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孤》观后感第一篇:电影《失孤》观后感,去看《失孤》的时候,已经抱着了会被煽情的心情。但是没有,看完之后突然觉得心里一暖。影片最后看着雷泽宽...
《失孤》观后感
第一篇:电影《失孤》观后感
去看《失孤》的时候,已经抱着了会被煽情的心情。但是没有,看完之后突然觉得心里一暖。影片最后看着雷泽宽骑着摩托车再度启程,画面褪去,就想起了刘德华在春晚上唱的《回家的路》。这首由刘德华自己填词的歌,或多或少的诠释了他对雷泽宽的理解。
回家的路 数一数一生多少个寒暑
数一数起起落落的旅途 多少的笑 多少的哭
回家的路 数一数一年三百六十五
数一数日子有哪些胜负 又有哪些满足
在《失孤》里,有着丝丝悲凉酸楚的诉说,也有着挣扎呐喊的发泄,更有向天讨要公理的怒泣。剧情的推进从雷泽宽的一个线索开始,根据网友的提示在泉州有一个孩子和他的儿子情况很像,今年17岁,腿上有伤疤。一路波折雷泽宽最终来到了泉州,在这一段导演在叙述上略显不足,作为自己的荧屏处女作,在影片开头同时处理三条线索,让观众难以迅速带入,很多次疑问谁是谁的孩子?另一个女的又是谁?但是刘德华的演绎弥补了这一点,看到自己苦心寻找的孩子就在眼前,雷泽宽更多是犹豫,害怕,越想得到,越怕失去。相认之后知道并不是自己的孩子仍坚持让自己回去,想做一次亲子鉴定。很难想象这对坚持了15年的父亲是怎么样的打击。
通过影像,观众能时时体会到主人公撕心裂肺的悲痛与煎熬,还好,这时候曾帅出现了。这个4岁时被拐卖的年轻人,投出了试探雷泽宽那些欲解之谜的问路石。殊途同归的遭遇,让两颗受伤的心如父子般开始相互依靠、相互包容,也相互给予。
“曾帅!曾帅!”
“你要停下来为什么不告诉我呢?”
这是最让我感动的场景,两人走在路上,曾帅被街边的小店吸引,雷泽宽发现身边的曾帅不见了之后,着急的在街上寻找,那一刻雷泽宽真的害怕了,害怕再一次失去,感同身受的明白到自己的父母为什么在看到我们调皮之后,严厉的责骂,爱其实就是那份对你的小心翼翼。
在那个凉夜的街巷,曾帅在雷泽宽的怀里睡着了,雷泽宽细心地往曾帅的身上添加衣服。此刻,曾帅的眼角滑落泪水,他看似无意地往里面翻转了身子,把头深深地埋进老雷的臂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一个如默片般的镜头,看得令人心碎,也让我顿悟电影所释放的主题:失孤,既可以理解为失去了孩子,自己变得孤独,更可以理解为失掉孤独。主人公都曾被罪恶剥夺了完整的人生,如今彼此却在不同的生命缺口处得到了圆满的咬合,并谨慎地掩埋起心照不宣的那份孤寂之困。
作为女导演,彭三源有着女性细微的观察——在 《失孤》里,她没有刻意去传递愤怒的情绪,反而极大可能地收住悲情的袋口,努力展示其“不放弃、有希望”的明亮主题。雷泽宽用那种明知眼前不是自己儿子却偏执请求“相认”的心酸绝望,来劝阻曾帅不要去和明知不是自己亲妈的“失子母亲”相见,因为错位的不舍只会令当事人最后的精神底线全然崩塌,雷泽宽不想让受害者尚留的希望被假象侵扰。这是一种高级的艺术表达,也是一种理智的现实诉求。害怕的不是失去,而是因为失去而失去更多。
回家吧 幸福
幸福 能抱一抱父母
说一说 羞涩开口的倾诉
灯火就在 不远阑珊处
“世上有那么多人,为什么偏偏是我?”
这是雷泽宽最后的追问。
而在我们中有大部分不是,换言之其实你已经是很幸福中的一个。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握幸福,就像歌词里说的:幸福就是能抱一抱父母,说一说 那些羞涩开口的倾诉。
幸福,其实就在你不远的阑珊处。
第二篇:观看《失孤》有感
有了去年陈可辛执导的《亲爱的》,拐卖孩子这个社会议题在大银幕上重新被点燃起来。《失孤》同样如此。这部电影和《亲爱的》一样,都是以主角寻找自己被拐卖的儿子为主线。《亲爱的》里在后半段加入了赵薇扮演的“拐子佬妻子”的视角,把拐卖孩子的社会问题复杂化,在伦理上让观众陷入一种思考的困境:被拐卖孩子的家庭固然值得同情,那么拐卖孩子的家庭,说不定也有难言的苦衷呢?
而到了《失孤》里,除了刘德华扮演的雷泽宽寻子的主线,也有一条副线——井柏然扮演的曾帅。他是被拐卖的孩子,买他的家庭最终说出了真相,而他也开始了自己寻找亲生父母的旅程。在这条副线里,故事为我们揭露了过去拐卖故事里不常见的一面:被拐卖的孩子如何寻找生父?
电影里,曾帅对雷泽宽说,你寻找孩子,可以大张旗鼓,到处宣扬;可我找自己的父母却不能。不能的原因有很多,和他一起被拐卖的同村青年,生活在一个物质条件优越的家庭里,他乐享其成,不愿意再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曾帅理解他的这种做法,因为万一亲生父母有了新的孩子,过得幸福,可能这些年来从未想过寻找他;又万一父母家里条件很差,要是相认了,过得不如现在的生活好呢?
血浓于水,这是个看上去无须质疑的事实,但当生物学上的血缘关系遭遇到众多现实问题挑战时,儿女和父母的“寻找”、“抛弃”、“相认”,都成为了一个不太容易解决的棘手问题。
所以,刘德华扮演的雷泽宽寻子线,在电影里被淡化。自己的亲生骨肉被夺走,十多年来穿越整个中国不停寻找,风餐露宿,受过多少苦可想而之;但是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实在太多,每年成千上万被拐卖的孩子,虽然残酷,但又不得不接受“这样的悲惨故事是在是太常见了”这个现状;再加上《亲爱的》里,黄渤与张译的那条寻子线已经足够凄惨,足够真实,足够有代表性,所以在《失孤》里,没有对雷泽宽的15年寻子故事进行写实描述,只是用了几个重点去点缀出雷泽宽在现实里遭遇到了种种痛苦折磨:车祸、被殴打、被警察追、被城管追、被渔民围攻……
雷泽宽在寻子路上挨过打,受过饿,摔过跤,上过当,却始终没有放弃,是冥冥中亲情的召唤,也是只有在路上,才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父亲的自我救赎,曾帅则曾在找到亲生父母后,困惑于养父和姐姐的情义,对生父的生疏,这样彼此对照,就是影片对现实的思考。从东方人的情感来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血脉深情,骨肉相连。可是当亲人离散之后,怎样面对,是像雷泽宽一样苦苦寻觅,还是凭其自然,是一道没有对错的选择题,而对于那些无法从内心深处原谅自己弄丢了孩子的父母来说,也许这没有尽头的千山万水,才是一种靠岸。
去看《失孤》的时候,已经抱着了会被煽情的心情。但是没有,看完之后突然觉得心里一暖。影片最后看着雷泽宽骑着摩托车再度启程,画面褪去,就想起了刘德华在春晚上唱的《回家的路》。这首由刘德华自己填词的歌,或多或少的诠释了他对雷泽宽的理解。
回家的路 数一数一生多少个寒暑
数一数起起落落的旅途 多少的笑 多少的哭
回家的路 数一数一年三百六十五
数一数日子有哪些胜负 又有哪些满足
在《失孤》里,有着丝丝悲凉酸楚的诉说,也有着挣扎呐喊的发泄,更有向天讨要公理的怒泣。剧情的推进从雷泽宽的一个线索开始,根据网友的提示在泉州有一个孩子和他的儿子情况很像,今年17岁,腿上有伤疤。一路波折雷泽宽最终来到了泉州,在这一段导演在叙述上略显不足,作为自己的荧屏处女作,在影片开头同时处理三条线索,让观众难以迅速带入,很多次疑问谁是谁的孩子?另一个女的又是谁?但是刘德华的演绎弥补了这一点,看到自己苦心寻找的孩子就在眼前,雷泽宽更多是犹豫,害怕,越想得到,越怕失去。相认之后知道并不是自己的孩子仍坚持让自己回去,想做一次亲子鉴定。很难想象这对坚持了15年的父亲是怎么样的打击。
通过影像,观众能时时体会到主人公撕心裂肺的悲痛与煎熬,还好,这时候曾帅出现了。这个4岁时被拐卖的年轻人,投出了试探雷泽宽那些欲解之谜的问路石。殊途同归的遭遇,让两颗受伤的心如父子般开始相互依靠、相互包容,也相互给予。
“曾帅!曾帅!”
“你要停下来为什么不告诉我呢?”
这是最让我感动的场景,两人走在路上,曾帅被街边的小店吸引,雷泽宽发现身边的曾帅不见了之后,着急的在街上寻找,那一刻雷泽宽真的害怕了,害怕再一次失去,感同身受的明白到自己的父母为什么在看到我们调皮之后,严厉的责骂,爱其实就是那份对你的小心翼翼。
在那个凉夜的街巷,曾帅在雷泽宽的怀里睡着了,雷泽宽细心地往曾帅的身上添加衣服。此刻,曾帅的眼角滑落泪水,他看似无意地往里面翻转了身子,把头深深地埋进老雷的臂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一个如默片般的镜头,看得令人心碎,也让我顿悟电影所释放的主题:失孤,既可以理解为失去了孩子,自己变得孤独,更可以理解为失掉孤独。主人公都曾被罪恶剥夺了完整的人生,如今彼此却在不同的生命缺口处得到了圆满的咬合,并谨慎地掩埋起心照不宣的那份孤寂之困。
作为女导演,彭三源有着女性细微的观察——在 《失孤》里,她没有刻意去传递愤怒的情绪,反而极大可能地收住悲情的袋口,努力展示其“不放弃、有希望”的明亮主题。雷泽宽用那种明知眼前不是自己儿子却偏执请求“相认”的心酸绝望,来劝阻曾帅不要去和明知不是自己亲妈的“失子母亲”相见,因为错位的不舍只会令当事人最后的精神底线全然崩塌,雷泽宽不想让受害者尚留的希望被假象侵扰。这是一种高级的艺术表达,也是一种理智的现实诉求。害怕的不是失去,而是因为失去而失去更多。
回家吧 幸福
幸福 能抱一抱父母
说一说 羞涩开口的倾诉
灯火就在 不远阑珊处
“世上有那么多人,为什么偏偏是我?”
这是雷泽宽最后的追问。
而在我们中有大部分不是,换言之其实你已经是很幸福中的一个。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握幸福,就像歌词里说的:幸福就是能抱一抱父母,说一说 那些羞涩开口的倾诉。
幸福,其实就在你不远的阑珊处。
第二篇:观看《失孤》有感
有了去年陈可辛执导的《亲爱的》,拐卖孩子这个社会议题在大银幕上重新被点燃起来。《失孤》同样如此。这部电影和《亲爱的》一样,都是以主角寻找自己被拐卖的儿子为主线。《亲爱的》里在后半段加入了赵薇扮演的“拐子佬妻子”的视角,把拐卖孩子的社会问题复杂化,在伦理上让观众陷入一种思考的困境:被拐卖孩子的家庭固然值得同情,那么拐卖孩子的家庭,说不定也有难言的苦衷呢?
而到了《失孤》里,除了刘德华扮演的雷泽宽寻子的主线,也有一条副线——井柏然扮演的曾帅。他是被拐卖的孩子,买他的家庭最终说出了真相,而他也开始了自己寻找亲生父母的旅程。在这条副线里,故事为我们揭露了过去拐卖故事里不常见的一面:被拐卖的孩子如何寻找生父?
电影里,曾帅对雷泽宽说,你寻找孩子,可以大张旗鼓,到处宣扬;可我找自己的父母却不能。不能的原因有很多,和他一起被拐卖的同村青年,生活在一个物质条件优越的家庭里,他乐享其成,不愿意再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曾帅理解他的这种做法,因为万一亲生父母有了新的孩子,过得幸福,可能这些年来从未想过寻找他;又万一父母家里条件很差,要是相认了,过得不如现在的生活好呢?
血浓于水,这是个看上去无须质疑的事实,但当生物学上的血缘关系遭遇到众多现实问题挑战时,儿女和父母的“寻找”、“抛弃”、“相认”,都成为了一个不太容易解决的棘手问题。
所以,刘德华扮演的雷泽宽寻子线,在电影里被淡化。自己的亲生骨肉被夺走,十多年来穿越整个中国不停寻找,风餐露宿,受过多少苦可想而之;但是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实在太多,每年成千上万被拐卖的孩子,虽然残酷,但又不得不接受“这样的悲惨故事是在是太常见了”这个现状;再加上《亲爱的》里,黄渤与张译的那条寻子线已经足够凄惨,足够真实,足够有代表性,所以在《失孤》里,没有对雷泽宽的15年寻子故事进行写实描述,只是用了几个重点去点缀出雷泽宽在现实里遭遇到了种种痛苦折磨:车祸、被殴打、被警察追、被城管追、被渔民围攻……
雷泽宽在寻子路上挨过打,受过饿,摔过跤,上过当,却始终没有放弃,是冥冥中亲情的召唤,也是只有在路上,才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父亲的自我救赎,曾帅则曾在找到亲生父母后,困惑于养父和姐姐的情义,对生父的生疏,这样彼此对照,就是影片对现实的思考。从东方人的情感来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血脉深情,骨肉相连。可是当亲人离散之后,怎样面对,是像雷泽宽一样苦苦寻觅,还是凭其自然,是一道没有对错的选择题,而对于那些无法从内心深处原谅自己弄丢了孩子的父母来说,也许这没有尽头的千山万水,才是一种靠岸。
本文标题: 失孤的读后感(《失孤》观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5705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