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中尉的女人读后感英文版(<法国中尉的女人》电影观后感 1400字)

发布时间: 2023-06-26 09:19:0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4

《法国中尉的女人》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法国中尉的女人》([英],约翰·福尔斯)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htt...

法国中尉的女人读后感英文版(<法国中尉的女人》电影观后感 1400字)

《法国中尉的女人》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法国中尉的女人》([英] 约翰·福尔斯)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nZDY7Ahz0K-wwTJ8MPzKyw

密码:g9i4    

书名:法国中尉的女人

作者:[英] 约翰·福尔斯

译者:陈安全

豆瓣评分:8.5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1-8

页数:488

内容简介:

查尔斯无数次地回忆起,他们的第一次相遇。

堤岸边,她面海而立,黑色的衣裙随风飘动,人却如雕像般纹丝不动,仿佛在凝视着大海,又仿佛只是凝视着虚空。

查尔斯认出了她。她是小镇人口中的“法国中尉的女人”,那个被一名法国中尉抛弃的堕落女人。

当她回过头来,查尔斯没有看到预料中的 属于那个时代的庄重、顺从、羞涩;她的脸庞,无论用什么时代的标准或情趣来衡量,都算不上漂亮。

但那是一张令人难以忘怀的脸,一张悲剧性的脸。脸上的忧伤有如林间清泉自然涌出。那张脸上没有狡诈,没有虚伪,没有歇斯底里,更没有伪装。

她的眼睛,像潮水一般湮没了查尔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灵魂,不容于时代,却成为超越时代的永恒存在

她是堕落的象征,是不被同情的悲剧,是他全部的热情与向往,是一整个时代无解的谜,是那个晦暗年代里微弱而动人的自由之光

★《时代》周刊百部最佳英文小说,牛津大学等英美高校文学课必读书,国际笔会银笔奖、W.H.史密斯文学奖获奖作品

★伊恩•麦克尤恩、A.S.拜厄特、翁贝托•埃柯、王小波推崇的伟大作家,《卫报》称他的一生如同寓言般反映了当代英语文学的发展历程。

★《纽约时报》畅销书,长踞美国亚马逊畅销榜,风靡德、法、美、意、葡、西、俄、波等几十个国家。

★由诺贝尔奖得主哈罗德•品特改编成同名电影,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成为影坛佳作。

★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大概是小说史上第一本以商业小说之资,彻底改变小说理论风貌的例子。

★我是福尔斯先生热烈的拥护者。——王小波

★我用《占有》向《法国中尉的女人》致敬,因为它的叙事更贴近角色的感受与内在生命。——A.S.拜厄特

★刚刚开始写作生涯的时候,我就读过福尔斯的作品,他对我的影响非常深远。——伊恩·麦克尤恩

★约翰•福尔斯的一生代表了当代英语文学的发展历程。他既是一位讲故事的大师,又为人们展示了超越时代的非凡写作技巧。——英国《卫报》

作者简介:

约翰•福尔斯(John Fowles,1926—2005)

英国小说家。出生于英国埃塞克斯郡,毕业于牛津大学。出版多部小说、剧本、诗集,还从事翻译工作,代表作有《收藏家》《法国中尉的女人》《巫术师》。其中,《法国中尉的女人》获得国际笔会银笔奖和W.H.史密斯文学奖,并由 英国著名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哈罗德•品特改编成同名电影,成为影坛的经典佳作。

五篇读后感

黑桃皇后:作者:(俄)普希金。类型:剧情。本文作者:愿咸与恒。众所周知,普希金的诗写的一流的好,其实他的短篇小说也写得很好,应该属于那种畅销类型的,不过主题上就略逊一筹了。
有一个赌徒,总是梦想着有一天凭借着赌博摇身一变成为富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的只有一位贵族夫人知道一个能预知赌局的秘密。他想尽办法见到了这位夫人,然而这位夫人说那只是一个人们的玩笑而已,赌徒不相信,误杀了这位夫人。
随后,这位赌徒做了一个梦。梦见这位夫人对自己说,她可以把这个秘密告诉自己。但要有两个条件,一是这辈子只能用一次,二是要赌上自己全部的财产。
赌徒依照梦中所言,依计行事。按照夫人所说的3、7、A的顺序来押牌,前两次都赢了,赢了一笔足以成为富翁的钱。他可以选择就此收手,但他却没有,贪婪最后还是毁灭了他。
第三次,开出来的牌是A。赌徒说,我赢了。庄家说,你输了。因为赌徒押上的牌鬼使神差地变成了黑桃皇后,赌徒仿佛看到那个贵族夫人变成黑桃皇后冲他笑了一下,结果他不仅倾家荡产,而且还疯了。
普希金的写的小说情节非常紧凑,动人心弦,结局还是比较有深意的,很多人可以过着富足的生活,但就是一种贪念毁了一切。

冰岛渔夫·菊子夫人:作者:(法)皮埃尔·洛蒂。本文作者:愿咸与恒。类型:冰岛渔夫:爱情;菊子夫人:游记。
冰岛渔夫:在法国的一个海滨小镇,世世代代的人民靠去冰岛捕鱼为生,大海吞噬了无数青壮的男子,但他们依然出海远航。
女主角歌特在一次舞会上对英俊的渔夫扬恩一见钟情,扬恩起初对她有点意思,但在随后的几年中,一直对她非常冷漠。这使歌特非常伤心。
扬恩最好的朋友西尔维斯特是歌特的弟弟。西尔维斯特非常希望他们俩个能在一起,扬恩说他永远也不会结婚,除非有一天和大海结婚……
西尔维斯特服兵役去了越南(其实就是为侵略战争去卖命),在越南中弹身亡,永远地离开了这片他生长的故土,远葬他乡。
这期间歌特的父亲破产身故,歌特便过起了非常贫苦的生活,与西尔维斯特的奶奶相依为命。两年中,歌特始终没有能够忘记扬恩。
歌特的日子过得非常凄惨,老奶奶的神志愈发不清醒。终于有一天,扬恩在来到了歌特家之后,说了一句“我刚发了工资,如果您不嫌弃的话(我还以为他想借钱给歌特呢,原来不是),我们结婚吧。”
一切的不幸又烟消云散了。从来没有什么理由让扬恩不爱歌特,仅仅是因为,所有人都希望他们两个人在一起,导致了扬恩的叛逆。因为扬恩很快又要出海,所以他们赶在出海之前办了婚礼,做了六天夫妻之后,两人便不得不分离了。歌特也曾想过让扬恩放弃这份危险的职业,但是,扬恩是如此地热爱大海。
返航的日子到了,一艘艘船都回来了。可是扬恩的那条船始终没有回来,歌特怀着恐惧、忐忑、不安一天天地等待着,日子久了,歌特甚至希望那个不幸的消息快点到来,不要再受这种苦痛的折磨。
扬恩再也没有回来。因为他一语成谶,有一天,和大海举行了婚礼。
虽然书中歌特和扬恩的故事让人同情,不过书中并没有什么更深的主题。而对黄种人的歧视,到了《菊子夫人》中就更明显了。
菊子夫人:这个没有什么情节。讲的应该是作者的一段真实的经历。作者是一个法国军官,到各殖民地去旅行。到了日本之后,他租赁了一个名叫菊子的女人。一起生活了几个月,然而付给她一笔钱,就走了。
最让人受不了的是,作者始终认为自己是高等人,看不起任何的东方人,对东方文化也非常的嘲笑(愤慨!)。
这个故事确实没有什么动人的地方,真不知道是怎么诞生出了《蝴蝶夫人》的。

苔丝:作者:(英)托马斯·哈代。类型:现实/爱情。本文作者:愿咸与恒。
苔丝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女儿,家里有好几个兄弟姐妹,她是老大,长得很漂亮。在参加乡间的一次聚会的过程中,有一位年轻英俊的男子路过,然而这谈不上一见钟情,两个人也没有什么进一步的发展,只是在记忆中留下了一个剪影罢了。
随后,苔丝的父母得知了自己原本是当地的大贵族德伯家的后裔,于是非逼着苔丝与一个姓德伯的富户家中去认亲。苔丝到这户人家去做佣人,其实这户人家根本不姓德伯,不过是一户暴发户,嫌自己原来的姓老土,改了这么一个贵族姓氏罢了。
这个阔少亚历克·德伯垂涎苔丝的美色,总想占她便宜,苔丝那时只有十七岁,单纯天真。并不能完全体会亚历克的险恶居心,有一次她被一群人围住,陷入困境,亚历克把她救走,两人来到了一个没有人的树林里,结果苔丝就被……
三个星期后,苔丝离开了德伯家。她的母亲责怪她既然发生了这样的事,苔丝就应该想办法和亚历克结婚。但是苔丝不愿意这样做,因为在她心中根本就不爱亚历克,如果她爱他,就会给自己争取一些权益了。结果只能这样吃了一个哑巴亏。
一年以后,苔丝在农场上做工,她还是很美丽,只不过怀中多了一个婴儿(唉,可怜的苔丝)。因为是私生子,孩子没有接受过洗礼。
婴儿很快得了重病,奄奄一息。苔丝早已接受了命运的摆布,然而却不能忍受他的孩子死后因为没有受过洗礼而在炼狱中受苦。于是在一个夜晚,她只能自己给她的孩子施洗,并给他取名为苦恼。
苦恼死了。第二天苔丝问新来的牧师,她这样私自受洗能不能得到上帝的承认,牧师说可以,苔丝也就安心了。不过在随后苔丝坎坷的命运中,苔丝对宗教最终还是彻底的反叛了。正像作者在他的五十岁日记中所写的那样,到今天为止,我寻找上帝已经找了五十年,如果他真的存在,我早就找到了。
因为失节,苔丝一直很痛苦,然而毕竟她还不到二十岁,悲伤最会被青春的力量所冲淡,二年以后,苔丝来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希望开始新的生活。
这是一个养奶牛的地方。苔丝工作得很快乐,没有人知道她的过去。碰巧安琪(就是一开始苔丝遇到的那个年轻人)也在这里工作。两人暗生情愫。与苔丝住在一起的女工都很爱安琪,但安琪心里只有苔丝一个,他不断地追求苔丝,苔丝不断地回避,因为自己的过去(好纠结)。
终于苔丝还是答应了安琪的求婚。但是因为种种纠结的原因,苔丝始终没有勇气向安琪说出那个深埋在心底的秘密。只有一次,苔丝痛苦地问安琪:为什么我十七岁那年,你不娶了我呢!安琪很不解,他不明白那究竟有什么关系(有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安琪和苔丝结婚了。婚礼后出现了不祥的预兆。新婚之夜,安琪向苔丝忏悔了自己以前的罪行,就是他也嫖过妓(看来那个时代的男人都那样啊),苔丝原谅了他,并且因为他的忏悔给了苔丝勇气,苔丝向他说出了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苔丝满心以为安琪会原谅她,然而现实还是给了她残忍的一击。安琪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苔丝的不贞,尽管苔丝是无辜的,尽管苔丝为此痛苦万分。苔丝说自己本不想嫁给他,可安琪一次又一次的逼她……(有时候我在想,安琪尽管本质上不坏,但是有些苛刻了)。
比起恶人来,有时好人的冷漠更让人受到伤害。
两个人一直过着冷冰冰的生活,安琪似乎都不愿意再看她一眼。有一天晚上,因为安琪有梦游症,所以他抱起了苔丝,口中还说到“死了,死了(应该是说他的爱情死了)”向河边走去,苔丝很想和安琪一同葬身水中,离开这个世界。但是苔丝尽管把自己看得很淡,却认为自己没有权利这样决定安琪的命运。
安琪决定离开这个地方,到外国去传教。苔丝大惊失色,无论如何她也不愿意让安琪离开自己,哪怕安琪对她如此冷漠无情。苔丝终究还是软弱善良,眼睁睁地看着安琪离开,自己心如刀绞。作者在这里还说,其实苔丝真的不应该放安琪走,因为只要安琪不走,时间一久两个人还有希望可以挽回,苔丝应该跟安琪来一点梨花带雨,安琪不会铁石心肠到如此地步。可是苔丝还是什么也没有做(爱他,所以给他自由)。
安琪抛弃了苔丝。苔丝只能一个人外出谋生,粗鲁的农夫对她百般挑剔,原本苔丝想向安琪的父母寻求帮助,可是最后还是退缩了,恐怕安琪的父母更不能相容苔丝。这时,亚历克再度出现。
亚历克对她百般纠缠。恰在此时,苔丝的父亲死了,一家老小无处安身。不得已,苔丝要与这个毁了她一生幸福的人同居。亚历克在苔丝祖宗的坟前对苔丝说,别看你是真正的贵族德波,可你那些贵族祖宗也保护不了你,可是还没有我这个假贵族有用。苔丝伏在墓门前,绝望地说“为什么我不躺在里面!”
安琪在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之后,成长了很多,也体会到了自己对苔丝的无情(太晚了)。于是他就回来找苔丝。然而怎么也找不到她,最后苔丝的母亲告诉他,苔丝应该在一个旅游胜地,只不过,她并不是一个人……
安琪还是找到了苔丝,一个被亚历克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苔丝。苔丝说,现在这个样子,他们之间已经不可能了。安琪走了之后,亚历克对安琪又进行了一番侮辱(苔丝对自己的境遇已经无所谓了,和亚历克同居的日子她一直是任人摆布的行尸走肉而已,但她决不能忍受自己最爱的安琪受一点点侮辱),一怒之下的苔丝杀了亚历克(这应该不是一时的冲动,不仅仅是对亚历克,也是对这个社会迫害的反抗)。
苔丝找到了安琪,两人一同逃亡。这是一段最甜蜜的时光,二人互诉衷肠,所有的嫌隙都烟消云散了。苔丝对安琪说,我死了之后(苔丝要为亚历克偿命),你就和我妹妹结婚吧,她是另一个我,只是没有我的污点。幸福还是短暂的,追捕的人很快就到了,苔丝对警察安静地说“我准备好了,我们走吧(看得我心里真难受)。”
最后一幕,安琪和苔丝的妹妹手牵着手,看着苔丝在高塔之中被处决,苔丝的死亡也标志着亚历克对她的玩弄的终结。两人牵手走向远方。
看完之后真是觉得荡气回肠,苔丝那么善良,最终还是一步步地走向了死亡。如果她不杀死亚历克,也只能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地活着。因为这本书最初是以连载的方式发表的,所以很多读者都希望结局不要这么悲惨。不过要是大团圆的结局,艺术水准也就不高了。我总喜欢把她跟《法国中尉的女人》拿来作比较,因为时代相同,而其中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法国中尉的女人》一开头就是托马斯·哈代写的《谜》(真是会写不如会抄)。不同的是,一个女人清白却要当作不清白,不愿过世俗的生活宁肯被放逐;一个女人不清白实质上更清白(《苔丝》的副标题就是——一个纯洁的女人,结果副标题引来的争议比正文还要多),渴望过安稳的生活却遥不可及。当然男主角的态度也不同。有时我会想,如果没有安琪,苔丝不会死,或许还可以找一个安安稳稳的人过平静幸福的日子。是为了爱情流血拼命,还是远离爱情逆来顺受地活着,实在是说不清对与错。
我们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书中“在世上,我们尽受苦受难;在世上,我们有离合悲欢;在天堂,我们永远不离散”,幸福一定要自己把握,即便是在已经开放的现代,仍然有种种限制,所以,抓紧自己能抓紧的一切吧。

奥德赛:作者(古希腊)荷马。类型:史诗。本文作者:愿咸与恒。
这是一部超长的叙事长诗,要想看明白,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希腊神话知识。
奥德修斯就是那个奉献了木马计而攻下特洛伊城的英雄。但是胜利之后的结果却并没有衣锦还乡那么美好,因为杀死了海神波塞冬的儿子,波塞冬发誓要报复。奥德修斯无论如何也无法渡过大海,只能在外漂泊达十年之久。
与此同时,奥德修斯的妻子和儿子受到四方富豪的侵扰,众求婚者都来向奥德修斯的妻子求婚,他们还住在奥德修斯的房子里,白吃白喝,因为奥德修斯没有回来,也就没有人能把他们赶走。
不过事情还是发生了转机,在雅典娜的帮助之下,奥德修斯踏上了回家的路程。奥德修斯的儿子特勒马科斯也外出寻父。
书中的主体部分是说奥德修斯的漂泊经历,不在此一一叙述。奥德修斯回家后杀了众求婚者,夫妻团聚。夫妻相见那段写得很好,奥德修斯的妻子为了验证他是真的奥德修斯,故意说当年他们的婚床已经叫人搬走了,奥德修斯大惊失色,因为那张床是他亲手打造的,其中一根床柱是树的树桩,所以任何人都不可能搬动它,然后两人就相认了。
不过由于时代的局限,毕竟说的是奴隶社会的事,所以书中人的很多行为都不能让现代人接受,好像英雄是以杀人的数量来衡量的。不过情节上还是很好看的,至少也让人觉得磅礴。

求两篇名著的读书笔记(2000字,不是读后感!!)

苔丝:作者:(英)托马斯·哈代。类型:现实/爱情。本文作者:愿咸与恒。
苔丝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女儿,家里有好几个兄弟姐妹,她是老大,长得很漂亮。在参加乡间的一次聚会的过程中,有一位年轻英俊的男子路过,然而这谈不上一见钟情,两个人也没有什么进一步的发展,只是在记忆中留下了一个剪影罢了。
随后,苔丝的父母得知了自己原本是当地的大贵族德伯家的后裔,于是非逼着苔丝与一个姓德伯的富户家中去认亲。苔丝到这户人家去做佣人,其实这户人家根本不姓德伯,不过是一户暴发户,嫌自己原来的姓老土,改了这么一个贵族姓氏罢了。
这个阔少亚历克·德伯垂涎苔丝的美色,总想占她便宜,苔丝那时只有十七岁,单纯天真。并不能完全体会亚历克的险恶居心,有一次她被一群人围住,陷入困境,亚历克把她救走,两人来到了一个没有人的树林里,结果苔丝就被……
三个星期后,苔丝离开了德伯家。她的母亲责怪她既然发生了这样的事,苔丝就应该想办法和亚历克结婚。但是苔丝不愿意这样做,因为在她心中根本就不爱亚历克,如果她爱他,就会给自己争取一些权益了。结果只能这样吃了一个哑巴亏。
一年以后,苔丝在农场上做工,她还是很美丽,只不过怀中多了一个婴儿(唉,可怜的苔丝)。因为是私生子,孩子没有接受过洗礼。
婴儿很快得了重病,奄奄一息。苔丝早已接受了命运的摆布,然而却不能忍受他的孩子死后因为没有受过洗礼而在炼狱中受苦。于是在一个夜晚,她只能自己给她的孩子施洗,并给他取名为苦恼。
苦恼死了。第二天苔丝问新来的牧师,她这样私自受洗能不能得到上帝的承认,牧师说可以,苔丝也就安心了。不过在随后苔丝坎坷的命运中,苔丝对宗教最终还是彻底的反叛了。正像作者在他的五十岁日记中所写的那样,到今天为止,我寻找上帝已经找了五十年,如果他真的存在,我早就找到了。
因为失节,苔丝一直很痛苦,然而毕竟她还不到二十岁,悲伤最会被青春的力量所冲淡,二年以后,苔丝来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希望开始新的生活。
这是一个养奶牛的地方。苔丝工作得很快乐,没有人知道她的过去。碰巧安琪(就是一开始苔丝遇到的那个年轻人)也在这里工作。两人暗生情愫。与苔丝住在一起的女工都很爱安琪,但安琪心里只有苔丝一个,他不断地追求苔丝,苔丝不断地回避,因为自己的过去(好纠结)。
终于苔丝还是答应了安琪的求婚。但是因为种种纠结的原因,苔丝始终没有勇气向安琪说出那个深埋在心底的秘密。只有一次,苔丝痛苦地问安琪:为什么我十七岁那年,你不娶了我呢!安琪很不解,他不明白那究竟有什么关系(有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安琪和苔丝结婚了。婚礼后出现了不祥的预兆。新婚之夜,安琪向苔丝忏悔了自己以前的罪行,就是他也嫖过妓(看来那个时代的男人都那样啊),苔丝原谅了他,并且因为他的忏悔给了苔丝勇气,苔丝向他说出了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苔丝满心以为安琪会原谅她,然而现实还是给了她残忍的一击。安琪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苔丝的不贞,尽管苔丝是无辜的,尽管苔丝为此痛苦万分。苔丝说自己本不想嫁给他,可安琪一次又一次的逼她……(有时候我在想,安琪尽管本质上不坏,但是有些苛刻了)。
比起恶人来,有时好人的冷漠更让人受到伤害。
两个人一直过着冷冰冰的生活,安琪似乎都不愿意再看她一眼。有一天晚上,因为安琪有梦游症,所以他抱起了苔丝,口中还说到“死了,死了(应该是说他的爱情死了)”向河边走去,苔丝很想和安琪一同葬身水中,离开这个世界。但是苔丝尽管把自己看得很淡,却认为自己没有权利这样决定安琪的命运。
安琪决定离开这个地方,到外国去传教。苔丝大惊失色,无论如何她也不愿意让安琪离开自己,哪怕安琪对她如此冷漠无情。苔丝终究还是软弱善良,眼睁睁地看着安琪离开,自己心如刀绞。作者在这里还说,其实苔丝真的不应该放安琪走,因为只要安琪不走,时间一久两个人还有希望可以挽回,苔丝应该跟安琪来一点梨花带雨,安琪不会铁石心肠到如此地步。可是苔丝还是什么也没有做(爱他,所以给他自由)。
安琪抛弃了苔丝。苔丝只能一个人外出谋生,粗鲁的农夫对她百般挑剔,原本苔丝想向安琪的父母寻求帮助,可是最后还是退缩了,恐怕安琪的父母更不能相容苔丝。这时,亚历克再度出现。
亚历克对她百般纠缠。恰在此时,苔丝的父亲死了,一家老小无处安身。不得已,苔丝要与这个毁了她一生幸福的人同居。亚历克在苔丝祖宗的坟前对苔丝说,别看你是真正的贵族德波,可你那些贵族祖宗也保护不了你,可是还没有我这个假贵族有用。苔丝伏在墓门前,绝望地说“为什么我不躺在里面!”
安琪在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之后,成长了很多,也体会到了自己对苔丝的无情(太晚了)。于是他就回来找苔丝。然而怎么也找不到她,最后苔丝的母亲告诉他,苔丝应该在一个旅游胜地,只不过,她并不是一个人……
安琪还是找到了苔丝,一个被亚历克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苔丝。苔丝说,现在这个样子,他们之间已经不可能了。安琪走了之后,亚历克对安琪又进行了一番侮辱(苔丝对自己的境遇已经无所谓了,和亚历克同居的日子她一直是任人摆布的行尸走肉而已,但她决不能忍受自己最爱的安琪受一点点侮辱),一怒之下的苔丝杀了亚历克(这应该不是一时的冲动,不仅仅是对亚历克,也是对这个社会迫害的反抗)。
苔丝找到了安琪,两人一同逃亡。这是一段最甜蜜的时光,二人互诉衷肠,所有的嫌隙都烟消云散了。苔丝对安琪说,我死了之后(苔丝要为亚历克偿命),你就和我妹妹结婚吧,她是另一个我,只是没有我的污点。幸福还是短暂的,追捕的人很快就到了,苔丝对警察安静地说“我准备好了,我们走吧(看得我心里真难受)。”
最后一幕,安琪和苔丝的妹妹手牵着手,看着苔丝在高塔之中被处决,苔丝的死亡也标志着亚历克对她的玩弄的终结。两人牵手走向远方。
看完之后真是觉得荡气回肠,苔丝那么善良,最终还是一步步地走向了死亡。如果她不杀死亚历克,也只能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地活着。因为这本书最初是以连载的方式发表的,所以很多读者都希望结局不要这么悲惨。不过要是大团圆的结局,艺术水准也就不高了。我总喜欢把她跟《法国中尉的女人》拿来作比较,因为时代相同,而其中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法国中尉的女人》一开头就是托马斯·哈代写的《谜》(真是会写不如会抄)。不同的是,一个女人清白却要当作不清白,不愿过世俗的生活宁肯被放逐;一个女人不清白实质上更清白(《苔丝》的副标题就是——一个纯洁的女人,结果副标题引来的争议比正文还要多),渴望过安稳的生活却遥不可及。当然男主角的态度也不同。有时我会想,如果没有安琪,苔丝不会死,或许还可以找一个安安稳稳的人过平静幸福的日子。是为了爱情流血拼命,还是远离爱情逆来顺受地活着,实在是说不清对与错。
我们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书中“在世上,我们尽受苦受难;在世上,我们有离合悲欢;在天堂,我们永远不离散”,幸福一定要自己把握,即便是在已经开放的现代,仍然有种种限制,所以,抓紧自己能抓紧的一切吧。

道连·格雷的画像:作者:(英)王尔德。类型:爱情。本文作者:愿咸与恒。
这本书是受《椭圆型画像》和爱伦·坡的另一部短篇小说影响写成的。道连是一位英俊的贵族青年,他爱上了一位莎士比亚戏剧演员茜蓓尔。并与之订婚,茜蓓尔的弟弟詹姆斯厌恶贵族阶层,因为茜蓓尔姐弟就是某贵族的私生子,因为母亲的出身原因没有名分。詹姆斯很快就要远航出海当水手,临行前他说如果那个贵族辜负了茜蓓尔,他一定要把他碎尸万段。
道连原本是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然而他的一生却因为一幅画发生了彻底地改变。他的画家好友为他画了一幅肖像,画中的他那么纯洁,道连不禁嫉妒,因为画像可以永远都不发生改变,而人的青春却是如此的短暂,当他年老了以后,看着这幅画,一定会悲从中来。所以他当时许了一个日后让他后悔终生的愿望:让画像去承受岁月的沧桑,自己永葆青春。
茜蓓尔因为怀着对道连的爱情,所以戏剧演得一塌糊涂。道连愤怒地责怪她,并不顾她的哀求而离开。之后道连觉得也没有什么,自己想要去挽回,可是一切都已经太晚了,茜蓓尔以为道连再也不会爱自己了,在绝望当中自杀了。
在得知了这个事实之后,道连很后悔。可是无意当中,他发现了自己的肖像上的一抹冷酷。这使道连惊讶不已,他从没有想过自己的愿望会成为真的,不管自己做过什么,人们都不会在他的外表上找到印记。因为这个原因,道连的良心沦丧了,变得和他的朋友亨利一样,无恶不作,寻欢作乐,找一些平民的姑娘,凭借着自己的相貌玩弄之后再抛弃,而这些女子的命运,自然很悲惨。
不知不觉时间过了十八年。道连和十八年前一样,还是那么的年轻英俊,而亨利已经变成一个半糟老头子了。道连有一个神秘的癖好,就是在自己每次作恶之后,看那幅画像一次次的变得苍老邪恶,而自己还是那么年轻有活力,他以此为乐。他不允许任何人看那幅画像,所以人们都不知道这幅画像的秘密。
有一天,道连被一个他以前抛弃的女子缠住,这个女人也是被道连抛弃后当了妓女的。无意中,一个男人在听到了这个女人叫道连“迷人王子”之后,震惊不已。这个男人就是茜蓓尔的弟弟詹姆斯,十八年来,他一直在找寻害死姐姐的凶手,然而他却并不知道那个贵族的姓名,只知道他的姐姐管她的恋人叫“迷人王子”。
詹姆斯追上了道连,威胁要把他杀死。道连拼命否认,最后,道连说,“到灯光下,看看我的脸!”因为道连的相貌只有二十出头的样子,詹姆斯认为他不可能是十八年前的那个人,道连得以死里逃生。不过詹姆斯在随后与女人的交谈中才得知,道连十八年前就已经是“迷人王子”了。
随后,那个肖像的作者回过来看望道连,因为道连名声很坏,这位画家不相信。一个深夜,画家孤身来到了道连的家中,道连告诉他那幅画的秘密。画家痛心不已,他不敢相信自己的心血之作被道连毁成了这个样子,他认为是道连毁了这幅画,道连说,你错了,是这幅画毁了我。之后,道连开始痛恨这一切,亲手杀死了这个画家。
为了毁尸灭迹,道连拿自己手中的把柄去威胁化学爱好者坎贝尔。坎贝尔被迫消灭了画家的尸体,没有人知道那天晚上发生了什么,人们都在猜测这位画家到底去了哪里。不管怎样,道连是安全了。
道连去别的地方度假,途中发现詹姆斯一直在暗中跟踪。道连不得不提心吊胆,唯恐自己死于非命。不过他的担心是多余的,在一次打猎的过程中,詹姆斯意外被打死,再也没有人来向道连索命了。
道连改过向善了,这一次他没有碰那个爱上他的小姑娘。可是,当他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发现那幅画像却没有丝毫的改变,无论他做什么,都无法弥补过去所做的一切了。道连想毁掉这幅画像,因为那是他的罪证。不过最终的结局却是,画像完好无损,道连将自己误杀了。
当人们发现道连的尸体的时候,没有人相信这个面目苍老可憎的人会是前一天那个永葆青春的青年,但是画像,恢复了最初的模样。
也许,只有道连死亡才可以赎罪,才能让画像回复纯洁的面目。
一开始,作者就说,“青春,除了它世上的一切都没有价值!”正是因为道连也认同这个观点,才把青春看得那么重,毁掉了许多人的青春,也让自己的青春过的毫无意义。时光不可能倒流,正是因为青春易逝,我们才会珍惜。除了把生命用在谈情说爱之外,我们还可以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去付出。看了那么多书,凡是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的人,往往都很脆弱。像茜蓓尔可以不死,那样道连也许不会有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尽管这个结局是道连罪有应得。
青春,确实很宝贵,但是不是只有这一样,为了永葆青春,道连却失去了一生的幸福。

解读后现代主义读后感

  《解读后现代主义》读后感
  
  前言:
  
  在上本学期张教授的后现代主义课程前,对于后现代主义没有丝毫接触,对于传统的哲学思维,也仅停留在大学课堂上的浅尝而止。法学院的四年没有让我有机会接触更多的此类课程,而在近几年的工作中,也没有机会可以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但就打小就是文科生的我来说,对于涉及思想类的学科来说,都有种情有独钟的情怀。
  
  必须承认,全部课程听下来,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认识仍属于浮光掠影,囫囵吞枣般得呆板,对于期末论文亦感无从下笔,斟酌再三,决定对于后现代主义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后再写出属于自己的认识,于是就有了以下的读后感。
  
  《解读后现代主义》是由Christopher Butler所著,Christopher Butler现为牛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教授,著述颇丰,其中包括《早期现代主义》、《阐释、解构和意识形态》等。 在本书中,Christopher Butler质疑、探求了后现代主义者的核心思想,以及他们在理论、文学、视觉艺术、电影、建筑、音乐等方面的表现。他认为艺术家、知识分子、批评家以及社会科学家们“就像是一个组织松散、喜好争辩的政治党派的成员”,我认为该书搭建起一个极为有趣的框架,以揭开“后现代状况”的种种奥秘,所涉内容从博物馆文化的政治化,一直谈到崇尚政治正确的方方面面。
  
  本书分别从“后现代主义的兴起”、“看待世界的新方式”、“政治与身份”、“后现代主义文化”、“后现代主义状况”五个章节描述了作者眼中的后现代主义的世界,对此本篇读后感也会一一对应,就每个章节谈论个人体会。
  
  第一章“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在作者看来后现代主义的兴起起源于文化上的变化,从1976年卡尔。安德烈在伦敦泰特美术馆展出的《对应物之八》开始,就有一种的艺术理念涌现在当时的那个时代,这种艺术理念有别于1945年以后盛行的先锋派艺术的观念,艺术家们有意让自己的作品有别于传统的艺术作品,而展现出一种缺乏统一性和权威性的特征。
  
  于是,从艺术领域开始,于是从艺术界的后现代主义开始,从知识界与学术界也逐渐兴起了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各个领域中都出现了一群人,这群人产生了极具批判性的自我意识,这群人为追求共识和支持,慢慢这种批判性的自我意识就成为了一种“理论”,这种理论不属于科学哲学中的理论,科学哲学中的理论可以通过检验识别正误,也不是欧美宽泛的经验哲学中提到的理论。这是一种更加关注自身、持怀疑态度的话语,将传统哲学中产生普遍概念运用到文学、社会学及其他材料中,并由此使得这些材料具备了“后现代主义的色彩”。
  
  而在我看来,这些所谓的后现代主义观点看起来确实与以往传统的现代主义观念有很大的区别,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许多重要文化时期最基本、最主要的观念都会收到类似的批判。一旦人们意识到这点,就会对于很多认定的意识形态重新组码,一些重新解释、一些予以摒弃,历史上所有的激进思潮都有这个特征,而后现代主义只是其中之一。
  
  修正和改进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但不管怎么样,后现代主义的兴起犹如在PM2.5污染严重的空气里,注入了一股带有海盐味的湿气。
  
  第二章“看待世界的新方式”
  
  为了进一步强调很多后现代主义理论依靠的是坚持一种怀疑的态度,在第二章的一开始,作者就搬出了后现代主义的重量级教父人物——让。利奥塔,在其1979年出版的《后现代状态》一书中,他强调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曾被接受和认可的“权威叙事”已经陷入危及,并在逐步衰败。”,他所认为的权威叙事主要是当时欧洲主流的哲学流派,如康德主义、黑格尔主义等,认为历史是进步的,知识可以解放人类,所有的知识之间存在着隐含的统一性。而他所具体批判的主要是二种主要叙事,一种是人类进步解放论——从基督教救赎到乌托邦;另一种是科学胜利论。他认为这二种叙述自二战以来已经失去了可信性。如果让我用一种极端简化的方式给他对于后现代下个定义,那就是元叙事的怀疑。
  
  因此上述的怀疑论称为后现代主义者最基本的态度,之后雅克。德里达在前述怀疑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解构主义”,他的核心观点在于相对论——即所说的相对论意思是真理本身总是相对的,它取决于批判主体的不同立场及带有的倾向性的思维框架。
  
  作为德里达的支持者们进一步提出了解释任何单词都必须考虑这些单词与它们所参与的各种体系之间的关系。由此他们认为,所有定义者只不过充其量限于概念体系之中的相对论者而已。即人们只能在“它们”所允许二点范围内了解它们希望你所了解的“真相”
  
  于是乎,这些追随者们延续了上述理论,对于大部分文本只是一种游戏,语言和文字只是一种隐喻,在读者或听众、观众在读、听、看某一文本时,不过是作者刻意所左右。因此,有一些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家宣称应该以“作者已死”的观点去查看文本,后者有巴尔特及福柯等人。
  
  最后在后现代主义者的眼中,所有的任何现实主义的形式,如果用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来撰写历史,注定会失败。
  
  在我看来,后现代主义者和其他哲学、理论、历史等领域的学者之间的这场论战,其根本矛盾在于统一的论调与矛盾主义的言论间的对立、合作建构与个人主义解构之间的对立。后现代主义者采用自由主义的立场,反对所有整理论解释,在很多方面都能够极大地解放思想,至少对女性和少数族裔等领域的确如此。但不能这样看待科学家及历史学家的观点,更别说在法律领域了,律师很难将后现代主义怀疑论运用到法律证据中,也不会怀疑,设立法庭的目的就是以某种方式对所有发生事情的二种不同陈述进行检查,以确定二种陈述各自的真实性和可能性。
  
  第三章“政治与身份”
  
  在这个章节里,作者并没有直接亮出核心“政治与身份”的观点,而是从话语着手,突出语言的力量,这里的“语言”指得是一套长期演变而来的互相关联、相互支持的陈述,用来定义和描述某一主题。大致来说话语是主要知识科学的语言,如法律、医学、审美判断等领域中的“话语实践”。当律师、医生以及其他人使用这些话语并不仅仅是默认某种占支配地位的理论,还涉及引起政治争议的活动,比如谁罪犯,谁是精神病人,又如谁是恐怖分子,谁又是寻求政治庇护的避难者。这种先让他们自己“正常化”的话语占了上风,并通过这种方式创造、分化出“异己者”,也是就是许多后现代主义的他者,异教徒、同性恋、女性等。
  
  而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话语并不属于拥有话语控制权的个体,而是超越了这些个体,它也不仅仅存在于像法庭这样的正式语境中,而是遍布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法官的判决书到科学刊物、电视广告、流行歌曲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大幅广告。但如果一种话语权越是在某一群体或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它就越想以看起来非常自然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合理性,于是就会出有些人群认为另一些人群比自己更缺乏理性和文明。
  
  用福柯的观点来说,所有社会权力的话语就是在运用自己占主导地位的话语使得下层群体边缘化,而更加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在我看来,后现代主义怀疑的一切(现代主义代表的各个领域),直至背后的政治因素更大于怀疑这些领域的本身,或许后现代主义会把自己标榜称为自由主义的一员,但其实社会的任何阶层都有其政治属性,后现代主义刻意回避了这个问题,他们仅仅不断地提出怀疑,坚持所谓的多元论,没有解决之道,所以无论他们的观点多么激进,还是缺乏稳固的观点,看上去更像一群被动的保守主义。
  
  第四章“后现代主义文化”
  
  在本章里面,作者又做出了进一步领域的发散,把后现代主义延伸到了艺术文化领域。其中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和批评家尝尝想笼络先锋派艺术,将其作为典范来证明自己的思想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现代主义元叙事被用来使某些东西合法化,而利奥塔则认为当代艺术家的职责就是要质疑现代主义元叙事所起到的这种作用。
  
  但是作者认为:“我们必须记住一点,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不见得需要从哲学或学术角度深入了解这些东西。他们从谈话和报刊中同样可以获得新的思想,因为谈话和报刊尝尝传播这些新思想,但他们有时会搞错,有时只是一知半解,有时又夸大其词。但也正是通过这种途径,重要的思想会像病毒一样被传播。
  
  “后现代小说”,在后现代小说中,历史人物或其他小说人物都会信步走入文本中,这种后现代主义手法更加强化了文本的不确定,通过展现文本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存在的对立,后现代主义令人不安地摧毁了我们的现实感以及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叙事,使我们对之产生怀疑。后现代主义小说巧妙地运用了历史作为叙事这一观念以及与之相伴的回顾性讽喻,其中最受欢迎的当属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
  
  “后现代主义音乐”,在音乐方面,作者倒认为在许多年前,许多作曲家就已经舍弃了后现代主义所抨击的传统背景——比如,他们拒绝接收传统的音调叙事规律,他们也普遍倾向于拒绝以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家的影响,这思想家以作品整体结构为目标。
  
  虽然早年的许多作曲家会依据界定好的作品的理论标准来支配他们的音乐创作,但到了20年世纪70、80年代,大多数作曲家都不按照上述严格标准来排列音乐,而是采用一整套的策略,即便这些策略并不一定受到了后现代主义多元论的启发,至少二者也是一致的。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作者看来或许后现代主义建筑和之前的英雄现代主义的关系中,人们可以将所有杂乱无章的变化看得最为清楚。后现代主义的建筑物的一个典型特点便是引据典时所表现出来的杂糅性。建筑物多为怪诞、夸张、叠加化,近乎超现实的外观、巨大的各类不规则的圆形、椭圆形外立面构建出建筑物的整体。
  
  其实无论在艺术的何种领域,的确现代主义时期很多政治倾向明显的艺术以及极权政权下产生的艺术都千篇一律地遵从现实主义传统,过于明显地屈从于统一的意识形态。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则不然,尽管它热衷延异、质疑等诸如此类的观念,但倒是确确实实的先锋派,象征着不同的意见,而不是强求群体的一致,所以后现主义承认我上面曾所述的“他者”自主地位这一道德,呼吁改头换面,成了边缘与差异所发表的支离破碎的宣言,对于占统治地位的态度进行解构,对陈式化论断进行批判。
  
  第五章“后现代主义状况”
  
  作者认为人们可以用“现实主义的丧失”来概括前面所讨论的整本书讨论的中心主题,随之丧失还有对以往的历史的信任感。作者引用了弗雷德里。詹明信的话:界定后现代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文化中“历史感的消失”,普遍缺乏深度,只有永恒的现在,传统记忆将消失殆尽。很多后现代主义分析是对权威和可靠性的批判,体现在哲学领域、叙事、历史、艺术等和真实相关之中。所有的一切怀疑行为不仅与学术研究者以及艺术家们的态度有关,更和西方民主社会中更普遍的信心失落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
  
  对于很多后现代主义者来说,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图像的社会,它最关心的只是产生和消费。现在,信息不过是我们出钱购买的东西而已。或许在一个由知识支配的技术驱动社会中,这也是我们所购买的最主要的东西。我们都试图掌握一种最新的信息(我个人认为如今的社会如此逼真得反应后现代主义者描绘的社会,大数据时代与云技术)。对于政治实现以及电视、报纸这类共同的社会生活机构的怀疑和失望(个人认为比如在辛普森一案中,电视里展现的是政治当局希望人们从电视中看到的,所谓正义、所谓的程序正义高于实体正义,这更多像一种图像或幻想,只是服从于电视或媒体背后的阶层),强化了我们对于艺术促进和调解作用的怀疑和失望。根据尼采的理论,无论是白宫的正是声明,还是日常肥皂剧的插科打诨,所有这些现象多多少少都在秘密地维护某些人的经济权力和其他权力,而不是服务于任何真理,而这种尼采式的假设无所不在。
  
  个人觉得后现代主义者在描述上述的信息、叙述冲突及其解决方法的时候尝尝带有误导性的悲观主义色彩。在某种事实上,他们的很多人遵循的都是由来已久的后尼采传统,对于理性丧失信心,的确他们是准确地认识到所有的话语都与权力体系有内在联系,但他们也会给人一种印象,似乎我们的文化不过是是些对立力量的错综复杂地互相影响罢了。
  
  总结:从我本人上课所获取的对于后现代主义的了解,以及通过本书的阅读进一步的观察,后现代主义更像是出色的批评解构者,但却是不是出色的建构者。他们没有具体开展建构工作,只是不停地在各个领域提出自己的质疑和批判,后现代主义者认为阶级冲突和心理冲突不可避免,并在这种悲观论断的卷裹下模糊了真实和幻想的界限。
  
  当然后现代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人们真正获取一种后启蒙式的自由主义,信奉多元化的社会,给人们对于社会政体的建设开辟了一个建设性的方向,但这条路上也同时充满不确定和不断的困惑。
本文标题: 法国中尉的女人读后感英文版(<法国中尉的女人》电影观后感 14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1783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帮父母做家务读后感500字(帮父母做家务的感受500字)人生哲学读本20页读后感(人生哲学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