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白清平调的读后感(李白《清平调三首》读后的思考和感悟)

发布时间: 2023-06-09 23:46:2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4

李白《清平调三首》读后的思考和感悟【唐诗鉴赏】清平调词三首,清平调词三首,...

读李白清平调的读后感(李白《清平调三首》读后的思考和感悟)

李白《清平调三首》读后的思考和感悟

【唐诗鉴赏】清平调词三首
清平调词三首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一日,玄宗和杨妃在宫中观牡丹花,因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而作。在三首诗中,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襄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第三首归到目前的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带。“其一”中的春风,和“其三”中的春风,前后遥相呼应。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象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云雨巫山枉断肠”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那里及得到当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须脂粉,便是天然绝色。这一首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宫人手托的水晶盘中歌舞,而杨妃则比较丰肥,固有“环肥燕瘦”之语(杨贵妃名玉环)。后人据此就编造事实,说杨妃极喜此三诗,时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脱靴,认为大辱,就向杨妃进谗,说李白以飞燕之瘦,讥杨妃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凤,讥杨妃之宫闱不检。李白诗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瞒不过博学能文的玄宗,而且杨妃也不是毫无文化修养的人。据原诗来看,很明显是抑古尊今,好事之徒,强加曲解,其实是不可通的。

第三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恨都为之消释了。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沉香亭北”。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多么优雅风流。

这三首诗,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写花光,又似在写人面。“一枝红艳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溶,言在此而意在彼。读这三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不待什么刻画,而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无怪这三首诗当时就深为唐玄宗所赞赏。

(沈熙乾)

读李白有感

长期以来心情不稳定,我总想学着看一下别人的故事。因为中国诗词大会,对诗歌颇感兴趣。

李白,从小就觉得他潇洒,独具一格,有着我最羡慕的豪放、才华。

尽管零零散散可以背些他的诗句,然而仍然感觉自己很无知,并不了解他的平生。这样一个有名的他,让我产生好奇心要去了解一下。

从书中介绍来看,他应该是个极其具有气质的人,气宇轩昂,每每见到他的人都会为之惊艳,疑是天上的仙人。

传说他是太白金星转世,因此字太白,又被称作诗仙。他的父亲很喜爱他,才三岁的时候就已经满腹经纶,出口成章。他从小在大西北长大,骑马射箭的功夫了得,他的豪放性格也因此养成。他的父亲将他作为重点的培养对象,18岁的时候他就学会了父亲毕生所学,也练就一身好武功。又去拜师赵蕤,学艺两年,更是自称大鹏,要成就一番大事业。

年轻的他是一枚小鲜肉,深受姑娘喜爱。大家闺秀也看上他并且下嫁与他。

年少轻狂的他也曾经英雄救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侠肝义胆。智斗过猛虎。

帅得不要不要的。

其实这一点,我发现很多诗人都是如此。

年轻时候空有一副好本领,却报国无门。李白带着一腔热血,要去考科举,却因为种种原因,落榜。也因为本身略微狂妄,才华使人嫉妒,被小人陷害,没有被重用。

总算被唐玄宗请进皇宫,以为可以一展宏图,却发现翰林学士的官位形同虚设。这期间,他每天喝得烂醉,他让高力士脱靴,李林甫墨砚,张驸马铺纸,写下了《和番书》,为大唐避免了一场恶战。他又写下了著名的《清平调》,用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来形容杨贵妃,深得皇上喜爱。然而,也因为《清平调》,另外一句,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被小人借题发挥,告了状。被赐金放还,撵出宫殿。

他就是很执着于他的大鹏梦想。

流浪期间,他认识了很多好朋友。例如孟浩然,为他写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例如汪伦,为他写了《赠汪伦》,再例如,王炎,跟他描述《蜀道难》,再看贺知章,他想邀他一起游天姥山,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

当他孤独的时候,他写《月下独酌》。当他有好友一起喝酒的时候,他写《将进酒》。当他60多岁被流放被赦免返回的时候,他写《早发白帝城》,仍然幻想可以为国效力。

年迈了,满头白发了,只要有人邀请他出山,他仍然不顾夫人劝阻,坚持自己可以大展宏图。然而,现实往往和想象有差距,他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了他的梦想,国家也并非靠他一人之力可以拯救。

他的死,有人说是病故。有人说淹死。

我不在意。

古人喜欢游学,如今的大好河山,看一看也觉得好耀眼。

李白《清平调·其二》赏析

清平调

—一首诗引发的冤案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李白《清平调·其二》

细算来,我接触诗词也有十多年了‍‌‍‍‌‍‌‍‍‍‌‍‍‌‍‍‍‌‍‍‌‍‍‍‌‍‍‍‍‌‍‌‍‌‍‌‍‍‌‍‍‍‍‍‍‍‍‍‌‍‍‌‍‍‌‍‌‍‌‍。出于兴趣,有一段时间我曾专门玩味研究词牌名,也正是因为此,我知道“虞美人”源自项羽的宠妃虞姬,唐朝教坊中经常上演霸王别姬的戏曲,便有了虞美人这一曲名。“雨霖铃”出自唐玄宗之手,入蜀后的玄宗因看见霖雨连连,栈道中 *** 叮咚,故作一曲名为“雨霖铃”的曲子;“水调歌头”又名元会曲,隋炀帝开汴河时所作《水调歌》,后被唐人演变为曲名,继而为词牌名。

说了这么多关于词牌名的典故,只因为“清平调”确实是词牌名,只不过几乎没怎么被用过,和它只有一字之差的“清平乐”就出名多了,晏几道就以此为题作过不少词。提到清平调,我唯一的印象也仅仅是李白所作的这三首诗。

天宝元年(742),李白结识了贺知章,贺知章对李白的学识佩服不已,又把他推荐给了唐玄宗。几番接触之后,唐玄宗对李白的才华特别赏识,经常召他入宫作诗写词。一日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御花园观赏牡丹花,一时兴起便要李白以此情此景入诗。李白信手拈来,不一会儿就完成了三首《清平调》。三首诗均是为赞美杨贵妃而作,把杨贵妃比作国色天香的牡丹,十分传神,其中第二首是我最为喜欢的。

唐朝以胖为美,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胖代表富贵,有福气。牡丹正是富贵的象征,而杨贵妃体态丰腴,天姿国色,把她比作牡丹再恰当不过。在李白的诗中,杨贵妃就是一朵沾满雨露、芳香怒放的牡丹,既富贵又美艳。为了突出杨贵妃之美,李白用了巫山女神和赵飞燕做对比。

倾国倾城的巫山女神和楚王阳台云雨只是神话传说;杨贵妃蒙受皇恩,宠冠后宫却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和杨贵妃比,神女也“枉断肠”。为何能够专宠呢?首先必须要长得漂亮,像那齐宣王的皇后钟无艳虽有治国之才,被齐宣王所敬重,但齐宣王宠爱的始终是美丽的妃子夏迎春。李白这一马屁拍得好,夸杨贵妃漂亮的人不计其数,估计她都听腻了,暗示她能够得到唐玄宗的专宠,才是最符合她心意的。不过杨贵妃长得漂亮也是事实,“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自然不是吹的。四大美女中也只有杨贵妃一个是胖子,看到她的美,估计连她肥胖的身材都可以忽略不计。

“掌上起舞”的大美女赵飞燕也只有在穿上华丽的舞衣后才能夺人眼球,吸引众人。杨贵妃却天生丽质,不用靠这些身外之物来点缀修饰,纵使不施粉黛也能艳压群芳。有个成语叫燕瘦环肥,指的就是赵飞燕和杨贵妃,常用来形容不同韵味的美女。飞燕擅舞,也正是因此而被汉成帝看上,一跃飞上枝头成为凤凰。然李白一句“可怜飞燕倚新妆”,一下子就把杨贵妃捧得老高,大美女赵飞燕在她面前也只能是“可怜”。

李白借古说今,把杨贵妃吹捧得天上有人间无,再加上诗本身就写得好,对杨贵妃来说十分受用。杨贵妃特别喜欢这三首诗,闲暇时常常吟诵。能让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杨贵妃甘心为之捧砚,李白所作之诗有多震撼人心,自是不必说了。

然而就因为这首诗,李白却蒙受了不白之冤。

李白生性狂傲不羁,从不把任何人看在眼中。他醉酒作诗之时,曾当着多人的面让唐玄宗最宠信的大太监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虽然照做,心里却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估计心里想着,我高力士可是专门伺候皇上的人,谁见了我不是恭恭敬敬的,你李白算个什么,竟敢让我给你脱靴!

为了出这一口恶气,高力士找到了杨贵妃,说了好多李白的坏话。内容大概就是,娘娘,那赵飞燕体态轻盈,李白在诗中拿她跟娘娘你做对比,不是讽刺你胖吗?而且那赵飞燕可是 *** 后宫之人,李白可不正是借赵飞燕来取笑你?

杨贵妃听了这话,果然大怒,从此开始讨厌李白。她经常给唐玄宗吹枕边风,说了不少李白的坏话。

唐玄宗虽然赏识李白的才华,但区区一个李白怎么能跟杨贵妃相比。为了杨贵妃,他只能让李白离开京城。说好听点是赐金让他四处游历,说得难听点也就是赶出长安。

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李白是冤枉的。唐玄宗又不是傻子,他对诗词也颇有研究,李白若真在诗中嘲讽杨贵妃,他能看不出来?再说李白也没有理由跟杨贵妃作对,人家可是皇上的宠妃,得罪她能有什么好下场?

就因为得罪了高力士,李白无端背了一个对杨贵妃不敬的黑锅,而这首诗无端成了罪魁祸首。

读李白《清平调》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山月下逢。

天宝二年(743)的一天,唐玄宗和杨贵妃一起去赏牡丹花,玄宗兴致大发,命李龟年到翰林院找李白,让李白为清平调填新词,李白前一天晚上喝酒太多,还没清醒,在李龟年的催促之下,李白对着一张纸,提笔就写了《清平调》三首。

这首诗既要把皇帝和贵妃游玩的场景写出来 ,又要有歌颂赞美之意,但李白并没有看见牡丹,也没有看见玄宗和贵妃,那他会怎么写呢?
"云想衣裳花想容”,看见了云彩就想到了你的衣裳,看见了牡丹,就想起来你的脸庞,这个“你”指的就是杨贵妃,这个句子没有主语,也就是说无论是谁,看见了云彩都会想起贵妃飘飘的衣裳,看见了花,都会想起贵妃的容颜,这说明杨贵妃多美啊,这在手法上是一个比喻句,把灿烂的云彩比做成华艳的衣裳,把艳丽的牡丹花比喻成美人的容貌。

"春风拂槛露华浓”在春风吹佛下,栏杆傍边的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另外,这个“春风”还可以指是皇帝的恩宠,所以也可以理解为,杨贵妃在皇帝的恩宠在更显现出迷人的风姿。这一句的手法更是高超,人就是花,花就是人,一语双关。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群玉山"和“瑶台”都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这样绝美的花容,恐怕只有在女神的仙境世界中才能找到吧,不是在群玉山头所见的仙子,就是瑶台月光照耀在的神女。"若非”,“回向"大概有“不是……就是……”的含义。表面上是选择句,实际上是非常肯定了女子的美貌。
这首诗虽然是在半醉半醒的状态写下的,但是李太白把想象力和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写得十分应景,浪漫、华丽、高贵。

怎样赏析李白的诗歌《清平调?其一》?


全文如下:

清平调·其一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此诗是李白的名作之一。也是其颇具花间派词作风格的作品之一,脱离了李白以往磅礴大气的风格,语言浓丽,但因想像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第一句,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本文标题: 读李白清平调的读后感(李白《清平调三首》读后的思考和感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1442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获得教养的途径读后感(《获得教养的途径》读后感350字)新的起点 心的安宁 家庭教育读后感(家庭教育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