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死焉知生读后感800字(关于未知生焉知死的感想800字)

发布时间: 2023-04-07 20:22:3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4

不知死,焉知生不知死,焉知生,时常看到别人写的文章中引用孔子的话语:不知生,焉知死。这也常让我感到有些别扭和不解,大概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连自己...

不知死焉知生读后感800字(关于未知生焉知死的感想800字)

不知死,焉知生

不知死,焉知生 时常看到别人写的文章中引用孔子的话语:不知生,焉知死。这也常让我感到有些别扭和不解,大概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连自己的生命还不知道,怎么会知道死呢?或者说知道死又有什么意义呢?这句话的似乎也是告诫我们不要去想死的问题,只要去想活着是什么意义就够了。 让我们还是认真重新领会一下那句话的问题在哪里吧。当我们去了解生命意义的时候,总是会在死亡的背景下去思考,怎么能回避死亡呢?如果我们没有对死亡的理解,又怎么能理解生的含义呢? 世界上所有宗教的共同特征,都是对死亡进行的探索和超越,哲学、艺术的深刻处都离不开对死亡的思考和表现,对死亡的探索和思考才让我们更懂得生的含义,事实上,那些经历过死亡边缘的人,才更懂得生的含义,因此生命只有在死亡的背景下才能领悟,死亡也是打开生命奥秘的钥匙,知道了死亡才知道生命的美丽。生命本身就是生死相依的过程,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这贯穿着我们整个的生命历程。 我想如果孔子作为一个思想家,那句话也说明了他从根本上回避了一个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和领悟,或许这也是整个儒家即缺乏形而上的深刻,也缺乏精神上更深的超越,而实际带给人们的是把每个人实际的生命作为对社会意识的依附和归宿,人们的修身养性的最终目标只有社会某种价值,而回避了人们潜意识对死亡恐惧的真实和超越。 所以,我们现在应该说:不知死,焉知生。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人生。 "生既是死,死也是生"此话是相对存在的.不过人的本性{就是怕死},一个巴掌/一个响雷/一个陷阱乃至与一条毛毛虫. 人生还无意义,只有死亡你才会知道你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你才会知道当初上帝的审判从而天使把灵魂降入受精卵
死是结果,你想要怎样的结果,即你想怎样的死去,结果决定过程,你想要怎样的过程,即怎样的活着。所以说不知死,焉知生。

《择生与择死》读后感(800字左右)

作者:张曼凌 辛苦大家帮帮忙喽~^-^~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 我深信,这种思考并非我一人独有。某种程度上,历史是为这种思考存在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萦绕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 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尽忠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的不同,正是由于前者是别无选择地献身,后者却是投机的。身为“楚臣”,他不能承受楚国亡国的事实。 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作“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唯一的选择。他把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这就是为什么在抗日战争中,在寡不敌众的时刻,会有那么多的中国将士“以卵击石”的壮烈行为。 屈原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侵入受辱而死的。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的独立的死。“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他悲吟着,高歌着,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如归地赴死。 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 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中国古人发明了一个伟大的词——视死如归。“浩气还太虚”,回归自然。中国人承认自己是从自然中来的。精、气、神为天地所化。死,是将这从大地而来的浩然之气归于造化它、养育它的泥土和流水。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身为史官,只因他出于公正之心,为李陵辩护,开罪于皇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一位直谏烈臣。但司马迁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而已。他要完成千古史记。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监视与怀恨。这明明是一种冲破思想牢笼与真相禁锢的叛逆之举!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是以正义与善恶观来创作的,充满人性及文化激情的作品。因而能超越政治变迁,虽物换星移,却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光。《史记》之功,可谓“再造”了中华民族。 “生?还是死?” 莎士比亚的名句,令丹麦王子哈姆莱特成为西方“择生择死”思考的典型形象。西方人弃生取义的意识,与东方有异。他们更重视“生”的权利与个人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把自我的小生命看做是民族的大生命的一环。舍小取大,故有欣慰之感。 有时,中国人甚至将“生”看作是比“死”更难的事情。 有一个“退麝投岩”的故事。麝鹿被猎人追杀无计时,会跑到岩边,将自己身上的麝香掏出,搓入泥土,归还大地,不令猎人所得。然后,投岩而亡。这是对文化人的生命与使命的庄严比喻。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欲灭亡中国,尤其要扑杀我民族的精英。西南联大的诸教授们跑到了云南。这正是一个民族存亡的“岩边”,他们将自己的麝香掏出,哺育后生,还给中华,以雪国耻。同时也准备好了暂不投降。这个比喻,正是发自内心与行为,而非只是课堂上的高调。 好一个“退麝投岩”!在此,一部西南联大的历史,已将“择生”与“择死”糅在了一起,这是司马迁与屈原的统一。 择生与择死的思考,构成一个人、一个民族隆起的脊骨。没有这伟大的设计,是没有伟大的人和伟大的民族的。 祖宗给了我们一个清明节。清明时的中国,生人走到死界边,冥冥之中的灵魂也来与生人相逢。中国人,不只是活在自己不到百年的小生里,还要活进五千年的历史里,活进无尽的未来中。这使得中国人“在精神上的人生”比肉体人生更为漫长和浩淼。

未知生,焉知死?为什么理解死要先知生?

生死
  生死是表象,生命无生死。
“莫比乌斯带”告诉我们,生死不是对立的,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中有死,死中有生,生死相依,生死相随。
  生就是死,死就是生
《黄帝阴符经》中说:“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我感觉到,生就是苦,人生就是一个苦海。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回头?什么是"回头"?
  回头就是死!
  为什么要死?
  因为生不如死。
  如何死?
  涅槃。
  如何涅槃?
  修行修炼。
  如何修行修炼?
  提高觉悟,增加智慧。
  什么是智慧?
  对生死至高无上大彻大悟的认识就是智慧。
  如何获得至高无上、大彻大悟的智慧?
  明白什么是生,什么是死。
  那么什么是生,什么是死呢?
  每个人因因缘孽报,不明不白地来到这个世间就叫生。每个人盲目奔波,稀里糊涂地离开这个世间就叫死。
  生是偶然的,死是必然的吗?
  生死都是必然的。
  死亡只是一个表象,死亡的背后是生命的轮回,有些人死后,还要返回人间,有些人死了,会变成畜生,有些人死了,会去千年界,有些人会去万年界,只有极少数的人去了极乐世界。所以,有些人死了,比在人间更惨,更可悲。
生中有死,死中有生
  我们知道,肉体的衰老是渐进的、是不知不觉的,如果我们把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里程每天拍摄成照片,你随便拿出相邻的两个照片相比较,根本看不出两者之间有何差别,但是,你若与相隔一段时间(比如一月或一年)的照片对比,就可以明显地看出两者之间的差别来。这就是说,生命每时每刻都在死亡,“生中有死”。
  那么“死中有生”吗?是的,死中有生。我们已经知道,生命永恒,人有来世,那么,我们的来世由什么因素决定呢。。
来源:
禅院百科

未知生焉知死这句名言给我们的启发

未知生焉知死这句名言给我们的启发
启发
反对迷信鬼神
“未知生,焉知死?”原话见于《论语 先进第十一》: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这段对话体现了孔子和儒家学说的精华之一:反对盲目崇拜鬼神,更反对不不把人世间的事情做好而把时间、精力、金钱都花费在敬奉鬼神上面,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其中:“未知生,焉知死?”的意思就是:活人的事情还没有弄清楚,活着的时候应该怎样做人还没有弄懂,哪有时间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该为死人做些什么?
本文标题: 不知死焉知生读后感800字(关于未知生焉知死的感想8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9997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诸神的踪迹70-100页读后感(诸神的起源读后感一百字)为生命美丽一次读后感100字作文300字(《生命为美丽一次》读本的读后感怎么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