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力数学仨读后感手抄报(有魔力的数学神殿读后感350字)

发布时间: 2022-12-27 14:21:3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5

数学手抄报就这个有魔力的数学神殿读后感350字有魔力的数学神殿读后感350字数学王国历险记里的每一道题其实都非常简单,但有的时候我绞尽脑汁也没有...

魔力数学仨读后感手抄报(有魔力的数学神殿读后感350字)

数学手抄报

就这个

有魔力的数学神殿读后感350字

有魔力的数学神殿读后感350字
数学王国历险记里的每一道题其实都非常简单,但有的时候我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答案,直到我看了书中的做法才恍然大悟。
这本书主要讲了丁当和小贝去“弯弯绕国”做客,他们首先去打了一个漂亮的擂台,然后前往数学宫。在数学宫里,他们了解了黄金数,知道数学宫原来是由生物计算机管理的。然后他们又去了野生动物园,帮助布直首相拿回了激光全息电视的图纸,还去了中国古算馆。最后,大家开了告别联欢会,目送丁当小贝消失在远方。
我以前觉得数学枯燥无味,但是自从看了《数学王国历险记》,我对数学越来越有兴趣。生活中,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从今往后,我一定要好好学数学、用数学,碰到难题不气馁,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数学手抄报资料

要一些数学知识、名人故事、数学的脑筋急转弯、一些计算公式、巧解题方式等。内容丰富,不宜太多
数学家华罗庚少年时失学在家,帮爸爸经营小棉花店。空闲时,他常常用包棉花的纸解答数学题。
一天,爸爸让他去内屋打扫,打扫完毕,回到柜台一看,哭了:“我的算术草稿纸呢?”爸爸左找右找,忽然,他指着远处一个人的背影说:“我把棉花包卖给他了”。华罗庚追上他,敬了个礼,掏出笔,把题抄道手背上。过路人说:“这真是个怪孩子。”有时顾客来买东西,人家问东他答西,耽误了生意。晚上,店关门了,他就自学到深夜。父亲眼见他不把心思化在买卖上,一气之下夺过他手中的书,要仍进火炉,幸亏母亲抢了下来,才没把书烧掉
一次,华罗庚看杂志,发现一篇数学论文有错误,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写出批评论文,寄给了上海《科学》杂志,不久登了出来。这篇文章改变了他的道他迈向数学殿堂。
传奇数学家华罗庚
中国,有一位数学家是家喻户晓的,这就是华罗庚,人们往往把这个名字当作"数学家"、"自学成才"和"聪明"的代名词。随着"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的广泛开展.这位当代中国的传奇数学家在少年儿童中也广为知晓了。
华罗庚于1910年11月12日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1924年从金坛中学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年仅14岁的华罗庚便在父亲经营的小杂货铺里当伙计。他的中学老师王维克很欣赏他的数学才华,鼓励他继续自学数学。19岁那年,华罗庚突然染上伤寒,此后在腿部留下了残疾。
在病痛和贫困面前,华罗庚没有失望,反而更加迷恋数学,他四处寻找数学书自修。在那个小镇上只有三本数学书可用,一本代数、一本几何以及一本50页的微积分。他贪婪地把它们读得烂透,并尝试写些论文,投寄到《科学》、《学艺》等刊物发表。1929年华罗庚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Sturm氏定理之研究"(《科学》第14卷第4期)。1930年l 2月他又在《科学》第15卷第2期上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文中指出,苏家驹的解法中把一个13阶行列式算错了。
这后一篇论文引起了清华大学数学系的重视,系主任熊庆来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1931年,华罗庚经他的同乡唐培经教员引荐,被破例录用为清华大学数学系的图书管理员,这为他的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不到一年半的光景,华罗庚旁听了数学系的全部课程,打下了坚实的现代数学基础。在杨武之教授(杨振宁之父)指导下,两年之中,华罗庚写出了一批很有质量的数论论文。凭藉他的天赋和雄厚的学力,1933年,华罗庚被清华大学破格聘为助教。一个乡间来的青年人,只有初中文凭,居然能登上中国最高学府的讲台,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1934-1936年,华罗庚在杨武之等教授的关心下,深入研究数论,他阅读丁许多当时国际上数论权威的著作,写出了20余篇高质量的论文,多数发表在国外的数学杂志上。1935年-1936年,美国数学家维纳(N.Wiener)和法国数学家阿达玛(J.Hndamard)相继来华讲学,华罗庚认真地听了他们的讲课。维纳对华罗庚尤为器重,把华罗庚推荐给当时世界最负盛名的数学家之一:英国的哈代(G Hnrdy)。并由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资助上剑桥大学专攻解析数论。1936年,年仅26岁的华罗庚离别家中的妻子与二个孩子,作为访问学者来到英国.初步领略到这个世界数学中心的学术生活。刚到剑桥时,哈代就预言,"华在两年内可望得到学位"。数论是剑桥大学的强项。在剑桥的两年中,华罗庚发表了10多篇数论方面的论文。每一篇都可作为博士学位论文。但因为学费昂贵,他始终末正式注册读学位。直到1980年,华罗庚才在法国南锡大学第-次接受荣誉博士学位。后来又获香港中文大学(1983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1984年)荣誉博士学位。
1938年,华罗庚风尘仆仆回到祖国,在昆明的西南联大任教.由于数学系主任杨武之的提携、华罗庚从教员越过讲师、副教授,直升为正教授。抗战期间,生活非常困苦,华罗庚来到西南联大时,连一间房子也难找,还是著名诗人闻一多将住所腾出一间房子让华罗庚一家六口居住。两位文化名人住在仅有一帘之隔的两间陋室里.他们之间建立了笃深的友谊。1944年,闻一多在昆明街头挂起"闻一多治印"的招牌,以刻印贴补生计,可见当时教授生活清苦之一斑。 1946年2月到5月,华罗庚应苏联科学院和对外文化协会邀请。到苏联作学术访问,会见了维诺格拉朵夫和林尼克等著名学者。1946年秋.华罗庚远超重洋,来到世界最著名的数学中心--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工作,随即又被聘为伊利诺斯大学教授。在这段时间内,华罗庚除研究数论之外,还涉足"有限域上的方程论"、"典型群"、"域论"等学科,硕果累累。
1950年,华罗庚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工作条件和忧厚的生活待遇,举家返回祖国,从此便将全副精力投身于祖国建设。首先重组中国数学会,筹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分别担任了理事长和所长职务,把工作的重点转到培养青年数学家与发展中国数学事业上来。在数学所的工作中,他组建了多个学科的研究室,撰写了《数论导引》、《典型群》(与万哲先合作)和《多复变函数论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等著作,带领青年人开创新的研究领域,并亲自给他们讲课,指导他们修改论文和论著。1958年,中国科技大学创办后,他先后担任了数学系主任、副校长,并写了《高等数学引论》第一卷、《从单位圆谈起》等著作,为培养青年人呕心沥血。
从1965年开始,华罗庚将工作重心放到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的普及方面。他选择了以改进工艺为主的“优选法"和以改善组织管理为目的的"统筹法",并加以普及。他撰写的以这两种方法为内容的小册子,深入浅出,普通工人也能读懂。他还身体力行,几乎跑遍全国加以宣讲。这在中外数学界可说绝无仅有,无怪乎在1980年的国际数学教育会议上,华罗庚所做的大会报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普及数学方法的若干个人体会"赢得了与会人士最热烈的掌声。
华罗庚曾写过不少文章向青年人传授治学经验和学习方法,他提出"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在于勤奋",勉励青年人勤奋学习、工作。他把读书学习和打好基础形象地概括为"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过程。"由薄到厚"是学习、接受的过程,即读书过程中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书就越读越"厚"了。"由厚到簿"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所学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掌握其精神实质,这样书又变得越来越"薄"了。
华罗庚十分关心和支持数学教育事业。50年代初,他亲自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套中学数学教材。华罗庚热心倡导在中学开展数学竞赛活动。从1956年至1979年,他多次担任北京市和全国中学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并亲自主持命题、监考、阅卷和评奖等工作。特别是竞赛前,他常亲自给学生作报告,并将报告内容整理出版了儿本通俗读物,如《从杨辉三角谈起》、《从祖冲之的圆周率谈起》、《从孙子的神奇妙策谈起》、《数学归纳法》等。不仅向中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还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华罗庚是享有国际盛誉的数学家,对现代数学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一生共发表论文约200篇,专著10本,其中有8本被国外翻译出版,有些可列入本世纪经典著作之列。另外他还撰写了10余部科普作品。1983年,世界最著名的科学著作出版社--德国的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了《华罗庚论文选集》,1984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又出版了《华罗庚科普著作选集》。他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副院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他还被选为美国科学院的国外院士(1982年),第三世界科学院的院士(1983年)以及德国巴伐利亚州科学院院士(1985年)。
华罗庚把-生都献给了数学事业,1985年,74岁高龄的华罗庚东渡日本。6月12日当他正在做学术报告讲完最后一句话的时候,心脏病突发。当晚22时,这位中国最杰出的数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永远离开了我们。华罗庚实现了他自己"鞠躬尽瘁而已"的誓言,在科学讲坛上光荣地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脱颖而出,饮誉海外,培养青年,造福祖国,这就是这位传奇式数学家所走的道路。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去攀登科学高峰。
报效祖国宏愿--华罗庚的故事
同学们都知道,华罗庚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数学家。他仅有初中文凭,因一篇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从此华罗庚北上清华园,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
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可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
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了他数学研究真正的黄金时期。他不但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同时满腔热情地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用数学研究、试验和推广,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年间,华罗庚共发表了152篇重要的数学论文,出版了9部数学著作、11本数学科普著作。他还被选为科学院的国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家的院士。
从初中毕业到人民数学家,华罗庚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人生道路,为祖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

1、一个人花8块钱买了一只鸡,9块钱卖掉了,然后他觉得不划算,花10块钱又买回来了,11块钱卖给另外一个,问他赚了多少?
解:1元。
2、一天有个年轻人来到王老板的店里买了一件礼物
这件礼物成本是18元,标价是21元。
结果是这个年轻人掏出100元要买这件礼物。
王老板当时没有零钱,用那100元向街坊换了100元的零钱,找给年轻人79元。
但是街坊后来发现那100元是假钞,王老板无奈还了街坊100元。
现在问题是:王老板在这次交易中到底损失了多少钱?
3、1=5
2=25
3=75
4=2435
问5=?
可怜,我也在弄,顺便帮你查。
本文标题: 魔力数学仨读后感手抄报(有魔力的数学神殿读后感35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7056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单车问答 读后感(共享单车造成了哪些社会问题)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不要急(致教师 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