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读后感(求《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2-12-21 21:17:2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5

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易懂的读后感生活在别处》是捷克当代名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作品。米兰昆德拉,1929年生于捷克。当过工人、爵士乐手,后致力于文...

米兰昆德拉读后感(求《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易懂的读后感

生活在别处》是捷克当代名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作品。米兰昆德拉,1929年生于捷克。当过工人、爵士乐手,后致力于文学和电影。1968年苏联出兵布拉格后作品被禁。1979年移居法国,多次获国际性文学奖。主要作品有《生命不能承受只轻》等。
小说主要讲述一位天才的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悲剧的一生。玛曼与工程师的相逢是错,结合是错。这错误已经预示了雅罗米尔的未来:他的出生不过是偶然,而终其一生也被玛曼控制。玛曼把儿子的诞生当作与另一个情人的相逢。她要抓牢这一切,因为丈夫已经叛离了。儿子是她的,她的世界。她把他的第一句话记下来,母亲如此的欢欣暗示他以后必须不断重复那些原始的重叠词或无意中的押韵的短句。未来的诗人由此定格。作者有意安排雅罗米尔从小有强烈的自省意识,而他的命运只是对母亲的迎合。他的转折点在于遇见一个画家。玛曼与画家的相逢充满了放荡,而对儿子来说,他又得到了一个人的夸奖和更大更多的展现机会——即迎合。他笔下偶然的狗头人体和无头女人被画家用现代艺术理论加以解释。后来雅罗米尔开始写诗,玛曼一直是第一读者,画家为指导。母亲一直控制着儿子的一切,她因自己的身体自卑,却从与儿子的亲密中找到安慰和自信。诗人成长起来。他偷窥,他自渎,这些都证明了他被压抑的青春激情。但他的所有只不过因了母亲的放纵,而对失去却无能为力。她结束那淫荡的邂逅后,暂时沉寂了。儿子的生活就是梦,“他从一个梦渡到另一个梦,仿佛从一种生活渡到另一种生活。”他想逃避,去只是从一个梦逃到另一个梦。恋爱中的儿子成了真正的诗人,但老年人与死亡是经常的意象,虽然他一无所知。敏感的天才已经被证实,而母亲的畸爱是最大的绊脚石。之后就投身革命了,反抗现实,憧憬战斗,渴望荣誉,他浪漫而充满激情,认为“要么一切,要么全无”。与女人纠缠,与生活纠缠,诗是生活的载体。而他的死亡也缘于普希金式的决斗,卑微的自尊由此得到保护。母亲终于抓不住他了,而他逃避了一生,最终还是在她的怀抱睡着。
作者意欲表现出我们对生活的奢望——我们永远以为生活并不是自己所投入的那种,逃避用语那没有终点。在描述雅罗米尔的心理成长特别是在〈诗人在逃跑〉这一章中,作者穿插描写了诗人雪莱、兰波、来蒙托夫、马雅可夫斯基、沃尔克、哈拉斯的故事或诗歌。历史的与虚构的诗人在本质上表现 出令人惊异的一致。“我必须死吗?那就让我死于烈火吧。”他渴望激情,但最后只能死于水,而不是火。作者采用蒙太奇法,同时刻画面交叉,过去与现在穿梭。雅罗米尔追求绝对的高尚,甚至背叛母亲,出卖女友。作者安排他与儿时的朋友,即诗人与警察交好,时代的模式从中凸现出来,一面是美好和浪漫,另一面是暴力与激情。但他不知道蝴蝶与蛹之间在美学上有质的区别,在已经没有诗歌时代,却以为他还可以象兰波、雪莱、来蒙托夫那样扮演一个诗人的角色,结果时代只给了他一个表演残忍而不是表演崇高的机会,最终导致所有的毁灭。然而我以为最重要的是:他生命的激情从来没有停歇。
正如昆德拉在一次授奖会上援引的一句犹太谚语:“人们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类自以为是的生活的真谛不过是对某种状态任性的否定和另一种状态毫无缘由的向往。雅罗米尔笔下无意的人顶着狗头正是对我们的绝妙嘲讽。我们一直生活在自以为是和自以为然中,却不曾意识到这一点。据作者所说,书名原为(抒情时代),是对一个特定时代某种生活态度和青春的描写。全书语言如诗,却在轻松中向我们发问:生活的应然是什么?而它自身似已回答:即它的实然。我们站在时光面前,无能为力。不管采取何种态度,时光不曾驻足,生活并不留步。当青春终于随落花埋葬,我们将哪拿什么作形式的祭奠?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玩笑》的读后感怎么写?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玩笑》的读后感怎么写?也就是说应该围绕什么主题去写?大纲是什么样的?PS:不要直接给我一篇读后感
请问您认真看过玩笑么?倘是认真看过,应该不会问这种问题!
这部作品的精神:
故事的主人公之间的关系,却远远比我们中国同时代作家笔下的关系要来的好玩,他写的是年轻的党员和团员之间的偷情、爱情、暧昧关系,一句话在革命的主义的崇高的蓝天之下,偷偷摸摸的发生了人性的、甜蜜的、低俗的,但是也很亲密和复杂的关系。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但是分为七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不同的主人公第一人称的叙述。男主人公路德维克,女主人公艾莲娜,老人雅罗斯拉夫,共产党员考斯卡。他们都真诚地讲述了自己在那个时代,具体的说是苏联共产主义模式,强行的移植到习惯于散漫自由的捷克土壤后的经历和感受。
这部作品写的是那个假模假式的时代,那个高唱“前进吧”,人民高举红旗的时代,那个结婚并不是出于爱情,而是出于党的纪律的时代,那个送给心上人的礼物是一枚克林姆林宫纪念章的时代。但是昆德拉把这些故事写得是如此认真,认真到叫你发笑。难怪他把小说的名字命名为《玩笑》,但是在玩笑的后面又流露着宿命的悲哀。有评论说在这部作品中,昆德拉极力讽刺的是苏联式共产主义的集权统治,但从文学的广度和深度看,它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
“露茜,一个有污点的女孩子,我们的两部生活史是如出一辙、异曲同工,我们都生活在一个被蹂躏的世界里,我们不懂得同情这个世界,既加剧了这个世界的不幸,也加剧了我们的痛苦。”
就这样写,好吧。

谁有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啊

如题
作家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提出:“轻”与“重”。 他说:“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溃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可是在每一个时代的爱情诗篇里, 女人总渴望压在男人的身躯之下,也许最沉重的负担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的比大气还轻,会高高的飞起,离开大地即离开生活。他变的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无意义。那么轻为积极,还是重为积极呢?这是个疑问。唯一可以确定是:轻与重对立最为神秘,也最模棱两可。
  人生离不开“轻”,“轻”是人留恋的终极原因,比如:爱情,友谊,音乐,欣赏大自 然,艺术创作等这些对生命本身的享受。在这方面做的最好的是徐志摩和三毛。他们喜欢自由,追求友谊,爱情和童真。他是懂的享受生命本身的人。
  人生离不开“重”,“重”给人能带来充实,在“重”的圈子里,人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从其中感到心灵充实的幸福,人会在人的本质力量化过程中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为自己自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过这样深刻的体验, 比如:当我们站在领奖台上,我们心中洋溢着喜悦之情,我们会通过“奖牌”看到我们的本质力量,我们会体会到被众人肯定后那种精神上无限的幸福。所以“重”在我们人生中是不可缺少的。
人生除了“轻”与“重”外,还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也可称为“沉重的轻”。所谓“沉重的轻”,是指人在无所事事的情况下,感到无聊、空虚、寂寞、孤独等难以承受的感绪和纠缠在精神之中解不开的死结而引起的否定性的痛苦的感受。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那本书中,提到托马斯在开始离开他的妻子特丽莎的几天里,托马斯确实获得了自由。他又回归到了单身汉的生活,整天可以呼吸令人心醉的自由气息。但是不久,失去责任的“轻”就让托马斯难以承受,他发现自己原来更需要承担家庭责任的这份“重”。沉重的轻”是人生的一个困惑,君不见大多数无所事事的富人经受着难以言表的烦恼,君不见杰出影星翁美玲因不堪忍受爱情中的“沉重的轻”而自杀身外亡。君不见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病来源于想不开的“沉重的轻”。
  探讨完“轻”、“重”、“沉重的轻”使我们明白了人应该这样的活着:一边疯狂的赚钱,一边疯狂的花钱,挣多少,花多少,只要开心幸福就好。因为这样的人生观可以恰倒好处的把 “轻”与“重”结合起来,使人既享受了生命本身,又实现了人的本质力量。让人感到充实平静。它是一种非常切合实际的哲学生活观,试想一下,人世间一切事物都在变,没有一件东西能真正占有。得到一切的人,死时又交出了一切。不如在一生中不断地得而复失,习以为常,也许能更为从容的面对死亡。所以我喜欢诗人兰坡的诗:人生一边赶路,一边观花。 因此,在这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就应该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一边娱乐。我们的人生需要在同一生活段完美地把学习工作娱乐结合起来。在生命的过程中来体验幸福,追求幸福
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 米兰昆德拉读后感(求《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6845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生死乾坤扇读后感500字(三国演义连续4片读后感)圣经神话故事读后感500字(圣经神话故事 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