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即生长读后感(周国平论教育读书心得)

发布时间: 2023-07-07 23:58:5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0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长,教育的本义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的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依据于此,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

教育即生长读后感(周国平论教育读书心得)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生长,教育的本义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的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
依据于此,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面的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

依我之见,可以没有好老师,不可没有自由时间。说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怀特海说: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

知识的细节是很容易忘记的,一旦需要它们,又是很容易在书中查到的。所以,把精力放在记住知识的细节,既吃力又无价值。假定你把课堂上所学的这些东西全忘记了,如果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剩下,那就意味着你是白受了教育。

那个应该剩下的配称为教育的东西,用怀特海的话说,就是完全渗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用爱因斯的话说,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按照我的理解,通俗地说,一个人从此成了不可救药的思想者、学者,不管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再也改不掉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爱好了,方可承认他是受过了大学教育。

把你在课堂上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都忘记了,你还剩下什么?一这个问题是对智力素质的一个检验。

把你在社会上得到的地位权力财产、名声都拿走了,你还剩下什么?—这个问题是对心灵素质的一个检验。

教育的主要使命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受教育者所固有的人性特质得到健康的生长,成为人性健全的人。毫无疑问,一个人唯有人性健全才能够真正幸福和优秀,一个由这样的人组成的社会也才能够真正和谐和生机勃勃。

这本来是常识,我们所需要做的只是听从常识的指引,实践这个常识。令人震惊的是我们的教育在做着与常识相反的事情,这么多的家长和老师在做着与常识相反的事情,而大家似乎都停不下来,被一种莫名的力量推着继续朝前走。

应该结束这种大规模的愚昧了,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人性,回归教育之为教育。也许,我们还来得及。

教育的真谛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育智力活动的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等,这些智力上的素质显然是不可像知识那样传授的,培育的唯一途径是受具有这样素质的人一一不妨笼统地称之为大师一的熏陶。大师在两个地方,一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另一便是在大学里,大学应该是活着的大师云集的地方。

今天的大学争相标榜所谓世界一流大学,还拟订了种种硬指标。其实,事情本来很简单:最硬的指标是教师,一个大学拥有一批心灵高贵、头脑智慧的一流学者,它就是一流大学。否则,校舍再大,楼房再气派,设备再先进,全都白搭。

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求的东四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我的这个信念,构成了我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

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

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优秀为前提的。由此可见,二者皆取决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

无论个人、民族,还是人类,衡量其脱离动物界程度的尺子都是人性的高度,而非物质财富。个人的优秀,归根到底是人性的优秀。

民族的伟大,归根到底是人性的伟大。人类的进步,归根到底是人性的进步。人性是“由无数世代苦心积累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庙堂珍宝”(尼采语),守护这一份珍宝,为之增添新的宝藏,是人类切文化事业的终极使命,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

天生万物,人只是其中一物,使人区别于万物的是理性。动物唯求生存,而理性不只是生存的工具,它要求得比生存更多。当理性面对未知时,会产生探究的冲动,要把未知变成知这就是好奇心。

好奇心是理性觉醒和活跃的征兆。在好奇心的推动下,人类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思考宇宙,探索万物,于是有了哲学和科学。动物匍匐在尘土之中,好奇心把人类从尘土中超拔出来,成为万物之灵。

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爱因斯坦把好奇心称为“神圣的好奇心”。

一般来说奇心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这几乎是个规律,即使在最好的教育制度下恐怕也是这样。那些能够永葆好奇心的人不啻是幸存者,而人类的伟大文化创造多半出自他们之手。

唯因如此,教育必须十分小心地保护好奇心,为他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我相信,像爱因斯这样的天才,其强大的智力赋足以战胜任何不良的外部环境,但普通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一种坏的教育制度的杀伤力几乎是摧毁性的。

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好奇心这颗嫩苗正处在生长的关键期,一旦受到摧残,后果很可能是不可逆的。

一个人做事是出于兴趣,还是出于强制,效果大不一样。出于兴趣做事,心情愉快头脑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往往事半功倍。出于强制做事,心情沮丧,头脑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往往事倍功半。

做一般的事尚且如此,学习就更是如此了。因为学习是纯粹的智力活动,如果学生在在学习中不能感受到智力活动本身的快乐,学习就会是百分之百的痛苦。遗憾的是,这正是今天多数学生的状况。

情况本来不该是这样的。人有智力禀赋,这种禀赋需要得到生长和运用,原是人性的天然倾向。

学生之所以视学习为莫大的痛苦,原因恰恰在于,应试教育不但不是激活反而是压抑智力活动的,本质上是反智育的。

我心目中的好学生具备两种能力。一是快乐学习的能力,能从学习本身获得莫大快乐,二是自主学习的能力普于自己安排自已的学习。这也是我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应该使学生第一爱上学习,做知识的恋人,第二学会学习,做知识的主人。

相反,如果使学生成了知识的仇人兼仆人,则是教育的最大失败。

我一向认为,在学生阶段,衡量教育成败的标准是看是否拥有了快乐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喜欢学习,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安排自己的学习,这就是好的智力素质,这样的学生不管是否考进名校,将来都会有出息。

工作的快乐与学习的快乐是一脉相承、性质相同的,基本的因素都是好奇心的满足、发现和创造的喜悦、智力的运用和得胜、心灵能力的生长等。

一个学生倘若在学校的学习中从未体会过这些快乐,在走出学校之后,他怎么可能向工作要求这些快乐呢?学校教育的使命是让学生学会快乐地学习,为将来快乐地工作打好基础。能够快乐地学习和工作这是精神上优秀的征兆。

一个人仅仅有了大学本科或研究生学历,或者有了某个领域的知识,他还不能算是知识分子。

依我之见,一个人唯有真正品尝到了智力生活的快乐,从此热爱智力生活,养成智力活动的习惯,一辈子也改不掉了,让他不学习不思考他就难受,这样的人才叫知识分子。

西塞罗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已”而非“为人的事情。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

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的作用。如果只是适应现实要教育做什么!

我不主张对少年人隐瞒社会的实情,让他们把一切都想象得非常美好,这会使他们失去免疫力,或者陷入幻灭的痛苦。但是,我更反对那种一味引导他们适应社会消极面的实用主义教育。

在一定意义上,少年人的精神面貌决定了社会明天的面貌。我期望他们成为珍惜精神价值的一代,珍惜爱和善意的一代。

所谓青少年期的叛逆,我想应该不是突然发生的。

那些十几岁的孩子是很可爱的,内心敏感,开始独立思考,家长要善于细心观察,设身处地去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多和孩子谈心,孩子就不会叛逆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杜威:教育即生长(15)

当我们说教育就是发展时,全看对发展一词怎样理解。我们最后的结论是,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用教育的话来说,就是:①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②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
(1)当我们用比较的术语,即从儿童和成人生活的特征来解释发展时,所谓发展,就是将能力引导到特别的渠道,如养成各种习惯等。但是,比较的观点并不是最终的。常态的儿童和常态的成人都在不断生长。他们之间的区别不是生长和不生长的区别,而是各有适合于不同情况的不同的生长方式。
三种错误的思想:一,把未成熟状态仅仅看作缺乏发展;二,把发展看作对固定环境的静止的适应;三,关于习惯的僵硬性。这三种思想都认为生长或发展乃是朝着一个固定目标运动。它们把生长看作有一个目的,而不是看作就是目的,这三种思想在教育上的相应错误就是:第一,不考虑儿童的本能的或先天的能力;第二,不发展儿童应付新情境的首创精神;第三,过分强调训练和其他方法,牺牲个人的理解力,以养成机械的技能。这三件事都是把成人的环境作为儿童的标准,使儿童成长到这个标准。

人们不是无视自然的本能,就是把它们看作讨厌的东西——看作应该受压制、或者无论如何应该顺从外部标准的可憎的特性。由于把顺从看作目的,所以青年人的个性被忽视,同时,又把顺从等同于一律。从而导致青年对新鲜事物缺乏兴趣,对进步表示反感,害怕不确定的和未知的事情。当一种教育方法被污蔑为机械方法的时候,我们可以肯定,这就是依靠外部的压力来达到外部的目的。

(2)既然实际上除了更多的生长,没有别的东西是和生长有关的,所以除了更多的教育,没有别的东西是教育所从属的。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不应停止。这句话的意思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

当我们不再企图用和成人成就进行固定的比较来解释未成熟状态时,就抛弃了把未成熟的状态看作缺乏所需要的特性的见解。抛弃了这种见解,也就是放弃了把教学看作把知识灌进等待装载的心理和道德的洞穴,看作填补这个缺陷的方法。因为生活就是生长,所以一个人任何阶段的生活,都是同样真实,同样积极,这些不同阶段的生活,内部同样丰富,地位同样重要。因此,教育就是不问年龄大小,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的事业。

我们对未成熟状态先是觉得不耐烦,越快过去越好。于是,用这种方法教育出来的成人,回顾儿童期和青年期,感到无穷遗憾,只看到失却机会和浪费能力的景象。在我们承认生活有它自己内在的品质,而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发展这种品质以前,这种讽刺性的情境将会持续下去。

认识到生活就是生长,这就使我们能避免所谓的把儿童期理想化,这种事情实际上无非是懒惰成性。不要把生活和一切表面的行动和兴趣混为一谈。不要把表面现象认为就是目的的本身。它们不过是可能的生长的征兆。过分注意表面现象(即使用职业和鼓励的方式)也许使这些现象固定,从而使发展阻滞。对于家长和教师来说,重要的事情是注意儿童哪些冲动在向前发展,而不是注意他们已往的冲动。

尊重未成熟状态的选择,教育家埃默森的话讲的最好:“尊重儿童。不要过分摆起家长的架子。不要侵犯儿童的孤单生活。尊重儿童,尊重他到底,但是也要尊重你自己。……关于儿童训练,有两点要注意:保存儿童的天性,除了儿童的天性以外,别的都要通过锻炼搞掉;保存儿童的天性,但是阻止他扰乱、干蠢事和胡闹;保存儿童的天性,并且正是按照它所指出的方向,用知识把儿童天性武装起来。”这种对儿童期和青年期的尊重,“却立刻对教师的时间、思想和生活提出巨大的要求。这个方法需要时间,需要经常运用,需要远见卓识,需要事实的教育,还需要上帝的一切教训与帮助;只要想到要运用这个方法,就意味着高尚的品格和渊博的知识了。”

生长的能力,依靠别人的帮助,也有赖于自己的可塑性。这两种情况,在儿童期和青年期达到顶点。可塑性或从经验学习的能力,就是形成习惯的意思。习惯使我们能控制环境,并且能为了人类的利益利用环境。习惯有两种形式,一是习以为常的形式,就是有机体的活动和环境取得全面的、持久的平衡;另一种形式是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活动,借以应付新的情况的能力。前一种习惯提供生长的背景;后一种习惯构成继续不断的生长。主动的习惯包含思维、发明和使自己的能力应用于新的目的的首创精神。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不断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

【杜威】第四章 教育即生长

一、生长的条件
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未成熟状态前的“未”,有某种积极的意义,不仅仅是一无所有或缺乏的意思。未成熟状态就是生长的可能性,意味着发展的能力。未成熟状态有两个主要特征:依赖性和可塑性。

依赖性暗示着具有某种补偿的力量。儿童赋有头等社交能力,有灵活的和敏感的能力,对周围人的态度和行为,都同情的产生感应。儿童的这些社会反应能力是用来增加他们自己的利益。从社会的观点看依赖性指的是一种力量而不是软弱,随着一个人独立性的增强,他的社会能力将降低。完全没有依赖性的人是脱离社会的人。

可塑性是以从前经验的结果为基础,改变自己行为的力量,就是发展各种倾向的力量。没有这种力量获得习惯是不可能的。人类婴儿期的延长表明人类的可塑性比动物要强得多,人类依赖性的延长就是可塑性的延长,这种延长可以让孩子学习更多将来适应社会独立生存的本领。

二、习惯是生长的表现

可塑性是获得习惯或发展一定倾向的能力。习惯的主要特征有:首先,习惯是一种执行的技能,或工作效率。习惯通过控制动作器官而主动地控制环境。人们常常把教育解释为获得能使个人适应环境的种种习惯。从这个意义上说,习惯就是成长的表现。

习惯有两种形式:习以为常的习惯和主动创造的习惯。习以为常有两个主要特征,第一个,我们通过使用事物而习惯于这些事物。第二个,持久的适应,给我们提供一种背景,待有机会是作出各种特殊的适应。也就是人一旦习惯了某一事物之后,会做适当的改变。“习以为常”是我们还不具备改变条件时对环境的适应。

杜威所说的习惯包含两个特征:一个是积极主动性,一个是智力参与。

三、发展概念的教育意义

教育就是发展,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用教育的术语来说就是,一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二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教育即生长。

发展就是将能力引导到特别的渠道,如养成各种习惯,这些习惯含有执行的技能、明确的兴趣、以及特定的观察和思维的对象。常态的儿童和常态的成人都在不断生长,只是适应不同情况的不同生长。关于专门应付特殊的科学和经济问题的能力的发展,我们可以说,儿童应该向成人方向发展。关于同情的好奇心,不偏不倚的敏感性和坦率的胸怀,成人应该像儿童一样成长。也就是说,成人和儿童应该互相学习。

前文已经评论过三种思想:第一、未成熟的状态仅仅看作缺乏发展,不考虑儿童的本能的或先天的能力;第二、把发展看作对固定环境的静止的实验,不发展儿童应付新情境的首创精神;第三、关于习惯的适应性,过分强调训练和其他的方法,牺牲个人的理解,养成的是机械技能。

这三件事都是把成人的环境作为儿童的标准,使儿童成长到这个标准。这是无视孩子自然的本能,把孩子的自然本能看做讨厌的,应该压制,或无论如何应该顺从外部标准的可憎特性。例如,刚上学的孩子,好动,遵守纪律,老师就压制他们,用各种惩罚手段,以保证自己的权威。这样的教育很难达到生长的目的,靠外部的压力只能达到外部的目的。

教育应该是不问年龄大小,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的事业。教育应该尊重孩子的未成熟状态,但也不能把儿童期理想化,纵容孩子的惰性。埃莫森说“关于儿童训练,有两点要注意:保存儿童的天性,除了儿童的天性以外,别的都要通过锻炼搞掉;保存儿童的天性,但是阻止他扰乱、干蠢事和胡闹;保存儿童的天性,并且正是按照它所指出的方向,用知识把儿童天性武装起来。”这对教师的时间、思想和生活提出巨大的要求。

2021/2/11

PS:大学堂无戒90天挑战训练营打卡第32篇

读李政涛7:教育眼光即生长的眼光

 苏格拉底是石匠的儿子。

 按雅典体制,男子在青少年时,须掌握一项工作技能。苏格拉底顺理成章地跟随父亲学习了石匠的技艺。

有这样一个故事,苏格拉底的父亲一次回答儿子提问时说,自己并不是在雕刻一只石狮子,而是将其从石头中“唤醒”,石狮子原本就在石头中。由此引发思考:教育是唤醒,而不是雕刻。

政涛教授评价 :“‘为雕刻的教育’,意味着学生的灵魂只是等待教师雕刻的石头,教师拿着雕刻刀按照心中早已构想好的模样,随心所欲地砍削删减,学生所能做的只是被动承受,偶尔因疼痛不适而抱怨哭喊几声,也很快被教师的呵斥和刀削之声所淹没。很多鲜活的灵魂不是被雕刻刀唤醒的,而是因这样的雕刻变得麻木甚至被‘刻死’。”

  “‘为唤醒的教育’,将学生的灵魂视为等候被唤醒的‘种子’,教师需要为种子的唤醒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酝酿,为他们调配提供适当的土壤、水温、营养等条件,一旦时机成熟,种子自己会破土而出,长出本应属于他自己的理想模样。教育的方式,不是直接把种子从土壤里拔出来,而是为它创造适合生长的条件,以唤醒并赋予其内在生长力的方式,让灵魂的种子自己长出来。这样生长出来的灵魂,才有坚韧的生命质感和强大的内在力量。”

教育包括培训,但教育不是培训。“这种工作,区分了教育和培训的差异:培训指向于技术、技能和技艺等一切与‘技’相关的东西,一个人可以在培训的精雕细刻中使技术趋于圆熟状态,但可能与灵魂的培育没有任何关系,那种‘没心’、‘没肺’、‘没灵魂’的技术人才,在任何时代都不罕见。教育必然含有培训的成分,它对于唤醒之人同样存在有技能、技艺方面的期待和要求,但教育不能因此而缩减为等同于培训,他最终指向的是人格的教育、智慧的启迪等一切与灵魂直接相关的目标。”

建立在如此的使命之上,我们就能够理解教育的幸福和重负了。任何的事物向来如此,幸福感越强,重负就越大,二者成正比。正如迈克尔•富兰在《变革的力量:深度变革》一书中引用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观点那样:“前景越辉煌,不确定性就越高,而人追求这一前景的激情就越强烈。”教育无处不在,贯穿全程,无所不包,自然就成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事业。

当你内心充满教育的愿望,是完全地从自己出发,还是从受教育者的成长和教育的现场出发,其理念、方式和结果就会有很大的差别。

 “当教育成为与灵魂唤醒有关的工作,教育必定同时成为一种召唤和应答,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想到召唤和想到应答。人间的教育,常常听到的是没有应答的召唤和没有召唤的应答,随处可见听不到召唤或应答的焦虑和失落。这说明,人类的教育已经失去了灵魂。至少表明教育者失去了灵魂唤醒的能力,受教育者失去了灵魂苏醒的能力,他们共同失去的是灵魂感发的能力。”

“如果说医生治疗室里散发的是药品的气息,牧师祷告室洋溢的是圣洁的气息,军人战场上充斥的是死亡的气息,那么教师教室里弥漫的是生长的气息,教师每天都在目睹着一个个生命,在教育力量影响下一点一滴生长变化的奇迹,每天都浸润在生命成长的气息之中,这是别的职业不曾体会到的幸福,也有他人难以体会的艰难。” 你不能代替生长和成长,正如你也不能代替出生和死亡,你只能帮助和支持生长和成长,有时候你还必须有静待花开的心态,因为教育中生长和成长的发生,前提和条件多元而丰富,好比“多因一果”,有适时、适地和适度的奥妙。要寻找恰逢其时的美妙时机和场景,何其难也。

 “教育最终实现的不是与生命的牵手,而是对生命的告别——对已往旧生命的告别,走向新的生命。” 不仅如此,教育取得进展、或成功——如果一定要用成功这个词——的结局就是走向告别和分离,因为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是放手是放下。

正涛教授还引用别的教育家来佐证自己的认识。

  海德格尔说,“教育,就是‘让生长’。”

 杜威说,“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周国平说,“教育即生长。”

教育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内生,否则你如何解释同样的教师、同样的学校、甚至同样的家庭,也就是说外力看似均相同,但受教育者的人生却很不相同呢?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同一个老师教,“差距咋就那么大呢?”,这也从一个侧面应证一个残酷的结论,教育并不确保成功。

 “第一,教育的目的,不能从外面寻找,而是回到人的生命内部去挖掘,回到生长本身。第二,生长本身就具有价值,而且是教育的最高价值。第三,生长是一种眼光和尺度。”

政涛教授的如此分类,虽然本不在于讨好教师和给教师辩护,但确实说出了影响和左右现代教育独立性和专业性提升的复杂和繁复的因素。 “世界上与教育有关的是三类人:做教育的人,看教育的人,既做教育又看教育的人。 做教育的人,只埋头于教育的土地耕耘,但很少抬头望天,很少思考自己的耕耘价值和过程,‘只要做,不要想’是回荡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口号。 看教育的人,如同黄昏时分路过棋摊悠闲的看客,主要工作就是指手画脚,间隙性地发泄自己的抱怨和不满,充分展现出作为教育批评家的‘才华和豪情’。

当今的时代,从不缺少这样的教育看客,他们喷出的唾沫很快就会晒干,露出的底色却依然没变。 任何一个时代,从不缺少批评家,但稀缺的总是建筑师,最稀缺的是集批评家和建筑师于一身的人。这就是那些又做教育又看教育的人,他们是真正懂教育的人。 懂教育的人,是有教育眼光的人,这是教育这个‘专业’特有的眼光。” 话虽如此说,但任何行业,尤其是与“人”本身相关的领域,向来都是在批评和指责中的艰难而勇敢地前行的。

 “教育立场就是学生立场。学生立场有三个内涵:第一,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不等于放弃教育者的责任,对学生旅途自流。第二,学生立场意味着学生的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成为教育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第三,学生立场还预示着教育者应当关注学生的生长需要,把发现、满足和提升学生的成长需要作为自身教育的使命。这样的学生立场,是基于生命生长的立场,它昭示了一条亘古不变教育真理:在教育的世界里,学生的生命第一。”

 强调“学生立场”没有错,因为教育是承接历史,基于当下和面向未来。但学生立场不可能是教育的唯一立场,还有文化和文明的继往立场,成年人的经验世界和未来假想,学生发展是教育的核心,但事实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并没有也不可能获得绝对的话语权。因而,政涛教授所说的如此观点,虽然是基于生实践教育,但既非事实,也不可能实现,这也正是教育复杂性的体现。

 “教育中的悲悯,在于对生命过程中生命所必将承受的痛苦、挫折、失败及各种危机的悲天悯人,在于所有这些危机和遭遇的敏感和敬畏。带有悲悯之心的教育者,面对着那些艰难成长着的孩童的生命,脸上带着微笑,内心充满柔情,灵魂深处则在流泪甚至滴血。”

“教育之美,一定不是急匆匆中显现的美,一定是从容甚至悠闲的美。世界上因此存在三种教师:急吼吼因而失去耐心的教师;慢悠悠但可能错过生长时机的教师;不紧不慢间把握了生命生长节律的教师。”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现实的教育领域,各种教师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既不能保证所有的教师都是良师,也不可能保证昔日的良师不落伍,甚至不能保证任何学生进入完全的理想中的学校学习。因此,我们在努力提升师资的同时,也必须时时清楚,甚至提醒学生,不完美的学校,不完美的教育和不完美的教师是现实,我们甚至不得不无奈、甚至悲伤地宣布,不但“人师”难遇,甚至“经师”也不易遭。理想的教育和学校,从来都是水中月,甚至连“别人家的学校”也是如此。换言之,受教育者也必须适时接受残酷的现实,这是一个真相。

 “不是有了知识才有力量,找到了知识得以产生的源泉,自己具有发现知识、捕捉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把自己变成知识的源泉,才是真正的力量。谁让学生拥有了这种力量,谁就在自己的教育中,展现了教育的力量。”

许多流行的励志语言,向来经不起推敲,让它发挥给人一定的启迪意义就够了。而且,从思辨性的立场分析和批驳每一条励志语录的逻辑错误,也是思维独立性的标志。

  “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这个说法曾经激励了无数的人,也为无数的事实验证。然而,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有了知识,人的命运依然没有改变的现象同样存在。” 同样的,教师的优秀也都只是一种“临时现象”。 “教育者不可能永远成功,教育生涯中的常胜将军也并非随处可见。”

每个学生是独特的生命存在,每个教师也是如此。因此,名师和名师成长的路径,是不能完全复制的,最多可以给同行启发。正所谓,你只能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可能和别的名师一样 。“名师的很多公开课只是看上去很美,观赏性很强,一般老师学不来,做不到,无法变成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只能看一看,观赏一下而已。”

 “名师的成功,与天赋、勤奋和机遇有关,但与所谓教育理论和规律没有必然联系。” 当然,名师成长之路都有内生的共性品质,其中最可借鉴的核心素养必定是勤学 、善思和行动,也即“知行合人”的教育者。

“世间被到处宣扬的是教育成功,被遮蔽的是教育失败。”正是这样,成功者的故事到处颂扬,而失败的悲剧被无情淹没。就好比你看到大街之上的饭店,你总是会关注新开的那家、生意好的那家,而瞬间关门的那家,最多换来你一声“哦”,而生意不佳的饭店,你也懒得去,也正是由于你们懒得去,他生意才一天天差下去。这正是“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

 “我提醒你

有一朵花从你脸上撕走

要记住婴儿时期的笑容(梁小斌)”

“替孩子选择道路,还是让孩子自己去选择道路。”道理人人懂,但人们往往习惯于以过去的知识和过往的经验去教育面向未来的学生,也因此,教育是慢的,教育的进展也是亦步亦趋的。

 “教育的理想,就是把天下的教育,都变成好的教育。好的教育,不一定是聪明的教育,甚至不一定是智慧的教育。好的教育就是宽大、审慎、温暖,能够让教育的力量绵延终生的教育。”

 “离开家庭之后,他所受的教育不会停止;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也不会终止。”

教育与生命一样,过程就是全部意义之所在。

 [注]李政涛:《教育常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4月第2版 教育理想常识:为每个人的幸福生活而教育(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教育即“生命 实践”/教育眼光即生长的眼光/教育立场即学生立场/教育是需要悲悯、耐心和从容的事业/教育是衡量好社会的尺度/教育帮助学生开掘幸福之源/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为每个孩子创造适合的教育/好教育,是宽大、审慎和温暖的教育)

《人的教育》读后感范文五篇

《人的 教育 》一书是福禄培尔以卡伊尔霍学校教育实践为基础而写成的,集中阐述了作者关于 儿童 的发展和教育的理论。 下面是我给大家准备的《人的教育》 读后感 范文 ,供大家阅读。

↓↓↓点击获取关于"教育"的内容↓↓↓

★ 读《人的教育》心得体会 ★

★ 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论文 ★

★ 教育人励志的故事   ★

★ 古人教育名言   ★

《人的教育》读后感范文一

作者福禄贝尔,是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是近代学前教育的奠基人。他创立了一种对当时来说是新型的学前教育机构,并以“幼儿园”这个独特的名称命名,可以说是首倡者。

书的第一篇是总论,作者写的很抽象。静下心来,细细的品读,才能够有所理解,并且真的受益匪浅。作者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上帝精神,即他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的本质在他的身上得到发展和表现,成为觉悟,并使这种觉悟在人的生活中发挥作用。人的本质具体是指什么呢?它是“构成自然本质并永久地显现在自然中的东西”。本质是自然的。“失去了上帝和自然,我们必须求助于人类的智慧和才智,我们只能建立空中楼阁。”对于幼儿来说,好奇、童真、善良……都是自然的,是儿童本质的体现。因此,学前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这些天性得到充分的体现与发展。儿童从刚刚出生到这个世界上起,人们就应当按照他们的本质去理解和正确对待他,让他自由地、全面地运用他的能力。现在的家长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学到别人不会的东西,各种兴趣班,暑期班,培训班越来越多。为了强调某些能力和肢体的运用而牺牲其他能力和肢体,这是幼儿教育中不可取的。

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是福禄培尔教育理论体系的一条重要原则。他要求让儿童从最早期开始就能不受干扰地自然发展。因此,“教育、训练和全部教学与其是绝对的、指示性的,不如更应当是容忍的、顺应的,因为在纯粹采用前一种教育方式下,人类那种完美的发展、稳步或持久的前进将会丧失。”作为教育者,如果永远以领导者自居,对学生进行命令和干预,让教育和教学起着毁灭的、阻碍的作用,反过来是害了孩子。

在幼儿的生活中,作者也有其独到的见解。在没有其他活动物体存在时,不能让幼儿独自呆在床上或摇篮里,这样不仅会使身体虚弱,也是产生心理上娇嫩和脆弱。幼儿的卧床从早期起不应过于柔软,也不能用羽毛的枕头。而饮食始终只能是养料,唯一的目的是促进体力和智力活动,儿童的食物应该尽量简单,以能够维持儿童的生活所需,使他在体力和智力上达到同样程度的发展为限。教幼儿站立和步行时,我们不应当使用拐杖和绳子。在幼儿的成长中,他会自己发现自己有走人的教育读后感1000字路和站立的力量,自然的学会这些技能。这些观点,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对于儿童过分的保护,并不能让他们最好的成长。适当的放手,让幼儿在“艰苦”的环境中学会生活,在困难中学会坚强。有利于他们身体的发展,又有利于他们心理的锻炼让他们成为独立、坚强、自信的人。

福禄贝尔把人的教育时期分为两个阶段:幼儿期和少年期,幼儿期又分为一般婴儿期和幼儿期,少年期有分为少年期和学生期。在幼儿期,幼儿把他以前内化的东西重新外化,在这一阶段,感官发展非常重要。少年期,外部的东西成为内部的东西,即学习的过程。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他们学习的动力所在。作者认为,这一时期的 家庭教育 具有重大的意义,家庭生活对儿童来说就是他生活的榜样,会对他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而担任学生期的人的教学任务的主要是学校。在这一节里,福禄贝尔对学校的性质、任务、教学内容、教育 方法 等学校教育问题作了论述。

“恩物”是福禄贝尔设计的一套活动玩具,为了让儿童开展游戏和其他活动,因为他十分重视游戏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发展的,这一时期人的发展最高阶段。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能够尽情的享受快乐。但可惜的是,作为成人我们往往不能很好的理解这种快乐。对于儿童的游戏,他们不仅不积极的参与,还采取各种行为进行阻止。认为玩泥巴太脏,玩水衣服会湿……其实,这些都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游戏。而往往只有这些儿童自发选择的这些游戏才能显示出他未来的内心世界。一个游戏着的儿童,一个全神贯注地沉醉于游戏中的儿童是儿童生活最美好的表现。此外他还主张为儿童创设活动条件,如让孩子在自己的花园里 种植 植物,组织他们手工制作等。我想,现在幼儿园里设立的植物角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对以后生活的预习。所以,每一个大人都应该重视这个时期的游戏,给予充分的支持。

《人的教育》为我们讲述了幼儿教育中的各种问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虽然整本书看下来,我还有很多地方并没有真正的读懂,我想,以后我还是应该再仔细的读。

《人的教育》读后感范文二

我是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师,平日里耕耘在教学一线,忙忙碌碌的,用在阅读上的时间就少了,但是对书本的渴望却越积越多。在上一学期我有幸参与到特级教师黄咏梅工作室中,工作室开展的“阅读阅快乐”活动点燃了学员们阅读的热情,也激发了我挤出时间来阅读的源动力。在指导老师黄咏梅老师推荐的阅读书目中我看到了《人的教育》这本书,我一下子就被书名深深吸引住了。有个发自内心的声音对我说一定要选它,一定要读一读这本书。为什么呢?身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该关注的不正是人的教育吗?书名引发了我教育理念的共鸣,利用假期我如饥似渴的读完了这部教育名著,可谓“收获满满”。

一、了解了福禄培尔的生平 事迹 ,拓展了眼见。

福禄培尔是19 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出生在德国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自幼丧母,父亲整日忙碌无暇管教,继母对他也很冷漠。因而福禄培尔的童年是孤独、寂寞的。童年的遭遇使得福禄培尔对儿童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也推动他创办了世界上的第一所幼儿园,并探索、研究及实践了一套完整的幼儿教育体系,写下了著名的教育论著《人的教育》,在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理解了福禄培尔教育的核心理念,教育要顺应儿童发展的内在规律。

通读《人的教育》全书,可以看出福禄培尔是一位虔诚的徒,他认为既然人性是神性的派生,而神是全智、全能、全爱的,所以人性也是善良的,天生就有一种发展的可能性。这是一种性善论的观点。基于人性本善的认知,福禄培尔得出了教育的基本规则,教育要尽量顺应儿童发展的内在规律,要为儿童的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不能去破坏儿童的天性,除非这种天性遭到破坏,否则不应采取任何的干预 措施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规则认知在今天依然有着广泛的、强大的影响力。

三、《人的教育》一书对现代德国教育的影响深远。

德国是资源缺乏的国家,在欧洲国家中人口最多的,科技发展很高,腐败水平低。许多跨国公司的总部像大众、戴姆勒(Daimler)、西门子(Siemens)和宝马都位于德国。它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主要依靠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群体。德国教育以深厚的 文化 底蕴和完美的系统著称。可是对于儿童,严谨的德国人似乎多了些宽容,他们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甚至于对于那些在常人眼里的“问题”儿童,他们也能找出孩子闪光的一面。德国的儿童教育能达到今天的高水平绝对有教育先行者福禄培尔不可磨灭的功绩。

四、福禄培尔在他的教育实践中非常强调情感教育,并把“教育适应自然”作为其一以贯之的重要原则。

福禄培尔把对人的教育和对自然物的栽培进行类比后指出,在对待自然物方面,我们的做法常常是正确的。很多人都知道,如果需要动植物健康茁壮地成长,就必须给它们提供适宜、宽松的环境,要反对揠苗助长,要反对粗暴的干预和意志的强加。但是,在对待人的问题上,人们却会走上完全相反的道路。尽管人与动植物的成长遵循的是同一条法则,但人们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却喜欢把他们当作橡皮泥,认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来随意地塑造,结果是孩子的成长与他们的天性背道而驰。为此,福禄培尔呼吁,教育者在教育孩子时要适应孩子的本性,让他们遵循其规律自由地成长,就像我们对待花园中的葡萄藤一样。

五、我们倡导的“生本教育”可谓对《人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当我读到这一段 文章 自然而然的联系到我们今天在教学中倡导的“生本教育”。“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主持开展的,由课题研究带动的大型教育整体改革实践。生本教育主张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从“教育适应自然”和“生本教育”的观点看,教师的使命是什么呢?就是为学生的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为学生的生长提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另一方面是为学生的生长提供专业的好老师。如果说学生的天性就是与生俱来的种.种禀赋,那么,教育就要为这些禀赋的生长提供外在的自由。外在自由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从词源学上讲,希腊文的“学校”(school )本身就是从“闲暇”(shule )中派生出来的。在希腊人看来,到学校上学就意味着从日常琐事中抽离出来,有充裕的闲暇,可以专注地体验和沉思,在这种体验和沉思中,人的心智能力得到了生长。

更多在本书阅读中的收获数不胜数,无法一一列举。我在阅读中趟过了书籍的长河,在静思中感悟了教育的真谛。阅读是与古老的睿智的作者用书籍去沟通交流;阅读是对灵魂的一种洗练,阅读还是对教育先知思想的传承。阅读是幸福的、阅读是快乐的,这样的幸福与快乐真是多多益善。带着阅读的幸福与快乐,投身于不平凡的教育事业中去,“余愿足矣”。

《人的教育》读后感范文三

福禄培尔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19 世纪新教育的倡导者之一,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出生在德国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自幼丧母,父亲整日忙于教区事务,继母对他感情冷漠,因而,陪伴小福禄培尔的是一个孤独、寂寞的童年。童年的不幸使得福禄培尔对儿童产生了特殊的感情,也推动他创办了世界上的第一所幼儿园,并构筑起了一套完整的幼儿教育体系,写下了著名的教育论著《人的教育》,由此开创了教育史上的一个新纪元。

由于受到德国绝对唯心论代表人物(谢林、费希特等)的影响,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带有非常强烈的神学色彩;又由于受到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和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等人的影响,福禄培尔在他的教育实践中非常强调情感教育,并把“教育适应自然”作为其一以贯之的重要原则。

福禄培尔认为,人作为一种理智的生物,与石头、植物、动物一样,都是上帝的创造物,服从于同一条发展规律,具有同一切事物共同的本质,即上帝精神。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统一于上帝的,人性也应统一于神性。既然人性是神性的派生,而神是全智、全能、全爱的,所以人性也是善良的,天生就有一种发展的可能性。基于这种性善论的观点,福禄培尔认为教育应该是容忍的、顺应的,教育要尽量顺应儿童发展的内在规律,要为儿童的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不能去破坏儿童的天性,除非这种天性遭到破坏,否则不应采取任何的干预措施。

福禄培尔还运用比喻来论证“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他在《人的教育》第10 页上写道:“为进一步接受大自然的教训,葡萄藤应当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会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相反地,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图,如果园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地顺应植物本性的话,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彻底毁灭,至少它的肥力和结果能力被破坏。”他把对人的教育和对自然物的栽培进行类比后指出,在对待自然物方面,我们的做法常常是正确的。很多人都知道,如果需要动植物健康茁壮地成长,就必须给它们提供适宜、宽松的环境,要反对揠苗助长,要反对粗暴的干预和意志的强加。但是,在对待人的问题上,人们却会走上完全相反的道路。尽管人与动植物的成长遵循的是同一条法则,但人们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却喜欢把他们当作橡皮泥,认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来随意地塑造,结果是孩子的成长与他们的天性背道而驰。为此,福禄培尔呼吁,教育者在教育孩子时要适应孩子的本性,让他们遵循其规律自由地成长,就像我们对待花园中的葡萄藤一样。

回到我们的中学教育,如果我们需要培养的不是一台考试的机器,而是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健康活泼的有生命力的人,那么我们在办学时也应该要遵循“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卢梭曾经提出“教育即生长”的观点,这意味着生长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在生长之外并没有其他的目的,比如说考高分、上名校、谋求好职业等等。当然,考高分、上名校、谋求好职业不是不重要,但它们不应该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让学生健康地生长,生长好了,成了一个优秀的人,其他的目的就能水到渠成的实现。

从“教育适应自然”和“教育即生长”的观点看,学校的使命是什么呢?就是为学生的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一方面是为学生的生长提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另一方面是为学生的生长提供专业的好老师。以葡萄藤的生长为例,自由就像充沛的阳光雨露,教师就像专业的园丁。

如果说学生的天性就是与生俱来的种.种禀赋,那么,教育就要为这些禀赋的生长提供外在的自由。外在自由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从词源学上讲,希腊文的“学校”(school )本身就是从“闲暇”(shule )中派生出来的。在希腊人看来,到学校上学就意味着从日常琐事中抽离出来,有充裕的闲暇,可以专注地体验和沉思,在这种体验和沉思中,人的心智能力得到了生长。所以,学校在安排功课时不应太密集,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样才能顺应他们的本性并发展他们的禀赋。

适宜的环境的另一个要素就是专业的好老师。其实,教育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影响,好的教育的核心就是要有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老师,通过他们去影响学生。老师当然要传道、授业、解惑,但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形成一个场,通过这个场来影响学生的 言行举止 和世界观。什么是名校?名校就是有一个懂教育、有眼光的名校长,凝聚了—批德才兼备的好老师,影响出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好学生。

总之,教育要适应自然,就要以学生的生长为终极目的,要为学生的生长提供阳光雨露(自由的时间)和配备专业的园丁(专业的好老师)。如果这些方面都具备了,也就掌握了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人的教育》读后感范文四

全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总论,首先,福禄培尔从自身信奉的哲学观出发提出了他的教育观。他指出教育的作用就要顺应人的本性去激发和推动它有意识地和自觉地、完美无缺地表现上帝的精神并加以发展。其次,他提出了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从这一原则出发,他要求让儿童从最早期开始就能不受干扰地自然发展,并注重他们的个性的发展,同时,他还提出了人是不断发展的观点,并强调人的各个发展阶段之间的连续性。第二章幼儿时期的人。福禄培尔从婴儿期的发展与抚育和幼儿期的发展与教育这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他指出婴儿期既是一个吸吮期也是一个抚育期,对婴儿来说,尤为关键的是其身体感官以及四肢的运用。

第三章少年期的人。福禄培尔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少年期的发展与教育和家庭生活对儿童的影响,他认为少年期是使外在的东西内化为自身拥有东西的渴望,这种渴望可能通过游戏得到满足,然而,能充分满足这种渴望的乃是他们的家庭生活,对少年期的儿童来说的家庭生活是其生活的楷模,会对他的生活产生强烈的影响,父母应当让儿童学会分担家庭中的事务,不应拒绝孩子帮助做事的自发要求,而应加以支持和肯定,让其自然良性的发展,另外,他认为儿童的情感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第四章学生期的人。福禄培尔从学校的性质和目的,教学内容学校与家庭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论述。第五章整体的概观与结论。福禄培尔指出,由于我们过多地错误压制儿童身上的多方面的精神倾向,因此,极为有害地干预了儿童的本性,尤其要认识到,在儿童的发展和教育中被耽误和被忽视的东西往是无法挽回的,为此他强调,我们应把注意力放在孩子们身上灵性的普遍形成上,放在真正人性的形成和发展上。

总而言之,该书系统地构建了幼儿教育理论体系,尽管我们并不赞成他的唯心主议思想,但他主张教育应适应儿童的天性,反对强制性教育和压制儿童发展的教育,重视儿童积极的活动,重视发展儿童的创造性,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以及强调早期教育对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家庭教育的作用,主张人的一切发展阶段上教育的连续性等观点,不仅对当时德国教育普遍存在的那种机制的和机械刻板的教育方法具有革命意义,而且对当下的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也具有启发意义。

《人的教育》读后感范文五

今年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中《人的教育》一书。本书是一本著名的教育论著,分别论述了学前和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作者福禄培尔是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19世纪新教育的倡导者之一,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称作“幼儿教育之父”。他的关于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是他一生活动的主要方面。这本书是一部泛论儿童时期学前和学校教育的书,对我们小学教育有很多的启示。书中,福禄培尔主张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反对强制性教育和压制儿童的发展,重视儿童积极活动和发展儿童个性以及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主张人的一切发展阶段教育的连续性等理念。

在本书中,福禄培尔阐述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今后来学前教育的发展有着很深的影响。福禄培尔把人的教育所涉及的年龄范围划分为幼儿期、少年期(少年早期)和学生期(少年后期)三大发展阶段。在他看来,受教育的人在各个发展阶段上必然会按照自己的使命显示出自己必须实现的各种功能。学前教育在人的教育的整个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幼儿期是人的发展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阶段。书中写到:“人的整个未来生活,直到他将要重新离开人间的时刻,其根源全在于这一生命阶段,不管这未来生活是纯洁的还是污浊的,是温和的还是粗暴的,是勤劳的还是怠惰的……他(她)将来对父母、家庭和兄弟姐妹的关系,对社会和人类、自然和上帝的关系,按照儿童固有的和天然的禀赋,主要取决与他在这一年龄阶段的生活方式。”如果儿童在这一年龄段遭到伤害,假如存在他身上的他的未来生命之树的胚芽遭到损害,那么他必须付出最大的艰辛和努力才能成长为强健的人,必须克服最大的困难在其朝着这一方向发展和训练的道路上避免这种损害所造成的畸形。所以,他把学前教育有机地列入整个人的教育的过程,看作人的真正教育的开始,明确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人的教育》一书中,福禄培尔提出了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幼儿期,人的教育主要是托付给父母和家庭的,儿童与家庭成员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因此要给缺乏教育知识的父母提供内容和方法上的指导。我觉得作为儿童的父母懂得一些如何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策略是非常必要的,父母的教育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父母在平时要有意识去学习了解一些育儿方法,避免错误教育对幼儿产生不利影响,给美好人生造成伤害,给人生成长造成障碍。

对儿童的教育应顺应自然的原则,是福禄培尔教育理论体系的一条重要原则。他要求让儿童从最早期开始就能不受干扰地自然发展。因此,“教育、训练和全部教学与其是绝对的、指示性的,不如更应当是容忍的、顺应的,因为在纯粹采用前一种教育方式下,人类那种完美的发展、稳步或持久的前进将会丧失。”福禄培尔拿园丁修剪葡萄藤作为比喻:“葡萄藤应当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会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相反的,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图,如果园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的顺应植物本性的话,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彻底毁灭,至少它的肥力和结果能力被破坏。”教学中一定要顺应少儿的天性,耐心的指导,不能强制性地教育压制儿童。与让儿童不受干扰地自然发展的主张一致,福禄培尔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在作为人类一员和上帝儿女的每一个人身上包含并体现整个人性,但他在每个人身上是以完全固有的、特殊的、个人的、独一无二的方式被表现、被塑造的……”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要千方百计保护他们做事的积极性并予以肯定和支持,尊重他们正确的观点,从而促进他们和谐发展,健康成长。

书中还说道,游戏在学前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实这对于我们小学教育来说,游戏也是很好地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低年级学生尤其如此。因为游戏会直接影响儿童的生活和教育,游戏能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一个能干的、平心静气的、坚忍不拔的坚持游戏的儿童必然会成为一个能干的、坚忍不拔的、能够以自我牺牲来增进别人和自己幸福的人。福禄培尔为了让儿童开展游戏和其他活动,设计出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统一到多样、循序渐进、合乎逻辑联系的游戏和作业体系以及配套活动玩具,因此也就有了他著名的“恩物”,这套教具对发展儿童的智力和创造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他还主张为儿童创设活动条件,如让孩子在自己的花园里种植植物,组织他们手工制作等。因此,学校应该为学生开展更多的兴趣活动,让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 兴趣 爱好 ,教师要引导他们做有意义的事情,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福禄培尔作为历史上的一位著名教育家,近代学前教育的奠基人,他的学说的重大价值早为外国教育界人士所重视。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体系,不仅需要研究我国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总结 我国教育的经念,而且需要研究外国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借鉴外国教育的经念。这本教育名著,在中外教育史上有很大影响,对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很有指导性,非常值得一读。


《人的教育》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 《人的教育》读后感范文五篇

★ 人的教育读后感作文

★ 好教育好人生读后感范文5篇

★ 爱的教育读后感范文5篇

★ 教育类的读书笔记范文5篇

★ 《爱的教育》读后感范文5篇

★ 《爱的教育》读后感优秀范文精选5篇

★ 《爱的教育》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 爱的教育读后感范文五篇

★ 《爱的教育》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fff14745aca9358ff875ff9aca1296b3";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本文标题: 教育即生长读后感(周国平论教育读书心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1967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逍遥游余光中读后感800字(逍遥游余光中读后感)七堇年灯下尘读后感(《灯下尘》-七堇年 书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