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通:受用一生的学问,这本书怎样

发布时间: 2023-04-26 02:00:0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5

变通社会的著作是变通社会的著作是《变通——受用一生的学问》以“变通”出发点,分别从生活、人际、处世、工作、得失等人生的各个方面阐...

变通:受用一生的学问,这本书怎样

变通社会的著作是

变通社会的著作是《变通——受用一生的学问》
以“变通”出发点,分别从生活、人际、处世、工作、得失等人生的各个方面阐述了变通对重要性,同时,本书通过富含哲理的论述与经典故事的结合,使得本书有实用性

《周易》开篇的5句话,为何说读懂了就能受用一生呢?

作为古老而神秘的文学,《周易》是一本集合政治、经济、文化等等领域的一部巨著,周文王曾经用了七年的时间,在监狱中参透了天地之间很多的道理,于是在被幽禁的时间里发奋创作,通过对宇宙的演算和对八卦的研习,将占卜这个技能结合许多其他的道理,最后创作出这本书。

关于周文王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在各种影视剧中有所耳闻,虽然电视剧中的角色都是带有一些夸张的成分,不过这个人物还是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威望和权威,所以是有一定的原型基础,才会有那么多的故事流传至今,后人们也在这些传说中探寻这个人物的真实性。

而他所做出最大的贡献就是创作一部《周易》,它存在的意义对于很多行业领域都是十分重要的,甚至用他的名言影响了许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说大家都能在其中找到一些被自己所用的哲理,并且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所以只要参悟透这本书中的奥义,自然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虽说这是一本看上去有点晦涩难懂,但是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特殊的例子还是让很多人选择研究参悟,甚至很多人都用了毕生的精力进行学习,却还是没办法完全领悟和参透其中的玄机,这也是这部经典的作品伟大之处。

想要知道一本书是不是好书,从开头就能看出作者的功底,所以当我们打开《周易》的开篇就能看到很多十分有用的名言,其中就有五个道理,如果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很好地运用,一定会对生活和事业上升有所帮助。

开篇的第一卦就是乾卦,乾也是指的上天的意思,虽然不是说上天,但是指的是关于君子的奥义。这也指的是万物的变通,更是在教导人要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所以我们要在其中学到一些有用的教诲。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句话相信是每一个人都能够熟悉的,大家也将其当作是自己人生的格言,这句充满励志的哲理,让所有想要成为君子的人都会用这句话来对自己进行警醒。很多笔记本的扉页都会写上这样一句,而自强不息不仅是一种优良的传统,更是我们为人做事的一种标杆,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更好的运势和发展。

2、潜龙勿用;

这句话大家可以根据字面的意思进行解读,潜伏着的龙不要随意展示自己的能力,当我们正处在一个比较被动或者隐藏阶段的时候,应该学会如何隐藏自己的锋芒,收敛自己的能力,因为有的时候我们的能力和外放的性格会得到很多关注的同时也受到一些嫉妒。

所以这句话就是警示我们不要在一个不合适的实际过于展现自己,并不是所有场合都适合我们展示自己的才能,所以这也是一种对于“度”的把握的一门学问。然而多数人难以做到,始终栽在这句话上面。

3、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有才能和好德行的君子不仅白天不断的学习,到了晚上还进行自我的反省,虽然这样做未必能够成功,但是只要这样做一定不会出现什么错误。 其实我们应该一直保持居安思危的想法,毕竟现在的安稳不能够代表一辈子的安稳,一旦有了生活的变动之后我们就会出现很多的变化,而时刻保持居危思安的想法绝对是一种好的生活习惯。

4、亢龙,有悔;

这在卦象中指的是孤立无援的意思,虽然高傲的龙深受大家的喜欢和崇拜,一直都是处于一个很高的位置,但是再优秀的龙都会有悔恨的时候,这也是在侧面说明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会有后悔的瞬间,在做什么事情一定能够要给自己留一条后路,然后避免自己陷入后悔之中。很多事情在做的时候也要有一个合适的度,否则就会因为过于开心招致一些不好的事情出现。

5、群龙无首,吉;

虽然大家都认为这句话是很让人费解的,由于前半句说的是群龙无首,但是最后一个吉祥的吉字,却一下子逆转了局势,那么为什么这句话最后还是一个好的兆头呢?

其实它指的是如果天下太平了也就不需要一个首领来进行统治,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环境下的现代人,我们生活在一个文明的社会下,所以很明白帝王主义是多么的不可取,而作为一个部落或群体,不依靠某一个人的举动决定自己生活的环境和质量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说人不能过于居功,否则就会重蹈从前封建社会的旧辙,而我们更应该在这些教诲中学习如何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如果大家都是有礼貌有德行的人,其实也不需要制度或者法律来进行约束,对于许多人来说就是因为无法做到自律,所以这些典籍和经书才会发挥自己的作用,而《周易》一直都是让人顿悟的存在,如果你对生活产生了一些困惑,不如静下心,沏上一杯茶然后捧上这本书,在这里面的大道理中进行参悟。

周易的开篇五句话是讲人生态度的。人生最关键是要如何处事,做好人。所以他受用一生
因为这句话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就是鼓励我们积极进取,不管处于多么困难的境地,都要保持一颗坚韧的初心,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周易里阐述的道理是,我们现在应该思考并去实践的理论,真正读懂的人可以以一个君子的准则去做事。

论语的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论语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的读后感1

  无意中在图书馆中发现这本书,厚重的文化、悬疑的历史、义士的热血,让人不忍放下。

  《人皮论语》是批判性的借古喻今的作品,全因它讲了一个穿越千年的历史悲剧,而其悲不在于其中所有仁义之人最终全军覆没,而在于,引发悲剧的因由至今仍在横行。

  君不见温州火车事故,铁道部掩埋车体隐瞒真相;君不见庐山招聘超级舞弊门企图隐瞒“庐山真面目”,凡此种种,和两千年前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毁灭不利于君主的“孔壁论语”又有极其的相似。无法想象,北宋之于战国,那么漫长的历史通道中,为“治者”所弃所泯的内容会有多少,而今所存的20篇中又有多少字句是因顺遂了最高权利者才得以安然存续。TVB的新剧以“真相”为题,探寻真相是人类的本能目标,但又有多少当权者实际是在掩盖真相的呢。

  小说分三条线来叙述,第一条,侠客朱安世;第二条,史家司马迁;第三条,朝廷的追捕者杜周。三条线交相辉映,最终汇成一线,跨度颇大,作者匠心独运,才能运用自如。侠客朱安世,原为刺杀武帝刘彻,却在盗走汗血宝马后卷入对一神秘小儿的保护中,从此天涯海角,躲避追杀;史家司马迁,发现古本《论语》竟然从皇家图书馆失踪,并发现背后有惊天阴谋,引祸上身,却因史学家的良知而不能自拔,深陷其中;杜周,追踪朱安世盗走的汗血宝马,却也卷入此番争斗。三条线,步步惊险,却能收放自如,引人入胜,不忍掩卷。而书中所写的三位女性,都堪称是智慧与美丽的化身。司马迁夫人柳氏,朱安世的夫人郦袖,侠女韩嬉,个个情深义重,聪慧过人。

论语的读后感2

  孔子一次次的对我们谈“仁”,而每一次的角度都不同(也许是因材施教的缘故),在其众多谈“仁”的话语中,我最欣赏的一句是“仁者人也”,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人格之完善即为仁,在孔子看来,这种人格完善也是人的一种本性,当人的人格接近于完善的时候,这个人就是仁者,这个仁者也就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孔子还说仁者爱人,“仁”就是“泛爱众”,这种爱又是由亲朋之爱逐渐拓展到对他人的博爱的爱,因此,仁者,即爱人。具体来说,爱人亦是有方的,于是,孔子就讲“克己复礼”和“忠恕之道”,强调人应该克制、修养自己,同时人应该具有宽容精华和沟通理性,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爱人的方法用两个字来说,就是“中庸”。在这一层面来说,孔子的仁就是尊重、爱护人,亦可以理解为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方法,如“礼”等。

  孔子还是一个有情的人,这也是我亲自读《论语》最大的收获,这使我认识到:孔子不仅讲理,也讲情。读到“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矣”(即父亲做了坏事,儿子应该要为父亲隐瞒,反之亦然),感动得流涕,孔子在这里就没有讲人应该做什么,而说人必须做什么,讲情分了。孔子讲孝悌之道,不是抽象的,而是切实的,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为了对父母尽孝,我们应该“危邦不入,乱友不交”,这些都表明,孔子对人性的洞见是深刻而实际的。同时,孔子认为人不应该以德报怨,而是以直报怨;孔子反对“乡愿”(反对那些总是和事的老好人)……这些都表明孔子是一个具有人的正常情感的人,是一个鲜活而具体的人,是一个有情有份的人,这当然也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在两千年来的做事态度,至今犹然。

论语的读后感3

  XX年接触和气来读书会之后,开始读钱穆的《论语新解》,在这之前,虽然一直知道《论语》是一部非常有思想的著作,但是一直不敢去读它,它成书距今已隔几千年,那些古时的用语与环境和现在大不一样。论语在千年的历史上是被评价很高的书,也是近代受到严厉抨击的一本书,读之不可不慎。

  注释论语的书实在是太多了,不知道哪一本该值得信任地去读一读。之前接触到的有关论语的书籍,也不过是一些书中对论语的评价与看法之类的,接触的很少,也从来没认真看过一本讲解论语的书或文章。这和我的脾气有关吧,没有找到觉得可以放心花时间去读的书,那其他这些花边类的书,我是不会过于认真地去看,看过了,就这样带过了。因此,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算是我的第一本与《论语》有关的书吧。并不是觉得读完这本书,我就可以在这里聊《论语》,聊孔子,这一本书对于论语,对于儒学来说,也不过就像是树上的其中一片叶子而已,要想看一颗树,看一片叶子是不够的,但是每片叶子都是应该必须去看的,写一篇读后感,只是希望在不断地朗诵与阅读中记下自己的读书想法,写读后感的同时可以激发自己思想,亦可以让自己坚持著去读书,不时地写写感想,当几年后再回首看看自己的读后感,应该会有种成就感吧,嘿嘿,我就喜欢那种成就感,哈哈。

  边读《论语新解》边更新读后感吧。希望自己能坚持,也希望这些能陪著我走过20xx。

论语的读后感4

  《论语》是经典作品,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我细细品读了这本书,感受经典的魅力。

  读着,读着,我仿佛穿越了历史时空,见到了慈眉善目、聪慧睿智的孔子,并且幸运地成为他三干弟子之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那是孔子教导我们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都要实事求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那是孔子教导我们要勤学善问,多多发现他人的长处;"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那是孔子教导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论语》里记载了孔子的许多弟子向他问孝的事情。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种种言论可见孔子对于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孝是心灵里盛开的鲜花,它比自然界的花朵更为永恒、持久地散发着清香;孝是一种博大,它包容世间万物;世界有多大,孝就有多大;孝是东汉孔融四岁让梨,黄香九岁替父温席,晋代王祥“卧冰求鲤“,古人的孝感天动地,今人的孝同样为人称道。电视里播放过的“感动中国人物"陈斌强老师,不仅上课风趣幽默,而且非常孝顺母亲。为了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家住县城的陈老师,每周都会将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摩托车30公里,带着母亲去上班,风雨无阻。从陈老师的身上,我们更深地读懂了孝的含义。

论语的读后感5

  让我们看看《论语》中广为人知的这段话: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第十一)上面是一段常被人们引用作为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但不知大家注过其中体现出来的孔子对矛盾的处理方法吗?冉有遇事犹豫,而子路性急(“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治长第五)。“退”和“兼人”(一下子激动能顶几个人)都是偏向了极端。所以孔子对冉有和子路相同的提问给出了相反的回答。目的当然是让他们回到矛盾的平衡点上去。说到这里,岔开说几句。

  因为孔子教导弟子是因材施教的,其对弟子所说的某句话往往是针对弟子的偏向或不足说的,我们不能将某一两句话抓住看作是孔子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甚至抓住几章中孔子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说法得出“《论语》是矛盾的”的结论,而应该联系整体,联系生活地把握。我们应该相信,整部《论语》应该是统一的。尤其是在背景或上下文不太清楚的章节,更不应该断章取义地作训诂学上的文章。

论语的读后感6

  当老师布置的作业中出现了读背>时,我有些惊讶,也有些苦恼,这可不是一件轻松和简单的作业,可当我渐渐走进孔子的故事与世界,我才明白了 这一句句精简的语句是孔子的生活感悟,也是教给我们的做人之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这句名言是孔子对学习的看法,死读书,不思考,又能学到多少东西?会思考,却不懂学习。又有什么本事?我总是爱一遍又 一遍地读这句话,它告诉了我:只有在思考中学习,边学习边思考,学才能有效率。

  论语这本书其实是孔子的弟子们在孔子过世后,守丧时编辑而成的,这一守就是三年,三年的日子,无怨无悔地对恩师,即使是亲生父子也很难有这般情谊。即 使没有那些关于”孝“的名言。有这么一群好弟子做榜样,也许我做不到像他们一样如此之孝,但我会努力做一个有孝心,孝顺长辈的孩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论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讲”诚“的,做一个正人君子,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诚信。可是在那么复杂的社会,又有多少人能拍着胸 脯说我做到了诚,做到了问心无愧呢?我不能……但自从读了论语后,我决心要努力做到问心无愧。

  诚,孝,仁,道,孔子总是言传身教,传给他的弟子,传给整个华夏民族。论语给我的暑假生活画上了一个完美地句号。

论语的读后感7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这样两千多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守成”之学。建国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

论语的读后感8

  今年暑假里,我在农家书屋里发现了一本经典之作《论语》,后来一个月我和她交上了朋友。渐渐地,我知道了《论语》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半部《论语》平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成书与战国时期,是一部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国学启蒙经典。

  在第一篇的学而中,我知道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了,就是学得了知识,要不断地温习,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还有第二篇的为政中也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它的意思是:只读书不思考,就会感到茫然,失去学习的方向和动力;只思考不读书,就会懈怠,限制自己的视野,最终一无所成。

  从孔子的这几句话中,我感到里面都包含了一个词——学习。学习的两个字都在一个共同点——学,“学”的意思是指第一次接触;“习”是指再次接触了解。我感受到在平时的学习中,知识学会了,要不断地拿出来复习温习,这样的知识在我们的脑海中才能根深蒂固,而且还会有新的发现,这会让我感觉到快乐。一个人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第一次接触的东西不一定能理解或留下深刻的印象,需要再次或多次接触,才能加深印象,理解其中的含意。

  我有一次在背散文《背影》时,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背不出来,最后,在妈妈的帮助下,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并认真地去思考,理解了其中的含意,最后,终于熟练地背出来了。

  读《论语》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孔子的话都很有哲理,也很贴近我们的学习,让我懂得了很多的学习方法,知道了读书与思考的重要性,我们要利用这些方法,把我们的知识学好,然后去报效祖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地更强大!

论语的读后感9

  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倍受瞩目。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论语》便是其中精品之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贫穷的人羡慕富豪,因为他有让他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而富豪却羡慕那些平凡的人,因为他们很快活,不会整天杞人忧天地担心钱是否被用光、是否被偷走。

  可是,就如孔子说的,快乐的事有很多: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现在的大人们,更注重物质化的世界,却忽略了我国的传统观念:忠、信。

  曾子提出的自省方法,却恰似给我们亮了一盏明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我的课外英语辅导班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有关她的学生的故事。那个学生学习很好,很受同学与老师们的欢迎,但是却有同学发现那个学生偷同学们的笔和钱,从此,那名学生开始被同学们排斥,最终不得不转学。

  这正验证了孔子的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道德永远是做人的第一,想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没有德与孝不行。

  这些便是给我感受最深的语句。读《论语》,令我受益匪浅。今后,我要细读论语,细读这中华悠悠千年智慧,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品尝这暖暖的心灵鸡汤。

论语的读后感10

  人生不会一帆风顺,定有许多艰难险阻,乍看似无法完成,怯懦退之,还是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需有百折不挠、迎难而上、永不言败的进取精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勇敢,还是固执愚蠢?不能妄下结论,得视具体情况而定。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多次碰壁后已知自己的主张、抱负不能实现,仍然坚定地为之奋斗,这是执著。谁知道再多试几次就不会出现转机呀,或许下一次就成功了呢?孔子就这样坚持着,许多人觉得他好傻。可他毕竟努力过,就算知其不可而偏要为之,因为他是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啊。

  然而有一些人不曾尝试过,就已退缩,心想“绝对不可能完成的”。或许是真不可以,可也要试试,就算跌倒又怎样,重新站起,继续昂首向前。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蛹化蝶,经受破茧之痛,生命的光芒虽短暂,但过程却是那般艰辛,可它没有退缩,多了一次体验,多了一份精彩。

  可有时知道不可为那就不要做,死钻牛角尖,到时受伤最多的就是自己。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有范围的,出界了,结果可想而知。可以执著,但不可以固执,否则最终以愚蠢代之,就泥足深陷了。

  在范围之内哪怕不行也要竭尽全力去做,成功伴着汗水,喜悦伴着艰辛,胜利属于永远坚持不懈者。遇到磨难,不要逃避,勇往直前,须知磨难也是助你成功的垫脚石。

  “百步九折萦岩峦”,你可曾学会知难而进,逆水行舟,我的朋友?坚定自己的信念,向前走,你一定会到达胜利的终点。

  知其不可而为之,诚哉,斯言!

论语的读后感11

  孔子的言行思想被弟子所记录,著成《论语》,20篇文字铸就了儒家的经典,融入了中华文化,体现了孔子的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人生哲学和教育理念。“论”即论纂、“语”即言行,围绕着“仁”这一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进行阐述。

  “仁”,是孔子提倡的人生哲学,也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关于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也。”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他一贯坚持的,也指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其次是人格的塑造,或者说是自我修养。在孔子看来,诚信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儒家还非常具有反省精神。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孔子也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承几千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仁者爱人的核心思想是古今医者信守的医德准则,其仁爱、重道、中庸、讲究诚信、注重礼仪的核心内容与现代医院管理的医德医风建设、规范医疗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塑造完善的医院文化息息相关。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面对眼下尴尬的医患关系,愈发觉得孔子这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华所在。在工作中,医生和患者若能尝试换位思考,我们的医生便会更负责,更有耐心,态度更好。而患者也会更配合,更理解,更支持医生的工作。若我们医务工作者秉承“仁者爱人”、“恕”道的儒家核心思想,就能够让医患互相尊重,彼此理解。若你我做到,我们就能构建起和谐的医患关系,迈向孔子所讲的“医患大同”!

论语的读后感12

  快乐的生活,到底怎样才算快乐?又怎样才能快乐的生活呢?《论语心得》对此有所诠释。

  《论语心得》是一本根据于丹在《百家讲坛》中的演讲所写的书,它主要讲了于丹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在读了《论语心得》之后,我知道了《论语》的真谛:如何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要过上快乐的日子,就必须做一个有意义的人。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讲到:一个有意义的人,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与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同时,我们还要“修身”:外在能力完善,懂得变通,与时俱进,内在心灵完美富足。这是孔子对理想生活的总结,也被后人奉为理想的指南。

  要做到这些主要是要有一颗淡泊宁静、与世无争的心。可我们从一出生就开始与别人竞争,少时就已争得个鱼死网破,能保持一颗纯净的心就已不易,更何况要有世外高人般的淡泊呢?不过,只要一个人有心,每天修生养性,在不久的将来,他就会成为一个真君子!

  于丹教授将《论语》所给予她的感悟告诉了我们,我知道了:只有以淡泊的胸襟,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自然状态中,才能寻找内心的那份宁静,也才能如孔子所说:快乐的生活!

论语的读后感13

  我第一次读《论语》是在20xx,那是骄阳似火的盛夏,当时我正在国家会计学院学习新发布的《审计准则》。在近20天的时间里,白天是48项新《审计准则》的满堂灌,晚上我挑灯、赤膊、挥汗夜读《论语》,读得津津有味,如醉如痴。

  《论语》并非孔子所著。它是2500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点点滴滴,被他的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所成,可以说是孔子学生汇集编纂的课堂笔记。《论语》的体裁是对话形式,通过一问一答,就事论事地回答问题,很少有长篇大论。千百年来,历史沉淀,广为流传,很多对话成了脍炙人口的语录。

  传说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我数了一下《论语》中提及的孔子学生,约32人,其中子贡、子路等均被后人封为先哲;据说《论语》中子贡的名字出现37次,居众弟子之首。

  《论语》全书20篇,每篇的章数不等。自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就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而孔子是中华儒家文化的奠基人,《论语》中宣传的就是修、齐、治、平的儒家思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等众多方面。

  我的古文基础差,读《论语》就显得吃力,一字一句的抠。好在我读完《论语》不到两月,在20xx年十一黄金周里,央视十套百家讲坛节目,就播出了《于丹论语心得》。我看了电视又买了书,感到得益匪浅。

论语的读后感14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论语的读后感15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

  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不擅长变通,无法变通,用旧有的观念看待问题,要怎么办才好,有没有推荐的书?

以下内容转自:甘迪投资

改变你世界观的书籍

《随机致富的傻瓜》

我们往往会忽视运气和偶然对生活产生的影响,当幸运女神光顾时,很多人都会用“能力”和“毅力”来解释自己的成功。

在这本书中,纳西姆·尼古拉斯·塔里布(NassimNicholas Taleb)列举了很多实例,揭开所谓的“必然结果”的真相,让我们明白:真正主导人生的其实主要是偶然因素。读过这本书,可以启迪你的世界观,明白人生为何不能一帆风顺,也做不到绝对平等。

《百万大决定》

群体思维固然危险,但在恰当的环境下,群体也可以作出令人惊讶的明智决定,最终的结果甚至比群体中的专家和最聪明的个人更胜一筹。如果群体充满了独立思想者,而且他们都愿意集百家所长,便可实现最高等级的群体智慧。

在这本书中,詹姆斯·索诺维尔基(JamesSurowiecki)通过流行文化、心理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各种实例阐述了这一观点,让我们明白这种模式究竟如何影响自己在参与选举、制定决策、开展业务时的所思所想。

改变你工作思维的书籍

《粘住:为什么我们记住了这些,忘掉了那些》

能够产生深远影响的成功故事、广告和思想都拥有相同的特点:它们的内容简单、出人意料、实实在在、真实可信、动之以情——而且,它们都讲述了一个主题鲜明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齐普·西斯(Chip Heath)和丹·西斯(Dan Heath)探讨了为什么我们记住了这些,却忘掉了那些,以及如何才能让别人牢记你的创作。

《全新思维:为什么右脑思考者将统治未来》

右脑的天赋一直以来都被低估,甚至忽略,但随着我们从信息时代进入概念时代,右脑思考者将逐步成为未来的主宰。

人们逐渐意识到,尽管分析能力较强的左脑思维仍然非常重要,但仅凭这种思维已经不足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高超的创造力和感同身受的能力才是帮助我们在职业上取得成功地关键,还能增强我们的个人魅力。

在这本书中,畅销书作家丹尼尔·品克(DanielPink)将带着你探究大脑左右半球的能力,了解更擅长设计、情感和幽默的右脑越来越受重视的原因。

《怪诞思维使然:如何创办有创造力的公司》

例行公事的工作和充满创意的工作对一家公司的成功都很重要。但如果能真正意识到二者之间的差异,明白二者分别在哪些情况下最有用,就将大有裨益。

斯坦福大学教授罗伯特·夏顿(Robert I.Shutton)深入分析了创新、尝试、失败和创作自由的本质。它彻底打破了你对创造力的认识,提供了多种方式,帮助你通过预期设定、招聘选择和应对成功与失败的战略来为工作赋予更多创新。

《驱动力:有关激励的惊人真相》

先花点时间来谈谈外在动机吧。外在动机主要指的是自体之外的奖惩措施,这在短期内非常有用。但从长期来看,真正推动我们寻求成功的却是内在动机所蕴含的激情和奉献精神。

这是本书单上第二本丹尼尔·品克的著作。该书介绍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以及二者所持产生的影响,还帮助我们了解如何用内在动机来提升效率、激励他人。

改变你对他人看法的书籍

《静水流深:喧嚣世界里内向者的力量》

内向者和外向者都有各自的独特品质,对于其所在环境中的人都有着巨大的意义,但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却需要设计不同的环境,采取不同的措施。

本书的作者苏珊·凯恩(Susan Cain)解释了内向者与外向者之间的差异,以及过去150年的“外向型标准”如何让外向者在工作中如鱼得水。他还阐述了如何能将这两种人才结合起来实现巨大的成功。

阅读本书可以帮你了解自己内向的一面,并学会尊重他人身上的内向特质。

《助推: 事关健康、财富和幸福的最佳选择》

看看酸洗牛仔裤、原子弹、麦莉·塞勒斯(MileyCyrus)就不难明白,人类总是难免做出错误的决定。

我们不可能总是制定最佳决策。原因何在?我们有时的信息过少,有时信息过多。有时凭直觉,有时很理性。有时经不住诱惑,有时被外力操纵。

该书作者理查德·泰勒(Richard H.Thaler)是顶尖的行为经济学家兼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顾问,他向我们展示了“助推”或者环境的轻微改变,如何能让我们少做一些糟糕的决策,帮助我们达成目标。

改变你自我认知的书籍

《心态:如何全面发挥你的潜力》

从儿时起,我们就开始形成自己的心态,有人一成不变,有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调整心态。但令人惊讶的是,心态却可以决定我们的感受、我们的信念以及我们的冒险精神。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维克(CarolDweck)告诉我们如何认清自己的心态,并为自己构建一个成长的心态来全面实现自身的潜力。阅读本书可以帮你了解自己究竟是谁,以及你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潜力。

《正义之心:为什么人们总是坚持“我对你错”?》

道德判断究竟从何而来?如果你的回答是“严谨的逻辑”,答案肯定不对。道德判断其实源自我们的直觉。直觉就像律师一样,以我们的声誉和利益为基础来为我们的道德判断作出辩解。

本书揭示出真正推动道德判断的并非理性,而是情感与直觉。同时也让我们明白,理解自己的利益赖以依存的道德基础,可以帮助我们制定更好的决策。

不擅长变通,无法变通,用旧有的观念看待问题,可以多看电视连续剧或者多看看书,多与人交流就会长心眼儿的。
不擅长变通,无法变通,用旧的观念看待问题,你想改变自己,不是书本能教会你的,还是在实践中摸索
只能多经历,观察别人,看书改变基本是很难得
可以看一些为人处事之道的书吧,变通了就让你脑子灵活一点,加强一下,为人处事,提高一下情商,看一下这方面情商的书。

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 --------读《世界文明史》之感慨

威尔 · 杜兰的《世界文明史》娓娓道来,让人赏心悦目。原来,在卷帙浩繁的书海里,最怕力有不逮,读书,无论多么欢愉,终究一边是乐趣,一边是困乏,并存的痛苦和快乐常常在交战。

不读威尔何以谈史?错过威尔,等于绕过精彩的叙事,恐怕还会遗憾终生呢;虽然两股势力交织,胶着,你便知道,不读它比读它其实是更难。

这一套大书深具吸引力,非常致命。

这是一个极其冒险的过程,非常过瘾,让人欲罢不能,欲“读”(毒)还休又万般不甘身体的局限或琐事干扰;这个时候,你巴不得身上再多长两只眼睛,否则,洋洋洒洒1500万字,浩浩荡荡写了整整40年!(1935年至1975年),不好好吸收,消化,怎么对得住作者穷经皓首的努力?

其实,不光说看的人累,写的人也筋疲力尽了吧。可喜的是,这一套大书,读下来丝毫不怎么费力,行云流水间就能把芜杂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科学、音乐、艺术、哲学等等剖析得丝丝入扣,让人回味无穷,爱不释手。

整体性阅读,你会发现,威尔·杜兰对文字的掌握驾轻就熟,逻辑缜密(不能不归功于他学哲学出生),没有一点多余的话。

他写书的风格,从容不迫,井井有条,前后统一而完整,不会生搬硬套,或像断线的风筝,胡乱游飞,上山下地。这是一个人完成的一部巨作,我们不得不敬佩他的意志和毅力,至少,作者必须首先克服公正不公正,公允不公允等涉及评价判断的用心和努力。

“因为要写的每一个字,几乎都可能引起争论,或是顾忌,所以这是一个既神往,却又困难的题目。虽然我知道,一个人的过去会使其带有色眼光,也知道没有什么事如公正一般的烦人了,但我仍力求公正。”《世界文明史之宗教改革pg:2》

 

“…… 我们都是在黑暗中摸索阳光的人……我知道我并不比一般无知的少年知道的更多。”(同上pg:3)

如何检验一个人秉笔直书,威尔 · 杜兰的谦卑坦诚,很让我受用。字里行间能感受威尔的学人风范,我能察觉作者对东方如中国历史的描绘的篇幅很少,似乎有意躲避而不愿涉及太多。果不其然,《世界文明史之东方的遗产》,作者承认:

“但是一个西方学者怎样对从不理解的东方而求得理解的呢?我是花了 8 年时间的研究并至该地旅行才仅仅获得这一点知识而著成本书,而这也不过是多一点证据而已。因为对一个西方学者而言,即使耗尽毕生精力来钻研东方微妙的特性与奥秘的学问,也是不够的。因此,本书中的每一章或每一节,都可能冒犯了东方文明并对东方文明获有秘传的人士为之惊愕。”《世界文明史之东方的遗产》 pg:3

作者饶有趣味的自嘲一番:

“关于远东部分,中国与日本的贤哲之士可能要放纵大笑,讥我在丰富的远东文学与思想保藏中,却选这一点东西,实在是短而无当。”(同上 pg:3 )

 

话锋一转,作者引用13世纪一位中国学者戴侗的话鼓励自己:

“假如我等完美无疵再出书,则我这本书恐将永无完成之日。”(同上 pg:4 )

 作者毫不遮掩地指明自己的缺点和短板。

如果,我们太纠结于自己的小历史而放弃了纵观历史的视野,实在惋惜,诚如我和作者的想法是一致的:“只有世界公民对此(书)才有兴趣”,从而,使我们领会并且能享受到这本书所继承的“无穷宝藏之乐”。

当然啦,相比于三十六分之一针对中国篇幅很小的记述,威尔对欧洲的历史完完全全信手拈来,如鱼得水一般。

要知道,这跟作者的背景息息相关,威尔坦言自己在天主教气氛浓郁的环境中长大,并称曾在基督教长老会从事13年的教会服侍。作者在讲述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热情、才华、见解融合在叙述和评说当中,读起来,他的思路、逻辑、情感也随着作者的笔跌宕起伏,有着一种独特的心理体验。他的文笔构成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立体的文明世界。

即便如此,你很难想象,作者对自己的鞭策近乎苛刻的。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我们作了两次环球旅行,而自1912年至1966年间,更跑遍欧洲无数次……在我们一个人有限的生命中,要把历史6000年,总计20个世界文明史中关于经济和政治方面的议题,也探根求源……”《世界文明史之卢梭与大革命》(pg:2)

实际上,威尔为人所不敢为之;最严谨的学者,大多把自己局限于某一领域而不敢冒然用这么大的格局叙事,因为错误的几率是相当大的。任何人想要把他的精力放在历史综述上,势将变成悲剧的箭靶,受到无数“专家”的围剿与抨击。

威尔深知,这种冒险是没有理由求别人谅解的,无非落了个愚勇之名。所以,我能原谅他的一些小小错误,如引用错误 《世界文明史东方的遗产》(pg:792) ,然而,他的精神却是让人激赏的,让人不忘他写书的初衷:

“我希望像哲学一样,这本《世界文明史》永远能诱导出一点进取的精神,使我们能冲进文明史的致命深处。”《世界文明史之东方遗产pg:2》

 

也是因为我对这套巨作的偏爱,连同翻译,撇开不计,亦可原谅。或许译者太多,译名有时不统一,译文有时照本宣科,翻译松懈,有失严谨,不时又出现一位民国时期的老先生咬文嚼字的句子,甚是拗口。很难说,这套书从台湾幼狮文化公司引进,其中的疏漏是繁体转简体造成?抑或大陆东方出版社校对工作不够认真?

俗语说:名师出高徒,威尔是杜威(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的学生,两位先生的成就可谓不相上下,学生与老师并驾齐驱;这么说,胡适与蒋梦麟先生同是杜威门下学生,同代中的杜威、威尔、胡适、蒋梦麟,他们曾经如此地贴近彼此,恍恍惚惚中遥想又近又远,又远又近的时代,他们竟然扯上了关系!

威尔·杜兰生于1885年,卒于1981年,九十六年的岁月里,用尽人生近一半岁月在写着这本著作;人用有限的一生只做一件事,这已经够奇特了,如果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呢?威尔·杜兰毕生除了教学,最大的成就就是写了这24册书,当然还有后来在大陆出版《哲学的故事》。

我们在世的日子何其有限,筛选有用的读物更显得尤为重要。读书----正像智慧之王所罗门说的“我儿,还有一层,你当留意: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当年穷尽一生著书的威尔·杜兰想必也身体疲倦吧,然而,我们在时空交错中在他的文字里相遇,如此的疲倦也是一种满足的喜乐。

故人已逝,如飞烟而去,如彩云而散,只有手中握着的《世界文明史》疑是故人来了一遭,播下知识的种子,在大漠孤烟的浩瀚中呢喃自语。

完整中文书名:世界文明史(24册)

英文书名: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

译者:幼师文化公司

出版社:东方

出版时间:1999年1月
本文标题: 变通:受用一生的学问,这本书怎样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0499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关于邮政人的读后感(邮政吕红玉读后感)七步成诗读后感150字(七步诗的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