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倾三国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发布时间: 2022-11-04 03:10:3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4

三国演义读后感3000第一篇:空城计,司马懿中计了吗,提出这个问题,首先要有思想准备:准备给人骂个狗血喷头!千多年来,诸葛亮一直被人们崇拜...

笑倾三国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3000

第一篇:
空城计,司马懿中计了吗

  提出这个问题,首先要有思想准备:准备给人骂个狗血喷头!千多年来,诸葛亮一直被人们崇拜为智慧的化身,空城计,更是智慧中的智慧,以致《三十六计》之中,空城计列乎其中,因此,提这个问题,似乎不智。
  但还是要问:司马懿真的中计吗?
  答案很简单,司马懿根本没有中计,是他故意放走诸葛亮,指导他这一行为的,是司马懿的一个巨大政治阴谋。
  为使分析较有条理,先从两位当事主角诸葛亮和司马懿及他们所代表的二个政权蜀国和魏国作一番介绍,自能得出结论。
  建安十三年,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对》,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军事、外交、内政作出一番展望和行动计划,确定了以蜀地为立身之本,然后向中原发展的设想,经过十来年的经营,到建安二十四年,终于拥有两川之地,实现了《隆中对》前半部的战略计划:“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这是正确战略,也实现了。然而,《隆中对》后半部战略却是错误的,隐形的错,钳形攻势是正确的,把主力与偏师位置放倒置,故说为“隐形的错”:“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表面看,完全符合战场规则,让敌军两面作战,但要命的是主力与偏师用错方向,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
  原因何在?这是因为:自汉献帝迁许都后,秦川已失去号召全国的政治地位;经过战乱,“丘墟遍野、十室九空”的经济民生,无法支持大部队行动;大部队远离后方,中间隔着崇山峻岭,给养无法及时供应,军粮辎重长途穿行崇山峻岭中,一旦被断,大部队危险异常。所以只宜用精干小部队,在防袭的前提下,到处突击,牵制敌方力量,作用如此而已。这是秦川方向的情形。荆州方向则不同,荆州地处长江边,与益、荆、扬分别坐镇长江上、中、下游之战略要地,占有荆州,则益州与荆州全盘皆活,军事上可顺流而东。更何况荆州“沃野千里,士民殷富”,战略位置上逼宛、洛,下控江南,所谓“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故是兵家必争之地。“荆州与国连接,若据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资治通鉴》卷十三),但因荆州地方狭小,缺乏纵深,又两面受敌,因而诸葛亮一再告诫关羽要做到“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以免两面受敌,即使如此,一旦小部队受压,后援又未至,则处境极其危险,故关羽失荆州后,兵败被杀。所以宜动用大部队,通过连续施加军事压力,达到牢牢控制战略要地目的,则是可进可退,行动自如。
  可惜,诸葛亮在这里弄错主次,对荆州不予重视,关羽失荆州后,蜀汉从此不可能“顺流而东”,而秦川方向则无法打通,只能坐困两川之地。
  当诸葛亮意识到这一点时已太迟了,他面临决择:是主动进攻,还是被动防守?
  他清楚自己的分量,在《后出师表》中,他说:“量臣之才,故知伐贼,才弱敌强也”。本身才干如此,如不主动进取,则:“然不伐贼,王业也亡,惟坐而亡,孰与伐之?”这是因为“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如若要进取,手中力量又是怎样?自入主汉中以来,经彝陵之战(火烧连营)后,几年功夫,共有70馀名善于冲锋陷阵的将领和一千多军事骨干死亡,这批军事骨干是经数十年积聚培养而来的,倘若再经数年,将再损失三分之二,已明显表明兵力不足。假如坐守,等候敌方进攻,所付出代价,与主动进攻是相等的。所谓:“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这是诸葛亮个人见识,是比较客观的。
  古今中外,打仗表面是打军事仗,其实是打后勤战,旷日持久之仗,更是打国家综合实力战。蜀国综合国力如何呢?一组来自正史《三国志》的数字可说明:蜀亡时,“共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军士十万二千,官吏四万,仓粮四十馀万(斤、石?),金银各二千斤…”。可以说,库存到了扫砖缝地步,这是一个国家的物资储备!从数字中,还可看到,平均每9人要养一个兵,每七户要养一个官。(予按:今之为政者当鉴之!)这种情形,即使在诸葛亮初次北伐之际,(时已经彝陵之战)情势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别说要“北定中原,恢复汉室”。那怕自保已是很难的了。难怪诸葛亮又承认:“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料也”。
  蜀国的情形是这样,诸葛亮也认识到了,作为当时政治家和军事家且怀有政治阴谋的司马懿,当然非常了解周边其他二国的情形。他故意夸大对方力量,危言耸听,为的是要牢牢掌握魏国武装力量之大权,以期一旦时机成熟,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夺取魏国政权。
  司马懿背后的魏国情况如何?以魏国方面而言,自曹操占有中原之地后,削平境内各路豪强,平定北方,势力直达辽东半岛。采取安定境内政策,屯田兴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人口增殖,生产力有很大的提高,全境已初步安定,逐渐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更重要的是,他虽挂名为汉朝宰相,实则牢牢掌握国家权力,事权归一,并且以汉朝正统名义号令全国,体现出一个政治家的政治才能。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曹丕代汉立国称为魏,七年后,曹丕死,子曹睿为魏王,司马懿被任命为全国武装力量总司令―骠骑大将军。对于司马懿这个政治野心家来说,真是天上掉下来的良机!但司马懿自身衡量,要夺取魏国政权时机尚未成熟:曹操死去才七年,原来一批忠实手下尚在;自己的羽翼未丰满;朝廷重臣对自己有诸多猜疑…。于是以退为进,上书曹睿,要到西凉屯兵,表面上是守雍、凉二州,实则拥重兵不放,扶植军事爪牙,守候时机。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正在这个时候,“空城计”也将发生在这一次战役中。
  诸葛亮闻知司马懿屯兵雍、凉,立即意识到,蜀国已经很危险了,主张先发发制人,出兵伐魏。临出兵之际,使用反间计,为蜀国除去头号劲敌司马懿,这是诸葛亮看准魏国君臣素来猜疑司马懿而定之计。此计施行之际,立即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魏国朝中重臣纷纷下石:司马懿鹰视狼步,不可付以兵权;(这真是叫人从何说起的莫须有罪名!)司马懿……深明韬略,善晓兵机、素有大志、若不早除、久必为祸……(这一句倒是实情。)终于,司马懿被解除兵权。一个小小的计谋,竟使统领全国武装力量的部队司令失去兵权,可见魏国朝中对司马懿猜疑程度。司马懿以退为进,接受这种结局,暂时隐退,等候时机。果然,前方传来诸葛亮连战连捷消息,其子司马师预言:“朝廷不日要起用父亲也”。直至诸葛亮连取三城,惊动魏政权,只好让司马懿重掌兵权,才有街亭的一场决定性胜利,诸葛亮才施空城计,此时,司马懿如果捉到孔明,他的利用价值也就完了,好不容易才回到手中的兵权也将再失去,只有笨伯才这样干。
  诸葛亮定下空城计,确实是事属不得已而为,当时诸葛亮身边仅有二千五百兵,加上一批文官,守一小小新城。得知司马懿领兵十五万而来,左右人员莫不失色;兵力之比:1:60!仗未打胜负已成定局。诸葛亮心中有数,弃城而逃,对方十五万兵蜂拥追赶,必死无疑。只好弄险设计――反正是死――或许有生的希望。至于司马懿,有十五万兵,――十五万不是小数目――哪里惧怕埋伏,小小新城,纵使对方有通天手段,也可一鼓而下。相信司马懿在城下沉吟之际,内心斗争一定非常激烈:大军一拥而上,活捉诸葛亮,毕其功于一役,当立下奇功,红旗报捷,天子率百官郊迎,举行献俘仪式,荣耀已极。但,荣耀过后,兵权将再失去,不但夺取魏国计划落空,自己脑袋能否长在原来位置,尚属未知之数,这是一切统治者的惯伎。对此,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当然很清楚,权衡厉害之后决定;不如放过诸葛亮,留下一个根本无法起决定性作用的对手,作为保证自己合法存在的条件,才是上策。果然,司马懿回朝之后,利用机会气死魏国重臣曹真,短命的曹睿仅做了十三年皇帝便一命鸣呼,由其子曹芳当皇帝,政权基本落入司马懿手中,其后更藉故除去另一托孤重臣、曹真之子曹爽,朝中遍植党羽。此时距曹操死后二十年,曹操原先心腹人物已死得差不多,朝中纵然对他猜疑,也无能为力,时机已成熟,不久,其子孙司马炎正式当皇帝,国号为晋,史称西晋。
  诸位别以为我在信口开河,“中空城计”之国际现代版正在进行,如果司马懿后人还在,大可向美国政府索取版权费!这个当代超级大国,想打谁想炸谁想灭谁就是谁,利比亚、南联盟、阿富汗、伊拉克……,只需找一个藉口就行。但对一个小小的巴勒斯坦,美国人却在始至终容许他与以色列作对头。以色列不是与美国是铁哥们么,为了以色列的安宁,美国人只要略为动手,巴勒斯坦就不再存在,以色列也就安宁了,但美国人为什么不这样干?(相当于司马懿放走诸葛亮)原因很简单:“美国的智慧在华人的脑袋;美国的钱在犹太人的口袋。”美国的财富,很大部分由美国的犹太人所掌握,为了让犹太人拿出钱来,必须让犹太人对美国有所求。为了以色列国家的安全,在美国的犹太富豪才会痛快地打开钱袋,也只有让巴勒斯坦不断地对以色列捣乱,才能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把双方控制得恰到好处,别煎得过火而已!对其他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关系,也是这样,不战不和,中东的石油才会源源流进美国的油库,才“符合美国的利益”。
  再仔细观察,在我们周围,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乏之类事例,只是事不关己,就别白费一份心思罢了。
第二篇:
诸葛亮用人之道

  在整部《三国演义》中,文官武将斗智斗勇固然精彩,笔者认为,诸葛亮用人是很有借鉴价值的。
  孔明初出山之时,曾对刘备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此时的刘备,可谓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堂堂大汉皇叔,天时地利客观有利条件让他人捷足先登,剩下的仅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人”了,因此,西蜀赖以立国者,就是“人”。
  就凭一个人字,孔明把它做成一篇花团锦簇的文章。
  他认为:“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孔明把用人得失,提高到关系国家兴亡高度来认识。因此,他知人善任,为刘备拥有两川立下功劳。如张飞诈醉智取瓦口隘,他送酒到军前助张飞成功;让张飞独当一面领军入川,途中收严颜,数十关口如入无人之境;用激将法让黄忠、严颜助守葭萌关,结果屡败张郃 ,又在定军山力斩夏侯渊,刘备在这方面与他积极配合;重点在于收买人心;在赵云面前掷阿斗;携民逃亡……,孔明对特殊情况灵活处理,如法正,此君胸怀狭隘,受命为蜀郡太守,“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之。”人有怨言,独孔明能谅解,以宽大态度给予理解,使他改正,此是孔明使法正知恩,使恩行而知法;对李严谎报军情则立即罢官。这与对法正的处理又不同,一是宽,一是严,宽严相济。孔明死后,李严悲叹:“吾终为左衽矣!大哭而亡,打人屁股还叫被打者感恩戴德,足见孔明对犯错误者的处理是适当的。
  最成功的是孔明对当地士人、将士的使用,为此,他使出浑身解数。毕竟,刘备要在西川立足,非得到当地士人支持不可,因此,孔明重用董允、费炜、蒋宛、邓芝等数十名当地文官,更绝的是让刘备与当地士人联婚,娶吴懿之妹为妻,结成婚姻联盟,让这批士人安下心,共同拥立刘姓为主。对武将则另一套办法。孔明始终紧握“枪杆子”,主要武装力量由刘备共患难的关、张、赵等人及其子弟掌握。事实证明这样做是对的,他曾让孟达“放单飞”,旁边还有一个刘备义子刘封,但因刘封与关羽有过节,结果,孟达拥兵自重,坐视关羽危难而不救,此事给孔明教训深刻。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非也!而是廖化自古城相会时就随刘备,是“久经考验”的干部,把带精兵的先锋职务给其他人不放心。至于姜维,是孔明入室弟子,是亲自选定的接班人,就当别论。因此两川武将除了征南外,一般只是副职,有待遇而无实权。一些不为所用的人材,如初入川的杨任等人则杀之不留!这是孔明用人精明之处,西蜀能立国三分天下,与孔明这些措施分不开。
  金无足赤,孔明用人也非绝对正确,他平生犯二次用错人,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一是错用马谡,结果失去了北伐战略要地。一是在留守荆州人选上,屈服于长官意志,很明显,刘备派关平到荆州求援,是自作主张要关羽守荆州,孔明对这种错误决定,不作争抗,造成荆州失守,由于这二个错误,原来定下的战略计划:“将荆州之兵民向宛、洛,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的北伐钳形攻势化为乌有。固然,历史上国家统一潮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然这是西蜀先于东吴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见长官凭意志办事是要坏事的。这是历史的教训。孔明用人之道值得探讨。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
,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
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的芦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了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结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一)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
(二)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三国演义读后感3000字

阿瞒之死
  
  曹阿瞒纵横天下三四十年,“普天之下,上至天子,下至庶人,无不畏惧”。凭着他的雄才大略,纵横捭阖,使天下“群雄皆灭,止有江东孙权,西蜀刘备,未曾剿除”,在他六十六岁之时因脑疾而寿终正寝,因而抱恨归天。
  曹操之死是令人惋惜的。之所以惋惜,皆因他如此雄才大略,而未能实现他一统华夏之夙愿。这也许是史家和小说家的一大遗憾。
  其实,曹操之病本可以有救,不致于死。然而他毕竟死了。他的死不在外部,他的死在于他自己。他的死在于他的多疑、猜忌,死在他对往日征战杀伐之中而血洒疆场的已方和敌方将士兵卒冤魂的恐惧,死在他对曾被冤死丧命的无数灵魂的惊惶。
  按照当时医家的诊断,曹操的脑疾,本来不是无法挽救的不治之症,只是“小可之疾”,动下手术,辅以药疗,完全可以康复,并无大碍。然而,曹阿瞒多疑、猜忌的本性,使他不但不听医生的医嘱,讳疾忌医,而且惟恐医家借手术之机谋取他的性命,并下令将医家关进大牢,等待处置,结果错过了医治的良机,白白丢了自己的性命。当然,如果曹操仅仅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普通人物,丢了性命那也无关大局,偏偏他是怀抱一统华夏大业的一代枭雄,他的死对东汉末年身处国家分裂,多灾多难,遭受连年战乱的平民百姓而言,实属一大不幸。
  不仅为此,由于他的猜忌、多疑,不但枉送了自己的性命,而且还拉上一个无辜的陪葬者,白白牺牲了一位医学巨匠。可怜一代神医华陀成了他疑心、猜忌的冤魂,连同华陀集毕生心血所著述的医学巨著《青囊经》也被无知地当作废纸付之一炬。这实实在在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一代神医华陀本是一位不带政治倾向,只知专心钻研医术,专事治病救人的知识分子。他治过东吴的周泰,也治过蜀将关羽,所治之病,无不药到病除。对关羽的毒箭之伤所采用的刮骨疗毒的绝妙手术,至今在我国民间仍被传为佳话。然而,为曹操治病给他带来了牢狱之灾,屈死在曹营的大牢。这难道不让人叹惜么?
  由此看来,曹阿瞒因为生性多疑和猜忌,不但误了他自己,也害了他人。这是不是《三国演义》给我们的一点启示呢?我想是的。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生存,不能不对周围生存环境中出现的各种险象,各种疑难、困惑,各种人物,具备一点警惕性,具有一定的戒备,否则会吃大亏,甚至蒙受巨大的灾难。这本是生活的常识。但是,警惕性同无端的多疑和猜忌本不是一个概念,根本不是一回事。俗话说,疑心生暗鬼。世界上本来是没有鬼的,疑心重了,猜忌多了,“鬼”也就跟着来了。这个“鬼”一出现,总觉得在自己生活的周围仿佛到处都是陷阱,人人都跟自己过不去,随时都会招来灭顶之灾,不但同事、朋友的善意他会当作恶意,而且只要有一点不遂其意,便要想方设法予以报复,为此然然。这种心理发展下去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不利,对别人也是十分危险的。特别是这种心态的人一旦掌握了一定的权力,他不但成天生活在诚惶诚恐、疑神疑鬼的精神状态中,而且必定会有不少善良的人遭受其害。
  看来,不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还是生活得豁达、坦荡些好。对生活的警惕性不可以没有,但多疑、猜忌之心一定不可以长!
  
  司马懿气度
  
  《三国演义》第一百回、一百三回专门写了诸葛亮先后两次羞辱司马懿的故事。我想,这也许是诸葛亮想以此从心理上击垮司马懿,然后一举攻魏,直取中原,以完成托孤之夙愿。
  头一次在出祁山后遭遇魏都督曹真。曹真大败,司马懿急速赶到,击退了蜀军,并屯兵渭滨,伺机而动。此时诸葛亮只想速战速决,乘势击败魏军,然而见司马懿按兵不动,有点焦急,遂写信辱骂曹真,以激其应战,结果曹真“恨气填胸”,“死于军中”。魏主知曹真死,便下诏催司马懿出战。其实司马懿为避蜀军锋锐,并不急于求战,然而魏主下诏就由不得司马懿了。不得已,司马懿下战书出战。这一战从斗阵始,到魏军破阵失败,被俘无数而结束。诚然,斗阵一战对魏军来说也不是什么太大的损失,然而,诸葛亮则显得趾高气扬。于是遣返战俘回魏营并捎带口信给司马懿,“教他再读兵书,重观战策,那时来决雌雄。”这些本无可厚非,那也算了。可是,诸葛亮此时却用了一个损招,将魏军战俘一个个脱光了衣服,涂黑了脸面,回营见司马懿,以此羞辱司马懿,激怒司马懿。愚以为,诸葛亮这种做法,缺少光明正大;而侮辱战俘人格的伎俩,实在有点过分。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愤怒之余,一来诏旨在身,二来要维护魏军尊严,不得不同诸葛亮又打了一仗,结果“损伤兵力十之六七。”至此,司马懿“退在渭滨南岸下寨,坚守不出”。我想,这也许是司马懿休养生息,等待援兵,以逸待劳的考虑吧。
  第二次是在五丈原,两军相持,诸葛亮累令人搦战,司马懿就是坚守不出,与之相持。当时的诸葛亮健康状况已出现了严重问题,自感来日不多,只希望在有生之年尽早完成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的托孤大业,因此只求速战速决,一举大破魏军,长驱直下,直捣洛阳。此时见司马懿坚守并不应战,心中之急可想而知。诸葛亮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又使用了一条并不磊落的下作之计,以激怒司马懿出战:“乃取巾帼妇人缟素之服,盛于大盒之内,修书一封,遣人送至魏寨”,对司马懿极尽羞辱之能事。然而司马懿虽“心中大怒,乃佯笑曰:‘孔明视我为妇人耶’!,即受之,令重待来”,“并不嗔怒”。从这里可以看出作为全军统帅的司马懿,着眼战争全局的大局,不为小辱而乱谋的大气大度。最终,诸葛亮命丧五丈原,司马懿则获得了全局的胜利。
  试想一下,如果司马懿是个小肚鸡肠的统帅,受此大辱,必定会暴跳如雷,一味蛮干,那又会是个什么样的结果?那正中了诸葛亮之计,可能兵败如山倒,或逃回洛阳,抑或葬身于祁山脚下,令蜀军长驱而进,破长安,直捣洛阳。
  其实,在《三国演义》中,论智慧,论才干,论谋略,论兵法,以及统兵之道,司马懿并不在诸葛孔明之下。从封建正统观点看,司马懿是为曹魏政权服务的,而曹魏政权是纂汉得来的,司马是助纣为虐;诸葛亮则是为复兴汉室而讨伐中原,当是忠臣良相。故此,历来人们多褒诸葛而贬司马。这实在有点不公。正是司马懿具有这种为大将、统帅者之气度和才干,为曹魏政权最终吞并东吴,扫灭西蜀,司马氏家族最终完成三分天下归一统,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群雄割据,国家四分五裂的纷乱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气度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为了实现既定的理想、目标,完成某项任务,做成某件大事,不但要运用学识、智慧、勇气和战胜各种困难的必胜信念,有时往往也需要具备宽宏的气度,该忍则忍,小不忍则乱大谋。古代韩信,承受胯下之辱,终于祭坛拜将,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伟大的马克思在遭到人身攻击时,只要不涉及理论原则问题,总是把这种攻击当作蛛丝轻轻用手从身上抹去,从不计较。一个人如果小肚鸡肠,或逞匹夫之勇,承受不了一点委屈,一点怨气,不论利害,不讲大局,动辄对着干,被对手一激就怒一怒就以牙还牙,大打出手,这些看似痛快,实质是一种不但于事无补,相反会事与愿违,对人对已却没有一点益处的愚蠢行为。
  由此看来,不论大事小事,也不论是大人物还 小物,凡事要讲一点气度,要有一点气度为好。
本文标题: 笑倾三国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4411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高中文学类书籍的读后感(求4份读后感 最好是文学类的 是中学生读的)关于看完毕淑敏的书的读后感(毕淑敏的作品读后感)
    Top