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读后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读后感 这三篇范文写得很深刻)

发布时间: 2023-06-05 11:52:4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4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读后感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读后感马恩除在一些著述和书信中提及中国外,还专门写过18篇有关中国问题的文章。马恩为何如此关注万里之外...

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读后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读后感 这三篇范文写得很深刻)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读后感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读后感
马恩除在一些著述和书信中提及中国外,还专门写过18篇有关中国问题的文章。马恩为何如此关注万里之外的中国?关注的又是哪些问题?马恩的论述对我们了解和认识我国的历史与现实有何重要启发意义——
马恩为何要撰写有关中国问题的文章
马克思恩格斯除了在许多著述和书信中提到中国外,毕生还撰写过共18篇有关中国问题的文章。这18篇文章除第一篇写于1853年、最后一篇写于1862年之外,其余16篇均写于1856年底至1860年初,历时仅仅3年多。马恩之所以集中在这一段时间撰写有关中国问题的文章,是因为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欧洲列强继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再度将目光对准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随即爆发。鉴于美国报界读者纷纷将关注点转向中国,在伦敦为《纽约每日论坛报》等报刊担任通讯员的马克思与恩格斯便在这一时期撰写了上述有关中国问题的文章。
上述报刊文章采用通讯报道的形式,围绕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展开方方面面的论述。有的文章介绍中英贸易关系,如介绍鸦片贸易造成的白银在两国间的流动情况;有的文章陈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若干史实,如陈述开战导火索即亚罗号走私艇事件的始末原由;有的文章评论英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制订过程,如评论英国议会围绕对华政策而展开的唇枪舌剑;有的文章分析资本主义列强在对华利益上的尔虞我诈,如分析俄国利用英法联军侵略中国而坐收渔人之利;有的文章描述鸦片战争背景下的中国社会现实,如描述太平天国这样一场中国革命的状况与性质;等等。这些内容不一的文章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揭露西方殖民主义的强盗面目,谴责鸦片战争的侵略性质。
马克思希望鸦片战争能够引发中国革命,并进而引发欧洲革命
当时,马克思正在构思关于资本主义危机的理论。鉴于欧洲资本主义列强开拓殖民地,试图借此化解酝酿于本土的危机,马克思利用掌握的材料,论证殖民主义不但不能化解欧洲资本主义本土的危机,反而会加剧这场危机。同时,马克思希望鸦片战争能够引发中国革命,并进而引发欧洲革命。他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讲道:“欧洲人民的下一次的起义,他们下一阶段争取共和自由、争取廉洁政府的斗争,在更大的程度上恐怕要决定于天朝帝国(欧洲的直接对立面)目前所发生的事件……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经延续了约十年之久,现在汇合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他还采用比喻性语言讲道:“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危机一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字里行间清楚表明,马克思把中国革命当作自己的危机理论的一个补充部分。但是,对于这个补充部分如何有机地融入自己的危机理论,或者说中国革命如何具体地引发酝酿于英国工业体系的革命,马克思只是讲,中国工人的竞争会导致欧洲工人工资的降低,从而激发欧洲工人革命,却未做更为深入的理论总结。而未能做深入的理论总结,就表明马克思的这一认识还是相对抽象的。
马恩最初一致希望,在外力作用下古老的中国社会能够孕育出一个新世界
在希望中国革命引发欧洲革命的同时,马克思也对中国社会现实形成了初步认识。他在1853年撰写的第一篇专门论述中国问题的文章《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对中国现实做出过这般描述:“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马克思这种对中国现实的认识也得到了恩格斯的响应,恩格斯在1857年撰写的《波斯和中国》一文中论述了“旧中国的死亡时刻正在迅速临近”这一局面:“中国的南方人在反对外国人的斗争中所表现的那种狂热本身,似乎表明他们已觉悟到旧中国遇到极大的危险;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亲眼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的垂死挣扎,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最初一致希望,在鸦片战争这样一种外力的作用下,古老的中国社会能够孕育出一个新世界。由于这样一个新世界只能由革命来创造,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革命抱以极大的期望。他们在1850年初撰写的《国际评论(一)》一文虽不是专门论述中国问题的,却提到了太平天国运动。该文给这场中国革命提出的口号是:“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
将中国比喻为一块“活的化石”
但是,马克思在加深了对中国社会现实的认识之后,在1862年撰写的最后一篇论述中国的文章《中国记事》中将中国比喻为一块“活的化石”:“中国,这块活的化石……在东方各国我们总是看到,社会基础停滞不动,而夺得政治上层建筑的人物和种族却不断更迭。”此时,马克思已超越了“与外界完全隔绝”这一对中国社会的表层性认识,深入到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循环而不前进这一深层认识。同时,他也对中国革命形成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在更为细致地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实际状况后,他评价这一场原本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中国革命说:“它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因为它“破坏了一切,而什么也没建立起来”。而且“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不知道自己负有什么使命”。
前后十年光景,马克思就转变了对中国革命的认识。而这是因为,在马克思的心目中,不局限于“改朝换代”的“使命”才是革命的实质所在。相形之下,中国革命远未达到他的理想标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殖民主义与反封建主义互为因果。正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达不到反封建主义这一革命标准,它在反殖民主义这一点上也达不到标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对农民起义的本质怀有清醒认识,这一点值得我们在史学研究中借鉴。但是,马克思写《中国记事》时,距离辛亥革命尚有整整半个世纪。由于历史自身的局限性,马克思对中国革命的潜力估计得毕竟远远不够。
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拓张与灭亡,“不顾时势,安于现状”的东方社会也行将灭亡,这是一出世界历史悲剧
马克思持一种近似于东西方历史二元论的看法,抽象地将黑格尔讲的“两极相联”的客观规律应用于东西方关系,不过这种“两极相联”指的,不再是东方社会的革命因素促成西方世界的革命因素,而是东方社会的消极因素从反面刺激西方世界的革命因素,即不再是《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中讲的中国革命决定欧洲人民的革命,而是《鸦片贸易史》讲的中国鸦片贸易合法化、罂粟种植普及化导致的英国国库灾难以及欧洲危机。
马克思后来之所以弱化中国革命相对于欧洲革命的作用,除了有上述他对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的现实性认识做原因外,也是因为他凭着宏观历史视野,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上升力量与东方封建社会的没落趋势呈现出巨大的反差,意识到古老的中国社会必将葬送在西方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过程中。他在《鸦片贸易史》中写道:“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不是仅仅从军事力量对比的角度出发,而是从东西方世界的不同精神实质出发,论述陈腐的中华帝国必将败于西方现代社会的。
我们不必苛求马克思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预见在历史细节上正确与否,或在何种程度上得到了实际应验,而更应当重视马克思的宏观性历史叙事模式所渗透的理性力量。马克思就是凭着这种理性力量来把握东西方世界的不同精神实质的二元对立的。这种二元对立指的,就是道义与“贱买贵卖的特权”的矛盾。首先,东方道义抵制西方特权,因为西方特权不仅涉及正常贸易,而且涉及鸦片贸易。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描述了清朝政府合乎道义的态度,即“拒绝征收一项随着人民堕落的程度而必定会增大的税收”。其次,涉及鸦片贸易的西方特权践踏东方道义,因为它是靠船坚炮利来取得鸦片贸易的合法化的。再者,西方正常贸易与军事力量并用的手段自相矛盾。马克思在《英中条约》中讲:“如果兼施并用迦太基式和罗马式的方法去榨取外国人民的金钱,那么这两种方法必然会互相冲突、相互消灭。”这里讲的“迦太基式和罗马式的方法”分别指正常贸易手段与军事征服手段。它们的相互矛盾势必导致殖民主义最终灭亡。最后,由于殖民主义是践踏着“陈腐”的道义前进的,所以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拓张与灭亡,“不顾时势,安于现状”的东方社会也行将灭亡。对于殖民主义,马克思是在欧洲革命的意义上预见它的灭亡的,对于中国社会,即使它“激于道义”,马克思也只能为它在历史必然中的命运寄送挽歌。
显然,这样一种东西方精神实质的二元对立演绎的是一出世界历史悲剧。不同的伦理实体在矛盾中走向毁灭,也就走向了世界历史的根据:马克思的理想社会。
鸦片的催眠作用与惊醒作用
在这样一种宏观性历史叙事模式下,马克思希望中国社会能够对东西方二元性社会精神实质的剧烈碰撞有所“惊醒”。他在《中国记事》中提到:“鸦片没有起催眠作用,反而起了惊醒作用。”只是,马克思是在讲述太平天国运动时提到鸦片的“惊醒”作用的,因而这种“惊醒”作用要大打折扣,因为太平天国这一场中国革命还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它依然被改朝换代的理想所“催眠”。固然,马克思对中国人民饱受鸦片之苦抱以道义上的同情,对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寄予道义上的支持。但是,只要鸦片起的作用是“催眠”,而非“惊醒”,只要在马克思看来,中国革命只能以消极的方式刺激欧洲革命,他就不会对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另眼相看,因为马克思更希望,鸦片起到的“惊醒”作用足以令中国民众意识到超越“改朝换代”的“使命”。
从今天的角度看,无论是面对原始的殖民主义,还是面对文明的殖民主义,无论是面对政治殖民主义,还是面对精神殖民主义,无论是面对走私鸦片的殖民主义,还是面对推销文化话语体系的殖民主义,我们都需要一次又一次地“惊醒”。可以说,在这最后一篇论述中国问题的文章中,马克思这一画龙点睛之笔超越时代地永远值得我们回味。(作者为中央编译局研究员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读后感?

讲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在生活上互相关心,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不分你我,亲密合作的故事。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他们共同研究学问,共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共同办报,编杂志,共同起草文件.著名的《共产党宣言》就是他们共同起草的.
马克思是共产主义理念的奠基人.他受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流亡在外,生活很穷苦.但他毫不在意,仍然坚强地进行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恩格斯把马克思的生活困难看做自己的困难,省吃俭用,把节省下来的钱不断地寄给马克思.1863年初,马克思一家到了一一贫如洗的地步.马克思打算让大女儿和二女儿停学,找个地方做工去,自己和燕妮、小女儿搬到贫民窟去住.恩格斯得知这个消息后,连忙打电报劝说马克思别这么做,又迅速筹集又一笔钱,汇给了马克思,使马克思一家暂时渡过了难关.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写道:“亲爱的恩格斯,你寄来的100英镑我收到了.我简直没法表达我们全家人对你的感激之情.”
碰到恩格斯需要帮助的时候,马克思同样竭尽全力,毫不犹豫.1848年11月,恩格斯逃亡到瑞士,因为走时匆忙,身边没带多少钱.马克思知道了,连忙从病床上挣扎起来,到银行将自己仅有的钱取出,全部寄给了恩格斯.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不仅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共产主义的事业亲密合作.
他们同住在伦敦时,每天下午,恩格斯总要到马克思家里去.他们讨论各种政治事件和科学问题,一连谈上好几个小时,各抒已见,滔滔不绝,有时候还进行激烈的争论.天气晴朗的日子,他们就一起到郊外散步.后来他们住在两个地方,就经常通信,彼此交换对政治事件和意见和研究工作的成果.
他们时时刻刻设法帮助对方,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马克思答应给一家英文报纸写通讯稿时,还没有精通英文,恩格斯就帮他翻译.恩格斯从事著述的时候,马克思也往往放下自己的工作,帮助他编写其中的某些部分.
1883年,马克思逝世.这使恩格斯悲痛万分.朋友们劝恩格斯去旅行,散散心.但他想到马克思生前用毕生精力写作的《资本论》还没完成,就谢绝了朋友们的劝说,并放下自己的研究工作,着手整理和出版《资本论》的最后两卷.他日以继夜地抄写、整理、补充、编排,几次累得生病.花了整整11年时间,才完成了这部伟大的著作.恩格斯说:“这是我喜欢的劳动,因为这时我又和我的老朋友在一起了.”
马克斯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在40年里,在向着共同目标的奋斗中,他们建立了伟大的友谊.

马克思传读后感

一千字左右
看过不少叙述和回忆伟大导师马克思的书,如李卜克内西的《回忆马克思》,梅林的《马克思传》,每一次阅后都像火炬燃起心中的干柴,周身充满了无可比拟的热量。
今天,我又看了一本比前二本更完整,更充实,更能反映了马克思的著作,这部书好像一组反映伟大导师的照片,我看见,一个伟大导师的成长过程,他抛弃了教援和法学专业,为了研究现实,他投身于革命实战,他摈弃了鲁格的“空想主义”,为了“贫民”,他呼出了“向大地宣战”的口号,他没有给他的母亲带来幻想的葡萄园,为了磨锋他战斗的笔尖,他让他的燕妮等待了他八年,他的早熟使得比他大十六岁的老教授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思想早已走到了人类的前头。
是的,聪明的艾得加尔被时代所抛弃,空想的大学生们隐去了,独有无产阶级的斗士马克思在思想的旋祸中健游着,向着伟大的目标前进,看来,黑格尔和柏林大学的约翰对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马克思从这个故纸堆中找出了辩证法的明珠,马克思拼命钻研文学语言,他为了更好的运用语言竞着迷一部中篇小说,他的各种文字的运用,使得朋友们都非常吃惊,他用他崭新的世界观,全身披摩地杀向了战场,尽管他被当局通缉使他出逃了国外,但他高兴,因为他至少在这个巨人的身上造成了严重的裂痕,他知道,不可喻越的鸿沟正是由痕裂所造成的。
如果说燕妮是他亲爱的妻子,那么图书馆便是他的伴侣,他研究革命理论,尽管生活不很如意,但他是在为全世界被压迫人民谋利益、求幸福。
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个平凡的人,并非什么“超级天才”,他的伟大是和他诲诲不倦的研究革命理论和参加革命实践所分不开的,难怪,那些马克思的“朋友”在诽谤马克思时,把他描给成一个很可怕的人物,燕妮要捧腹大笑了,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是一个很平常的人。
二十多年前,萧灼基教授送我一部佳作《恩格斯传》。那时他对我说,撰写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传记,是他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时定下的心愿,那时只是完成了一半,还要继续写另一半,就是马克思的生平传记。今天,他终于如愿以偿,《马克思传》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了,对他五十多年来坚持不懈、“目标始终如一”(马克思语)的执著精神深感敬佩。 看到这部书,触景生情。我想起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在北师大图书馆工作了二十年,也读了很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摘录了大量资料,积累了许多有关马克思的生活和工作图片,当时我也有过编写马克思传的念头。后来,读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威廉·李卜克内西的书,我记住了他的一句话:“写马克思这样的人必须承担重大的责任。”我想,这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自知能力不够,难于承担这个责任,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这也正是我要向萧教授好好学习的方面。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190周年,萧教授写的《马克思传》在这个时候出版,是对这位“千年伟人”马克思最好的纪念。通过这部传记,可以对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导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书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对工作的忘我投入;对友谊的珍爱、对家人亲情的眷恋,这些无不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纪念马克思,就要学习马克思。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认真学习他的著作,学习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从他的生平业绩和伟大品格中吸收智慧和力量。 今年又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这三十年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中国人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善,这是中国历史上惠民最多的一次改革,被称为中国历史上“载入史册”的最成功的改革。这次改革的成功,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旺盛的活力,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三十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在全国人民热烈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时候,萧灼基教授写的《马克思传》出版,对我们学习和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一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正在向实体经济渗透,经济危机的征兆频繁出现,并向全球蔓延,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这一事实,宣告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已经破产。与此相反,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发达国家又骤然热销,据《环球时报》2008年11月12日的报道,2008年《资本论》在德国柏林的销售量是前一年的3倍、1990年的100倍。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也曾经有人瞧不起这部经典著作的意义,认为《资本论》所作的分析已经过时、甚至认为改革必须摆脱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视为阻挠彻底改革的“绳索”。而现在,西方人都重新研究《资本论》,难道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人,可以不要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了吗? 萧灼基教授写的《马克思传》与众不同,它的特色鲜明:第一,它是一部革命传记。以马克思的革命生涯为主线,该书共有13章,按革命实践的先后顺序排列,根据实践的发展,阐述革命理论。第二,在革命理论中突出经济理论。该书的第八章、第九章用10万字的篇幅介绍《资本论》的三部手稿和《资本论》第1—4卷的基本内容。第三,用通俗的形式介绍深奥的理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初学的读者往往感到不易理解,而萧教授采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独特的叙述方式,使复杂的理论问题深入浅出。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马克思传的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1

  在老师的推荐下,好不容易在图书馆借来了一本厚厚的《马克思传》,准备好好地去了解一下伟人的传奇一生,想知道是什么成就了如此一伟人。然而,那种愉快的好奇心随着翻阅几页《马克思传》逐渐地消失,第一感觉是这种书有点枯燥和深奥。后来,慢慢地静下心来品读,逐渐的有点喜欢读《马克思传》了,从中也收获了不少。

  从书中我了解到马克思的一生竟是那样的坎坷。想想自己碰到一些倒霉的事总是喜欢抱怨,觉得上帝不公平。然而,马克思在坎坷中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的坚持不放弃的精神带给我心灵上震动。我以前所遇到的一些困难跟马克思一生的坎坷相比简直算不了什么,自己实在是太幸福了。他的坚强,乐观深深地震撼了我。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是我们所感受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的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段话是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的话,之所以引用这段话,是叹服17岁的马克思就有着为人类谋幸福的高尚理想。而我们呢?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在大学里就有如此多的自由安排时间,也不再像高中一样有老师、父母管着,不像高中那样唯一的目标就是考上一所好的大学。然而面对安逸的生活,自由的大学氛围,曾经满怀梦想的我们渐渐变得懒惰,早把曾经许下的理想抛到老远。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荒废了学业,同时挺多人过得很茫然。当然,也包括我自己,要是自己一直这样茫然的下去,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大学里混日子,那么四年后的自己将会是这么样呢?我不禁扪心自问起来。我也感觉到了危机,再不行动,再不努力奋斗,难以想象毕业后的情景。

  “患难见真情”,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让我很感动,同时也给让我很羡慕,在内心深处更加唤起了我对友谊的渴望。要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很难,要维持一段已有的友谊更加困难。朋友之间需要宽容。而如今,生活中的我们常会为一些小事与同学争吵,甚至打架,最后变成了敌人,其实大学能成为同学已经是莫大的缘分了,能成为室友更是难得,来自各个地方的我们能够相聚在一起,要好好珍惜彼此之间的缘分,平时多谦让一点,收获的不是眼前的利益,而是最美的友谊。

  虽然没有全部读完《马克思传》,也没有透彻理解每一章每一节,也没有完全领悟到马克思一生中伟大的思想,但却也从中学会了一些东西,思想上得到了一点点升华,对生活多了一些思考。了解了马克思坎坷而又坚定的一生经历,让我多了一份勇气去面对困难。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2

  看了这《马克思传》之后,通过作者朴实的文字,间单的描述,我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我就不完全那样认为了。我开始认为我们将马克思的威严庄重的一面扩大化了,甚至将他"妖魔化"了。要知道他坚持自己的理论研究必然一定程度上对一些生活琐事不太关注,只能说他不拘小节。他的确有作为伟人常人所不及的科学探究精神,可事实上,他也是是普通人,不是"神",不是遥不可及的圣人。

  拿马克思自己的话说:"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他也是个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生活着的人,他的生活也会有不修边幅的时候,他也有自己的嗜好,他喜欢下棋、抽烟、喝酒,也有自己的个性,也有与恩格斯之间不俗的友情……亲情、友情、爱情、事业,他都不缺,他都拥有。

  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一生从事人类解放事业,并积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忘我投入,对友谊的珍爱,对亲情的眷恋,无一不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他的伟大不在于他是为自己,而是为整个人类事业孜孜不倦的工作。这本书使我对马克思的整个人生经历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认知,对他的一些生活细节、生活习惯也了解的更多,这对于我理解马克思的学说有很大的帮助。

  1818年5月5日这一天马克思来到了人间,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卡尔。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摩泽尔河畔一个山清水秀的文化古城特里尔城,这座城市很早享受到了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成果,所以憎恶封建压迫、崇尚自由平等的精神在那里的人们心里深深地扎了根。

  而且受家庭文化的熏陶和宽松的家庭氛围影响,马克思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慢慢地,马克思在踏入社会以后就看清了社会现实,看清了富有与贫穷的巨大差别,看清了剥削阶级的丑恶嘴脸。他能明辨是非,同情贫苦的劳动人民,幼小的心灵就能盛装人间的苦难。

  他立志要为全人类谋取幸福。他认为能为全人类谋求幸福,才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他屡次被驱逐出境,流离失所,但是他仍不改革命的雄心壮志。马克思的坚持不懈的精神感染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在他们眼中,马克思是国际工人的灵魂,是无数贫苦人民心中的希望之灯。

  马克思的思想博大精深,他在政治、文学、历史、哲学上及至自然科学方面都取得了卓着成就,他那不朽的思想,哺育了两个半球的无产阶级运动,被称为世界社会运动的导师。

  下面我将从马克思对工作的不懈追求,与恩格斯深厚友谊和与其妻子的爱情婚姻三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马克思曾经讲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眼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创作《资本论》是在1943年开始的,为了完成这一划时代的巨著,他耗费了40年的心血。40年的心血,这是个惊人的时间长度。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岁月里,不是在平静的书房和优越的条件下度过的,而是经历无数艰难和坎坷的。正如恩格斯说的"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马克思侨居伦敦的许多年里,经济上常常贫困到没钱买面包,付房租的程度,不得不靠典当衣物和家具来维持生活,连他夫人的陪嫁银器也忍痛送进了当铺。

  他在1859年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道:"我必须不惜任何代价走向自己的目标,不允许资产阶级社会把我变成制造金钱的机器。"为了写作《资本论》,马克思的那种求知热情和勤奋精神,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他牺牲了自己的健康,抱病写作,强忍着病痛奋斗终身,实在令人敬佩!

  马克思的这种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科学的严谨态度是非常之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必须用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学识的增长才是我们这一辈子最大的财富。人生总是会遇到挫折困难,不顺心,但是相信生活会教会我们很多,只要我们肯努力,肯付出,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用一颗执着的心去面对,那么,一切都将不成问题。

  马克思怀着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不断追求自己的事业。马克思在十七岁中学毕业考试时,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作文中就表达了他的高尚的信仰。他认为给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自己才是最幸福的。并认为青年人的择业目标应该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被公认为古往今来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典范,恩格斯的马克思的"第二个我",他们一心追求同一个梦想,怀揣同一个理念,不断奋斗着,努力着,合作着。他们两人通过频繁的通信来交流思想,一天一封甚至几封,他们谈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二人可以说是无话不谈。

  世人更多的看到的是马克思给我们带来的伟大贡献,可是如果没有恩格斯的帮助,马克思的创作还能继续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就是因为有了恩格斯无私的帮助和二人对理论思想的探讨,才使得马克思走向成功。其实在很多方面恩格斯并不比马克思差,他头脑活跃、才思敏捷、知识广博,他在语言方面的造诣很高,而且还深。

本文标题: 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读后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读后感 这三篇范文写得很深刻)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1325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高一读后感600字(观后感作文高一600字)儿童学会坚持家长读后感(学会坚持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