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伤逝出读后感(伤逝读后感50~100字 (读第一遍时的感觉))

发布时间: 2022-11-10 11:42:1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7

读鲁迅伤逝观后感鲁迅伤逝的读后感《伤逝》读后感昨天看了《伤逝》,有点怅然。记得大一恋爱时,高中老师说我们是涓生和子君,小资产阶级的理想与脆弱,经...

鲁迅伤逝出读后感(伤逝读后感50~100字 (读第一遍时的感觉))

读鲁迅伤逝观后感

鲁迅伤逝的读后感《伤逝》读后感
昨天看了《伤逝》,有点怅然。记得大一恋爱时,高中老师说我们是涓生和子君,小资产阶级的理想与脆弱,经不起生活的考验。他说子君养小鸡当宠物,后来还是杀掉吃肉。 我那时并没有在意他说的话。
初中时代读鲁迅,有点反感。不过我和邻座最喜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一句话:“倘若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来...”这是斑蝥。那时前面坐了一个很瘦的男生,眼睛大大的,脑袋也大,脊背总是弯着,而且,经常放屁。记得我不时拍打他瘦削突出的脊背,喊他的名字,只听得“噗”,他转过身来...于是我们给他起名为“斑蝥”,这个绰号用了三年。那时我和一个叫明玉的女生特别好,她长得很漂亮,皮肤很白,但是汗毛比较重,于是我们叫她“monkey",后来上历史课,学到苏联文学史,她灵机一动给斑蝥起了个俄-国名字为“斑斯夫斑蝥斯基”。斑蝥气了,转过身来恶狠狠地说:“明玉就叫‘毛斯毛夫斯基毛斯毛’”!
后来到了高中,我有一阵子特别迷鲁迅,觉得他简直就是我最崇拜的作家,那时看他的文章,觉得特别好,尤其是心理描写,最喜欢他的《狂人日记》。当时觉得那个狂人的心理他怎么就能描摹得那么真切呢?难道他亲身经历过?而我,之所以觉得《狂》很好,是因为那时心里状态很糟糕,看着鲁迅的描写,好像被人看穿了一般......
不过,我那时仍然觉得他的文字欠佳,没有许多文学家那样的灵性和气势。后来看了他写的《明天》,其中阿五帮单四嫂抱孩子那一段描写,仍是心理的,真是太准确了,鲁迅想必很细心敏感的,不然不会如此。
伤逝的结构是很别致的,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就像一个人在面前细细絮絮地诉说,忏悔,还不时抹眼泪。我才发现鲁迅的文字是极好,他本来是学理,学理的人写文章就是这样,不潇洒浪漫,但是严谨准确,说他的文锋犀利,除了思想以外,文笔也是如手术刀一样利落精确。你不了解这个涓生,但是从他的话语中,可以逐渐把握他的性格,他眼中的子君也很真切。仿佛他俩是你隔壁的邻居,你见证了他们因为爱情走到一起,听到他们的小鸡和房东太太的鸡们混在一起喳喳叫,看到他们的“阿随”栖息和瘦弱地喘气,后来被主人用黑布一蒙头,推进一个不很深的土炕......这一切都是变化着的,由爱情到后来不爱了。
鲁迅说爱情第一要生活,没有生活爱情也会磨灭。他说的话我信的,于是想自己当初是否就如子君。
而我现在,读到《伤逝》里“爱情是需要时常更新的”,才发现自己以前认为只要不被破坏,就一直完好。是错了,不进则退,没有永恒。
克氏说,人们爱的时候,多是用头脑而不是心。人的头脑太发达,进化了心灵的真纯,有时人是在用心爱,但也不再是最初的无私。人们付出爱,是为了得到爱情,人们渴望爱情,其实是在渴望被爱。那么多人感叹找不到真爱,真爱不住在他们心中,因为他们不够真,也没有去爱。
想必鲁迅是很懂得爱的,才能写出《伤逝》,逝去,即是渐渐地消失。如影随形的爱情,慢慢游走,自私的人不要只会悲伤。

求鲁迅《伤逝》读后感

选择了就不该放弃,放弃选了就不该后悔
——《伤逝》读后感
看完《伤逝》,相信每个人都会为着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而扼腕叹息,是啊,当初那完全冲破一切的美好最终化为一场令人悔恨的悲剧,又怎么不让人为之叹息?然而,我所感怀却不是简单地立足于爱情之悲,而是这悲剧性产生的原因。
人们常说,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或者说,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是偶然中的必然。我不想再从这句话做任何的深入探讨,只是想说明,同样的,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既有其偶然性又有其必然性。
作为经过了“五四运动”洗礼,遭受了西方新思想冲撞的新一代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既有走向新时代的积极性,同时又有不能完全走出旧思想的桎梏的局限性。他们最典型的思想是渴望自由。于是,对于子君,这一勇敢的新时代女性,对自由婚姻的爱情尤为向往。因为爱,她便有了挣脱一切束缚的精神,勇敢的与涓生同居。 在这里,涓生与子君的爱情应该是美好的,至少在他们两人看来。可为什么会发展成为一个爱情悲剧呢?
首先,我认为子君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她似乎将先前的所知道的全都忘掉了,也不想到我的构思就常常为了这催促吃饭而打断。”这是涓生失业后的境况。在涓生看来,此时的子君早已忘记了同居前的那些精神追求,早已沦为一个每天只忙家务的劳动妇女,早已与自己没有了思想的交流。而此时的涓生呢,“局里的生活,原如鸟贩子手里的禽鸟一般,仅有一点小米维系残生,绝不会肥胖;日子一久,只落得麻痹了翅子,即使放出笼外,早已不能奋飞,现在总算脱出这牢笼了,我从此要在新的开阔的天空中翱翔,趁我还未忘却了我的翅子的扇动”。由此可以看出,涓生仍旧对未来充满希望对自由的渴求依然浓烈。此时,她早已成为他的另一个牢笼。于是,爱情的悲剧也由此产生。
子君思想的退化早已成为阻碍涓生渴求自由或者说追求精神生活的牢笼,爱情的悲剧性也由此产生。然而,涓生在此过程中也有着其应负有的责任。从性格上来看,涓生是怯懦的。子君于涓生,当初与他勇敢的在一起,完全出于爱。然而,涓生却认为这爱是盲目的。“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世界上并非没有了为奋斗而开的路,我也还未忘却翅子的扇动。”涓生,虽然依旧保持着新一代知识份子的思想先进性,却未曾细致的去考虑过子君的处境。也许子君丧失了原有的那种思想,涓生应该做的是引导而不是逃避,进而痛苦。涓生与人接触至少自是逃离于人世之外,而他不曾想到子君每天忙于家务之外就是面对世人的冷眼,他应该给予她关怀,而绝非疏远而丧失了对她的爱。我常常看到这样一句话,选择了就不该放弃,放弃了就不该后悔。而涓生呢,选择了却放弃了,放弃了却又后悔了。
他说,“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是免得一同灭亡”。然而,放弃了子君后,他是否得到解脱?“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他终于也只是活在悔恨与自责之中,当初的“豪情”顷刻成为嘲弄自己的对象,当初的“豪言壮语”只不过是自己逃避现实穷苦生活的借口罢了。
分开以后,子君的死,我不想去探究原因,大概是因为失去了爱情的幻想吧。在这时,我想到了海子的死。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与海子的卧轨自杀,这些事发生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生活的不如意。涓生与子君生活的艰辛这里也不想再说,我只想说说生活辛苦的原因。在那个时代,知识显然不能换来同等价值的财富,新一代知识分子大都过着艰苦的生活。而造成这种情况的是社会现实。正如子君思想的渐趋落后,不也是生活在那个社会里而日趋同化的吗?就如那几句话,“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我认为涓生爱情悲剧性原因就是这些。爱情是弥足珍贵的,只希望每个人都能把握住自己的幸福。希望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不再发生,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抱幸福。
本文标题: 鲁迅伤逝出读后感(伤逝读后感50~100字 (读第一遍时的感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4738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童心城堡读后感150字(童心城堡的读后感20字)我是小丑鱼读后感300字(我是小丑鱼读后感4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