为谁非所知,

听者正是我和你;”

[二人合] “我和你,心与古人齐!”

[沉  弦] 放声同泣手相携。

夏日苦宵短,寻常还罢了。

只今宵,中宵去已遥。

昊天不吊,不许缓稍稍;

无情催命促,早更替丑寅交。

唯恐鸡鸣切迫旋报晓,

相将寻死去,遥指天神隩。

[唱  曲] 鸟夜啼,梅田堤上;

料此身,明早便成伊饵料。

[大  夫] “想我二人,八字生来相当;

算阴阳,合该今夜身亡。

今年你二十五,命数合遭殃;

我也年十九,太岁星妨。

相思苦命天作合,

[唱  曲] 宿世因缘后必双!

[说  书] 现世里祈神礼佛心愿偿,

这里今番,回向未来今往。

往生来世,稳取圆满久长;

双双共记在一朵莲房。”

[沉  弦] 手掐着念珠儿,一百零八趟;

添上的泪珠儿,可无尽量。

[唱曲·二人] 惝恍迷离,尽头路里两携将;

摸到了曾根崎神社旁。

[说  书] 阴森森,黑树林;

这儿?那儿?吉兆寻。

拂草露,坐地论;

浑不思自家露命先将殒。

世如闪电无定著,

斟酌商量未定尊;

蓦忽闪光平地起,

飞上天空如电迅。

[带  腔] “呀,莫非这便是?

啊呀,吓死人!

方才那一闪,

端的还是甚?”

[德兵卫白] “喔,那便是人死之后的灵魂鬼火!我正道今夜这里,来寻死的,只有你我二人;这等看来,又早有别人走在我们的前头了也: ——

[说  书] 不必问魂魄属谁,

死山同越,倒有了前辈;

[带  腔] “南无阿弥陀佛!”

[说  书] 南无念佛声中,

又一魂,飞出紧追随;

便连念:“阿弥陀佛!”

女的茫然含酸泪:

“莫非今夜人死夜,啊呀呸!”

男的也潸潸泪挥:

[德兵卫白] “喏,你道这一对灵魂飞上天,还是别人吗?那正是: 你我二人的真魂鬼火啊!”

[说  书] “是吗?道是我俩的生灵;

则我俩已成了死鬼!

平常遇鬼火,该唱留魂咒;

撮起衣衽打结破忌讳。”

“这今宵赶赴冥途,魂魄须结在一处;

莫当歧路迷,莫使成乖背!”

[沉  弦] 仆倒身相抱,哀哀哭;

[唱  曲] 这两人的心曲诚堪悲。

他二人,泪雨如丝结草绳;

证同契,牢固结松根。

待将苦命的浮生朝露身,

向这里棕榈树的连理枝头自尽。

[说  书] 德兵卫,解下了束腰带纽;

阿初也脱下了泪淋的彩袖。

双双身系到棕榈树后,

树叶儿恰扫两人的结发头。(过曲)

[唱  曲] 天生来,一柄棕榈帚;

给二人,扫去凡尘垢。

[说  书] 阿初袖里,掏出一把剃刀;

嫣然一笑,诉说根苗:

“为防万一追捕到,

生分我二人从中道;

浮名不可轻易落,

特地将来这法宝。

喜而今,幸免了烦恼;

[带  腔] 死同一处遂怀抱。”

[德兵卫白] “哎呀,我可喜也。感激你的贞情烈志,佩服你的用意周详。你有得这等样坚贞不惑的定心。谅你归命之际,自可无须忧虑;只是临终的一刹那,毕竟是个苦难。莫叫世人嘲笑我俩死相难看吧。——

[说  书] 何当连理枝上身紧绑,

留下个神怡心旷,

世无伦比的往生相;

好做得: 后世人的新榜样。”

相对密坐结趺跏,

内衣腰带两头拉。

拿起剃刀中剖划;

没揣来今宵,直恁般用它。

这条带,虽然分两下;

我我卿卿,可别相撒!

来回缠固三两匝,

[入  拍] 紧缚身腰在树杈。

[德兵卫白] “缠紧了吗?”

[阿初白] “缠紧了!”

[说  书] 女相男姿,男相女态;

兜起了无穷感慨:

“哇呀,此身到头来,

落的恁般惨败!”

[沉  弦] 相向恸哭声哀。

德兵卫,悲痛无边;

合掌仰天,号啕自忏:

“不肖自幼失椿萱,

赖叔父店东,抚育成全。

此恩不知报,却这般,

将生涯自剪;死后还不免

怎样那样,添他几许愁烦!

[唱  曲] 我的罪孽啊,深重怎堪?

则唯有,宽饶是愿。

亲生的父母在冥天,

此去便当拜见;

[沉  弦] 还求赐: 接引牵援!”

阿初也合掌呜咽:

“只羡你,天上父母团圆;

此去便能见面。

我的爹妈,可尚在人间;

今朝一别,再何时得拜展?

通消息,今春虽未远;

别慈颜,可远自初秋去年。

阿初今夜情死变,

明朝传说到家园,

叫爹妈,将哪般悲叹?

从今辞别了人寰,

父母兄弟,空成遗念;

则除非,魂魄交连;

愿向梦里把形影现。

哇呀,永怀何有限?

我父我母的慈颜!”

[唱  曲] 到此便,放声哭喊;

儿夫也呼号涕泗涟。

最堪怜,至情义理两相兼;

哭做的这同声一片。

[说书带腔] 痛极求速死,女促儿郎:

“悲号何有尽?刀来快爽!”

“是了”,男儿抽剑在掌;

南无阿弥陀佛连声唱;

可目翳手战,难得一当。

年来枕席相共,恩爱无疆;

毕竟何心,忍将亲手来戕?

几番硬起心肠,

还是刃锋摇晃。

诵佛鼓金刚,

凝神坚定向;

两三趟刃光闪亮,

方一刀中得喉膛。

便深深刺,使劲攮;

直至力尽精疲魂丧。

见她也两臂空宕,

四苦八苦,断末魔障。

心悲怆,无话可再讲;

这惨况,更非言语所解详。(过曲)

又怕自身落了后,

赶着死同时候。

取剃刀,插入咽喉;

一任柄儿折,刃儿勾;

剜得咽喉穿透,

便也眼翻气绝命休。

[唱  曲] 应了他时辰八字,

晓光初漏。

[说  书] 这曾根崎的林下风声,

不知是谁传的,布遍了通城;

无分贵贱,都来香火吊亡灵。

[带  腔] 再无疑,未来成佛显可证;

做了相思的范本垂型。

(钱稻孙译)

注释:

飞田是刑场所在。

回向,佛家语,谓人死后为其做佛事,祈求冥福。

【赏析】

《曾根崎鸳鸯殉情》是近松门左卫门社会道德剧及情死剧的代表作,也是净瑠璃史上最初的世话剧,它一改过去描写武士和豪杰的世界,转向反映町人的现实生活。这部净瑠璃戏本在元禄十六年(1703)上演后,引起很大的轰动,据说,还引起了许多男女模仿主人公为情而死。

木偶净瑠璃(由说书演化成的木偶傀儡戏,“净瑠璃”是音曲名)是日本一种独特的木偶戏。净瑠璃这个词来源于早期流行的一个吟唱作品,该作品是关于一个武士和净瑠璃姬的爱情故事。十七世纪初叶,盲人目贯屋长三郎和木偶师引田把日本早期的净瑠璃曲和木偶戏结合起来,创造了既有配乐、说唱,又有木偶表演的木偶净瑠璃剧种。在这个剧种的发展过程中,剧作家近松门左卫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曾根崎鸳鸯殉情》不仅让读者了解近松门左卫门净瑠璃剧的特点,还集中体现了日本情死剧的别样特色。

《曾根崎鸳鸯殉情》是描写爱情题材的戏,与中国戏剧中的“大团圆”结局不同的是,日本这类剧种基本上都是悲剧性的。该剧尖锐地触及城市和农村的对立,悲剧的产生与人民无力反抗不无关系。在德兵卫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其继母为获得聘礼答应下婚事。德兵卫苦苦哀求继母退还聘礼。可是,店主九平次又骗走这些聘礼,还诬陷德兵卫,德兵卫对此毫无办法。近松门左卫门通过德兵卫与阿初这两个悲剧人物,反映了町人社会的底层人物(小伙计、 *** )在现实重压面前,感到自身与社会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最后陷入困境,不得不以死求解脱。

与以往以史实、传说为题材的净瑠璃脚本不同,《曾根崎鸳鸯殉情》以现实人物、市井平民为主人公,细致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动作,开创了新的剧作类型。近松门左卫门的这类剧作类型以社会义务和人类感情之间的冲突为主题,是当时木偶剧的核心题材,是近松门左卫门世话剧的特色。在这篇作品出现后,有很多世话剧的题材都是讲述一对相爱的男女主人公的故事,男的属于仆人阶层,女的几乎都是艺妓,或写通奸的内容,或写恋爱的障碍。由于《曾根崎鸳鸯殉情》舞台的背景和人们日常生活的背景相似,而且真实事件的发生和戏剧的上演相隔很短,所以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

《曾根崎鸳鸯殉情》不仅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悲剧,还反映了日本人的文化观念: 武士精神和禅学思想。近松门左卫门出身于武士家庭,自己也做过武士,传统的武士精神制约着他的创作,其道德观念也反映在他的作品里。《曾根崎鸳鸯殉情》的主角双双自尽以求实现最终的结合,这正是武士道精神渗透到日本民众之中的体现,它在日本传统文化中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美,一种对崇高的死的赞赏。除此以外,镰仓、室町时代佛教禅宗给日本文学带来了明显的影响。德兵卫和阿初奔向曾根崎森林时,一段旁白就生命的无常发表评论,如“思量昨日今朝,我还旁观羡说,艳迹锦心,此际徒闻色相空。任凭讥诮,任凭讴歌;明日吾名,看亦在他人谈话中!”“端的是苦相思,空悲泣,身和世,一总不如意。何曾有一日今朝畅怀日?又哪有不苦相思的半夜时?”这些唱词让人深感无奈,空无、无常的佛教思想推动了爱情悲剧的产生。

剧本唱词凄切哀婉。世话净瑠璃不像五场的历史剧,它压缩为三场,比历史剧更进了一步。《曾根崎鸳鸯殉情》结构严谨,既引用《伊势物语》的歌句、日本神话、谣曲、俗语等,也使用当时的口语。雅俗相间的词句风格,产生浓厚的悲情意味,让人联想到我国的元杂剧。《曾根崎鸳鸯殉情》让人最为心动、印象深刻的是它的唱词。如下面一段文字:“露华浓,夏虫清瘦;情真处,配偶相求。好不俊俏也风流!粉蝶儿双飞双逗,这搭那搭,旖旎温柔;东风里,翩翩悠悠。人家彩染的春衫袖,却当作花枝招诱;并起双翅,悄立上肩头,恰好似,仙蝶家纹天生就。”该段读来韵味十足,长短句相互参差的形式结构,朗朗上口。又如剧本结尾一处描写深夜出逃的曲词:“别矣斯世,别也今宵;投死之行,梦中梦杳。譬犹无常原上道旁霜,一步逐一步,行行去消。堪哀,报晓七声钟,已听第六声,剩得一声听竟,便寂灭为乐,了却今生。岂但与钟声长别?草木天空,俱成永诀。仰看云无心以出岫,双星映河面以清冽,北斗指天心而不移,银河济牛女于永劫。我和你,可是天上的夫妻,梅田桥,恰比得天河鹊。二人相依相偎,誓不离身紧相贴;潸潸凄泪泻河中,管叫河水添,深情波叠。”该段用沉弦、唱曲、说书形式唱出。据说荻生徂徕读后,叹曰:“近松之妙尽在于此,其他无须再问。”该词除了动听的语言之外,它还以情景交融的方式营造出余音绕梁之感。读者仿佛在音乐的伴奏下,在舞蹈性的动作描绘中感受德兵卫与阿初的真爱,感受由于人情、金钱的纠葛而不能结成夫妻的无奈。加藤周一的《日本文学史序说》(下卷)这样评价这段:“那一步逐一步相当于月,钟声一声相当于年吧。……语言是用七五调,利用相关语、双关语和联想,从一句连接着下一句,模仿时间的流程,在各个句子里,充满了超越时间的瞬间之情思。”

近松门左卫门的情死剧在日本剧种中独具魅力。有学者说“他的哲学思想,可以说就是爱的哲学。他热爱人生,追求人生的美,他的情死剧多写爱情与理智的矛盾,但其结尾多是以爱胜理,以身殉爱。”(王爱民、崔亚南编著,《日本戏剧概要》)《曾根崎鸳鸯殉情》中小伙计德兵卫与 *** 阿初为爱义无反顾,为理想人生奋斗,最后以殉情见证底层人物的忠贞精神,正是近松门左卫门哲学思想的体现。

(黄蓉)

本文标题: 日本文学史序说 读后感(《曾根崎鸳鸯殉情 [日本]近松门左卫门》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2447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戒烟》读后感(【急】 《戒烟》贝利 读后感)《珠宝》读后感(莫泊桑《珠宝》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